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民族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的民族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篇1

1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必要性

1.1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新急需信息资源服务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内蒙古地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企业,是使内蒙古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一企业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企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天人和谐”、“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是内蒙古的一项民族特色资源,是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内蒙古文化企业为内蒙古特色畜牧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应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进程中,仍存在着民族文化企业利用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足、开发不合理,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族文化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改善经营管理,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迫切需要共享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

1.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拓宽服务空间的挑战

网络的普及与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使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基本限于老师和学生的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面对这种形式,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应突破校内读者的范围,拓宽服务空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高社会地位。在新的环境下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应迎合内蒙古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向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努力做到信息社会化。内蒙古实现信息化,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向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从未建立专门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生产新技术、参与竞争、经营管理、市场销售、政府决策等方面提供文献信息和数字信息保障,以增强文化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发展。为内蒙古地区经济服务,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尽快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然趋势。

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可行性

2.1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机会

内蒙古虽有着不同民族的多重文化基础,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偏僻,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这个难得的机会,使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有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新,首当其冲成为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现实基础。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生产、经营和销售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他们需要大量的有关创新、市场、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能够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商情信息,以满足民族文化企业的需求。目前,内蒙古许多民族文化企业没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而错过发展机遇,这就使高校图书馆开展民族文化企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2.2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具有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优势

2.2.1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是传播文献信息的知识库,担负着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和传递文化信息的重任,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而且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是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是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除了收藏纸质文献之外,近年,收藏数字信息,如电子图书、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计算机程序、数据库等等。不仅收藏文献信息的学科覆盖面广,而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民族特色性。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各类信息,使文献信息和数字信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给民族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2.2高科技技术。高校图书馆作为满足大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设立的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结构和传播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其职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准确地把握当今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缩微复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信息远程服务技术、智能化检索技术等已基本得到普及。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利用这些技术大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系统,引进和自建数据库,并接人国际互联网,从而使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式、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民族文化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2.2.3人才队伍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投入经费,培训和培养既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能密切把握时代脉搏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有力保障。目前,民族地区高校不仅具备了具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信息检索的技术知识的专业队伍,也具备了具有丰富民族文献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懂得地方民族语言、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素质的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人才队伍,这就是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对民族文化企业开展信息的坚强后盾。

3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企业服务的方式

3.1建立民族文化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内蒙古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古很多民族文化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针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的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搜集其需要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管理信息及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务政策、环保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国家政策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建立民族文化企业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地对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满足它们的信息需求。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其购买的各种网络信息和数据库信息,如CAK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国外的知名度科技数据库等等,民族文化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开展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计算机联机检索服务,增强民族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2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内蒙古大部分民族文化企业都没有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员工不熟悉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无法及时地得到有用的信息。如果民族文化企业缺乏信息意识,那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对企业的信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开发和利用信息的水平。只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才能保证信息服务得到有效的贯彻,起到应有的效果。只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才能帮助民族文化企业提高其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快速的发展。

3.3民族文化企业开展特色服务

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 人本思想 管理

民族文化是由一个民族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扬弃和创新而积淀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底蕴。它具有该民族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文化本身就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种文化生态,每一部分之间都是彼此适应、互相调整,在动态中实现均衡,其均衡本身也在不断运动,当时代变迁、外界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变化,都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民族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这是保持一个民族尊严的根本所在,民族文化中有人类文化的共同因素,是构成人类文化相通基本条件,同时也正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个性,彰扬民族精神,才使人类社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企业人将自身的民族文化习性带入企业

企业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无论是企业活动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都具有社会遗传的因子。民族文化是先于个人经验的,尽管民族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虽然是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知识和价值思维肯定形式,但是民族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它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也就“不随尧存,不为舜亡”,成为一个超有机的文化世界存在于整个社会群体和历史活动之中了。任何人从他呱呱坠地就被抛进这个民族文化之中,受到这个民族文化熏陶,而在这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先于他个人的经验的,是超于他个人经验而存在的,第一声母亲的呼唤,就接受这个民族文化的含义和特定的形式,逐渐在实践中接受并形成与这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因此,任何人都面临着一个先于他个人经验的民族文化世界,这个民族的文化对他来说具有价值意识的先验本体或本源的性质,是超越其肉体的活动形式,而在其精神意识活动深层逐渐沉淀下来的。

一提起日本人,人们总会想到大和民族的“大和精神”或者“武士道精神”。如崇尚团体,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精神合作等等。在日本人的概念中,团体是被放在首位的,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团体中才能实现,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本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日本人所共有的民族性,它在企业进入之前就存在,在进入企业之后,这种文化精神内核便成为企业文化最为精髓的东西,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多民族文化背景使得美国没有像日本那样统一的文化。在美国,深入人心的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价值,主张个人至上,追求自我奋斗的美国式的英雄道路,如果剖析美国的企业文化,会发现其中充满了美国式的文化特色,美国人所崇尚个人主义、自动主义、英雄主义、理性文化、冒险性和流动性,在美国企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意识形态的来看,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或者对自己本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宗教并不是那么顶礼膜拜。如果说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天学”、印度佛教文化是“神学”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人学。中国人所崇拜的是“人学”文化,是积极入世的学问。作为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学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的儒学,乃至程朱理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治国。从对人本身的态度看,人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体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把人看成是天地物之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如“人能弘道,非道红人。其次是强调“爱人”思想。再次是人只要努力,皆可成才。孟子云“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上述人本思想和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旨是完全相符的,对于培养企业“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的人本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从义利观来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之一。从用人原则来看,中国古代的人事思想十分丰富,成为我国管理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总体上看,大凡有成就的英明君主及其谋士,总是倡导“任人唯贤”路线的。这对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当的吻合之处,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来源。

二、企业对外交往的民族文化性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必须要适应上下左右组织的文化,要具有文化沟通。只有当该企业的文化中带有与这些组织有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时,才能够使沟通顺畅,才能够沟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企业组织在接受了这一民族文化时,认同了该民族的文化,并用该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化视角、文化习俗和文化准则对外说话时,他才有资格与这一民族进行正常交往,否则,就会处处碰壁,无法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生存;一个国外投资的企业,无论是美国的企业,还是欧洲的企业、还是日本的企业,只要他进入入了中国市场,就必然打上东道国的民族文化烙印。尽管它在资本来源上国外的,但是他的经营与管理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即使其来自国外的高层职业经理人员,也会与东道国的相关机构交往中,适应这种民族文化环境的特点,主动地去改变自身,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嫁接上所在国民族文化的新枝,甚至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产物,企业文化不能够独立于这个社会而独立地存在,他要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交往就必须接受为其他社会群体所认同的共同文化准则、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也要得到一致和认同,这样才有可能有交往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内部独立形成的,是一个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相互交往中,汲取了诸多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有用成分,必在于社会其他组织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民族文化源泉,也是在企业的对外交往过程中,主动接受民族文化的因子,并注入到企业文化体之中,形成该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三、受企业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性

企业文化的民族性是先天的,它先于企业经营的经验,企业从它产生之日,就坠入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凝练。企业受到民族文化环境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他是多么有个性的文化特性,都难以摆脱掉民族文化对其的渗透。民族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感染力,会从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和多个角度,穿越企业的边界,在企业体内扎根,并逐渐发展扩散。

民族文化通过人的活动渗透到企业内部。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深藏在人的精神深处,影响着企业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判断、决策模式和交往方式。可以说,民族文化在企业里的投影和具体化,则成为企业为变化。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体现企业文化新质的具体行为准则、活动形态和方式的“构件”上,离不开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原材料”。这就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传统的国家,其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久远深长。具有普遍性因素的那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不可能通过几代人就使它脱胎换骨,它依然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文化传统是不可割裂的,任何新生代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里萌芽的。离开传统文化谈论新生代文化,就失去了应有的根基。企业文化可以看成是一种亚文化。它的创立和发展也不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应是一个博采众家而后自成一家的长期过程。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在次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思想,必然灌注于企业文化中。在企业的发展历史中,传统思想精华至今仍然可以灌注于企业文化中,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迪斯尼和米老鼠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美国人引以为骄傲,然而象征美国文化的迪斯尼和米老鼠却曾经兵败巴黎,米老鼠被巴黎人视为对欧洲文化的污染,称之为可恶的美国文化。原因是美国人在创建欧洲迪斯尼乐园决策中,不是以对欧洲人服务为出发点,而是以美国人的心理去揣摩欧洲人,在面对像法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时,骄傲的美国人仍没有任何收敛,导致欧洲迪斯尼乐园的失败。从米老鼠兵败巴黎我们得到启示:一个国家的文化若进入另一个国家、民族,而不与本国民族文化生态相吻合,必然会被本地文化所排斥。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个别与一般关系,是民族文化影响、渗透的产物,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物,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将民族文化精髓与企业的个性的有机地契合,将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四、对内管理的民族文化性

马克思关于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理论,即对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和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是管理科学的基石。作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信念、价值观的体系。因为企业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传统习惯、思维方式 行为准则,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为职工所接受。企业对内进行的管理活动,必然在两点上表现为民族性的特征。

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与一定的民族文化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企业管理思想的产生是对人们管理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并形成科学的理论,而人们的管理实践总是与民族文化相连接的,总是反映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状态,管理思想变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繁荣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在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发挥后而得到的延伸和升华。

企业管理活动的民族文化性。企业管理主体是人,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人,对物、事和财的管理也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而企业中的人――企业人,都是一定民族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情结。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尊重人的民族文化习惯、风俗,必须顺应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遵从民族文化下所形成的道德规范,用这一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积极地引导广大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勤奋、开拓和进取精神及创造意识,极力打造具有这一民族文化特征的优势、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员工才会认同本企业的文化,响应本企业的管理,追随本企业的领导者,相信企业的美好愿景实现的可能,才能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总之,我国企业文化不能照搬国外企业文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实际上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差距很大,简单照搬势必让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就是同出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文化也与我国有较大的不同。日本文化是“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型”,日本以“人”为本,美国以“科学”为本,我国以“精神“为本。就反映了这种区别。而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巨大的文化宝藏,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开采、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扩展和彰扬先进的传统文化底蕴,来指导我国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盲目重视标志的象征功能

标志是企业形象及产品形象的代表符号,企业通过其传达品牌文化核心的重要因素,将企业的内容清晰明了地传播给受众。从不同的长远的角度来看,深刻意义的标志形象会引导大众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并开拓自己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抱怨客户对自己的所创作出来作品感到不满,不足够表达自己的理念,而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标志的设计师与企业的领导者之间二者相互定夺的决定权所产生的约束性。然而通常情况下忽视其识别作用却又盲目地重视标志的象征功能,肯定会造成标志所传达信息的丢失。领导者的思维想法与设计师无法进一步的交流,这种情况直接影响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标志时除了考虑约束性的存在如何解决,更应该排除“意”外,最终创造出最易于大众接受的作品。

2追求模仿与混搭,忽略了企业文化本身象征含义

由于思想上的差异及传统文化的沿用,宁夏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标志设计观念陈旧、识别性差,很多时候沿用沿海发达城市早已使用过的设计理念,出现了形似的模仿或“混搭风”不良现象:在宁夏少数民族地区,有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尽快拥有属于自身企业的标志,沿用沿海发达城市早已使用过的形象,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思想和企业文化,抱着“拿来主义”的心理,模仿别人的设计成果,设计出让人无法领悟其传达思想内涵的作品。造成企业形象模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其所云。甚至有部分企业为了满足需要,在标志设计不断追求创新追求突破的过程中,随意设计出“混搭风”,将各种标准字和各类标志随意摆放组合,就觉得诞生了自己的企业标志,把标志设计当成一种消费,一种赶时髦。

3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沟通不足,注重成形忽视企业内在文化

企业标志设计主要是为了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并且可以突显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信息的扩散和视觉的引导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宁夏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标志设计注重“民族性”,设计者想通过地域性的不同与特色将其异域文化个性展现出来,同时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形象很重视,也想通过对标志的宣传进一步打造企业,但是部分设计中存在将标志中的元素贴来贴去,不顾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问题,致使宁夏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标志设计无法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缺乏想象,而标志设计这个具有创新变化能力的舞台也因此被减弱。因此很容易在标志形象设计中缺乏其与企业相融合的个性,缺失了企业文化的底蕴。未突出企业特性与内在文化。

4偏重模仿与套用,忽略民族性与地域性

宁夏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管理者在选择设计师方面有局限,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程度的高低,部分少数民族企业管理者选用的设计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西方发展成熟的现代设计理论无疑是我国设计界学习的榜样,偏重西方设计表现手法的单纯学习以及盲目套用。中国祖祖辈辈流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过于重视验证那些理论的既定“事实”,完全不够注重所学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思维创新,而是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简单直接的挪用或者是纯粹利用性的复制,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教学中,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标志仅仅强调视觉效果上的国外化、个性化,单纯的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模仿。但同时大众也往往难以接受,很难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会让人感觉其中缺乏亲和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宁夏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

5结语

篇4

一、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民族性

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属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和途径。例如,东方各民族普遍较为含蓄内敛,在文化传播中大多较为婉转。而西方大多数民族都较为外向和开放,文化传播的形式也较为直截了当。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特点。

(二)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俗等,文化传播也往往会因为具体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一些风俗习惯等甚至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内蒙古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著名的那达幕大会和安代舞等娱乐活动,并且还有祭敖包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传统宗教活动。所以,如果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在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和风俗文化,积极调整谈判方式和方法 以取得最好的贸易协定结果。再如,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性格较为直爽,说话言简意赅,所以与当地人民进行经济交往,一定要落落大方,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洽谈的最终效果。

(三)多样性与渗透性

文化传播是多样化的,并与社会其他的一切活动关系密切。所以,达到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小到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易,都可以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来进行顺利的开展。而文化传播还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逐步渗透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传播的渗透作用可以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从而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二、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关系密切。

(一)文化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和物流传递等,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所以,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仅有深入全面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例,近些年来,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贸易交易行为,却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最终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最终取消了交易。究其原因,可能确实受到了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质量问题、市场问题等,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例如,在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西方的代表常常会十分强调人权的问题,并对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待遇和权力问题表示很难理解和接受。而目前我国对人权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人权当做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贸易往来过程中,我国便与西方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文化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国内个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时候,也极易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加强与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从而打破与国与国、省与省之间的文化壁垒,为正常的贸易往来扫清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和那达慕大会闻名于世,并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形象代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着,并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行业和服装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催化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也就越先进,传播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内蒙古人民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给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们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于是,在与其他地区或者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便十分顺利。而传播当地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的过程中利用到的各种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完善发展也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失去了经济这个基础,文化传播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十分具体的体现于文化传播的竞争上。在文化传播的竞技场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媒水平。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尤其是对外的文化传播。不少西方国家都选择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思想等传播到东方各国,并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在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认可基础之后,便开始利用人们的心理大规模的开展各种经济行为。

(三)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地转化着。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方面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等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便会逐渐形成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又会融入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整体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此时,经济与文化变融为一体,经济便积极的转化为文化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便是“经济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并代表了企业日常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主张。而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熔炉里,“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深入加工,制造出各种各样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发过来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文化传播和经济之间又一次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

篇5

关键词:蒙古族图形;文化;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54-01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铸就了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征。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蓝天、白云、马奶酒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蒙古族人民豪放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而这也在蒙古族传统图形上有所体现并在蒙古族人民的生的服饰首饰中、建筑中、家具中、绘画艺术中等等无处不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蒙古族文化特色。

一、蒙古族传统图形

蒙古族传统图形种类繁多、种类复杂。有抽象的几何图形也有象征性的图形。而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蒙古族的图形很多都是回旋环绕并且饱满。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所以比较喜欢用一些源于自然的动植物的图形,将动植物的图案抽象成几何图形的形式如花卉、树叶、马、牛、蝴蝶、虎等,还有就是用一些吉祥纹样如万岁花纹、万字花纹、寿字花纹等,这些花纹也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得以广泛的利用。比如说我们最常能见到的就是在蒙古人民的服装上,图案装饰比较古朴,在图案上选择也都是一些比较古老的图案,比如常用云纹、回纹、犄纹、卷草纹、万形图案等,并追求饱满、丰富、完整的构图形式,也传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对于生活的情感意愿。再比如在蒙古族的家具、刀具、餐具,多为动植物、自然物、抽象几何纹样和宗教纹样等,而其中最能让人关注的就是宗教纹样。由于当时藏传佛教的传入,蒙古族用具中的图形也收到了影响,比如 “八瑞相”、“五妙欲”、“八瑞物”、“转轮王七珍”、“”等。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蒙古包,也是比较能代表蒙古族的特色。它们也有着不同图案,一般也比较常采用自然形象的几何图形和一些比较抽象的圣灵万物的图形。

二、蒙古族传统图形与标志设计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一个企业的标志里面还概括了这个企业的形象、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所以一个企业标志的识别性和其是否能准确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民族性的元素在标志中的运用,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是适用的。在有地域特点或者民族品牌企业上,就拿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来说,如内蒙古青年联合会的标志,就是用哈木耳云纹的典型局部进行了重构,去除繁琐把图形简单化,再配上不同色彩,彼此相扣,这也预示着青年人团结奋进的精神。这个标志就是利用了蒙古族的传统图形与此机构想传递的信息相结合来进行再设计的,既具有蒙古族特色又传递了内蒙古青年联合会所想传递的信息。

三、蒙古族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蒙古族传统图形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在具有内蒙古地域性的企业上或者蒙古族民族品牌标志上,我们为了能更快更有效的更准确的传递企业信息,我们可以采用把蒙古族元素运用到其标志中,结合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诉求等来用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对标志进行构思。

蒙古族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不是把传统图性照抄照搬上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传统上创新,与时俱进,一直以来,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民族性的纹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那我们做设计也是,要提炼出简化后的蒙古族传统图形外,我们还要迎合现在受众的心里。标志,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有简洁的符号、文字和图形,来传递企业精神、理念。那本文中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用传统图形元素,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的含义,结合企业方向选择适合的图形纹样,但大多蒙古族图形都追求饱满、过度的环绕,显得都比较繁杂,显然这就违背了一个标志的基本定义,那我们应该去繁求简,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进行重构。还可以把提炼后的传统图形结合现代设计的手法赋予新的形式,近些年标志的发展趋势比较趋于多彩、多维、多元化。是指,在简洁标志上我们可以从颜色、空间、形式上入手,比如具有民族元素的标志上我们就可以选用其民族本身的色彩喜好,单一颜色的标志就变得丰富了生动了。多维,而在颜色上还可以把颜色渐变、颜色透明、叠加、图形立体化、标志与字体相结合等形式来将具有传统的民族元素的标志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真正做到既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标志。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在赋予其标志新的内涵,蒙古族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传统,我们可以深入我觉其内涵意义再寻找与其相适合的文化相结合,给予新的内涵。

蒙古族传统图形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蒙古族传统图形运用到内蒙古民族企业标志中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标志本身更具有识别性的同时,蒙古族传统文化通过标示设计这一重要途径也得以保护和传承。

篇6

包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力。包装设计不仅仅是体现在外观形象上,重要的是要显示时代性与亲和力之间的融合,把所承载的文化有效地展现出来。汉字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汉字本身的形式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体现,那就理所当然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一种设计的美。那么汉字的形式美也就能很好地融合在我们的商品包装设计中。

[关键词] 国际化 民族化 时代性 汉字 形式美

一、商品包装的国际化

包装的出现本意是能够更好地保护产品。包装不仅仅是要求保护产品,更要求美观耐看。如今的商品包装是商品销售包装上所采用的以使用产品为命题的实用装饰艺术,它是产品销售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商品包装是表现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销产品的有效方法之一。当今国际上,优秀的商品包装都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在设计中既融入民族特色又考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时代特点,达到吸引消费者,诱发购买欲望的功效。商品包装应该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大众化,它的设计概念和传播功能往往被忽视。文字在传递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确立产品品牌时,往往又最易于被受众接受,而汉字就是文字类别中的一种。

二.汉字的形式美与商品包装

汉字的形式美

汉字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中国文字的创造是依照自然物的形象而形成的象形文字。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字的产生,是借自然万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实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博采众美。人类开始造字,是在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有了深刻的观察后才体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才能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艺术是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的集中体现,汉字源于自然,而它的精髓正是源于人类生活美和自然美。自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造字就是由自然美创造为艺术美。尽管古代人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观念,但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罢了。甲骨文字体结构有较强的工艺特点,强化了线的造型。其字体骨架坚实有力,结构求均,线条流畅。甲骨文还强调线的规律性、符号性和象形性的统一,以实现创作者和接受者审美心态的满足。这种造字观念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生存观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主体的中心位置和由此产生的稳定感。金文作为青铜器铭识装饰,浑厚的字体风格与厚实稳定的器具相协调。金文的字体构成勾画了物象的形象化特征,促进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美术体系,拓展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和审美领域。秦统一中国后创造了小篆。小篆的3线条带弧形,圆转而匀称的线条略带椭圆,极其整齐。“隶书”在汉代才成为正式字体。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为纯粹符号性的文字。“楷书”成熟于东汉末年,汉字方块字的外形正式定型。就其方正构成上讲,具有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体现着严肃、庄重、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

商品包装与汉字设计的共通性

汉字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现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条件、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从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精华,并将之融合到强烈的民族个性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情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为高度符号、色彩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

所以我们说汉字本身的形式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体现,那就理所当然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一种设计的美。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形美而意达,是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包装素材,但中国企业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却忽视了汉字的设计,这无疑是对汉字的一种极大浪费,也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不利。

三.汉字商品包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在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难找到人们喜爱的成功之作,它们分别在色彩、图形、文字等运用上,都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商品包装的民族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二者的融合和统一是优秀设计的前提。以现代的形式表现民族文化是包装装潢设计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包装设计在对传统包装的继承和对外来包装的借鉴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现就所见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 由于中西商品包装设计存在较大落差,加之国外食品的强大宣传攻势,使一些设计人员追求洋化,盲目崇拜,国产食品包装洋化之风愈演愈烈。在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中,不考虑民族习惯。 在文字的使用上,洋化问题比较严重,在一些食品商品包装上找到中国文字是比较困难的,英文字母大有取代汉字之势,一味追求洋化,汉字很小,蜷缩在角落里或放在侧面,使得构图不合理,影响了品牌的形象,也影响了销售量。

商品包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

在文字的使用上都用汉字来标识,有一些进口食品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就比较注意包装装潢的本土化,如:可口可乐流畅的花体字,陈幼坚先生2002年接受可口可乐公司邀请设计“可口可乐”中文标识。客户摈弃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标识,要求所设计既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风格。看似简单,要求落实到四个方块字上着实不易。他在仔细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标志后,沿用其中的飘带和笔划弧度,经数月的构思和修改,创造了充满现代感的新表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员。真可谓方寸之间见功力。如今新标识已随着“可口可乐”的动感广告和各种产品迅速传播,成为新的时尚风标。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国度,中国人更是一个尊重传统,以自己历史文化为荣的民族,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形和文字具有特殊的东方形态,同时也深深吸引着酷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当然我们不单从商品包装中一味寻求民族化,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动力。汉字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如何提高汉字在商品流通、商品包装中的表现力度,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已成为广大设计工作者的永久课题。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包装设计》贾尔斯·卡尔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

篇7

长虹自从1958年建业以来,开始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虹把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提到了议事日程,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了长虹市场型企业文化,对长虹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长虹公司前总裁倪润峰先生说:“所谓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企业优良传统和良好工作、生活作风的具体体现。”长虹的企业文化,植根于军工文化,反应了长虹的成功经验,是历史经验、新时期经验和长虹成功之路的总结,是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反映。我们在研究长虹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力图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概括出“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基本哲学蕴含”这一观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人应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要顺天,但也可以变天,最终还可胜天。根据这一哲学基本思想,在长虹企业文化中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它的独特发展观、决策文化、品牌战略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出对这一基本思想的发扬和光大。

“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要靠人。在长虹的管理思想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观点,逐步形成“三大理论”:

一曰“太极拳理论”,刚柔并举、进退有度。一种管理主张与制度,先要在干部中酝酿成熟才实施;对员工先有热情教育、柔情引导 ,再进行刚性管理;推行现代管理,从严格劳动纪律等基础性工作做起,注意宽严适度。二曰“投石子理论”,不断使池水激起浪花,鱼儿才有氧。企业只有经常向员工灌输新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目标任务,保持积极的危机感,才会有生机与活力。三曰“外圆内方理论”,对外游刃有余、对内铁面无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必须发生广泛联系,只有尽量减少棱角碰撞、矛盾磨擦,环境才会宽松;企业制度和工作原则又是不容违反的,任何人都不会例外。

长虹公司严格科学的管理是出名的,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现代化大公司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提高竞争力,保证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优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和全体员工的利益,在基础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仪器仪表管理、设备能源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安全卫生环保管理、行政总务后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文明管理、审计法规管理等16个方面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从宽到严,不断摸索经验。员工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也有极大提高,基本形成了适应本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年年上台阶。

长虹独特的发展战略

荀子的哲学观认为,“天道有常”,人们“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所指的“天”,其实就是自然界,或者进一步拓展为人类社会的规律。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他首先要顺应自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把这种观点引伸开来,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市场和商品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就是“有常道”的“天”。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顺应它,“应之以治”。长虹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形成了长虹独特的决策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长虹首先是“顺天”,顺应当时的市场的客观状况,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制定了“根据地战略”和“优生优育战略”。

根据地战略:“先王蜀,后王天下”。

长虹处于内陆腹地,在进入市场之初,没有实力和能力到沿海一带去开窗口,到国外去办分厂。但它所在地的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省,其市场潜力很大,足以超过一个中等国家。为此,长虹提出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开拓战略,即以四川为根据地,占领西南,北出祁山,占领西北,辐射东南,挺进全国和国际市场。按照这一战略,长虹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营销战略,注重根据地建设,把产品的销售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中心城镇,开拓一片,巩固一片,不断推出高档产品,进占大城市市场,成功地实现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目标,成为“中国彩电大王”。

在制定国际战略目标方面,长虹依然采取这样的根据地战略。这就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之后,再以强劲的品牌优势和优良的产品质量竞争实力,进军国际市场,重拳出击,水到渠成。

优生优育战略:集中优势发展拳头产品

在主导产品开发上,长虹结合自己的实际,从80年代中期开始,集中有限资金,围绕彩电上规模。采取填平补齐、梯度推进的技改方式,从前端到终端,又从终端到前端,轮番推进,滚动发展。对此,公司前总裁倪润峰先生有过一个风趣的比喻,他说:“一个家庭财力、精力有限,与其同时供养三个小孩,一个个营养不良,养得面黄肌瘦,不如先生一个,营养充分,养得白白胖胖的,重点培养他上大学,读完博士学位,再生老二,让老大挣钱帮助老二茁壮成长,然后再生老三……这个家庭不就兴旺发达了吗?”为此,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长虹都没有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向,而是集中在彩电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上,持续加大投入。正是这一“优生优育”战略,使长虹创出了今天的名牌产品。

航空母舰战略:全力以赴上规模

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永不沉没,就要使企业能成为四面出击的航空母舰。规模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风浪的能力。正是这种思想,使长虹能够抓住彩电这个拳头产品,全力以赴上规模。企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彩电产销量年年上新台阶,在国内同行中连续多年遥遥领先。

长虹公司以电视机为龙头,充分挖掘军品配套的闲置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较少投入建起了20多个专业配套厂,其中平、许多厂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等方面成为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达到亚洲第一。这些配套厂不仅使各类配套产品的质量、数量、供货周期得到充分保证,降低成本,增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长虹加快企业的现代化步伐,走规模化、股份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经营开拓型、产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资产使用型向资本营运型的战略转移过程中,以全新的姿态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

抢占制高点战略:走科技兴企之路

长虹先后两次与日本松下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引进创新之路,在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其彩电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始终站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头。公司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大规模”的科技兴厂方针,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每年公司将销售收入的3―6%用于科技开发和设备更新,使长虹产品做到了“四个一代”,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始终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人才,是长虹公司发展和实施科技兴企的“源头活水”。1992年长虹开始实施人才战备,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积极引进,二是加速内部培养 ,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技术开发队伍。

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使长虹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导地位。

精品战略:创世界名牌

长虹将“精益求精”作为立厂之本,提出了“精品战略”工程,强调象日本松下、索尼那样“重视做工,出精品”。以精良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精细的做工,将产品做成工艺品,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建立起对长虹的品牌偏爱和品牌忠诚度,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精品战略”的实施,达到创世界名牌的战略目标。1994年,长虹明确提出了创世界名牌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二十世纪末,产品的生产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达到世界名牌企业的水准,不仅在国内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在世界市场上初具影响;第二步,2000年至此2008年,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全面达到世界名牌企业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能够领先一步长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极大提高,使长虹成为叫得响的世界名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长虹从一个内地军工企业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形象战略。这个形象战略的切入点,就是它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把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放到首位,这也是长虹企业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为社会需求提供功能先进、质量上乘、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是企业的天职。在创名牌、创效益、创利税的同时,企业也要生产精神产品。一个成功的企业的产品品牌,既要有物质属性,也要有文化属性。长虹产品从“红太阳一族”到“红双喜”系列,再到“金太阳”系列,无不涵盖民族文化的亲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顺应市场需求,到领导市场消费;从技术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到不断“创新”。长虹在它的产品开发和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一条从“顺天”、“变天”到“胜天”的“天人合一”哲学原则,即从适应市场、掌握市场规律到驾驭市场;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到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如“世纪缘”彩电、“回放电视”、“金太阳”系列;液晶电视、PDP等,领导了国内彩电的新潮流,成为国人喜爱的展现其浓厚民族性的名牌产品。

长虹企业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长虹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文化。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长虹企业文化的内含,使之尽快与国际大公司接轨。长虹企业文化建设,在下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创新,长虹才能在产品的品种、质量、品牌及工作效率、综合成本等方面取得优势,赢得时间,赢得信誉、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创新既体现在经济、技术工作上,又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

二是人本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炼和提升,讲求“天时、地利”的决策环境,倡导“人和”的管理思想,达到“天、地、人”的协调统一。坚持“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是长虹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

企业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一方面,长虹公司通过成功的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国家、团体和个人各个层面的人和人群的需求;一方面,长虹公司为员工提供获取报酬、施展才干和实现抱负的宽广舞台。

用精诚所至感动人,升职重奖吸激励人,优厚的薪金和股权吸引人。以人尽其才的环境留住人。

篇8

关键词:大型企业集团;跨国文化;绩效管理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市场成熟程度的不同,一些国家因巨大的市场、良好的环境成为国际投资热点。巨大的差异蕴藏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但差异也是把双刃剑,在跨国企业利用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设置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经营中,因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搁浅只占30%~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不畅、跨文化管理无效造成的。员工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给绩效管理带来了难度。绩效管理是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去改变员工的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而要让企业绩效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则只有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和改变员工的思想,使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强势驱动力。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实施绩效管理的原则之一是公平与效率,这就必须有员工的参与、决策的透明和同事的信任等,这些都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只有营造一个坦诚、互助、信任的高绩效企业文化,才能为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适应于跨国经营的高绩效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改善员工的绩效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已成为跨国企业成功经营的必要条件。

1 高绩效企业集团的跨国文化特点

一个高绩效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吸收了企业发展精华、超越民族文化的一种合金文化,跨国企业的合金文化应包含以下特点:

1.1 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跨国企业的经营面对着全球大市场,它的员工、客户、经销商、供应商都是世界的,企业管理的对象也是世界的,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1.2 鼓励创新的思想:在全球市场日新月异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创新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所以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明天的不确定性。创新文化涵盖了产品、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应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

1.3 引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必须引导、鼓励组织成员的学习,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习型的组织”建设。

1.4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于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变革,要求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满足公司在各个区域广泛开展业务的需要。适应型文化要求企业、团队以及每个员工,都要努力适应国际社会各个区域不同的经营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语言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

2 高绩效企业集团的跨国文化构建

2.1 立足本公司整合企业价值观。

美国学者彼德斯与沃特曼曾经指出,所有优秀的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的企业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他们在做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这些优秀的公司大都信奉这样的价值观:相信自己是最佳的经营者、注重对人的关注,认识到优质服务和高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沟通等等。例如IBM公司的价值观是“IBM就是服务”、“注重客户服务、力争用户满意”,这种价值观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面向人、重视人的精髓。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跨国企业应对企业现有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剔除企业价值观中短期的、狭隘的、阻碍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吸收包容的、开放的、创新的因素和优秀跨国企业价值观的精华,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形成一种合金的企业价值观。这种合金的价值观应该体现公司的资源优势,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学习、借鉴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它对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2.2 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

跨国企业经营首先面临的就是各国异域文化的冲突。异域文化的冲突是指跨国企业在进入不同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碰撞、对抗和竞争。在文化碰撞的冲突期,跨国企业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子公司所在国本土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心理上,对方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抗拒,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自双方合作开始时就会出现,如谈判、签协议的过程,甚至在经营决策、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会出现种种不和谐。冲突期是不同文化“初期接触”的必然反应,这个时期的文化冲突处理得好不好,会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两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在冲突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对方文化与我方文化的差异,要认识到尊重对方文化就是尊重对方个人,从而表现出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对方文化是双方心里沟通的桥梁、文化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对对方的民族性、国民性、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对方的人格,体会和捕捉对方的观点以及在不同文化理念引导下的表达方式,达到真诚合作。

2.3 开展企业文化创新。

跨国企业在经历过异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后,人们能够接纳和认可对方文化,能够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示理解、体谅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和对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认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对方文化的长处,形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局面。经历过两种文化的全面交融,跨国公司具备了文化创新的条件,跨国公司应把握时机,适时开展企业文化的创新,形成适合跨国经营的高绩效企业文化,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存在、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松下在进入中国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松下公司的成功经营,除了该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特长,更得益于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吸收、借鉴中进行文化的创新,孕育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松下公司在中国经营的过程中,将颇具特色的松下文化带到了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与中国的文化逐渐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初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松下投资的中国企业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企业文化氛围,成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融合模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心理,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百色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进化途径和文化个性,因此,各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特定的带有民族性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所以,企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投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必将会产生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

一、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当大型铝工业企业进驻民族地区,聘用当地居民作为企业员工之后,其文化差异与冲突就集中的反映在个人的价值观上。每一个民族自身都拥有其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并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这样当少数民族员工进入到企业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民族优越感,认为自己在行为方式上都比他人优秀,对其他民族的员工产生偏见,在行为方式上也是特立独行,难以和其他人合作,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不断。

具体表现在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及生活观念上,有的员工工作激情高,富有责任心,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而有的员工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心,对于生活是得过且过,价值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企业员工在文化上的冲突不断。

(二)管理风格的差异冲突

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具有稳固性,不轻易发生改变,因此,当大型的铝工业企业进驻少数民族地区时,少数民族员工若不能接受和融入企业独有的管理风格,则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大型的铝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在用人制度上,国有企业更为强调的是员工的学历、工作资历、政治背景,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落后,信息封闭,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当地居民能应聘上的企业职位一般是企业的基层岗位,而基层员工的条件较为艰苦,待遇也不高。原有的企业员工在学历和政治背景上都比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具有优越性,其享受的工资待遇和福利都要优于少数民族员工,当地员工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和消极应对行为。由于薪酬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两者在这方面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

(三)民族间风俗文化的冲突

百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他们创造了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等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意味着铝工业企业的员工来源是多元的,不同的民族背景下,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上是存在差异的。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之下,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特别是成长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强势的企业文化,其文化主体地位是不可轻易撼动的。而民族地区的员工拥有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已经根植内心深处。两种文化固有的特性,导致其协调的难度较大,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制度文化冲突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自身都会设立一套制度,作为员工的行为规章和制度。企业进入新的区域后,会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重新进行调整。员工处于原有的惰性和怀旧心理,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制度文化,在意识和思想上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产生抵触行为,这导致了新旧制度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二、产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土壤的差异性导致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被刻上了深刻的社会、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是差异很大,这也是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个难点。

(二)企业文化整合缺乏专业人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区别于别的企业的重要的战略竞争手段。在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尚未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思维习惯还停留在靠资源取胜的年代,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意识淡薄。铝工业企业是一种紧密依靠资源的工业企业,而大部分的铝矿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就意味着铝工业企业要开疆拓土,必然会进入到铝矿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民族地区情况比较复杂,风土人情差异甚远,生活、工作习惯也截然不同,如果在当地还是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必然会导致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不断。在企业的进入之处,企业的人事部门在当地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口号宣传,在企业的内部对当地员工也只是备个案,并没有设立专人专岗处理公司入驻新区域后的新的企业文化的整合,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往往是少数民族地区员工和企业原有职工发生剧烈冲突后,才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企业的经营管理是面临很大的风险的。

(三)沟通上的差异与冲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沟通可以交流信息和获得感情与思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沟通对一个组织的运行至关重要。由于群体的不同,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差异性,因为对信息解读的误解,进而引发冲突。沟通差异由神态举止、角色要求、组织目标、人格因素等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相同的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意义理解可能完全不同,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沟通方式也是不同的。由于双发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诸如民族风情、风土人情、历史状况、饮食文化等,导致在处理问题时双方产生误会,从而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百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在没有充分了解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进驻,就会导致企业原有的员工在当地会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不懂得当地的风俗禁忌,无意间对当地的员工产生触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升级。

三、如何进行铝工业企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整合

针对上述发生文化冲突的种种主要原因可以有效地采取适当方法对文化进行整合。

(一)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整合时,首先要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做一个前期的调研摸底工作,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风俗禁忌、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情况。在摸底工作结束后,要结合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特点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加以控制。在对当地民族文化调查阶段就应该开始为两个企业日后的文化整合做打算,并要组成专门的整合小组,负责研究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营现状、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及其他重要业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聘请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作为咨询顾问,深入分析当地民族文化和原有企业文化的特点,再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确定文化整合模式。

(二)引入专职整合人员

在进行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整合时有诸多难度和微妙之处,在整合过程中引入专职的文化整合人员,对很好地完成整合工作大有益处。文化整合是一门非常要求艺术的工作,对于专门的文化整合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是人格魅力强,善于沟通,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二是对文化差异十分敏感;三是知识面丰富,通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专职整合人员凭借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经验尽快进入角色,自我定义其工作职责,每一天做什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与谁联络,如何使价值增值等等。专职文化整合人员对文化整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岗位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缩短文化整合的时间,尽快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的顺利度过转型期。

(三)加强沟通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在铝工业企业进驻民族地区之初,两者之间进行文化整合会遇到一些障碍受阻,障碍的来源可能是工作的投入不够或者是领导的责任不清,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存在的。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当员工双方对彼此缺乏了解时,双方就不知道该如何共事,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安全岛”效应,员工会按照自己熟悉的路线去工作,因为这样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的后果是员工的激情会被慢慢磨掉,消极怠工,得过且过。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之初,出现这种效应的话,双方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性是缺失的。可见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之初,为了保障彼此之间的沟通顺畅,建立交流特别工作组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助于企业老员工和新员工消除疑虑和不确定的感觉。沟通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整合中出现的误解和对抗往往是因为沟通不畅所引起的。为了保证文化整合的顺利进行,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不同的沟通渠道,保证各种信息在正式渠道中的畅通。在企业的内部可以建立微信群、QQ工作群、微博墙等方式,让员工在工作之余能进一步的交流,促使文化整合的顺利进行。

(四)进行企业新文化培训

进行文化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背景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使员工在心理上能逐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文化培训的内容分为几块:对新文化的了解,民族地区的语言、民族地区的环境特点以及员工的文化敏感性训练。通过培训可以让员工对民族地区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懂得如何不同背景下的员工进行交流合作,促使员工双方的感情得到有效的交流,改变对对方持有的偏见,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阚烁.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11):146- 157.

[2] 石国政.企业文化整合模式与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05(03):55.

[3] 宋湘萍.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与领导力发展研究[J].湘潮,2014(02).

篇10

【关键词】中韩文化;职业生涯;规划

1.中韩两国文化差异

1.1民族文化差异

中国与韩国的民族性差异是很大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让五十六个民族友好的融合在一起,需要的就是宽容。因此中国人表现的刚柔并济,随机应变,懂得变通并且能伸能屈。而韩国的民族文化更刚强,急躁。

1.2国民性格差异

刚柔并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信情谊是我们优秀的国民性格,极端主义的劣根性也是我们存在的问题。而韩国的国民性格有重视家庭,民族共同体意识强, 上下序列主义和亲疏差别主义。过分执着,保守性强,自卑于权威。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也是他们广泛存在的问题.

1.3管理文化差异

中国的管理关系微妙,以人情为主要导向。我们的管理弊端表现在“彻底的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涣散了企业的凝聚力。并且缺乏相对稳定的企业哲学和核心价值观。韩国企业文化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日本文化的影响,三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它主要韩国企业韩企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重品德,以人品为中心;重创新,奉行“第一主义”。

2.知识型人才特征

2.1个性特征

2.1.1自主意识强

2.1.2价值观鲜明

他们对成就的欲望比其它更加强烈。

2.1.3藐视行政权威

2.1.4流动性强

知识型人才往往无法忍受在一个工作环境长时间工作。

2.2工作特征

2.2.1工作的创造性强

由于较高的文化基础,知识型员工在创造力方面更高。

2.2.2工作过程难以监控

2.2.3工作成果很难衡量

以科技发明创造为主要成果的知识型员工,在成果定量上很难进行评估。

3.M公司激励中韩员工理论与实践

3.1理论

我选择利用佛隆的期望理论制定适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指企业为了把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更好的组合,对员工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之后,制定出关于员工事业发展上的计划安排或战略设想。动态的理解,它是一个过程,静态的理解,它是过程中的一个方案。企业就一个员工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展开的,持续修改的过程,而不是机械,一次性设计好的某个方案,这个过程需要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磨合。针对信达公司的中韩合资背景,我们特别为其员工制定了一套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主要从员工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1员工个人因素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来自中韩两国的员工在需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更是完全不同。韩国人民族性格刚硬,易急躁,但是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却相当强烈。中国员工更加能屈能伸,但是在面对荣誉和竞争时我们的惰性又表漏无疑。

3.1.2组织因素的分析

信达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科技电子产品开发的新兴公司,公司员工200人,成立于2004年6月, 注册资金为600 万美元。其中韩国员工50人,中国员工150人。公司经营6年以来, 先后有21名业务技术骨干赴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6名优秀组长前往华中科技大学进行培训。

3.1.3社会因素的分析

过去十年,是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最活跃、最令人鼓舞的时期。由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高技术领域内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人才资源的竞争,世界范围内出现了IT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跨国公司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利用其在经营管理、学习培训、报酬待遇等方面普遍强于国内企业的优势,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更加剧了中国IT人才的流动。

3.2实施方案

3.2.1员工进行自我评估

中国员工的主要在基础性的工作,还有由于信达公司是在华的中韩合资企业。因此,大部分的中国地区的管理工作和合同的洽谈工作是中国员工更为擅长的;韩国员工,他们兢兢业业,塌实肯干,在工作上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但是他们相对急躁的性格,在与人接触方面的变通能力差一点。因此,他们更适合技术层面上的工作。

3.2.2组织对员工评估

信达公司可以组织公司的中韩两国员工去评价中心测试各项素质,帮助公司对员工有更好的认识。

3.2.3制定方案和实施

信达公司的员工整体文化水平已经到一个档次,但是由于IT行业的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M公司在”养用结合”宗旨的指导之下制订了明确的《员工培训计划表》。其中明确规定:要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全员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优秀人才优先培训、重点人才重点培训的原则,坚持以生产经营为导向、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学以致用的原则。其中第一步就是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了《西安交通大学――M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协议书》,并且在2006年4月落实了论文博士、工程硕士培训等具体事宜。

五月底, 他们向公司各基层单位下达了《2006年东M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训人才工程安排》的通知。发动员工进行现场的报名,经过员工自愿报名、单位考核推荐、人才资源开发部门筛选、培训学校审定,各个层面的参训人员逐步走进高教课堂。

不仅是有针对中国员工的培训,针对韩国员工的语言和沟通问题,他们也做了充分考虑。帮助韩国员工请语言老师进行了中文的培训,并且组织多场中韩员工交流的活动。

除此之外,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武汉的高校联系,实施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人员滚动式培训,以大手笔拓展个体成才空间,富积企业人力资源。

另外, 如何使送出去的人才愉快而归? M公司的负责人在薪酬制度上也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公司正在进行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对技术高、贡献大的员工的薪酬分配实行倾斜政策,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向有贡献人才倾斜的分配理念。特别是对韩国员工,由于他们背井离乡在中国打拼,除了在思想上的关怀之外,对他们福利制度上的保证也是留住他么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M公司在宣传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影响力方面更是做足了功夫。公司在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古代历史背景之下做了一期关于3C高科技产品的发表会,企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纷纷表示毕业后会把M公司作为首选。

4.小结

中韩文化虽然有很多相似,但是论其根本两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M公司只是作为众多中韩合资公司中的一个案例,在它其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比较片面,但是相信这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方法仍然可以给其他的跨国企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亓名杰.中日韩企业文化之比较[J].嘉兴学院学报,2007,(5):58.

[2]乔凡芸.论韩国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2000,(S1):73-77.

[3]邓宝山.职业生涯计划:员工发展方略[J].中国劳动,1999,(8).

[4]韩菁.简析韩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J].东北亚论坛,2002,(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