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建立目前伊春已建成景区点100 多处,其中国家4A级3 处,2A 级以上景区19 处;省S 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3S、2S、S 级滑雪场各 1 处,国家级狩猎场 1 处,省级狩猎场 3 处。2008年伊春市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从景区的构成和数量上看,伊春市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体系。
1.2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完成
伊春市先后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年)》和铁力、嘉荫、五营、汤旺河等20个旅游区发展规划及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市、区(县)两级规划体系。2008年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院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在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基本形成了“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开发思路,提出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提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冰上、雪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
1.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
伊春市立足于“中国森林之都”,采取节事宣传、新闻宣传、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一是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投放广告等。二是以重点客源市场为中心开发市场,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市场开发力度。三是举办各类节事活动。伊春市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暨首届小兴安岭雾凇节、十届森林生态旅游节、杜鹃花文化节和五花山观赏节。伊春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明显。
1.4旅游者结构改善
以伊春为目的地的游客的结构近几年变化明显,一是旅游团队数量比例增加。据统计,2008年度伊春市接待50人以上的旅游大巴车队130多个,大型会议团队160多个。二是自费旅游者比例增加。据统计,伊春市2008年主要旅游区的旅游者中,自费旅游者的数量超过了70%,免费接待者比例正逐步下降。三是非假日旅游者比例增加。游客来伊春旅游时间在总量分布上逐渐趋于均衡,非假日旅游者明显增多。四是远程和高端游客比例增加,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以及吉林、辽宁等的游客比例逐年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也明显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由早期的平均1.5天增长到目前的3.5天,一日游游客由原来占游客总数的80%降至不足30%。
1.5旅游产业经济规模壮大
几年来接待人数连续越过100万、200万、300万人次关口,达到2009 年的38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 年的19 万元,猛增到2009 年的191160 万元,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成为伊春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牵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2009 年伊春实现旅游增加值 95580 万元,占 GDP 的 5.5%,比2001 年的 0.9%提高 4.6 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17.4%,比 2001 年的 1.3%提高了 16.1 个百分点。2001 ~2009 年,伊春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4889 万元,年均增长41.9%;旅游接待人数1923万人次,年均增长91%。
2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保意识高品位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内具有原生态的景区植被、动物、土壤、水等,以及恰当的生态旅游设施设备与旅游服务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外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生态保护价值观的体现、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生态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的启迪与教育构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既是一种用于指导现实操作的思想方法, 又可以是旅游产业运行追求的某种目标所在。内涵表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外延是以物质或活动为特征的存在。内涵通常需要借助外延来实现,外延在实践中却可以独立存在。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形式,以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旅游活动的开展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可称之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注重对旅游者和居民进行环境教育,以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得以不断的改善,可称之为内涵型旅游开发模式。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虽然从历史角度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外延开发管理和内涵的体现存在多种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外延开发管理失当,内涵表现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可以归为外延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2.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失当
(1)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问题。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结构失调,虽然景区数量众多,但景区建设缺乏整合,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品位不高,同质化严重,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只开发不保护。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08年伊春市在旅游景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总计只有 6.3 亿元(涵盖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由于伊春市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产权单位,有限投入被分散到100多处景区(点),因景区建设和改造决策不慎重,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另有部分缺乏经济实力的投资者以很少的投资占用资源,制约了高品质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空谈。
(2)森林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设备问题。首先是旅游交通服务,伊春市内主要交通工具皆为传统汽车,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递增,汽车尾气和噪音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据中国伊春政务公开网的信息,伊春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天数314天,2008年数据缺乏,2009年为224天,2010年为252天,空气质量下降明显。其次是旅游住宿设施,伊春市现有19 家星级宾馆,其中多为传统的2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有限,且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概念在住宿服务中的延伸。再次是餐饮业,档次低且缺乏规模,缺乏原生态特色,缺乏以伊春森林食品为主材的特色餐饮。最后旅游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乏对森林生态景区内生活污染有效的管理。
2.2森林生态旅游内涵表现不足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表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保护理念淡薄。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区(点)内建筑物过多、体量过大,造型、色彩、用材、功能等与生态旅游理念相悖,存在许多人造景观,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使自然森林生态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度不足。根据2010年伊春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伊春常住人口114.8万,而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李景才,2011),大多数城市居民和景区附近居民并不能直接分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缺乏参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动力。
(3)本地导游普遍对森林生态知识不够丰富,缺乏生态文化素养。据统计伊春市现有的24 家旅行社,多数规模在3到5人,旅游旺季做接地服务,旅游淡季关门歇业,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森林生态旅游文化素养。
(4)对游客缺乏有效的生态文化教育和行为引导,对景区的森林生态景观缺乏有效管理,游客破坏森林生态景观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品质。
3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旅游资源建设强化生态保护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促进生态平衡,在生态旅游开发前期,因经济条件而制约生态环境建设,但至少不应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应使当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从具体操作看,伊春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以环境保护为重,避免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对景区游客进行容量控制,对景区进行分区功能规划,旅游区(点)内不建生活区,景区内建筑物尽可能少、小,必要的设施在造型、色彩、用材等方面要体现生态理念,景区附近可建立“农家乐”型的餐饮、住宿区,促使当地居民因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获得经济利益,因经济利益的刺激而强化环保意识,同时又能避免集中的、大型的生活功能型建筑物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
3.2旅游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理念体现
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道路建设上要注意避免干扰自然界生物栖息区、阻断生物迁徙路线,交通工具尽可能使用电力、天然气等环保型动力车,尽量采用非机动的、自然的交通工具,在伊春市区内也应大力推动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客房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的使用全过程都必须符合生态要求,选址应避免建在生态脆弱的地带,建材和家具都应采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不提供一次性用具。餐饮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环保能源,推出优质绿色食品,围绕伊春盛产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野生保健食品以及以鹿、野猪等生态畜牧产品,推出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到伊春浓郁的生态人文氛围。
3.3建立森林生态文化教育设施
为对居民和游客进行生态理念宣传和教育,在伊春市应规划建设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生态展览馆。生态展览馆内以森林生态环境科学为中心设置教育区和产品展示区等区域,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机理、生态环境案例、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居民和游客进行森林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展览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游客在森林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使游客自觉自愿维护景区(点)的环境及卫生,降低管理部门对景区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而且可以对游客实施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强化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特殊利益的感知。
3.4建设高素质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
伊春可招聘一批形象好、素质佳的旅游服务人员,聘请旅游专家或者将旅游服务人员送国内知名学府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专项培训,建立一支有着良好社交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
篇2
关键词: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
Abstract:The urban forest has become the major concern of urban greening engineering and urban ecotourism has accordingly been an important recreation.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urban forest ecotourism on the urban resource,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o assess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need scientific indicators and techniq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ecotourism and advances the evaluating system with fifteen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Spot,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it.
Key words: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Spot; urban forest; ecotourism; benefit evaluation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正成为实现城市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当今世界生态化城市的发展方向。[1]由此,以城市森林为依托的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城市森林旅游得到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走进自然,享受森林之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但是城市森林坐落在城市之中或邻近城市,与城市活动密切相连,与城市居民休戚相关,其中的人为活动更是普遍与密集。不难看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业给人们提供广阔的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平台的同时,也承受着由于不当的旅游方式、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管理和规划缺乏,游客的生态道德意识差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有违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全面科学地评价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对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开展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评价体系的运作,了解和掌握本旅游区效益的总体现状,对各指标效益之间进行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旅游区的状况,从中找出不足,以便更合理地开展旅游活动。本文为了评价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首先对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各种效益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
随着城市森林研究的兴起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者对城市森林的旅游功能也进行了关注,比如首次在贵阳举办的全国城市森林论坛中提到城市森林的游憩功能,但是这些关注都侧重于以往对森林生态旅游或是城市旅游研究的成果。城市森林的兴起较晚,国外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国内研究则始于90年代,并且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森林概念辨析,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和评价体系上,对城市森林的旅游、休闲、游憩功能并没有进行重点研究。
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综合城市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及游憩相关定义,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给出以下定义: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是以城市森林为主体,具有森林地形、地貌特征和良好生态环境,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经科学规划和适度开发,为人们提供娱乐、游憩,位于城市区域的户外旅游活动。因为本文研究对象是以城市森林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考虑到城市森林中心客源主要依托邻近的城市,人口多、密度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普通市民游憩也会对城市森林产生影响,而就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而言,究竟是大众化旅游还是严格限制的专项的旅游活动尚属有争议的话题之一[2],所以本文把生态旅游暂且等同于大众化旅游而非严格限制的特殊专项的旅游活动,认为生态旅游是对传统大众自然旅游的一种“生态修正”。
二、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山陵风景区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总面积约为3000hm2,其中森林面积约为2000hm2,郁闭度0.75~0.8,在南京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密集、特色鲜明,几千年历史文化重重堆叠,风景区内现有9个国家级、10个省级和20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外游人到南京旅游的首选之地。[3]1999年,中山陵园风景区被建设部授予“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0年,中山陵园风景区进入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行列;2002年通过ISO 14000示范区验收;2004年3月1日,正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生态旅游效益一般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部分组成,具有综合性、传递性、交互性和时间性等基本特性。[4]对于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来说,由于其开发利用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必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建立相应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来分析和衡量其效益状况。
1.全面性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能全面反映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进行选取。
2.层次性原则: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应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应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和指标功能的不同分出层次。
3.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含而使指标内涵重叠。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为便于指导和操作,指标体系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但考虑到指标体系涉及面广,必要时可采用一些主观评价指标。
5.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结果在时间上现状与过去可比,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可比,这就要求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二)指标体系框架与结构
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处于各个学科的交叉地带,所以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指标,涉及的学科多,体现的方式多,包括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区域的实际状况,通过分解、归纳与综合,明确各类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状态层,第三层为指标层。
(三)指标的优化与选取
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的,因而该指标体系应包括各项旅游效益。这些指标既有从原始数据而来的基本指标,又有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还有一些社会影响指标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才能获取。在此,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指标。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有关资料以及研究文献,收集并分析了一般森林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旅游评价的相关文献[510],优选其中频率较高的指标,同时结合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特殊性,进行比较和综合,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最终形成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在综合评价中,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基本的步骤,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个指标要素应体现出不同的重要性,所以确定指标权重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采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使综合权重更科学、合理和客观。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
1.效益值的计算
因为在指标体系中,所包含的各个指标往往具有不同计量单位,即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消除量纲与量纲单位的影响,在构建综合指数时,应将不同单位表示的指标进行转换,即无量纲化处理。依据本文研究内容,考虑到是动态的效益变化,为了得到统一量纲,用其增长率或减少率作为其效益值。
2.各指标计算方法
状态层中资源状况与经济效益共6个指标较易获得,在此不再赘述其含义与公式。环境状况中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与声环境质量4个指标根据所获取数据而定方法,比如使用已有的污染指数进行计算或进行等级划分打分进行评判。社会效益各指标因为不同于以往的指标,并没有具体的公式或数据,而是通过人们感知而得,所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量化指标。
(三)综合评价值计算
综合评价是指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作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综合评价指标值是根据其所包含的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乘以各自权重后进行加总得到,本文采取加权求和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四、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效益评价
因为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与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选择前期值和后期值时,本文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2000年以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总效益值。
(一)权重确定结果
通过综合十几位相关领域专家对各层元素重要性的评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得出各指标权重值,见表2。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将两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统计得出效益值,见表3。
从表3可以得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状态层中,中山陵风景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环境状况呈下降趋势,经济收益上涨最为明显,资源状况显示出微弱上扬,与此同时,社会效益也得到了良好发挥和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增长的前提是以牺牲部分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对资源与环境的投入和保护其实也离不开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收益作用,四个方面相互限制与影响。中山陵风景区开展旅游活动以来综合效益增长了55.8%,与中山陵风景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此评价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旅游活动给风景区带来的影响。同时,从指标层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年接待游客量有下降的趋势,而旅游区的经营收入在增加,说明游客个人消费能力在提高,旅游区消费服务设施增多,并且旅游区管理经营能力良好。社会效益走势良好可以继续保持。在中山陵风景区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密切注意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地表水与土壤污染的防治问题。旅游资源应得到更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指标体系来评价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基本上能反映城市森林开展旅游活动后的各效益值及总体效益,但是本指标体系在有关指标设置等方面还很不完善,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由于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是一个综合效益,指标的选取和量化依旧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难点,所以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一般选取比较宏观而典型的指标,一是考虑到基础数据难以获取的实际问题,二是以期该评价体系具有普适性;依据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活动自身的特点,摈弃了以往一些常用指标而尝试了新的指标和方法,还需通过案例和时间的检验方能知其成效。因此,基于上述种种不完善之处,希望更广泛地开展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研究,从中归纳出规律和经验,以便更好地修正该评价体系,能使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祝列克.加快城市森林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上的讲话[J].中国城市林业,2005,3(4):34.
[2]贺春艳. 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J].旅游学刊,2004,1(19):7781.
[3]康辉平.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之SWOT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1):112114.
[4]顾蕾,姜春前.生态旅游效益构成及特性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3):292295.
[5]姜春前,何艺玲,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34339.
[6]孙玉军,刘艳红,赵炳柱.生态旅游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3):109110.
[7]李星群,廖荣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00104.
[8]程道品,何平,张合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2):2832.
篇3
(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二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中国生态旅游
10年前,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命名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十年后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概念引入中国后,学界、业界议论不休,也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从含混不清到日渐明确,从默认无为到积极引导,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生态旅游登堂入室,正式进入政府部门的管理视野,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词汇和营销招牌。特别是近两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部(前身为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多次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力图将其发展引入健康、规范之路。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因其具有观光度假、探险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正日益成为国际上新兴的旅游热点项目。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尽管对“生态旅游”的概念阐述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它“资源保护优先、系统综合考虑、有利科学发展”的原则,则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会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
中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山西: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生态景观同样壮丽奇特。山西属黄土高原东部边缘,边界山环水秀,境内高山峻岭,黄土丘陵纵横交错,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许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珍贵生物等丰富多彩、特征突出的自然景观。
山西的河流虽然短小,但由于山地多,高差大,所以险峻壮丽的景观特别多,如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天桥急流、龙门急流等,均十分壮观。
山西的泉水不仅数量多,且涌水量大。泉水大多出露于山麓地带,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庙宇古老,传说动听。山西的天然湖泊少而小,但却很特别。如荷叶坪草甸上奇特的“甘海子”,宁武天池为一群高山湖泊,运城盐湖为中国东部内陆最大的盐湖。
山西山地有北方地区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太行、吕梁、中条山有很多石灰岩溶洞。如忻州禹王洞、太行武乡龙洞、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离石白马仙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宁武万年冰洞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冰洞,它是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在三层溶洞中发育了琳琅满目的冰钟乳景观,造型异常奇特,被专家誉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
山西复杂的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良稳定的生态条件,现有39个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生态博物馆”历山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自然生态旅游宝地。 “山西植物资源宝库”蟒河自然保护区,是山西迄今保护最好的一块较为原始的自然风景区,是山西森林覆盖率最高、野生植物最多的地区。“华北落叶松故乡”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仅高等植物就有958种,其中云杉、华北落叶松等主要用材树种,是保存最完整、林相最整齐,生长最好又最集中的地区。 “褐马鸡的故乡”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产地。另外森林生态型的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大的还有天龙、五鹿山和绵山等。
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以灵空山、五台山草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如运城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等。
篇4
关健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开发;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森林资源枯竭已显现出来,木材采伐量明显减少,在这种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经之一。
一、森林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一)森林公园概念
森林公园是指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成的公园。它除保护森林景色自然特征外,并根据造园要求适当加以整顿布置。它同时也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的森林。
(二)森林公园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
(三)设立森林公园意义
设立国家公园,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三大方向:
1.是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
2.是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3.是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森林公园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1.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
2.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3.保护力量从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
4.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鉴赏和保护的有利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我国的王献溥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洞悉和不允许破坏自然的旅行。吴长文认为:生态旅游是指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生态环境里从事旅游活动。主张对自然生态“有所不为”和“静心倾听”,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不要按人的意愿强生对自然施加影响。人们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重大意义。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1.生态旅游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类文明特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如交通拥挤、喧闹、污染、住房狭小等,于是人们迫切要求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那份宝贵的清新、广袤和宁静,去感受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真诚、朴素和超脱,从而使肌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和调节。
2.生态旅游是一种进行生态教育的知识性之旅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这种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环境质量,饱受环境恶化的人们渴望了解自然界的各种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变迁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旅游正是以旅游的形势对人们进行各种生态知识教育,遇教于乐,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3.生态旅游是一种对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承担义务的旅游活动
不适当的旅游活动会破坏生态旅游资源,为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保证旅游的可持续性,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
三、森林公园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的作用
(一)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森林公园已成为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自然文化遗产的骨干力量。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75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50处。这些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城市的绿肺、天然的氧吧。同时,森林公园保护了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的重要阵地;森林公园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林业新兴产业。据统计,2013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到5.6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20%。森林公园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推动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区经济发展;森林公园已成为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林农依托森林公园,投身到与森林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卖生态”,变“卖木材”为“卖景观”,保护了资源,增加了收入,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测算,我国2700多个森林公园,使3000个乡、15000个村、近3000万农民受益,直接吸纳60多万个农业人口就业,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森林旅游发展,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努力将森林公园建设成生态保护的重要阵地、森林旅游的主要场所、生态文化的示范基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与民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
(三)森林公园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些森林公园已经被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众多的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实习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
(四)森林公园已经探索出多种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
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化解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另外,森林公园还采取编辑出版书籍、园报、宣传册、光盘等各种宣传手段,增加游客的生态意识。
(五)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森林公园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统计,森林公园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已经使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农民意识到山川秀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觉珍惜资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四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分析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大
我国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风景资源,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的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国家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垄断性资源,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我国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更多的森林公园则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森林环境构成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如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松文化、各种动物文化等等。
(二)森林公园发展的潜力大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在这些区域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更与高山峡谷冰川溶洞沙漠等地质地貌景观、瀑布温泉河流等水文景观以及我国5000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56个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而多样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态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是建立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而当前我国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加快森林公园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市场潜力大
篇5
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摘要:生态旅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的核心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多角度探讨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发展
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
1、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2、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3、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之路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探寻出一条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之路,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步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J].旅游发展研究.2007.
篇6
一、根河市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祖国版图雄鸡之冠,总面积20010平方公里。境内生态资源保持完好,全市森林面e为1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1.7%。境内大小河流400多条,河流湿地面积近3千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3.6%。拥有2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从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采伐量逐年递减,森林生态一年比一年好。到2015年4月1日,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全面恢复大兴安岭绿色生态。
这里被誉为是北方的“绿色桃源”,林下绿色资源极为丰富,有归心草等野生中草药达700种;有黄花菜、猴头等山野菜和食用真菌260种;有蓝莓等野生浆果30多种;还有野生动物300多种。这里有最冷的地方――零下58度的冷极村;这里有最后的狩猎部落――神秘而古老的敖鲁古雅。这里曾被人们戏称,最大的PM2.5是负氧离子、最大的“噪音”是鸟叫、最“刺眼”的颜色是翠绿、最“难闻”的气味是松香味。这里就是一个坐落在生态公园里的城市,一年四季都是人们理想的养生之地。
二、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河市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拥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凸显出来。
(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根河市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基本上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形成集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很少,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这种仅靠景点吸引游客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不仅投入大、成本高,而且回报期长、效益低,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资金人才短缺匮乏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必须把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根河经济欠发达,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态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河市旅游行业中,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以新理念推动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应该在其初生期和成长期主动把握趋势,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介入管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销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制定管理规则,使这些管理和促销的新理念成为推动根河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积极力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实现我市生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来协调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实现旅游业一业带多业的联动效应。
二是做好规划设计。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切实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工作。要增强名牌意识,建设名牌景点,以名牌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与升级。要发展特色旅游,就必须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并加以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才可能成为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要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全市文化旅游一盘棋思想,淡化本位意识,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的态势。
篇7
关键词:中国;现代林业;发展方向
所谓现代林业,也就是将和谐发展的理论当做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整个社会成员协调参与生态系统的管理及研究,有效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及发展。
1 林业产业生态化
林业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还兼具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环境、保护国土安全等功能及作用。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证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价值服务方面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其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受利益驱使,很多人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地利用或者破坏,不仅带来相应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更会严重的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因而,我国林业必须走生态化道路,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化主要指将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及方法主动渗透并应用到林业生产当中的各个环节,兼顾林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有必要,可以牺牲短期效应来发挥林业的长期生态及社会效益。生态林业要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及系统工程作为指导,建立起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经济总体的最高效益及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人类对于林业资源的多种需求。生态林业能够高效合理地利用热、时、光、地、肥、水等自然资源,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林业模式多种多样,如林木式、林农式、林林式、林渔式、林果式、林药式等等复合型林业模式。生态林业这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凭借科学的理论基础,高效利用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必然成为现代林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2 现代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林业生产是一种产品比较单一、目标简单、效益低下、管理粗放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产业化道路可以有效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林业的需求。林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指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当做生产中心,确定林业产业建设的主导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将贸工林、产供销、经科教进行紧密的结合,建设一条龙经营体系,实行多业并举,立体式开发,最终目标为高效开发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化强调现代林业不仅要有效加强林业内部三大产业的分工协作,还应同林业之外的其它产业进行联系,进而建立起比较稳固的产业链条,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拓展林业的生产领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已经形成的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林化产品、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概念设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式,开发出新的林业产品和生产领域。
3 现代林业的旅游化发展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之发达便捷的交通及节假日的增多,旅游业日益兴盛。旅游业具有投资少、回报高、见效快、污染程度低,资源消耗少等优点,所以成为各地优先发展的行业之一。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保健功能及野趣得到了游人的青睐,所以森林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林业旅游化主要指相应的林业部门依靠优质的森林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景观及资源,进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促进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以一定的生态效益作为前提条件,将经济效益当做依据,将社会效益当做目的,有效结合相应地区的民俗风情及历史人文进行宣传,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从而打造出科学性、观赏型、保健型、探险型等生态旅游项目。绝不可以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破坏相应的资源及生态环境,实行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及破坏性开发。此外,现代林业还具有社会化发展趋势和科技化发展方向。前者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需要相应的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培育出比较发达的林业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促进现代林业的有序发展。而林业科技化,则需要相应的管理及生产部门积极推广并使用相应的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生物能源的开发及应用技术,森里资源管理技术。
3 结论
传统的林业生产主要的特征就是进行木材生产,如今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林业的需求,因而现代化林业必须积极走生态化、产业化、旅游化、社会化、科技化道路,才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林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求凡,曾华龙.小小竹键盘“敲”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J].江西林业(内部刊物),2010(1)
2 江泽慧.现代林业与森林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4)
篇8
一、前言
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生态和体育相结合,是继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之后新兴旅游活动,以体育作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作为生态体育旅游的前身:“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经科学合理的开发,对体育旅游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是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的完美组合。
近年来,体育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人们已不满足于普通的休闲活动和体育运动,而是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形式,到生态保护较好的地方,体验当地自然人文风情,开展如登山、滑雪、徒步、观景等旅行活动,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但旅游的宗旨始终是环保、低碳、可持续的,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好的示例就是曾经以“三S” (Sun、sea、Sand)向三“N”( Nature 、Nostolgia 、Nirvana)的转变。
二、我省大力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意义
我国拥有大量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和保护研究刻不容缓。作为中国旅游大省,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民族及人文旅游资源。5.12过后,四川灾区更是拥有着世界级的灾变景观和全世界的关注及全国人民对重建的支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重建过程中将我省旅游业为灾后恢复重建和拉动内需的先导产业,对灾后旅游业的快速回暖对四川经济和社会灾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见我省旅游行业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空间,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更应抓住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契机,重建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丰富我省旅游业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抢占西部旅游发展战略高点,向旅游强省迈进,尽早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在西部旅游大省四川提出向旅游强省转型之际,开拓生态体育旅游市场,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我省旅游资源;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使我省尽早迈入旅游强省之列;更能为本省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我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具有众多可开发潜力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项目具有相对难度和从业人员较少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开展主要以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和野外观光等形式所组成,生态体育旅游特征不够明显,旅游活动质量不高。
我省地理环境优越,地质构造复杂。既有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极高山,也有一望无际的若大草原;既有魅力无限的喀什特地貌,又有丰富充裕的水体资源。世界遗产5处,居全国第二位,。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4处。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区不计其数。可谓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利于多种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
早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生态体育旅游始终为被大众所广泛认识,也只限于小范围年青旅游爱好者或收入余暇时间较多者所接受和喜爱,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经济效应相对整个旅游市场份额来说是很小的。这与四川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民俗是极不对称的。
四、我省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建议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与我省普通大众旅游相比,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相对难度相对较大,具体分析及建议对策如下: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知名景点开发相对较为成熟,旅游产品套路化及推广模式化稳定,广大旅游消费者以习惯此消费方式和服务项目。针对此相关领导机构及从业人员应改变观念,拓宽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大力宣传更环保、更超前的旅游理念,提高大众参与旅游的品味和质量,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旅游者了解生态体育旅游,只有了解和熟悉才能促进参与。
与大众旅游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相比较,生态体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众多环节和各方面因素不成熟,针对目前现状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借鉴导游考试制度且大力培养本专业从业人员,拓宽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面,强化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借以争强生态体育旅游管理人员和带队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四川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展的项目繁多,在策划和广告宣传时应特别注意对项目和旅游区的宣传,做到:“繁复其种类,丰富其内涵”如山岳生态景区,湖泊生态景区,森林生态景区,草原生态景区,冰雪生态旅游区及漂流生态景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在建立各生态体育旅游观光景区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要把安全性、可操作性放在首位。最后精心设计旅游区不同生态旅游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定时开展相关体育旅游赛事和节事,提高媒体关注度吸引大众目光,逐渐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爱上生态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篇9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学;教学改革;学生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觉醒,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传统大众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旅游给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旅游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造成破坏。因此,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迅速兴起和发展的。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5年赫兹用生态学理念提出的旅游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目的地负责任,属于外来语,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态性旅游的缩写。在美国著名旅游学者豪金斯(Hawkins)于1980年编写的名为《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的论文集中收录了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的《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言的。198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生态特别顾问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被赋予了两个基本含义: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随后,中外专家和各种旅游组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又纷纷对生态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
《生态旅游学》是为森林资源保护游憩专业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理念、消费意识。然而,由于我国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也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学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生态旅游学》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至2005年3月,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49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个),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汇集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的精华,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2001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以中国四川省为例,2012年四川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8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12亿元,带动社会收入1350亿元。其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乡村生态旅游分别实现直接收入59.6亿、67.8亿、13.6亿、27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四川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较上年增长33.3%,占林业产业总值的24%。四川省把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把生态旅游作为弘扬和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二、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1.培养环保意识强烈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杨桂华、钟林生和明庆忠编写的《生态旅游》,本书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融合了作者们所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高度概括了生态旅游的四大理念内涵。生态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保护性,培养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树立高度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教学过程肩负使旅游从业人员具备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标准的重任。本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对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起学生对旅游活动中环境保护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因此本课程教学应侧重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植于学生思维中,使其在今后工作领域内,有意识、有措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避免理论课堂教学枯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生态旅游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相关的图像和音响资料,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如果每堂课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模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对所学内容进行吸收、消化,影响了对后续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应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动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多媒体授课中来,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可到某一景区进行实际调研,对现有景区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本景区二次开发方案,学生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将教师课件和学生作业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3.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本教材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应根据教材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当然,开展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生态旅游教学的产学研基地,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生态旅游教学的高成效循环,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此外,为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性与参与性,还可以将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到已开发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度假区、海岛、生态农业区、历史遗址区、国家公园等,或者到还未完全开发并具有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人文等地理特征的生态旅游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4.考核成绩反映教学效果不全面,要完善考核方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生态旅游学》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笔试形式。统计成绩时,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使得部分学生在考试前搞突击,死记硬背,最终也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建议增加科研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科研论文占到总成绩40%,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给予评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与展望
《生态旅游学》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为取得本科生最佳学习效果,其课程内容将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适时地调整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云禄.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展望——以攀枝花市为例,西南财经大学[D].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3.
[2]马艺芳.大学本科生态旅游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70-73.
[3]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