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战略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坚持科技创新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18-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的研究及其应用逐渐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政府的组织下大规模开展,而且在印度、泰国、土耳其、爱尔兰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识别和优先支持一批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重要影响的战略技术,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互动平台,为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其意义十分重大。
1 技术预见是制订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1.1 技术预见的内容和特点
科技进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举世公认,但任何国家为其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必须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效率和最重要的方向上,而技术预见为这种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工具和作为决策的战略信息。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这样的认识,即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而不只是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技术发展的轨迹。技术预见活动的假定条件是:未来的技术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是哪一种可能会变为现实,则要依赖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tin)在1995年给技术预见下了这样的定义: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
在技术预见的发展观中,包含了以下要点:①系统性发展。即强调超越局部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多元互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强调技术与市场的互动;第二轮预见计划,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整合。当前的技术预见不仅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更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拉动。②战略性发展。强调超越传统的常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新技术,是技术预见的关注焦点。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当代技术预见是一种技术发展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较长期的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推进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讨论的技术预见,是指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把技术预见或关键技术选择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职能定期开展;二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来自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分散智力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整合的战略性智力,以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和发展方向,有效应对相关挑战;三是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重视预见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实现从预见到选择的认识上的跨越。
1.2 技术预见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自1971年日本完成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预见活动至今,技术预见已经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第一代技术预见只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第二代技术预见加入了对市场因素的关注;第三代技术预见则不仅关注市场,而且将整个社会纳入了考察范围,各种利益相关者均被加入到技术预见活动中,预见结果包含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
技术预见成为世界潮流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一般企业无力单独承担相应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选择工具,用于确定优先支持项目,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同时,技术预见提供了一个强化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手段。国家技术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低,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创新单元的绩效,更取决于各创新单元之间的耦合水平。技术预见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各单元之间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使人们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达成共识。预见未来技术发展动向是一项复杂的、高成本的系统工程,政府组织的国家技术预见活动有利于中小企业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机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繁荣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政府组织的技术预见可以引导人们对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因此技术预见为政府、企业、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用了技术预见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预见虽然能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优先领域、确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广泛指导,但其结果不能代替综合决策。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在科技管理决策中,不仅需要考虑科技身的发展,还要考虑本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要
在把握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方案。技术预见代表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景分析,因而是制定国家或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或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处于劣势、处于技术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预见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识别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为超前部署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超越成本,因而在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2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理念的融合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持续增长也同样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前提。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虽然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点始终体现在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利润。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性,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①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高。传统的技术创新则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经济利润;②在行为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公众通过系统论证的、充分运用经济、公约、合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采取的是系统战略。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③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技术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经济目标。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冲突的,这是造成当今各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应当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实现。因此,应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基于技术预见的关键技术选择战略研究
3.1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联
未来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如何合理配置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有效地选择本国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技术预见活动为关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技术预见活动的结果之上,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下进一步开展的技术评估和筛选工作。技术预见的范围较广,从一国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的宏观层次到区域或产业协会的中观层次,直到单个公司和研究组织的微观层次。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则突出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技术预见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应从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景出发,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识别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支撑。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与科技规划工作进行整合,作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前已述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以节水、节能和COD削减为目标的工业技术优选决策综合咨询平台建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典型行业未来10-30年各技术发展情景开展了技术评估和预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确保国家COD削减、节水、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具体回答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3.2 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
世界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关键技术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认为,关键技术是“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研究与科技部认为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是“对日本90年代后期至2010年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虽然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官方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对国家关键技术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关键技术是指那些对振兴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群。
世界各国关键技术选择的实践表明:关键技术选择不是一般的单纯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重点技术领域的选择,而要紧紧围绕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服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国家关键技术除应考虑到国外关键技术选择的一般原
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例如,该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应用应当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用领域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在中短期(如10或15年)内投入应用,并且能同其他技术配套形成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系统或工程。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单元技术发展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原则。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关键性、全局性的科技突破,离不开关键单元技术的突破,而单元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系统集成的效率。
(2)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成果发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系统性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国际科技发展主流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等,来研究本国关键技术选择问题。
(3)互动、反馈与优化原则。决策环境中必须累积足够的决策用技术知识库,以体现技术政策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创造一个能整合不同参与者意见的互动环境,使技术预见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机制。
(4)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原则。关键技术是国家长期经济繁荣及安全发展所必要的技术,往往并不一定具有高成长性的市场机会,但是在社会及环境方面意义重大;通用技术的选择能提业在规划研发资源时一个共通的架构,以减少研发投资的重复,促成技术扩散。特别要关注那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由国家直接关注的全局性、宏观性、综合性问题,如有关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领域。
(5)前瞻性原则与特殊需要原则。许多关键技术往往是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持续支持,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效。政府应该树立对关键性战略技术的长期支持观念,特别是对于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相对集中的领域进行持续支持。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跨越,政府的持续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
(6)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原则。重大项目往往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在技术创新力量动员、战略产业布局、配套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等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政府必须按照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来平衡部门利益,从中作出谨慎、合理的选择,以保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7)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原则。多年来,我们在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知识、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战略技术长期依靠国外的状态对国家发展存在巨大隐患,难以持续。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
篇2
一、优化环境,着力支持高校开展科技创新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仅强化了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出台了一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鼓励高等院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企业、转让或转化职务技术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学普及,发展创新文化,极大激发了高校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达25项,比上一个五年增长20%;获得授权专利近4000件,年均增长50%以上。
二、完善载体,着力提高高校研究开发能力
河南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通过完善多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高校科研力量,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研发优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通过该计划引导,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近三年河南省高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度由1亿元上升到3亿元,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篇。二是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每年都面向高校征集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实施的15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绝大部分都有高校主持或参与实施。河南科技学院主持实施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百农矮抗58”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成功实现了小麦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已争取承担实施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近20项。
三、搭建平台,着力提升高校聚集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2008年以来,河南省先后依托高等院校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135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院士工作站6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3%和30%。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3家。创新平台建设有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开发。以重点实验室为例,近年来,共引进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科技领军人才30多人,带动形成学术骨干1000多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群体近400个。
四、培养队伍,着力壮大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河南省科技厅坚持以培育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实施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促进高等院校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基金委合作,在中部地区率先共同设立了“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重点面向河南高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河南省新增院士5名,其中有2名在高校;新增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全部在高校。全省中原学者数量达到26人,其中高校14人;“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203个,高校占总量的70%;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达到723名,高校占总量的80%。
篇3
关键词:煤炭;创新;科技;驱动
【分类号】F426.4
一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已不容乐观
从世界能源发展格局、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当前以煤炭为代表的常规能源正面临页岩气、可燃冰、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威胁。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这些新兴能源开采利用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将不断蚕食传统能源领地、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引发能源行业变革。
从世界能源消费格局来看,页岩气开发对煤炭行业必将造成巨大冲击。目前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不仅改变了一国的能源结构,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能源消费格局,其页岩气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27.6%,预计2015年将达到35%,2030年将达到55%。特别是2010年后的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致使美国煤炭丧失价格优势,使得美国火电厂中的燃煤电厂比例由75%下降到今年的55%,直接导致美国煤炭产量由10亿吨不断下降,并且每年还要出口1.5亿吨。据麦肯锡公司预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70%下降至35%左右,这必将对煤炭行业造成致命冲击。
从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高效、清洁、绿色将成为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效,意味着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清洁,意味着清洁生产、清洁利用;绿色意味着要在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将强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势必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从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结构性过剩不可避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3年的193亿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累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9362亿,可新增产能24亿吨,其中约有16亿吨在“十二五”期间释放,煤炭供过于求、回归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煤炭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时期已成定局。
二 我国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炭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经过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仍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创新体系上,适应企业发展目标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整合后的煤炭企业优势的能力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能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技术创新上,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缺乏对行业领域内领先技术的追踪与研发。三是在科研成果上,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四是在科技投入上,大部分煤炭企业的年度科技投入比例在2%以下,而90%以上的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比重都在5%以上。
三 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是破解煤炭企业长期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创新驱动已成为煤炭企业切实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创新是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煤炭企业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具有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化的不断加快,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世界500强的先进企业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器,不断利用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严密控制产业高端环节的手段,给后发企业科技创新和突破构筑诸多障碍。但随着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仅靠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因此,煤炭企业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占领未来发展先机,使企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实现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施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当前,全国煤炭企业都在向着大型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为基础,打造煤化工产业、煤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 构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将会是煤炭行业大调整、大分化的一个时期,能不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科学发展,是摆在我国煤炭企业面前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体系完备、产研结合、人才辈出、活力涌动、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格局,推动煤炭企业科学健康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技创新的三个环节
一是注重原始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立足煤矿开采的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在抓好增量型常规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关注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二是注重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汇聚、吸纳、转换、融合,吸纳转换进行集成创新,大力实施联合创新,抓好绿色开采、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恢复治理等技术的集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广泛吸收资本化的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型再创新,引进设备进行工艺型再创新,引进人才进行发明型再创新。
(二)把握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
一是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施高端高效高质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二是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及时根据战略发展进行调整,要起到支撑产业发展,引领行业科技前沿的作用。三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着力以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提升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引资、引技和引智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做好科技创新的五项工作
第一,创新发展观念。理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导,深入研究世界产业调整、科技创新、市场发展方向,紧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前沿,及时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确保自主创新方向不偏、路径清晰、成效显著。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要不断探索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三,创新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端的科技创新平台,利用高端平台研发和推广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来创造效益。同时要利用我国现阶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政策,积极谋划建立创新合作网络与知识联盟,促进合作创新。
篇4
1、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2、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3、抓经济,抓创新,两手都要硬。
4、只有勇于承担,才有更大责任。
5、处处皆兴创新事,事事为我开绿灯。
6、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7、创新管理理念,融入文化元素。
8、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
9、人人有改善的能力,事事有改进的余地。
10、创新企业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11、创新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2、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创新经济。
13、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4、人人参与创新,时时关心创新,事事服务创新。
15、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16、振兴科技靠人民,创新科技为人民。
17、勤学习,谱文明直风;争创新,绘秀美蓝图。
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求创新。
19、创意纳百家之言,钻研盛自由之风。
20、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21、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22、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
23、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
24、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务实创新、发展气化。
25、安全警钟天天敲,创新工作处处抓。
26、客户是价值,员工是财富,团结是力量,创新是未来。
27、创新是优势,创新是潜力,创新是希望。
28、弘扬求是精神,争做创新人才。
29、求实是我们的根本,创新是我们的动力!
30、轻轻松松上班;快快乐乐干活;开开心心进步;高高兴兴创造。
31、时时寻求效率提高,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32、下定决心,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去创造胜利。
33、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34、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35、力行求是,勇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36、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7、自信沉着,勇者无畏,厚积薄发,笑看今朝!
38、坚持科学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篇5
“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实施玉米膜下滴灌110万亩,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吉林建设科技行动和‘双十’、‘双百’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发明专利168项。4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组建了人参、镁合金、动漫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能源汽车和碳纤维产品下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单位……”
在2月1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长王儒林用这样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向全省人民报告了2011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谋划新一年发展。王儒林在报告中说:“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推动经济增长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技创新转变。”对全省经济发展布局高远之意,对我省科研创新工作的殷切期望之情,已然跃然纸上。这在与会的代表中引起广泛共鸣,如何更好地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投资拉动,还是项目带动,都要把着力点放在产业发展上,努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育自主知识品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在谈及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发展时,赵振起代表如是说。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格局 新特点 科技创新
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部门起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2倍。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6年全球GDP约为44.5万亿美元,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2.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5%。2006年中国GDP约为2.6万亿美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58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2%;中国GDP占全球GDP的5.8%,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20%。2006年中国GDP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全球第4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及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群的主导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凸显新特点
1、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
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开始向工序分工转变。产业链和产品工序的作用日趋明显,产业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移。例如,由于SMT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整机厂板子都不再生产,而是开始投资研发,加大新机型组装和销售力度。
2、技术、品牌、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作用加大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成为竞争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中国2003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总额仅为200亿元,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就整机厂家来说,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由于依靠定牌加工(OEM),自身收益也只有3%~5%。
3、跨国公司主导地位突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几万个跨国公司,但在各行业有影响的只有几千个,主要以世界500强为主。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这些跨国公司的兼并之风席卷全球,主导竞争潮流已成定势。2004年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1.4万亿美元,而全球排名前40家电子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1万亿美元,占全行业的71.4%。
4、空间集聚效应增强
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导致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已成为全球基本格局,按照产业链形成了许多产业基地。以前跨国公司都喜欢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现在正向中国集聚。
5、柔性制造技术正在兴起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为了适应多样化、批量小、总量大的市场需求,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使得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众多产品应运而生。
6、电子及通信正处于重点技术转型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流。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通讯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数字电视广播已在全球很多国家试播,数字音频广播也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7、核心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其实力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和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设计和生产。
8、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的互相融合。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交叉经营、资源共享且相互渗透已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手机、传真机大量进入家庭,使消费类产品和投资类产品边界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家用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9、产品本地化产销形成气候
出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大力促进本地化战略,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战略与发展举措
为顺应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方针,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技创新战略
2006年8月2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体两翼” 战略,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就是以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产业由大到强。
(2)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攻克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二是面向信息化重大应用和市场需求,推进三网融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技术与产品的突破。
(3)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行业科技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制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产业发展举措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与标准。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和传感网络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集成电路在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领域自给率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份额,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标准制定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群。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在推动应用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
(3)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信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推动宽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4)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培育全行业的创新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的宽松环境,完善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条件手段。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5)要积极营造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国信息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积极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6)认真组织实施信息产业重大专项。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要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包括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移动无线通信、下一代网络等,这些专项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是一致的。
(7)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克服机制和体制弊端,构建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架构,在政策、资金、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篇7
关键词:港产城融合发展;“十三五”;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障碍成因分析
(一)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连云港市统计局2016年6月份全市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分析,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如下基本特点:
1.新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步增加。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户数累计达19.3万户,同比增长13%;其中私营企业总数5.1万户,同比增长20.2%;个体经营户总数约14.2万户,同比增长10.6%。
2.新增注册资本高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总注册资本达到2093.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达到1984.1亿元,同比增长39.7%,个体经营户总注册资本109.8亿元,同比增长29.2%。
3.新增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继续降低。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吸纳就业人员57.8万人,同比增长5.5%;其中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36.4万人,同比增长1.9%;个体经营户吸纳就业人员21.4万人,同比增长12.2%。
4.民营经济税收增长稳定。2015年1-6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31.1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全部税收71.7%。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52.1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私营企业实现税收41.2亿元,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实现税收10.9亿元,同比增长10%。
5.民营外贸出口下降。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共有民营外贸企业723户,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79.6%;实现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0.4%;其中出口额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63.6%。
6.私营企业贷款余额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533.6亿元,同比增长4.2%,占全市全部银行贷款余额的30.9%。全市私营个体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286.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私营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11亿元,同比增长-9.9%,个体经营户银行贷款余额75.6亿元,同比增长40%。
7.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效益良好。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387户,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5.1%;实现总产值1908.9亿元,同比增长18.1%;销售收入1824.9亿元,同比增长16.7%;利税总额180.5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总额114.5亿元,同比增长23.9%。
8.民营增加值稳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47.1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5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
(二)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障碍成因分析
调研发现,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1.融资难、融资贵,是微企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首要瓶颈;2.税费负担过重,抬高了微企的经营成本,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3.原材料和基A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抬高了微企的经营成本;4.招人难,留人更难,使得微企创新发展缺乏动力;5.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阻碍了微企的发展壮大;6.过度竞争使得微企效益低下。
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演变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以解决自身在经营能力和生存状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主优化、引进吸收、创新发展等方式,持续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小微企业不断改善自身发展环境,逐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即使具有灵活的机制、顽强的生存心理,但靠其自身是难以改变市场弱势的。这时候也客观需要政府支持、帮助小微企业,提高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促进小微企业不断改善生存状况,最大限度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基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一)目标选择
“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领会“四个全面”的国家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并把握住连云港跨越式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大热点,充分用足用好“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积极争取并有效对接服务连云港市新确立的发展战略,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实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路径设计
1.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在产业政策引领下发展的同时把握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下的机遇
我市小微企业分布于各行各业,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引领下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这是我市小微企业今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保证。随着我市作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我市小微企业同时也具有了迎接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下的崭新战略机遇。我市小微企业可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以港兴市战略,围绕港口建设和配套产业做好做足文章,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强化小微企业的服务支撑作用,港产城三方联动,更好服务临港产业和国际性海滨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其次把握好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个关键环节,深刻领会并积极参与产业强市战略的推进,发挥我市小微企业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力争在连云港产业大发展中抢得先机、把握时机。这些产业组织、布局和结构变化给我市小微企业进行有效对接、联动配套和支撑服务中心城市目标定位都提供了难得的项目和发展机遇。
2.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小微企业依靠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穷尽,必须适时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把技术创新驱动作为我市小微企业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基点,夯实基础,打好框架,实现我市小微企业自身的跨越转型发展。针对我市各类不同小微企业的特点、优势和定位,积极创造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氛围、基础和条件。小微企业自身必须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谋局布篇,科学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引进留住人才,实行内引外联,竞争合作,逐步淘汰退出陈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适时切换业务转型,实现我市小微企业自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功。
3.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下兼顾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
我市小微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必须强调突出坚持科技创新。首先需打造小微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争取占有小微企业自身应有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小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和人才管理等有效体系;积极打造“政产学研企”五位一体的协作分工、有机融合的创新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有连云港市小微企业特色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其次我市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对我市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我市小微企业自身应通过各类制度再设计等改革创新活动去有效破除制度壁垒和障碍,优化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随着组织发展和规模壮大其管理漏洞和缺陷将严重阻碍甚至破坏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共同发挥各类其他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
4.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走联盟竞合、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创新发展道路
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联盟竞合,不同行业间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同类企业间可建立大中小型核心企业产业链配置对接机制。大中小型核心企业配套产业链的项目可以很好的提升信用评级,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以此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减轻小微企业对接成本,促进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我市小微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小微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市小微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积极把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专业化创新发展道路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着力点。
5.推动我市小微企业自身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更加突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在突出我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企业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强化,小微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进一步讲,完善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D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发明创造动力,把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大幅增加拥有白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我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丁国安.创新驱动:小微企业低碳发展方式转型[J].生产力研究,2013,07:167-169.
[2]潘涛,贺新春,杨兆明,张安.石油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14,02:4-8.
[3]唐立.构建“五型”模式,推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小微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7:5-6.
[4]单光辉.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J].改革与开放,2009,10:95-96.
[5]宋腾德.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与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70.
[6]郑永娟.创新驱动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27-29.
[7]王敏,徐丽华.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市场,2015,39:39-40.
[8]李政,任妍.“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理论学刊,2015,10:32-39.
[9]黄鹏飞.创新驱动发展系统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
篇8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企业定位
一、企业定位高,有信心创造一流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清晰,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如成立于2001年的武汉大西洋连铸公司,作为专门从事连铸技术研究、开发和连铸工程总承包的专业化技术企业,成立之时就明确提出要经过若干年努力,在连铸行业瞄准世界钢铁工业的前沿技术,科学决策做好新产品的开发,大力实施创新战略,推进连铸技术发展。为此,他们始终将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连铸技术产品全面,工程管理能力到位,全方位涵盖连铸各流程需求。从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连铸机;从小方坯、大方坯、板坯到圆坯;从弧形、直弧形再到立弯式,各种机型都有,在同行业中最为全面。
二、研发人员比重大,研发投入多
为实现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定位要求,各企业一直致力于培养一大批自己的研发人员,并努力使企业从起步阶段就拥有多项科技成果。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一般在5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30%以上。这类企业一般呈现“哑铃”型人才结构,科技人员在研发和销售中占的比重大,而在生产和管理的比重较少。同时这类企业一般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在5%以上,少数的在10%以上。其中,以江汉区为例,该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在5.1%,其中省创新型企业,湖北盛佳电器有限公司的研发经费高达8.6%以上。
三、企业的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开发出的新产品形成系列
武汉市产业特色鲜明,作为中国光谷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明显,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贡献。这些民营科技企业一般都在市场调查、实验室、创意、产品研发、中间试验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有些还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如武汉大西洋公司、湖北楚鸿信息公司、武汉世纪金桥技术公司、武汉风帆化工公司等公司被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分别授予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他们这些企业一是注重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外部智力网络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二是密切关注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每个研发项目的实施都要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要于客户沟通对接,严格按客户需求,督促企业做好技术开发和生产控制的全过程。
四、企业管理崇尚创新,坚持了“以人为本”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这10多年来发展能快速发展、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管理上坚持了“以人为本”,注重了创新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是企业的根本,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理念,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并把这种创新文化落实到各项激励制度中,做到管人管心,留人留心,用人用心,使创新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武汉大西洋连铸公司在薪酬政策及激励制度中,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设立了住房、购车、子女教育等自助餐式福利,增强了人才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关切度与管理参与度。他们公司在专业化推进连铸技术发展中,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建立建全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搞好企业制度创新,从而确保公司的高效运转。
五、企业家地位突出,充分发挥了功能
企业家是企业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的功能,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进行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个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一些战略型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不但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且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在适应这个创新方面,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家们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政府为这些企业家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这些企业家本身普遍具有很强的法治精神、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能获得社会的崇敬和尊重。如企业家任期没有限制,有比较大的决策自,在资本运作与人才使用上有较多的选择权,因而他们大胆尝试,抓住市场机遇,取得竞争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烟草;科技创新;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是烟草行业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和灵魂.当前烟草行业突出面临卷烟销量下滑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商业利润透支的严峻形势.地市级烟草公司应当主动承担科技创新职责,理顺科技创新问题和矛盾,探索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整合体制机制、制度、财务、人员等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工作开展,以创新驱动推动行业发展.
1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对15家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创新工作情况调查,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基本情况.
1.1具有科技创新基本条件
地市级烟草公司多数设有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具有专职部门的占43%,具有兼职部门的占57%.职责划分明确,专人负责创新管理工作,烟叶种植区域地市级公司一般设立有生产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科研人员,具有了科研创新的平台,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2科技创新意识强覆盖广
被调查的15个地市级均具有自立科研项目,创新参与度较高.科研项目涉及烟草专卖、卷烟营销、物流管理、烟叶生产、信息化和企业基础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范围较广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合作.被调查单位能够按照科研项目计划开展工作,明确各环节进度安排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进行控制调整,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1.3科技创新结合实际重应用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地市级烟草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立项研究,针对基层一线人员提出的货源合理分配、专卖信息化管理、烟叶土壤修复、卷烟物流配送监控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用科研手段解决一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项目研究内容切合实际工作需要,项目接地气,重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2.1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对自立项目的评审、管理以及项目终止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中缺乏专家评审环节,难以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水平和项目针对性.在选取科研合作单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中止研究
.2.2科研质量不高
从调查情况分析,地市级公司普遍对科研项目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立项,从长远看,缺乏实际研究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又造成项目选题站位不高、田间设计不够科学、数据记载不够规范等问题.地市级烟草公司自行进行项目立项,缺少横向比较,在全省范围内容易出现立项重复的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进和控制能力欠缺,最终能够推广应用的不足5%.
2.3创新能力不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单位在科研立项方面感觉困难,不能清晰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对科技研究创新工作感到难以立项开展,主要是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多数人属于兼职做科研,科研精力有限.地市级公司科研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历人员不足4%,硕士研究生均为近年招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科研实际经验不足,无法独立承担重大课题.
3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对策针
对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当明确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机制,严格科研立项标准,提高科研成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3.1明确思路,建立创新体系
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坚持围绕烟叶生产创新主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以占领科技前沿为发展方向,突出品牌建设,突出标准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1)明确在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责定位.当前,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创新体系.地市级公司技术中心处于省级烟草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对于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交由省级烟草研究部门集中解决,地市级公司重点围绕本区域内特性问题、生产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基层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导并充分调动县级分公司的科研活力.
(2)丰富创新体系内涵.注重打造创新文化,提炼培养适合公司发展实际的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传承创新精神、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战略意识,目光长远,将创新战略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用危机意识指导创新工作,淡化官本位思想,打造高精端科研实验平台,调动内外科研资源,建立各级部门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强科研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3.2严格创新标准,提高科研质量地市级烟草公司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内容、项目运行和成果转化标准,探索对科技创新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定期更新标准.
(1)界定研究内容范围.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的是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新研究内容应当以解决两烟生产难题为主攻方向,研发与推广并重,针对制约发展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烟叶生产方面应当突出品牌选育、土壤修复、烟苗移栽技术、大田管理、水肥一体化、烘烤工艺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烟叶质量信誉.卷烟营销方面要围绕提升卷烟销量增长和销售结构优化来加强科技攻关.烟草物流要围绕降本增效、精益物流和标准化开展研究,提高物流配送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低碳经济、废弃烟叶烟杆的循环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力求解决制约地市级公司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内容的界定不是固化的,应当随着企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2)严格项目运行标准.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制定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方案,标准化方案要具体可行,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各环节规定、岗位职责和成果标准.用标准规范科研人员行为,规范项目运行程序.突出立项评审、中期评审、结题验收和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3)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标准.成果转化重在推广应用,进入推广应用阶段,需要管理应用部门参与,科研部提供技术支撑.流程转化标准要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确保责任清晰.制定试点办法、培训方案、技术指导方案、效果检验和考核办法,明确详细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推广应用程序,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快速准确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用科技创新推进公司快速稳步发展.
3.3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人才欠缺是制约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要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人才,在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科研项目推进中,要更加注重烟草公司人员参与程度,深度参与配合,通过项目开展培养一批创新领军核心人才.与高校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硕士生实验平台,培养一批烟草行业自己的博士和硕士.建立健全创新人员激励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去行政化引导,让待遇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提倡将生产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开发成项目或是申报专利,营造创新就在你身边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孙洪敏.创新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新兴产业可以分为3类:第一,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第三,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特别是近年世界经济开始有衰退趋势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呢?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
2.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误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新型工业化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长期看,科技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提高工业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即通过科技创新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空间。
2.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因素。从产业的发展来看,产业的发展、演变与科技创新有关,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科技创新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一方面,从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或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促进全新的生产部门形成。
3.科技创新改变一国贸易形式和贸易结构。科技创新改变国际贸易方式,缩小贸易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发展,世界贸易结构呈现出高技术的特征,即高技术产品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下降。
4.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如果技术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并使首先发生这种情况的部门的产品需求量扩大,则其生产规模也可能同时扩大,这时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扩大了生产规模的产业重新吸收。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会导致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剧烈变化,“蓝领”减少,“白领”增多。
5.科技创新使产品成本下降,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需求结构。计算机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突破使得电子计算机的成本飞速下降,以平均每5~7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左右的步伐向前发展,性价比则以百倍的速度迅速提高。
三、长春市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长春市的重点产业涵盖了汽车、软件、农产品加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建筑和材料制造等6个领域。建有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玉米工业园区、长春专用车产业园区、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基地、长春软件园。
1.支柱产业首位度高,企业规模大,具备辐射带动作用。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优势。中国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国家的产业政策着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前几位的大型企业上;汽车本身是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优势决定了汽车产业对长春市的其他相关产业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2.科技实力较雄厚是长春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科技实力雄厚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在全国居先进行列,普通高校数、高校在校生数、在校研究生数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二是科研实力强,国家许多重点科研院所如光机所、生物所、物理所、应化所、地理所均设在长春;三是产业队伍素质高;四是开发区发展较快。
四、以科技创新带动长春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1.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解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引领和支撑长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2.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市院科技合作工程,市政府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应重点向承担市院合作项目的实体倾斜,同时,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地方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培育起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一方面,依托光电子技术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零部件光电检测装置三大类汽车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依托生物技术加快发展玉米工业,尽快使长春市玉米工业由饲料级向食品级和医药级发展。
- 上一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 下一篇:数字经济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