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篇1

摘 要:本文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紧扣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师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八个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坚持导向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向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时代特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关注学科前沿,把各门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及时传授给学生,以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人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一班主任及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参加,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能持续、稳定的开展,而不是“一阵风”、“一个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健全的责任体系

为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1)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制订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方案的落实;(2)在学校重大工作中,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园的总体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3)指导全校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对校园网站建设、校园宣传、大型文艺晚会、“三下乡”活动等,都必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内涵。(4)组织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例如,我院每年十月举行“我与校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从中了解师生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各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到实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文体活动管理办法》、《校@文化建设考核办法》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考核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美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注意三点:一是校园设计和布局要融实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导向和校园精神,要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例如:我院文化广场的建设,从设计、色调、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经过精心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建设成体现我院农林专业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取名为“翠湖广场”,成为我院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二是要搞好校园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构建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设立名人雕塑、文化广场、阅报栏、宣传栏,悬挂名人名言、校训标语,设立环境卫生党员示范岗等,促使师生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通过植树、种花、清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加强师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做到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保护校园环境和资源,形成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注重质量、适度超前的原贝如防止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00年,我院由普通大专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2000年~2005年,学院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重点放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由4000余人发展到。16000余人,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大楼、校史陈列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拔地而起,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俱乐部先后建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备齐全,等等。实践表明,我院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做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发展。而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构架。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具有的引导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各大高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当前以愉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大高等院校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高校在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让他们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

2.推动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认识世界中,科学是使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艺术使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的,两种形式互辅互成、不可替代。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虽然各有不足,但是又相互弥补。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够有力的推进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能够带领科学家构建起理论模型与形象类比,并推动科学思维中形象组合的联络。可见,唯有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效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在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上使用艺术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想要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心理素养良好的青年学生团队,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宽待他人、诚信友爱,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将是高校发展不可代替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艺术是这一表现的最佳形式。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青春洋溢的舞蹈中,在心潮澎湃的比赛中,都积极的展示着他们自我意识,彰显出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存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一大功劳,可见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以前,我们只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理论界中,没有深入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及时转变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识和明确到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高度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确保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重点大学和211大学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作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生活起到了活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向本校专业院系聘任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的兼职教授,稳定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从而面向于全校师生进行指导。这些高等院校在推行艺术教育新机制后,不但理顺了工作关系,而且还完善了艺术教育。第一、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实施和安排;第二课堂中一些实践课程,则需要由学术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由学生管理部门与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策划分析完成。艺术教育的工作框架与各个院校的体育部工作有些类似,第一课堂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体育比赛都归属于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各大院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毕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借鉴,应结合艺术教育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借鉴,这样才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3.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推行教育的主体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着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层次,需要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在建设学校校园文化中,在第二课堂中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展开艺术教育活动必须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并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不断的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三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有教育心理学、科学文化素养等基础上,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探索出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之路,完善解决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既需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重视起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又能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5:10.

[2]张科.浅谈艺术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2):37-38.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体育文化 现状 结论 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做为主要内容,在校园内以体现校园的精神面貌的一种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体现不同学校的风格,同时又能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等构成整个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广大师生的体育意识、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但是,固镇县农村中学受到社会观念陈旧,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相对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对县农村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固镇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固镇县东部四所农村中学,分别是石湖中学(完中)、濠城中学、刘集中学、九湾中学。(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问卷调查法、对四所中学发放800份问卷,每个学校200份,回收问卷782份,有效问卷763份,回收率:97.35%。访谈法、对有关领导、体育教师、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

(1)场地设施滞后。在被调查的四所中学里石湖中学(完中)有4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刘集中学有250米泥土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九湾中学有2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5个,濠城中学没有田径场,篮球场4个。其中石湖中学、九湾中学的篮球场在田径场中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场地设施的落后和不完善导致有很多项目不能开展,每个学校都没有体育馆。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的压力很大。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体育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学校的领导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不够,因此导致场地设施改造更新的速度太慢。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政府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经费的保障,学校的经费开支中体育经费也要有一点的比例。第二,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社会主流文化去更新改造体育设施,保障师生及周边群众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

(2)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课外体育活动是除体育课外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广大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据调查75.3%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9.8%的同学每天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1.2%的同学每周能有2-3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同学即使在中考压力下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认为体育不重要,多学点文化课就能弥补体育分数的不足。更别说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中长跑、跳跃、投掷类的项目。有的同学进一步发展到因为中考要考中长跑、跳跃、投掷而憎恶体育课,更别谈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习惯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不足,主要和学校有关。因为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往往形式单一,大型的田径比赛多年才能开展一次,最近两年才能每年达到一次,主要因为经费问题,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文化课,同时担心安全问题等,学校领导一般不愿多开展。这与实施全民健身的外部大环境不相符,不能与建设和谐社会同步,导致学生对参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正因为有了体育教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体育教师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组成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他们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学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这一点非常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克服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激励体育教师努力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从制度上消除不公正因素,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4)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情况。大部分同学只注重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而很少关注运动技能和项目规则,对知识了解太少。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其次是电视网络等,二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6.2%、73.5%。同学间相互传递知识的比例是33.6%。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进而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也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

(5)体育习惯没有养成。在学校里,除了少数师生能参与锻炼外,大部分不愿意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据调查,只有19.2%的男教师能坚持体育锻炼,80%的女教师不锻炼,38.7%的同学不进行锻炼,而且,锻炼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球类运动,田径项目无人问津。当然广大师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也和学校有关,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文化课时间压缩了体育课的节数,每周最多2节课,有的学校只有1节课,同时压缩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师生没有时间去锻炼。在体育课不能开足,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很难有机会去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篇4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建设,刍议

 

十六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单个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高等学校在社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直接起着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理应担负起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创造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对以下四种因素进行思考。

1首先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不利因素的思考。

1) 内因,即学生个人原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要花时间,会影响学习,而没考虑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会使自己始终有着充沛的精力去更好地学习的道理,由于认识不到位,忽视了体育锻炼。

2) 外因,即学校原因。教学条件不足,在一些边远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条件差、师资力量缺乏,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等原因,使学生获取体育项目的技术量少,且体育知识面比较狭小,这些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对体育锻炼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态度。在城市中的一些高校由于近些年的连续扩招,同样也面临着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却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们锻炼需求的现象,使学生远离了运动场地,失去了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由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尽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注意内因,又要创设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诸如,场地器材、场馆等。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领导策划和组织,要求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2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作用的思考。免费论文。

1)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与学校体育文化。学校的任务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经验的传播者,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教育要根据社会的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成为当今和以后教育的主旋律,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共识,即让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是学生在自己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形式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产成,找到自己的价值。学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有一定意义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如从教育的目的来说,体现出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深刻内涵,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代人素质就是竞争与开拓精神,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体育的教育内容及其广泛,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能培养人的坚持精神和集体主义等思想品质。免费论文。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辅助和帮带作用。

3 体育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的思考。

1) 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2) 把推动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意愿和追求,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觉悟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对推动和谐校园文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特征,也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趋势。

4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举措方法的思考。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免费论文。

2)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组织观摩体育比赛。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观赏美国NBA篮球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4)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学校应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诸多,有全校性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校际之间活动以及各种单项协会的活动,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良好和谐的氛围。

5)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谐性。

总结: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文化作为内核,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 王刚 《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第1期

[2] 《浅谈体育活动在建立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J] 潭捷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3] 《略论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张进武 《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 总第483期

[4] 《体育教师应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 [J] 彭光华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5] 《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 [J] 陈志军 《体育师友》 1998年第1期

[6] 《校园体育文化探析》[c] 朱柏宁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的凝练,是学校潜在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成熟的校园文化能够积极影响校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且推动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深入地挖掘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校园精神的体现,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形成各种不同的具体的实物展示,如校园景观和文化产品等。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法、设计手段及成果展示等,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营造、文化产品的设计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能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和国外众多高校都有一定的体现。例如,有的高校为了打破校园固有的边界限制,利用开放式的建筑形式和自然式的景观设计,贯穿于校园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注重学校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小品的表现形式,强调“无边际”或“无围墙”,完全向社会居民开放,让学校融入整体环境中,成为社会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也无形增加了校园的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校园文化。如武汉大学的校园内就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注重学术文化、创新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樱花文化的宣传,利用各种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将校园文化的特质进行表达,注重校园内的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充分体现“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校园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自然环境的营造,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风景优美的高等学府。

利用艺术设计增添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校园精神结合,在物质环境中感受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度挖掘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潜力,能够帮助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表现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种表现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性。文化的表现要经过从意象表达到形式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对校园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元素的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十分注重艺术设计的作用,但是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充分,单纯地理解为对校园的美化建设。对于如何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利用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没用挖掘其深层利用价值。

针对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形式的单一,在校园文化艺术表现的时候,要注重艺术设计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要合理、充分地提取校园文化的表现元素,进而结合校园精神对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设计与创新,拓展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寻求有效的校园文化表现载体。结合艺术设计的方法,将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具有艺术性与创新性的设计,结合设计元素的表现形式,丰富艺术表现的形式与种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的表现。

三、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的作用

合理、合适地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将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树立校园文化品牌,能够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利用校园文化不同的特质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结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具体的艺术设计产品。这种由提取校园文化元素设计转换而成的设计产品,既是校园文化下的产物,同时其诞生也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具有实用功能性的产品,还包括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绿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及虚拟现实设计等。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手法可以为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评价机制。注重设计成果转换,将设计作品转变成为设计产品,积极研究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转换方式并进行推广,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的作用

校园文化产品的展示和推广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宣传、展示和推广的过程中和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文化产品的展示与校园文化的推广,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特点及校园文化精神的展现,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会,研究校园文化产品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方式、展示方式、推广方式和营销方式,积极进行校园产品的营销。这样既宣传了校园文化产品,又传达了校园文化。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校园文化形式表现,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加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丰富校园文化产品种类,注重校园文化产品展示,研究校园文化艺术化营销模式,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结语

艺术设计产品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更具象地传达校园文化精神。校园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给艺术设计更好的展示平台。艺术设计专业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多方位的联系,如何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

(注: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018)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新路径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高校发展实践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的具有高校育人特质和自身办学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学校所形成的校园环境、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反映着高校的校园风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和任务等内容,通过高校内师生员工的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来。它拥有人类社会文化所具备的导向性、凝聚性、辐射性等特性,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高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根本标志,它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潜力,制约着高校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竞争竞争力。因此,高校的全面建设与各项工作的推进都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这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贯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工作开展。

然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侧重于对环境设施、文体娱乐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貌等方面内容,虽然客观上为学科建设创造了一定的外在条件,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并没有从主观上充分考虑和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导致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或者侧重强调大学文化的一般属性,忽视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或者只重视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建设,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不够突出,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鉴于以上分析,要推动高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理念和学科精神建设,二是学科制度和学科规范建设,三是学科设施和学科条件建设,四是学科方向和学科结构建设,五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建设,六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建设,七是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建设,八是学科规划和学科目标建设。具体包括如下几点措施: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

人才培养的模式、过程彰显学校的全体人员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习惯,是校园人文文化的一种体现。因而,为了培育先进的校园人文文化,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高校所培养的人以及培养人的人都凝聚着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的文化特色。 转贴于

第二,鼓励科学研究,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

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学术文化氛围状态的一种表现,重视科学研究的高校其必然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反之则不然。高校要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要重点扶持并资助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推进全校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

第三,强化学科品牌,创建自主的校园特色文化。

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学科特色是不同高校较突出的文化标志。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自主自治的合法权利,积极打造具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学科品牌,不断强化和凝练学科特色,从而塑造其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创建高度自治的、独一无二的校园特色文化。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主体与生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其共同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塑造,更要创造尊师重教、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全体教工有一个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从而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

第五,改善学科设施,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存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善。这又与学科建设中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不谋而合,条件建设的加强,必然会改善校内各种设施,进而改善整体校园环境。因此,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学科条件设施的改善,力争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旋律,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学科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今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力争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篇7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门思想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要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而校园体育的实践过程就是校园文化的构建与推广过程。对独立院校来说,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有较强的可塑性,应发挥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重视体育对其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体育,体育活动有其趣味性和竞技性,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还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学习的严谨性和体育的活泼性相交叉统一的文化氛围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体育活动无疑就是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使其充满活力,并因此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文化必然具有社会与学校两种群体的特点,即继承性、主导性、封闭性和流变性。为了避免“闭门锁园”这种状况的发生,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我们可以一方面通过对内引进和对外推广的方法增进与社会的接触,吸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丰富自身的校园文化,弥补校园文化的缺憾;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社会交往,不但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增强对负面文化的抵抗力。学校体育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发挥其创造精神的摇篮,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其个性特征往往比母体高校的学生更加强烈,虽然在专业课成绩方面与母体高校的学生相比可能没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综合素质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有着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有待激发的潜在能力。体育活动为独立学院学生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专业课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弥补了正课教学统一要求,以分数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的不足。学校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专业课中无法获取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以它的动态性、鲜活性、时代性和专业课教学的基础性、严密性、稳定性形成优势互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如何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体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亚文化,它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体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前文叙述,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独立学院的体育工作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体育的作用,这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与探索的又一课题。笔者在自身工作实践中,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得出如下几点拙见。校园体育精神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积累、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校园群体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潜在力量,校园体育精神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推动着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迎接挑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比母体高校的学生背负着更大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在社会竞争中遭遇挫折和失败,而体育精神则能给人以信念的支持,从而成为他们摆脱困难、追求理想的动力。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不仅能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更能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以体育精神促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将更为深远。从普通高校的发展经验来看,长期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一直过于注重暂时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对体育文化的培养。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独立学院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体育文化素养这一教育环节,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就可能在精神层次上出现意志薄弱的现象,形成不够健全的人格,而且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科学锻炼提供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借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独立学院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制度的同时,应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两方面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完善,以制度和管理保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鲜明的品牌特色。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必须与时俱进,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入手,注重体育的娱乐性和长远性,淡化强度性和竞技性,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上达到良性循环的效应。剔除缺乏实用性与时代感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此外,体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和组织教学,以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注意克服教学形式竞技化的倾向,以推广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利价值。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拓展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中的拼搏行为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品质,更在体育运动交往中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学院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普通学生运动队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各级比赛中崭露头角,为体育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搞好独立学院的运动队建设工作是体育为独立学院精神文化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校园体育硬件设施的发展始终是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方面,良好的体育设施对塑造校园体育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各独立学院应把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只有软硬件相统一、人文自然相和谐,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环境的感召力。体育社团作为将大学生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方式,是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兴趣的自由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仅是学生自我主体的需要,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还可以培养社团骨干与学生裁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素材和群众基础,积累资源,传承文化。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理念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45-02

从私塾到现代的大学,课堂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课堂被赋予了更多功能,不但要承载传授知识功能,更重要的是肩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任。构建良好的教学理念文化,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与培养质量。

一 课堂理念文化的含义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堂理念文化从不同视角有不同解说,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即课堂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被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包含教师、学生、环境三大要素,只有这三个要素和谐协作,才能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

二 医学院校课堂理念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不清晰,缺少文化气息和热情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阵地,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担,肩负着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任。或许是由于学生深感责任重大、学习任务繁重,或许是学校对学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够热烈,缺少现代文化气息。

2.课堂较大,不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文化

从1999年起,随着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人数大幅扩大,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投入与建设,教学资源仍然相对不足,无法与学生人数相匹配,现在大部分高校为节约教学资源及办学成本改原来小班教学为大班上课,通常是200人左右一起上课。这种大班上课难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文化,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学,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课堂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课堂文化的控制者,学生极少参与课堂相关活动,学生难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只是简单复制教师的思想,不利于课堂文化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4.学生职业思想不成熟,对学习缺乏热情

我国是应试教育,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忙于应付高考,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进入大学后,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也全然不知,将来的职业更无从想象,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压力,被动学习,缺少热情。

三 医学院校课堂理念文化构建的策略

1.积极建设校园,营造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注重人文气息的塑造,将校园建成公园风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放松心情,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寝室和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休息好才有精力投入学习,才能确保学习效果与质量。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为教室、寝室添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设备。

2.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文化

高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文化。第一,要合理安排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现在大学学习任务繁重,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防止学习疲劳,在安排教学时尽量理论和实践交叉编排,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人数应以少为原则,避免学生因教师的频繁轮换而无法适应。第二,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本着“以生为本,为生着想”的态度,积极做好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程和学习内容选择以问题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范例式、发现式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第三,加强教师内功修炼。科技日新月异,不学习将被历史车轮所抛弃,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内功修为,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3.构建和谐的课堂理念文化

和谐即和睦协调、和好相处,促进人和人之间和平共处,相互信任,和谐够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大学课堂,和谐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课堂理念文化。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是由师徒关系逐渐演变而来,向来师傅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存在如果徒弟不听师傅的话,师傅是不会将全部知识教给徒弟的现实,徒弟对师傅只能言听计从,根本不能提意见和建议。虽然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加人性化,但有的教师们高高在上,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学习,且上完课后极少再和学生见面,师生之间交流机会极少,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自豪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低姿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取得学生的信任,增强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认同感,这样教师更容易开展教学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当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不能贬低教师,避免学生上课不听讲——教师上课没有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师认为学生智商低的恶性循环。

第二,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是授业解惑的地方,好的课堂环境,不但使人心情愉悦,在轻松的气氛掌握知识,而且更能发挥想象力,锻炼思维。学生之间要和谐相处,要相互谅解,不能相互攻击,要有竞争意识,要大胆地表达见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在课堂解答,也可以在课后和学生交流。

第三,组织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缘聚到一起,组成了大学生活的班级,大家应当感到幸福,要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积极维护其荣誉。学生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导组织有益活动,增强学生班级、学校荣誉。可以以班级的形式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定期看望敬老院老人、为社区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同时也可以放松紧张学习的神经。

第四,树立机关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抛弃形式主义和作风,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努力做好服务。学生是学校活力的源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树立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对学生反映较大的食堂问题、寝室问题、教学安排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及时告知学生,得到学生的谅解。

良好的课堂文化,有利于学生构筑自己的理想,形成创新的思维;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扩大学校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2]唐春萍.浅谈教师教学观念之于课堂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57~59

篇9

现代社会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炽化,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昌盛和繁荣,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在于高校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竞争,组成了21世纪主要竞争模式。因此,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是保障国家向前高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了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握的和了解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时还包括各种文化艺术方面的基本修养和基础知识。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的大脑、启迪人的思维,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心理、文化和思想的成熟和发展。鉴于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它构成了高校教育的核心。作为职能部门,就更应该开展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开辟和挖掘各种艺术教育途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不仅如此,还要将文化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领域,使美育教育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规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组建一支具有一定表演天赋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队伍,将它当成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在大学艺术教育活动中开展和实施。

一在开展公共艺术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高校公共艺术活动似乎一直是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而实际上,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几年来高校也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效果和成绩都很不错,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在层出不穷地开展着,但纵观艺术教育的总体性,仍旧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建设方面

目前一般高校都将公共艺术教研室取消,同时也不在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都有各自的教研室,自成一体、独立发展、各自为伍。从学校层面上看,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尽管很多高校在人员的配置上,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担任委员,设立了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但却是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方面

对学校自身而言,美术和公共音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公共艺术教学的要求也不高,基本设施也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也越来越缩减,学生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得不到根本的满足。在很多大学中,尽管设有艺术专业,但更多重视的是专业教育,而将艺术素质教育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上,公共艺术教育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这些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艺术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强。

3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协调

对艺术选修课的学习,尽管学生们都投入了较高的热情,但因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较多的类型,所以造成了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艺术选修课进行自主的选择。很多学生升入大三之后,仍旧没有选修艺术课的机会。即便有一些同学参加了艺术课的学习,却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拿到艺术学分才去学习的,同时因为教师上课时随意性很强,使学生们逃课、厌学现象严重,没有收获到真正的知识。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像“十佳歌手”比赛这样的艺术活动,有时报名的人数多达几百人,但在一些比较高雅的艺术活动上,却少有人报名参加,很多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能力和艺术知识。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很多学生因为不识例谱,不能完成整体的表演。参加艺术团的面试时,那些缺乏节奏感、五音不全的人仍旧大有人在。很多学生不具备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只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曲,这都是公共艺术活动不能顺利实施的症结所在。

二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活动的对策

1在艺术教育工作中,确立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艺术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和途径,必须提高开课率。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足开齐艺术课,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开设优质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高校学生想要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必须开设相关的优质的艺术课程,开设艺术课程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艺术程度不同所修的知识也不相同,有基础的识谱知识教学,有专业性比较强的作曲知识教学,也有普及提高的合唱指挥教学。在开设艺术课程中,要考虑到全面的艺术修养,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如制作、表现、创造、分析、思考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艺术基础,开设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舞蹈方面可以开设形体舞蹈、舞蹈表演、舞蹈欣赏、大学舞蹈、舞蹈创作等;音乐方面可以开设视唱与练耳、大学音乐、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作曲等;戏剧方面可以开设话剧欣赏、表演与创作、戏曲赏析与表演等;视觉艺术方面可以开设素描、绘画、雕塑、大学影视设计、着装艺术、摄影艺术与技法、民间艺术、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等。

第二,选拔优秀教师,提高艺术兴趣。高水平艺术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艺术教师来完成,所以引入高水平艺术教师是进行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在选拔公共课艺术教育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素质,要选拔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教师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专业必须是过硬的。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不同门类艺术课的知识,对艺术具有一种新的认识,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死板,学习知识要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所以,各高校要鼓励优秀艺术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开设公共艺术课,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规范课外艺术活动,促进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育人才是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宗旨,可通过艺术社团经常举办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使公共艺术在校园里广泛传播,努力打造校园公共艺术的文化环境,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

第一,推进艺术社团建设,提高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自我艺术才华的场所,因此,艺术社团要广泛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努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给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展示才华的场所。校园艺术团建设不能够简单粗糙,要以高标准的要求来引领艺术社团的发展,积极引导艺术社团走向标准化、职业化,将艺术社团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同时,艺术社团还要从不同领域去构建,加大学校级和学院级艺术社团的建设,各级领导要对艺术社团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经费上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并聘请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艺术指导,对艺术社团的学分制试点也要加快进程。通过艺术技能的培训以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一定的学分制,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努力掌握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使学生对艺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其中。

第二,艺术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社团的活动是系统艺术活动体系的一部分,艺术活动的内容很多,如有针对性的电影放映、开办艺术文化学习讲座、外请艺术演出等。同时,还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评比、有奖艺术竞赛,以及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及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

3建立艺术中心,保证公共艺术活动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培训中心和艺术指导委员会,各高校艺术指导委员会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来完成,相关部门不仅要参与其中,还要明确人员的职责以及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在艺术教育上,更好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使公共艺术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另外,艺术培训中心也要建立,艺术培训中心的教师要聘请优秀艺术教师兼任,艺术教师要参与指导艺术活动,指导艺术社团工作,并承担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同时,要积极调动艺术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艺术教师在课余时间的相关工作要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且另计算教学工作量,保证公共艺术活动的有效实施。

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活动只有在活动方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才能活跃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和提高学生艺术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校园公共艺术活动要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培养方式,搞活艺术文化,使其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只有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解决公共艺术活动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波,杨广平.社会转型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

[2]张洪慧.和谐视域下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2010(9).

[3]黄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活力, 2010(18).

[4]张杰.基于和谐校园文化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张美玉.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5).

[6]樊普.高校和谐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1).

篇10

关键词 高校 艺术社团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M织。高校艺术社团是指有共同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为实现社团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是学生体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社团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多元的价值功能,是高等院校普及艺术教育、实施美育教育的优质方式,为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推进艺术教育繁荣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1高校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1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1.1.1通过艺术交流,激发学生情商

艺术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艺术是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手段来巧妙的构思带给人美的享受。参与艺术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系别、年级,成员相互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使广泛的参与对象融为一体。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肢体形象等,这种非语言的艺术交流能够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感悟力。

1.1.2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现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缺乏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艺术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有着非盈利的组织特征,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提高艺术水准,自主独立开展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社团的活动必须要依靠合作和沟通才能完成,社团每组织一次活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接受一次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活动中,社团取得的成功是社团里每一位学生的尽心付出的结果,获得成功的一刻,大家会相互拥抱、喜极而涕,从中就感受到了集体荣誉感。

1.1.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校艺术社团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社团的活动是以艺术为中心,以美育为核心,在审美中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进而表现美、创造美。这种美的熏陶会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其人格美、行为美、情感美,并辐射到身边的同学当中,为进一步健全人格和完善自身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1.2促进高校艺术教育

1.2.1艺术社团弥补了艺术课程较强功利性的不足

据调查,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文化分数线较低,为了取得大学文凭而不得不选择艺术专业。非艺术专业学生多数是为了修学分而去选择艺术选修课。相比之下,艺术社团的学生目的更加纯粹,追求自己兴趣,哪怕占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要来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的出发点不同,学习的心态和状态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1.2.2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在艺术专业课和艺术公共选修课中,授课模式多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较少。自我成长和同伴教学是艺术社团主要的活动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十分重视“同伴教学”和“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艺术社团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互都得到了提高。

2高校艺术社团需前进的方向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教师是学生们的引导者,是艺术社团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建立一支有好的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定期为艺术社团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促进艺术社团的活动质量与学生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聘请知名艺术家们担任客座教授,来开展讲座,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指导。

艺术实践活动为艺术社团成员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平台,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促进了艺术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对于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社团,学校应推进奖励机制,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

2.2完善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艺术社团普遍处于自发的生存状态,社团发展具有不稳定性,活动的开展也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这就需要健全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才能保证社团稳定的发展。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教学部门共同建立和实施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相互协作,明确分工。

2.3公平对待每一个艺术社团

一些高校的管理层对学校艺术社团认识不到位,并具有功利性,只扶持对其有用的艺术社团,忽略其他艺术社团的建设。高校艺术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学校并没有全面地、真正地普及和支持各个艺术社团的发展。高校应充分认识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艺术社团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学校要将艺术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中,使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葛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意义与建设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 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72-73.

[3] 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金超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