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

篇1

[关键词] 护理技术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以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总体建设目标,确定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着力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进行《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组从2006年开始创建《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历经两学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现将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为护理各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以推动护理学科和护理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护理技术》教学新体系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被确定为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组在讨论、听课、评价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为了充分体现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新调整各章节教学时数,尤其增加了实训教学学时数,使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达到甚至超过11,整合课程中最能体现护理基础知识的内容,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无缝衔接。根据护理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二、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实现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确定《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负责人,并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课程全部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讲稿、试题库和实训指导的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护理最新和前沿的技术,如人工呼吸机使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并且自己拍摄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课程网站涵盖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网站运行良好,网站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最缺乏的是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不仅有直观形象的图片,而且还有动态的操作录像,在讲完理论后,即可随时播放操作录像,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进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实训的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护理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护理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重视护理实训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满足于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装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模拟、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教学中,实验设施、设备除正常的安排使用之外,我们还探索出一套实验室管理高效能运行模式,即白天实验室供老师上实验课,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练习操作,有实验室带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在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四、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系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进行研究生学习,送年轻老师到四川大学华西护理系脱产进修护理教学;鼓励在职专业教师尽可能教学临床双肩挑,即利用无课时间到附属医院带教并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和素材;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护师到学校任教,把她们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的老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负责带教和督导,使新老师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还为新老师提供每年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一些护理学术研讨会和省上师资培训班学习。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课、教案检查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系上和学院的优质课竞赛,通过赛课提高教学能力,涌现出一些多媒体教学能手。《护理技术》教学团队成员有两位分别在学院两届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完善考试题库,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提高考试过关率

从2006年开始,我院对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和考试进行改革,利用已有的试题资源参加全国27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的护理专业(网络版)试题库建设,该题库内容涵盖了护理技术课程试题,在指导学生学习以及执业考试中发挥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题库放入精品课程网站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做题,以锻炼解题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在考试方式上(题型、题量等),摒弃传统的考试模式,转为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模拟国家护士执业证考试模式,以提高其今后适应执业证考试的能力,这项改革取得明显效果,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护士近两年执业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1对精品课建设的认知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的建设需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在儿科护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的建设中,我们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育课程观,并以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是以实践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其优点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仍然强调专业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第二次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次改革没有深入进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单一地培养技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第三次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整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序化,并且各个环节又紧密相连;第二是课程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按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有必要继续推广这种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推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护理专业单门课程目标的改革

单门课程目标是单门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单门课程开发的基础,是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依据。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部分。我们在精品课建设中,依据以上理论,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3.2增强儿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

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精品课建设项目组教师与合作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论证临床护士的能力需求,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儿科护理学的考试要求,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校内专业教师与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小儿保健护理能力模块与住院患儿护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3.3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6个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根据课程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3.1为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将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

根据课程特点,在精品课建设中,我们以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病例为依据设置典型案例。我们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课前阶段,4~5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查阅疾病的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课堂阶段,各团队针对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进行优化。课堂上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概念图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主要由概念、连线和连接词构成。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热情,通过构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学生在课下绘制概念图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

3.3.2为达到技能目标,将“教-学-做”一体化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是指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它侧重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方法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特点,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由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情景教学法时我们的实施方法为:4~5名学生组成一组,分别扮演患者、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并进行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小组各成员在下一个工作任务中轮换扮演角色。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3.3.3为实现情感目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在重视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如设置小儿腹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患儿实施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包括多个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如皮肤护理、用药护理等,并对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涉及专业知识及护理礼仪等的应用。通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使护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3.4创新评价标准,准确评估教学质量

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评价、问题回答、实训表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理论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

4推动院校深度合作,全面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篇3

关键词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自主学习;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8-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各行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注重学历,而更青睐于选择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1]。而培养适应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践型医护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医疗战略的实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护理教育改革的着眼点[3]。为了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护理人才,从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开展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引导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指挥棒”[4]。为了突出体现护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培养实践型护理专业人才,增强其岗位胜任力,教研室与护理专业负责人经反复沟通及研讨,重新制定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大纲中,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胜任基层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现象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版教学大纲从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缩减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等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删减和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相重叠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大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切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及形式片面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的要求。为了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将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生物化学知识相融合,对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及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中,根据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特点,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此外,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听讲情况、平时作业和专题讲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往实验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轻过程、重结果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项目更为全面,包括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主动实践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论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繁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研组从护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确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1)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5]。如在讲解维生素D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儿童佝偻病及成人软骨病的临床实例,然后引入问题:“佝偻病及软骨病和维生素D有什么关系?对于佝偻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相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分析、寻找研究性问题的答案[6]。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在讲解完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后,启发学生将胰岛素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使学生全面复习三大物质代谢及调节过程,同时对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及讨论[7]。如在讲解完蛋白质构象病后,让学生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文献查阅,形成论文综述,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讨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分析及应对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后,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常通过课代表及班级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同时,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学师生学习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及Web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图片、视频、PPT等资源共享。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多种渠道的努力,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师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4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8]。实施教学改革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生物化学课程需要,课程组精选与临床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及“血清胆固醇测定”等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转氨酶”“胆固醇”等检测指标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书写学习报告,将枯燥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生动的临床生化指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为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后,增加学生的实验预习任务,强调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实验涉及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进行总结,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回顾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难以对每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全面指导。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由实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或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并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最终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课”。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切实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挖掘生物化学理论、实验与护理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格、胜任的基层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丹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6):46-47.

[2]王黄磊,毛乐乐,卢星星.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医学教育,22(3):432-434.

[3]吴小飞,王莹.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1):159.

[4]邢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7.

[5]崔波.“问题式”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职业,2014(6):97-98.

[6]朱学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6-178.

篇4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90-02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专的外科护理学面对着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外科护理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要包含专业性较高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同时还要熟练护理技术。另一方面外科护理学也是护理学科关键的组成之一,其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既关乎学生本人工作发展,同时又与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面对现今种类愈加繁多的疾病,固有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医学的需求,加快外科护理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大数据背景下,外科护理教学如何创新,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要点。

一、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

利用计算机将云技术运用到数据的处理中,使数据通过加工整合后形成海量数据库,大数据主要特征是以结构庞大、信息繁杂、种类多样为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价值的综合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运用挖掘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对多种类数据都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处理信息数据的速度较快;其经济与商业价值日趋上升[1]。

二、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较为枯燥。现今我国许多高职高专的教师,其进行外科护理教学的方法不仅落后单一,且较为枯燥,同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性和应用性,只一味地进行单方面知识的陈述,缺乏趣味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地、合理地对大数据进行应用,导致整体课堂效率不高,与实际的临床护理应用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大大降低。

2.教学设备陈旧。许多高职高专还没有完整的大数据应用意识,加上资金以及人员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外科护理所需的设备都较为陈旧,更新换代较慢或者严重缺乏。如外科手术室的基础设施较差,先进设备的投入较少,计算机配备不齐全等,致使学生对手术室和设备的学习与了解不足,一旦进入到实际的岗位中,很难顺利、安全地开展工作[2]。

3.教师经验不足或意识落后。我国高职高专的教师,其教学意识与经验大都处于较为落后和老化的阶段,不仅无法适用于现今外科护理的临床教学,同时较为陈旧的观念使其无法适应大数据的融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与意识。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具有先进的教学意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较少的临床应用经验,最终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4.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较差。外科护理中,临床护理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其包含的学习内容、课时以及理论任务都较为紧凑和繁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一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其实验室各项设施的落后和缺乏,也限制了学生熟练掌握大数据与临床护理应用的机会,进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与运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的创新对策

1.运用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使得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因此,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融入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显得势在必行。教师可利用大数据的广泛、整合与多样性创建外科护理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外科手术、临床护理等情况,再将课本知识与学习目标代入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以及大胆质疑[3]。也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发散思维,同时将所学的外科护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也是教师创新教学的重点部分。大数据中包含的数据内容极其广博,同时云计算的涵盖范围更涉及多个种类,所以,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将医学及其他相关知识与外科护理教学进行结合,同时将其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知识内容,如建立网络讨论平台、网站知识竞赛等;也可利用大数据中的视频或多媒体技术,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虚拟演示,疑难疾病进行外科护理时设备的应用以及护理重难点讲解等,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课本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

2.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信息技术。高职高专教学的创新离不开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外科护理进行实践教学时,手术室的创立、设施的配备以及系统的建立都应结合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定时进行更新换代。如依照真实的手术室格局进行实验手术室搭建,以便于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时有较强的代入感,加深对外科护理各个步骤的熟悉度;引进先进的医学设施,配备专业的呼吸机、手术床、监护仪等。同时,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计算机、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先进的大数据结合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经验,才能真正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护理技术。

3.教师提高大数据教学意识与教学水平。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的高度整合使得教学效果在不断提升。大数据所带来的资源整合,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课件设计以及教学视频的制作等,这类方式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其所需的专业性与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外科护理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教师首先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培养自身对大数据教学的意识,接受并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次,巧妙运用大数据的资源整合优势,搜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外科护理案例;最后,结合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行进行思考、辨析、讨论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方面应提升对大数据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学生实际的学生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再融合大数据技术,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4.加强临床护理见习,善于运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整合。首先,外科护理学科不单是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校应重视外科护理的实践性,并大力推行临床见习。其次,高职高专学校不妨与医院之间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每年安排学生到医院辅助外科护理部门完成见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来整合见习过程中的信息,如每日工作情况、病人的护理情况、各疑难病症应护理的重点等。最后,学生临床见习完成后,可运用大数据、多媒体等形式制作相应的实践报告,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4]。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技术掌握能力,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的热忱与责任心。

5.大数据与教学奖评、考核系统结合。学校可利用大数据的广泛与多样性,改进奖评与考核系统。第一,大数据主要依靠互联网实现,因此可建立日常教学奖评系统,全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科学的、综合的总结和归纳,进而既包含了教师的绩效考核,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科学细致地进行评估。第二,运用大数据建立相应的考核系统,可相应增加实践能力和见习情况的比重,以此提升学生外科临床护理应用能力。如除过普通的各科考试以外,日常的外科实践课程、医院见习等也应纳入考试范围内,一并进行数据考核[5]。

6.合理利用大数据,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外科护理学科其知识内容较为繁杂、技术专业性强,因此,在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焦虑、紧张以及害怕等心理问题,进而致使学生表现出学习情况较差、实习能力较低等现象。学校和教师不妨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如设计相应的研究问卷、设计网上问答模块、创建心理疏导网站以及设计相应的视频等,用以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引导学生合理发泄压力,调整学习态度,增强个人信心,以便于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外科护理的学习当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依据外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主要包含运用大数据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增强外科临床护理见习、合理进行奖评与考核、疏导学生心理六个方面。外科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课程设置也极富前景与活力。因此,高职高专学校作为向各医院输送人才的平台,其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大数据优势,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外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欣然,张琰,韩斌如,等.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84-285.

[2]闫秋佚.《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447-448.

[3]吴宗平,刘玮,胡忠华,等.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医药前沿,2012,02(6):364-364.

篇5

关键词 电大 开放教育 省开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16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Status of Hebei Province TV Curriculum

XING Shibin

(Hebe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0)

Abstract Curriculum is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rules (teaching programs, training programs)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main part of the cultur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which is to develop target certain schools manifested in their curriculum plan. Rules of open education course opened in the provin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foundation set up the status quo in this article carding TV Hebei Province opened a course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open curriculum TV Hebei province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problems, from management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commencement of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TV University; open education; province courses; curriculum

1 河北电大省开课程开设现状

广播电视大学采取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系统办学模式。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是龙头,负责统一设置专业和课程;省级电大为二级办学单位,根据中央电大的指导性专业规则制定本省实施性专业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市、县级电大教学点根据省级提供的专业规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1.1 开设专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河北电大开设专业55个,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5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3个。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学大纲、材、统一考试;选修课程(以下称省开课)由省电大负责建设教学资源,并负责相应教学管理工作。

1.2 省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省开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规则来制定的,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首先,学校要满足开设此课程的条件,比如说高水平的师资、相关场地、先进的设备等。其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尽量避免重复开设。此外,在学分安排上,本科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专科为76。统设和省开课程学分比例根据中央电大相关规定:专科专业,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不含综合实践环节学分)的60%;专科起点本科,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0%;其余为省开课。在课程门数上,统设必修课原则上控制在13门以内。

1.3 省开课程的设置方式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是开放教育专业规则的一大特点。在专业规则内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分类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按需选择。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有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模块毕业最低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选课时参考。这样的设置理念主要是基于成人在职的业余学习特性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截至2014年秋季学期,河北电大省开课程设置有530门(不含实践环节),其中本科266门,专科264门。从近几年收集的报考数据来看,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省校统一考试记录的课程约280门,自开课程(委托地市电大管理并组织考试)有120门,剩余120多门课程基本是为专业规则中已启用但实际教学中无学生选学的课程。

2 省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转入常规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2.1 设置权限自主性较差,选择余地小

电大采用系统办学模式,省级电大作为二级办学单位,只能在中央电大制定专业规则范围内选择相应学分的省开课,省电大没有在教务系统里增加省开课的权限。省电大如果要开设新课程,必须向中央电大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经中央电大批准并加入教务管理系统后,省电大才可以进行选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或者省电大只能找一个名称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来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原课程有些背离,不能完全实现新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2 课程层次针对性不强,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专业规则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但这种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专业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有些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专科课程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追求课程大而全;另一方面,有些必要的教学内容却又被遗漏,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较为突出的专业比如说法学、经济学、物流等。

2.3 不同专业模块课程比例失衡,不合理

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规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实际执行中省开课的学时和学分就剩得非常有限。以法学本科专业为例:毕业总学分为71分,统设必修课是4分(14门),综合实践环节8学分,两者合计占总学分的80.3%。省开课只能设置14分,不到毕业总学分的20%。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护理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中省开课所占比例更是少于20%。

2.4 专业招生人数不均衡,影响课程设置

以2014年春季招生数据为例,招生专业本、专共计48个,合计招生数为19217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和会计学4个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在全省的招生总数不足50人。规模小的专业给省开课的设置出了难题:如果根据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势必造成教师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如果不按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左。

2.5 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开设课程过多

为了做好教学服务,开放教育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各级电大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却又执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省级层面上看,各教学点在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时选课多而散,部分课程选课人数极少甚至没有。近几学期对考试订单进行统计,省开课程中报考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50多门。

3 积极推进改革,完善省开课程设置方式

针对开放教育省开课程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方式。

3.1 扩大省开课程设置自限,明确课程管理责、权、利

首先,中央电大要适度放权,把省开课程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的权限下放到省电大,只有这样省电大才能更灵活地设置省开课程,满足专业规则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其次,随着开放教育专业的增加和课程的调整,一些课程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有必要就课程管理和学分比例进行再次确认,以明确双方职责和利益分配。

3.2 课程设置要层次分明,体现实用性

远程开放教育分为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程的衔接问题,电大学员大部分都是具备了一定学历,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试想,简单重叠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能满足学员提高专业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3.3 充分调研成人教育市场,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成人教育市场实际,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适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同时与中央电大密切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共建共享“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吸引学生选课。在招生层面要有论证机制,稳定优势专业,适时淘汰连续学期招生不景气专业,从源头杜绝小专业。

3.4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级各项管理职能

中央电大应充分进行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尽快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分层级、分用户设置权限,在规定各模块学分设置时要更科学更严谨;省电大在加强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省系统内各类课程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课程设置,最终使专业规则臻于科学合理;市级电大作为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学生选课系统进行控制,制定推荐型专业规则,确保所属教学点能够合理按照专业规则选课,在课程开设中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服务,使专业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5 建立省开课程的准入、退出机制

省电大应该建立严格的省开课程准入机制,同时对质量较低、资源贫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当前需要制定省开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课程设置提供激励和支持,利用“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关注本专业和职业的社会需求,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从资源质量上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理念。

4 结语

为了改善省开课程设置的现状,河北电大应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建立“精品课程”为抓手,从适应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河北电大正在积极筹建河北开放大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工作也会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专题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关于河北开放大学省开课程设置研究》(YB201409)

参考文献

[1] 谢盛勇,江小青等.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忠强,张百生.对山东电大开放教育专业与课程管理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 刘春艳.关于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篇6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学探索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于2009年颁布,其中再次重申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着重强调了要通过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其应用能力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众所周知,应用文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部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将学习需要变成学生的心理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在教授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制定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之前,都必须对其所面对的学生进行深入客观的调查分析。

1.生理和心理特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大多16-18周岁,是真正的90后。这一阶段的他们,个性张扬,乐观开朗,性格直接,讲义气,对于人、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较强的叛逆倾向,但对于班集体有着较强的荣誉感,对于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容易投入。

2.学习能力分析。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会比五年制高职其他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高一点,但即便如此,他们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自制能力较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应用文写作基础调查。作者执教的是09级高职护理专业4班和5班的学生,通过事先的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应用文写作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表1选取了问卷调查中的部分问题及统计数据: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应用文写作能力急需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版本,分别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三套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应用文共有五类,即海报启事类、便条契据类、家书情书类、专用书信类、申请书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习需要,作者从中选取了20种应用文样式进行教学。

除此以外,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还应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学习一些基础的护理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技巧,所以作者还选取简单的护理应用文进行讲授。

新课标中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当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以09高职护理为例)分为六个学期,时数为22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较好地完成新课标要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者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安排,将应用文写作教学具体做如下安排: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有效性都依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洛克曾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们前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时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语文新课标和专业实践需要,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试图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以典范应用文为模板。应用文写作不同于其它文体写作,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格式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典范应用文为模板,通过研读范文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掌握各种应用文样式的语言特点和格式要求。如在讲授条据这类应用文时,就应着重强调每种条据的具体格式以及它们确切、直接、简明的语言特点。

2.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兴趣是促进行为的动力,只有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作者始终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根据新课标要求,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在第一学期作者安排的是一般书信的写作,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之所以有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是因为一年级的新生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亲人到外地学习生活,书信的写作能够寄托他们对亲人的思念,能够表达自己对新生活、新环境的看法。又如在第四学期学生去医院见习之前安排了说明书及病历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在第五学期学生第一次实习之前安排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结合学生今后的求职活动开展求职信和简历的写作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安排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紧紧围绕校园生活。应用文写作的契机是需要寻找和创设的,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将校园生活与应用文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应用文写作是贴近生活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写。例如在第三学期,作者安排的应用文写作活动是“宣传与海报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次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校的“推普周”活动而进行的。首先,课前教师将班级分为五个大组,要求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一份关于推广普通话方面的宣传稿,并初步进行“推普周”海报宣传的设计。其次,课堂上,教师在讲授完“宣传与海报制作”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然后让每组学生对本组的宣传稿和海报设计作出修改和完善,最后以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一份宣传稿。再次,课后由班长组织本班学生利用班会活动的时间,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推普周”的口头宣传,随后展示本组的海报。最后,每位学生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两组最佳宣传奖和两组最佳海报设计奖,并以班级的名义颁奖。这次教学设计课时为2课时,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远远多于2课时。从课前自主学习宣传稿和海报制作的相关内容,到课堂上合作探究完善宣传稿和海报,到课后以自由展示、竞赛投票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这次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中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突出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以教师为主,学生、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评价方式要兼顾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级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功能要注意诊断性与激励性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除采用试卷测试的考核方式外,还采用课题综合作业、成果展示等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帮助学生找出差距,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在讲授求职信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之间互评,选出好的作品,再通过教师的点评,来完成求职信相关知识的讲解。这样做既改变了以往写作课上先讲授后练习的陈旧模式,又能够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相当好。

5.密切结合专业。新课标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针对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需要,通过基本能力的训练,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根据这一理念,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常见的应用文之外,还应结合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适当地增加专业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二年级下学期即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那么在见习之前,对于常见说明书和病历的写作教学就成为了必需。这种由于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学习需求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及改进意见

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思考了一些对策。

1.教学安排的调整。建议将现有的教学安排调整为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和第十学期,即在最后一学期开设语文课程,主要原因如下:

(1)实习之后,学生对曾经学习过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可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讲解和训练,可以达到巩固知识,再次提高能力的效果。

(2)学生在完成专业论文时,对于论文的内容要求、格式要求等普遍不明了,写作难度较大,此时可设语文课程,教师可以在论文写作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

(3)最后一学期,学生即将面临找工作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此时语文课程再教授例如简历制作、求职信写作等相关内容,更能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教学场所的多样性。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加强日常的写作能力训练,在课堂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课外时间的写作锻炼。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走出课堂,亲自带领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了解每个单位应用文的写作流程,现行的各种应用文的具体写法;或相关专业有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讲座,讲解各种应用文的文体格式、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课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应用文的写作流程、写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技能。

五、结 语

教无定法,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洛克.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语文》编写组.语文(第一、二、三、四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沈星怡,陈正.语文(上、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职、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研究报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7] 王敏杰.高职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93-94.

[8] 游云琳.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122,141.

[9] 王卓.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4):185-186.

篇7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应用推广;“115”模式;Blackboard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6―08

随着教学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E-learning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校内课堂辅助教学。教学平台的有效使用,加强了教学管理和监控,促进了教学应用模式的转变,拓宽了教学渠道,提升了教学效率。随着高校E-Learning的推广发展,从最初的尝试和摸索,逐渐走入了规模化的应用,其本身也将从一个独立的学习系统,逐渐演变成为高校中一种有益补充的教与学方式,悄然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培训、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发展战略中。

本项目研究对推进高校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学习建设是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经过近8年的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和“我的中大”门户系统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全校师生提供24小时数字化学习服务,使全校师生在多校区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从2004年7月开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起步探索阶段。以平台引进为主线,我们进入了数字化学习建设的元年。在该阶段,学校分别引进了WebCT平台和Blackboard平台,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获取了宝贵的建设经验。第二阶段是应用整合阶段,以平台合并、版本升级为主线,通过扩大教学应用,使更多课程加入平台并进行整合,充分适应了学校跨四个校区办学的教学需求。第三阶段是融合创新阶段,以开展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应用为主线,教师使用平台开展教学深度应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全国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大环境。

二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建设应用的定位是用于校本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的辅助教学和多校区远程教学,同时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

从2007年3月开始,校本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使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截止于2012年1月的统计显示,学校近5年数字化学习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在线课程涵盖了全校总共41个二级学院中的37个;在线课程总数为2051门,其中1314门用于校本部本科教育,202门用于研究生教育,535门用于远程教育;建设了包括经济类、管理类、MBA类、社科类、语言类、通识类、实验类、医药护技类和理工类等课程。

1 课程方面的数据统计

根据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管理日志,我们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图2和表1所示。

校本部的本科生课程共有1314门,占学校201 1年度4031门本科课程数的32.6%;在1314门本科课程中,必修课830门,公选课282门,专业选修课202门,如图3所示。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课程都是由教师主动提出申请开设的。经统计,在2007至2011年期间,每年新开设课程数分别为360门、339门、186门、369门和243门,年平均新开设课程数为299门,说明了学校有一批稳定增长的教师用户群体,他们一直在坚持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研究。2011年,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每月活动课程数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度新学期开学后,活动课程数达到较高值,分别出现在3和10月份,峰值是在3月份春季学期开学的998门,占总课程数的65%左右;而在寒、暑假期间课程活动数值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只有416门课程。

2 师生用户方面的数据统计

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数字化学习平台购买的用户数是25000人,现有教师用户1112个,学生用户有23888个,数字化学习平台师生用户比约为1:30。学校2011年各月份数字化学习平台用户统计数据如表2。

用本科、研究生和远程教育每天登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活动用户数作比较,绘制出平台当天登录人数的各月份峰值,如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拥有20000个账号的远程平台的活动数值普遍高于拥有25000个账号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这与远程教育要求学生以上网浏览课件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远程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每年5月和11月两次作业提交期间的活动用户数达到了较高峰值,说明了教学评价方式起决定性因素;而在寒、暑假期放假期间,平台仍有活动用户数值,但相对较低,这说明有的教师用户依旧登录平台备课或批改作业,同时仍有学生用户访问平台进行学习。本科研究生教育平台在7月份达到年度登录平台数的峰值,这与学校推动的公共必修课跨3个校区在线考试关系密切,说明信息化考试应用是推动平台使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大幅提升平台使用率。总之,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使用率的高低离不开学校的引导以及教师的使用和推动。

三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115”模式研究

数字化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所依托的基础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善,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选型、引进、建设规划、管理服务、培训推广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我们在应用及研究中总结出“115模式”,即一个总体推广策略,一种保障服务和五项机制,三者需要协同运作。

1 数字化学习有效应用的总体推广策略研究

(1)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最终用户是教师和学生,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改进教与学

除了引导教师利用平台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及引导学生学会数字化学习外,还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定位和政策支持等来进行规划。

中山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研究性的综合性大学,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师生分布在跨广州、珠海两个城市共4个校区中,潜在的数字化学习用户群数量在55000人左右。我们根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学习的使用定位而制订的总体策略是:首先,发动一批教师率先使用平台创建课程,由此带动一批学生学习;然后,再以教师促进教师,学生促进学生,甚至学生促进相关教师使用平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们提供了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平台,许多参与平台培训的教师都经历了“不了解―了解―爱上―离不开”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平台应用推广的关键是要以课程为单位针对教师用户来进行

截止到2012年1月统计,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用户共有1112个。图6显示了从2007年到2011年5年间数字化学习平台年新开设的教师用户数约为222人,前两年的年新开设用户数值较高,这和学校博学工程一、二期项目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在2011年度教师用户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有必要增加一些项目等激励措施来进行后续的推动。

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师用户数按年龄统计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到,学校以31-4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为主要组成部分,加起来约占了教师用户数的8l%,这批用户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中坚用户;大于5l岁的有10%,他们是一群资深教师,起传、帮、带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30岁以下则是年轻的教师用户,理论上这批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更易接受和适应,但这部分用户数只占了9%,说明年轻教师可能对学校数字化教学的情况还需要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多向这一部分的教师用户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宣传和推广。

(3)要细分教师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实施推广策略

根据工程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高校教师用户对承担的风险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可将教师用户划分为积极者、旁观者和消极者3种类型,如表3所示。相对应表中的3种教师用户类型,我们的推广策略是积极培育第1类用户,并从中树立典型,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积极推动第2类用户,对这类用户大范围重点推广和挖潜培育:而对于第3类用户,则需加强宣传和争取认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用户可能担忧的“使用平台将增大工作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推广中重点介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优势,即更新快、能循环使用并符合教学规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重复性的工作量可以减免,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更多的教学创新和突破上。

2 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研究

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保障服务,必须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正常运维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校园网络环境的搭建和维护需要从组织架构和运维体系两方面提供保障,使师生能够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数字化学习服务。数字化学习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首先,它纳入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网络环境的运行,平台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课程资料、教与学活动产生的内容和课程备份数据等需要快速存储在大容量的数据中心:其次,数字化学习系统还要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产生“3进1出”的数据交换,即数字化学习系统需要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获得课程数据、师生账号数据和课程关联数据,并且将数字化学习系统产生的成绩数据返回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

(2)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在全校性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可追溯到2000年合作开发的基于校园局域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之后依次经历了多种教学平台的冼犁和使用。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山大学经历了多次平台使用的更迭,究其原因很多,有的属于建设初期的摸索,也有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所无法避免的升级换代等。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学习平台,它都不可能具备令人100%满意的功能,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优点或缺点,而且其优缺点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学习平台的选型上,应着重考虑是否满足教学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是否支持内容的呈现、异步的电子化学习、学习记录、测评和测试、混合式学习、跟踪、报告和选择性等;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易上手、易使用、易管理的且符合通用教学使用规律的平台。对教师用户来说,课程控制和课程管理要求方便易用,简单而不烦琐,能方便自行设计增减,可以轻松建立讨论板而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数据库编程等技术。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习平台成为教师用户随手可得的课程空间,要使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老师教学中的好帮手、好工具,从而带来教学工作上的便利。我们认为,无论是选择开源软件还是购买商业软件,高校都应尽早引入较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数字化学习使用氛围的形成和师生使用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从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情况来看,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引进运行到管理和推广,从小范围试用到大范围普及,前后约需要5年时间,一般说来,前面3年是必要的基础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推广使用的深入,平台逐步得了到师生用户的认可,并进而在后面2年中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教学应用案例。

(3)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上,要以“系统级管理员+应用级管理员+前台”三级管理架构来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服务

以中山大学为例,由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总体技术保障,下设网络分中心,负责受理系统层面的问题;教育技术分中心,负责受理课程应用层面的问题;客户支持中心,则负责受理平台使用的一般性问题。运维保障和技术服务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前端的技术支持离不开底层的保障,而底层的保障最终也是为了师生的教学应用而服务的。

(4)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要确立以师生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宗旨

数字化学习服务宗旨应树立“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到事前”等的工作理念,团队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建立平台各级管理制度,设定数字化学习服务流程等,建立故障响应级别和处理机制,制订数字化学习平台日常巡查制度和故障处理流程,使流程管理规范化、资源信息标准化、资源集成一体化、服务过程简单化,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3 数字化学习有效应用推广的五项机制研究

我们分别从使用对象、培训手段、人员团队、应用整合和创新融合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的五项机制分别是:政策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推广团队绩效机制、教学应用挖掘机制以及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

(1)政策与激励机制

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学校层面提供给教师用户一些政策和激励措施,如政策推动、项目推进和评奖鼓励等。政策与激励机制在数字化学习建设初期显得尤为有效,它促成了一批优秀示范课程的建设,吸引和激励了广大教师用户在数字化学习上做有益的探索。

在政策推动层面,学校外语教学中心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单位,制订了“网络与课程相结合的2+1学分”模式,其中的1学分,学生是以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每周将其中的2学时从原来的课堂讲授方式改为自主学习方式,减少了教师讲授的工作量,同时加大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力度。此外,学校医学院也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作为工作量进行核算,制定了把实施网络教学纳入教师工作量的相关规定。

在项目推进和评奖鼓励层面,中山大学开展了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校级“985工程”本科教育博学工程项目、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CAI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推出了一批数字化学习样板课程,并推进了教师用户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有效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应用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通过项目方式,推动了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应用研究。此外,学校还在每年底进行的“中山大学信息化年会暨教育技术年会”上举行了“教师使用教学平台积极分子”和“数字化学习优秀在线课程”等的评选活动,给予教师用户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

(2)培训机制

面向全体教师用户,坚持进行培训工作是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最基本机制,而平台应用培训的最高层次则是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熟悉了平台功能,积累了课程资源后,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我们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便利性,免费向教师用户提供了立体化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多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如表5所示。

在培训内容方面,我们紧紧围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常用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从课程到门户、从简单到复杂,按使用难易度划分为3个层次供教师选择。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易用的,作为普通学科老师,即便没有较多的计算机学科背景,都能轻松搭建和管理在线课程。在培训中,要注意重方法轻技术,重应用轻理论,不需要过多的理论讲解,主要是引导教师把课程思想表现出来。

在培训的组织上,既有开放式的培训,也有针对某项应用需求开展的专题培训,既有面向院系组织的全体教师培训,也有针对新教工的专题培训。此外,我们还将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作品的制作纳入教师用户的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中,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所须通过的计算机考试的评价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我们与教师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中发现了一大批有应用潜力的教师用户和优秀的课程作品,形成了优秀的示范资源。

(3)推广团队绩效机制

平台应用推广的一线工作是由推广团队负责承担的,为了让这支队伍发挥并保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绩效机制。

推广团队成员一般由负责教学研究、平台管理、资源开发、应用培训和技术支持等相关岗位人员组成,他们需要具备平台管理、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培训、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如图9所示,推广团队成员依层次需要具备4种相应技能:平台管理规划技能包括拥有平台管理的权限,承担平台管理的职责,具有平台系统管理能力和对平台应用管理和使用规划的能力:教学和研究技能包括教学能力、讲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教学研究和应用挖掘能力,能和学科老师共同设计和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内容;人际技能包括为人友善,容易获得学科老师的信任,能引导教师用户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和研究;技术技能包括熟悉掌握平台功能,能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开发,具备课程制作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推广团队将由不同能力层级的成员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获得相应的绩效,各层级之间形成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从而保持团队的活力。作为普通推广员,首要的是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主要承担基本的平台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熟练推广员来说,对平台的功能应用有相当的了解,能快速解决问题,能制作精良的在线课程,承担较重要的平台管理工作;而对于资深推广员来说,平台管理规划技能及教学和研究技能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具备有效融合平台功能与教学应用的能力。在推广实践中,我们要求推广成员同时具备管理、技术开发、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技能。成功的平台推广员必须同时具备这四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推广的不成功。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高校中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的技术服务部门之一,通过绩效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持之以恒地做好了平台保障、数字化学习服务和培训推广等工作。

(4)教学应用挖掘机制

教学应用是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应用之本091。不断挖掘新的教学应用亮点,可以有效提升平台使用率。学科教师需要的不是最新、最时髦的技术,而是易学易用、可及性高且最有效的能满足教与学需求的合适技术。我们认为,应用推广到一定阶段,可通过适当地教学应用挖掘和需求引导,将平台使用作为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将是推动平台应用最实用的机制。如在课程资源层面,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在线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除了传统教材外,学生需要通过平台获得教师随时更新的多媒体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师生交流层面,学习平台拓展了互动渠道,是沟通的有效工具;而在教学评价层面,越来越多课程在随堂测验、期中及期末考试中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我们可通过平台的现有功能进行应用上的深入挖掘,如学习预警、渐进式学习和测验等;可通过API接口开发,如Building Block插件实现英语扩展学习资源、与教务系统的数据对接等应用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如链接课堂自动录播系统所录制的授课内容来丰富学习资源等;也可通过平台版本升级来增加新的功能,如移动应用等。

(5)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

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是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深层次机制,如图10所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教师用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面向本科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向开设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面向研究生进行教育技术等相关研究性教学,扎根教学,以“教”促“教”,应用平台来推广平台,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为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校还建立了教师教学信息化论坛,成立了教师联盟,为热心教育技术并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高了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参与度。在长期数字化学习的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培训和交流,我们发现和培育了不少新的应用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需求,深挖功能应用,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如公共必修课大规模在线考试的“321”模式等新的应用模式。此外,我们还密切关注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潮流和进展,有效地将技术进步和学习理念变革的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平台,不断推动学习平台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要做好数字化学习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推广团队的绩效机制是保证。在起步阶段,政策与激励机制是优先考虑的策略。在建设阶段要注重培训机制的运用;当然,培训机制在各个阶段都要坚持常态化进行。在成熟阶段,要通过教学研究和创新机制来出成果和提高使用效益,并通过建立教师联盟来形成良好的交流、探讨和分享的环境。数字化学习建设各阶段的策略如表6所示。四数字化学习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

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建设在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学习建设,我校教学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①我们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资源规范和统一制作标准;②建设了多个网络教学资源库;③每个重点学科30%的课程有网络课程,每个专业20%的课程有网络课程,学校各级精品课程有50%的网络课程;④学校一线教师40%经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后的教师都能够开展网络教学;⑤学生100%具有数字化学习的经历。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教学的有效载体。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能有效地对课程材料进行整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成为教学中非常好的素材和载体。例如:中山医学院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科顶级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户,能保持每年更新数字化学习平台上的课件内容,上课完全依托于数字化学习平台。老师们普遍认为,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和上课效率,极大方便了所承担的教学工作。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方便地实现教师与跨校区、跨专业、跨学院的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减少要通过教务员联系的中间环节。平台成为教师向学生传递课程通知、课程资料和作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它加强了课程讲授效果,成为与师生沟通的有效工具。在教师的推动下,平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认同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