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8-01
数学课作为我国高中阶段的主要考试课程,高中数学教师也成为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面临高考,所以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了解一线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其教学能力的基本状态,并且分析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不仅仅是对于学术研究的需求,同时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
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不同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年的数学教师,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尤为明显。例如,中学数学教育史,数学发展史在教育实践中都少有涉及,这样让许多知识教学显得突兀。许多老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教学所需要的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点与数学教学方法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具有教学背景的教育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表现的稍显不足。
此外,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而言往往由于年龄的不同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年龄较大,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其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而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往往学历普遍较高,对于与数学教学相关多学科的知识掌握状况较好,而对于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总结等方面,则有待于进一步积累与沉淀。
二、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一方面,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学学教师对于教学能力的探索,发现不同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中阶段,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了其后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往往是那些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他们在教学之中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考点,促进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但是由于老教师的授课风格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其结果又往往另行而论。此时,年轻教师具有活力的教学风格,就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在日常学习之中,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其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数学成绩。
三、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首先,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并非是持续增长的。在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其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存在着阶段性,往往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由于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教师培训。那么对于其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就要依靠教师在一线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积累。此外,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其考点与知识点具有相对固定性,教师在完成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学活动之后,对于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就完成了一个阶段。
其次,现阶段任职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其专业知识也存在差异。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停留在九年义务教学的阶段,所以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也就是目前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高中等。由于学校的不同,对于该校的任课教师的基础能力的要求也尤为不同,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其学生对于数学成绩等方面都要求不高。
再次,教师专业知识与高中学术教师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其要求从总体上来说越来越严格,对于上岗教师的选拔也越来越慎重。可以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掌握知识越多,教学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体现,有所提高。
另外,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全决定其教学能力。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却并不具有决定性,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以这个为基础,才能构建出教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框架,所以作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当然是越牢固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掌握较少教育学、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老教师,他们在教学当中也具有很高的教学能力。
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当中,所有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的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继伟,马云鹏,赵冬臣,黄毅英.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1(03)
[2] 韩继伟,黄毅英,马云鹏,卢乃桂.初中教师的教师知识研究:基于东北省会城市数学教师的调查[J]. 教育研究. 2011(04)
[3] 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 2010(12)
篇2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 自主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探索适合中职学校生的教学方法。
(1)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更多地依靠实践来掌握。要加强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财会专业学生可以轻松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2)趣味性教学。会计课比较枯燥,利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将枯燥知识变得有吸引力,同时,可以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兼具实物形态与空间场景的最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系统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和构造知识结构,在财务会计课教学中引入这一模式,可以改变会计课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老面孔。(3)民主性教学。课堂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或平台。在课堂教学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在教与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重点,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设置课程要有超前意识
目前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或相近相关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它是为学生构筑学习相近相关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主要包括基础会计、珠算、会计电算化和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从现行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执行情况来看,不仅比例不协调,而且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不尽合理。笔者认为,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应提升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应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会计诚信教育等课程;同时,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应增设办公自动化等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3实践教学要能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起作桥梁和枢纽的作用。目前,会计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对实践教学的规定一般很笼统,而且,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组织方式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课时在会计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偏小。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校内的实践课和毕业前的实习。对于校内的实践课只是走走过场,熟悉一下会计记账的流程和简单方法;对于毕业实习,也只是单位出个证明,盖个章而已,流于形式。这些都影响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真实会计工作和环境的直观感受,不利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结合。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各中职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我们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别安排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真正去见识一下凭证、账簿及财务报表的样式,并向财会人员讨教各自的填制方法。又如,当学到银行的结算方式时,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模拟银行机构,去学习这些抽象而又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与氛围。接着,在最后学年再穿插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中进入有关单位进行实习,教师进行跟踪管理。最后,再进行集中的校内毕业实习,目的是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会计流程的前提下,集中进行拾遗补缺、重点突破。这样的实践既改变了传统的实习模式,又充实了校内外实习的内容。
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推进自主式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在情感、能力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毕业后反而干的不错,这一现象就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不能把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而应当大胆改革当前评价体制,制定包括学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技能水平、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机制,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评价,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专业群 职业英语能力 实用性英语 教学体系
在当前的社会中,高职院校的教育遇到了瓶颈期,由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英语专业,一定要在培养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以培养社会型人才为导向,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基于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高职实用性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在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中,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知道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群职业英语的能力,而且也都知道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就业的行业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市场经常变化,所以教师只能一边开展教学活动,一边学习怎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经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在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将来就业为目标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而且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并能够适应岗位的变化,这一直是实用性英语实践教学的难点。
2.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已经出现了实用性英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造成教学比例分配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实用性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的,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且教学的内容比较零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对学生进行的只是单项的技能训练,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课程体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3.教学环境有待提升。对于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那么英语的实用性就无从谈起。由于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出现教与用、学与用、课内与课外、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离等现象,导致实用性英语的实用性大大降低。要想保证课内教学的教学质量,一定要课外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多说、多用才能提高英语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提高实用性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力度,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就业。
二、基于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高职实用性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1.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的实用性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出基于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实用性英语人才,在设计目标时,要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了能够实现英语知识和就业岗位之间的衔接,教师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来培养相应的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将实用性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满足相关的企业的职位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
2.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主要会涉及到设置实训课程、建立实训基地、设计课堂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不管是哪一环节,都要以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为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环境的构建是一项长期且软性的工程,我们可以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设立英语早读制度。对于英语专业的各个班级,都要在辅导员的组织下进行早读,从周一到周五,在第一节课开始上课之前,开展早读活动,任课教师要对其进行检查和指导。要让学生坚持几天完全可以,但是如果长期坚持的话,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领导和管理,制定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建立大型的英语听力学习教室,把一些英语学习的软件和好的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按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另外,学生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网站、口语学习网页以及英语听说平台等,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以及专业群职业英语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实用性英语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群职业英语能力为主,因此,一定要构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目的。在进行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时,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群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篇4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订单班
国内外都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在国家立法支持下,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把职业学校校内传授专业知识与校外实训场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突出模块教学,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日本的“产学结合”帮助劳动者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其职业学校向社会开放,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得学习机会以增强职业能力。进入80年代,各国职业教育各有其特色,但大都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
国内如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的《高职旅游类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提到学校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没有落到实处。又如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认识到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对新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也有比较独到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同时只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中心,只注重学生的单主体效应,忽视了师资力量的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的发展目标。同时把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及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等作为主要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未来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实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重要。如何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以多年的旅游教育工作心得提出把“双主体、三结合”落实到位;通过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美誉度和游客的满意度。
“双主体、三结合” 的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析,“双主体”指的是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和自身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既注重选用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又不放松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建设,如与企业联手,入企业锻炼和提高。“三结合”指的是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实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三相结合。进行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析,对于改进当前旅游就业形势下低端人才过剩、中高端人才不足,社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负面印象、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提高都有重大意义。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案例分析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训实操相结合,变学科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来选择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案例,以保证将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浅显化和趣味化;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变纯粹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创设岗位情境,采用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三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旅游专业人才。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双主体”和谐互动,在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引入启发式教学。
“双主体、三结合”的实现如笔者所在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一、本校旅游专业师生参与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接待工作,课堂实操和校外实训结合。参与接待工作的师生回到学校后将亚运接待的经验发扬光大,教学相长,用于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帮助就业。
二、从小规模分批次的实习到订单班的培养,校企深入合作。如广州塔从最开始的实习合作单位到目前的订单班的尝试,校企的合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专业内涵建设提供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三、充分尊重学生个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和自身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实习安排由学生与合作企业双向选择,提供景区如广州塔、酒店如南沙大酒店、旅行社如广东铁青旅行社、广之旅选择。不同企业的岗位群内容丰富多元化,如广州塔提供指引、讲解、售票等岗位;酒店提供前台、餐厅、客房、总机等岗位;旅行社提供导游、前台接待、团体销售等岗位。尽量保证学生选择多元化。2012年郭晶晶与霍启刚的世纪婚礼在南沙大酒店举行,2010级学生在餐饮部工作就参与了接待。
四、克服师资瓶颈。专任教师即使在企业挂职锻炼,鉴于自身教学和科研任务都比较重,也缺乏空杯状态,难免效果差强人意。直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人士参与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帮助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与无缝隙就业。如特聘的一些兼职老师凭借自身在旅游企业做过景区规划、在旅行社担任管理层的背景,可以承接一些专业性非常强、应用意义重大的课程,如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酒店专业特聘洲际英才班的合作企业洲际集团高管担任酒店服务意识、酒店连锁经营等课程。
取得的成果:
一、导游模拟讲解实训课程上,带领学生既在校内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讲解和行程介绍;又到广州市区的地接旅游必游景点越秀公园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等地参观、模拟讲解实训,同时还带领学生领略了真正的团队用餐环境,在景区感受游客拍照需要的最佳角度的选取,最佳游览时间的选择,旅游车进入和停车的位置确定等等。如一些毕业生进入广东铁青旅行社工作后,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导游带团工作和计调线路设计工作的实践锻炼中提高,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行业发展趋势拓宽实习和就业途径。如引入境外旅游企业等,同时推荐毕业生赴澳门酒店工作。好的就业质量可以帮助招生的宣传与专业的壮大。教师们也在合作过程中选择条件较优的合作企业,淘汰一些待遇不好、对学生较为苛刻的合作企业。
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下企业锻炼,比如酒店,实现“双主体、三结合”的目标,但是教师暑假只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企业通常要求至少三个月,这一点较难达成共识,时间太短,教师也较难得到较好的锻炼,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二、90后的学生,尤其广东本地学生很多都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酒店工作尤其客房和餐厅也确实比较辛苦,开展工作有一定难度;与旅行社的合作,一方面没有导游证,带团有难度,另一方面旅行社不包住,两位笔者所在学校都位于广州郊区,这是一个难题。
三、真正的企业实习难免辛苦,尤其酒店的工作岗位有些排班班次需要三班倒,甚至无法回家过年,学生往往不能坚持,职业心态没有摆正。这说明如何处理好课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与保持课堂正常教学以加强理论深度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旅游专业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实现最大的和谐与平衡。同时,企业通常都希望实习生可以留下就业,培养人才以供储备,但学生们只希望在校期间实习,毕业后就业对口率不高,这是我们贯彻实践教学、深入校企合作,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一个很大障碍。
四、“双主体、三结合” 的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析,不能只把目光对准校内的学生,还应该放宽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质量追踪甚至回炉再提高等。人才质量追踪的设想,灵感来源于日本的“产学结合”帮助劳动者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鉴于旅游专业的特殊性,知识更新非常快。但是这样的设想只依靠专业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支持,在培养“企业人”和“学校人”的同时,把人才打造成真正的“社会人”,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篇5
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在世界上各先进国家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一起构成了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各种文件中,都非常强调职业教育要走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道路,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
在今天高职院校强调工学结合,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大趋势下,我们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他们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既具有专业技术技能,也同时具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较好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终身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我们对本院经济类专业279名高职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被调查学生中,有209人认为职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64人认为比较重要,两项合计占了被调查学生的97.8%,只有6人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不太重要。在问到认为哪种职业核心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重要时,有96人认为与人交流的能力最重要,有87人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有86人认为与人合作的能力最重要。调查表明,今天的高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是有认识的,但他们现有的核心能力状况却并不理想,调查中,有144人认为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不占优势,137人认为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不占优势。
仅从与人交流这一基本能力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就很多。前不久我们学院对近三年新进的68名青年教师培训后,他们在提交学习心得时,只有5人在邮件中清楚地写了邮件主题,并在邮件正文中写了收件人,落款写了发件人姓名。有12人在邮件中或者没有写收件人,或者没有落款,不知邮件是谁发来的。另外51人在发来的邮件中只有一个附件,没有任何说明,在不打开邮件阅读的情况下,完全不知道这个邮件是干什么的,是什么人发来,是发给谁的。这68名青年教师,都是经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招聘上来的,可说是求职者中的佼佼者,与人交流能力的欠缺可见一斑。再如校内大批的高职学生很少与教师或管理人员沟通,仅仅是极少数活跃的学生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而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在就业和其一生事业的发展中,都体现了他们具备的核心能力所带来的远高于一般学生的发展潜力。
李静,王青汉,尚丽华,周泽: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欠缺,除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外,还与高职学生普遍缺少自信,有着比较强的自卑心理有关。在调查中,当问到是否知道自己的优点时,只有44名学生说知道自己有突出的优点并为此感到自豪,而有42人竟说自己没有优点,其余学生对自己是否有优点不是很确定。
除了以上调查数据所显示的情况外,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对于获取和整理有用的信息,独立解决遇到问题的能力也是比较欠缺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高职学生要成为未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合格人才,必须具有对工作中涉及的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能力,但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总体比较薄弱,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比较差,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高职学生还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都比较欠缺。
因此,在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这将有助于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为他们终身发展垫定基础。教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特别是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应当成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
二、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
音体美专业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英语水平较低的群体,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他们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被灌输者,由此导致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局面。
就智能的本质来说,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个体通过运用其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难题,并且能够创造出有效的产品以供社会使用的一种能力。从智能的结构来看,智能不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能力或是几种能力的组合,而是相对独立、系统的八种智能;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能够跨时空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的某一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并被特定的文化所重视的能力。这为今天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支点
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人们在一定的文化和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人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是通过问题解决促进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问题解决既是多元智能发展的条件,又是多元智能发展的途径,而离开实践及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多元智能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音体美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定义在卷面成绩或词汇量上,而是要注重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要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使得学生机械地去背单词、背短语、背语法结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纸上谈兵”。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忽略了英语这门语言的交际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在至少学习英语六年之后仍不敢开口讲英语,甚至连很基本的几句交际用语都不能脱口而出。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依据
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性质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有很强的文化性,绝大部分的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自小就接受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个专业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很浓厚。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音体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智能优势,因材施教。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结构看成是多维的和开放的。对于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学校不能将专业课程只作为其在校时的必修课,只围绕着学生的智能优势来设置课程。大学英语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所必备的课程。既然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学英语,那么我们就更要注重其教材的适用性。笔者所在学校现行的分级教学只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应该在教材的处理上更加合理化,最好能使用与音体美专业更加契合和实用性强的教材。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是单纯的为了考等级而学英语。
四、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多元智能的差异性和个体化教学的宗旨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即智能强项或特长。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对于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刻苦学习专业课发挥其优势智能的同时,又能学到推动其专业知识发展的英语知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而且这八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由于遗传、个人所处的环境、个人所受的教育经历及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能。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哪个学校都没有绝对的差生。
篇7
关键词 :能力本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48-03
目前,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纷纷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立了高中起点的学前教育三年制大专的同时,也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础上设立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中、高职衔接连贯的专科教育,学生在前三年中职学段完成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导向的基础教育,后两年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采取五年制三、二模式培养初中起点的大专层次幼儿教师,应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中职幼师专业资源,有利于扩大幼师培养规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纳有培养前途的优质生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于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区别于普通高中课程和一般高职课程的独特优势。作为高职院校新办专业和新的办学形式,积极开展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机制,以便更好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是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地方院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制中职学段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比较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后三者一般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中强调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健全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深造。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各界对高考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导致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单一强调知识教育或知识准确度的弊端。鉴于此,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完善,2003年,改革之后的新课程不以学期而以模块区分学习内容,采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学术性课程的形式在各地进行实验和推广。
职业高中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重点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学习高中的基本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还要学习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的不同取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对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界定: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教育部2003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职教育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
通过比较,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不同:
一是基础性与专业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中职教育则具有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中职教育则要求在一定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受教育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是其主要任务。
三是通用性与实用性的区别。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通用型人才,与地方社会需要的联系是间接的;中职教育则体现服务社会的实用性功能,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源”与“流”的关系,同属中等教育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因培养目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设置取向。
(二)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和综合性课程,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相对分散,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而较少实践和应用。近年来,伴随全国各地高中课程改革的普遍深化,一些普通高中缩减了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选修课通常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种类。其中,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设主要立足于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到部分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促进对文化课的学习并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中职课程保留了必要的文化基础学科,且无高考升学压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从目前的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比普通高中少30%。中职教育之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还在于注重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注重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归根结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为主,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因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段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行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一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体现中职学段教育的基础性、理论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没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就会等同于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应体现中职学段教育的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就会混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此外,五年制学前教育的中职学段课程也有别于三年制的中职课程,在基本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模块课程设置上,前者注重与高职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衔接,体现继续教育思想,其课程体系须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为高职学段的进一步深造打好文化知识和能力基础;后者则需在一定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实训实习过程,使中职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五年制高职学段课程与三年制高职课程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初中起点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与三年制高职教育都属大专层次,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看,可以在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学制不同,但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以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能胜任幼儿园工作的五年制大专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再以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与较扎实的科学、人文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弹唱跳说画做六项基本技能,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和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2010年4月,山东省制定了三年制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的课程方案,对各级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如对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大专在培养规格和素质方面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都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这一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要求,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具体培养标准和课程方案提供了参考。
基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五年制和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科目基本一致,相对中职学段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两个模块课程,都增加了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体现了分阶段、分步骤达到专业能力标准和目标要求的一体化培养策略。
(二)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五年制高职学段与三年制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科目虽基本一致,但因生源不同、学时不同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培养效果却很明显。比较起来,五年制高职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中、高职学段的五年制技能课程学时更多。儿童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及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开设的时间普遍较短,在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技能基础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短时期的训练无法满足实际的技能需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缺乏自信。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学段入学伊始就接受弹唱、舞蹈、绘画等技能方面的课程训练,掌握弹、唱、跳、画等一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养跨越了中、高职学段,学程更长,更具有长期性和接续性,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是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技能课程学习相对容易接受。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普通高中文化基础功底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他们的专业可塑性和适应性较强,可谓“起点低、落点高,定向强”。高中起点的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专业技能低于五年制大专生。由于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身体各方面已经发育成熟,身体的柔韧性明显比不过五年制学生,可塑性相对较差。入学前对舞蹈、琴法、乐理又没有接触过,再加上专业技能课时少,学习时间短,专业技能学习困难较大,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在技能学习方面,对于可塑性较强的初中毕业生而言相对容易,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效果相比三年制大专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保证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专业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的优质幼师人才,也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熊伟.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浅见[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14(3).
[2]陈丹辉.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4]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篇8
1.1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1.2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1.3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加强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4总结
篇9
关键词:“五环四步”;能力本位;基本特征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环节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其他优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秀继承和发展,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谭绍华等人探索建构,对职业教学的模式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下文中简称“五环四步”教学模式。
1.“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基本教学理念。该教学模式以“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做学合一”为基本教学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理念与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高度切合,是真正符合实际教学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优秀教学模式。
(2)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课程总体来说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许多课程的教学最终目的都是要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拥有较强的实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自我学习提高为目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强调能力本位、做学合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这样的学习模式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根据自我学习基础和能力更好学习,培养学生互助探索,共同进步的学习能力。
2.“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步骤
(1)“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的五大环节――“五环”。该教学模式之所以简称为“五环四步”是因为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大的环节: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发展训练、能力提升鉴定和能力教学反思。从这五个教学基本环节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提高。
(2)能力发展训练环节的四大步骤――“四步”。“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五大环节中第三环节“能力发展训练”为整个教学设计重点环节,该环节又具体划分为四个步骤:任务布置、协作行动、展示成果和评价反馈。
(3)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实作技能课程,此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作能力,适应市场对专业实作人员的需求。运用“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指导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力发展训练是抓住能力本位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要在该环节的四个步骤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专业特色做出合理设计。①任务布置。教学任务布置要重点突出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提出合理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是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形式的基本形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前期诊断,如问卷调查、作业布置、实作演练检测等。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任务制定依据,同时考虑少数学生情况,提出分层次教学任务,做到兼顾多数但不忽略个别。②协作行动。在第二步中,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达到协作行动的目的,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色,采用互联网教学、局域网教学、资源共享等方法进行小组协作。分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前期任务布置时进行前期诊断的情况,应该将学习基础相似的学生均匀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便于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互助学习。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给予一定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专业技术提供组间交流协作以及师生协作等多种协作方式。③展示成果。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更是为学生及时提供了一个平台来了解同学的学习成果,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教师改进教学设计。而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成果最明显的体现可能就是作品展示,如软件绘图成果,硬件维修成果等,直观可见。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专业展示平台,如微机室的局域网教学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完成成果展示,让学生从头至尾都在专业学习的氛围中愉快学习。④评价反馈。教师在这个步骤中一定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积极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合理化,积极鼓励学生的互助学习,同时将所得信息及时作为反馈交流,更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作出科学的指导。
二、“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便于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互助学习,弥补教师以点对面的不全面性。具体到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在分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学生均匀分配,力求在同一小组内,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如擅长理论知识积累和整理、擅长实作技能学习、擅长技能扩展学习等方面的学习,这样一个学习小组才能更全面进行互助学习,小组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
2.教少学多
在该教学模式中提倡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应在三分之二以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占据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则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教学没有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而“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将课堂回归学生的教学原则,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掌握知识技能,大大增加课堂实效性,同时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入观察和指导。
3.前诊后鉴
“前诊后鉴”则是指在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做基本诊断,在课堂训练完成后再次进行知识能力鉴定,确定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情况。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效果最有效和直接的说明。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前诊”要注意面的覆盖,一方面内容要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两个方面,另一方面要考虑使用不同难度层次的诊断方式,使判断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为后期教学提供合理依据。
三、“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学环境、授课方式的改变
由于小组教学以及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教学需求,教师应该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尽量从单一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中走出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与实际操作接近的教学环境。另外,依据小组学习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环境布置,尽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准备学生实作需要的设施设备,提供技能训练的硬件保障;利用多种计算机专业技术提供评价展示平台,开放学生权限,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评价机制的改变
课堂评价机制要注重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全面化和客观化;重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缺一不可,即对学习内容、任务及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切勿重结果轻过程。
3.避免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讲授模式是最直接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虽然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此教学模式方法单一,但它是其他教学模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所以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4.不可忽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提倡能力本位,主导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依然是整个课堂的组织实施者,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课堂动态。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另一方在面学生遇到专业知识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另外,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依然是组织和实施者,把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学习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进行,避免课堂成为一盘散沙,流于形式而无内涵。
总之,“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同时,教师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的内涵,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岗位任职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具有学术性、精英性、创新性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典型特征即岗位任职导向性。这决定了其培养模式向基于岗位任职需求的“能力导向型”的必然转变,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军事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1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现行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存在招生渠道不畅、教学体系缺乏岗位任职导向性、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和导师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
1.1 招生渠道不畅
军事硕士现有招生体制是由上而下逐级下达指标,再由下而上逐级审批资格,时间长、层次多,许多基层部队远离国家考点,加之作战训练任务繁重,致使许多经组织批准的报考对象错过报名和考试。再者,院校没有宽畅的渠道进行招生宣传,部分基层部队机关对招生政策和统考组织方式缺乏了解,对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模糊,对专业学位的设置原则、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了解不清楚。[6]另外,从眼前工作考虑较多,不愿把有发展潜力的骨干选送入学,往往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指标任务而随意应付。
1.2 教学体系缺乏岗位任职导向性
院校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的岗位任职性特点不够鲜明,教学内容现实针对性不够强。军队院校案例库专业门类不够齐全、规模有限,特别是与军事斗争准备联系紧密、综合性强、启发意义大、反映部队建设重大问题的高质量案例不多,教员采集编写案例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
军事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岗位上自学、在工作实践中研究,主要靠自我约束完成学习内容。院校和部队没有有力的在岗学习质量监控措施,加上研究生缺乏提高在职自学效果的有效办法,致使在岗学习效果欠佳。院校对部队的现实需求了解不深,部队对院校的教学安排知之甚少,部队与院校对军事硕士培养过程中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应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等问题,缺少实在管用的办法。
1.4 双导师作用发挥受限
院校导师的遴选虽然充分考虑到实践经历,但大多导师缺乏部队指挥领导岗位的实践。一些院校导师对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把握不准,指导那些起点较高且处于领导岗位的军事硕士比较吃力。部队导师均为现职领导干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但普遍对军事硕士教育的教学特点了解不多,对院校人才培养规律不够熟悉,加上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分心参与教学指导学员。还有的部队导师工作职务和岗位调整较快,致使部分学员和导师联系起来比较困难,达不到预期指导效果。
2 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构想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紧贴部队岗位任职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事硕士教育不论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实战化的需要。
2.1 完善招生机制
招生机制的完善可直接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是明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报考条件。适应岗位任职需求,提高招生起点和层次,重点选拔具备一定岗位任职经验、专业基础较为扎实、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干部,控制干部年龄和任职年限,解决干部学习毕业即转业的问题。二是改革考试录取制度。采取两段制考试录取制度:第一阶段,报考对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资格考试,成绩有效期定为两年;第二阶段,考生参加院校组织的综合测试,院校根据资格考试和综合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增加军队在职干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三是完善生源质量控制机制。根据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严把生源质量关,加大复试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加大面试在复试中的比重,注重对工作实绩、综合能力的考评。
2.2 构建以任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要遵循注重岗位需求牵引、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增强任职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上努力贴近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突出岗位任职导向性。
一是,开展启发式、自主学习式教学。军事硕士学员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员积极开展自学,任课教员应该将学员引领到各自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工作前沿,提高军事硕士学员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极为军事硕士学员创造参加各类演习、重大活动的机会,通过参与演习的组织筹划、课题设置、想定编写、导调总结等活动,提高学员组织重大活动的协调能力,实践课目的动手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在军事硕士教学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院校教学资源,发挥各类作战实验室、作战模拟系统的作用,在提高军事硕士学员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养成在军事问题中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态度。
2.3 构建院校部队合作培养机制
- 上一篇: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下一篇:个人科技创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