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有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规划设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土地整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我国主要指开展土地方面的现实工作,一般包括农业土地整理和非农业土地整理,在我国土地整理主要指农业土地整理,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设计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进一步改善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生产结构,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有效农业用地面积。
一、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调整的作用
首先,由于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土地,所以在进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农业土地的重整,而随着土地的重新划分势必导致土地权属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土地产权人的有关利益,其中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土地经营权,在位置和作用上的改变导致土地权属的调整,同时会使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而且涉及到了土地功能和用途的变化,因此,土地权属调整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为主体的,农村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有利于土地调整的顺利进行,更便于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问题的顺利解决。而且,我国的土地权利类别简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工作简单,难度不大,更主要的是土地登记已经完成,因此,在我国农业土地整理工作中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有很大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
尽管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承包经营权等土地权属问题都必须解决好,如果出现相应问题,不仅对于整个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极大的阻力,而且土地整理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如下:
1、农业田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在其规划设计上内容一般是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当地已经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进行制定,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位置。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做的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由于水利规划设计与现有的水资源利用格局有冲突,很多之前的农业灌溉系统都是根据地区内自然形势进行划定的,所以很容易导致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无法正常实施,而是要根据灌溉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打破原有的小范围灌溉。
2、土地平整工程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由于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与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有冲突。例如在土地整理的规划中,利用田地、水利及山林进行综合治理,大范围大规模的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而我国现行的度是以小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所在土地整理规模上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不相符。
三、解决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问题的具体办法
1、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
在具体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一定要联系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贯彻土地整理的标准,使工程的规划设计符合当地发展条件,设计中得农业水利灌溉布局一定要符合灌溉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和现存土地权属状况,不能违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破坏原有农业模式和权属,造成权属的纠纷。
因此,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首先要以维护当地土地权属现状为前提,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以求符合土地整理规划标准,如此一来,不仅对当地原有农业格局改动较小,而且能够很大限度地维护农业水利设施的现状,符合当地耕种的习惯和客观条件,减少了土地整理的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2、土地平整的设计规划
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首先要对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好小范围耕地和大规模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之间的冲突,采取必要的土地调配和抗塘的填埋工作,处理好其中的具体权属问题,而且,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探讨、协商,广泛接受群众的实际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丘陵等特殊地区的坑塘填埋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走访农民,对当地水源情况做深入地了解,确保规划设计的正常实施。
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整个土地资料开发和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业土地政策的调整,一定要围绕着土地权属问题展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细致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汪锐.城市土地整理的长效运作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7,(12).
[2]胡昱东,吴次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谈明洪,吕昌河.国外城市土地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
篇2
关键词:软土地层;隧道沉降;轨道病害;优化设计
1 概述
近几年,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城市的交通运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盾构作为地铁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经常穿越软土地层,土层含水量高、强度低,同时软土还有低渗透性、触变性和流变性等不良特点,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极为不利。线路运营后,在列车不断的振动作用影响下,软土地层的强度也不断降低,长时间作用下将发生固结沉降,引起隧道结构的沉降变形,而上部的轨道结构也随之变形,从而加剧了轨道不平顺,直接影响道床的使用寿命,同时影响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等。此外,由于隧道建设破坏了原有地下水流规律,软土地层中的部分地下水流入隧道内,腐蚀轨道结构,影响轨道部件的使用性能。有效处理软土地层对轨道结构的影响,保障地铁安全有效的运营,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2 隧道病害影响分析
软土地层隧道的主要病害有隧道壁渗漏水、结构裂缝及隧道不均匀沉降变形等,从而导致道床与隧道管片剥离以及道床裂缝。除此之外,结构渗漏水还会通过裂缝腐蚀道床结构内的钢筋,破坏道床结构的耐久性,影响线路的稳定性、平顺性等,直接影响行车安全。隧道内的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点:
2.1结构渗漏水
主要发生在结构缝、管片缝隙及道床与隧道壁接缝处等。结构渗漏水夹带着泥沙等流入隧道,进入道床范围,阻塞排水沟,导致排水不畅或道床、转辙机坑积水等。(图1,2)
2.2 结构裂缝
在隧道管片的制作、运输及拼装过程中,由于其生产工艺、运输存储、施工操作的影响,管片难免存在局部碎裂缺角、拼装不到位等缺陷。这些缺陷会造成隧道结构开裂,加剧地下水的渗漏,从而加剧轨道结构病害的产生。
2.3 隧道不均匀沉降变形
隧道不均匀沉降会使隧道结构产生弯曲变形,导致盾构管片缝张开、地下水渗漏加剧,造成整体道床和隧道管片的剥离及开裂,破坏轨道结构。尤其是在隧道差异沉降较大及小半径曲线地段,更容易出现整体道床与管片剥离的现象,影响整体道床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3 轨道结构优化设计
软土地层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原因错综复杂,为了减少隧道病害对轨道结构的影响,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需要对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采用高强度整体道床
轨道结构应采用整体性更强、刚度更大的长枕式整体道床,有利于减轻隧道仰拱的变形;同时采用较高等级的混凝土和道床钢筋,增强整体道床的强度、耐久性等。
3.2 采用大调高量的扣件
轨道结构设计时优先采用大调高量的扣件,隧道发生沉降后,可通过更换垫板、增加调高垫板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销道床沉降对轨道平顺性产生的影响。
3.3 道床排水沟优化设计
目前地下线整体道床设计通常的做法是设置双侧水沟,有利于截排隧道边墙渗漏水、道床冲洗水及消防废水等;在满足整体道床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可增大道床排水沟的截面积,同时采用半圆形水沟代替矩形水沟,方便养护及清淤;适当增加小半径曲线地段道床内侧排水沟的尺寸,有利于曲线地段的道床排水。
3.4 道床预埋注浆管
利用管片和道床上预留的注浆孔,通过注浆管向隧道管片外壁喷注水泥砂浆,加固隧道下部土体,可有效解决隧道差异沉降引发的道床结构沉降;也可通过在道床上预埋注浆管往道床与管片间喷注混凝土,解决道床与隧道管片剥离的问题。
图3 道床预埋注浆管
3.5 岔区预留集水井
地下线道岔区转辙机坑附近结构渗水等通常流入机坑后很难自然排出,长时间的积水将影响转辙设备的正常使用。为避免岔区积水对设备产生影响,可在原有的道床排水系统上进行优化设计,使道床水沟与转辙机沟槽隔离,并在道岔转辙机坑附近预留集水井,通过排水沟连通转辙机坑,使机坑内积水排入集水井中。同时在集水井内设置小型潜水泵,将水排入道床水沟。
图4 岔区预留集水井
4 合理化建议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运营已经对隧道渗漏水、差异沉降等病害有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可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控制软土地层隧道沉降对轨道结构的影响,及时进行养护维护,消除隐患。
4.1 引入CPⅢ测量技术,定期对轨道结构进行观测
通过加强对隧道及轨道结构的观测,建立动态数据库,及时发现问题,控制轨道几何形位,可大幅提高轨道结构的平顺性,减小软土地层隧道沉降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对轨道结构进行长期监测,进行定期的排查,可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理,防患于未然。
4.2 开展多专业设计研究
结合国内地铁运营管理经验,建立轨道结构变形和全线施工信息资料的数据库,对隧道及轨道结构病害建立详细的档案,进行归类统计,方便设计人员针对性地制定优化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减轻运营养护维修工作量,也能为后续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TB100822-2005 铁路轨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2005.
[2]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篇3
关键词:总图规划设计;节约用地;土地资源;平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与民用建设用地迅速增长的今天,土地资源的限制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因而,迫切需要在总图规划设计中运用节约用地的方法,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1 合理选址
在总图规划设计中,项目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基于节约土地的角度考虑,应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占有量作为评价项目选址的重要指标。在项目选址时,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当不得不占用耕地时,也应尽可能利用劣质耕地,尽量保护优质耕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节约和保护耕地。在进行总图规划设计之前,总图设计师应当调研拟选项目地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同时存在几个拟选地址的备选方案时,应尽量选择社会依托较好的地区作为项目地址,以便利用当地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减少公用工程的投资建设,进而减小土地占用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2 总平面优化设计与节约用地
总平面优化设计要根据规划、消防、卫生、施工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 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地、因地制宜地布置建、构筑物、运输线路、管线等, 力求使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节约用地。
2.1 联合化布置
在总图规划设计中,联合化布置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项目的各种装置和设备的布置,也可以应用于民用项目的建、构筑物的布置。在布置工业项目时,当所布置的装置或设备有露天布置的条件时,应尽可能选择露天布置,从而减少占用建设用地,当一些建、构筑物的联系较为密切且功能相近时,可将这些建、构筑物联合布置形成联合建筑。
建、构筑物的联合布置可分为横向联合和竖向联合两种联合方式。横向联合的建、构筑物的布局方向是水平的,在横向联合中,不同联合形状的建、构筑物的占用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大不相同。因而,总图设计人员应当统筹考虑建、构筑物的各种联合形状,并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占用建设用地面积最小的联合形状,最大化的节约建设用地。
竖向联合主要通过将建、构筑物“叠”起来实现联合布置,因而竖向联合的建、构筑物多为综合性建筑,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层数实现一楼多用。例如在建造办公楼可以通过增加办公楼的层数来容纳职工活动中心和自行车库等,便可以避免将这些建构筑物在场地内进行布置,从而节约建设用地。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构筑物的实际情况灵活布局,可以通过结合横向联合和竖向联合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用地。
2.2 合理确定建、构筑物间距及建筑方位
合理确定建、构筑物卫生、防火和安全间距。利用地形作防护在防爆、防火、防噪声等干扰方面收到积极的防护效果, 同时统筹节约项目建设用地。
建筑方位是影响项目用地利用率和建筑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设计时将磁北方向作为主要建筑方位, 能合理利用采光、通风等自然条件。但实际上, 各建设单位所征用的土地其形状、范围、内部及周边环境等各不相同, 这时就需要对所征得的土地进行针对性的特征分析,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贯彻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最大化的减少投资成本,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市场价值。
2.3 合理确定道路宽度
在主要建、构筑物之间应当留有一定的道路宽度,用于布置工程管线、交通线路、景观绿化,且道路宽度应当能够满足各种防护间距。一般而言,道路面积占整个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往往高达30%以上,因而,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对于节约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道路宽度时,应当严格遵守设计规范要求,灵活确定通道宽度,并将其控制在各种卫生及安全防护距离所规定的范围 之内。优化总平面图布置对于减小建、构筑物间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总图规划设计人员应当拓宽视野和思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构筑物间距,从而节约建设用地。
2.4 合理布置综合管线
在总图规划设计中,管线综合布置是一项十分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使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一般而言,不同工程管线的布置系统、敷设方式、埋设深度、架设高度各不相同,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的联系非常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设计人员应当合理布置综合管线,尽量使管线短捷、顺直,从而减少投资,节约用地。
综合管线的布置方式中,直埋的投资成本最低,且施工较为方便,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埋适用于通道较宽的情况,直埋道路两侧的管线间距应符合管线综合设计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果通道的宽度没有达到管线直埋的规定宽度,可以采用布置综合管沟或架设综合管架的方式,综合管沟和综合管架有多种不同的敷设方式,总图规划设计人员应依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敷设方式。
在改、扩建工程项目中,原有建、构筑物也应充分利用起来,原有的管架通过加固措施便可以用于架设新的管线,当规范允许时,也可以沿原有建筑物外墙壁架设新的管道,从而减小占用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总之,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敷设方式,合理布置综合管线,从而节约建设用地。
2.5 合理协调近、远期项目建设
总图规划设计中对于土地的使用应将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远期发展和建设。当工程项目为分期建设时,应集中合理布置近期工程,并将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进行合理衔接。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预留适当的远期用地。一般而言,所预留的发展用地内,应当禁止永久性建、构筑物的修建。在土地征用时,最好采取分批征用的方式,避免出现大量土地被一次性征用时所造成的土地闲置现象。合理协调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建设用地及投资成本。
3 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建设项目的交通运输,消防控制、环境氛围等因素也对工程项目的占地面积有着重要影响,在进行总图规划设计时,应当根据国家及地方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合理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尽可能选用占地最少的技术方法。
4 结语
在总图规划设计中存在很大的节约用地的空间,设计人员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努力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拓宽视野和思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在不影响总图规划设计的质量,同时满足国家及地方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寻求节约用地的途径,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建设用地,减少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李攀,张石成.浅析总图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方法 [J].中华民居.2013(3);
[3] 李凯,谢伟.总图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方法 [J].科技信息.2011(32);
[4] 赵哲.浅谈总图设计中节约用地的途径 [J].黑龙江冶金.2011(4);
[5] 刘光霞,浅谈工业总图运输设计与节约用地 [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0);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整理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土地整理则仅指农地整理,我国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大都属于农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的农用地整理。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1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2规划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2.1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矛盾
(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有比较大的冲突。土地整理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有不小的冲突,突出表现在:零碎的耕地使用权属与建设大格田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农村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与距离农民住宅的远近、田块质量的差异等原因多采用远近搭配(农田离住房的距离)、好坏搭配(农田质量、设施的好坏)的方式,单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少,而且并非连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这样的土地使用状况给土地整理中田块平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整理后农民依旧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大格田分割为零碎的小田块,难以达到方便农业机械耕作的目的,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土地整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水利设施重建与现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理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据自然形成的村组界线自发形成,或者说村组界线大部分依水系划分,两者相辅相成。改造重建时由于要为实施大农业生产服务,要建设满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设施,以提高整体灌排保证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证小范围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认为设计方案不科学,还不如整理前经济实用。
依据建立大农业生产思想而设计的方案必定与实行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土地平整、过路涵和放水口的设置、农用机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调整布置、甚至田间道路的设置和取水水源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与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已经多元化,如从大型水库取水要支付水资源使用费,小型水库、泵站等水利设施已经承包给农户经营,因此为节约灌溉成本,有些农民就以农田周边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间排水为灌溉水源。土地整理后可能要填埋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节水型的硬化灌溉沟渠,引用大型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在现有小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农民不同意填埋这些坑塘,有的农民弃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潜水泵从排水沟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规划设计队伍有待整顿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微观上的设计,设计的对象就是农民田间使用的土地和沟、渠、路、涵、桥等建筑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设计,平均一个国家投资项目涉及农田近3万亩,而且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但设计任务相当繁重,而且需要对项目区的情况达到相当细致的了解。而有些设计单位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草台班子,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都不够,到项目区调查也是蜻蜓点水,三两天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了解当地的水系和地理情况,当然设计出来的项目就不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中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规划公示也只满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蒙混过关。当然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3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待改进
目前的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点不合情理,熟悉情况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没有能力或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审查。而省级以上国土部门由于需要审查的项目太多,精力有限,又不熟悉实际情况,无从进行细致地审查。有些过分追求线形地物横平竖直的规划设计与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好看的审查也有关系。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争取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查批准,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把关,有些项目设计甚至是从设计单位拿过来后直接盖上章就上报了,部门论证也只是走走过场,设计的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到实施时才发现有那么多问题。
2.4 规划设计规程有待完善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也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在我们南方,生产路的宽度规定为2m,但在项目实施中基层干部群众大多认为偏窄,不利于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强烈要求加宽到2.5m。
3结束语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性设计。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土地 规划 管理 GIS 修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1-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乐都县此轮规划在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乐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属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过渡层次的中观性、政策性规划。其基本内容应当是在省级规划的控制下,提出各类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重点解决好县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骨干性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协调与控制问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是保护耕地,核心是节约集约用地,重点是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因而乐都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袖编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摸清家底,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客观、科学的评价。
(2)统筹规划。要体现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强化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的整体调控作用。要依法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3)保护耕地。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重点安排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4)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和土地用途分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补充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应作为强制性指标,依法确定并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划定土地用途区与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相结合,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
2 新技术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应用
回顾上一轮规划修编实施的情况,不难发现,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导致规划成果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在此,本文仅从技术角度解析上一轮规划修编存在的问题:(1)基础数据严重不足或者现势性不够,很多数据仍采用纸质地图,操作难度大,准确性低,造成规划修编成果不够准确或者适应性差。(2)规划图斑不能与实地地块一一对应,导致规划成果与实际的矛盾,为后期的规划实施带来困难。(3)基础性研究不足,规划修编缺乏理论支撑,规划方法在融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与政策调控意愿方面的实用性不强等等。
为克服上述弊端,一方面依赖大量现势性很强的数据支撑。数据是新一轮规划的核心和基础,在修编工作过程中,我们期望的是随时可以调阅各类相关数据,包括上一轮规划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等的支持;另一方面依赖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支持规划修编。有了数据,还需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有序地组织起来,便于对其进行调阅和查询。同时,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也非常关键,因而数据的统计、输出,甚至进行更高级的叠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们关心的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将现状数据和规划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提取等操作以获取有用信息。为此,首先要在县和各区县之间建立专网连接,保证信息传递通常,同时也确保数据保密和安全;其次,要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对规划修编必须的各类空间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数据统一存放在县局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县和区两个层次都在同一套规划数据上开展修编,使用同一套现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借助GIS软件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对其进行操作、处理,实现数据的修改、保存提取和输出等。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系统的设计
县国土局在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时,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础数据建设。(2)加强实地调研,提高图件资料的准确性和现势性。(3)加强规划方法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以Internet/Intranet为基础,Oracle+ArcGIS为基础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管理工具的软件平台,并设计实现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系统。
3.1 体系结构建设
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如图1。
其中:数据层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分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前者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不同行政区域数据的无缝拼接,由中间层的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后者存储属性和管理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理定位编码相互关联;中间层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空间数据库;应用层为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要,将应用层分成两个部分:系统用户端和部门用户端。
3.2 主要功能设计
系统按模块化结构设计,划分为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规划辅助编制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专题分析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6个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各模块又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调用、界面集成而紧密相联,如图2。
(1)基础数据处理功能。
实现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基本图形操作、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输出、数据交换、对上级系统的数据上报和更新、专题图制作、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
(2)规划修编功能。
实现规划方案拟定、方案比较及成果输出等规划辅助编制功能。
(3)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包括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各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调阅、查询和统计;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的存档;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按项目、土地用途等的查阅、统计;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按任意区域、任意比例尺输出;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基于图层的调整、修改等。
(4)规划实施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辅助编制供上报审批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核算管理计划使用情况并自动生成相关台帐。
规划实施期间,一方面要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进行管理,确保新项目符合规划;另一方面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管理,将项目相关信息录入系统,综合管理。
(5)专题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提供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等工具,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6)系统维护功能。
本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数据维护和日志管理等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框架设计。
数据库包含图形、属性、文档等多种格式数据,属性数据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图形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文档数据(文字、影像、图形资料等)以长二进制数据格式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或者以文件形式存放。
系统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规划基期信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土地规划实施信息以及管理数据。其中基础地理信息库反映了城市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现状,是本系统各模块共同需要的基础数据;土地利用规划基期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用途分类图和环境要素图等;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用途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图等;土地规划实施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计划台帐等。管理数据包括一些图片、图像、声音和影像数据,要理解、利用和查询、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就必须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这种对数据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被称为元数据,它描述了有关数据的结构、内容、码、索引等内容。
(2)数据存储设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含图形、属性、文档等多种格式数据,属性数据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图形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文档数据(文字、影像、图形资料等)以长二进制数据格式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或者以文件形式存放。在所有数据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库是元数据库,元数据主要采用XML来描述。
3.4 系统安全性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准确、可靠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数据,本系统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程序设计和组织管理制度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安全保密性。
对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商业产品,这里不再赘述。仅讨论在程序设计中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1)系统的数据库操作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的事务提交和回滚机制,确保业务处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2)系统的数据结构应充分利用存储空间,在不同的用户之间通过数据冗余提高整个系统的数据安全性。(3)系统中存贮的用户口令、备份口令、数据库连接信息等重要数据,必需经过安全加密。不同用户和职能部门设置不同权限级别,同时对用户口令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保护。(4)另外设置个人操作记录、流水记录、特殊操作痕迹记录等方式存放各种操作信息过程,为系统提供多条审计线索,确保每一个文档操作都有据可查,保证数据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可追踪性。
3.5 接口设计
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原则上通过数据库作为缓冲和存储区。个别需要的采用全局数据区结构。
系统支持各种标准硬件设备,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转换(如:可以进行MapInfo及AutoCAD数据格式到Arc/Info数据格式的转换。可以将系统数据导出为标准的数据格式,可以将标准的数据格式导入为系统数据等),支持各种标准硬件设备。
4 结语
县国土局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系统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日常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农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等多项业务中得以应用,取得了实际效果。随着修编工作的深入,相关的数据不断丰富,特别是大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会给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和实施等带来更方便更实用的现代化工具。
参考文献
[1] 乐都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J].乐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汇编,2001,8.
篇6
【关键词】ArcGIS;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字库(Style);符号化(Symb01)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26-01
1、引言
基于ArcGIS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修编工作是近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行业普遍开展的一项业务。作为GIS领域代表产品的ArcGIS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库管理及制图功能,通过软件系统预设的大量符号可以轻松实现复杂专题地图的准确表达。这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是国土部门矢量化制图发展过程中新的里程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通过AreGIS中制图模块即ArcMap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的预定义图式符号表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_2009)》(以下简称《制图规范》)中的规定,土地规划用途共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三个一级分类,11个二级分类,27个三级分类;土地用途区要素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9个分类;必备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等6种专题地图。按照《制图规范》要求需要制作190种包括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才能完成制图工作。下面将从符号库的设计思路及基本应用两方面展开叙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的分析和设计
按照《制图规范》中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共分为6种主要必备图件,除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外,为突出显示专题要素表达,在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整治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等专题图中,除专题要素以外的图层都采用了弱化和虚化的显示方法,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中的建设用地用浅灰色表达,即每一种专题图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制图表达图式,因此,针对每一种专题图件都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符号库,以便于在制图工作中节约缓冲空间及提高制图效率。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建立与保存
按照上面分析的符号库的设计思路,我们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符号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符号库、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符号库、土地整治规划图符号库、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符号库、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等,专题要素符号库和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下面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为例,简单介绍专题符号库的建立步骤。
首先,建立专题图符号库。在ArcMAP(以ArcGIS9.3为例)环境下,点击TOOLS菜单,指向styleS,选择Styles manager,选择styleS下拉菜单的最后一项——Create New Style按钮,在打开符号库文件保存对话框中选择保存路径,命名相应的专题图符号库名称(例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点击保存按钮之后自动添加到符号库列表当中,点击DK按钮。
其次,依次建立各种要素的相应符号。上图中系统自动按照styles文件的格式建立了标准符号库文件。但内容是空的,需要工作人员按照《制图规范》要求在相应的点(Marker Symbols)、线(Line Symbols)、面(FillSymbols)文件夹下逐个建立制图所需要的各种图式符号。在分别选择点(Marker Symbols)、线(Line Symbols)、面(Fill Symbols)文件夹后,在右侧空白区域点击右键,进入New创建符号时,会出现如下三种不同的制作模板(symbol Property Editor菜单)。按照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的不同特点完成各种符号的制作。
再次,注意图式符号的注释名称。某一种图式符号的注释名称是进行符号化的依据,采用数据库中某一要素层(Feature Class)的某一字段的阈值限定内容作为图式符号的注释名称将给批量化的符号化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图1中,前4项线状符号的注释名称采用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线状地物的地类编码字段的阈值限定内容(DOMAIN)。在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线状地物层(XZDW)进行符号化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地雷编码(DLBM)】字段的值进行与符号库中的对应符号进行匹配。
最后,保存所建立的符号库。编辑修改完成后会自动保存到所建的目录位置,生成符号库文件,符号库文件的扩展名为*.style。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的具体应用
在完成全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号库的制作后,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各种专题要素图层的NA(ADD DATA)基础上,通过所制作专题图的图式符号库的调用,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符号化显示,步骤如下:
1.调入相应的图式符号库——制作某种专题图应当调入对应的专题图符号库和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例,在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时,应在系统加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符号库和基础地理要素符号库。
在矢量数据加载完成之后,运行TOOLS/Styles Manager/Styles/ADD…,指向所建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符号库所在目录,打开所需要的符号库。
2.符号化(symbology)——在完成矢量数据和符号库的调入后,应当根据矢量数据(Feature Class)中某一字段(Field)的值和符号库中注释名称的对应关系进行批量符号化(Categories/Match t0 Symbologyin a styles/Match Symbology/确定)。
而对某些单一图式表达的要素层——即整个要素层以唯一图式符号进行表达,如基本农田保护区(GHJBNTBHQ)要素层,则只需要进行Symbology/Feature/Single symbol的设定,如下图:
篇7
关键词: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日常管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是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证土地登记成果准确、有效的关键措施,对于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土地登记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信息化水来的不断提高,土地登记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对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总结分析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工作的各项制度,全面提升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促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土地登记规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土地登记专业技术工人员缺乏,地籍队伍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的土地登记工作要求
当前,土地登记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调换频繁,县级土地登记部门一般由2-3人组成,中心土地管理所地籍工作一般由1-2人负责,地籍股工作人员即要负责日常土地登记的审核、归档、档案录入工作、又要负责土地权属、地类、面积的审核确认工作。同时,还有地籍卫片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年末变更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农民宅基地发证等专项工作,土地登记工作纷繁复杂、专业技术性强,业务人员一般需要1-2年的工作实践才能普遍掌握土地登记的业务核心。而且大部分地籍工作人员仍停留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的土地登记模式和技术方法上,很难保障土地登记的准确性,满足现代土地登记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登记水平高效、有序的发展。
2土地登记人员责任心不强,土地登记相关表格末按规定程序填写,对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不够重视,引发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
大部分土地登记人员,在日常土地登记工作中,仅注重土地权属来源要件和权利人真实合法身份的审核,忽视对土地登记申请书法定权利人申请、指界人是否为合法指界人,并提供合法身份证明等土地登记工作细节的注重。同时,在工作中仅注重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不注重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的登记资料归档和相关土地登记卡的记事填写,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对土地登记重要性的日益提高,由于土地登记档案中申请人、指界人不为法定权利人签字、申请,注销、查封等他项登记末覆行土地登记程序而引发的行政诉讼的复议案件屡见不鲜。
3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重登记审批、政府意见、领导意见主导登记审批,而忽视了对土地登记会审制度、土地登记审批制度、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制度、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土地登记资料查询制度等基础制度的建设,没有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土地登记行为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更好的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减缓了推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4土地登记现代化信息管理建设进程步伐较慢,土地登记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土地登记工作是土地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土地登记档案又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要想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水平,就必须实现土地登记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土地登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国土地籍部门普遍存在专职土地登记人员较少,工作任务较重,重办证、轻档案的一种工作状态,缺少专职的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和现代办公设备,致使证书办结后,有些登记档案残缺不全、一是在办证过程中,对土地登记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填写不够准确和完备,二是土地证书办结后,不能对土地登记档案及时按权属、时间、坐落等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土地登记档案资料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实际的应用性较差。档案管理、登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时代,没有土地登记档案的电子档案,不能很好的应用计算机,不能实现对地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检索。
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的策略
2.1全面充实和提高土地登记队伍素质 从市县到基层普遍存在土地登记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需全面提高地籍队伍的素质。一方面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尤其是掌握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的新型人材,实现传统土地登记方式和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对接。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和提高土地登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更新土地登记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速土地登记工作规范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强作风培养。培养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作风,对土地登记各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实性只有不断利用现代化技术更新土地登记资料,始终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才能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技术保障作用,才能长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人、财和物的投入,加快地籍基础建设投入,努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3、把事务性、技术性工作推向市场,理顺土地登记职能 地籍测量、土地调查等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可以交给市场、社会和事业单位。首先,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结果。建立土地登记制度,对节省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登记工作资金、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土地登记服务体系。其次,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和坚持从业人员的考试制度和机构资格资质认证制度、年审制度,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保证土地登记社会化、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4、提高土地登记土地登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落实责任到人,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除日常登记外,加强对抵押登记、注销登记、他项权利登记的法律意识、减少登记错误,注重登记细节、加强对土地登记薄的实时管理、提高登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本辖区内土地登记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人员依法依规,正确履行职责。
二是加强土地登记制度建设,A、出台《土地登记操作规范》,设立登记资料报批规范文本,完善办事流程、报件要求、工作时限、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实行土地登记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违反土地登记规定操作出现的差错,一律明确相关经济、行政、法律责任,对违规登记人员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以此增强全县地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加强行业监督管理。B、加快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积极支持土地登记机构发展,着力培养专业队伍,为土地产权、产籍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保障。C、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按照市场化发展的方式,积极培育土地登记独立第三方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D、加强土地登记行业监督管理。对土地登记机构或当事人提供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宗地界址和面积等宗地调查测绘等成果进行严格审查,并依法提供查询土地产权、登记资料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便利。
5、加快土地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土地登记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是提高土地登记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在目前现有的技术上,要加快遥感、航测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中的运用,提高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土地登记的土地登记方面统一使用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实现图件、属性资料和档案一体化,实现土地登记资料及土地登记查询、统计等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登记资料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土地登记数据库建设力度,将各类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化,分类存放于土地登记数据库中,并实现土地登记数据库与土地登记数据的实时更新制度,真正实现土地登记信息的现势性和动态性。同时,通过建立局域网实现市、县地籍部门与各中心土地管理所对土地登记资料的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和完善网络办公流程,实行网上审批。
总之,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统揽全局,拓展思路开展土地登记工作,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动力,扎实做好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向土地登记的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1] 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134号,2012。9
[2] 罗焱.关于加强城镇地籍管理措施的几点意见(J),办公室业务素质,2013(04)
[3]伟 城乡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黑龙江龙业科学,2011(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2007年10月1日
篇8
现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97〕首规委办规字235号)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三、其它
篇9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规划;信息化;应用;发展
1 土地测绘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土地的整理工作中,测绘技术水平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一般情况下,为了操作的方便和精确,我们可以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集野外数据,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种方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操作十分方便安全,并进一步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土地整理工作。 在土地的调查预测到开发整理,整个工程够需要测绘工作的应用,测绘方法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具体有区分,测绘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意义不同,土地的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能够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依据,为每个阶段的科学性决策提供数据,测绘工作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中提供数据支持,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的应用中意义十分重大。
在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中,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并且随着科学的应用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对当前测绘工程来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测绘准确度,随着测绘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测绘信息化工程上测绘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地开发和整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方式把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到更为科学、规范和精确,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人员的负担,工程人员不用翻山越岭进行室外的实地测绘,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土地管理部门为了对土地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满足规划基本需求,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提供基础,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使用测绘图,而测绘图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完成,第二,在测绘工作中的数据也是通过测绘的信息化来得到的,在技术支持下测绘工作利用定位系统或者其他先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精确便捷的为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整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促进了土地资源整理的合理的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仪器,搭建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对土地资源工作开发和整理。
2 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 调查 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应用之一就是土地的更新调查,这种更新调查是根据之前的土地调查数据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卫星和航空影响等方式,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运用国家基本标准采取新土地的分类系统,从而高效的对调查区土地进行全面实时的调查,其中常用的工具有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采用现代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勘测定界 土地的勘测定界包括很多方面,土地勘测定界要以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为基础,对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界定,对于用地面积以及权属调查、土地测绘等都要详细进行,并且在勘测结束之后编写勘测界定报告以a提供数据资料,具体的勘测定界有很多步骤,其中有外业调查、测量、整理汇总等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界定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可以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3 开发整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进行迁村并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推进农民住宅的集中和搬迁,还有乡镇企业的集中迁向工业园区的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农田实行集中经营的策略,采取退宅还耕的措施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理,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挖掘城市存量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盘整闲置土地开发整理。矿区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灾区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灾后重建对水毁农田整理,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退宅还耕整理。
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复垦规划, 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复垦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4 规划设计 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测绘信息,对于土地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工作,其中土地信息包括了土地的具体区域位置、数量,土地基本质量情况以及价值等,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土地以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且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在规划设计中土地的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了凸显了它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收集方面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3 结语
搭建统一的土地信息开发管理平台,提高土地测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实现土地测绘资料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开发,最终更好的实现土地测绘和规划的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应东.浅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监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719-719.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交通系统;一体化设计
前言
城市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尤其是对于一些城市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的城市,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现今,我国各大城市都面临着沉重的交通压力,做好城市交通建设缓堵保畅已经成为了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在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城市交通建设项目的需求与城市土地供需紧张的现状两者之间是极为突出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城市交通体系纳入到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中,通过构建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规划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解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 城市规划设计中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矛盾分析
城市地块面积的合理规划与民众之间的出行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某一区域为例,其在城市土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住宅和办公用地占据了土地面积的近6成,道路交通占地约占27%,这一数值要高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道路占地面积的标准,但是其在道路结构和布局方面规划并不到位,导致规划区域内仅分布着一条主干道且缺乏次干路,对于人员与车辆的分流,从而使得经过这一区域的车辆或是人流都需要经由这一主干道从而导致交通压力巨大。通过卫星地图测算后发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土地大小划分差距较为悬殊是导致道路交通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项目引导规划、忽视规划衔接等城市乱象是导致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和完整性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片面的强调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城市道路网络体系的规划容易在后期造成城市交通题。此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由于并未从全局进行考虑导致城市规划设计区域与其周边区域之间的规划衔接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容易导致城市交通网络存在重大的设计隐患。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将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的在城市中构建起合理、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2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做好土地使用和交通一体化规划的策略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包含有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几个层面,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做好城市道路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的问题。只有做好规划层次的对接才能对下一步规划中所需要的数据类型、数据尺度以及相关性。做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设计总体战略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做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以最低的消耗与环境污染代价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是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当加强对于资源和对环境污染的约束。通过道路交通规划和土地使用之间协调发展的方式来减少城市空间的浪费。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时间的远期发展规划,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中应当对影响城市线性发展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模拟、预测,结合这一预测来制定城市用地和交通的规划。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中土地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关键在于加强土地与交通两者之间的反馈互动。首先,在交通规划设计中需要结合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来实现最优化设计,通过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类型和强度所引发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有可能造成的拥堵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从而降低城市局部的可达性,并以这一可达性作为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对重新分配的土地使用方式再次带入到城市交通构型中分析其可达性,直至达到相对平衡。此外,在土地规划和道路规划中通过对不同交通发展模式对于空间结构支撑及优化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对不同交通模式的方案进行评价:即通过交通发展模式及空间结构来对土地使用性质进行优化或是选择适合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交通建设规划模式。
3 做好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并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做好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土地浪费,做好对于城市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做好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解决:(1)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现今,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不能一味的将城市建设放在第一位,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破坏耕地的行为,合理布局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2)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各区域土地资源的价值,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积极做好城市中各区域、土地功能的有机协调,完善土地使用功能,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土地空间利用上发挥出1+1>2的效果。从而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完善城市功能,使得城市的发展更为集中和集约。(3)做好对于城市中公用空间的规划开发。城市活动中的公共空间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情况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做好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得公共空间能够更好的、更加全面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通过加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在完善城市需求网络的同时还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土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通过沟通协调加强对于其的开发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避免浪费。(4)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设计对土地使用性的前景规划,在这一规程中应当对城市交通规划所起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土地开发的强度和性质直接决定着交通的强度和交通的分布形态进而对城市中的交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应当积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将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土地建设开发项目的交通需求控制在道路交通设施的承载范围内才能有效的保证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5)交通中对于能源的消耗巨大,尤其是我国大部分的机动车都在城市中运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用地布局、城市道路网络、交通设施等的优化,从而使得城市中的土地使用和交通网络布局更为协调合理,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指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城市人口激增所导致的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以城市交通为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做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之间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惠英,张玉鑫,杨东援,等.城市规划学刊,2009(5):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