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孙简 孙慕瑶
自2015年1月1月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正由“浅绿建筑”逐渐走向“深绿建筑”,而且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和申报星级绿色建筑的评级难度大幅提高,也将给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首先体现在项目前期的设计规划上,其次要求施工企业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建造项目,即建造过程的绿色化,最后是物业运营管理以及业主使用过程中宜居的健康、环保、生态绿色概念。在此过程中,国家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筑全寿命过程实现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运营维护的导向。与2006年版相比,新版<标准》总体难度提升
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亮点突出,具体体现在适用范围更广、评价指标体系更完善、条文定量和定性分析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等方面,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绿色建筑的评级难度。
适用建筑范围更广。原《标准》编制时,考虑到我国建筑市场粗放式管理的现状,侧重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能源、建材资源消耗较多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此次修订充分考虑到绿色建筑对提升建筑物宜居、生态、环保、节能等的要求,同时兼顾了建筑物在交付使用中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运营管理的要求,因此,将标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适用建筑范围更广。
评价指标更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核心是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旧标准中概念含糊,评价体系没有定量度量标准,不具备量化尺度,仅依靠定性来评价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使得一些低标准的“绿色建筑”充斥市场,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流于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
新标准中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共分六大类,在原《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大类指标的基础上,新修订《标准》特别增加了“施工管理”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体现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控制。
划分评价阶段。原《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是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的,评价侧重建筑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此次修订参考了国外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的情况,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增加了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四节一环保性能评价。“设计评价”在建筑工程设计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重点在评价绿色建筑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上;而“运行评价”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重点关注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包括“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项指标。简言之,“设计评价”针对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针对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划分评价阶段实现了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评级方法升级。新旧《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绿色建筑等级评价方法的调整,旧标准采用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而新标准采用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与目前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保持了相同性和一致性。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仍保留“控制项”,增设“加分项”,但取消了“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划分,将两者合并为“评分项”,并对所有的评分项和加分项赋以具体评价分值;(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对各类指标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权重做出规定,权重根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设计阶段/运行阶段”而有所不同,使评判标准更加清晰、明确,尤其体现在运行评价中,施工管理和经营管理各占10%的权重;(4)对“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经加权计算后与“加分项”得分之和,即为总得分。(5)绿色建筑每类指标在满足控制项的基础上,评分项不得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和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星为最高级别。
过去只要指标满足一定项数即能评上星级的绿色建筑,今后需要采用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判定,申报星级绿色建筑评级难度将明显提高。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尤其是三星级建筑的难度大大提高。新旧《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等级的评定分见表1、表2。
条文动态更新。新《标准》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涉及行业和国家标准,没有具体的年份,仅存有具体的标准标号,意味着标准配合建筑业最新发展动态变化。
条文侧重量化评价。新《标准》对于条文的阐述上,对旧标准中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数量上的明确,详细解析了条文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从定性分析逐渐向定量分析、综合评价转变,不仅可操作性更强,也反映出绿色建筑根据工程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想。
以新旧《标准》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与围护结构——外窗、玻璃幕窗”条文为例,旧《标准》5.2.7条规定公共建筑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而在新《标准》5.2.2条中则详细规定了“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得4分,达到10%得6分;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得4分,达到35%得6分;3、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墙分别按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这些具体清晰的定量分析,更加切合绿色建筑的实际,也更利于操作实践。
增设加分项鼓励创新。绿色建筑全寿命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为了鼓励性能提高和创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本次新修订《标准》增设了“加分项”,并且在标准中单独设立一章《提高与创新》对“加分项”条文进行阐述。加分项内容,有的属于性能提高,如采用高性能的空调设备、建筑材料、节水装置等,鼓励采用高性能的技术、设备或材料;有的属于创新,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碳排放分析计算、技术集成应用等,鼓励在技术、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在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时应计入加分项的附加得分:附加得分为各加分项得分之和,最多不能超过10分。以BIM技术为例: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2分,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应用得1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应用得2分。
新版《标准》给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绿色建筑时代全面来临,施工企业要提高认识,积极跟进。未来,我国绿色建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2013年底住建部下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该方案还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4年8月,北京市住建委出台的《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14年起,凡纳入北京发展规划和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公租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应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并提出“对非政府全额投资的,并实施装配式装修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符合我市绿色建筑相关规定的,可享受财政资金奖励”。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是对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将对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则、竞争秩序,对带动整个建筑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绿色建筑与经济效益并无必然矛盾,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更是企业通过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有利途径,和未来建筑行业的机遇所在。
明确了施工企业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绿色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等都偏重于绿色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环节,而对绿色建筑的物化过程——施工,并未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做好施工过程管理,不仅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而且能更好地保障绿色建筑设计性能的实现。
此次新修订《标准》特别在原有六大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环节的评价指标,并设置独立章节进行论述,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明确了施工企业在绿色建筑中承担的重要作用。
细化了绿色建筑对施工过程管理的要求。旧版《标准》中的对于施工环节的要求分散于各章,且大部分指标都是定性指标,量化指标不多,因此操作性和实用性并不高。新《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细化,定量评价的条文主要体现在施工固体废弃物、钢筋损耗率、混凝土损耗率、预拌砂浆损耗率及模板周转次数等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施工管理关键问题上。通过各类定量指标,增强了施工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体系性,有利于提高施工阶段对绿色建筑实现的贡献,也将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发展。
篇2
从上面的绿色建材的定义可以这样来理解,绿色建材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弃材料建材应用,建材可再生循环利用。所以,我们发展绿色建材就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内涵开展工作。为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重点集中在鼓励采用可再循环材料、废弃物再生建材,鼓励节约天然资源。例如即将颁布的GB50378修订版规定了如下条款:
(1)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住宅建筑中用量达到6%即可得分,公共建筑中用量达到10%即可得分。
(2)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废弃物掺量不低于30%。采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小于30%,即可得分。按照绿色建材的上述定义,我们应该对绿色建材有一个科学的理解方式,即绿色建材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与当时所处的科技水平以及人类社会的需求水平相关联的。也就是说,现在认为是绿色建材,可能若干年后就算不上绿色了;过去认为不绿色的建筑材料,经过技术改进,也可以具备一定程度的或某一些方面的绿色性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满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等需求前提下,且符合现行标准规范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各种建筑材料,都应该具有向绿色方向发展的潜能。所以,“绿色建材”这个术语换成“建筑材料绿色化技术”似乎更合理,即“绿色建材”不是一类产品,而是一类技术。这个技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们的研发和产业力量在关注新型绿色建材的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对传统建筑材料尤其是大宗传统建材的绿色化改性方面,至少在现阶段,这方面的贡献实际上更为现实、显著和重大。
2、我国绿色建材发展及其应用
2.1我国对绿色建材的关注
为了促进我国建材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加大废弃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为目的,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高效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绿色优质化学建材、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完善相应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等为重点,我国对绿色建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得了明显成效。
(1)2008年1月设立了“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keylaboratoryofgreenbuildingmaterials)”。
(2)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评价与认证技术与体系研究》等项目研究,建立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绿色建材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使用的建材,如内墙亚光乳胶漆、石膏板、矿棉板等产品进行了示范评价。
(3)2009年成立了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材学组。
(4)2013年又成立了中国城科会绿色建材研究院。
(5)住建部正在策划成立“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化创新联盟”。
(6)2012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明确指出要“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7)2013年1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七)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包括高性能混凝土、复合墙体材料等。
2.2我国绿色建材的应用概览
2.2.1再生建材
再生建材是指部分或全部利用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我国固体废弃物排放极其巨大,仅粗略统计以下几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就可见一斑。我国粉煤灰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75亿吨,相当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总量的两倍多,其体积可达到4.24亿立方米,相当于每两分半钟就倒满一个标准游泳池,或每天一个奥运会水立方。我国钢渣年排放量约0.8亿吨,加上历年累计,总储量达4亿吨,占地6万亩。我国当前建筑垃圾年排放量保守估计超过3.5亿吨;随着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开发到与内涵式大规模旧城改造并举,我国新建建筑施工垃圾和旧建筑改造或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将逐渐增多,建筑垃圾排放的高峰期已经到来。目前,我国日处理污水量近七千万吨,年产污水处理污泥已高达3600万吨;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泥的排放量还将迅速增长。如此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得到有效处置或消纳。再生建材是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力军之一。同时,为了降低建材业对天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我国积极利用各种固体废物来取代传统原材料制备再生建材产品。目前,建材全行业年利用各种固体废物总量已超过6亿吨。再生建材由于大量利用废弃物,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所以理所当然属于绿色建材范畴。
(1)建筑垃圾再生建材
我国城市旧城区改造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飞速增长。本着“从建筑中来,回建筑中去”的理念,利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再生砌块、再生砖、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我国一直重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例如,“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国家抗震救灾“十一五”专项课题“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和“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固体建筑废弃材料再生混凝土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固体废弃物本地化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建筑垃圾再生建材,还涉及钢渣、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已有标准规范可循。例如,国标《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行标《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已经颁布实施;各地方标准,例如上海地标《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18、北京地标《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11/T803-2011、深圳地标《深圳市绿色再生骨料制品技术规范》都或已颁布实施,或即将出台;2008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了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2012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也已经积累了众多成功案例。例如,青岛海逸景园、宜昌馨园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了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了C30;汶川地震都江堰灾区重建过程中,采用再生混凝土(C30)、再生砌块(MU10)建成了多栋示范建筑;上海市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沪上•生态家”案例中也采用了再生混凝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实验6号楼工程中使用了C30、C40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即粗细骨料均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邯郸市在大型公共建筑“邯郸市金世纪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中采用了130万块再生砌块,消纳建筑垃圾约8000t;北京崇文区草场5条20号院改建工程、北京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等工程中采用了北京一家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企业生产的再生骨料砖和再生砂浆。建筑垃圾还可用作复合载体夯扩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该技术简称“复合载体桩技术”,即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向桩孔内填入碎砖及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填充料,经反复夯实、挤密,使桩端下一定深度和范围的土体得到充分加固挤密,形成“复合载体”夯扩桩地基。该技术已经在北京市六环路某标段高架桥等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所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应用经验来看,混凝土已经可以看作是可再循环材料了,从技术角度而言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完全可以用来制造再生建材。不过由于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利用技术水平在我国分布不均,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群体,尚处于局部推广阶段。但是预计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将会有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较发达且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的城市和地区发展会更快。
(2)其他固体废物再生建材
工业废渣例如粉煤灰、工业废石膏等,在建材产品中应用广泛。粉煤灰可以用来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工业脱硫石膏可以用来生产高档纸面石膏板。农业废弃物也可以用来生产加工再生建材。例如麦秸定向结构板(OSSB板),上海世博会万科馆整体结构都是采用的秸秆板材;还有棉花秸秆纤维板、葵花秸秆均质板等。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零甲醛秸秆生态板,可以用来制造高档装饰装修板材。还有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再生建材——再生木塑复合材料,是采用木材废料和回收塑料制造。采用再生木塑复合材料建造的整体房屋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几年前在北京房山区长阳镇建造了大量的新农村高品质住宅示范小区。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厦一楼大厅就是采用再生的木塑复合板作为地面材料。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再生利用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例如采用污泥烧制陶粒,可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污泥轻骨料中污泥含量可达30%,筒压强度≥4.0MPa,密度等级600~800kg/m3;污泥超轻骨料中污泥含量可达35%,筒压强度≥1.0MPa,密度等级300~500kg/m3。
2.2.2绿色混凝土
(1)高性能混凝土
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中一般都要掺入较高掺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且具有优异施工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够减少对环境影响,所以可以称其为“绿色混凝土”。例如崇明长江隧桥和东海大桥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矿渣粉-粉煤灰复合掺量均达到了65%;北京银泰中心采用大掺量粉煤灰的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
(2)清水混凝土
由于采用清水混凝土之后不需要再进行外装饰,节省了大量装修装饰材料。所以,清水混凝土技术也应该属于混凝土的绿色技术范畴。例如2008奥运会北京网球中心、大连软件园IBM办公楼等工程均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外墙饰面;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厦则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为内墙饰面;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的六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墨尔本CH2办公楼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为内饰。
2.3.3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
装配式建筑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的建筑结构。与传统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结构无疑属于绿色化的建筑结构。因为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更能符合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施工效率高,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且装配式建筑结构更能保证建筑物安全、品质和寿命,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预制构件,就是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属于绿色建材,因为它具有一系列绿色性能。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为例:
(1)制作精度高,产品质量好,使用寿命长;
(2)生产一般使用定型钢模板,平均使用次数200~300次,远远大于现场浇筑模板的使用次数;
(3)工厂化预制生产,配料精确,材料利用率高,大大减少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浪费损失;工业化预制生产改变了混凝土构件的养护方式,实现养护用水的循环使用,据测算,养护水可减少近80%;
(4)施工现场避免了混凝土振捣噪声污染;等等。万科工业化实验1号楼工程非常典型的应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该实验楼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但抛弃了传统的全部结构构件均为现场浇注的施工方式,其主要结构构件均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式进行。其中梁柱构件全部为工厂预制,运到施工现场后采用冷挤压套筒进行柱与柱之间的钢筋连接,然后用C40砼浇注柱梁接头以形成整体框架;楼板为两层结构,第一层为80mm厚预制砼楼板,第二层为70mm厚现浇砼楼板;内外墙、楼梯、阳台及卫生间、厨房等均为预制构件。外墙在工厂预制的时候已经内置了保温板,且表面贴好饰面砖才运到现场安装。
2.3.4高效自保温墙体材料
自保温墙体材料及制品,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可以实现与建筑物同寿命,属于绿色建筑材料技术,近年来得以较快发展。发达国家混凝土砌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例如法国研制生产的保温性能良好的空心砌块,300mm厚的砖墙传热系数可降低为0.75~1.0W/m2•K。我国自保温烧结空心砌块的生产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化、自动化和成套化技术。大断面隧道窑和全内燃、超热焙烧控制技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河道淤泥、城市污泥等工业废弃物在烧结空心砌块制品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高效保温砌块节能利废、绿色环保的特点。
2.3.5其他新型功能性绿色建材木丝水泥板
是由水泥作为粘接剂,木丝作为纤维增强材料,混合后经铺装成型养护而制成的板材。木丝原料来源于用于绿化的速生林,不加以利用则只能废弃,所以属于林业废物利用。木丝水泥板用途广泛,可以用作生产复合墙板,可以用作混凝土浇筑模板;彩色木丝水泥板可用作建筑内装饰,具有吸音、调湿、保温、防火等功能。木丝水泥板目前已经颁布了行业产品标准,工程标准正在编制之中。抗菌涂料、硅藻泥等调节湿度的建材、抗菌陶瓷砖、纳米空气净化涂膜等,都属于功能性绿色建材。例如纳米空气净化涂膜,其遇光后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能将甲醛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持久释放大量负离子,杀菌、消毒、除臭、降解异味,不产生二次污染,非常适合在商店建筑中使用。国外不仅在室内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已有很多高技术绿色建材产品,而且已经具有相关标准规范,例如日本JISA1470-1-2008《调节湿度用建材吸/脱湿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湿度应答法——湿度变化测定吸放湿性的试验方法》、美国ASTM-D3273:2005《内墙涂料表面耐霉菌生长测试方法》等。目前,我国也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功能性绿色建的相关标准规范,例如《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负离子功能涂料》、《负离子功能建筑室内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吸放湿性能测试方法》、《调湿功能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抗菌涂料抗细菌性能测试方法及评价效果》、《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建筑用抗菌塑料管抗细菌性能》、《抗菌防霉功能木质装饰版》、《硅藻泥装饰壁材》等。这些标准规范为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功能性绿色建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依据和质量保证,将促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满足用户对室内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
3、结语
篇3
关键词:工业建筑;绿色节能;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实例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在建筑节能方面,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实行已经十几年了,其设计和材料使用方面都相对成熟,节能审核也较工业建筑完善,而工业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与民用建筑节能的推广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在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领域必须引入绿色节能建筑理念,从设计入手,从源头做好工业节能工作,响应国家绿色与环保国策。由于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今尚未出台,在工业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主要借鉴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各城市气候分区、维护结构的导热系数等数据[1]作为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技术支持,同时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2]作为整体衡量工业建筑的有力保障。
1工业建筑结构节能
1.1总图优化布置
对于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能。对建筑的总平面布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建筑物朝向、太阳辐射、通风、建筑物结构形式等。在寒冷的冬季,建筑物朝向选择能够得到足够的日光并且避开主导风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能源来取暖;在炎热的夏季,应该利用自然通风并且防止太阳辐射,最大限度地减少增热并利用自然风降温冷却。在总图布置过程中,尽量采用本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或者适宜朝向,尽量避开东西向日晒。
1.2建筑节能
就工业建筑长远的经济效应来看,通过建筑初期增加一部分节能投资,在投入生产后很快就可以收回成本。建筑物与外界环境接触面是节能设计主要考虑的方面,包括屋面、墙面、门窗、地面等;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工业建筑节能措施包括:1.2.1建筑结构建筑物中外墙与外界环境接触面大,对建筑的节能指标影响大,是节能要考虑的主要材料。过去外墙材料采用黏土砖,黏土砖的烧制耗用大量的耕地,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黏土砖已经不允许使用。现在建筑多采用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砌块等节能型砖。新型的墙体材料有很多优点,但在冬季严寒的北方,混凝土多孔砖的保温性能与黏土砖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在工艺、防火等方面允许情况下,建筑外墙相应采用符合规范的外墙外保温结构。1.2.2门窗对有温、湿度要求的建筑外墙,其外门和外窗的气密性和开启方式对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具有重要的影响。设计时采用节能门窗,通过提高门窗的材料(玻璃、窗框材料)的光学性能、热工性能和密封性,改善门窗的构造(双层、多层玻璃,内外遮阳系统,控制各朝向的窗墙比,加保温窗帘)等措施,以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1.2.3屋面屋面保温层一般选用导热系数较小、密度较小的保温材料,以保证屋面质量、厚度,并且屋面保温层要选用吸水率较小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工业建筑屋面保温层现阶段一般采用板块式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板、加气混凝土板等。现阶段严寒地区屋面保温一般采用挤塑聚苯板,导热系数为0.041W/(m•K),密度较小,质量轻,吸收性小。这种材料具有施工速度快、保温效果好、避免了湿作业的优点,在工程中应用较广泛。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使用2层以上的板块叠合组成保温层,并处理好板块之间的接缝,避免热桥的现象发生。1.2.4节能途径对于条件许可的工业厂房,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是有效的节能途径,建议采用自然采光,可以节省照明电力。
1.3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
工业建筑中,建议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能减少材料用量。工业建筑中建筑制品的工厂化将建筑整体按照不同功能分解为各个构建模块,按照标准化设计在工程里进行模块化生产,以空间换时间,提高建筑效率,以作业程序化保证构件的质量规范化。工业建筑中常采用的工厂化构件有预制排架柱、预制独立基础、预制屋面梁、预制屋面板等。利用这些在工程预制完成的构件,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现场制作流程。
2工程实例
根据油田建设的需要,大庆油田各单位的车辆多为特种车型,车辆长度、高度、宽度均为非标准尺寸,有的车辆长度接近12m。大庆油田某公司固井设备修保厂油站建设工程,就是为了保养和修理特种车辆。本建筑处于严寒地区A区,虽然对节能没有强制要求,但考虑使用的适用度和长期经济效应,建筑设计工程中进行了节能设计。
2.1总图布置
建筑地点为大庆地区,处于松花江及嫩江冲积平原中部,地形呈北高南低的广阔波状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寒冷少雪,热量严重匮乏;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前期干热少雨,后期雨季集中;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考虑大庆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筑物南北向布置,有利于冬季避开强劲西北风,保持室内温度;同时,建筑南北方向开启门窗,有利于夏季东南风吹入建筑内,保持室内自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总图布置如图1所示。
2.2采暖状况
本建筑地处寒冷地区,冬季供暖耗热是主要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物的供暖耗热中,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需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建筑的体形系数与护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体形系数越大,向外传热的面积越大,本建筑体形系数在满足工艺要求后,控制在0.25以内。
2.3建筑护结构节能措施
2.3.1墙体材料在选择外墙材料时考虑墙体节能,墙体采用MU20混凝土多孔砖,Mb7.5砌块混合砂浆砌筑;考虑到混凝土空心砖的导热系数λ=0.74W/(m•K),外墙外侧增加1层有机保温层30mm厚的聚苯板〔导热系数λ=0.033W/(m•K)〕保温,以提高墙体的整体保温性能。2.3.2屋面材料借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寒地区的屋面传热系数k应小于等于0.35W/(m•K);屋面结构为1.5m×6.0m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屋面保温层150mm厚的挤塑聚苯板,其中挤塑板导热系数λ=0.041W/(m•K),且挤塑板具有强度较高、导热系数较小、防水性好等优点,用做屋面保温材料能够达到节能的要求。本建筑屋面块状保温层分两层铺设,分层铺设时上下两块板缝错开,保证屋面的保温性能,减少了热桥出现。2.3.3节能门窗北侧墙体窗墙比为0.23,南侧墙体窗墙比为0.4。借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严寒地区的门窗传热系数k应小于或等于2.5W/(m•K),此次选用的单框双玻塑钢窗,塑钢窗的传热系数小,空气渗透量小,传热系数为2.5W/(m•K);外门采用保温大门,保温层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岩棉保温层,节能门窗的选用提高了护结构的保温性。
2.4节材措施
2.4.1基础采用C30预制钢筋混凝土杯口基础[3]。根据上部结构计算出混凝土基础的底面积、杯口高度、钢筋型号、混凝土型号等,根据计算的排架柱尺寸预留杯口的尺寸,基础所有系数确定完毕后,送预制厂进行生产预制。钢筋混凝土杯口基础见图2。2.4.2排架柱采用C30预制钢筋柱,排架柱的确定通过荷载计算,组合出最不利荷载,通过对最不利荷载验算,计算出排架柱尺寸、长度、各截面配筋。因为此柱要在工厂进行预制,通过吊装预制至现场,所以设计时进行了排架柱的裂缝和运输、吊装阶段验算。钢筋混凝土排架柱见图3。2.4.3屋面板屋架采用18m标准跨钢屋架,屋面板采用1.5m×6.0m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通过计算屋面恒载和活荷载,选用国家标准图集。基础梁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材料,均根据梁上荷载选自国家标准图集。
3结论
本工程设计过程中考虑“绿色工厂”设计,从建筑、结构两方面入手,介绍了工业建筑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节能和节材措施。建筑方面从总图布置、体形系数、护节能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结构方面建立了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新型结构体系,大部分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现场进行组合施工,减少耗材,提高建设效率。此工业建筑已建设完毕,通过生产运行实践,节能和节材是切实可行的,达到了“绿色工业建筑”要求。
参考文献:
[1]郎四维,林海燕,涂逢祥,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9.
[2]吴元炜,刘筑雄,张家平,等.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11.
篇4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GDP增长7.5%的目标,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固定投资比2012年增速提高两个百分点,达18%。
“十”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两会”期间各界瞩目的重要议题。发改委在3月6日向“两会”记者表示:城镇化所需的投资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3.37%。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初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资本市场也认为,城镇化将是未来10年中国建筑业的一项长期利好政策。
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投资报告》中,估计2013年轨道交通线路投资规模将超过2800亿元;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在房地产业虽然上个月国家及各地公布了“国五条实施细则”,对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另外,超高层项目推动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超过200座,5年后我国将拥有800座摩天大楼,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今年1月1日,国发办1号文件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这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通胀风险犹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失衡问题仍严重。4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9%,较二月份上涨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在建筑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尽管市场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在我们行业上游的钢铁企业,据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年会报告:中国钢铁企业已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期,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钢年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4月1日的报告显示,3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4.6%,处于荣枯线下方,重回收缩区间。这也说明了宏观市场环境积极因素和隐患并存。行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在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钢结构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钢结构行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工商登记从事钢结构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40多家企业。这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发和建筑市场的超高速发展、钢铁产量的突飞猛进,行业的整体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协会会员企业登记近千家,副会长单位4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5家,名誉副会长单位4家,常务理事单位34家,理事单位101家。行业从业人才超过60万人。
(2)行业产能情况:
从表中可见,钢结构全行业的产能仅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左右,行业前40家产能占全行业的22%左右,说明:①行业仍处于高度的不集中状态,属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年产能超过5万吨仅40家企业);②对比世界发达国家钢结构占年钢铁产量10%以上,美、日等国家甚至20-40%,我国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显见,行业新涉足的住宅、桥梁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轻钢工业厂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钢结构中仍有一定的份额。
从行业看,建筑钢结构约占55%,工业厂房占比51%,超高层占20%。
2.行业的技术创新
钢结构是建筑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点更易于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钢结构建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我国钢结构建筑综合技术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们会员企业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工法、专利、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是我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3.海外市场发展情况
尽管国际海外市场不容乐观,但我们的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全球视野的产业远见和振兴民族产业、助力“中国制造”的崛起的担当精神,2012年会员企业海外市场完成20多万吨产能,60多个亿的产值,海外市场的开拓正稳步进行。
4.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情况
对会员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企业劳务用工基本情况
可见,90后的劳务已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队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厂车间的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调查发现一级建造师数量相对较少,68%的行业企业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少于6人;熟练技师占比焊工比例较少,平均不到5%。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钢结构有一定的发展,从业的企业也达近万家,但年产能超过5万吨也仅有40多家。多年来钢结构产能一直在占钢铁产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业产能占比行业的1/4不到;企业分布不均衡,华东、华南集中了88%的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不高,仍处于一个粗放的成长期。
钢结构住宅已研发了十数年,产业化仍未达成,市场仍未接纳;行业市场仍不规范,特别是轻钢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调查显示80%的企业不能按合约及时回收工程款;现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和行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设置缺陷,挤压着企业的利益空间,限制了企业扩大再发展;尽管钢结构行业有50万从业人才,但建造师和熟练的专业技工的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四、2012年钢结构行业工作回顾
回顾2012年,在协会的领导下,钢结构委员会认真落实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的重点、关注行业的热点、解决企业的难点,组织钢结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当前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上报的“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的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在国发办[2013]1号文件,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向住建部报送的《关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协助住建部相关部门召开保障性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的专家、企业座谈会。
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主动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组织召开“钢结构建筑绿色评定标准专家、企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学者与修编组就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相关部门已将协会列入参编单位。
配合“两会”代表完成议案、提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陈华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号建议《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建议》;政协代表、行业专家郝际平提交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609号《关于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第4641号《关于加大钢结构产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实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的软科学课题正式下达给协会,委员会根据协会的安排制定了课题推进的具体工作计划,成立了课题研究专家组。
组团赴日对日本的钢结构住宅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会社、日本鹿岛建设研究所、日本钢铁生产企业资质评价中心,并参观了建成房屋、实验基地,与相关科技管理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会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研讨,使课题研究和产品载体相互促进,10月、11月分别在包头、长沙参加了技术交流与总结会,组织专家、企业家对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研讨、交流。
3.夯实了行业基础管理工作
组织召开了行业大会。2012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行业大会,主题突出,总结了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进行了关乎行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和年度技术交流;进行了配套企业及产品展示。
组织召开了主任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单位,对行业面对的新形势、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及对委员会的工作要求进行了研讨。
开展了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申报和考评工作,经审查评出金奖工程209个,评出优秀建造师146名,推荐出行业前30强企业排名,开展了2012―2014年度“行业定点企业”的申报、评选工作;对16名个人和15个企业的行业科技创新事迹进行了收集、汇总和表彰;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选出2012年钢结构十大优秀企业家。
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12年新发展会员38家;评选101家新一届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
开展了行业培训工作。2012年5月组织了“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班,参加280人次;8月组织了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贯培训班,培训60余人次;11月组织了钢结构行业培训座谈会,召集山东、河南、北京、内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业进行座谈;开展了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已对四家企业(北京东方诚、山东万事达、河南天丰、山东华兴钢构等公司)330人次进行培训。重视专家队伍建设。2012年新增补44人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在一些企业和工程现场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工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类施工方案评审;经委员会推荐共有16名专家入选住建部新调整的建设工程资质专家库。
4.加强了与地方、兄弟协会合作
参加了香港营造师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海建筑钢结构论坛、广东东莞第三届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港、澳、台协会同仁参加了年度行业大会。
5.加大了行业宣传力度
一年来在“在中国建设报、中华建设报、建筑时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等主流刊物杂志发表钢结构文章报道36篇,在协会网站和钢结构网站报道60多篇;重新对钢结构官网进行改版,发表各种技术论文和技术资料129篇,为企业搭建了新产品推荐平台和VIP黄页,开辟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五、2013年钢结构行业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协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装配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发挥力量。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行业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的进程
继续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软课题的结题工作;联合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联盟活动;持续跟进“绿色建筑评定标准”的修编工作,和“工业化建筑评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协会已被选为这两个标准的参编单位)。
2.完善、规范行业资质、标准
完成“金属屋、墙面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开展金属屋、墙面企业产业联盟活动,开展钢结构总承包资质的试点。
3.强化行业培训工作
行业培训按基、中、高三个层级进行;对基、中两个层级,要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组织行业基础管理培训及技能培训,改善行业基础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问题;高级培训开展诸如EMBA的高端培训、应企业和专家要求举办行业信息化管理论坛(BIM、物联网、可视化虚拟技术等)。
4.发挥好专家队伍作用
组织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扩大会议和专家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组织专家服务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应用前沿(如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信息化应用等)的人才,加入专家团队;根据专家对行业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授予专家“资深”、“终身”等荣誉称号。
5.加强协会的基础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业的统计工作,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当好参谋;组织钢结构配套企业和产品的展示活动;组织2014―2016年度的定点企业的申报工作;做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评选章程》的修订工作,维护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这个协会、行业的品牌,入选的工程必须是社会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组织召开2013年度委员会主任工作会;吸纳增加新会员企业50家以上,要吸纳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6.加强协会间的工作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地方协会活动,要将我们委员会主要活动计划发给各地方协会,同时收集各地方协会主要活动计划,增进相互的交流;会同港、澳、台协会与新加坡钢结构协会进行交流,探讨成立国际间钢结构产业联盟的可行性。
7.社会扶贫
认真按住建部的要求,发挥行业委员会带领企业和行业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对湖北团凤县的钢结构技术扶贫工作。
-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 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