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提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财政投入 政策倾斜
高等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密切、与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就业贡献最大的一类教育。通过多年办学实践,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企业竞争力提高做出重要贡献。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全国一样,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办学基础条件(如教学仪器设备均值)和高水平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办学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国家示范高职和骨干高职数量东部地区省均达8.67所,而中西部地区只有5.33所。我们认为当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存在如下困难:一是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后三名都在中部,其生均经费为4300左右,仅是全国平均水平(8542.30元)的一半。二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的收入都大大低于东部,困难家庭子女比例大,高职学校的学生交学费和生活费均有很多困难。三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低,大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较少。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联合办学少、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等。为使中西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市场,但是不能依靠市场,需要公共财政积极支撑。为此国家要尽快制定高职学生人均经费的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本科院校目前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为12000元,建议高职院校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为本科院校80%,即9600-10000元,同时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的财政现状制定国家和省市(及主办方)的投入比例及足额拨款保障机制。
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中西部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困难家庭或弱势群体。其学费、生活费等对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刚刚脱贫的家庭因孩子读书而返贫。为保证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学生家长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建议国家队中西部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20%,且国家助学金金额从现在的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5000元。
三、加大对高职教师培训资助的力度。高职要办出质量,教师是关键。建议国家要在现有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高职教师培训资助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途径。
篇2
【关键词】职业英语 有效教学方案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6-01
所谓职业英语从字面上就能够对职业英语有所了解,即一种应用于职业中的英语。职业英语属于继续教育范畴,也就是普通英语学习的一种升华。职业英语教育在我国存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职场中部分人士为了提升自己专业英语的能力而进行学习。职业英语教职人员为了提高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掌握职业英语,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按照教学方案上的教育大纲,将职业英语知识传授给学习者。职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案的体会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职业英语
职业英语是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行业英语。通常应用在正式的场合中,可以用于社会中的不同行业中,如法律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医用英语等。职业英语的运用更为注重的是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职业英语的运用于普通英语有很大的差别,通常职业用于更多的使用在职场中,如商务谈判、售票服务等。而普通英语则更多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职业英语的界定是能够将专业术语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学习职业英语过程中,能够具备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在现代工作中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语言能力。职业英语需要通过考试确定职业英语水平。常见的职业英语考试有BEC(剑桥商务英语)、TOPE(托普)、TOEIC(托业)、博思等。
二、职业英语有效的教学方案
职业英语教职人员制定有效教学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将最佳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职业英语课堂中,具体的职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案为:
1.指导思想
为了不断提升学习者职业英语水平,深入实施职业英语教育,通过改善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促使职业英语教育更加简洁化。在职业英语发展的道路上,加强职业英语管理体系,从科学、规范、精细为管理的核心,同时加强职业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促使学习者对职英语的知识、职业英语技能、学习职业英语的态度、职业英语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工作目标
通过有效的职业英语教育方法的运用,努力实现的教育目标为职业英语有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体现职业英语的特点;运用有效的职业教育方法和专家讲解的方式,提高教职人员对职业英语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使教职人员在职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教育水平;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以“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高质量”为原则,推进有效教学过程管理。
3.具体工作
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职业英语教职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有效教学方法,树立职业英语教职人员统一的思想开拓进取,形成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促使教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热爱职业英语教育事业、努力创新职业英语教学方法。其次,提升教职人员的行为准则。教职人员规范的行为是教育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人格魅力的一种方式,良好的行为准则使职业英语学习者更加尊重职业英语教职人员。职业英语教职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职业英语学习者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最后,职业英语教育的方法。由于职业英语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语法,学习者难以有效的掌握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职业英语教职人员在教育学习者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最有效的职业英语教学方法,从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优化职业英语教学方法。
三、职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案的体会
职业英语有小教学方案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其具体的体会是:
1.职业英语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有效的教学方案中已经明显的体现出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创新。目前职业英语已经在法律、医院、商务等方面进行开展,随着社会行业的规范发展,职业英语这一专业的英语使用方式将会被社会所认可,其应用也将会得到普及,职业英语在工作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2.职业英语使用的范围将会加大
目前职业英语具体应用于法律、医院、商务等方面,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案的制定,职业英语在以后的教育中将会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同时,职业英语的专业性、规范性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提高职业英语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可能性,职业英语使用的范围将会扩大。另外,有效教育方案中对树立职业英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促使职业英语使用范围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职业英语将深入到学生的课堂中
职业英语深入到课堂中,指的是职业英语最为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出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职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案间接的反应出职业英语将在以后的某个阶段陆续的出现在社会中的各行业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每个大学所要经历的,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希望在企业中能够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在以后的生活中,职业英语将成为企业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招聘的过程中职业英语也将会成为考核的一项。所以,大学为了帮助大学生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课程中融入职业英语的教育。
结束语:
职业英语教职人员通过制定详细的、准确的、有效的职业英语教学方案,将职业英语教学的思想、目标及具体实施的工作进行详细的阐明,充分的体现职业英语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由于职业英语广泛的应用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中,其重要性在以后社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时此刻,对于职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案的制作只有深刻的体会和深刻的感触。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专业教育概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曹霞.非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
篇3
论文摘要:构建符合国情的、稳定的、多层次、多类别和开放的高职教育类型体系,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合理内核和发展要求:需要从政策上保障高职教育类型结构的自主性;明确高职教育合理的层次结构;构建“双线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体系;加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和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为社会服务的,这个体系由功能各异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并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出建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体系转型的制度安排,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来设计一个理想框架的制度体系,而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合理内核和发展需要,来整合由于人为的局限与割裂的有机部分,也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符合国情的、稳定的、多层次、多类别和开放的类型体系。
一、完善高职教育类型结构自主性的政策保障
(一)强调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是不同类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教育类型划分的第一标志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即,对职业教育来说,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是显性存在的。同样,不管是普通中等教育,抑或是普通高等教育,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却是非显性存在的。这表明,培养目标指向一致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的教育,都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由这一目标决定的教育规律,既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
教育类型划分的第二标志,在于课程内涵的不同。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5A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而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5B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这两类教育是以课程为依据分类的。
模糊不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混淆不同教育类型的课程内涵,将会导致处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的衰落。在现代化教育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职业技术学院。换句话说,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则高等职业教育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才能够生存。
(二)保障高职类型结构自主性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已经从法律上得到认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刻。教育部长周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迎合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这些观点,是对若干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概况总结。
目前在理论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界定,尽管还存在争论,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类型,而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某一层次,已基本达成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在法律上和理论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现实政策,从而提供实际支持和保障条件。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观念的偏差和理论的误导,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支持和待遇上的不公,这种不公不仅表现在不同教育类型的政策上,如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和教育评估标准单一,也同时表现在对待接受不同教育类型学生的态度上,如招生政策、生源拨款和学生收费政策等[2]。另外,职业教育并未被看作一个整体,高职教育同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完整的职教系统被人为割裂。高职教育的依附性和缺乏自主性是社会对其持鄙薄态度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根源。高等职业教育以至整个职教系统要真正实现与普通教育的并行、并立和并重,必须首先在政策上获得应有的位置和强力扶持。
二、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合理的层次结构
(一)专科层次始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体
从我国的国情和人才需求来看,高职高专不仅肩负着培养大量应用性或紧缺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且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专科层次为主的“短学制、低重心”的长期发展方针,这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决不能动摇。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要探索独立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走出“本科压缩型”的误区,又要与中职教育相区分。在学制上,要逐步把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过渡为二年。学制改革不单纯是一个年限问题,还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因为高职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在学制上很接近,容易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许多误导,客观上助长了学校和学生“升本”之风。通过缩短学制,有利于高职院校明确办学方向和定位,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办出特色。
(二)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一类教育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同一教育层次可以包含不同的教育类型。1999年,陈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举办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探索。”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人士也提出本科教育应划分为不同类型,需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自主形成系列,并通过对高等学校的分类使部分确属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回归本来的定位和职能。因此,笔者提出要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不是要讨论高职高专应不应该升格为“高职本科”的问题,而是探讨在本科层次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类型的问题。尽管受到政策上的严格限定,但是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已经开始了试办,一些省市选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众多的试办模式中,笔者认为两种模式较为可取:其一,试办四年制的技术本科,培养技术精英,并使之能与国际上同类人才匹敌;其二,以招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为主的两年制“专升本”,以满足少部分优秀专科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应当指出的是,试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人才的高消费。
(三)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招生方式、招生对象和培养过程等各方面具有明确的分类和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MBA、MPA、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建筑学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等,侧重于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应用性特征,有理由归入职业教育的系列和范畴。
三、构建“双线制”高职教育人才教育体系
(一)“两分法”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分类调整
在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过程中,现有的“h”型人才政策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倾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而对应用型人才不够重视。要改变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政策的“h”型跛行现状,需要从人才分类理论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社会人才“二分法”,从工作职能的属性,将社会人才分为应用型与研究型,赋予这两个领域的人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就避免了对人才属性的人为分割,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这种人才分类方法不仅能为人才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更是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发展“双线制”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滞后,高级实用性人才匮缺的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善现行过于侧重于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思路,构建“双线制”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其中,“职业教育体系”应允许设置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的培养层次,并可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专科以上层次交叉,即职业教育大专可以升入普通高校读本科(学分也可以部分带入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高校大专亦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见图1)。
四、加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和沟通
(一)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替代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学校数量多,学生规模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培养各类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使职业教育从单一的就业准备教育,即终结性教育,调整为培养职业技能与继续学习并重的开放式教育,并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形式。从外部看,要加强中、高职的学制接轨,改革高职教育的招生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扩大中职对口升入高职的学生比例;从内部看,要加强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衔接,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管理上,要改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彼此孤立的状况,统筹规划、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办学的新路。
(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两大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任务。在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和互通机制,架设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两个体系各层次之间的纵向衔接。具体表现在:其一,要打破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型的单一对应关系,不同的教育类型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并存,或者说同一所学校可以实施一种或几种教育类型。据此,要充分依托和鼓励一些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其二,要改变两类教育之间彼此割裂的状况,通过学分互认机制和考试选拔制度,在两类教育的不同层次之间形成交互通道,特别是满足一部分高职教育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其三,借鉴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弹性学习制度,适应普通高校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某些行业就业。我国有关部门也提出,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为高职院校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说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事,它的发展不仅有赖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而且有待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田发,周琛影.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J].安排成人教育,2007,(6).
[2]杨金土.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7).
篇4
图书馆和档案馆虽然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门类,但是在职业主体的职业伦理方面却存在这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职业主体和职业伦理的规范、原则等方面,二者由于职业活动的不同,其发展现状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对职业主体现状和职业伦理的正确认识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档案馆和图书馆对自身建设和定位的准确认识,也有利于为两者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1]
一、职业主体现状
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活动包括主体、客体、技能和条件构成等要素,因此,以下本文将从档案馆馆从业人员职业主体、客体、发展趋势以及条件构成几个方面入手,对档案馆和图书馆职业主体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在职业主体方面。档案馆的职业主体包含了档案馆中各级各类专职人员。目前,我国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在整体上呈现专门的档案馆人员数量逐年递增,部分部门人员起伏较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档案管理专业化人才的缺失造成的。我国的图书馆职业主体主要包括正式员工和临时员工两类,正式员工分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等级别,他们占有国家编制,工资由国家负责支付。临时员工在图书馆内则以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形式存在,因此,是由图书馆支付工资。档案馆的职业主体中,总从业人员中,有1787%的从业人员受过大专以上档案专业教育。在以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有1261%的职业人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而在图书馆职业主体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据的比例为311%。在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上,我国的一级公共图书馆中,大专以上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二级图书馆达到60%以上,三级图书馆达到50%以上。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图书馆职业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档案馆职业主体高。[2]
第二,在职对业客体的利用方式和原则上。职业客体是档案职业活动中职业主体的相对物。由于档案馆的行政隶属关系,基本上是作为党政机关的辅助机构存在,因而缺少开放力和亲和力。
第三,在职业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的职业技能必然是以档案这一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讲,涉及到的主要包括对档案的收集、保存、整理、检索、保管编目和提供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编和开发技能。档案职业主体目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只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般的技能,称为基础层,对从业人员要求较低。第二层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且该技能需经过教育和工作时间的长期锻炼,该层称为主体层。第三层称为辅助层,该层从业人员具有辅和服务性的特点。目前,我国档案馆职业主体表现为从业人员缺乏核心技能,岗位技能要求过低,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馆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技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发展趋势上,档案馆职业主体目前普遍表现为对设备、方法、技能等的明显以来,在技术化趋势上也越来越表现为对管理的过程、方法、细节及其相应设备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对图书馆员的技能要求较之前也更为广泛深入。该背景下,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存取等知识,也要求聪颖人员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此外,从业人员还应掌握正确的工作态度、技能和价值观以适应新环境的个人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快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分析和评估能力等技能。在发展趋势上,以书目或者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图书馆已经经历,目前,正处于以资源数字和集成为中心的技术上,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发展上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服务和技术、个性化知识服务技术等方面发展。
第四,在职业条件方面。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档案馆职业主体的工作环境得以改善,具体表现在活动经费的增加、新档案馆的建立以及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其职业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经费投入加大、从业人员增多以及图书馆网络环境的改善。
二、职业伦理
图书馆与档案馆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基本原则和伦理教育三个方面[7]。
首先,在职业伦理的规范建设方面,档案馆的职业规范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在1996年的国际档案大会上确定的《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中包含了十条内容,但是由于该准则的制定是依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制定且缺少国际属性,因而仅被少数国家采用。[3]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准则规范,与档案馆的职业规范相比,图书馆具有更加明确、系统的职业伦理规范。图书馆的职业伦理规范起源于美国的《图书馆员伦理守则》,我国目前遵循的是2002年制定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试行)》,该准则对我国具有较强的职业伦理责任意识会让认同感,其制定针对全国的信息从业人员和图书馆员。
其次,在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方面。档案馆职业主体由于职业活动和职业性质的特殊,在职业伦理方面主要遵从两个原则。第一,维护档案原始记录性原则。原始记录性是档案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别的根本特征,也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主体的工作内容也是围绕档案这一主题展开的。因而,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既应当是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的内在要求,也是档案馆职业主体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对此,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既要在思想上有维护档案原始面貌的意识,又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维护档案的完整性。第二,扩充档案利用原则。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服务于机关,之后就应是往服务社会广大用户的第二价值的转变。对此,档案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应自觉履行扩充档案利用范围的职责,以便档案充分发挥其的价值。图书馆的职业主体,职业活动主要围绕图书馆岗位的活动展开,其伦理的基本原则与档案馆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以读者为本”服务原则。该原则是图书馆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在图书馆职业主体的服务中只要表现为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服务,这种服务至上的理念是图书馆职业精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4],对此图书馆职业主体应建立服务读者的心理需求,使服务于读者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第二,尊重知识产权原则。图书馆在管理中既涉及到对读者的免费开放,又涉及对书籍所有权的保护。对此,图书馆职业主体在工作中,应在充分遵循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开发图书馆书籍的潜在价值。
最后,在职业伦理教育方面。首先,档案馆由于文件内容的丢失和篡改、档案文件的不正当存取、档案中公民隐私保护不当等“伦理失范”现象的存在。因此,其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主要围绕这一现象开展。目前,档案馆职业主体伦理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档案馆职业人员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训的加强或短期开展。但是受档案换职业伦理规范的缺乏以及档案管理法规的影响。目前,档案馆职业主体在伦理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权威的指导文件。与档案馆相比,图书馆领域由于《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这一权威范本的存在,其职业主体在职业伦理教育体系方面相对成熟。在教育目标方面,图书馆开展职业伦理教育,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认同程度和专业意识,以增强图书馆职业主体分析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围绕图书馆的职业意识、价值观、规范和品质等内容展开。在教育手段上,图书馆职业伦理教育在提出举办多种形式职业培训的基础上,也注重职业主体开展自我教育自律机制的形成。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人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在市场经济与我国技工荒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工己经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重点。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肩负着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使命。其中会计学科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是通过采用实践分析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形成实践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在职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备受青睐,通过实践教学加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能力也成为研究的方向。
一、高职会计学科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会计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科中开展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深刻的必然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甘肃省高职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的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和分析工具本次问卷以某大学财务会计专业和某大学审计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以SPSS15.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对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非常高,对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体评价以及子项目案例教学、企业实习方式均达到了4分以上,属于最重要的范畴,而其他两个子项目角色模拟和示范模拟也都在3.5分以上,属于重要范畴。我们可以认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学科教育中非常受欢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尽管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受到学生青睐,然而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分析得到我国高职会计学科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实习、角色模拟、示范模拟、案例教学四项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现象。因此,高职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差异明显,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
二、以案例与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作为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职在会计学科教育中加强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能力培养是毋庸质疑的。案例与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一个仿真的经验,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面对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通过案例呈现出问题的情境,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施步骤如下:
(一)构建概念框架
案例与实践分析是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案例与实践分析之前,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案例与实践分析过程中所必需的概念框架,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当前理论讲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讲授式讲解策略。会计教学中倡导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否定讲授教学,它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能力。二是自学式概念学习策略。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讲授过程中知识量是有限的,对于案例与实践分析所需要的知识则是大容量的,因此在为学生构建理论基础的脚手架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参考文献,让其通过自学来构建案例与实践分析和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基础。
(二)形成问题质疑
在案例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过程中的情境原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调动参与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一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策略。会计案例的篇幅长短不一,有的案例短小精炼,而有的案例由于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而篇幅较长,长的可以达到几十页。那么以文字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形成疑难无疑是最好的呈现方式。二是虚拟电子案例呈现策略。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视觉时。在案例教学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案例情境创设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载体对案例情境进行优化创设。如在财务项目选择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项目选择的背景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前景,把死案例变成了活情境,促使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境中形成对财务问题的质疑。
(三)自主解决问题
以案例与实践教学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是一种过程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走进案例情境参与案例的整个分析和讨论过程才有可能提高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能力。案例与实践分析的首要环节是通读案例,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情境,以企业管理者身份了解案例所揭示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背景,通过查找资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案例情境结合起来,分析案例中错综复杂的事件,分析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权衡互相制约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详尽分析每一方案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和不足,实施该方案的必要条件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综合分析以后并选出最佳方案。
(四)合作分析
讨论是案例与实践分析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形成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一是小组讨论:在案例自主分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后能基本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对案例的分析很有可能不全面,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而且在分析过程中碰到阻碍是在所难免的。二是全班讨论:全班就案例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在讨论中,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所在组的观点向全班陈述后就相关问题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问,就自己所找到的问题进行自由提问。与此同时,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犹如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案例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以展开辩论,而教师这位“导演”则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总结反思
在案例与实践分析结束后总结反思,能提高高职学生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这位“导演”必须做好案例分析的总结和评价工作,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做出结论,因为案例往往是开放式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做出不同的结论,而且得出案例结论并不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与实践分析学会分析方法,获得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生也要在案例与实践分析结束之后,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经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后自己对案例问题的理解怎样,经过案例与实践分析以后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还不足要陆续反思。
总之,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职会计学科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培养会计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贾永海.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6(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形势[1]呼唤技术管理复合型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并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随后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加[3]。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去一直分散在农、医、理、工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传统专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新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1]。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订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各有差别,专业的培养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研讨会上,各相关高校提出的主干课程汇集在一起达35门之多。教材建设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套教材。当今食品科技类教材、图书日益繁荣,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材显得不足,且与实际脱节,教材滞后、内容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检测和鉴定出来,从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自然”减少。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普遍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积极遵守食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素质;
2.掌握食品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食品生产基本工艺、设备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
5.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于食品原料性质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全面了解不够。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工艺和食品本身品质的变化了解不够,因此,很难客观地从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发质量安全的诱因。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剂;(23)其他。每类又包含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达上千种。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且课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应用》主要讲授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品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上课教材选用郝利平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内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剂概论、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食品增稠剂、食品乳化剂、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根据我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的酶制剂在前期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酶学》中已较为系统地学习,其中的营养强化剂在前期课程《食品营养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其中的食品护色剂、漂白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内容又比较杂,考虑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也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最终,发现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市场、食品添加剂企业,以及食品院校的调研,根据各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对本专业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缺乏实践环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相对于食品添加剂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仅以理性学习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尚未开设相关实验环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动向、注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为了加强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因配套独立实验课程,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适量的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但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理论教学,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力度不够。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食品添加剂新标准GB2760-2007[5]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新概念[6],以及微胶囊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以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速度,笔者认为,以往的食品添加剂教学中,关于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介绍力度不够,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和新信息。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可以通过提出如:当前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最新技术和新产品你认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等启发式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主动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4.闭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成绩考核,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常在考前突击复习以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复习内容基本都以忘记,并不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考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轻纺,2009(11):42-43.
[4]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3-55.
篇7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本国发展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看待。要保证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社会、市场急需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从而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营养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教育部在2001年批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成为我区唯一的设此专业的高校。我校教务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形成了《石河子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06年大学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边修订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要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见证了该专业在我校的诞生、发展及每一步成长。结合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角度对该专业办学特色的构建提出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支出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现代分析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全国60多所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中,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产、轻工、商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工业类、医学类等高校。由于这些高校所在行业不同,依托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所谓的就业竞争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竞争,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能力。要把这一新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食品学院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在不断的摸索中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分别于2009年、201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着打好基础,突出主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注重专业特色的原则研究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特色模块课、专业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结构突出四条主线:与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与检测相关的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仪器分析等课程课程,与医学及生理学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课程,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在2013版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将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列为一门单独课程;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设了《新疆特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食品风味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该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建立
对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控制及品质分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兼具基本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现层次化实践教学。在实际实践教学改革中,我院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述连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形成认知、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及内容入手。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本着“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如单独开设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课;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此外,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如在假期进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及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篇8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意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英语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都被定位为“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是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的一种产物。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区域性职教集团,相关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按平等自愿原则组建而成,目前有成员单位45个。这构成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阂下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通过对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校际之间除了个别专业课程有浅层次的合作外,没有实质性的衔接,而公共基础课程合作、衔接几乎为零。多数中职学校难以保证英语课程开足、开齐,更少关注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衔接贯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按照各自学校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很少考虑不同生源的需求,普遍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与中职英语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现象。中职和高职在英语教育教学上脱节、断层更胜于专业课,严重影响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是提高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闭下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途径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本研究选取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两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六安市职业学校,两校积极探索校际合作模式,努力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和资源共享,尤其对如何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进行了深人研究。
1)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完善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都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但在实际职业教育教学中,英语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几经修汀和完善,但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英语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独特育人优势。英语不单是语言,还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因此,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行一步,为专业课程的衔接奠定基础,提供借鉴。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完善的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制定课程标准,首先要形成既相互衔接又符合实际需要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统一,衔接贯通,分层递进,同时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
2) 规划衔接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若干意见”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衔接取决于一体化的中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
“新大纲”对中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架构,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阴。“基本要求”中要求: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四。可见,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都要求在体现英语语言共核的同时,尽可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岗位群、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与英语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定和教材的编写要有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还应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并要保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al。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必须合理,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实现就业范围的扩大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3) 重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
在对两所学校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之外,组织中职和高职学生参与、参加英语技能竟赛能有效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大赛,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英语的工具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同时还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以选取的两所学校为例,两所学校分属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职教集团成员,容易达成资源共享。为支持和保障英语教学,职教集团创建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两所学校的校园还建有微课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这些资源有效保证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实施。
“新大纲”和“基本要求”都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能力的理解应该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未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在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常被忽视,因此,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满足人的终身教育的需求。
4) 形成衔接贯通、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不能是静态的,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评价应以促进学习、改善教学为目的,突出评价的多元导向和激励作用。
对中高职公共一体化英语课程的评价要有统一的评价体系,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科学原则,从学生、教师、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评价应该有所侧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还需要对学生表现出的态度、兴趣、自信心、意志力、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给予关注。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给予考量。
篇9
但政府的财政投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广东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而主要用于全民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反而减少,高职高专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在2004年广东省24.5亿元教育专项资金中,用于高等教育10.4亿元,基础教育12.7亿元,职业与成人教育只有0.94亿元,仅占3.7%。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导致职业教育有钱维持,无钱发展,办学规模偏小。在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的同时,在职业教育投入方面与外省的差距正在拉大,这与广东“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协调。
我省目前的人才结构比例明显失调,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工严重缺乏。据有关部门调查,“十五”期末广东需要技术工人500多万人,实际只有300多万,而我省每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只有20多万,技术工人的匮乏已成了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瓶颈。另外,我省每年还有约40万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进行技能培训,所以职业教育需求空间非常广阔。今年4月9日,在广州举行的“五星级技工招聘会”上就有企业放出风声,愿为其急需的高级技工开出50万元年薪,并表示只要是紧缺技术人才,在薪酬上“好商量”。
对于职业教育,应该把它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别来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层次来看。长期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一些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读书成绩好的孩子升中学,升大学,成绩不好的才去念职业学校,才去读高职高专。家长是这样想的,学校是这样引导的,媒体也是这样宣传的。每年高考一放榜,高考状元爆炒,但有谁想到去写一写报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所幸的是,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近几年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相对而言,广东省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据了解,德国、澳洲、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总投人中政府投入占了70%;江苏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仅省级财政就投入2.5亿元;浙江省的投入更大;上海市从2000年起,每年对中专学校增加投入1亿元,用于建设一批示范性中专学校。
篇10
朱永新说:“在国家提出的‘五个一批’中,教育脱贫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从目前情形看,教育扶贫的重心还没有放在职业教育上。”
从全国范围看,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农村脱贫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优质的职教资源、就业机会、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贫困人口或业教育的生源主要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基础薄弱,规模较小,课程内容、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学校教的是早已被市场淘汰多年的职业技术,专业吸引力差,招生困难,未能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力转移或就地就业中的作用。
二是发达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未能面向贫困地区发挥帮扶作用。近年来,京沪广等经济发达、汇集了大批优质职教资源的城市,由于户籍制度和相应的招生限制政策,中职、高职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到外省招生,导致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骤减,与外地院校合作办学处于停滞状态。如北京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生从5000多人减少到3000人。由于北京本地对职教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只能以借读或合作办学的方式招收外地生源,但这些外地学生既得不到生源地的补助,也无法享受北京的助学金,实际上剥夺了很多贫困学生到大城市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三是相关管理部门以学历教育的思路管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受到人事和财务等管理制度约束,开展自主培训项目困难,对贫困人口的培训潜力不能释放。培训资金来源分散,标准低,培训信息缺乏共享,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培训实效。
2016年,在湖南的调研所见让朱永新印象深刻。“湖南省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就是资助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读中职学到一门专长,除国家中职免除学费政策之外,每个贫困学生每年还可以获得补助2000元,并在毕业后帮助其就业,年薪一般在3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适的职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路径。” 朱永新表示,我们要让贫困者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自己也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朱永新认为,要让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大有作为,必须改革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提供职业教育的供给机制,把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或潜在劳动力提供实用技能培养作为扶贫的“底线”内容,为处于底层劳动岗位上巨量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无门槛和灵活便利的职业培训服务。为此,他建议:
一是实施“职业教育脱贫国家工程”,整合教育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名目众多的培训资金,针对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需要,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和建档立卡的所有适龄学生和贫困劳动者。
- 上一篇: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下一篇: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