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的文化特色

篇1

概括起来说,它的外在特点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说“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二是它的连续性,说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即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史学也是如此。三是它的包容性,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国化。这种包容性在明末清初有所减弱,但有容乃大仍是中国文化的本色。四是它的多样性,说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苗族文化、藏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概括起来也很难。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还有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有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第四,还有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

最近几年,又有些新的概括,认为中国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梦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现在,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国内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这几年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思想、趣味、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与我们的旧有传统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巨变。

只要我们不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崇洋,丢掉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2

【关键词】比喻 民族文化

由于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特征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在这方面英汉比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他的特征。同样,当中国人一提到某些事和物时就可联想到某些特征,而英美人就根本联想不到任何特征。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不同

中国人受佛家思想影响较深,佛教对中国的习俗、思想的影响在比喻中也得到体现。英美和大多数西方人都信奉基督教,他们常用《圣经》中的人名和故事情节来做比喻的喻体。如中国人认为如来佛(Buddha)是万能的,而西方则认为上帝(God)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的爱神是月老(The Moon Lord),英美人的爱神则是雅典娜(Athena);中国人死后要去见阎王(Yama),而西方人认为统治地狱的是撒旦(Satan)。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喻随时可见其留下的痕迹。中国有很多民谚,如: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努力,用时应付一下;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高招;用“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说明做人的根本原则。

Armageddon(大决战)出自圣经。圣经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善与恶将在Armageddon这个地方进行决战,因此,此词转喻为“大战”:又如Glasnost unleashed, Like Prometheus unbound, 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 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old on commerce. (“开放”的力量一旦敞开发挥,就会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它既可能是鼓励对话,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引起一场大灾难。要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央政府必须愿意解除对商业的严格管制。)? Prometheus unbound的原义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转义“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英语中用这类宗教和神话做比喻的很多,如:Achilles’heal(阿其里斯的脚踵)——指一个人(或组织、国家等)的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腊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

二、文学艺术和历史背景不同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人们在说话和写信时喜欢用宗教、传说中的人物或事件做比喻,同样,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中的事件、人物也在比喻中频繁、适时地出现,以使得言谈、文章更加生动、简洁、充满趣味性并易于接受。

汉语中的文学典故多出自《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如:用“你看他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比喻某人没见过世面;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比喻所有筹备工作都已做好,只欠关键的一点。

当然,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否则很多句子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如:You think you are goddamned Tarzan? Tarzan(塔尔赞)是美国人巴勒的冒险故事《人猿泰山》中主人公的名字,常用它来比喻健壮、灵活的男子。又如:Am I deserving it? Am I a Frankenstein(我难道是弗兰金斯坦吗?我真的活该吗?) 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怕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转贴于

三、社会风貌和行为习惯不同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像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相同喻义、不同喻体的情况时,只能根据译语国家的习惯进行意译,不能直译。如:as timid as hare, as timid as rabbit(胆小如鼠)。英语民族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中国人却认为兔子代表敏捷。中国人认为胆小的是老鼠,故有“胆小如鼠” 之说;再比如,as mean as louse(铁公鸡一毛不拔)。Louse(虱子)是生长在人的毛发里或皮肤上的寄生体,以吮吸人的血液为生,所以英语民族认为虱子是守财奴似的动物;而中国人过去常用鸡毛掸子掸去家具上的尘土。鸡毛来自于公鸡,而铁公鸡是拔不下来一根毛的,所以就有了铁公鸡一毛不拔的说法。这种差别完全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概念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You stubborn mule.倔得像头驴,a red ray to a bull.惹是生非,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狡猾得像狐狸.as cool as cucumbers.稳如泰山。

比喻最富于艺术表现力,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常常给人以美的回味,因此他成了一种高频率、高效率的修辞手段。但是,不少英语工作者,由于不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不知道英汉语言修辞以及所引起的联想方面的差异,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地道的英语比喻,同样也不能灵活地将汉语里的比喻准确地译成英文。这样,就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影响我们同外国朋友的交流。好在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英语是一种世界流行的语言,大多数中国人也把英语作为自己第二语言,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都将促使我们加强对英语民族的了解,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中的比喻是英语中的精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我想所有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汉语言翻译的工作者都会重视英汉比喻的文化特色,以此来让更多的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萨庇尔.语言.

篇3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东北方言;二人转

一、东北方言展现特色地域文化

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东北方言在中华语言文化的万花筒中显得十分耀眼别具一格。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语言辨识度,一张嘴便可知道何许人也,家住哪里。而他不仅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东北方言在说起来的过程中尽显其干练,利索,简洁,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的特点。我作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自认为这种感觉特别好,并且东北人典型爽朗,大方,豪放,幽默的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色,都可以通过东北方言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来自东北题材的影视表演及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东北明星,如赵本山,小沈阳,宋小宝等,他们别具特色的东北方言以及典型东北幽默爽朗的性格特点,在全国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欢迎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东北的方言以及说话时候的那种独有的腔调很受广大人民欢迎和喜爱,这对传播我们东北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各具自身特色的方言中不仅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古语留下的文字魅力,更是对文化遗存通过方言更好的进行传承。不仅是一种情感联系的桥梁,更是一种民族的记忆。更好的想要理解我们东北的方言,前提是对我们的地域文化进行相关的了解,包含着该地区的族群特点,历史文化,生活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走向都要有所知道,只有建立在对该区域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达到共鸣。

作为东北人,我觉得我们地域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的,在外我们东北三省的人统称为东北人,不论你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还是辽宁省,我们都认为是来自同一个地域的就是东北,相互之间在外也会亲切的称呼对方为“东北老乡”。作为当地人,我们对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非常好,在南方好多人知道我是来自东北的,他们首先会说出“东北三宝”,也会说出很多东北小品中经典的对白和段子,并且会主动的进行模仿东北话,可见东北话很受其他地区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在南方求学多年,我会发现很多南方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一些看法和想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其思维定势。东北虽然所处的我国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纬度高,四季特点十分鲜明,尤其进入冬季的时候,户外格外的寒冷,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但是屋内却是春暖花开,热气腾腾的供暖为我们愉快的度过寒冷的冬季,南方地区冬天并没有供暖,冬天的室内温度如多没有暖气对于初次在南方过冬的东北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认为,东北人应该是全国最抗冻最不怕冷的人群。东北地区特色的肥沃黑土地,对种植的生长有一定的好处和优势,很多其他地区的人不免的会认为东北的植物比南方高大,同时在南方人传统观念和意识中也会认为东北人长的高大威猛,彪悍人高马大。在很多观念和想法上显得过于想法狭窄,不前进。这都是可以说明他们对我们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方面并不是很了解。每当这时候,我们民族地域的那种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会特别强烈,并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古板想法和观念,有耐心的进行讲解。

二、民间艺术二人转尽显地方特色

我国民间有很多戏曲,但是提起东北的地方戏曲二人转,想必没有人不知道的,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以说学逗唱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二人转流行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广大区域。这种广泛性十分突出。在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很多民族共存的区域,文化特色也很丰富多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了。《小拜年》流传广阔的那首二人转曲目,几乎所有地区的人都耳熟能详了。由于东北地区地处平原地带,并不像我国南方有很多高山的天然屏障.这点就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各族人民日常联系.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地理位置会使得这里生活的人们在各个方面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都。“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才会符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才得以发扬和传承,并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好评。

通过二人转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东北人典型的性格特点。激情似火的观众氛围,豪放不羁的粗旷的演唱方式,整场的氛围可称之为热火朝天。那些机智聪明,诙谐幽默的言语,都可以展现东北人的特点豪爽热情,大方开朗。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漫漫的寒冬,冰天雪地的户外更是寒风凛冽,刺骨逼人。所以就需要有火一样的情怀和激情来点燃整个寒冷的冬季.

想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建设并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对自己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认同的最根本上是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进行认同,这是最有效以及长远的做法,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量。(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篇4

基础条件:

对被誉为中国戏曲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和堪称一绝的“踏虎凿花”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合理保护。我县文化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目前已确定涵盖全县各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18个门类227个,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盘瓠文化、苗族挑花共4个;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泸溪傩面具、苗族跳香、杨柳石雕、浦市窨子屋建筑艺术等8个。我校引进了跳香舞和摆手舞作为我校大课问活动。充分展示了泸溪文化形象,树立了泸溪文化品牌,提升了泸溪地域文化的知名度,提高了全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特色方向:

1、踏虎凿花

我校引进“踏虎凿花”作为我校校本美术课程,首先聘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传承人邓兴隆之子邓启刚同志(现在县文化馆工作)。自201 1年来每周为我校一部分师生传授民间剪纸、踏虎凿花技法,并逐渐走进美术课堂。2012年成立了泸溪县武溪小学踏虎凿花工作室及教学基地。师生们在邓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得到了上级领导高度赞扬和肯定。

“踏虎凿花”传人邓启刚大师在我校授课

我校教师正在精心凿花

部分教师凿花作品

2、毛线粘贴画

我校以“毛线粘贴画”为美术课堂另一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节约环保,热爱生活,展丌想象能力。“毛线粘贴画”因操作简单,色彩鲜明,通俗易懂而倍受学生喜爱。

上图为教师在制作“毛线粘贴画”作品

部分教师粘贴画作品

3、跳香舞、摆手舞

我校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创办特色学校,我校将苗族舞蹈“跳香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作为大课间,每周二、四大课间时进行表演。“跳香舞”流行于湘西泸溪、古丈、花垣、凤凰、吉首等县市的苗族人聚居地区,是苗族人是隆重的节庆活动。“跳香舞”又称“吃斋

粑粑舞”是苗族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并答谢和祭祀“五谷神”的一项民俗活动。它是湘西人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审美观点的直接反应。

发展思路:

篇5

关键词: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时代价值

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众多数民族,这些民族各自传承着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人们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应,民族舞蹈代表作着一个民族的风情、生活习惯以及宗教文化等,深刻放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西北地区的民族众多,下文就针对西北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要

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支系复杂,民族舞蹈的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与信仰文化差异。西北民族民间舞蹈大都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累与沉淀。西北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民族,基本上斗殴各自特色的民族舞蹈,本文以维吾尔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为代表简述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维吾尔族是从游牧过渡到农耕的民族,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民经历了游牧、畜牧、农耕等经济生活阶段,也受到过多个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体现了自娱性、礼俗性和表演性。维吾尔族自娱性的舞蹈一般就是在各种场合随意跳的舞蹈,多用“赛乃姆”的曲调,这个曲调的节奏平稳,比较丰富。礼俗性的舞蹈有“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舞”等,这类舞蹈大都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的宗教、礼仪以及西域地区的鼓吹乐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舞蹈有“纳孜尔库姆”、“手鼓舞”、“萨巴依舞”、“山羊舞”等,有的是徒手表演,有的是手持道具或者模仿动物形态,或“移颈”或“打指”,多能感受到古代西域的乐舞遗风。维吾尔族中最为特色的多郎人的多郎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动作粗狂矫健的礼俗性舞蹈民间舞蹈,表现出多朗人的粗狂、开朗的性格,而且保存了古西域舞风,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见证。

(二)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古代蒙古族人民是逐水逐草而居,以畜牧为生的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的自娱性很强,以“筷子舞”最为出名,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动作多是抖肩、翻腕来变现蒙古族女性的热情开朗、欢快优雅,男子则造型物资挺拔豪迈、轻健洒脱,多变现出蒙古族男性的剽悍英武。蒙古族舞蹈还有“马刀舞”、“驯马舞”、“鹰舞”等,都表现出蒙古民族热爱生活、乐观奔放的文化特色。

(三)塔吉克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塔吉克族是生活中在我国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在特殊的高原环境影响下,塔吉克民族的性格坚强、诚挚、朴实,其民族舞蹈风格较为别致,变化形式多样,表演十分质朴。塔吉克民族的舞蹈有“恰甫苏孜”、“买力斯”、“垃泼依”、“刀舞”、“马舞”等,有别具一格的节奏、舞蹈形态,其旋律是从弱拍开始,表演的形态是节奏的强弱起伏吻合,舞蹈的即兴性比较强,而且手鼓的表演形式也较为独特,是两名女子合打一面手鼓,鹰笛是其最典型的乐器。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多渗透着和对“鹰”的崇拜心理,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厚请安,一种渗透着西域古风的舞蹈形式。

二、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多元化是西北地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舞蹈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民间舞蹈则是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比如维吾尔族的舞蹈造型优美、节奏欢愉,人们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好客、活泼、乐观的性格特征。维吾尔族人民通过对维吾尔族的特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宣扬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比如回族,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娱性的舞蹈活动较少,只有在婚礼上才会有一些些歌舞表演,这就体现了回族人民虔诚、谨慎的特色。因此,民间舞蹈对彰显民族文化有独特的作用。

(二)丰富艺术形式

目前,我国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外来的街舞、鬼步舞、拉丁舞等,本土的一些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民间舞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受到民俗文化制约的、带有很强自娱性的舞蹈形式。西北民间舞蹈受到西北民族间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文化传统以及的影响,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表现出我国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像蒙古族有“马刀舞”、藏族有“羌姆”、“鼓舞”,这些都是我国舞蹈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民族团结

舞蹈一种独特的社交形式,对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舞蹈对促进我国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独特的作用。比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民间舞蹈巡演活动,促进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又比如举办一些民间舞蹈艺术的影集展会,增加人们接触民间舞蹈的途径,促进人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大团结。

三、结语

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各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民间舞蹈对彰显我国民族特色、丰富我国的舞蹈艺术的形式以及促进民族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鼓励热爱舞蹈的人对西北民间舞蹈的弘扬和传承,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都要积极的投身于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弘扬事业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50-56.

[2]王喜伟.西北地区民间舞蹈表演技巧初探[J].大众文艺,2010(14):33-34.

篇6

关键词:湖湘文化;民族服饰;时尚女性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99-02

当代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文明时代。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理念不断的更新,现代与传统、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新老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摩擦。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新老理念不断碰撞和交替中发展、前进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现念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正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湖湘文化的特色,服饰文化更是如此,各民族的服饰就象繁花妆点着湖湘文化,使湖湘文化焕发迷人的色彩。湖湘民族服饰色彩具有强烈的语言特性和宗教文化含义,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这些特有的色彩语言元素运用在现代形象设计中,将极大丰富现代形象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获得巨大的色彩空间展示和视觉效果。如现代很多时尚服饰设计在色彩和图形方面,都喜欢融入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元素,使现代时尚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品位风貌。

一、多民族的特点构筑了丰富的湖湘民族服饰文化

湖南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人口在一百万以上有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侗族、瑶族、白族。这些民族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她们是现代时尚感服饰色彩表现的重要补充。在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从这几个最具代表的民族服饰中找出现代时尚的元素,从外在服饰元素妆点现代时尚女性的内涵。

二、从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中悟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色彩个性

服饰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民族审美心理,也是一个民族最具共性的一个色彩表达,因为对色彩认识中,在服饰的反映最为容易。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丰富多变,又具和谐统一的特点。

变化强烈的可以是对比色的配置,鲜明强烈。如瑶族的服饰中常有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的配置,在这些对比色的配置中常用黑、白、灰、金、银色使之和谐,使色彩强烈又协调。瑶族古来喜着“斑斓衣”,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五色衣服,瑶族衣服多用天蓝色、白色为主,缠头则为亮丽的红橙黄为主,整体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和谐之美反映了其鲜明的色彩个性, 给人以个性显明,开朗明快的特点,这很符合现代时尚的年轻女性,给人以青春活力的感受。

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朴实和谐的色彩也是她们服饰色彩的一大重要特色,她们服饰色彩的统一但不刻板,而且总会在同一色调中找出同类色的微妙变化,层次丰富而明快,加上点缀的图案既生动又和谐,如土家族在平时的服饰色彩多以同类色变化为主,多是青底白花或者白底青花,这虽然与他们的染色技术有关,但也体现了他们民族的朴素情感,然而在喜庆的日子却是喜好大红之色,具有“有红则喜,有喜必红”传统习俗,因此也构成了他们有色必红的民族审美心理。而苗族和土家族服饰相比色彩更显丰富,苗族妇女衣服上的花色,很少重复,围兜花带富有特色,用丰富的色彩织成表现其民族变迁的各种图案,编织着其民族历史。侗族服饰喜着蓝色、青色上,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用在现代时尚女性的服饰中很能彰显出现代知性女性的内涵之美。

三、从湖湘少数民族的服饰构成图案中品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保留较为完好的民族主要是几个人口较为集中,能保留其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其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服饰的色彩与图案就成了其民族文化记录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色彩的应用就成为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特殊的情感表达。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传统的服饰中,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成为了一部记录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

现代时尚女性对服饰的需求已从追从转变为了从自身审美出发,从形式中品出内涵,这些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对民族情感表现中找到借鉴。从服饰的图案与色彩表达中体现民族的历史变迁。反之也可使表达民族文化历史图案与符号成为现代时尚的服饰装饰元素,让服饰既有形式之美,又能品味出文化内涵、品味出民族情感的表达,使之既时尚又具个性色彩。

四、从湖湘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款式与构成中品读现代时尚女性服饰造型的情怀

服饰的图案构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在服装饰物上织绣出的各种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图案纹样。这些图形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充分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

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在湘西龙山县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能把年轻女性的身材勾勒得青春活力,接近现代服装美感。常见的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也很具现代休闲家居的特色。上衣款式有大襟、银钩、外托肩等诸多式样 ,整体朴实、稳重;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和简洁的上装搭配在一起,使服装的整体构成显得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土家族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多为青蓝二色,裤脚处滚上梅花条,既显轻松,又显大方,和紧身的上衣配在一起也很显女性魅力。土家女孩的“响铃裙”,音画一体、俏丽大方更是彰显年轻女孩青春活力的特点。土家姑娘不戴首饰,留一根长辫垂至臀部以红头绳饰之,人妇者则挽发髻,多别银簪子,包青丝帕。 土家族的女性头上常包“沙撮袱”,背包“筒帕”,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颇具现代艺术的风味。

湘西苗族分布广,支系众多,服饰款式丰富。苗族男女均喜爱扎头帕,而头帕有扎染、挑花和家织土布多种。泸溪、沅陵、吉首一带喜爱挑花头帕,而凤凰、保靖一带喜爱土布花帕和扎染梅花头帕。湘西苗族女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服饰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织花等多种,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

在瑶族服饰中,无论男女,皆喜欢缠头巾,扎绑腿,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其纹样多为装饰性极强的花鸟纹和变形几何图纹。

侗族服饰艺术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通道的绣花式芦笙衣,据传沿袭古代战争的铠甲款式,造型奇特,纹样别致,既有古朴的形象纹样,又有神秘莫测的抽象图案。侗族妇女喜扎织锦、挑花头帕,头帕两端常见杉纹、蜘蛛纹等图案。平时爱着宽松型交领左衽上装,宽大挽袖,内系胸襟,用银链吊在颈上。婚后改穿百褶裙,裙长过膝,包裹腿,据说方便在山林树丛中穿行不被刺伤。节日盛装时,未婚女子戴饰有彩色绒花的银花冠,戴银首饰,喜着蓝色、青色上衣,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

篇7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保护对策

前言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民居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对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现代化气息越来浓重,这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非常不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是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分析

受到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呈村屯状分析。加之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大多以田为基础而存在,因田设村,以地立寨是民居存在的重要特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分布于山顶、山腰等不同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风格迥异。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地形运用合理,建筑形式多样

山与河是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分布的主要依据,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广西地区耕地少山岭多,一些居民为了腾出平地进行农业活动,往往将民居设在山岭上,呈阶梯状分布。广西北部的居民为了应对多雨且潮湿的天气,会建设吊脚楼,上面为人居住所用,下面用来进行牲畜的饲养。而东北部的居民则会建筑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当一些外族人迁入到广西之后,为了应对炎热且多雨的气候,会将民居的大门建筑为向内收缩的形状,留下一个人们出入的缓冲区域,方便雨天在檐廊下休息。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民居的大门之下还会有一道相对较矮的门,这是为了杜绝家禽闯入室内的情况发生,也是为了杜绝雨水飘入室内。

1.2建筑风格因生活风俗而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思想因素会在民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对于建筑的布置与空间具体形式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拿侗族来举例说明,在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当中,鼓楼是其中心建筑,因为他们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从而使得戏台与风雨桥等成为了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就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来说,骑楼是具有商业集市功能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物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了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建筑物。

2.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力度已经成为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2.1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明,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使得一些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面临拆迁的危险。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民居分布情况制定出民居保护对策,使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得到保留,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政府更加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宣传工作,联合媒体与当地的文化传播机构,对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士意识到民居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呼吁少数民族保护原生态建筑

原汁原味的建筑体现更多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呼吁人们进行民族原生态建筑物的保护。但这并不是要人们不去接触日新月异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人们杜绝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将更多的原始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得民居仍然可以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格。从建筑的形式来讲,原生态的建筑要更加符合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信仰。从建筑的内容来讲,原生态的民居与其它建筑物更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生活与生产上的便利。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

2.3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区域的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保护形式与保护力度,原始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都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影响。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居在消失。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择最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区域进行重点保护,规定这一区域中的民居不可进行拆除与重建,也不能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以此来确保单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被中保留下来。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区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政府部门首先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大这此项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弘扬做出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民居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培;连璐;冯慧.浅析具有陕西特色的居住建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篇8

一、开发多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背景下的课程适宜性研究必要性

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为选择目标、确定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这是由课程专家泰勒提出的。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任何课程开展的环节都包括“学科体系、个体心理特点和社会需要”三个要素。幼儿园课程适应性同样与这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在课程适应性中充分运用起来,才能创编出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具体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设置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便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如菀坪幼儿园从选定的特色民族的习俗、饮食、服饰、建筑等民族资源入手,以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健康七个维度来编制特色课程。在实施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寓文化于玩乐,有效整合区域活动与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游戏,实现渗透式文化教育,初步探索形成游戏化园本课程。

菀坪社区中,多民族文化是该社区儿童生活的主要社会背景,在课程的构建上,应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的适应性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习,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在其学习发展的阶段上,让其接触综合性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使儿童个体对每种异样的文化都有着高度认同性,他们会在不同文化环境当中适应不同的语境形式。对于非少数民族的儿童来说,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其在所在地区民族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融洽相处的初始意识。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的认识,为他们在现在主流社会中获得尊重地位。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多样性日益繁荣的今天,幼儿教育需要在这种背景之下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幼儿在面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平等互助的态度。

二、开发多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措施

1.在开发幼儿教育资源方面,多种丰富的潜在资源为课程适应性提供保证。

在这其中,主要有以下主要方面:①人力方面资源。人力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社会人文资源、幼儿家长资源、幼儿园社区家庭资源和当地的民族文化管理者资源等。②民族方面资源。民族方面的资源有民族音乐、民族节日、民族传统、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等。③社会物质资源。社会物质资源的内容有社会宣传手段、民族环境创设方面的物资资源和各个民族地区文化组织活动等。这三种幼儿教育资源为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应性的开展提供的稳定来源,也是开发幼教课程适应性的首要措施。

2.设立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幼儿课程。

每个课程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有一定的依托,设立在民族融合地区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当地的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幼儿园管理者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尊重所在地区的各个民族的多样性,把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尽可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里。例如,可以把彝族的火把节以图画和漫画的形式、以插图的方式适当地放在幼儿课堂的课本上,让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和直接地体会到彝族的文化氛围。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学到文化知识之外,还可以增强其民族认同意识,使其从小就形成民族多样性的原始概念。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化课程是体现课程文化自觉性的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应该离开民族特色的因素。这样的课程体现出教学活动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纽带,也是沟通老师和幼儿、幼幼的纽带。民族文化的教学只有植根于本土的民族文化土壤,才能为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适应性研究开展设立前提。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和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教师在推行多民族课程中的主要价值观念时,需要注意选择好各种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之间的交合点。这种交合点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汇合点,其基本立足点就是各种异地异族文化在本地生根发芽的生长点。异地异族的文化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才能为自身在当地的存在和发展找到契合点。通过各个民族之间的那种最原始的交流,为各个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营造一种包容和宽容的社会氛围。这一切的交流方式都需要通过本土的特色课程作为桥梁和媒介。

3.营建课程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

课程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课程体系之下,受教者可以通过多民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体现多民族文化氛围。在以往的幼儿课程当中,课程设置多数都只是体现和凸显出社会社群当中的主流文化。随着人口的迁徙,多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接触到的往往是具有多民族文化价值的一系列观念。因此,在生态体系上融入多民族文化要素,可以使人们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使他们了解到各个个性的文化、民族风俗和传统价值体系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的一员。因此,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当中融入生态平衡的内容,有利于将各种文化资源结合和组织在一起,培养幼儿园教育人员的文化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篇9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在课程开发中的必要性

(一)民族文化开发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人口的流动,交通的发达,数字化时代的跟进,对曾经封闭的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大量民俗活动的消失,逐渐弱化的民俗性自我传承能力,已不足以让少数民族文化像昔日那样有效地传承下去,而大众传媒式的教育又不能代替系统化、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共享,尤其是非融合性共享,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民族文化在装饰设计课程中的渗透,不同民族的学生不仅学会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人,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

(二)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班克斯等人认为,以文化多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包括: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②给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③消除对亚文化和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以及由此造型的心理压力;④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旨在改变整个学校或教育环境的教育改革运动,以达到使来自不同人种、民族、社会集团的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和学术均等的目的,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装饰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汉族还有11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除了人数最多的壮族,还有分布在桂林市龙胜的瑶族, 在三江融水等地的侗族, 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的苗族,分布在临桂、永福等地的回族等等,所以民族特色也是桂林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侗族农民画礼品包装”这一装饰教学实践作品,获得了2014桂林特色旅游产品包装最佳创意奖,它就是以三江侗族农民画这一旅游产品为包装内容,侗族自古以来就是个擅长剪纸、刺绣、纺织、雕刻、建筑等手工艺术制作与创作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绘画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壁画、祭祀活动中的神像画以及木刻版画中,这些民间绘画艺术为农民画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江侗族农民画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气候,近年来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江侗族农民画多次作为三江县政府官方的馈赠礼品远销海外。但是作为旅游产品还是需要进行市场推广的。礼品包装本身从农民画作品本身题材和侗族的民族文化出发。三江侗族农民画本身因其鲜艳的色彩,丰富的侗族民俗文化的题材以及本身所蕴含的侗族传统乡土生活的意象,体现出侗族民众们淳朴的人生观及对生活的感悟。作品结合侗族鼓楼的建筑外轮廓,通过字体、图形的创意加上淳朴的蓝色让农民画产品呈现出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独特视觉吸引力。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还需要充分体现其内在要素结构的协调。换言之,地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强,而是包含文化在内的综合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地区的发展将民族素质、文化传统看成与经济物质同等重要的因素。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完全能发挥重大的作用。湖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如何应用文化上的优势发展经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是我们必须审视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上,有一点得到大家的共识,即要增强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减少阻力,要解决各个地区发展的相容性、协调性,就必须不断融会人类社会的先进文明。没有任何一个地区仅靠经济的强大就能长治久安,那些成功并维持了发展地位的地区一定是向社会提供了某种文化或制度。所以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经济物质因素是地区发展中“硬”的部分,文化则构成“软”的部分,两者有机联系,相互作用。

文化的发展不像经济那样易显成效,经济物质在短时期内就能获取,但是文化需要更多的立足于自身,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因此经济易求,而文化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积累,其影响也不如经济的立竿见影。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有形载体,文化是经济的无形延伸。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先进文化,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一个有着强大经济背景地区的文化具有更具有诱惑力和渗透力,只有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一个地区的优势。现实往往很多的物质产品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在使用中展现其精神效用。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形式存在,更应打造属于自己民族的品牌,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应充分包含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加深人们对自己民族的理解,适应市场的竞争,利用文化去争取经济的一杯羹。

二、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一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及2个享受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县区。此外,还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半数的县、区,99个民族乡。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五普”统计数据,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641万余人。全省5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的有8个,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人口达639万余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7%。湖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独具魅力,特别是湘西、湘南,独特的美景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土家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苗族的刺绣、蜡染,演绎着古老而瑰丽的历史文化蕴涵。火把节、芦笙会、四月八、毛古斯舞,飘逸着浓厚的民族情愫。维吾尔族人热情奔放,喜歌喜舞。维吾尔族血液之中渗透的诗、歌、乐、舞汇集的木卡姆艺术传达着民族宗教礼仪和警示箴言,传诵着乡村俚语。苗族能歌善舞,每年踩花山时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舞蹈,谈情说爱,戴高贵富丽银冠着精美花饰百褶裙的姑娘,展现了风姿绰约的美丽,也展示着民族的精湛银饰工艺和蜡染刺绣服饰工艺。壮族外柔内刚,才思敏捷,以歌述志传情,三月三的“歌圩”青年男女起舞欢歌传唱着山歌好比春江水[1]。

三、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文化资源作为湖南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要发挥其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以文化为平台,构建适应于湖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保护,更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使其服务于地区经济,让经济与文化在市场机制中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产业的构建必须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从上面对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分析我们能看出,“诗、歌、乐、舞”是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产业开发价值。在保护扶持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特色加以开发利用,就能形成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群。有学者指出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应建以长沙为轴心的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2]。

1.以民族特色产品为依托,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

要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让民族文化能走出去。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宣传湖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打造精品,树立品牌。苗族的刺绣、蜡染作为传统的艺术工艺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其银饰的加工工艺和服装的制作工艺并没有生产出更多吸引人的产品。民族产品的设计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产品设计应趋向于多元化,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产品还未能进入世人的视线,仅仅在民族内部流传。观念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改变民族人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对自己民族的产品进行包装上市,让更多的人通过产品去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信息。

2.以文化旅游为战略突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以地域性的形象色彩和本土文化吸引全球的观光,是宣传、发展、利用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着先天的关联。湖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缺乏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度不够。如能以文化艺术为战略,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内涵为特色,搭建区别于一般旅游的形式,丰富旅游的内涵,从现象旅游到文化旅游,必定在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3.以产业政策为蓝本,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产业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对能真正发展为产业的文化应去粗取精,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让群众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精神效用。同时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打破文化只能官办的传统思想,改变政府对文化经营的垄断,依靠市场来运营,制定秩序规则,保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文化产业遵循市场规律去运营时,文化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艺术生产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3],否则急功近利,设计的产品与文化似是而非。

参考文献:

[1]王雅荣,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