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翻译史;合译模式;中医药外译

原语文化译者和目的语文化译者的合作在我国对外文化吸收和输出过程中一直存在。有人称“口译和笔述”相结合的翻译西书的方法是“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沿用下来,……直到19世纪末严复直接从原著翻译,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独立翻译西文书籍之后, 该方法才被淘汰。”(上海图书馆:25-26)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懂双语甚至懂多语的译者虽已经可以理解原文,但原语目的语文化双方译者的合作却不曾消失。

1.译进来

我国古代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和西方科技文本的译入活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西方译者合作的模式,即传统的“口译和笔述”模式得到了广泛运用。

1.1 佛经翻译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中国的佛经翻译多为外籍僧人译成汉语,另一人或数人(多为华籍胡裔僧人)笔录成汉文并进行修饰。代表有支娄迦谶口授、孟福笔录的“开后世般若学之源”的《般若到行经》;(马祖毅:23)竺法护与安文慧、聂道真等当时佛教界知名人士合译的159部译籍。(马祖毅:31-32)

从东晋到隋末,译经从之前的口授、传言和笔录三个角色中又多了记录梵文、正义和校对三个角色,合作的译者分工更细,参与的人也更多。(马祖毅:55)释道安在符秦佛经译场中请外国僧人昙摩难提、僧迦跋澄等译出的许多佛经均由惠嵩笔录。(马祖毅:39)鸠摩罗什精通佛学,也通晓汉语,但他的译经过程也是他将梵文口译为汉语,然后由多名中国僧人明了他的意思,检查他语言的正确性,最后书写成文。(马祖毅:40-41)

在唐朝,以玄奘、不空为首的佛经译家翻译了大量高质量的文本。然而即使是通晓经理和梵文的玄奘,也在其主持的译场之中对翻译和笔录、校对等角色进行了分工。(马祖毅:63)翻译和笔录是由不同的人完成,说明合作翻译盛行。

1.2 西医中译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耶稣会士对西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真正大规模翻译西方医学书籍文献是在时期。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为代表的官方翻译中心依然沿袭着西述中译的方法,翻译了相当一部分书籍。如傅兰雅口译、赵元任笔录的《儒门医学》、《西药大成》;舒高第口译,分别由赵元益、郑昌Ρ事嫉摹赌诳评矸ā泛汀陡究啤贰《产科》;秀耀春口译、赵元益笔录的《保全生命论》和《济急法》等等。(上海图书馆:191-192)根据傅兰雅的描述,翻译西书的过程就是西方人理解原文,讲给中国合作者听,两人一起逐句翻译成中文,由中国译者记录,最后润色译文使其符合中国文法。(上海图书馆:26)

2.译出去

异域文化输入到我国的翻译活动中,由于双语译者的缺乏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原语文化译者和目的语文化译者的合作不得不成为主流模式。但在双语译者大量出现、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的时代,我国的文化输出中还是有很多合作翻译的模式。

2.1 中医药外译

中医外译始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记述,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文化外传的标志,是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和有关中医药知识的外文书籍。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外译的范围不仅限于对中文文本的翻译,还应包括外文撰写的中医药书籍。

可供早期西方学者参考的中医药书籍很有限。1959年,法国医学史研究者Pierre Huard和他的中国同伴Ming Wong用法文合著了La Medicine Chinoise au Cours des Siècles(《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医学》)成为了“西方早期可供参阅的最重要的二手材料”之一(文树德);作为出色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的《针灸史略和麻醉理论》一书也是与其长期合作的中国药剂师的女儿鲁桂珍合著的。(兰凤利:29)

随着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化统一的推动,英国中医翻译专家魏杰也和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医从业者合作译书、出书。1993年他与台湾中医师李政育合著了英文版的《中医基础理论》,1999年又与台湾中医专家冯晔合译了《伤寒论》。魏杰是国际知名的中医翻译家,即便如此,非医学背景的他在译书、写书时也需要与丰富临床经验、懂中医且母语为中文的人合作。

作为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译本,Ilza Veith独立翻译的《素问》前34章长期为西方研究中医的学者所援引,该译本旨在简单地介绍中医,因此语言很流畅,但由于对中医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所以今天看来有很多误译。Ilza在译本的前言中也表明希望“能找到精通古汉语的华人合作”(施蕴中等:47),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且耗时太久作罢。

由此可见,来自原语和目的语文化中懂双语的译者合作译书、著书的模式有成功的先例,而合作模式的成功在当下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书籍中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2.2 成功“走出去”的中国文化

近年来介绍中国各个方面文化的图书“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功走出去的图书有中外两方合著的,也有中外合译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和“皮书”系列两种图书既有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专业考量,从文化角度和专业角度和中医药文化外传相近。

《中国文化与文明》是中国外文局和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较为全面、权威地介绍中国的书系,由中美两方各学术领域出类拔萃的学者合著、合译。大致流程是:两方专家核定提纲;分别写初稿并自行翻译;交换译本阅读后提供反馈;再次修改。(陈燕:21)由于这套书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行,所以可以认为是合作翻译的模式,即内容的沟通和理解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最后由双方各自完成其母语的版本。“皮书”系列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年度报告及预测,有相当的专业性。该系列由中国一流研究机构的一流专家撰写,经过合译模式完成外文译本。大致流程为中国本土有专业背景且懂英文的译者翻译;交给母语为英文、懂汉语的外国专家审校后定稿。(陈燕:193)由于该系列的目标读者群体为研究机构和学者,所以对中医药外译的参考意义更大。

3.中医药外译合作模式的思考

从以上文化输入、输出的译著活动看,原语文化译者和目的语文化译者的合作模式是中医药外译值得借鉴的模式。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合译模式对双方的译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至少懂双语、母语流利、专业知识的积累。其他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包括: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有一定的翻译实践技能、合作意识、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和尊重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佛经翻译、西医中译还是已经成功走出去的书籍,原语文化中译者都牢牢握着翻译的主动权,目的语文化的译者更多的工作是润色文字,或者根据目的语文化读者的兴趣和特点对原文提出相应的编译意见。在众多汉学家和外国学者相对占主导地位的中医药外译领域,这一点就尤为重要。需要指明的是,文化输出时,受不同情况、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制约,翻译的模式可以多样化。本文只是在分析了历史上文化输入和输出的翻译活动后指出合作模式或许是更适合当下的中医药外译活动。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上海图书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图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2]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文树德. 西方的中国医学史研究:成就、方法与展望. 麦劲生译.[EB/OL].(2011-09-28)[2015-02-27].

[4]兰凤利. 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J]. 中华医史杂志, 2008, 38(1):28-32.

篇2

关键词:流行词汇  大众传媒  文化传承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

     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景县贴吧.tieba.baidu.com/f?kz=486746556

篇3

3.2.1基本思路

基于前述研究,以全方位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思路:①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现时的城市资源考虑。跳出传统思路,突破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静态资源进行孤立地保护,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_6j。②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依托资源考虑,通过公共空间建设来提升城市形象。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景观建设,为历史文化遗产从用地布局、保护思路、利用方式等方面“松绑”,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得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发展全面化的良好效果。

3.2.2保护模式

根据以上保护思路,提出以“经济旅游、城市节庆、城市文化公园、滨水区等公共空间为前导,以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城市用地性质调整为支持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见图l。图1中简明地介绍了既能有效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发挥其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与利用,真正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4 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1保护理念与原则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和提出的保护模式,围绕“保护古城,发展经济,旁山依水,北进南拓,两翼,山水其问”的总体理念,从保护“山、水、城”的城市格局,提升古城形象,强化古城特色,有序开展旅游,拓展新区功能,疏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并按照下列原则制定保护方案: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资源价值最大化整合原则;特色化、人性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2保护范畴与内容

保护范畴与内容主要是:①遵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确定各个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其特点(表1),从物质层面确定保护的实体内容。这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研究。②从保护“山、水、城”城市形态的层面,保护城市的视觉通廊。位于城市山体制高点上的寺塔之间,以及各点与城楼之间的视觉通廊是三台县的主要景观视廊,应将其作为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③从风貌环境层面,保护城墙、院落、建筑的周边环境,对建筑高度、色彩、形态等方面提出保护要求。

4.3保护方法

划定保护分区:根据具体地段的实际条件,确定分级保护区,提出控制要求,包括建筑的限高、色彩、形态等。视觉环境保护:视觉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位于城市各个制高点上寺塔之间的视觉通廊,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通过建筑高度的限制、用地性质的控制,保护古城墙的风貌环境,保护建筑、山体形成的空间层次。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依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年代定量分值(表2、表3),按一定权重标准,确定本次规划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每一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主要是:①保护——保护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规划保护区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采取保护措施,可进行修缮或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②改善——指建筑结构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原有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③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④保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建的建筑,砖混结构,造型与质量较好,同时与传统风貌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维持现状。⑤整饬——对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建筑的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⑥拆除——指对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以后增建的,破坏院落空间环境的建筑应予拆除。

4.4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调整

要保护好古城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用地性质进行调整与控制。调整沿城墙周边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沿城墙留出绿化带和开敞的空间。按照保护规划控制护城河周边用地项目的要求,将污染严重或影响古城风貌的豆豉厂、印染厂等几个工厂在近期内搬迁至新工业区。根据三台县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及每人的用地指标,在城内和城外布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减少城内居住密度与人口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4.5主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5.1古城墙及南门片区

①保护内容。主要有古城墙、南门城楼、东城门。南门片区现有街道的格局,民居院落,建筑风貌、色彩和高度,保护现有街道与凯江及对岸山体的视觉关系(图2、图3,见封三和封四)。②保护措施。对现有墙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对城墙两侧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拆除沿城墙搭建的构筑物,整治周围环境;保留方家街、下南街和南外街的现有格局及其与南门城楼的关系;保护南门片区现有的民居院落形式、建筑风貌。③利用策略。在整治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在古城墙两侧各留出10—20m保护带,规划布置绿化带、游步道等,通过不同景观塑造表达三台的历史演变过程,尤其是打造在三台历史上积淀厚重的盛唐文化;将南城门、东城门作为重要节点打造,使其成为具有文化性、观赏性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景点;对南门片区的民居院落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功能更新和居住条件改善,结合旅游开发,以适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条集商业、旅游、餐饮、民俗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商业街区;将外南街与凯江交汇处作为重要景观节点,恢复当年川北古码头的繁盛景象,通过南门片区的综合保护开发,带动凯江沿线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促进三台县的城市经营。

4.5.2大佛寺片区

①保护内容。蟠龙山山体形态、山体制高点和现有的建筑群落,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的视觉轴线通廊。②保护措施。加大对大佛寺重点建筑的保护力度,包括经费投入和技术指导;调整周边用地性质,将工业厂房移出大佛寺的保护协调区;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和建筑风貌,周边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大佛寺的高度;明确保护蟠龙山山体及其保护范围,不得继续破坏现有的山体形态,严禁在山体西侧后部进行取土等损害山体的破坏行为;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视觉轴线通廊,在视觉轴线上不得布置高层建筑,使大佛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系统中。③利用策略。结合佛教文化,对现有建筑群落进行布局完善,在功能上进行充实,形成食宿、休闲、佛事等若干个功能区,将其打造成三台县的民俗佛教文化公园;在蟠龙山麓至南河路之间,规划大佛寺广场,满足香客、游人的停留和礼佛朝拜用品的出售,同时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4.5.3琴泉寺北塔片区

①保护内容。现有建筑群、摩崖石刻、甘露泉、北塔、名人文化遗迹等文物古迹,保护现有建筑平面格局与建筑轮廓,保护北塔的城市制高点及其周边山体的自然景观。②保护措施。研究发掘琴泉寺按星象落座建殿的布置格局,科学划定琴泉寺和北塔寺的保护范围,保护现存历史文物和建筑;对北塔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塔体及其周围建筑进行修葺维护,在未来开发中可适当扩大北塔寺规模;加强琴泉寺和北塔寺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围绕道路、市政设施、绿化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琴泉寺和北塔寺的通达性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③利用策略。充分发掘琴泉寺唐代禅宗祖庭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展示琴泉寺的“佛教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摩崖文化”,形成与东山公园呼应的城市文化公园;按照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保护北塔的城市视觉通廊,使其成为西北侧城市的制高点;结合北坝新区城市中心的建设,打造新城的城市坐标和城市景观轴线;整体联合打造城北新的景点,提升新城的自然环境品味和历史文化底蕴。

4.5.4东山公园片区

①保护内容。东山的山体轮廓,东塔的制高点,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历史遗迹、摩崖石刻;东山大佛、东山观音寺以及沿涪江的滨江景观;保护三台城东“山、水、城”的自然格局。②保护措施。重点维护培修东塔、临川阁、故池、薛涛塑像、碑林、苏公泉、流杯池等文物及景点;保护现有东山公园内包括古树名木在内的植被;保护东山公园滨江景观,不得在滨江一侧进行破坏性和永久性的建筑活动;清理东山公园周边不协调的因素,尤其是大门附近现代风格的建筑;东山公园周边的用地开发,严格进行高度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东塔高度的1/2。③利用策略。对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小明湖进行整体考虑,在朝拜、休闲等功能达到互补;突出东山公园的休闲功能,明确东山大佛的朝拜功能;在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之间适当位置配套社会停车场,满足香客、游人朝拜的需要;在涪江大桥东侧设置东山大佛寺山门。

篇4

关键词:古城文化;城市建设;传承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31 -02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依靠主体,是依托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的综合体。城市需要不断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座城市伴随人口数量的变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流动人口的来来往往,这无疑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

新世纪到来后,城市发展迅速,对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何者为重的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如何保护古城文化,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古城发展的瓶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和多彩文化,孕育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展加快,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成了所有城市都需面对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的,面对城市的发展这一命题,如何做到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之统一,则需要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的载体,理清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轨迹。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拓展了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扬州和绍兴的城市文化,是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精华之所在,目前针对扬州和绍兴城市发展对比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的研究将拓展扬州和绍兴城市文化的研究领域。

第二,加深了对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认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继承是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必要途径,通过研究,更直观地认识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整体内涵。

第三,丰富了千年古城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热潮出现,千年古城作为一个特色城市类型,在整个城市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千年古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表现舞台,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2.现实意义

第一,为历史文化古城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扬州和绍兴两座千年古城现状,结合历史文化古城的特点,对比文化差异下古城发展道路不同之处,为城市建设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第二,对扬州市、绍兴市,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建设都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古城,目前已公布的由国务院审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达到119座,但对古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聚焦和调研。

二、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比较

在维扬文化和古越文化的不同作用下,扬州和绍兴这两座古城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1840年,爆发,中国被迫将国门打开,加入到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1843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悄然开始,而在上海一步步成为大都市的进程中,维扬人和古越人都参与到了城市的建设中,但他们选择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和上海属于同一文化地域的古越人,由于占据了地域的优势,在早期外国资本主导下的洋人开办的工厂中,主要属于产业工人这一类角色;而之后才来到上海的维扬人,在这场由资本为主的工业化战争中从事的则是服务性的行业。显然,古越人和维扬人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道路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局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文化本身来说,对这两地人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维扬人首批搭上了这一经济快车,因此维扬文化的繁荣期其实要比古越文化更早到来。明清时期,两地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分别衍生出了书文化与盐文化。中国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总共产生了504个文状元,绍兴府历代就有进士2898人,状元19人。而对扬州来说,盐业不仅成为了关系社稷民生的国本,更是维扬人发家致富的命本,在扬州诞生了很多的富甲一方的盐商。

两种文化的不同作用,维扬文化影响的扬州人,普遍具有包容性的特征,而古越文化发展出来的绍兴人,更具有竞争意识。所以维扬人懂得去享受生活,而古越人则更愿意去拼搏争取。

三、历史文化古城特征概述

“历史文化古城”包括国务院审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地方政府自行选定公布的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未在政府公布名单之列但仍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街区及建筑。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历史文化古城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大部分研究缺乏对古城个体、城市特点的针对性分析,忽略了历史古城和文保遗迹的区别。历史文化古城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有悠久的建城历史或是有特殊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物古迹或革命遗址、文物、建筑。

第三,有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包括诗歌、曲艺、戏剧、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人等等。

第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着。

四、古城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一)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多元发展力

第一,科学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功能行业规划,细化控制性规划,调整产业规划,并将单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做到提纲挈领,功能互补;要综合考虑,科学布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第二,完善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完善城市现有公用设施的基础上,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暖、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为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需要挖掘和创造,在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切实抓好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不断明晰各个城镇发展定位;把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增加城市亮点。

(二)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必须以宜居为标准,不断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宜居城市主要从文化、民生、经济、景观四个参数衡量。

第一,文化方面,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城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城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生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城各项功能,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经济方面,充分发展古文化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既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文化特色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第四,景观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古城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城景观风貌,提升古城景观整体品质,将古城建设成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三)重推旅游产业,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在具有了对古城镇保护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后,我们了解古城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地段,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扬州和绍兴都是有着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积淀了厚重璀璨的古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时刻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建设历史文化产业园,让古城在新城区发展很快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是城市的中心,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传统的文化遗留,更要懂得利用这些文化附属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应走具有特色的道路,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入手。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观点――建筑论坛,2014,(11).

[2]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J].扬州大学,2003,6.

[3]谭卫.历史古城的保护开发与中国城市发展[D].暨南大学,2006.

[4]朱韫慧.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9.

[5]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指标体系、发展模式与经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杨静,张金池,庄家尧,毛锋.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2,03.

[7]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3,(11).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历史文化

1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文化景观设计

1.1 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人群所具有,是人们秉持得较为悠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是人或群体的学识与精神的修养,这些保留下来的文化特征都是有渊源的,是长期积累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每所大学校园都有其文化底蕴,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校园文化的不一样,导致其每个校园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为例,论述大学校园文化在景观中的运用。

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的文化建设中,校园景观被充分地注入了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营造,弘扬传统、维系文脉和提神格调,体现云南师范大学应有的品性和个性。

1.1.1 校址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4月西迁至昆明,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6年5月4日停止办学,期间共存了8年零11个月,就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期间极其重要的科研力量,并且栽培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杨振宁、李振道、邓嫁先、宋平、彭佩云等,毕业生达到3343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享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1.1.2 联大精神

抗战期间,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枪林弹雨的日子里依旧是激情不减,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诞生了“爱国、明主、科学”精神和“刚毅坚卓”的校训。而这样的精神也一直延传至今,诞生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因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也是传承者西南联大的历史。

“刚毅坚卓”就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一切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是要求师生都能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激励人坚忍不拔,勤奋刻苦,创造丰功伟业;人心坚定,能够待人诚恳,谦卑和蔼。这样的联大精神满足了在当时所需要的价值,也使联大精神与联大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因此,在秉承联大精神时,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镌刻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正大门的校名石背后,字体的立体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大气磅礴、厚重敦实,符合联大精神。

1.2 校园历史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主要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个学术交流的地方,更是文化积淀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同样是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所以,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校园历史文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影响在校园生活的每个师生,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校园,更应该要继续保护和秉承其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在景观设计方面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将校园的景观与其文化融合协调,展现出大学校园所独有的时代风范,延续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

1.2.1 校园纪念性雕塑

校园雕塑能表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能够更加清楚地传达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语言特性,拥有“可观性、感知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完整性与知觉性”好的校园雕塑形象可以激起师生的许多感知,能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的一面转换为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1)红烛广场。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启园显著的历史文化景观的红烛广场,就是以雕塑景墙为中心围绕着广场以环形分布的,雕塑为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高3.2米,是紫铜做成的,屹立在红墙上,塑像的左下角是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右下方的墙体正反面分别用小篆和魏碑镌刻闻一多先生著名的《红烛》诗文,整个广场是由红砂石的墙体半包围组成,通过红色和半包围的布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秉持真理、追求民主、爱国图强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每当走进这广场,就有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看着闻一多先生的塑像,不免想到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来坚持真理,追求民主的,以及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这种在景观中显示出的强烈历史文化气息,使广场浓厚的人文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恰当地表达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范,将联大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续至今,并转为可看、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激起师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这种文化气息能够不断推动我们求知的渴望,发奋图强,奉献的精神。

(2)民主墙。民主墙是建于西南联大校门的两侧,是用天然的青石以浮雕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其背景是在抗战时期,在最艰难的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求知学习的欲望依旧不减,不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艰苦奋斗,追求真理,还创办了报社、杂志社,在这两面青石板墙上,可以看到当时创办报纸、杂志所遗留下的历史痕迹,体现了西南联大在当时背景下所散发出的独有的气质。左右两面墙体分别镌刻着“人民”“民主”的字样,反映出在的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追求真理、自由,向往民主的精神。

1.2.2 校园历史场所的留存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历史文化浓厚的场所,当它成为物质的形式,又经过岁月的积累与历史的沉淀,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记录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幕幕历史场景,更承载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精髓,影响了莘莘学子,在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没有什么能比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场所更能直观地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并传承下去。

(1)西南联大大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启园就有一处在校园建设中被保留下的历史文化场所――西南联大校门。它是根据一二一大街老校区里的西南联大校门的原样所建造的,并且结合了呈贡校区在视觉方面的需求,将其从原来的尺寸略微放大,放在了新校区,拥有跨越历史的豪迈感。西南联大校门也代表了学校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当在其面前驻足观望时,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历史中,不禁由心中发起感慨,深深感受到了联大精神,被激励、被鞭策,一种沉重又激昂的历史感油然而生,瞬间被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所包围。

(2)三校纪念亭。三校纪念亭也是根据老校区的原样,加以优化建成的,它们分别是清华亭、北大亭、南开亭。三座纪念亭是处于一个同心圆上,各倚一角,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状,又彼此相连,互为相同,展同心协力之势,小径道路呈圆形,连接三座纪念亭,颇有曲径通幽之意,三座纪念亭显得庄严肃穆;小径旁又摆放有休憩石凳,周围树木林立,加上几棵樱花树的点缀,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三座纪念亭如一组丰碑屹立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谱写着联大的历史,承载着师大的梦想和希望。

1.2.3 校园教育精神的保留

大学校园在历史和时间的推动下,都具其特有的教育精神,在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途径中,我们不单单只是借助校园景观建筑的传承,而忽略了其他途径,传承大学校园文化历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教风、校训、命名内涵、校徽的含义等,都蕴含着校园历史文化精神,是继承高校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1)校训。1938年,西南联大在滇南成立,同年,也将西南联大的校训定为“刚毅坚卓”,一直延传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它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结合了三校校训的文化精神,也是联大师生在当时的精神面貌的总结提炼,蕴藏的意义极其丰富。“刚毅”,则是坚忍不拔,刻苦自励的高尚品质;“坚卓”,则是概括人的精神修养境界。西南联大所处的时期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候,因此“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成了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制定下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它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的结晶。

(2)校徽。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徽也蕴含历史文化精髓,在平面几何标识中,直线连接形成的锐角三角形很好地表现出了校训“刚毅坚卓”的历史文化内涵,倒过来的三角形更是形象地表现出“卓尔不凡”的个性;倒三角形又类似沙漏,有厚积薄发的寓意,而“厚积”方能“学高”,“薄发”需要“睿智”,形似沙漏的倒三角形正好体现了校风“学高”“睿智”的含义;而正中垂直的倒三角形,蕴含“学高身正”方可“为范”的师范精神。底层三个浅灰色的倒三角表征西南联大三校与西南联大那段辉煌不可磨灭的历史,顶层的一个倒三角暗示联大精神,上下两层三角形上的颜色以及外实内虚的线框图形,体现了治学、办学中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容气质。

2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2.1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与内涵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就更加显明了,就是有更加深层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景观设计与云南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文化的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树立了独特的校园历史文化形象。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注重历史文化精神的注入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景观的人关怀,让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对校园都有归属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通过文化景观对师生的长期熏陶,也能让师生通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形态与内在含义的整体把握,更深刻地了解其蕴意,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最后是满足在校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因为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内心精神上的需求远超物质需求,所以校园文化景观也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一定的历史文化精神。

2.2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能从人文环境中体现出校园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自然而然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当你身处在图书馆时,你会不自觉地受到师大图书馆氛围的影响,你会觉得不得不看些书,认真学习。因为师大校园的人文精神会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是具有导向性的,同时这样的导向性也能巩固学生的团结,使其具有凝聚力,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3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3.1 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在未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融合建筑与环境,它需要赋予历史文化以时代精神,提倡在景观物质的形态中,注入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使校园景观不只是单一好看的建筑空壳,更是有其丰富的内涵,能够将每个校园独特且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通过物质形态的展现,传达给在校的师生。这一方面,能够让在校生活的师生想起过去先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所保留下的遗产;另一面,也能让师生不忘校史,缅怀过去,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当历史建筑具有价值后,人们就开始了解历史建筑,知道历史建筑不只是个拥有历史性的空间或古迹,也不是只能用来观赏和纪念,它是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和历史的沉淀,才积累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精神,这些是不可磨灭也不可取代的,只有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在注重保留传统历史文化时,也应该提倡创新精神,但创新也必须在原有历史文化的根基上发展。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生态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大学校园建设要更多地与自然因素相结合,营造令人舒适的生态校园环境;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各个高校必不可少的,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大学校园的发展路线,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结语

随着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居高不下的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大学校园也在不断扩建,高校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都市,许多高校往往为了满足需求而盲目地建造校园,因而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校园历史文化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属于各自的文化内涵,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风貌,反映时代的文化精神,将高校建设成为一所蕴含丰富意义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雕塑 传承 创新 探索

城市雕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是人们生活品质的象征。城市雕塑以其极具个性特征的具象形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凝聚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以人文动力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但从我国现阶段城市雕塑的现状来看,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城市雕塑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看不到雕塑的主体和主题,让观赏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再有,城市雕塑缺少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缺少关联,体现不出城市的精神力量。所以要想做好城市雕塑,既要做好传承,同时还要努力创新,传承是为了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去,创新是想把新的雕塑手法和表现形式用于城市雕塑,让雕塑有时代感。只有把传承和创新很好的结合,才能让城市雕塑更好的发展下去,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

一、城市雕塑的传承

(一)城市雕塑的历史文化传承

城市雕塑位于城市之中,是城市的标志之一,是人们所熟悉的代表城市的形象。城市雕塑首先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还要反映一定的精神内涵,投射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对历史对未来的所有情感。城市雕塑是一本城市教科书,不同的人翻阅都会回忆起城市历史,折射出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所以城市雕塑在传承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尊重城市历史,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在雕塑中准确表达传承的意义。

(二)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法传承

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法多样,但如何选择最适合的一种,就涉及到传承的问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精髓,有区域文化的特色,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每一个地区的雕塑的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城市雕塑在创作之前要详细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捕捉到城市人们生活的特色,也就是常说的地域人文。只有这样城市雕塑作品才能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很好的传承,同时又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雕塑手法,使城市雕塑既与城市相融合,又与时代相辉映。而现阶段的雕塑依然停留在审美时代就有什么样的雕塑。比如,上世纪表现英雄的城市雕塑比较多,因为那是个推崇英雄的时代,近年来表现科学信息的城市雕塑比较多,因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这就违背了城市雕塑出现的初衷。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符号,所以不但要传承历史文化,就是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要忘了传承的重任。

二、城市雕塑的创新

(一)城市雕塑的多元化结合

城市雕塑的设计师决定着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雕塑能否符合城市的气质,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折射城市的发展和未来。都取决于设计师对传承和创新的理解和运用。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设计者一定会兼顾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很好的融进雕塑之中,表现手法运用合理。要想达到最佳的城市雕塑设计效果。设计必须保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详细的了解城市的历史,走进城市体验生活,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和自然风俗都要烂熟于心。第二,设计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城市雕塑的设计者不但要求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要有对城市历史的敬畏之心,要带着强烈的传承使命感进行设计创作,本着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达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三,设计者不但要把握好传承的分寸,还要掌握创新的程度,怎样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与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相结合,让城市雕塑呈现出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文化气息。

(二)雕塑中要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雕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艺术创造过程,是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过程。要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城市雕塑设计之前要有详细的设计规划,要进行城市文化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城市的人文历史,然后结合设计者的艺术经验,做到是以传承为基础的设计建造。城市中的雕塑是为了给人们欣赏和观看的,所以一定要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在把握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雕塑进行设计和建造。

(三)雕塑思想要标新立异

从现在的城市雕塑的实例可以看出,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表现手法单一,雕塑语言陈旧,题材不够宽。人们更想看到的是既充满现代感又有历史传承的城市雕塑,既贴近民心又有艺术感的雕塑样式。在城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雕塑语言和雕塑手段都要多样,表现手法也需要创新,多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使城市雕塑变得充满活力和生机,城市居民通过雕塑感受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高新技术在雕塑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雕塑的材料运用也多样化起来。很多城市雕塑选择了新型的雕塑材料,或是多种材料相结合的建造方法,这比以往只是选择石材、木材、金属等的时代不知进步了多少。但是无论选择现代材料还是传统材料进行城市雕塑的建造,材料的环保性不能改变。再好的材料再适合表现主体和主题,如果对环境和人们有污染有危害,也不能选择使用。城市雕塑只有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不会为城市的人们带来伤害,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个好的城市雕塑一定是城市的代言者、美化者,在建造的过程中,合理的选用环保的高科技建造材料,扩宽城市建筑的表现样式。寻求城市雕塑发展的新途径。

三、结语

城市雕塑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是城市灵魂的具象存在。城市雕塑要把传承和创新结合好,在时展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城市雕塑的水平逐步提高。城市雕塑在悠久的历史历史中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明白了创新的重要。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坚持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城市雕塑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祁霁,秦岁明.当代城市雕塑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03).

篇7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许昌城市形象营造中的作用

林奇认为,观察者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将这些基本要素提炼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1.路径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2.区域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3.边界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金银玉器的制作;《考工记》器物制作;美学文化传承,历史人文精神

1 金银玉器的历史内涵

金银玉石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恒星,散发出恒久不散的艺术魅力,不仅有着考究的制作工艺,更有着自身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金银玉石最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走向和地域风情的直接表达,运用客观艺术制作的视野来阐述别具特色文化氛围。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现代文化的凝练,金银玉石的器物记录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能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引领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同时,金银玉石性质的记录不仅仅是对于文化风情的直接表达,更多的是用艺术化的富有人文气息的装饰和风格来讲解,让人能直观地了解到文化风情和历史内容的本质。地域的不同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着巨大的作用,金银玉器凝练出来的不仅仅是历史,间接性表达出来的还有历史人文精神的过渡。作为艺术文化的兼容媒介,吸收、融汇着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文化精髓,表现出古往今来各种文化的独特风格,为人们保存着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

2 金银玉器的人文精神

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木质或者纸质的文字记录随着岁月的流淌都会泯灭在历史的硝烟之中。金银玉器作为固化的物质组织形式对于文化的记录也有着优秀的传承作用且不会随着历史红尘的过渡而发生改变;对于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有着深刻的历史凸显作用,能够生动传神地表现曾经的历史场景,使人深受启发。特色化的金银玉石记录,是主题事物展现的一种艺术体现形式,通过时间和空间因素相组合达到历史记载的一种视觉美感传递。“记录”本质上的原则是特色文化的展览与文化展现,通过制作专业化的金银器具让人们充分地了解事物特色化的内容,感受事物的艺术特色。历史发展过程中浓厚的人文关怀,表达着最为热切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思感。金银玉器的人文精神在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先人们对于历史使命的担当,用最辉煌的手段留下最为完美的文化财富。文化在这里碰撞出最为烂漫的火花,各色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结合文化自身的差异形成了金银玉器的特色文化。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各类美好的情感也在萌发成长,发展壮大,吸收各种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金银玉器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将历史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借鉴场景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打造艺术化的直接性记录器物,在金银器具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引发人们深思的是器物本身流露出来的人文情感。无论是历史的红尘过渡,还是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视觉震撼的背后是艺术情感的真情流露。一代代能工巧匠,不断地行进行着艺术创作,殚心竭虑创造出辉煌的艺术器物来表现辉煌的历史文化,不断地走向艺术的巅峰,创造出更具特色的金银艺术器具,延续着文化的传承。

3 金银玉器的文化核心

金银玉器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自己核心的文化价值,不仅展现着历史的聚散离合,而且还体现出器物承载的历史云烟。金银玉石文化的传承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民族认同的归属感,也是文化流传不息的动力所在。精神元素的融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没有精神支撑的文化不能称之为文化,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人们自身思感的汇聚形成了金银玉石独特的特色文化,文化的传承也源于精神的加持,没有精神的传递不可能有文化的绚丽多彩,因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归属来源于文化的归属,生生不息的生命文化之火在不断地汇聚,不断地传递来源于生命的历史传承。生命精神是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支撑人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桥梁。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地域上彼此汇聚,彼此交流。各个民族在这里彼此的融合,用信仰内涵来铸造自己的民族精神,让各个民族的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肩负国家使命,相互扶持,开创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各族儿女世代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在骨髓中深深烙印下了民族的情感,无论时光转变,地域变迁,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始终不忘自己的家在哪里。金银玉器的精神传承渲染着民族的精神,各族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汇聚,产生着最为绚烂的金银玉器文化的传承,开拓历史,汇聚历史使命,走向创新。物质文化发展在于人们对于发展历程的记录和看重,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用金银玉器等方式记录下自身的所见所感所思,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精神思想。源于信仰的传承,人们不断地追求超脱,在发展中谋求壮大,在拼搏中不忘历史使命,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用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将民族发展的历程深刻的记录下来,将自己的精神信仰流传下去,让物质文化不断地传承,让金银玉器的文化内涵在史诗中不断扩大。

4 结语

历史文化的传承汇聚在金银玉石中绽放出最为璀璨的光辉。历史的尘烟不断地消散,不断地融化,金银玉器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传承着优秀的文化精神,传承给后人优秀的视觉共享,传递出先人们的精神思想,感天动地。别具匠心凝聚历史精髓,开创辉煌器物王朝,让造物美感烙印在历史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1] 田树谷.广州市金银珠宝商会积极开展珠宝知识普及活动[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04).

[2] Michele Lee,周耀恩.古典甜品[J] .明日风尚(时尚美容),2007(05).

篇9

企业参与到艺术收藏的领域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代的富豪商贾到现在的企业家,他们出于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个人喜好的相得益彰的自然结合而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将这些自然艺术(传统的,民间的,当代的)很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一个文化体系。

在整个上个世纪,中国艺术品市场没有形成之前,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例如一些老牌饭店(如北京饭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凭借着政策优势,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将一些名家书画、古代珍玩收入囊中,那时候还没有纯粹的收藏投资概念,而只是将其作为室内装饰或陈设,不经意间他们成为了国内最早从事收藏的企业。

企业热衷收藏行为的文化渊源

对于传统文化美学与历史的纯粹收藏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有着文脉传承的优良传统,在当代社会,文化更是被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和精神源泉。

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文化的变革性,所以文脉也总是在新(解构与重建)与旧(传统与人文)的张力中生存发展的,没有旧的也就无所谓文脉,缺乏新的接续,文脉则不能延续。文脉是一种文化精髓的不断积累和传承。

企业收藏的这种历史文脉既可以让企业员工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又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企业收藏介入到这个历史文化传承的层面,除了本身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意义外,更可以拓展其企业的文化品牌内涵和外延,形成一种独有的企业文化。

收藏高档艺术品也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这成为了企业从事收藏的最大动力。如“”初期的刘春华等人1967年6月创作的油画《去安源》,在1995年7月的拍卖会上,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以605万元的高价拍走;那时候的中国拍卖刚刚兴起,在当时的确是天价,在此后10年再没有出现过如此高价。主持购买《去安源》一事的,是时任建行行长的北京市前市长。在当时看来似乎是发疯了的事,如今单从增值角度也是不菲――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其价格已经接近上亿元,更不用说塑造银行的形象、保存民族历史等方面的价值了。这样的艺术品收藏既可以展现企业的经济实力,又能够让企业员工感到一种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于企业的自信心。

收藏与投资并存,带有商业化的运作

一般的企业都具备收藏与投资并存的双重性,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他们通过拍卖、收购等各种方式收藏艺术品,特别是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文化艺术品更是他们追逐的主要着眼点。传统绘画作品是通过对时空境象的描绘,达到情与景高度融汇从而来体现艺术真谛。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技法上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脉印迹。他们的艺术也许没有芬芳馥郁的美感,但却有轩辕空旷的历史感,是朴实之间育华美,折射历史,传承文明。

这样的艺术更容易引起人类思想与历史的共鸣,因为“文脉”产生的化合作用已远远超越于艺术品本身,同时这种思想文化深刻并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优秀作品更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和投资的潜力,为其收藏的商业化提供了一个条件。因为在企业中,技术可以复制,文化不能抄袭,每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文化底蕴的积累,现在的企业竞争经历了从数量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到设计竞争和文化竞争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吸纳和创新成为了最高的竞争方式。

企业要运作资本,探索资本运作模式,他们想研发一个具可能性的收藏品价值评估系统和模型,从而打通艺术市场和大的资本运作环境的隔阂,因为这样的大资本的介入可以带给他们更大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空间。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把收藏作为投资经营的一个方向和分散风险投资的一种手段。艺术品已经成为继房地产、股票以外的第三大投资市场,这样的投资保值甚至是升值也可以使企业超越自身的行业界限,开拓出更多的收益渠道,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国家对于文化税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文化艺术品的收藏很多都是减税甚至免税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凯集团、围城置业、天地集团、金轮集团等资本雄厚的企业也早就踌躇满志,纷纷进军艺术市场。

企业收藏行为的策略选择

对于一个企业究竟是收什么藏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类型和企业法人的个人爱好。比如说红蜻蜓集团建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华鞋履文化馆,也与他们生产经营鞋业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收藏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企业家在进行收藏中同样体现了他们的精明,他们一般会聘请专家为其做出市场调研,作出收藏定位、策略和步骤等计划,在经过企业自身的审视通过之后来实施。因为他们非常明白除了财力以外,眼光、鉴赏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的命运。

收藏首先要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立志于收藏文化精品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要为收藏来的东西准备一个收藏展示的空间。也就是说有一个专业性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其次必须具备专业的鉴定收藏团队,现在的中国艺术市场非常火爆,这也就给造假、赝品横行制造了温床,只有具备很高的鉴定欣赏水平才可以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收藏的选择对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既可以选择传统的民间艺术,比如说剪纸、年画、风筝等等,这些民间艺术经过历史文化的多年沉淀本身已经具备很高的文化欣赏价值;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艺术精品,比如绘画中的国画、油画大师的精品,因为从时间、空间、“人的创造”的维度再来看这些精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有着更多的社会人文背景及文化积淀,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中最关注的人性化。这些作品使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拨动和传承这个文脉。

篇10

关 键 词:老弄堂 传统文化 景德镇 城市发展 融合

引言

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景德镇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的精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加之人们对老弄堂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关注程度不够,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延续传统文脉与保持地域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如何保护、更新老弄堂历史街区,让其重现生机而又不丧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今景德镇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其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景德镇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老弄堂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弄堂受到破坏,公共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变得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弄堂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2.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按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有形遗产(也称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为代表的老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甚至弄堂格局、空间秩序、环境风貌等)和无形遗产(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传统民俗等)。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有形遗产是无形遗产的载体,无形遗产在有形遗产上累积、发展。它们是景德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

3.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关系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目的相同:保护是为了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城市发展是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实便捷。

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弄堂历史街区的寿命,挖掘、发扬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吸收和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使保护与发展结合,确保景德镇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同时,景德镇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城市的进步就必须承扬地域传统文化,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城市景观。

4.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意义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融合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有利于保护老弄堂格局,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瓷都新气象;有利于创新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5.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是老弄堂的主人,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以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服务居民、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主。首先关注老弄堂居民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借助原有的民居、商铺等场所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老弄堂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

5.2安全性原则

老弄堂建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由于长期风雨侵袭,缺乏维护,有些已成危房。为真实反映历史,老弄堂建筑结构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在工艺上使用原技术与材料本身就是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部分不妨碍建筑原真性表现的地方,如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保证建筑结构上的安全,使古建筑满足现代防腐、消防安全的要求。

5.3时代性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不应过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而牺牲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和创造性,要使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

5.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周边城市环境如何融合、如何可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的探索。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不只是为了过去而尊重历史,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历史。既对老弄堂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能确保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形成和谐的关系。

6.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方式

景德镇既要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现代语境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延续,而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补,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空间。

6.1借鉴、更新保护理念

景德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城市,只有更新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才能使传统永不褪色,创造出景德镇独具个性的城市魅力。通过现代语言和设计手段呈现传统要素,借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形式和技术,营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色环境空间,使景德镇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如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历史回音。

6.2老弄堂格局保存与完善

老弄堂街巷多、分布广、面积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保存、保留老弄堂传统街区的独特布局。整体遵循原有的网状式格局,集中整合、全力打造老弄堂。通过整体布局和详细分析,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以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前街(中山北路)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老弄堂为经纬,以古窑房、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代表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区。在保护好相应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可考虑在老弄堂与新城区交接处局部打破传统构型的限制,作为与现代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形成适宜人居、休闲的开放空间,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6.3老弄堂传统文脉的传承

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发展不能摒弃历史,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深刻的特征在于它的文化,而文化又常常深植于传统中。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老弄堂是景德镇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文脉是景德镇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遗迹和风貌。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这些沉淀着悠久岁月的老弄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景德镇城市空间有机互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老弄堂文化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景德镇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

6.4老弄堂陶瓷特色的突显与延续

现今“特色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老弄堂拥有悠久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是打造景德镇不可多得的特色要素。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中,需要把陶瓷文化的特质巧妙地体现出来,在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弘扬陶瓷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营造人文氛围,将陶瓷文化特色显现和传承下去。

老弄堂中对原有制瓷作坊、窑房的恢复,传统民居、会所的开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示,陶瓷世家、当代名人陶艺工作室及各式陶瓷店面的设立,无一不根植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陶瓷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已很成熟。选取代表性的点和独特视角对陶瓷文化进行再现和重构,以雕塑、壁画、墙地砖、公共设施等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弄堂环境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有助于彰显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

6.5老弄堂建筑保护及创新

建筑本身就是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为二、三层,以线性布局为主,整体统一,呈现丰富的徽派建筑风格,多用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兼顾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正确认识老弄堂传统建筑形式的精神和内涵,使景德镇城市建筑植根于传统文化。在保护老弄堂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对老弄堂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更新、扩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性,还需融合时代特征,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让老弄堂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同时又影响新建筑,使现代景德镇城市建筑能够吸收传统中的优势元素,形成一种互相融合的局面。例如用简化、变异等手法对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体(如马头墙、牌坊、窗格等)进行设计,创造出地域化、人文化的建筑符号,使之升华为大家认同的标志兼具时代特色。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特征的同时,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创新精神。只有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之上的合理保留与改造,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情趣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和谐有序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样式,并达到空间情调的协和感。这样才能加深时代性在老弄堂传统精神上的延续,让老弄堂传统文化在现代景德镇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展的作用。

6.6老弄堂民俗风情的承扬与再现

老弄堂是人们解读当地文化、民俗民风最快捷的窗口。现今,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制瓷业的发展,源发于老弄堂的民俗民风,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发生演变。作为老弄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应从深层次去把握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为民俗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空间。首先,结合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把一些传统的行业庆祝如烧灯窑、唱堂会、拜风火神、暖窑神等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念活动举行。其次,择重点恢复部分老弄堂原有的会馆建筑。会馆是老弄堂制瓷行业同乡联络聚会,同时又是祭祖、举行春秋大祭、行业执事的场所。会馆是老弄堂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恢复其场所特征,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另外,结合当下出现的“陶艺热”现象,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设置一定数量的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陶吧等,作为对新出现的民俗活动的回应,必将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6.7老弄堂旅游的挖掘与开发

老弄堂是在千百年制瓷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建筑景观、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是景德镇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努力发掘老弄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景德镇城市文化新名片。围绕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依托老弄堂的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生活元素,将老弄堂打造成特有的陶瓷文化氛围旅游休闲景区。区内设有古建筑文化展示、陶瓷文化旅游、瓷器购物街、陶瓷名人作坊、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地方餐饮等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景点项目,融入参观旅游、陶瓷购物、考古研究、古建筑开发、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先要加强老弄堂旅游资源保护,改善环境面貌。重点建设入口景观、重要古建筑、陶瓷购物街、老弄堂会馆文化区等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除了老弄堂旅游景区特有的优势外,借助与其相邻的已开放的御窑厂、龙珠阁、昌南阁文化旅游区,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必将对瓷都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语

老弄堂作为景德镇千年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着融古纳今的作用。要使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城市发展文化理念。在尊重老弄堂现有条件和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自觉地吸收先进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城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本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历史?延续——关于景德镇老弄堂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互融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1095)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2] 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3] 傅筱,高庆辉,马骏华.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景德镇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