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欧债危机的发展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正在从债务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欧洲银行业存在巨大风险。
一方面,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中,欧洲银行因为持有大量“有毒资产”而遭受巨额损失,但欧洲各国的银行和政府采取了“掩耳盗铃”的策略,未充分披露损失情况,也未有效补充资本金,这一巨额损失至今仍未消化。
另一方面,欧洲银行业还持有大量的欧洲债务国的债务,如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欧洲银行将进一步遭受巨额损失,难以承受。
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金融机构始终存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欧洲央行曾经对商业银行提供了两轮再融资支持,总额达到1万亿欧元,但仍未能缓解商业银行惜贷的局面,可见风险之大。
欧债危机源自希腊,但希腊作为小经济体,本身对欧洲来讲并不重要。欧元区之所以救助希腊,目的在于防止债务风险向欧洲扩散,尤其是防止扩散到银行业,金融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但遗憾的是,欧元区虽然还在援助希腊,希腊也尚未退出欧元区,但风险已经在西班牙银行显现出来。对于欧洲来讲,银行危机远远要比债务危机更难应对。
“紧缩”还是“增长”?目前,德法各执一端。其实,欧洲当前面临的深层经济难题很多,很复杂,不是单一政策就能解决的,紧缩与增长的争论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欧洲要走出债务危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一,必须缩小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竞争力差距,南欧国家必须通过福利体制改革降低财政负担,刺激经济活力,让老百姓更勤奋地创造财富,同时要大力发展工业,加强研发创新力度;第二,欧元区“单一货币、不同财政”的制度缺陷必须得到弥补,仅仅是货币联盟是不稳定的,必须要有财政联盟,这需要所有国家的强烈政治意愿;第三,欧洲银行业的处境必须得到改善,必须充实新的资本金,同时建设欧洲层面的银行监管体系。
紧缩财政的本质是福利体制改革,只是欧洲当前诸多问题的一个而已,这个方向是对的,但仅仅靠紧缩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也取得进展。
但欧洲在其他方面恰恰“无所作为”,把当前欧洲问题归咎于紧缩政策有失偏颇。
我们还应注意到,有些国家,政府反对紧缩并不是有更好的政策能够取而代之,而是为了迎合选民,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是一种政治选择,不利于应对债务危机。
紧缩在欧洲是必需的,没有紧缩就没有福利体制改革,欧洲未来也很难有经济增长,但紧缩还不够,当前欧洲解决经济问题不能把目光都放在紧缩政策上。
同时,紧缩政策短期虽然会有些负面影响,但这是欧洲人必须付出的代价,欧洲不可能轻轻松松地走出危机。未来欧洲发展经济之路都将是荆棘满地。
篇2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债务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在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海啸逐渐退去、世界经济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欧洲债务危机又再一次在国际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自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债务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随着债务危机在希腊的恶化发展,“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欧元出现大幅度下跌,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剧烈的震荡。这次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剧烈变动,令我们不得不审视欧洲的债务问题。
■一、“欧猪五国”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发展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债务危机。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债务危机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信用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单个小国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次出现。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由来已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是现在出现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条款。目前欧盟龙头国家和比较弱小的国家,都超出了这个警戒线,皆已自顾不暇。欧盟成员国目前平均的赤字率上升到6%以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平均数已上升到85%以上。现在看来,对超过了两个警戒线的行为,似乎没有实际可控的方法,或者可以操作的工具来实现控制。财政赤字、公共部门债务规模的风险边界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可以提前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和探讨。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从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资料表明,2008年希腊财政赤字还仅是GDP的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已飚升至12.7%。与庞大财政赤字如影随形的是其对外负债。2008年希腊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2009年,该数据上升至113.4%。目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从数据上看,希腊实际已经“破产”。受希腊的影响,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期在未来三年内预算赤字将居高不下。自此,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欧盟都相继受到债务危机困扰。随着4月27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评级降至“垃圾级”,而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上却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
■二、欧洲的应对机制:三道防线
为了防止由希腊债务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欧洲继续蔓延,欧洲各国通过积极协商逐步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为了保卫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在5月初启动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不见成效之后,欧洲国家重新构筑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就是欧盟各成员国财政部长于2010年5月10日凌晨达成的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希腊援助计划,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摆脱困境。这套救助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2500亿欧元。根据这套机制,如果再有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该国将可以申请获得资金支持,所附加的条件将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与希腊类似。
第二道防线,就是美国向欧洲补充流动性,即用美元购买欧洲债务,进而将欧洲的资产负债表转移进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这道防线有其致命的弱点,即过分的依赖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且别的国家顶不住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影响的话,第二道防线就会破裂。
第三道防线,就是由欧盟提供担保收购所有烂账,这意味着欧元将大幅贬值,货币政策将出现极大的变化。这很有可能会给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要么保住欧盟、加速向政治一体化过渡,否则欧元将大幅贬值;要么分崩离析,各干各的。
随着希腊于2010年7月13日顺利发行国债,欧洲央行几乎停止了购买欧债的行动,欧洲似乎已挺过了债务危机的第一波侵袭。不过同日,评级机构对葡萄牙信用突然降级,西班牙和英国近期也面临信用评级下调威胁,表明风险仍潜伏于欧洲公债市场 ,债务危机虽减缓但还未到结束期。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公共债务管理的启示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的高负债和高赤字,而中国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据高盛的经济报告显示,预计到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总负债约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48%。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GDP的20%;地方政府负债7.8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23%;已从商业银行剥离但仍体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账面上的不良贷款总额约为1.6万亿元,接近2009年GDP的5%。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可见,目前我国政府的隐性债务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正逐步扩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公共债务管理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增强政府的信息披露力度
政府应该根据公共债务风险的现状,构建符合我国财政风险状况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而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应该以政府债务为核心,以财政项目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层次分析和趋势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债券流动性和政府清偿能力为监控对象。只有建立健全该机制的预警功能、实时监控功能和风险预算功能,我国政府的公共债务风险才能够得以有效的监控。
(二)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
增强财政透明度,保证债务信息真实完整是管理部门实施风险监控的前提。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忽略了大量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故而地方政府的实际财政债务规模及其风险被严重低估。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债务预算制度相适应的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细化负债类科目、完善现行政府资产负债表,同时增设政府负债明细表及相关附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而建立起一套含有政府或有债务核算和表外披露的信息体系,并逐步搭建起地方统一的债务管理信息平台。这是实现社会公众和市场机制的监督引导作用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控的重要保证。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预算的收入范围,增强国家财政的实际力量
在针对公共债务风险进行制度化约束管理的同时,我们应该切实规范我国的预算收入制度。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与制度外收入,如行政收费规范化、基金预算制度化等措施,必将增强我国的财政实力,从而达到提高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以及抵御或有风险的能力的效果。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增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和财政收支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政府公共债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另外,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所有经济政策的相对灵活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
与以往债务危机不同的是,希腊债务危机并不是一个局部的危机,而是危及整个欧元区的危机,其危机根源并不局限于局部的金融市场的投机攻击,而是根植于全球经济运行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障碍。
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2009年希腊的预算赤字占GDP比重超过12%,是年初的4倍,其债务余额为2800亿欧元,占其GDP的124%以上。而《马斯赫特里特条约》规定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不得超过3%和60%。“笨猪五国”(pigs)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4%、14.3%、5.3%、11.2%,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4.6%、82.9%、116.7%、66.3%。整个欧洲只有保加利亚和卢森堡保持在3%的警戒线以下。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和外债水平,在GDP增速放缓的时候,引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会突然增加。
金融市场投机攻击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美国次贷危机,再到希腊债务危机,所有的这些金融危机都与金融市场的投机攻击有一定的联系。早在希腊2001年加入欧盟前,高盛就通过一系列的货币互换与信用违约掉期协议(CDS),使得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实际的5.2%在账面上降低到欧盟《马斯赫特里特条约》所规定的3%。但另一方面,高盛却又在债务即将到期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炒作,使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大跌,从而使得希腊等国归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此外,高盛还通过一系列的债权证券化手段帮助希腊获取资金,通过这些操作,希腊在名义上减少了大约23.67亿欧元的外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虚拟化,全球热钱增多,这些钱开始是进入私人部门,但接着就是进入政府部门,从而导致各国政府的债务不断增加。
深层次的问题欧洲债务危机表面上看是与巨额财政赤字,与金融投机行为有关,而实际上则是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从经济管理到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都预示着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一是政策根源。巨额的财政赤字是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密不可分的。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刺激与政府财政赤字相互推动,导致政府公共债务规模不断攀升。政府刺激经济的结果是:政府支出上升、社会保障支出上升、税收收入下降,最终导致通胀与赤字并存,宏观经济运行存在巨大风险,从而给金融投机攻击提供了机会。
在凯恩斯赤字政策背景下,通过赤字财政、发行外债、希腊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信贷,希腊经济在2003年―2007年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深,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政府不得不通过进一步的赤字政策推动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债务问题越积越深。大多数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在经济泡沫时候过于乐观而借了过多的债。这些国家为什么会借这么多的债?因为他们越来越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凯恩斯有效需求刺激方式克服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手段,其本质乃是只针对总量平抑周期波动,而不能从结构上化解经济内在的矛盾,政府开支不仅不能够克服经济体系内在的问题,反而会走上一个自我循环的不归路,直至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二是结构矛盾。欧洲债务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有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0年IT泡沫破裂,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这一次的欧洲债务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市场的投机所致,而实际上,乃是全球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存在根本性的不可化解的矛盾,这种内在的矛盾乃是危机爆发的基础条件。就希腊债务危机而言,由于在欧元框架内,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必然导致其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并最容易受到金融投机攻击。
三是政治问题。导致希腊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还包括一些政治问题。严重的政治腐败一方面导致贿赂成风、偷税漏税严重,从而导致税源损失;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借助公共工程的寻租行为增多,从而导致无效率的政府开支过大。希腊人享受退休前收入96%的退休金,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政府缺乏公信力,也是希腊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缺乏公信力的政府,其任何政策都难以培育市场信心。此外,作为欧盟成员国,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向集团内其它国家的看齐,进一步加重了政府开支,而这些政府开支并没有相应的税收支撑。
最严重的政治问题在于国家企业化运作,基金存在“去政策化”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赤字?名义上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存在政府“经济人”现象。美国的一些赤字更多的是与就业有关,就业与选举有关,而在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与工程有关,工程与腐败有关。很多中国学者在讨论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会提出“抄底”的概念,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了,他们就主张去美国抄底房地产,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时,他们就主张抄底美国国债,现在欧洲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又有“学界权威”和“专家”主张抄底欧洲债券。由此可见,国家基金不完全是用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堕落到从事商业投机的地步,更何况,这些“专家”的预测几乎都是失灵的。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新的金融危机因为希腊发行的国债,要么是欧元区各大银行承购,要么就是得到这些银行或保险公司的担保,希腊的主要债权人是法国和德国,分别有500亿欧元和300亿欧元,葡萄牙的主要债权人是西班牙和法国,分别有600亿欧元、300亿欧元。如果欧洲债务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导致欧洲各大银行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一大批欧元区银行面临倒闭威胁,欧洲中央银行更是难逃灾难。实际上,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断攀升,已经出现信贷紧缩的现象。西班牙政府已经宣布接管一家小型储蓄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可能无力偿还10亿美元的债务,外国银行正收紧对西班牙等欧元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当然,单纯的金融危机是能够很快克服的,“笨猪五国”的债务总共8000多亿欧元,其中,希腊和葡萄牙分别为1060亿欧元和440亿欧元,75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计划足以应付。
欧元区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汇率大幅度下跌,从2009年12月25日至2010年1月底,欧元兑美元贬值8.4%,2010年2月欧元对美元汇率在10天之内下跌10%,从1.45∶1左右迅速贬到1.2∶1,而美元指数从70多上冲到90以上。欧元汇率的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有利于欧元区内的出口大国,但另一方面导致了整个欧元区的政治危机。除了欧元汇率大幅度下跌之外,“国家破产”正在考验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作为获得欧盟救助的条件,希腊承诺降低财政赤字,削减开支,将降低公务员的薪金、冻结社保等福利,2010年5月5日希腊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抗议政府采取紧缩措施。如何协调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统一的财政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成为欧元区今后的一大难题和任务。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IMF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72 年至2000年,债务违约后,其借贷成本在第一年平均上升4%,第二年有所好转,第三年基本恢复违约前水平。在一个依赖于凯恩斯经济刺激政策的经济社会里,这将会导致经济复苏困难。IMF的研究还发现,债务违约期间,企业外部信用平均减少40%。实际上欧盟与IMF的援助方案本身就要求希腊持续四年以每年10%的速度削减经常性的财政支出(除去国债利率的财政支出),私人投资者愿意以5%的利率购买希腊国债。据统计,债务违约国家在债务重组过程中,GDP平均增长速度要比其它国家平均低1.2%。
历史经验也表明,20纪80年代新兴市场债务危机波及到整个发展中国家,即使那些没有债务违约的国家也深受其害。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全球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有人担心,2010年全球经济可能因欧洲债务危机而“二次探底”。由于全球各国的赤字和公债水平都已经创下或接近历史新高,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使得中国资产面临缩水的危险,随着债务危机的发展,外汇储备投资不是在好资产与坏资产之间进行选择,更多是在坏资产与更坏的资产之间进行选择。
中国和欧洲的经济联系多于金融联系,因此,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出口需求,但是,发生债务危机和具有潜在债务危机的“笨猪五国”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并不大。当然,当欧洲债务危机波及整个欧洲的时候,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需求冲击还是巨大的。同时,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性转型,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如果转型成功,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因此,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未来全球债务风险
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左右,预计2011年将超过40万亿美元。美国整体债务近80万亿美元,超过GDP的550%,包括联邦债务、地方债务和政府支持企业(GSE)债务,占GDP的比例为140%,居民债务占GDP的比例为100%,公司债务占GDP的比例为320%。所以,欧洲债务危机绝不仅是欧洲的危机,而是全球的危机。
全球债务风险还体现在基于债务的信用违约掉期(CDS)这类非现金的衍生品交易上,美国市场上的CSD规模大约有15.5万亿美元。大量的CDS风险发生在2012年。一旦大量债务到期,全球性的“迪拜债务危机”就可能上演,2010年2月4日三大评级机构警告,如果美国到2013-2015年赤字不减少,美国的信用可能会被下调。
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障碍就是债务:居民债务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企业债务导致投资需求乏力;政府债务导致公共需求下降,同时,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加重。随着金融创新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恶性循环,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剧,风险从银行到政府;从希腊到欧盟;从富人到穷人;从穷人到人类;从现在到未来,终将导致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解决债务危机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全球经济高度虚拟化的环境下,金融市场投机过度而实体经济创新不足,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出现梗阻是必然的结果。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虽然是一个财政盈余的国家,但是,潜在的债务威胁也是不可忽视的。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预计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负债约占中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这些地方政府债务所使用的手段类似于西方投资银行的“创造性会计手法”,虽然在名义上不构成政府债务,但在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政府债务负担。同时,中国的公务员开支、未来的民生工程、国防建设,以及日益逼近的人口老龄化都将形成刚性支出,如果没有根本性的结构性改变,未来中国的债务负担将会持续加重。
当前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摩擦加剧,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而国际游资最热衷于抓住这些不稳定因素,趁机制造更大的动荡,以便从中渔利。在开放条件下,中国也必将成为国际热钱的攻击对象,中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稳健的经济运行体系,坚决克服市场中过多的投机行为,防止经济泡沫,以及不恰当的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不稳定的后果。
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方债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108-03
2009年10月,希腊宣布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12.7%,而公共债务将占GDP的113%,均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受此影响,2009年12月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标准普尔和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信用评级,评级下降意味着债券投资风险上升。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风险也大幅上升,从而引爆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此后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到2011年6月,又扩散到意大利。整体看,欧元区2011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1%,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3%。截至2012年6月,欧元区国家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经从2007年12月的123%上升到13l%。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法国,这意味着债务危机正式从“欧洲五国”扩散至欧元区核心国家,并已蔓延到北欧国家,连表现最好的德国经济也开始减速,荷兰经济于2012年3季度萎缩了1.1%,是预期的5倍。市场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颓势2013年难以改观。欧债危机尽管被称为债务危机,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存在较大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阴谋说”、“高福利说”、“经济失衡说”和“不匹配说”。其中,“不匹配说”指出,欧债危机表面上是债务危机,本质上却是欧元危机。欧盟各国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却是以各国经济为基础,缺乏平衡欧盟整体经济的中央财政部门,这就无法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同时符合各国的经济状况,并对各国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导致欧盟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各国使用单一货币而缺乏统一的财政制度,就必然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冰岛没有加入欧盟,之所以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苏,就是因为冰岛央行及时采取货币贬值政策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英国、丹麦、瑞典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是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有着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情况进行政策调节,所以受本次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
虽然“不匹配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既然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面对这样的矛盾,为什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五国(主要是南欧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而德国等北欧国家却复苏较快,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深入探讨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一)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
“欧洲五国”加入欧元区后,由于欧元强势、市场利率低、债务约束较弱等因素,使他们基本上都依赖于借新债还旧债,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无力偿还。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使“欧洲五国”债台不断高筑,最后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违背了“只有当GDP增长率高于公共债务的实际利率时,才能在基本赤字条件下实现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欧洲银行持有的“欧洲五国”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占银行系统持有债务的比例高达90%以上,总额达2.8万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减少,使经济增长下滑,进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消减计划。而政府为银行业重组提供资金必将进一步推高政府财政负担,进而形成债务和银行系统宏观上的螺旋循环,并由此导致“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恶化——去风险资产——流动性枯竭——信贷全面紧缩——经济萧条——债务危机加剧”这样的恶性循环。欧元区国家在压缩公共支出、削减债务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尽早走出债务危机。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
欧洲央行与一般国家的央行不同,其政策目标是稳定欧元币值,而且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但财政决策权却分散在各成员国政府,形成“统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财政部”。这种矛盾一开始就曾遭到质疑,但直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彻底显现。
首先,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应服务于内部目标,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当欧元区国家受到外部冲击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如统一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统一的货币政策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只能单一地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其次,分散的财政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外生决定,欧盟成员国无法运用货币政策来配合财政政策,导致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均会上升,但单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并不会引起该国利率的上升和汇率的贬值。因此,各成员国总是倾向于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成员国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间的失衡使道德风险不断蔓延。
再次,调控工具与实现目标存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根据各自的国情有所不同,对于要实现的福利、产业、就业、教育等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独立的政策工具的数目不能少于经济目标的数目,但各成员国所能掌握和使用的金融工具却基本一致,因而形成了实现目标的多样化与使用工具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当这一工具由不同的国家掌握,而它们又相互独立时,就会出现各成员国管理各自工具的问题,出现工具与目标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使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更加严峻。此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使本应“相互补充”的一对宏观调控工具变成了“相互矛盾”的工具。
(三)要素流动的风险转移作用受限
建立单一货币的前提是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完全流动。经济的不平衡可通过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调节,从而替代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稳定货币区内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目的。设计欧元区的初衷是期望统一的货币和稳定的汇率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使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同。十余年欧元区实践的结果是部分实现了该目标。从GDP指标看,欧盟大于美国,欧元区国家略小于美国。同时,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重要国际储备货币。
虽然欧元区实现了商品、资金的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离自由流动相距很远,现在成员国之间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比例不到3%。一些国家对劳动力市场有诸多限制,包括最低工资、最长工时、福利标准、遣散条件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出现失业率高但企业用人成本却不断攀升的现象。截至2012年11月,欧元区17国新增失业人口达200万人,比2008年增加50%。欧元区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体系、经济体系风险在要素流动中进行转移的目标。因此,欧元区国家应加快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劳动力在各国间流动的障碍,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调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流向,弥补汇率制度缺失的缺陷,为欧元的稳定创造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四)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希腊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这些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西班牙于上世纪90年代将大量投资从制造业中抽离,转向第三产业如建筑和房地产业,导致其制造业逐渐萎缩。相比之下,当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从制造业转向利润更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上。正是德国始终把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做为立国之本,才使其具备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欧债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小。从欧元区部分国家2012年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德国50.9%,法国46.8%,西班牙43.5%,希腊40.7%)可看出,德国实体经济实力最强,希腊最弱。
总体看,“欧洲五国”的经济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其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警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方面看。从贸易渠道看,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造成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相对升值,造成一定出口压力。不仅如此,我国还面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问题。2010年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立案数量是之前4年的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从金融渠道看,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占比在10%~20%之间,持有的巨额欧元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欧洲债务危机的表现是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与流通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总体可控,但须加强风险防范
虽然“欧洲五国”的债务大部分是外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消费等开支,而我国的地方债务与之有很大区别,几乎都是内债,大部分是用于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都较大,我国要对欧债危机引以为戒,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所以,应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与评估债务风险,对超过限额的债务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次,地方政府应统筹安排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定合理的债务还本付息计划,并加强对该计划的日常监督运作。最后,加快市政债的试点,改变地方政府债务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局面。
(二)严控地方债券发行,防范道德风险
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是统一的,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有一定的自。地方政府会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安排不同的财政支出,并倾向于通过发行地方债来筹集资金。因为发行地方债属于透支消费,消费的是全国的资金,即使地方债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偿还时,地方政府也会认为国家会将债务承担下来。因此,应吸取欧债危机中各成员国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教训,防止各地在发行地方债方面的道德风险行为。
篇5
最近一个月以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经济政策领域的思想碰撞。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重、国内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担忧、股市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市场上的种种猜想。其中占主流的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形势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下降。一些国外的评论家甚至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大泡沫,这个泡沫即将崩溃,中国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低增长阶段。
我们认为,以上的这些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经济不仅今年的增长态势仍然向好,未来十年,只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就一定能够进入一个GDP增长速度为9-10%的、相对非常快的新的发展时期。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缓慢升值的大趋势,中国很有可能在2020年经济总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上游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大势未变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
第一,从最近的一些因素来看,希腊债务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总体健康恢复的大局。希腊债务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长期的政治危机。这一危机所带来的短期金融市场的恐慌,已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各国政府联手出台的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所完全遏制。这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有人形容为核打击式的、全面的、压倒性的出击,是用核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常规战争。7500亿欧元是IMF历史上所参与的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市方案,也是IMF在金融危机前所持有的整体资金量的两倍以上,相当于欧元区GDP的9%左右,是希腊全部债务的两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态度最近也有所转变,开始放弃先前的固执态度,由简单地应对通货膨胀,转向了更多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并已经开始大规模购买各国的债务。这一阀门的打开,将会开启更大的金融救助能力。虽然欧洲的债务危机毫无疑问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从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尤其是那些公共财政状况非常差的国家,必须收紧财政政策,减少开支,增加税收,这无疑是收缩性的―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会演变为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第二,这次世界经济恢复的主体是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而这些经济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冲击。它们受到的间接冲击则来自于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手中所持有的其他国家的债务。而这些债务,已经由各国财政互相担保,或者由欧洲中央银行直接印钞票购买,所以,这一间接冲击机制也已经打破,欧洲债务危机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世界经济整体恢复的基本格局。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所引起的对欧元的恐慌性抛售,短期内也将有所改观。从长期政治格局角度来看,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标记,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性项目。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更加认识到欧元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欧元的存在,这些国家或许早已步入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与此同时,希腊等小国更是心知肚明,它们之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式的崩溃,就是依赖了欧元的力量。因此可以预见,在这轮危机之后,欧元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从更深层次上通过协调各国财政的改革而得以加强。基于这一分析,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将在近期内得到相当的恢复。同时,美国等大国也不会坐视欧元维系当今如此之低的汇率水平,而会想方设法通过扩大美元的货币供给来缓解美元升值的压力。
第四,中国经济当前稳健恢复、发展态势向好的基本格局,也不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而有所改变。这其中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国经济经过2009年的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2009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7%下降到4%左右;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2%。支撑这一轮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基础项目投资和消费的迅速上涨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投资的上升,这些因素当前仍在发挥着作用。同时,欧洲小国对中国出口而言,作用也微乎其微。
第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可能会带来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我们完全不同意这一判断。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是消费,而不是生产能力下降。当中国人口结构变得更加成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竭尽之时,劳动工资占GDP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关于这一点,本人早在3年以前就已经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详见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文章《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刊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人口红利的结束,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加速、城市化的深化和内需的上升,所以我们判断,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一场内需不断上升、对外依赖度相对下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逐步改善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消费升级以及绿色产能革命将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快速增长,未来十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健康的十年。
第六,当前,针对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整政策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匮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房地产领域的调控会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注意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并不等于投资的下降,当这一轮房地产调控达到其基本目的之后,房地产价格得以下降,下一步调整的重点将会自然地转向房地产的供给方,那就是鼓励各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于保障性、政策性住房,而这轮投资仍然会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对住房的需求,也必然会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潮,只不过,未来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更多来自于政府,而不是当前泡沫式的投资。再者,如果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调控到位,房地产价格有所下降,同时政策性住房的比重上升,这将为未来中国深度城市化铺平道路,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坚定不移地坚持调结构、促转变的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势未变,政策推论非常简单,即,必须坚持既定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具体说来,第一,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必须坚持。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催生新的房地产发展格局,让房地产的价格稳定下来,让社会上更多的年轻人买上房子,让更多的新房得到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各个产业包括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这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短期内,这些投资也会带来内需的上升。
篇6
关键词:土地置换;高校;债务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比如教育质量滑坡、失业、沉重的高等教育成本等。以高等教育成本为例,它不仅给中、下阶层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让高校自身也背上了巨额债务。据统计,到2011年底,高校债务最高评估已近万亿元。本文将对高校土地置换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高校土地置换政策
土地置换即在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土地级差将土地交易并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策略。高校土地置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卖掉位于市区价格相对较高的老校区地皮,获取土地级差收益;另一种是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获取的土地,拿出一部分用于市场化的商品运作。2010年l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解决债务。
二、高校土地置换的原因与发展困境
1、高校土地置换的原因
20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短短几年间高校便累积了巨额债务,形成原因主要划分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发展政策、高校发展政策、银行逐利等四大类原因:
(1)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来看,高等教育扩招、本科评估、多校合并等政策带来了教育资源重组的高昂成本,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又严重不足。
(2)从地方政府发展来看,地方政府以发展地方性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地方竞争力的举措,甚至以建设高教园区来拉动经济,带来地方经济的短暂繁荣与发展。
(3)从学校发展来看,高校发展理念出现偏差,追求高校间规模竞争,过度发展基础建设,加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预警机制,造成高校非理性贷款,造成了巨额债务。
(4)从银行逐利来看,校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银行的逐利行为,银行往往在与学校没有进行偿还能力约定的情况下,就假定国家财政兜底,形成利益合谋,甚至“求”着高校贷款。
2、高校解决债务危机策略
我国高校解决债务危机的策略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
(1)要求政府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扩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扩大政府财政投人化解高校的债务危机同样也具有挑战性。
(2)进行多渠道筹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弊病之一即是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性。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渠道融资能力较弱,这主要源于政府管制,短时期难以改变。
(3)加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了加强银行贷款管理;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改善高校预算管理能力等方面。但是,这是一种长效机制,短时期内很难获得大量资金,难解燃眉之急。
(4)进行土地置换。土地置换不同于其他策略,由于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合法性、可持续性和差异性等多个方面,以下对此展开论述。
3、高校土地置换的发展困境
(1)合法性困境。高校土地属性大部分属划拨土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高校显然不可随意出售、交换和赠与其土地,更不能将卖地所得用于偿还债务。但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规章,高校利用土地置换解决债务危机具有国家性政策的合法性。
(2)可持续性困境。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依靠土地转卖与出让来获取高校经费不具备可持续性,不能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即使土地出让所获取收益能够一次性或基本解决高校债务,也无法成为高校发展的长期经济来源。
(3)差异性困境。土地置换所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取决于被置换土地的市场价格。不同地区的高校土地具有不同的市场价格,其可以出让的土地规模也具有差异。因此,在高校土地置换中所获收益真正用于偿还高校债务的资金具有差异。
三、高校土地置换的建议
1、注意事项
(1)现行的土地置换只是模糊性条文,缺乏实施细则。高校土地置换要防止不同权力群体间的利益博弈。公办高校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土地收益应全部纳入地方国库,然后再进行返还。以规避高校土地置换决策者之间的逐利行为,防止不同集团的利益瓜分,需要对土地置换进行充分论证。
(2)防止市场对高等教育文化侵蚀。客观而言,中国急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传统式精英式高等教育带了较大冲击。高校以出卖具有文化传统的老校区实现经济收益,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校园文化造成伤害。高校土地置换需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保护之间做到平衡,有效维护社会利益。
(3)高校土地置换的范围。高校土地置应进行一定的规模控制,否则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出让,影响高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地方政府曾经以“赠地”的方式帮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校为了解决债务危机,把学校土地进行出让将带来教育发展的长远损失。
2、高校解决债务危机应建立长效机制
(1)市场化途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引入市场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高校债务问题是中国大学实现去行政化的好机会。管理部门可以考虑采取将高校的债务进行资产拍卖、对高校进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办学等举措,将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运行。
(2)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首先,现行的高校制度有着规模扩张的需求动力。一方面,学校的规模与层级决定着领导者的行政级别。另一方面,在按学生数量拨款的财政体系下,学生规模意味着学校获取的财政拨款规模,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规模效应,规模大可以节约成本,因此无论是985高校,还是高职专科院校均纷纷扩大规模,短时期内规模的扩展意味着发展资本的巨大投人,从而形成巨额债务。其次,现行的高校制度致使资本扩张的直接责任者缺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学校决策者具有行政性特征,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明。虽然国家赋予高校管理者对高校资产具有一定的权限,但是又缺乏对其的监管机制,决策者往往不会对高校贷款行为充分评估债务后果。决策人本质上不会对资金的使用真正负责,导致了高校资金管理与使用中的低效、腐败、滥用、误用等不良现象。
(3)我国高校属于公立性质,操作者实施高校贷款的假设条件即是政府财政兜底,缺乏法人实体意识的高校管理者不断推高了贷款的非理性。高校解决债务危机需要从根源上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革新,理清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性财政等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校董事会制度等。
(4)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等学校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建立科学的贷款资金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贷款资金的专款专用。建立与完善高校财务预警机制,降低贷款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教育研究,2002.
2、常歆.依靠“政府买单”化解债务危机—— 以高校债务危机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l.
篇7
【关键词】欧共体;债务危机;后续发展
一、制度设计缺陷
欧洲债务和欧债引起的银行危机主导了欧盟2011年的发展,进入2012年,这些问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南欧国家陆续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各方检讨声浪不断。多数学者将矛头指向欧元区组织的结构性缺陷:一是欧元的诞生是在“货币联盟”而无“财政联盟”的基础上。马约制订之四项“趋合标准”中,汇率、通货膨胀、与长期利率由欧洲央行统筹处理,政府预算赤字与负债则保留各会员国政府自行处理,因而欧元区迄今尚无政治力可约束会员国的财政与税收;二是欧元区总体经济的失衡。”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是所有会员国的经济体系已有相当整合,开始可以共同适用相同的利率与汇率。欧盟是采取one size fits all作法,以马约规定的四项趋合标准作为能否加入欧盟区的审核依据。只有欧盟会员国间的经济体系与之差距仍大,总体经济不平衡。1999年欧元成立后,欧元会员国经济就呈现双重分离的情况,例如德国和荷兰等为贸易顺差的国家,南欧国家却逐渐丧失其竞争力,需尽力削减成本,强化竞争。根据欧盟统计局资料,从2001至2010年间德国单位劳动成本仅增加18.6%,但法国却增加39.4%,包含荷兰、奥地利以及比利时等北方国家也增加36.4%,显示共同货币对欧元区会员国好坏不一。
这种经济结构性问题因金融危机而引爆。欧洲央行(ECB)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无法兼顾到各会员国的状况与需要,如德国与法国等因欧元对美元贬值使得出口竞争力大增,带动欧元区的经济复苏,相对却无法舒缓南欧国家债务问题而陷入两难地步。欧债危机反映出欧元区体制的深层问题、欧元区货币与财政各自为政的脱节、欧盟协商与决策机制的效率、欧洲高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等。
二、财政改革草案
前述欧元区体制的结构问题需寻求政治途径解决。早在2011年12月09日欧盟冬季峰会中会员国就达成修改里斯本条约的初步共识。2012年1月30日欧盟国家元首再度聚会,在制订欧盟新财政协议(fiscal compact)获得初步共识。欧盟会员国(除英国与捷克之外同意在里斯本条约架构下增加“经济暨货币联盟稳定、协调与治理条约”(The Treaty on Stability,Coordination andGovernance i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以及“建立欧洲稳定机制条约”(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这两项条约。草案将赋予欧盟对欧元区国家以及愿意加入条约的其他会员国更严格的财政纪律监管。该草案预计在3月正式签署后就可进入会员国批准程序。有关此次峰会达成决议如下:
1.财政监管:各国政府承诺平衡财政预算,规定各国结构性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5%,以及政府财政赤字超目标自动惩罚机制(Excessive Deficit Procedure)。若会员国财政赤字超过规定,该国必须向欧盟提交减赤和改革方案,并需经欧盟监督和财政纪律的执行情况,欧洲法院也拥有强制执法权,如有违背,该国将遭受相当于GDP0.1%的罚金给予“欧洲稳定机制”。此外,欧盟国家需将预算平衡和自动惩罚的机制纳入具有强制性与永久性之国内法
或是宪法。未来欧元区17国中只要有12个会员国国会通过,新协议就能在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欧洲稳定机制”:时间从2013年7月提前到2012年7月运作,规定只要代表90%资本承诺会员国完成国内法律批准程序就开始生效。并于2012年3月前评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与ESM两者合并,规模将达5,000亿欧元。同时依照欧盟2011年12月峰会共识,在欧盟条约修改前欧盟向会员国提供机制性援助的法律限制,峰会通过以双边贷款形式,允许欧洲各国央行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贷款以加强其援助资源。
3.施行新的金融交易税:此点尚须经由欧盟理事会一致同意,但会员国之间尚无共识。法国表示将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税,计划在2012年8月起单方面课征0.1%的金融交易税,10月调高加值税1.6%。而德国、意大利都支持征收金融交易税,但反对由各国片面推行金融交易税措施。英国反对按照目前的方案课金融交易税,坚持应全球范围内统一征收。目前欧元区9国(法、德、奥、比、芬、西、希、葡、义)已联名致函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要求欧盟加快对金融交易税提案的审议进程,争取在2012年上半年能提交欧洲议会审议。1月峰会重点在于长期性财政结构的改革、建立永久性救援机制、新权威机构介入处理等问题。专家学者仍认为难以处理各国间竞争力差距过大与经常帐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且为满足严苛的财政纪律,恐会拉大欧债诸国与核心国家竞争力的差距。但若长期观察欧盟近几次峰会结论,欧盟现今发展出一种多边救援机制,为解决欧债危机带来契机。
三、欧债后续发展
欧洲高峰会对于短期内如何化解希腊、意大利债务危机以及衍生成欧洲银行业危机并无解决方案,欧洲央行又受限于条约约束,拒绝直接介入,买入欧债国公债。根据以往的经验,无法指望一场欧盟峰会解决欧债面临的困境。就目前形势观察,欧债的后续发展,有两种可能或选择:two Europe走向one Europe,或two speed Europe变成two Europe。
一种是欧元区的经济统一。除货币自外,各国也一并交出财政自。意即从这次危机中,认识到不进一步财政整合难以解决欧债。会员国下定决心,从“一个共同市场”及“一个共同货币”走向建立“一个共同财政”,最终制订“一部宪法”,完成彻底的全面整合。欧盟执委会主席巴洛索认为欧盟的本质应该是其成员属于欧元区,或努力走向欧元区,而非走向一个分裂的欧盟。欧盟试图通过财政协议,解决货币统一与财政分散之间的结构性缺陷,并在各国宪法框架中来规范。但欧元区的长期稳定与均衡,需要中央政府协调运作。目前欧盟所做的其实只是统一的财政纪律,根本没有涉及政治上的统一,也未涉及资金上的互通有无。
另一种可能发展是有问题的国家退出欧元区。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葡、爱逐步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边缘国家,进而威胁到欧元区整体经济稳定,已让两大金主德国、法国无力负荷。德国民众高喊退出欧元区、或将实力不足的国家踢出欧元区。法国和德国讨论大幅翻修欧元区,包括把欧元区变小但内部整合更紧密等各方说法。如果希腊、意大利等欧债国家,有秩序地逐步退出欧元区,通过自身货币贬值解决经济难题,或许对欧洲经济有帮助。
四、对我国的影响
如果欧债风暴扩大,危及到欧元区的完整性,就会重创全球金融市场,甚至波及到亚洲区域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债危机影响层面就会由金融市场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影响到中国。因为欧洲虽然仅仅是第四大出口市场,但欧洲却是我国最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07).
[2]黄永忠.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与影响及其启示[J].求索,2011(03).
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欧债危机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导致了欧元区各个成员危机国的经济衰退与政治动荡,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金融风险已经从政府传递至全球的整个金融和银行体系,欧洲银行业正面临着极大的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另外,欧洲国家国债大量到期与欧洲银行大量补充资本金的双重压力,短期内前景仍不容乐观。
1.当前欧债危机面临的潜在问题
从短期而言,不论是金融层面还是实体经济层面,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都相对有限。但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欧洲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解决债务危机,势必会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样,成为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的又一个源泉。我国也将面对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有可能会成为欧债危机可能给我国带来的最大潜在问题和挑战。
2.欧洲债务危机应对措施的分歧
从本质上,德国应该认识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成员国地位给它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很多欧盟成员国认为德国应该主动承受更多的责任分担。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主要以贷款的形式来表示,而经济调整的责任被直接置于债务人身上。近两年以来由于贷款变得越来越容易,各种不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渠道竞相出现。关于责任分担的辩论将继续,直到这场危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得到解决。欧元区并没有计划去改变目前相当有限的责任分担的立场。根据新的财政协议,这次调整的责任将由那些债台高筑的国家来承担,其意图是去杠杆化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实现可观初级财政盈余的国家所取得。
3.未来欧元区债务危机面临的措施选择
第一是面临欧元区解体的问题。这是当前对于形势的最悲观的一种预见的可能性。主要想法是否选择将希腊等不能满足欧元区条件的国家逐出欧元区,或者由德国、法国及西北欧一些财政状况较好的国家组成一个新的货币区。但是,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首先,如果将希腊逐出欧元区第一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其次,一旦退出的弱国极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现象,如果这样会间接地影响所有欧元区国家,特别是会造成冲击各国的银行和金融系统,后果是不可控的。
第二是欧元区协同会做出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承诺,通过发行“欧元共同债券”共同担负起相关债务,同时开始着手建立有共同货币及财政机制的联邦制。这是最为乐观的一种预见的可能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国能够从此协调起货币与财政政策;投资者的信心可以逐渐得到恢复;各种问题可以从最根本的机制上得到解决。但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小。
第三,继续目前的情况。即在市场持续波动和各重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各国以及欧洲央行不断地协商和妥协,并不断地推出零散的、短期的、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情况渐渐稳定,情况可能会向上面第二种可能的方向发展,即各国逐渐携手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在此市场情况之下,投资的策略应偏向于保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以保有本金和维持一定的流动性为中心,而不应该急于追求回报。从全球范围看,相对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言,未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应该面临更好的投资机会。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1.欧债危机对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我国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欧债危机导致的欧元持续贬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的忧虑所致,在未来一个阶段之内,我国的资本市场将会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明显;这种影响之下也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欧债危机将会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格局发生根本的转变。具体来看,我国由相对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增长会逐渐演化成为扩大内需建设,从而有利于带来国内产业化经济格局的结构调整的变化。而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结合我国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对审视我国国内债务问题也异常重要。
2.欧债危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国而言,从对外投资角度看,欧债危机带来欧元资产的进一步贬值,将有利于有资金实力的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以参与全球市场和技术竞争。从国家层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倒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模式,进一步“向内”寻求增长动力。此外,未来如果欧洲重债国需要更多国际资金援助,中国可以考虑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参与,从而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拓展空间。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欧元这一人类货币史上的重大创举受到重创,再加上美元凭借储备货币地位“绑架”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全球对一个“多极化”货币体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或将更为有利。
3.欧债危机对国内进出口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受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出口受阻,生产出的商品境内滞销,银行不良资产或信贷违约率增加,国际结算欠款增长,实际失业率飙升,对金融、民生、经济、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三、当前面对欧债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思考
篇9
希 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意味着金融风险已经由私人金融部门向信用转移。由此,悲观论者认为世界经济微弱的复苏迹象将会夭折,并使得中国经济外部需求进一步萎缩,V型反弹就此消失。
但是,在我们看来,本次危机的杀伤力将远不及之前。由于2008年各国政府对于金融危机的本质认识不清,未能意识到资产负债表危机究竟意味着什么。使得他们的救市措施推出行动迟缓,甚至错过了最佳拯救时间。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彻底意识到这场危机的本质,采取了强有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国家信用做基础营救私人金融部门。
正是有了之前的经验,此次金融恐慌不足以再让各国政府自乱阵脚。各国中央银行已经意识到新一轮危机的本质。因此我们看到欧盟与IMF旋即联手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这对于稳定金融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将有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场欧洲债务危机基本上到此为止。金融市场可能有怀疑,可能有动荡,但是这种怀疑和动荡不可能蔓延为全球性金融恐慌,不可能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实际上,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小不点”,不足以撼动整个大厦。
中国经济V型反弹的格局已经形成,而支撑这一轮V型反弹的基础,是消费需求的快速爆发,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维持25%左右的增速基本没有疑问,外部需求亦不会因此次危机而明显出现萎缩。毕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不会因为希腊危机小插曲而有所改变。
当然,金融危机让西方国家大伤元气,未来面临着滞胀的难题。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都将是新兴市场国家。所以,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很好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从而完全夯实消费需求的增长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内需,而不是过度依赖投资需求的畸形发展。
如今,通胀形势日趋严重,虽然CPI依然处于3%的下方,但是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的压力非常大,具体表现在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恶劣天气条件带来的农业生产的成本上升等三个方面。
因此,存款利率调整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通胀预期,尽最大可能维护储户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已经基本上市场化了,暂时不动影响不大。即便上调贷款利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影响有限,因为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得不到贷款,而不是加息太高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工作重点应该是想方设法能够让中国金融体系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房地产的调整政策也应该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地上涨,对于广大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化进程,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夯实经济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基础建设投资和消费的快速上升,这与过去十年的发展模式已经有所不同,过去是依赖房地产投资。
篇10
[关键词]债务危机;国家审计;国家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59-02
[作者简介]程海涛(1974-),男,山东滕州人,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
自欧美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应建立和完善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职能作用,降低国家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与繁荣。
一、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欧美债务危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债务缠身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高危因素。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加入WTO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依存度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美欧作为进口中国商品的两大主要市场,财政紧缩导致购买力下降、美元进一步贬值和推高全球通胀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影响,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安全风险。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二是资源环境风险。次贷危机以后,美欧等国为缓解和转移国内矛盾和就业压力频频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产业安
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是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四是民生安全风险。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挤占国内市场,严重威胁了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
二、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方式
(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
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010年,审计署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新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独立履行其职责,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与监督,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防范和保障,维护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和平稳发展。
(二)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者”和“防火墙”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家治理完善的监督控制的自组织系统(刘家义,2012;王会金等,2012)。作为国家治理中专司经济权力监督制约的国家审计,不仅直接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还要通过对国家经济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的监督审查,确保国家经济运行权力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对经济运行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修正决策的失误;二是对权力运行监督体制机制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跨越部门、行业、领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地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三、运用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信息安全,构建审计预警机制
在当今经济运行体系中,价格、政策、外部环境、国际形势、统计数据等众多信息引导着经济的运行,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其对于经济安全信息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预测,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判断经济安全运行的效果,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建议,促进宏观经济达到安全运行的预定效果,使国家审计监督与经济发展变化相结合,防患于未然。
(二)重视财政安全,推进并强化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作为组织资源运用投入、管理和产出的评价手段,以提升组织资源运用绩效为目的。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检点财政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状况,能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考查,更要以财政资金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来考查,真正搞清楚资金安排是否合适恰当。开展绩效审计可以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促使政府在使用资金时不敢贸然行事,而是加强计划性,力求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防范“形象工程”。
(三)重视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审计
欧美债务危机的教训警示:国家审计对金融系统的监管,特别是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近几次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危机均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散。结合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审计机关要对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运行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战略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的风险,从宏观层面识别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对于高风险层次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查,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促进金融系统安全运行。
(四)重视民生安全,开展专项审计
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又可以激活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国家的角度讲,民生审计不仅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保障了国家社会安全。国家审计机关应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主要包括:一是关注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加强对一系列财政改革制度和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二是开展对医疗、科技、环保、资源、涉农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项目建设中有无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的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投融资平台公司等专项审计,通过对地方债务状况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政府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引导地方投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五)重视监督制约权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在监督制约权力实践中逐步探索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类型。当前,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处于深化发展阶段。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建立与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着眼点,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工作,力争通过审计达到规范、教育、改进的目的。把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资金流量大的部门、重大项目的建设部门和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强化监督制约的力度。按照党的十精神,突出关注民生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及政府财政负债、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等方面情况,揭示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成因,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8(16).
[2]金建红,吴丽佳,高敏蓉,黄建蕾.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审计研究[EB/OL].(2009-12-17).http:///art/2009/.
[3]河合正弘,刘文.日本汇率政策对人民币的经验与教训[J].国际金融研究,2004,(10):9-11.
- 上一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 下一篇: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