民营企业债务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环境风险犹存
国际板的推出需要比较好的国际资本市场环境“哄云托月”,需要有一个平稳的窗口平台。而入夏以来欧美债务危机闹得人心惶惶,国际资本市场险象环生。
虽说美国债务危机因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债务上限法案而躲过一劫,但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却毫不留情地将其信用等级调降下来,从长计议,对其信心不足。这让奥巴马政府大为恼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标普展开调查,并欲兴师问罪。可不管怎么说,美国政府由此前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基础上,再发行至少2.1万亿美元债券,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事实。这意味着,美联储又可以开动印钞机,印刷2.1万亿美元投放市场,继续让全球为美国债务危机趟浑水。
欧洲债务危机还在发酵。欧元区资本主力――法德两家各怀心事,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救助区内困难国家。这主要来自德国的自私,德国占欧元区经济总量超过三分之一,且运行质量欣欣向荣,这更增强了本来就很强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元区的话语权。当希腊债务危机初现端倪之时,默克尔坚决拒绝救助,理由是不会拿纳税人的钱给懒惰的希腊人去享乐。
而欧洲经历的不是一场通常意义上的债务危机,而是一场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结构的危机。欧洲货币联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统一货币与分散的财政之间的矛盾,而在于其成员国结构性矛盾,用单一的货币标准将发展不同的国家揽在怀中,捆绑难成夫妻。成员国经济与竞争力表现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有的甚至被边缘化,不仅使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勉为其难,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弭债务危机。
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形势,末日博士鲁比尼认为,当前状况比2008年更糟。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将会唱“连续剧”。
显然,如此动荡的国际资本窗口不利于国际板推出。如果贸然推出,弄不好会是跨国公司圈钱的良机。其实跨国公司并不缺钱,如果国际板开通,洋企业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是真心实意地投资,而是居心叵测的投机,利用当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大把大把募集到的资金放在境内银行账户上,而境内股市是以人民币为结算币种,可以瞧准时机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坐享升值溢价,从而获得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人民币被国际上市公司席卷而去,肥水外流,国际板岂不是成了国际金融家的投机盛宴?
民营企业嗷嗷待哺
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之后,中国民企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民企不再是配角,而是中国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与国企和外企相抗衡;不再是仰人鼻息的“贱民”,而是创造财富神话的英雄,为国人所景仰。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历史的积淀,中国民企依旧头顶着三座大山,努力作为却又诚惶诚恐。其中贷款难成了永远的痛。
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正抽紧银根,较之金融危机泛滥那几年银行成企业提款机,如今银行被勒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捂紧钱袋。况且即便是当初四万亿资金投放市场,民营企业也难分得一杯羹。
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现在,中国几千万家中小企业,在21%的高准备金率下,生产资金捉襟见肘,一个个嗷嗷待哺,饿得皮包骨头,有不少已经走上破产的边缘。而头寸之紧张程度,比2008年初还严重。指望银行放贷无门,民间高利贷又是饮鸩止渴,铤而走险。人们眼巴巴地渴望上市融资,以解资金短缺燃眉之急。哪有资金让老外来上市圈钱的?与其给跨国公司锦上添花,不如给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有消息说,汇丰银行跃跃欲试,只等国际板敲锣开张,首次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募集50亿英镑,相当于500亿元人民币,如果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融资500万元人民币,光汇丰银行一家圈的钱足够解决10000家中小企业无米下锅的困难。退一步而言,汇丰银行是专门支持中国中小企业的,但从股市圈来的钱无疑会加大融资成本,这样的成本最终还是会分摊到中小企业的头上。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融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其第一功能是为境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来自证监会的信息表明,境内符合上市条件并有上市期望的企业数以万计,等待排队上市的企业也在数千家以上。但由于市场融资环境所限,加上市场承受能力不高,僧多粥少,融资效率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预期。
而劣币驱逐良币一贯是资本市场铁的规律,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是曲水流觞的君子游戏,而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好比是在拳击场上,轻量级小个子与超重量级大个子比拳术,一上场就处于劣势,不用裁判,胜负早有定论。中国中小企业想在资本市场上与欧美跨国公司抢钱,等于是天方夜谭。因此,跨国公司利用国际板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不可低估。
从国外资本市场来看,监管部门都是严格把关,保证本国企业上市融资是第一位,对外开放是有限制的。日本的资本市场开放几十年了,外资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2000多家公司中仅占15家,中资企业仅一家。日本人多么聪明,他们心知肚明,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来那么多的资金去哺养外国企业。
因此,从保护国内中小企业着想,国际板虽说是趋势,但眼下还不是推出的时机。
A股市场亟待治理
中国A股市场有强大的优势,表现为庞大的实体经济总量、国民储蓄总量与社会投融资需求,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使A股市场前景可期。
但A股市场也有明显的劣势,在市场方面,现代契约精神欠缺,合规性、专业性和有效性较差,投机气氛浓厚,风险管理机制滞后,投资者素质不高,市场还不成熟;在制度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政府过度管制,法治和监管基础薄弱;在组织方面,组织效能和治理质量不高,股市框架松散;在产品方面,产品创新迟缓低效,程序繁杂,衍生品市场缺位,金融工具创新不足。
这些都反映出A股市场从制度、监管到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要求,遑论外国上市企业?
篇2
地方政府举债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其在实践中就一定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财政体制是我们决定是否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必要前提,而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则是地方举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土壤。因此,如果在相应的体制条件、法制环境等不成熟,举债门槛设定不科学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将举债权赋予地方政府,那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首先,在“政绩观”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可能会不惜代价地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特别是动用地方举债权来进行投资,因为这些债务往往不在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偿还。于是,在相关的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打开了地方政府发债这个口子,各地将会竞相发债,从而加大地方财政风险,甚至带来地方债务危机。
其次,地方债务危机一旦产生,将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得由于地方盲目举债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最终由中央政府来“埋单”。这就可能使得中央政府的预算失去控制,形成巨大的财政风险。
再次,在相应的制度和体制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地方举债有可能会加剧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仅应债资源丰富,而且财政实力强于不发达地区,因此有可能会利用相对较高的公债收益率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最终加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此外,地方债由于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其风险小于股票等证券市场的投资产品,而收益率又一般不会低于银行存款。因此,有可能会形成对民间资金的挤占,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果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有可能给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民营中小企业带来致命一击。
篇3
【关键词】船舶制造;企业经营;战略分析;海洋经济
1.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给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冲击,同时影响了船舶订单。许多船舶制造企业举步维艰,不少船舶企业家犹豫彷徨。但是在海洋经济的开发中,船舶作为水域交通工具,就像陆地交通工具汽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作为企业家,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船舶产业,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的船舶制造市场上赢得更多客户、树立卓越品牌。
2.船舶制造产业的产品矩阵分析
造船工业是“综合工业之冠”,由于船舶使用条件的复杂性,船舶产品异常丰富。本文对船舶产品进行基本矩阵定义:
公式:某船舶类型=f(Ai、B i、C i、D i、E i、D i、G i、…)
本文根据公式而建立以下战略分析条件:1、存在一个船舶分类矩阵F(x);2、存在一个船舶收益矩阵P(F);3、P(F)的过去和现在状态可以统计,P(F)的未来状态可以预测;4、根据P(F)的状态发展趋势来分析企业战略M。对于船舶产品矩阵中的每一个产品类型的分析,都是企业家经营决策的头等大事。十五期间国际贸易平稳增长,海洋运输蓬勃发展,许多民营企业家看到中低吨位的散货船销售旺盛,纷纷筹资投入该类产品的生产,中国沿海各地船台数量也激增,直到2008年10月危机的到来,该产品的订单大幅回落,很多企业还没有来得及收回相关投资就面临债务危机。与此相对照的是韩国船舶企业在大吨位散货船保持科技优势,在2011年上半年反而大大超过中国同行。
3.船舶经营战略分析框架
本文使用OMO战略方法——订单趋势(order)、竞争格局(structure)、环境机遇(opportunity)三个方面对中国船舶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
3.1 船舶订单的趋势分析(ORDER)
随着亚洲造船工业的迅速崛起和世界航运重心的逐渐东移,原来相对分散的世界造船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转移路线为:欧洲日本韩国中国。欧洲份额由当年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下降到不到5%;日本由当年占世界份额的48%下降到目前的20%;韩国已到顶峰约占36%;中国07年约占世界份额的33%。从全球的船舶订单来看,现在主要由中国、韩国和日本来完成。目前中、日、韩为主体的亚洲地区约占世界份额的82%。2009年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26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18817万载重吨,中国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1.6%、38.5%,首次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0年这一大好势头得以继续维持。2011年中国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3.2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格局分析
据原国防科工委统计:2007年底,全国共有船舶制定企业约3000家,纳入全国船舶工业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431家。中船集团2007年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24%和32%。中船重工集团2007年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2%、16%和16%。两大国有船舶集团和十几个骨干国有船舶集团完成约80%的制造完工量,上千家民营船舶企业完成约20%制造完工量,可以这样形象比喻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格局:“三个层次,上面两位大伯,中间十个兄弟,下面上千孙子。”
3.3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机遇分析
企业家非常关心经营环境中的机会,而在中国经营船舶制造企业不但容易生存,而且容易发展壮大。
(1)船舶订单稳步增长,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世界船舶订单总数是稳步增长,中国占据的订单份额越来越多,船舶装备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在中国沿海各地集聚成型,“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越来明显。三大主力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价格指数走势是在平稳波动中逐渐增长。尽管国际经济低迷时散货船和油船市场低迷,但高附加值船舶、节能船舶的订单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较大幅度提升。
(2)中国造船发展空间很大
虽然总体上中国造船订单数量过韩国和日本,但是世界造船前20强中国企业数量还不多,2009年只有5个。中国造船企业除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间十几个骨干船舶国企之外,大部分是民营造船企业,他们规模很小,具备优势的民营船舶企业兼或重组其他船舶企业成为一个趋势。一个多世纪以来,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浪潮一次又一次,日本和韩国船舶集团优势非常明显,造船前10强中国造船集团数量很少,2009年只有国资委下的2个船舶集团,日本有3个,韩国有5个。
(3)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海洋经济
在海洋经济的大潮下,船舶制造产业被众多地区确立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的船舶制造业2010年的造船能力达到800万载重吨、修船坞容达到100万吨;河北省沿海经济带中的船舶工业2010年产值已达39亿元;天津滨海临港造船能力2015年规划达300万载重吨;山东蓝色半岛的船舶制造业2010年造船能力达600万载重吨;江苏省滨海临江的船舶制造实际完工量2010年已经达到2300万载重吨;上海沿海的船舶制造实际完工量2008年已经达到932万载重吨;浙江沿海的船舶制造实际完工量2008年已经达到422万载重吨;福建沿海的船舶制造实际完工量2008年已达到93万载重吨;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排第一,它的船舶制造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船舶工业整体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中国海洋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了《中国中长期人才规划》,涉及海洋经济的人力资源总量是世界第一。每年国家还培养大量的人才参加海洋经济建设。2009年,开设海洋专业的机构有314个,相关高等学校教职工数38.8万,专职教师23万,培养博士毕业生1611人,培养硕士毕业生3126人,普通高校培养本专科4.67万人,成人高校培养1.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2.44万人。
4.小结
总之,作为海洋经济中的船舶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给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影响了船舶订单,但是企业家们如果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在中国经营和发展船舶制造企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达成以下几点战略共识:第一、全球贸易一体化过程中,虽然贸易额有波动,但是总体是蓬勃向上发展,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船舶制造业也必将随之发展。第二、更低能耗、更高速度的高附加值的各种类型船舶都会不同程度地发展,它们都需要懂得更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三、面向全球客户服务的船舶公司需要高级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保持并发展公司的竞争力。第四、船舶集团会兼并收购相对弱小的集团。第五、只有在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船舶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曙光,姜旭朝.中国海洋经济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2]袁和平.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中船重工,2003(4).
[3]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10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J].中国水运,2011(2).
篇4
围绕着众多企业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市场大环境?怎样的管理才能扭转不利局势?什么可以让企业的发展持续?”等问题,《实效管理》杂志对茅于轼先生进行了采访,以期为中小企业家们解惑。
民营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
《实效管理》: 茅老!您好!欣闻您将参加10月份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实效管理总裁论坛”,很多受邀参加的中小企业家、企业高管都非常期待。想请您就中小企业领导目前的一些企业发展困惑给予解答!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外贸形势极为不乐观。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中小企业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越发困难。作为经济学家的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茅于轼:国际经济形势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处于调整和恢复之中。美国振兴实体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到西班牙,此消彼长。日本在核危机之后复苏缓慢,近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也呈现放缓势态,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下降的挑战。
我国经济结构要调整,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从出口导向转变为注重内需。所以有一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必须调整,改为面向国内市场。但也不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要改,我认为那些利润很薄的企业需要转为针对国内生产,利润较高的还可以继续开发国外市场。
经济的发展必然具有周期性,中国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以迎接未来发展的契机。
《实效管理》:国际形势不好,国内环境也不乐观。目前国内也面临着物价不断攀升、人力资源上涨、税收等压力不断增大,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小企业还要面对哪些不乐观的形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形势如何判断?
茅于轼:我国经济面临重大调整:国内外形势都在变,国内人口结构变化,青壮工人日益短缺,工资必定上升,而且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提高打工者的收入;纳税应该减少,但很难实现;如果政府还和国企在利益上互相依赖,民企很难得到公平对待。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深化社会改革。
民营企业管理要讲究实效改进 不能作秀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解决就业的核心力量,中小企业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是缩小规模过冬还是“逆势扩张”?
茅于轼:民企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决不可退让,否则中国的前途就非常可虑。全社会都要帮助民企,特别是要改善政府对所有企业的服务,从管制转向服务,具体到一个民营企业在滞涨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比较复杂。从经营策略上讲无论是采取收缩战略还是“逆势扩张”,首先是企业的SWOT分析,然后是企业家的追求、行业发展空间和企业家整合社会资源能力。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不仅面对外界的严峻经济形势,还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从管理层面来说,中小企业应该练好怎样的内功?比如在质量控制、实效管理方面。
茅于轼:在完全竞争领域中的企业,必须将自身生存与发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理解政策、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但要练好内功,使自身的经营理念、品牌策略、产品结构和服务方针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要讲求实效改进,企业管理要实实在在,要承担责任,不能作秀。同时,企业还要组织起来,利用各种渠道维权,通过各种商会、协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合理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破行政垄断 迎来经济大发展
《实效管理》:从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目前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哪些机遇?政府层面应该给予中小企业怎样的扶持?如何避免中小企业由投资“实业”向诸如房地产、股市等虚拟市场转移。
茅于轼:重要的是企业家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机会。从整体上讲,目前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机会是努力打破行政力量对行业的垄断,即打破行政垄断、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当垄断行业对民企开放,比如金融业,通讯业,电力和石油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等,民企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之时,就是社会福利改善和经济大发展之时。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要理解自己的使命,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做出理性选择,坚持企业家作为财富创造者的追
篇5
金华地区的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远远没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金华、义乌、东阳、浦江等地民营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实际案例很多,陷入财务困境乃至破产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处在严峻的经营和竞争环境之中,防范财务困境刻不容缓。
一、“金乌”坠落
义乌“金乌集团”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主要从事袜业、服装加工、纺织原材料批发、现代农业开发、酒店等,集团注册资本8000万,下属14家子公司,总资产超过10亿,职员2000余人。金乌集团的主业娇丽袜业发展一直比较健康,这是金乌起步的主业。2005年,看到地产投资的巨大利润,金乌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扩张,先后投资3亿元购买写字楼、土地、开发酒店等,大部分来源于外部资金。从2006年开始,金乌集团的民间借贷规模开始增加。钱的来路比较复杂,从最早的月息2~3分,到超过6分,而在此过程中,金乌集团的连续投资使资金链越发紧张。为迅速抓住“转瞬即逝”的商业机会,金乌的“如意算盘”是:依靠民间高利贷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手续办完再向银行融资,归还民间借贷。
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银根紧缩,加之风闻金乌集团借入一定数额的高利贷,有一家当地小型银行开始回收金乌集团贷款。此事发生后,其他银行也意识到金乌可能存在比较大的资金链漏洞,纷纷开始催收,债务危机大规模爆发。初步统计金乌集团的民间欠债本金8亿元,利息达6亿,总额达到13.8亿元。
二、“传奇”破灭
“传奇投资”官网介绍,公司位于杭州环城北路的坤和商务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为管道行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投资公司,隶属于浙江浦江江南红管业有限公司。‘传奇投资’长期为该公司提供投融资服务,主要业务包括政府市政工程项目投资。公司产品宣传页上称,主要发行多种投资品募集资金,起点从5万到100万不等,年化收益率从9%到18%。
公司在2014年10月18日举办了传奇投资开放日,邀请了投资者几百人乘大巴来到浦江的江南红集团总部考察。他们参观了江南红集团总部的形象展厅、车间、办公楼。但是,令人意想不到,10月21日晚,该公司贴出通知,因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已报案在公安局经济侦查科立案,请投资者携带身份证、合同及汇款凭证去公安局备案。
传奇投资资金链为什么会断,经过调查,公司对外投资投了三个项目,一个1.5亿元,一个1亿元,还有一个3千万元。因为参与投资者众多,公司筹集资金很快,他们对外投资也就轻率了。本来这些项目是分三期投的,结果公司一次性全部进行了资金投入,造成了财务困境。
三、更多的案例
2011年6月浦江情侣鸟服饰老板夫妇远走他国,所属的浦江嘉毅房产进行破产清算。
2012年7月,浦江宏业有限公司8200万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民间高利贷集资、1.54亿元对外担保额,这一切让资金链已经断裂的董事长选择了跑到国外。
2012年8月,浦江正路工贸集团因开发房地产债务陷入财务危机,物业被法院查封,法人代表被有关部门控制,就连为其提供担保的当地龙头企业被迫中止上市进程,资产被拍卖清偿担保债务。
2014年8月,中国拉链行业十大品牌位于前列的义乌伟海拉链,投资房地产套牢而资金链断裂,网传已经破产,老板陶海弟被控制。义乌市骨干企业梦娜、伊美等国内知名企业直接受伟海所累,深陷互保困境,危机蔓延。
2014年11月,义乌现代房产资金链断裂,法人代表被抓。
2015年8月,金华傅村镇的英明纸业有限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面临破产。
2014年12月,东阳浙江广厦创始人被带走,广厦天都城十年造城,资金链危机四伏。
2014年下半年开始,东阳多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企业出现资金断链,继吴英案后再曝非法集资大案,已经发案的三家公司:中仑、中鸿、皮卡王涉案金额和人数均创新高,三个案件涉及数千债权人,几十亿集资款。
通过对金华地区这些企业财务困境从轻微到严重的前后发展过程的调查,从中发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存在轻微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尚可,但是长期偿债能力出现了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发生严重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出现了问题。第三个阶段是濒临破产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出现了问题,而且企业的声誉和信用也受到严重损坏,已经无法从民间渠道融得更多的资金。
以上金华地区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首先在财务管理上失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财务困境,导致财务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人事、行政、生产、营销等等各方面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模式统一、可移植、可复制的,所以也是容易建立起一整套标准化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却是每个企业基础不同、层次相差、自有特点、秘而不宣。所以,许多的民营企业在人事、行政、生产、营销等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而财务管理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在轻微的财务困境这个阶段,解决财务困境的对策,主要是依靠优化主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内部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加速应收账和存货资金周转、处分低效和闲置资产和投资,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现金来源。
篇6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在目前国内的建设项目中,主要以地铁为主。目前,除了大城市,一些中型城市甚至中小型城市都掀起了地铁建设热潮。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的背后却是建设主体投融资模式的单一。记者接触到的多个地铁建设主体几乎处于亏损状态。
有金融专家发出警示,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公益性,但耗资大,如果政府不顾当地城市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强行上马大项目,就会形成地方债务危机。
8000多亿元从哪里来?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9月5日和2012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先后两次集中批准了全国约24个城市的27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经初步统计,已公布基本投资情况的项目共需投资8000多亿元。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上述报告显示,这8000多亿元,地方财政负担的资本金在25%~50%不等,资本金以外的大约4000多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
目前,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主要采取政府提供一定比例资本金、由政府与企业共建的模式。在项目资金的筹集上,一般由政府投入部分资本金,并由政府实际控制的、代政府行使投融资建设职能的企业,通过贷款、发行票据、债券,甚至上市等方式或运作政府给予的相关资源(如沿线土地等)筹措另外部分资金,未来政府通过每年向该公司拨付专项资金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告诉记者,建设中所需资金,银行信贷不能贷给政府,需要成立公司,贷给公司。但这些公司形成的债务,政府是要兜底的。
如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其主导了北京市几乎所有地铁线路的建设,其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在天津,实施城市轨道建设的主体是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城投集团,而后者的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银行信贷之外,承担建设主体的公司需借助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
今年3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布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拟募集资金60亿元;4月,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同样发行中期票据募集2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营运资金需求和置换银行贷款;5月,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5亿元公司债券上市。
此外,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控股的申通地铁(600834.SH)实现上市融资,成为沪深两市唯一一家专业经营地铁业务的公司。
地铁亏损是全球普遍现象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所需资金巨大,所以借贷和融资凶猛成为它们共同的特征。然而凶猛的背后,却是大多数运营公司的亏损。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上述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2012年,其净利润亏损43.7亿元。
但这并不影响评级机构对公司发行票据或债券的评级。一位参与给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发行票据评级的人士告诉记者:“国有背景是这些企业能够获得较高评级的重要因素。”
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宣传部主任叶子川告诉记者,从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情况来看,运营亏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地铁的投资运营成本很高但是票价收费很低。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地铁不能像其他的市场竞争那样自由定价。香港地铁是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它把建设和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通过土地物业的开发实现盈利。
PPP模式为融资优选
事实上,地方财政加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已经让主导城市轨道建设的政府感觉到吃力。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上述报告表示,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公布的27个建设项目中,除了江苏和杭州两个项目,其他项目的投资主体范围没有突破,均以“地方财政+国内银行贷款”的模式建设。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以地方投资为主,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PPP模式);杭州地铁一号线项目以特许经营方式建设(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
报告指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亦是未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问题。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亦在票据募集说明书中坦承,目前,中国轨道交通的资金规模已成为轨道交通提高供给的首要约束条件,其来源仍将是政府投资和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由于外部效益不能直接体现在运营企业自身利益中,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靠自身收益很难实现还贷的责任,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
郭田勇认为,如果负责地铁建设的企业常年亏损,超出了地方政府财政可承担范围,就容易形成地方债务危机。“政府这个方面的融资大盘子要根据当地可支配收入的情况来定,国家有必要对这一点进行强调,控制负债量。”
广州地铁总公司的叶子川表示,随着国内很多城市的轨道建设项目逐渐上马,以及后期运营资金的压力,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政府不能让项目无限制地亏损下去,要想办法解决。尤其是新兴的城市,不能先凑几百个亿建设一两条线出来,那么建设完以后怎么办?后面的资金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前期建设资金勒紧裤腰带能够挤凑出来,但是后期的运营怎么办?
叶子川建议,无论是哪个城市,在考虑上马地铁项目的时候,首先要长远考虑,考虑地铁以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在地铁行业普遍亏损的局面下,要注入其他的附属资源,与地铁公司打包捆绑在一块,实现盈亏平衡。广州地铁就是通过广告、商贸及日后的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盈亏平衡。”
篇7
关键词:经济危机 危机恢复 经济政策
2008年10月,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爆发,使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真正走出危机,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切实作出努力,清理债务问题的举措将拖累经济恢复的进程。这必然造成全球危机恢复过程的长期性。中国央行以最大规模持有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债券,即刻用前所未有的货币性扩张政策挽救了全球经济,然而,我们中国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代价,诸如恶性房地产价格、恶性债务等等。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氏期恢复期冲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如何针对目前危机恢复阶段的全球经济形势萎缩的情况,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1、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目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私债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在欧洲,很多欧州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用此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加之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大部分政府的债务,致使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普遍存在。债务危机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便是长期过低的国民储蓄率。为此,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来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一定会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延缓经济苏复的步伐。债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债务危机表现在政府部门,便是较高的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如若平衡预算,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但这一举措的最终结果果就是压缩需求,使失业增加。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更难带来和谐稳定的局面。
2、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期恢复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自然是紧缩的。全球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量,外贸出口的下降意味着国外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在下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必然呈缩小之势。我们在没有革新现在技术的基础上不得已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来争取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是由于国外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有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过去,中国经济可以依靠制造业强大的成本优势来获取全球市场的美元盈余,所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不需要增值保值,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增长,也就是,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既便那时候出现亏损,也都可以迅速依靠大量贸易盈余来解决亏损。可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正在逐步输给韩国、印度和越南等地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我们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以上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2.2、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具有机遇的,第一,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通胀,但我国的粮食连续几年丰产。虽然猪肉价格涨速比较快,但总体而言,未来食品价格走势还是可控的。第二,输入性通胀虽然在2011年比较厉害,但是最近因为欧债危机重启,美元对欧元可能走强,同时最近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望减轻。随着CPI的下降,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空间就比较有限。第三,2011年以来,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外需今后将面临较大负面冲击。虽然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是,由于国内需求也在收缩,全年顺差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对GDP的负面冲击也不会太大。就国内而言,食品价格尽管难以预测但快速上升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
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3.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呈不断下滑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应该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目前我们对未来经济走势具有预测性,提出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考虑,在保证人民币贷款的前提下,适当放松调整流动性的力度,让新增贷款略有增加。这样,可以避免紧缩政策的自我强化风险,缓解大企业以延期支付方式对小企业的资金链的进一步挤压,避免出现大面积三角债现象。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增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是可行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如降低营业税税率、推动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进一步降低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进一步下调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等。
3.2、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鉴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转向内需为主,并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将是投资,对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尤须引起注意。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持工业化投资,但支持城镇化投资的力度不强。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这样的金融体系,适应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却很难支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规模巨大、期限很长、可持续性不确定,且风险集中,如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来提供资金,或者来源不足,或者风险甚大。
鉴于此,政府和市场应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其中包括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3、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三方面的改革是不叮或缺的。第一个方面是两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改革,第一个层次是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一是政府降低居民部门面临的整体税负,第二就是政府要求国有企业上缴更多的红利,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居民,譬如说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纠正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服务业。最后一个层次的改革就是当前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都应该市场化,要素不单包括能源、生产要素、土地,还包括资金,资金的价格就是汇率和利率。只有这些要素充分市场化,我们的经济才能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才能更好地反应它的比较优势。这些改革到位了,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就下来了。同时在各种价格市场化的前提下,对外资不要给那么多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这样双顺差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我觉得这三方面的改革都很重要。一方面要看中央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一方面也要看有没有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4、小结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目前物价上涨水平仍处于高位,我们仍须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减速迹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实际消费增幅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保持平稳,但增速下降势头已初现端倪。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篇8
一、中国外储剧增的结构根源和制度成因
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为何在10年前开始迅猛激增?这其中既有新兴经济体中普遍具有的“国际收支失衡论”、“全球储蓄过剩论”、“全球流动性过剩论”、“全球分工论”等成因,而中国自身的结构,尤其是制度成因更加重要。
“双顺差”是外汇储备来源的主渠道。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出口创汇对外储增长贡献巨大。特别是2007年之后,我国年度贸易顺差平均增长2342亿美元,与此相匹配,我国外汇储备完成了从1万亿到2万亿再到3万亿美元的飞跃。资料显示,2000~201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顺差共占外汇储备增量的66.1%,同时共占同期经常项目顺差的87.4%。而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国际资本涌入导致资本项下顺差而来储备增加大有超过贸易项下的趋势。2010年,剔除汇率、资产价格等估值因素影响,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4717亿美元,较2009年新增额扩大18%,其中外汇储备增加4696亿美元;资本项下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高于贸易项下17%的增长率。
自愿结汇障碍加速官方储备过度积累。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代之以银行的结售汇制。近年来,虽然管理当局已经允许外贸企业开设外汇账户,留存部分外汇,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企业实际持有的外汇份额远远低于允许留存的限额。但依然存在着众多制约自愿结售汇的制度障碍和现实约束:比如资金流出受到相对严格管制、居民可以选择的外汇投资品种和工具极为有限,特别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自我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收益远高于持有外币的收益,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往往将外汇资金视为烫手山芋,一旦取得外汇资金就迅速结汇,加快了储备的积累。
此外,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导致大量外汇流向央行。截至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25.67%,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持续时间长,而且一直按照这种预期持续升值,引发了更多的资本流入,并提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升值预期与资本流入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强化的机制,进一步推升了外汇储备的规模。
二、中国外储资产风险与美国债务风险同步上升
美国债务危机将中国外储置于完全的风险敞口之中,中国将不得不承受美元长期贬值和真实购买力下降带来的巨大损失。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对象,中国持有美国债券规模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爆炸性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6.8%。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由2000年3月的714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6月的11655亿美元,占外国投资者持有总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3月的8%升至今年6月的25.9%(6月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国国债达4.4992万亿美元),持有美债规模占外储资产比重达到36%以上。
外储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更要着眼于真实的购买力。如果我们按照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及国际黄金价格来计算,2002-2010年因美元相对于他国货币、实物商品及黄金贬值而使我国年均损失率分别为2.34%、4.15%和14.9%,累计损失额的美元值分别为644.63亿、2612.29亿和8476.48亿,因此外汇储备资产的损失非常大,中国外储的真实购买力严重受损。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美国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低增长――高债务的困境,美国将会采取更多的债务转嫁或债务削减的方式,保持长期超低利率、美元贬值以及QE3几乎已成定局,中国巨额外储资产风险也将随着美国债务风险长期化、债务货币化而同步上升。
三、推进新一轮外储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巨额外储面临的内外困境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重心在于“把住增量,用好存量、科学管理、优化配置”,真正让3万亿外储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与全球经济失衡中发挥战略性推动作用。
从根本而言,长期趋势中人民币强于美元和欧元这两种最主要的币种,这就意味着以“强币”换取“弱币”,并试图在长期中使这些“弱币”资产保值增值是不可能的。因此,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有效降低资产货币错配风险,提升债权国地位的解困之道。而与此同时,转变外储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也迫在眉睫。
1、运用外储积极推动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如何扭转这种利益分配失衡的途径就是转变中国对外金融的资产负债结构,加快实施外储支持“走出去”战略。笔者认为,除了被当前人们所关注的资源、能源领域,外储可以考虑向以下领域倾斜:
一是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走出去”。根据笔者的测算,目前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只占中国GDP的3%,到2020年,这些产业占GDP的比例将提高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这些领域的企业就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取得全球的资源整合和市场的开拓。
二是支持中国农业“走出去”。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生产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外土地、水源、水产等自然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未来,全球粮价上涨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应该可把具有良好的市场、政策、自然条件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俄罗斯以及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作为重点区域,外储要在这方面重点支持。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当前,在以资源收购为主的情况下,“走出去”兼并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居少。从发展趋势看,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在其他产业上积极“走出去”。未来五年,随着我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将明显提高,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预计未来我国的民营资本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将明显提高。还可以参照国外经验设立特别金融机构或建立特别基金,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海外融资的便利性。
四是支持设立海外研发基地。中国要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是必然的选择,利用外储支持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取得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中国技术体系的创新能力,为跨越产业低端徘徊奠定基础。
2、改变外储困局亟待各类新基金起航
到底应该由谁来管理外储这么巨大的国家财富?无外乎有三种方式,集中理财、分散理财和代客理财。以往中国外储管理更多的是采取集中理财的方式,而今后应该加大分散理财以及专业机构的代客理财规模,促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首先,为了避免外汇盈余继续转化为基础货币量的上升,可考虑参考国际经验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前情况下,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成立外汇平准基金,更具有可操作性。外汇平准基金是指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一般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在具体操作中,由政府拨出一定的本币和外币基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控制,中央银行作为该账户的人对账户进行管理。当外汇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这是解决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掣肘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壮大财富基金。财富基金的形式能使债权人的身份转变成资产所有者。财富基金的投资期限较大,侧重长期性、战略性投资,有利于推动各类资产交易规模和流动性,
加快全球资产分配格局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可考虑外储进一步向中投等财富基金注资,提升在全球资源购并、产业购并和技术购并中的话语权,将外储实力转化金融实力。
3、打破“斯蒂格利茨怪圈”与新兴市场形成新的金融循环
中国最终要摆脱“美元陷阱”,就必须要减少美元资产和美国债券投资,而转向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这不仅会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全球资本循环模式,也必将切实扭转全球财富失衡的局面:一是积极建立新兴经济体内的货币结算制度,积极推动各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允许国家间货币作为结算和投资货币,允许对方货币在境内结汇为本币,尤其是允许对方的机构在境内开设本币账户。二是允许贸易项下的货币的相互投资,在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动开放以后,可以相互允许各自的企业到对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共同建立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三是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家间的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加快去美元化进程。
4、实施全面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内外均衡
中国需要加快全方位的经济结构改革,只有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培育强大的内需,实现贸易平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外汇储备的过快积累,这不仅会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韧性,也有利于全球再平衡下降低财富管理的风险。
链接
商务部、银监会:支持商圈融资意见
商务部、银监会日前关于支持商圈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广适合商圈特点的融资模式,建立商圈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等措施,发展商圈融资,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
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商圈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中小商贸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亿元以上交易额的商品交易市场达4500多个,10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70多个,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近600个,规模以上电子商务平台约2.3万家。但是,由于商圈内多数商贸经营主体属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用记录不健全,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亟须探索适应中小商贸服务企业特点的融资新模式。
篇9
关键词:对外投资;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中国企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的洗礼后更加成熟,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过门的实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欧美诸多国家、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对资金的需求大增,为中国企业购买外国企业提供了机遇。据统计,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299亿美元,2011年底达到4248亿美元,投资流量也创新高,达到746.5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
我国跨国并购比重于2005年开始上升,主要是由少数几宗大型并购推动的,但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跨国并购多由国有企业完成,民营中小企业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战略性资产,而绿地投资则是拓展新市场。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绿地投资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一枝独大
以参与对外投资企业的数量计算,国有企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是以金额计算的标准来看,2011年国有企业仍占有55%的份额。截至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6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77.77亿美元,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直接投资181亿美元;股份有限公75.42亿美元,股份合作企业25.3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13.03亿美元,其他13.03亿美元。
与资金充裕的国企相比,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批复杂,融资成本较高。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吉利收购沃尔沃共27亿美元。吉利为收购沃尔沃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负债由160亿元增加到710亿元,流动负债479亿元吉利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73.4%,高于行业60%的水平。政府将优惠的条件首先给了国企,民企融资的困难对其海外投资不利,限制了民企的对外投资,也不利于民企投资后的持续经营。
(二)收购代价大、成功率较低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是基于担负着国家拓展资源进口渠道、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看到海外收购的机会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欲望,国外企业要价更高。以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为例,中石油十分看重这次收购,接受了苛刻的收购条件。首先是溢价61%,以每股27.50美元的收购尼克森股票;其次,同意董事会、管理层中,至少50%的人员必须是加拿大人,保留原有的雇员;第三,151亿美元的收购款全部现金支付。这些苛刻的条件是欧美公司和民营企业无法接受的,但中海油为完成收购,增加其油气储备量不得不同意这些条件。
(三)以国企为主体的结构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国有企业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没有培养起来健全的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应急和危机处理观念。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频繁受挫,主要表现为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有风险管理体系但执行不好三种典型情况,国有企业尤为显著。在完全没有风险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海外投资,那么每笔投资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没有建立起海外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队伍,风险管控能力差;此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执行力普遍不好。
(四)收购后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
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同政府的结构类似,与国外企业治理模式大相径庭,在没有丰富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母公司与海外收购的企业不能有效整合,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海外公司仍然是独立与母公司之外的。这也导致所收购的企业不能达到母公司预期的作用,甚至成为母公司的累赘。
三、建议
(一)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大力扶持规模大、创新力强的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使国企、民企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享受同等的优惠条件。改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完善企业“走出去”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使资金问题不再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障碍;改革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杜绝随意性。
(二)健全公司治理,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
战略上要制定符合国际化经营方向的战略,建立海外投资决策体系,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董事会和高管的危机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董事会和管理层需要根据战略的需要引进和培养具备与海外业务发展方向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三)以人员交流为基础促进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合理有序的人员培养和流动换岗制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将适当比例有国外生活、学习精力的员工派到子公司,同时子公司原有的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选择一些到母公司相关部门,通过互相的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管理理念之间的理解。同时重视在东道国的本土化经营,促进当地就业,保障员工权益。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工会在企业和员工中影响力很大,这和国内,特别是国企内部不一样,加强同行业协会和工会的合作,可以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21-02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处理新增就业、加快对外贸易与实施慈善事业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贡献,这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内容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给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积极的宏观条件,保障民营经济透过转变经营理念,创建现代企业的制度,再次重建现代企业的文化,不断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持续完善人才机制,让民营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1经济结构调整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成为了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成为了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以及抗风险能力、获得国际经济竞争权的主要方法。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在进行着大的改革,由于竞争的加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在面对外界环境时更为复杂,出现的困难也越多。并且,我国经济运行里长时间累积了很多深层次的机构性、体制性的矛盾需要处理,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更加明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形势比任何时期更加紧迫。在如此重要的阶段,我国进行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把控,对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此后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加快我国的产业化结构的升级,成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局势、变化的迫切需求,也是创建我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求。当前,全球科技不断发展,产业升级不断提速,使得发达国家不但要将绿色、环保技术和产业化作为突破口,积极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占领产业先机,从而提出再工业化的理念,力求确保和稳定在高端制造产业里的竞争优势,进而对我国的出口产业升级建立竞争优势。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加快同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里进行竞争。面对挑战,只有透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展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新的竞争中建立优势,获得主动权。
2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和问题
由于民营企业走的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方式,所以一定会存在改革、转型的困苦。转型不利、创新不充分成为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难点。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可以打破僵局,成功转型。
21非公经济的差别对待,使得民营投资的政策服务不够完善
民间投资形式的民营经济,并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长时间以来都具有区别对待和区别政策。近几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新36条”,将阻碍民间投资的障碍接触。可是令民间投资造成阻碍的问题依旧存在,民营经济的经营范畴依旧具有很多限制。
22资源因素的内部制约,令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近几年来,由于发展阶段的不断转变,节能减排的束缚,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水电、资金、土地、人才等因素束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无暇顾及转型升级的问题,令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缓慢,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提升[1]。通过产业方面来看,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依旧无法摆脱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来加快增长的传统形式,欠缺核心技术以及主动知识产权,长时间处在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末端。由企业的构造来看,民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因为欠缺行业模范企业的领头,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商不够长久、不够稳定,也令盈利的水平较低。
23底层经济的历史根源,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增强
很多民营企业都源自于地层经济,通过勇于拼搏才获得了当前的成就。被历史所影响,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基础不牢固,具有小富即安的错误观念。力求生存自保,而不想要做大、做强,甘心在国内外大企业中但当配角或者加工基地的角色,只要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力求稳定,欠缺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再次创业的激情。由工作调研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产值时,只有保持或降低,较难再攀上新的阶段。并且具有企业家族化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形式、营销方法、产权构造、激励制度方面同当前企业制度具有一些距离,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束缚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壮大。欠缺创新理念。创新投入较大,风险较大。许多企业不敢甚至不想要进行创新,民营企业更加如此。有的民营企业欠缺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24由于需求疲软的束缚,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对于市场需求以及经营成本改动十分敏感,国内外市场只要出现波动,民营企业就一定会被牵连。目前,由于宏观形势逐渐烦琐,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外界环境并不乐观[2]。从国外的环境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十分低迷、贸易摩擦加速、欧美国家债务危机不断深入,全球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并且民营经济的外向依旧具有难度。由我国的环境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具有下行问题,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全新产业的发展中的不稳定性都会长期存在。
3持续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31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掌握的关系
(1)掌握好政府同市场的联系。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政府扩大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可是也要发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为企业,在本质上归属于市场行为。所以,政府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清楚本身的作用,加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解作用,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保持不要缺位,也要保持不越位、不错位,积极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让政府效果、市场机制、企业行为构成有效的合力。
(2)掌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联。如果转型升级变成社会不同舆论的一般公式。可是注重转型升级,并非只强调质量而不重视速度,二者应当共同进行,缺一不可。
(3)掌握点和面之间的关联。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十分烦琐且艰难的系统工程,牵涉面极广、综合性较强,属于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从点上给予高度配合,构成政策集中力量。
(4)掌握好转型和升级的关联。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来讲,转型是生产模式的改革,升级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在于应将转型和升级共同进行。
32不断发挥财务职能,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1)持续转变发展环境,加大民营企业自信。自信是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及动力,目前的状态下,优化发展环境特别关键。
(2)持续完善财税政策,培养现代产业的体系。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标杆,将经济结构转换做好。不但要有效扶持当前的农业发展,还要创建人才及服务的支撑体系。持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以及节能降耗的工作,引领当前服务行业高速发展。
33持续对财力进行优化配置,打破重点领域的支撑财力有限可是需求却无限,有限的财力应当在政府的决策中成为重要领域,引领民营经济转型的升级,确保国家的战略方法、建设、产业集聚地等大型决策部署[3]。
34不断创新扶持方法,努力打破要素束缚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土地方面的转型升级,财务部门都要持续创新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35持续加深管理的改革,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本着深化财税管理改革,财税运行为基础,加快财税法制的建立,充实制度体系,提升财税法制化水平。
4结论
将重点突出,将难点突破,将保增长以及产业提高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是为了提高,想要真正掌握稳定和协调之间的关系,就要进行创新,通过一定的措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层工作做到位,将经济社会发展及转变民生紧密结合,让经济能够实现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祝礼唱响转型升级主旋律 快速迈出新步伐[A].“丰源杯”全国浆纱、织造学术论坛暨2011织造年会论文集[C].2011:13-16
[2]钱程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95-196
[3]王忠禹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A].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0:14-15
[4]厉以宁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3(47).
[5]柳忠田浅谈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