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高校;科技文化竞赛;指导;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在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又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关键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指导,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而一个系统有效的培养机制无疑会使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不浓,意识较为淡薄

许多学生还没有从中学时代的“接受”型学习上转变过来,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据统计,有近75.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11.5%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德州学院为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保送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氛围还不浓厚。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普及率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实践创新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无从下手,因而就放弃了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动员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很好的使大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文化竞赛。

3、学校内缺少一套良性的鼓励及奖励机制

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缺少规划,把科技文化创新当成一种随性活动,缺少一个系统的培养机制,缺少经常性的培训过程及相应的鼓励制约措施,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以至于造成组织者找不到学生参于,参与者缺少组织的局面。再者,许多高校没有出台关于科技文化竞赛的鼓励及奖励制度,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致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难以开展。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的必要性

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1、合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引导过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2、进一步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比如,今年德州学院第一次参与的首届山东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由于只有机电工程系学生参加,所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局限。所以,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体系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想作品上层次,没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是很难完成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及保障。这需要相关部门早日出台措施,为建立教师指导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了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并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科技创新当中去。

篇2

邵佩佩(1990―),女,汉,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海洋资源管理。

摘要: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通过科技文化的诸多因素为助力,着力发展海洋产业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仍处于传统、粗放型以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全球海洋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进展的今天,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新兴产业为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与助力作用,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蓝色经济增长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新兴产业

在“21实际是海洋世纪”的口号下,对海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海洋经济作为最有潜力的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资源争夺,海洋经济增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对于海洋的探索活动。我国的海洋快速发展阶段也已全面开始,制定切实有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目前所面对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蓝色经济区及产业结构的概念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2]。蓝色经济区即是一个涉及到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并且还是一个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四大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山东半岛的海洋产业在全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三种产业结构之比为7.0:49.7:43.3,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山东半岛相对与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仍存在有一定差距。其中海洋盐业、盐化业和渔业,海洋港口运输业等较为集中,医药生物业及运输业发展迅速,与其他地区相比海洋渔业、盐业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他产业与广东、上海等地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上看,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仍处于传统,粗放型以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缺乏有特色的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2.重要性。海洋资源的发展与开发利用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热点和新方向。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及其资源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如今,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期与瓶颈期,海洋资源正面临着日益枯竭威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升级,不再过度的依赖海洋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变得愈加重要,如何突破限制,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三、如何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升级,要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增长能力,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区产业的升级。

面对的劣势。现阶段来看,我国海洋科技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海洋资源开发核心技术差距较大,直接制约着我国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如深海技术和高端装备总体上落后发达国家10年左右,个别领域如海洋材料与工艺、通用技术设备等落后20年。高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海洋运载装备核心技术落后于欧美日韩等。

拥有的优势。青岛作为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科研力量的核心区,海洋研究科研机构集中,海洋人才密集,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多个方都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达28家,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30%,拥有涉海领域两院院士,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技优势突出明显,享有中国海洋科学城的美誉。

面对的机会。实施海洋高科技技术创新引领战略,做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把深海工程和海洋运载工程提升为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推进新兴产业建设。近年来,海洋新兴产业已获得飞跃式的发展,推进海洋科技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半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且已培育了以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建设能够促使高新区从“旧”到“新”的蜕变,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有助于提高内生驱动的能力,使蓝色经济更有活力的向上发展。

3.明确政府在蓝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由政府组织推动,通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明确政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并依托政府导向和市场引导的作用,鼓励、组织和管理好自主创新活动。

(2)大力支持对创新型科技的投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对自主创新型项目的特殊倾斜,或引导创新型融资的新形势,将更多的民间资金融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

(3)加强法律法规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大多数海洋产业属于典型的外部性行业,带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

因此,单纯的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够解决海洋产业优化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的,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一些必要的法律手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与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要着重发挥政府的计划经济机制的作用,强化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

四、结论

基于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初步研究,在明确了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升级的关键,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建设,确定与增强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以保障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能够平稳且高效的进行。又好又快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谷佃军,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0

[2]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水平 因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77-01

1 发展农业的科技的重要性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良好的农业发展情况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全球粮食危机后,农业发展已成为全球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8亿的农业人口,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是农I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所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尤为重要,不可马虎。

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整体上偏低,还处于初级水平,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科技水平的转化率较低,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等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2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简要概述其中几点。

2.1 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了“三农”问题上的资金投入,但是和我国农业人口和农民的比重相比,资金投入还是严重不足,而且投入的资金中,用于农业科技研发的部分很少,导致科技研发没有充足的保障,研发缺乏后劲,阻碍了农产品品种优化改良。

2.2 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阻碍了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大力运用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农民的综合素食也较高。但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西部山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的观念十分落后,而且不善于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一方面受限于地形条件,一方面农民的素质跟不上没法进行机械化操作和农业科技运用,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2.3 农业科技体制不健全,推广水平低

农业科技运用于农业发展需要健全的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奖励制度、科研体系、推广规范等制度支撑。另外,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水平也很不足,比如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推广的内容和方式有待创新和丰富,推广的地区和领域需要更深入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文章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分析,要想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3 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发展农业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是推动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1 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新型农业创新体系

要加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使得农业的科技研发获得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投入最大时间精力进行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优化农产品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强大的资金 保障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种植的有力保障。

3.2 将科技创新与教育相结合,推动科技的运用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推动科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应是单独的埋头研发,而是应和高校、优秀企业、优秀的农业生产实践人才相结合,产学研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另外,教育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唯一出路,只有发展教育,改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程度,才能正确认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力量,并懂得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和生活,运用先进设备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反之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提高农业推广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我国应加强农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鼓励全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为典型农业科技创新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技术发明提供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专业的与农民科技相结合的农业推广队伍和服务体系,增强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进行推广内容、方式的创新和推广领域的推展与深化。另外,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信息交流平台等,促进农业科技的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的重大使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有进步还十分不足,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的研究具有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会平,多小珍.农业科技进步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

篇4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科技信息 信息整合 信息平台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0.7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rien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Xu Junlin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major par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i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duces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Key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formation services.

科技信息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科技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科技信息资源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源,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既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然而,与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规律一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也呈分散无序状态,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只有将分散在各个创新主体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科技信息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的现状,论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探索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策略。

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概述

系统认识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存在的不足,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1.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

科技信息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二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各种科学数据产品,以及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等科技文献[2]。刘鹏飞等认为,科技信息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再度开发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等[3]。张公一等[4]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出发,认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包括:①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经过系统加工处理有序且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管理信息、研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②创新主体在创新中产生的新信息,包括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③创新主体及其信息活动要素信息,包括个人、机构、企业以及创新平台、仪器设备、技术需求等信息。

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将区域科技科技信息主要分为四类: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公共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科技服务信息(见表1)。

1.2 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现状

信息的分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个区域的科技信息往往与科技基础资源的分布相吻合,拥有科技基础资源的创新主体一般也拥有较多的科技信息,如高校不仅拥有较多的专家学者信息,而且还拥有科技文献、实验平台、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等信息。因此,科技文献信息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所拥有;科技公共信息一般由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拥有;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分散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见表2)。

表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类表

表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现状表

1.3 区域科技信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区域科技信息在宏观上缺乏协调管理,微观上缺乏分工合作,表现出信息分散、无序和不对称的状态,造成科技信息的分布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协调、不匹配,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用率低、对科技创新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1.3.1 区域科技信息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区域的各个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拥有或在创新过程中生产出较多的信息,但是各个主体之间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信息数据不能进行统一整理、汇交和建库,科技信息无法从源头上进行共享。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递增,因信息的传输通道、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能力有限和不足,更加凸显了科技信息在业务内容深化和信息组织过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客观上造成了科技信息的无序状态。

1.3.2 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信息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各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建设,分散投入,横向互不相通,数据库无法互联,导致同一地区类似平台相继重复投资建设、资源大同小异、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转的状况。其结果是区域科技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科研机构的创新缺乏企业的支持,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有效利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在30%左右[5]。

总之,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和现状与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的状态,制约了科技创新,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因此,集成和整合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加强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和揭示,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体系,有助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2.1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及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主体和科技政策法规、科研仪器设备、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开放式系统[6]。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创新平台内容的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对于增强知识和技术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流动,促进创新知识及技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都或多或少掌握着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但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或信息垄断,造成了信息壁垒。如有些科技信息不加以有效的整合,创新主体就无法高效、准确获得所需科技信息,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出现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整合,消除区域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才能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进而节省公共财政开支,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美国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的10年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源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7]。因此,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

2.2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主体的迫切愿望

区域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五大主体,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有效支持,获取有效的科技信息是区域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科技人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即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原有事物的研究成果信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广泛获取、吸纳前人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科技人员在创新中一旦掌握了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科技信息,就能够把握住创新方向,消除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创新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70%以上的工作是在前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节约研发资金40%,节省时间60%[8]。因此,科技人员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才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制胜先机,获得走向成功的主动权。

2.3 科技信息整合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9]。区域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就是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10]。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用户感知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交易和产生不公平竞争。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购买者知道自己很难获得科技成果的实际价格和真实质量信息,而对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市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就会大大降低购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降低。因此,只有通过科技信息的整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信息对称,才能彻底消除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产学研结合来看,由于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信息沟通,技术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不知情,出现科技成果供给过剩和用户需求缺口共存的现象。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却苦于找不到推广机会,导致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我国已累计授权100万件发明专利,但专利的实际转化率不足20%,并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平均转化率相距甚远[11]。为此,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架起需求与供给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说,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将所有科技活动的信息流进行有机集成并有效地综合利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建设是关键,信息平台构建是重点。

3.1 管理体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基础

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政府部门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体,因此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

从科技信息共享的实践来看,各国政府都重视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从法律、法规、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政府纸张消灭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重视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美国政府最大的门户网站FirstGov.gov,美国科技信息门户网站science,以及“Science.gov联盟”共建的Science.gov网站等,通过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12]。区域政府应立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深刻认识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承担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系统地制订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从政策法规、协调管理、设备与资金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涉及科技信息数据的获取、汇总、存储、管理等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而且整合的范围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只有改变保守观念,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区域政府介入管理和协调,建立起科技信息整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区域创新主体参与科技信息的建设,并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才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做到:①建立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的相关制度;②成立专门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机构;③明确其对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等。只有这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2 运行机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关键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与运行机制。由于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总、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所涉单位有区域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因此需改变观念,建立起合作单位之间的协作与运行机制。

协作机制的建立要在各成员单位就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合作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共同愿景,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会商机制和共同认可的合作制度与规范,使合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只有建立起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协作机制,才能够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

运行机制是指科技信息资源长效管理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我国各类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之所以使用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因此,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应创新运行机制。①管理机制。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理事会制度、信息资源发展规划与计划、信息数据征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使资源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②标准规范的服务机制。根据规划,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协议明确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服务质量要求、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③经费合理补偿机制。为保障合作单位利益对其进行合理补偿,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原文传递、专题情报产品、科技查新等通过合理收费进行补偿,其目的是调动协作单位的积极性。④健全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服务能力指标、服务成效指标、服务质量指标和资源整合等指标,通过科学实用的评估模型,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 信息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重点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科技信息的显性化,提高区域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的可获知和可获得能力。为此,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

信息门户在网络上表现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站,是由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构成的实体,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数据加工和开展科技信息检索服务的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结构由系统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及应用服务层组成。①资源整合层。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资源、科技动态信息及自建区域特色产业数据库,实现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智能跳转检索,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一站式访问各个数据库。②系统管理层。包括站点、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系统。这些模块组成的应用系统能够支持平台实现各类功能,如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技资源导航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等,为平台应用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接口标准[13]。③应用服务层。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开展的应用,是面向区域创新主体,满足其信息需求的应用服务系统的集合。以乐山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例,门户网站搭建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先进编程语言PHP与数据库服务MYSQL的完美组合,采用多用户、多线程数据库服务,经优化的SQL函数在数据库访问中具有占用内存小、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可以为区域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服务。①科技信息检索。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文献、科技基础数据、科研仪器设施和科技成果等信息检索。②专家咨询服务。集聚省内外行业专家,面向区域用户提品创新、技术工艺、技术引进、竞争情报、经济分析、专利等多个领域科技咨询。③科技查新、国际联机检索、专利咨询等服务。为区域用户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开展查新咨询并出具科技查新报告。④定题情报产品服务。为区域主体创新提供专题情报产品,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等。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政策咨询、供需配对和技术供需信息等。⑥产品销售信息。定期企业产品信息、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等,为企业市场销售提供信息服务。

4 结语

科技信息资源是推动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是解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低利用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消除科技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结合,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的先进性、实用性。通过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于建立起区域科技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小红,李思经.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J].科技导报,2006(8):80-83.

[ 2 ] 赵伟,赵魁涛,王运红,等.科技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8-11.

[ 3 ] 刘鹏飞,张艳芳.科技信息传播功能解析:以“5W”传播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12,30(1):40-43.

[ 4 ] 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7):985-988,1053.

[ 5 ] 周敦波.三大公共领域国资浪费知多少[EB/OL].[2013-

08-06].http://.cn/GB/1045/4575373.

html,2006-07-10.

[ 6 ] 王林,陈新根.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4(3):137-138.

[ 7 ] 魏宜瑞.科技中介机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11-114.

[ 8 ] 龚雪梅,高燕.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研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科技,2011,21(1):77-78.

[ 9 ] 百度百科・科技成果转化[EB/OL].[2013-08-10].http:///view/969768.htm.

[10] 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88-191.

[11]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33-36.

篇5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林业发展;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林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由于近几年我国对于“科教兴林、科教兴农、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使得科学技术融入到了林业发展中来,更加充分的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理念。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下,生态林业和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不断的暴露出传统林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因此,利用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经营管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提高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但要利用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经营环境进行优化,还要对林业新品种进行增加,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林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正确的处理林业生态保护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使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加强管理工作的可控性,还能够加快我国林业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集约式管理模式转变的进度,使得林业管理向着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较为缓慢,使得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较高,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较为严重。政府投入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导致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无法针对性的引进,严重滞后林业生产和研发等工作的开展,在林业发展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较低的优秀林业科研成功转化率

有相关研究显示,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在70%左右,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只有5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农业而言更低,只有35%左右,并且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林业技术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对我国优秀林业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对我国林业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薄弱的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林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林业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随着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逐渐的暴露出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这一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够重视。

4.缺少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因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人才储备和新技术引进等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得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建立,无法完善产业结构,对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二、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2.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率

造成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转化低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没有建立完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林业创新技术体系,对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国应对现代林业装备技术的研发进行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良性竞争、开放、合作、动态的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对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树种改良技术等进行林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我国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3.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林业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以林业服务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推广主体的建设进行加强,使用有效的方案,保障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根据市场的需要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水平。

4.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林业部门应对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将林业教育作为林业产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得到不断的加强,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

在目前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林业部门应对其进行重视,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确保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作者:刘路 单位:五常市五常镇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2(2):99-100.

[2]李金龙.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15-16.

篇6

关键词: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专利;新产品;决策服务

科技查新是指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专利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查新是通过知识、信息和文献进行的一项智力活动,必然会涉及到有关著作权、专利权、版权等问题。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财产,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必须经过法律直接确认,并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因此,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相互联系,关系密切,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水平,避免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鉴定评奖的失准现象,能够有力地促进课题立项和成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过去的20年中,科技查新工作作为一项较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对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就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查新工作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查新工作的作用正在减弱,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在查新工作中,由于对新颖性的判断标准没有统一的界定,加上一些人为因素,使得具有查新报告的科研项目几乎100%是肯定性的查新结论,查新似乎成了科研工作“锦上添花”的工具。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致使查新成为了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现今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认清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查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从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是有关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弥补专家评议的不足,通过相关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在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带有一些我国的特色。但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本质上与国外的一些情报咨询与决策工作是相同的。只是在称谓、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结合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日。而相比我国行政管理干预下的科技查新工作,国外的情报咨询工作开展的更好,在避免重复和浪费的前提下,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本国的科技体制下大力进行知识技术创新,这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研究和运用,有了很强的知识产权意识,即使没有管理部门的硬性规定,他们也会自觉地在立项或专利申请之前进行情报咨询。

知识产权战略应是一种以权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战略,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国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等相关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从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看,许多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均制订了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以推动知识产权的改革。我国也已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和知识产权强国比起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要科技查新

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加快行业整体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知识产权强国,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种条件下,仅仅依靠知识产权制度自身的约束力使科研机构或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自觉进行情报咨询,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我国特有的环境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仓新,科技查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科研立项时,为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完成后的学术价值、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客观、真实的反映,需要进行科技查新;科技成果在申报发明奖励、科技进步奖励,或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检测和评估等工作中,为鉴定其新颖性,也需要进行科技查新。通过科技查新检索,可以判断计划开发项目的技术或产品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可行性。如果计划开发的项目具备新颖性,则开发成功后可申请获取专利保护。

科技成果从立项申请到鉴定、评奖,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知识产权活动。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查新机构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为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提

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利用专利实现公开保护,从根本上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持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重视专利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

知识产权中专利的审查同样需要审查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如果不进行查新,不选择成果权利保护方式,所取得的成果必然会产生成果署名权问题、专利申请权属问题、职务与非职务发明创造成果权属等问题。科技查新和知识产权两者新颖性的判断标准是相同的,而且专利文献是知识产权中具有法律规范意义的文件,充分体现了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和公开功能。世界上每年的发明成果90%以上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通过查新检索,可以缩短科研时间60%,节省开发和研究费用40%。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前,不仅要进行市场调研,更要进行专利检索查新。通过查新,不仅能了解有关的技术发展状况,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和技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而且能_『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情况,使企业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重新选择适宜的创新方向,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问,三种类型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的平均增长率均超过20%。随着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人们也开始关注查新机构的专利查新业务,这给专利查新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专利查新的法律性、严谨性也为科技查新的发展提供了模板。

篇7

【关键词】研究生 文化素质教育 现状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0-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研究生正是国家朝气蓬勃的一代,正如勉励研究生所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这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高端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在教育逐步大众化的形式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1.研究生文化素质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研究生文化素质体系的构建基础在于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构建,而课程构建存在的最普遍问题主要为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且教学手段单一,构建不完善,缺乏循序渐进的学科衔接和联系。在一些高校存在课程轻松学生多且教学系数大,课程复杂学生少且教学系数小,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这正是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构建不够全面,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在未形成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对研究生也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2.研究生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管对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中,所说的“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力”,首先需要的就是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研究生将会是未来这只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但在我国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目前往往还存在制约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上,与发达国家整体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3.研究生自身缺乏提高文化素质意识

研究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前提需要研究生自身认识其重要性。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与就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上,来应对司法考试、会计考试等专业测试,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更有甚者,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抄袭剽窃,使学术道德、为人诚信,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路径

1.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文化素质体系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贵在精而不在多,更多的倾向于研究生的自主研究和学习精神的培养,通过精选现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渗透人文精神,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指导,教会研究生如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会问题的答案。通过综合性的课程,将历史、文化、音乐等内容提炼优秀精华融入其中,通过熏陶,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活动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不应教条,需要通过启发、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指导下的探讨,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和限制。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的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让研究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将知识的积淀与生活的阅历结合起来,不断感知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3)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文化建设水平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作为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校内培养等多渠道的手段培养优秀师资,通过探索校际合作的新方式,争取做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建立起一支既有学科知识又有文化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为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总体规划、全面布局,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素质活动,媒介宣传、修养讲座、文艺活动,提升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注重培养研究生文化素质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前提是以人为本。在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敢于怀疑的意识和积极上进的求知精神。通过切实保证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让研究生敢于怀疑,并能在引导下正确寻求科技创新的途径。其次,需要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的能力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做好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才能使研究生思路灵活,视野广阔,从而提出独到的新见解和新想法。最后,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操作能力。创新的能力需要由理论到实践,这就需要其具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挠不折的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3.提高研究生自身文化素质意识

提高研究生自身文化素质意识,首先,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文化达标测试,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学位挂钩,督促研究生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其次,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尤其注重学术道德培养,建立起学术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加大对研究生优秀论文的指导资助力度,形成鼓励、激励研究生投身科研的优良风气。最后,引导研究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其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开展合适的就业指导课程,将文化素养拓展融入其中,拓宽研究生就业途径,为研究生顺利创业、就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耿彦君,曹一伟,张玲.高校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3(2):106-109.

[2]周小军,王乐生,张瑾.基于传统文化的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97.

[3]张筱丽,陈尚荣.普通高校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海,2005(6):198.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材料成型;铸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0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科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已是一个铸造大国,铸造企业虽然众多,但还不是一个铸造强国,急切需要大量铸造专业高水平工程人才,材料成型铸造方向是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因此对铸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一、实践教学现状

材料成型铸造方向是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有: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实践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在理论教学环节,各院校在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上大相径庭,有些院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还开设了特色课程。相对而言,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各院校差异较大,教学水平和开设的实践环节课程等形式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具体反映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明显。针对卓越计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装备、仪器、材料等落后、缺乏,专业实验受到极大限制,生产实习难、质量不高、实践环节课大多由年轻教师承担、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环节改进

多年来,各高等院校对铸造方向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针对铸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实验、实践是提高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看成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厂、企业中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和方法不完善、不科学。提到实践教学,大都认为经费有限、困难重重。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究其根源在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与学生的交流中看出,学生非常渴望在实践环节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非常在意学生是否有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说有多少工作经验,而实践环节的锻炼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应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想办法、出策略,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和改进实践教手段。目前,诸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包括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大多教师认为科研考核是最为头痛的任务,学校过分看重于老师发表多少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些方面,很难有功夫去重视、研究实践教学环节。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挖掘潜力

目前,不少院校铸造专业方向实验室教学模式落后,内容陈旧,仪器设备落后。由于实验教学环节条件限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各实验间相互独立,系统性较差。学生多人一组,按照实验指导书机械地完成,局限于传统的砂型铸造工艺进行实验,甚至还缺乏铸造实验的最基本手段,没有切合实际生产中的先进的铸造工艺、材料、设备等开展,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新工艺的认识和掌握。要开展好实践教学,除必须完善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手段外,还必须与时俱进,要结合铸造工艺、熔炼的发展方向,结合一些新工艺,尽可能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将原来的单一、过于简单的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可以分为铸造工艺、熔炼工艺两大模块开展;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进行设计、构思实验,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给他们创造、提供必备的实践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技能实践等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卓越计划下,材料成型专业普遍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和技能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这固然对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有利。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等途径来获得。教师们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常教师课堂上一般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大多以书本中的作业习题为主,其实这种课后作业形式上可以改进,比如安排学生查阅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的设计任务、完成相关小论文,尤其是设计,还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加以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做到内容教学与设计同步,教学与实践并重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邀请一些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工作,铸造工艺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设计与实际生产应用有较大差异,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述铸造工艺设计实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

(四)巩固并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生产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现场,真实地认识、理解本专业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近年来,生产实习中,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太愿意接收大学生进工厂实习,给生产实习带来很大困难。由于铸造生产现场工艺过程的复杂、各工序设备繁多,生产现场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企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们的安全,生产实习成了走过场,应付教学,很难深入到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了解,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要取得好的生产实习效果,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措施。(1)加强与企业勾通。要求教师与企业良好勾通,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带队,在切实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事先深入细致地了解现场,对生产实习现场做到心中有数。(2)尽量多地深入不同企业,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不同的生产企业。铸造专业的生产实习主要是在以铸造、机加工为主的企业进行。在一段时间内,一般都是集中在某一个厂或某几个车间,一般都是在一些以砂型铸造为主的企业中进行,铸造生产方式单一,许多先进的铸造方法根本看不到,也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去,使得学生对生产实习缺乏积极性,出校门时满腔热情,回校时又神情沮丧。学生面临的就业单位多种多样,学生如能更多地深入现场,了解不同企业生产工艺,有利于拓展知识范围。(3)及时总结、提炼实习生产过程中问题。教师与学生能针对现场共同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带回学校进行思考、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4)完善必要的实习考核机制和管理办法,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感,必须同理论课教学一样严格要求。

(五)狠抓毕业设计(论文),巩固专业培养效果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校内检验未来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最后一次综合考试,是教学型大学增强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铸造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

2.题目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发展;

3.学习投入不足。每年毕业设计时间往往和考研、找工作冲突。

要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毕业题目要推陈出新,多从生产现场中提炼毕业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要做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和检查,许多学生以找工作为借口,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是指导老师以特别重视的环节。

(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沟通协调

目前,不少院校专业实践课主要由青年教师担任,相对经验不足。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青年教师更多地进入相关企业,深入现场,加强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应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加强专业教师与校外交流,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同时,学校也可学习企业的经验,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建立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这也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之中。

(七)创造条件,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校尽可能给学生设立一些自主创新实验项目,举办学科竞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深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同时,老师们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也可积极地吸收学生参与,让他们了解科研活动的过程,参加设计、完成一些研究实验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在卓越计划下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的工程人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铸造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233-235.

篇9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和其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相同,在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的。科技档案就是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记录的信息资料,它的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未来研究的基石,为科技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2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能给以后的科研生产活动提供准确、及时和完整的信息资源,是无形资产,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重大的社会意义。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应该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不仅要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科技档案部门的事情,还应该将工作列为单位的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到位。

3目前科技档案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将科技档案管理更加集中化,就可以更加集中的处理问题。科技档案管理的问题易出现造假问题等,使分散化的问题能够集中进行处理和解决。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还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研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科技档案管理认识不足

科研信息作为当前企业的重要信息资源,对于科研开发提供了众多的信息资源,但是当前的管理人员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认识不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缺陷和不足,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模式不完善,且单位的科研信息管理的意识不强,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科研信息的管理部门但是没有发挥应有的责任和作用,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关于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相关内容

现今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在逐渐的增多,但是相应的科技档案信息的管理体系却并不够健全,这给档案管理的现实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当前的科研信息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规章制度的不够完备,另一方面就是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

(三)科研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科研信息管理工作,还要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和内容。随着单位档案管理信息的不断增多,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工作人员素质和知识并不能满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4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强化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生产活动的产物,也为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方向明确、及时准确的可靠信息。因此,在现实工作过程中,要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同单位管理相结合,互相推动和相互促进,从上到下,得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并且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完成。所以就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讲,应该全面加强各部门人员的保护意识,能够让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完善和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要全力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让管理合法化和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档案法》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结合档案管理发展的现状,创建更加合适发展的管理制度。领导部门要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执行集中化管理模式,加强网络运营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更加方便快捷的参与工作。同时,企业还要制定具体的人员管理制度、借阅制度和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借阅人在相应的时间节约和归还,并且将其和年底的奖金挂钩,将科技档案和管理和奖罚制度相结合,更能够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灵活运用单位科技档案

将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做好是档案馆应当给档案利用提供条件,可以将手续简化,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单位里的科研部门要根据每年的资料,将可利用的资源和工作量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发放。同时,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与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进行课题的研究和结题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督促,加强催档的管理工作,最先做到了解、掌握和研究本单位的科技档案,包括相关的时间、数额、类型、载体、机密级别和排目排架情况,还要相关的信息内容和完整性等。对于材料掌握越完整越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有价值的部门,其次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研究。因为只有做到对客户的详细研究,才能够针对性的进行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四)推进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管理成为发展的趋势。首先,档案管理可以节省時间和人力。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手工收集、整理、提供给单位利用,不仅工作量大,效率还低下,造成了工作过程中的费时费力。如果以后的档案管理均是采用网络化进行实施和开展,数据只需要进行录入一次便可提供给多人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使用率和工作效率。其次,数据的信息化可以使得检索更加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要一本一本的进行翻阅进行查找,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信息化管理下的检索方式,只要有网络和电脑,工作人员就能进行查询和检索,减不必要的工作程序,给检索人的工作带来了方便。

(五)增加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扯的范围较广,科技含量也十分的高。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完善自己,比如学习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等;其次,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比如通过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对学习人员进行每月和每季度的考核等。

(六)强化科技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

首先要完善科技档案工作,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源的管理和保密工作,将眼光放远,但也不要忽视眼前的利益。一方面不让档案损坏,要熟知掌握档案损坏的缘由,通过具体的技术方法,最大的去除可能造成档案损坏的不良条件,以便将档案的自然损坏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维护档案的安全。要创建严谨的安全措施,保证因为保护不到位造成的档案缺失,在进行档案借阅的时候,要遵守保护协议和登记手续,安照规定进行详细的处理。

5结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迅速,在这样大趋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采取完善的应对措施,旨在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梅.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7,(16):119.[2017-09-20].

[2]吴慧洁.浅析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6,(08):93.[2017-09-20].

[3]孟丽君.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13):180.[2017-09-20].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 文化建设 必要性

据有关统计,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70%源于高校[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建设亦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是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也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高校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淡薄,导致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高校中贯彻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使然。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功能的基础。建设知识产权文化,应当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故而,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对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知识产权文化

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修订案》中首次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新概念,并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WIPO工作的一项重点计划,还希望各国都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2]。所谓知识产权文化,是指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3]。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应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规范、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4]。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WIPO认为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各国的共同需要,可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战略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力手段的潜力。随着对知识产权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必要条件。

2.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法律体系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基本涵盖了当今科学技术研究各领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一方面,不仅保护了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创造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使得科研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科技人员也获得了相应的精神权力和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相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生力军的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文化不足、忽视或弱视产权保护的现象和问题,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更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知识产权意识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指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认同程度、所持态度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事务的发展和事业的成败。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达4万多项,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大量的科技成果没有申请任何专利保护,对保护知识产权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形成“重成果,轻专利”这种政策倾向所导致的。在许多课题完成时,科技工作者只看重其在学术水平上的评价和立项部门对其完成情况的认可,没有考虑该成果能否申请专利保护并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另外,在高校职称评定中,也是以承担项目数以及科研经费、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定参数。所以许多科技成果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结果造成科技成果的资产和权利流失。

2.2创新文化不足

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创新,一切知识产权的产生本质上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即这种文化可以促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发展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我们缺乏创新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落后。而当前我国高校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尚存在着不少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高校丧失了宽松民主、愉快舒畅的科技创新氛围,严重地制约着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功能的充分发挥。

首先,功利化倾向较为突出,当前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学校档次,不少高校都在争项目、争资金、争人才。在科研方面,也都在比论文、比鉴定成果、比获奖数量等。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受到职称评定或相关利益的驱动,即从事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获取相关利益,在这种导向的背后,实质上是部分教学科研人员科学探索精神和抵御名利等外部诱惑能力的缺失。

其次,科研活动缺乏协作,在许多高校中,科技研发活动还普遍停留在低投入、单学科、小范围甚至单兵作战的基础上,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宽广视野,缺乏团队和集群的协作,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机制,缺乏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平台,因而局限性很大,难以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2.3管理文化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知识产权管理文化仍不健全。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不全,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而是把这项工作并入科技处管理,即使设置了也还缺少完整的制度和政策。知识产权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其业务性、法律性都很强,管理范围广,如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就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争取法律救济,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权利。因此,科技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管理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完善的发明创造申报、审核制度以及权利形式的选择决策制度。如当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果或完成后,课题组应向单位的主管部门申报,以便学校及时了解和审核科研成果情况,确定是申请专利还是选择其他权利形式加以保护等等。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自然就无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二是目前许多高校现行的成果管理仍在沿用鉴定、评奖模式没有将专利等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一些本应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成果以不适当的形式公之于众丧失了潜在的技术权益。

3.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是知识经济中知识创造和服务社会的中心,也是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还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其中,知识产权的创新是战略的核心,而培养懂法律、经济、管理、科技、外语的知识产权人才是自主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是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积极实施、正确管理的保障和前提。高校的职能和理念决定了它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高校是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诞生的摇篮,是推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所以,高校在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大普及的浪潮中,将又一次担起重担。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对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人才和创新成果集中的高校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高校生产知识,创造知识,已成为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人员,包括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种层次的学生。他们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生产的重要主体,拥有众多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报道,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8.6万人,共有两院院士450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33%;“973”项目高校首席科学家有45人,占总人数的4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44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11名。研究人员众多的高校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国高校共有研究机构509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已有或正在启动建设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些数字表明:高校已成为我国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科研开发的生力军。

众多的科研人员和创新成果集中的高校,相应的应该具有较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而现状却并非如此,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的状况与此是有密切的关系的。由此,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起点和重点放在高校,特别是研究型的高等院校。以最贴近智力创新人群的方式,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成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科研人群中的知识产权文化。

3.3高校的知识产权文化现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如上所述,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成果保护不力等问题,其症结在于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缺失。首先在制度层面的知识产权文化上,由于缺少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或者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少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即使出了成果,也多是了事,而不是去申请专利,进而进行成果转化。学校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机构,从而导致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而不是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促进、保护和利用。而在观念层次上,众多的科研人员缺乏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无法有效的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更没有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习惯。因此,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是改变目前高校存在的知识产权体系缺失和紊乱的一剂良药。

4.结语

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文化,应当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而高校作为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必须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为促进高校科技进步、健康发展,争取我国经济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凌申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技, 2004, (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