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篇1

根据中央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聘专业职务中有关工资问题的规定,结合我市企业的具体情况,现就我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有关工资问题通知如下:

一、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人员范围是:我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经过规定的评审程序,取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被有任命权的单位(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聘任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的人员。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的政工人员不列入本范围。

二、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具体办法是:

1.企业在核定的比例限额内聘任的各档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人员档案工资按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的同级档案工资标准执行。即聘任为高级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9级以下的,可按9级工资标准(118元,122元,125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10级副的,可按10级副的工资标准(98元,101元,104元)执行;聘任为助理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3级以下的,可按13级工资标准(69元,70元,72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员,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4级副的,可按14级副工资标准(54元,55元,56元)执行。(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不含提高粮油统销价后增加的6元)执行起始时间为1990年4月1日,从1991年5月1日起可按市劳动局京劳资发字(1991)114号文件规定的相应档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2.参加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的企业政工人员,如果在本企业首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截止时间前,按我市首次评定政工专业职务的年限规定,同样符合本人现在所担任的政工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并被聘任者,其现档案工资低于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的(在1989年9月30日以前聘任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60元;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38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助理为103元,员为84元),可按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执行,但各单位要严格审定和掌握。

3.对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市劳动局将根据有关政策,核定下达一定的增资指标,计入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所需增资的不足部分,由企业在核定的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和企业随效益增长而增提取的工资增长基金中解决。这些企业还可以根据经济效益和负担能力等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被聘任为政工专业职务,按规定时间进入工资档次后,自主确定高于或低于档案工资的实际工资水平。

4.尚未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由市劳动局核定下达,作为专项资金计入成本。

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工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单位,方可按上述办法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

篇2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资源整合 能力再造 竞争优势

在动态的、快速多变的环境里,企业仅仅拥有许多关键的资源 (如技术、信息、系统、流程、人力、财务与基础设施等)显然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以“能够确保整个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而有效反应的方式”来配备这些资源,即具有高效实施整合的整合能力,以便使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产品市场领域和相应的实施能力之间能够达到理想的动态匹配程度。这已经为许多企业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帮助经营者重新认识企业的竞争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为企业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资源整合具有不同的内容,只有根据自身内外资源和市场状况的现实进行整合,才能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最优。

一、资源整合是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基础与保障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各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或对价值创造起到其他条件性作用的要素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差别,而且它们各自对于价值创造整体性活动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都存在着所谓的“缺口”或者说“缺陷”。要素资源缺口存在是价值创造的一个既定前提,同时也是导致它们之间必须结合和能够结合的基本原因。就企业所面临的缺口问题而言,要素资源缺口的存在制约着其生存和成长能力,而解决这种缺口约束的惟一方法就是弥补相应的缺口,即按照质与量的要求纳入相应的要素资源。但是,企业在商品经济状态下,在市场中生存和成长的前提性约束,又决定了企业对其要素资源缺口的弥补或填充必须通过交易的方式进行。基于以上要素资源缺口的弥补或填充存在的客观性与弥补缺口的条件,我们就找到高技术企业要素资源整合的原因[1]。

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累、整合并促进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企业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企业成长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企业要素资源的整合不是一次。只要企业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资源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而使得企业要素资源之间产生不能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的趋势或结果时,企业自身就产生了进行要素资源整合的需要,企业要继续获取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力量,就必须进行新的要素资源整合。对于高技术企业的成长而言,从其初始点即高技术进入企业开始,企业就面临着要素资源的整合问题:不管高技术本身是由企业自己发明的还是从企业外部引入的,也不管是在新建的高技术企业中的高技术还是在原本存在的企业中的高技术换代,企业都需要以进入企业的高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企业要素资源的整合,使企业其他要素资源与高技术或高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变化相协调或相适应,以形成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内部基础和综合支撑力量。许多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成功经历表明,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并不是在高技术的单一支撑中进行的,而是在高技术企业以高技术为核心的不同的企业要素资源的整合所产生的综合支撑中进行的,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始终依赖于高技术企业的要素资源整合。

二、资源整合是高技术企业能力再造的基础

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Theory)是资源整合的出发点,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搭起了一个过渡的桥梁,指明了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思路。在资源的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及其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企业拥有的资源,资源基础论认为,并非公司所有的资源都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当这种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

林嵩、张帏等按照资源对高技术企业成长的作用将其分为两大类:对于那些直接参与高技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称之为成长所需的要素资源,而那些虽然未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但是其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有效性的资源,则称之为成长所需的环境资源。

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资源主要有以下五种:场地资源:良好的场地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生产经营环境,有效的改善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资金资源: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无论是进行产品研发还是生产销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有效地吸收资金资源是每个经营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人才资源:高素质人才的获取和开发,是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应该包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经营理念、蕴涵在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和满足企业价值实现的技能技艺,它体现在设计、工艺、制造、营销、服务等诸方面。管理资源:高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技术人员出身,他们本身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对于企业管理知识往往有所欠缺,很多高技术企业都失败于管理不善,这意味着拥有一套完整而高效的管理制度是新创企业宝贵的资源。技术资源: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积极研究开发、引进和寻找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成果,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将有助于加快产品研发速度,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提供有力的优势。

环境资源是指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除了六种生产要素之外的其他支撑条件。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资源有四种:政策资源:从中国的创业环境看,发展高技术企业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只有在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条件下,高技术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国内外人才、贷款和投资、各种服务与优惠等。信息资源: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信息资源主要有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主要包含技术创新项目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动态,与创新项目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他创新主体类似项目的进展状况等。市场信息主要包括来自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供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面的信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企业成长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硅谷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浓厚的创业文化,如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等。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对于创业者有着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使得高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动力和能力去获取更多的生产要素,有效组合并创造价值。品牌资源:高技术企业所置身的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例如,优秀的孵化器更会为居住于其中的企业提供一种品牌上的保证,这可以提高政府、投资商和其它企业对该企业信誉度的估价,有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获取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等资源的可能性。

企业通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不断整合,达到一种理想的最终状态,具备了用以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并且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企业目标的变化,能力持续不断的积累、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回路,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并使竞争者难以理解和模仿,这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积累和学习怎样分配资源和能力的组织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会不断的出现,作为一种行动能力,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因此,根据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在企业家实施资源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识别关键资源,同时把握其他发展所必要的资源,最终形成竞争战略,实现企业能力再造,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制定良好的战略规划。

三、资源整合是形成高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1.资金、场地等有形资源为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素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相对于无形资源,资金、场地等有形资源所能挖掘的价值并不大,但是对于新创企业来说,有形资源是企业的后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成长的基石,没有有形资源,企业的创立就无从说起,所以创业者不能忽视开发这些基础要素。

2.知识资源的整合可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平台

核心能力理论将知识作为构成核心能力的关键资源,强调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需要进行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共享。综合文献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知识整合是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过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可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平台。知识资源已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被放在竞争要素首位。从实践上讲,世界上众多持续成长的优秀企业,都是能够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来再造系统,不断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变革企业系统的结构,从而保持整体优化的状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其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成长建立在知识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尽管实物资产、劳动和财务资本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资源,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步被知识和技术所代替,资本正逐步演变成为知识的一种功能。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对知识的吸收、选择、组合和市场化,首要的是对知识的获取。但相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好,企业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必然会有自己的“知识”选择,必须按照市场定位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这既是“核心技术”形成的途径,更是增强企业能力的内在要求。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核心是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原则调整企业组织构架,挖掘企业内部的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关系,注重团队持续学习,改变员工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知识”价值取向,并将企业中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知识整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3.人力资源的整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人力资源是高技术企业最活跃的创新资源,为了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流动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才调配形成制度,逐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适应人才市场化的趋势,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利用全社会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建设服务,逐步建立起“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机制。因此,人力资源整合从两个方面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一是通过引进、培训和激励等手段,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二是通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合,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调配使用,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全面转换人力资源配置观念、人才选聘、使用、晋升、培育和考核观念,对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进行全新的描述设计,构建完整的人力资源综合开发管理体系。第二,要将市场机制作为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通过推行岗效薪点制,建立员工收入与个人绩效、单位效益、市场价位挂钩,能上能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要创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引,建立相应的思想理念体系和基本行为准则,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与奉献精神。

4.信息资源的整合,促使高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

信息资源整合是ERP实施成功的保证,信息资源整合为管理咨询和ERP实施架起沟通与共赢的桥梁。从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看,对信息的现实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如何使数据进入生产流程中流动并被共享;如何从零散的数据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现统一的商务界面。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信息系统以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运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要解决“信息孤岛”的沟通问题,就必须从对企业信息资源中的数据、内容以及建筑其上的业务过程的整合入手。(1)数据整合:数据整合的目的是将不同的数据库集成起来,提供一种单一的虚拟数据库,这样就不会出现与核心业务不一致的多个数据库,保持应用软件数据相互一致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数据整合使应用软件之间能够共享、交换相关的数据和交易。(2)内容整合:内容是指非结构化的信息,例如电子表格、文本文件、图像、图表、报告、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内容整合让用户访问、整合、分发和交换所有的相关内容,无论内容位于何处、如何管理。(3)过程整合:过程整合能将企业规则和过程转移到企业应用软件以外,变成一种外在的过程和规则引擎。过程和企业规则的这种外在转移增加了灵活性,从而可以对过程的改善或者新的商业机会做出更加有效的反应。最终,通过提高外在的和内在的过程自动化水平,可以提高过程执行的整体效率,达到优化过程的目的。这三种集成是互补的,其效果远大于三者之和。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企业在信息资源总体整合上的挫败。

5.政策、品牌、文化等环境资源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倍增效应

政策、品牌、文化等环境资源并非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这些资源的存在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贷款、投资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品牌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能够强有力地影响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用户对企业的认识首先是从品牌以及同品牌相联系的产品开始的,而用户对企业的接受和对产品的忠诚则来自于心理上的认同。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环境,文化整合的目的就是塑造企业的价值观,建立起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拼搏创新,持续学习,追求卓越和团队协作的企业文化,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中,政策、信息、品牌和文化资源位于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无形资源核心要素的,能够不断促进企业人才、知识、高技术、管理等各项资源的融合,并且对促进高技术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企业将企业外部的要素资源不断地纳入企业内部,使得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原材料等企业基本要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生产或服务流程,并由此形成一定的将企业要素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又不断地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企业外部,并将企业不需要的要素资源排斥到企业外部,最终形成高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见下图。

总之,成长要素资源对高技术企业来说意义非凡,能够拥有必要的成长资源是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保证。然而,成长资源并非越多越好,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往往更着眼于最优化使用资源并且控制资源,而不是贪图完全拥有资源。因此,高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有效识别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要素资源对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支持作用,是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职能。企业成长要素资源的系统整合的缺口理论和资源基础论为成长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借助资源基础论,使企业家可以对成长资源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识别,进而有效整合,形成高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M]. 2003,p82-86,258-262

[2]林 崧 张 帏林强:高科技创业企业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143-147

[3]Leonard Barton,Dorothy.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334-352

[4]De Boer ,Michiel,Vanden Bosch,Frans a.J.,Henk W.Volberda.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9,36(3):379~398

[5]David J.Teece,GaryPisano.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6]Bruce Kogut, Udo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篇3

1.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竞争优势

美国著名学者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某一特定企业的优势。波特认为,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划分五个基本活动的饲料、生产、配送、销售和服务,以及采购、技术开发、人力管理、基于四个支持活动的企业,九个活动构成一个价值链。链中的每个链接的活动是相互关联的或受影响的。企业通过在价值链中完成活动获得竞争优势,或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更高的产品价值。当企业价值链链接活动转移到国外时,使活动成本降低或创造更多价值,即企业通过海外活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具有跨国经营的相应能力。

2.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借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规模较小、资金较少、技术不发达,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某些领域发挥了其比较优势,体现了其自身的经营特点。美国经济学家井(L.T.W)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生产成本低,生产成本低,是市场特征与国内密切相关。

二、研究安徽省跨国企业培育路径的客观原因

1.知名品牌较少,跨国企业竞争力不强

品牌是对公司及其产品、售后服务和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是商品和代表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人们想到某个品牌,同时也将始终与时尚、文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创造品牌时不断创造时尚。

而安徽省目前拥有的跨国公司品牌较少,虽然有些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例如奇瑞、鞍钢、江淮、铜陵有色等知名品牌,但总体上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有限,而真正可以在国际市场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相当匮乏。

2.研发资金投入低、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是确保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稳定增长的保障。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体现的越来越淋漓尽致。而安徽省的跨国企业,研发投入前三甲的海螺集团、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在2013年中分别达17.6亿元、12.9亿元和12.1亿元,这远远落后于同领域的其他跨国企业。

3.投资规模小,海外企业效益差

目前,安徽省跨国企业进行的海外投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以及要求不高,基本上投资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现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能力。

4吸收人才能力较弱,经营缺乏人才

纵观精力发展历史,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跨国企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更加紧迫,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然而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经济相对落后、待遇相对偏低,每年都有相当一批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国外,这使得安徽省跨国公司面临缺乏人才的窘迫境地。

三、安徽省跨国公司的发展策略

1.规模化经营

以上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以及安徽省跨国企业面临不利条件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安徽省跨国企业发展的突破点在于扬长避短,技术水平是短时间无法有效提高的,而其劳动密集型产业丰富,则可以利用一些欠发达的国际市场,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显现出其竞争优势。

2.品牌战略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品牌理念,打造出高附加值产品才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有效方式。安徽省已经拥有了一批本土的跨国公司,但是在全球同领域的竞争中,依然不占优势。安徽省各企业应该认识到这点,将品牌战略摆在一个重要位置,才能在国内外跨国公司中争取一席之地。

3.政策支持

积极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可以挑选出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开展综合经营,从生产线、价值链和物流链着手,使产业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4

关键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竞争优势 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企业竞争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公司竞争战略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战略高度加以处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总体战略联系在一起。

首先,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企业决策加快了,决策的复杂程度更是大大提高。这使得战略管理的地位空前重要,不得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从事务性部门走向战略性部门。

其次,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因而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一切使得经理人员认识到追求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调整策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企业员工的行为。

第三,科技发展的高新化使得知识在造就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呈现,这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的创新型人才,人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已经明显地突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为此,企业必须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战略职能来看待,进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扮演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先驱实践者的角色,其精髓在于人本主义理念,将管理的重心集中在对“人的管理”之上,实行一系列充分体现其人本主义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多学者开始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并且在欧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被证明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这也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走向成熟。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它在雇佣关系、甄选、培训、发展、业绩、管理薪酬以及在员工关系、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做出决策。其最大特征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系统地设计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使之能够配合企业整体竞争策略和形势,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完善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评价和激励四方面核心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只有企业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统一时,才能使企业获得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竞争优势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相对持久的,从而有助于达到企业目标。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从事务性部门转变为战略性部门,这种巨大的转变充分体现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作为一个有效增值的环节,它为企业各个直线部门创造价值,支持和促进各部门的发展。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之一,可以从其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以及难以模仿等特性来分析其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作用。

1、人力资源的价值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或者说作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本之一的人力资本,其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核心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家和企业中的知识工作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与以前的企业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从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步向知识的创造、传播、分享、应用与增值等知识管理领域转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持续性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故,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是企业持续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就具备了成为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性。

2、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人才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部分人员,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导致的资源相对有限性这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必然是稀缺的。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的显性稀缺,即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才供给数量绝对不足;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的隐性稀缺,即由于人力资源某种特性呈非均衡分布状态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针对人力资源的不同稀缺类型进行有效的辨识、吸纳、开发、培养及管理,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篇5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6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篇7

(一)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保障是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可以将企业看作为一个能力系统,企业将自身所拥有的技术、管理、知识、文化等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即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是企业获得及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最佳生命力。

2、核心竞争力决定和支撑多元化发展。核心竞争力既是企业发展的引导者,也是企业生存的动力注入者。每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均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及程度,当然企业实施多元化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从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知,不同的核心优势为企业提供的多元化选择路径是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及种类直接决定了企业多元化的深度及广度,所以它决定和支撑着多元化发展。

3、多元化优势的发挥需要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一个好处便是它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即如人们常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通过多个经营活动的组合达到取长补短、均衡效益的目的,增加企业应对风险的弹性,使企业能够稳固而健康地发展。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的另外一大好处便是实现范围经济效益。它是指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分享共同的资源、设备、技术、销售渠道等,从而减少费用的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受到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1、多元化经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多元化经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体现在:(1)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应用;(2)多元化经营可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升。

2、多元化经营的失误会削弱核心竞争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机下,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没有对未来战略进行合理规划而盲目开展多元化,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不能增强原有核心竞争力,还会对其造成严重损害。

3、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经营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前者影响后者的关系,而在时间、资源、能力上都是相互制约的。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基于核心竞争力推进多元化经营的优势有:首先,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能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明白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和核心技术,避免企业盲目发展浪费资源。其次,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能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原有竞争优势的保持,增强原有业务的经营实力及领导者地位;另一方面以原有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新业务若发展良好,也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可以为原业务领域注入新的动力。企业若能形成这种良性互动,则对于多元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带动多个领域共同进步。再次,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能帮助企业保持优势地位。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使其具有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特点,它的价值性和延展性能够引导企业以某种核心能力为基础扩展相关领域的业务范围,对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起促进作用,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最后,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能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当企业以某种核心能力为中心进行业务拓展时,原有核心竞争力能为新业务提供资源或者技术的支持,企业之前维护的客户群体及管理文化均能加以利用,新领域反过来可以加深客户对该品牌的印象,有利于企业呈现特色,使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

二、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因

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若企业生产的新产品能够赢得市场获取利润,那么就意味着它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即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因子;其二,多元化发展能够增强企业风险的抵御能力,即俗话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所以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21世纪,全球各大企业集团纷纷投身到多元化发展之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已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三星、三菱、日立等企业。而就我国企业而言,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主要是出于以下四点的考虑:

(一)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去抵御国外大型企业的威胁,我国企业便迫切需要发展、壮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便是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去支持企业努力发展步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为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策略打开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水平。但是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要想提高盈利水平扩张规模变得十分困难。举个例子来说,长虹在1997年的市场占有率已逼近40%,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所以只有开展多元化经营,长虹才能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新兴产业的前景吸引。随着科技的进步、竞争的日趋激烈,那些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行业(例如汽车行业、家电行业等)利润不断下降,甚至接连不断的价格战使各生产厂家已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兴行业如海洋技术、电子通讯、生态科学等高科技产业逐步被人们关注且迅速成长起来,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且盈利能力高,因而受到众多企业青睐。

(三)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多元化。当前,国内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一些高科技产业及环保事业因国家的大力支持得到政策优惠;而有些产业的发展则受到限制,不断萎缩,如烟酒行业。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企业只能开展多元化经营,寻找新的利润空间从而走出发展困境。

(四)资本市场的运作需要多元化。资本市场的运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利润收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募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一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则可以借助上市公司进军资本市场,从而涉足多元化经营领域。由上可见,企业开展多元化战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企业内部的发展需要,又有外部环境的催生,所以多元化发展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开展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

对开展多元化的企业来说,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其未来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无形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它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是不同企业产品及服务差异的源泉,体现着企业的能力及竞争实力,并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效益。而这种独特性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易被对手模仿与复制,也就能使企业持续拥有竞争优势。

(二)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性,它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若企业拥有了某种核心技术,它便可以把其应用到不同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开发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迅速占领新的市场空间,把握时机赢得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好处便是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同时进行多个领域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很可能力不从心。因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多元化的方向稍有偏差便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及优势的衰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它能促使企业将资源运用于最佳领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元化模式,避免了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

(四)核心竞争力能帮企业赢得竞争中的主动权。当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竞争。对一家没有自己核心产品的企业而言,其用于生产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需要依赖于外部购买,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定严重限制它的发展空间。而且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最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都受到了众多法律和条件的约束,若一个企业不注重于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单靠外部供给的话,其所面临的成长空间及市场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主动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去应对外部风险,而不是被牵制听从于别人,即赢得了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五)核心竞争力影响着企业长期发展。与单一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不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技术、人力、品牌、文化的有机整合体,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它凝聚着企业的精华并一直伴随着企业,它比任何产品与服务的存续期都要长,它能帮助企业立足于长远的战略发展,避免被短期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从而保障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四、基于核心竞争力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建议

(一)加强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尤其对于日新月异的稍有落后即被淘汰的IT行业。对于信息产业的产品和市场竞争,更重要的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即人才和技术,对于同等水平的企业其最终的竞争形势就是核心技术的比拼,而保证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及其优势的就是十分重要的人才资源。如果企业能够始终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即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和人才资源稳定性,就能够保证企业在本行业的顺利发展,大大降低被淘汰的风险。为了顺应发展迅速的科技,要向技术人员提供足够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保证其知识储备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前沿性。

(二)注重主导产业发展。市场对社会的冲击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用户的需求、企业的生存环境、先进的科技都在以一种与企业发展速度不对称的速度变迁,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挑战。美国苹果公司是全球实力最雄厚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学习之处,例如苹果公司的经营理念就很特别,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它每年都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不断的更新软件和硬件,不断的完善,主动的去适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被动的按着消费者的需求去改变,这很好的体现出了一个企业适应市场和引领市场的区别。

(三)构建企业文化和品牌。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是企业对内对外存在与发展的一个基础,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道路与经营状况。一个取得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相当出众的品牌,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最真实的形象代表,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

篇8

一、IBM的战略管理模式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保持竞争优势是其战略的核心。IBM意识到真正能给公司带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是人才,因此,IBM在各地子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大量引进当地人才。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基于人才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其优势如下:

第一,全球各地的研发机构作为IBM获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桥梁,有利于其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各地研发机构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的技术动态,而且还能了解竞争对手在全球的技术动态;

第二,各研发机构通过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满足整个公司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这样IBM就拥有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为保持竞争优势提供最终支撑;

第三,各研发机构更了解当地市场的动态和需求,从而使公司新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并占领当地市场。

二、IBM的薪酬管理模式

薪酬管理指的是在组织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员工薪酬的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而薪酬管理模式则是公司在此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或原则。

IBM拥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薪酬管理模式,以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该模式可从如下几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薪酬内容。

IBM的薪酬内容包括基本月薪、节日奖金、休假津贴、销售奖金、奖励计划、住房资助计划、退休金计划以及其他保险等。

可见,IBM的薪酬体系很是完善合理,员工薪酬跟其岗位、职务和业绩有直接关系,而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并无必然关系。正是由于其薪酬不包括学历和工龄因素,从而更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第二,个人业务承诺计划。

IBM通过制定个人业务承诺计划(PBC)来激励员工,且员工薪酬与其计划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只要你是IBM的员工,就需制定PBC。PBC的制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和直属上司共同商讨该计划如何制定会更切合实际。年终,直属经理会根据你的工作业绩打分。

第三,双向沟通途径。

IBM在薪酬方面为员工提供了双向沟通途径,如果员工自我感觉良好,但次年初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那么会有多条途径让其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可以通过与高管人员面谈或填写员工意见调查来反映情况,甚至可以向总裁寻求帮助。此外,还可以求助于“申诉(Opendoor)”,这是IBM一项非常悠久的民主制度,如果员工认为其工资涨幅问题不便于和直属经理讨论,那么他可以通过 Opendoor向各事业单位主管、公司的人事经理、总经理或任何总部代表申述,员工的申述将会得到上级的调查和执行。

三.IBM的财务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可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混合式三种,不同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模式是不同的。IBM采用的是分权式模式,且应用的比较成功。在该模式下,各子(分)公司或独立机构在财务上相对独立,其高层拥有较大的财务决策权。

IBM于80年代初在先后建立了15个专门开发小型计算机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为“独立经营单位”,拥有较大的自,在产销、财务、人事等方面都具有自。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对其经营活动一律不加干涉。这些风险组织自大,开发新产品速度快,很快便研发出了商品化的个人电脑,大大增强了IBM 在小型机领域的竞争力。同时,IBM将世界各地的131个子公司按地区改组成8个地区事业体。对地区事业体采取分散化管理原则,使它们在研发、产销和财务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借助于这种分权式模式,IBM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得以顺利发展和扩张,竞争优势也更为明显。

篇9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在线旅游运营商参与旅游市场的竞争,但也为传统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对于传统旅行社而言,目前的市场竞争既存在机遇,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机遇

据相关市场机构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根据我国政府的产业规划,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存在问题

以上所述既是机遇,更为关键的是将使各类旅行社尤其是中小旅行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成了旅行社首要问题。目前,活跃在各区域市场的中小旅行社,大多仍处于市场竞争的原始阶段。手段单一、经营模式陈旧、信息化水平普遍不足。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旅行社面临的最首要问题就是旅游线路的恶性竞争。由于同类旅行社之间分工形式不明,企业从开发踩线到外联接待全方位出击,既无批发、零售的渠道差异,也无个性化的特色产品,只能在低层次上展开价格竞争。其次,营销渠道不顺畅。目前旅行社销售渠道普遍呈现“旅行社-门市部-顾客”的单一化特征,该方式将直接引发旅行社的水平营销渠道冲突,扰乱市场价格,造成旅行社内部的相互排挤和恶性竞争,与旅行社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潮流背道而驰,严重危害旅行社行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信息化水平低下。由于很多企业信息化水平不足,不但使得其在信息传递与共享方面大打折扣,甚至由于没有建立基本的客户信息管理,也往往令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传统旅行社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传统旅行社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线下资源的掌控上,包括以下三方面。1.市场资源的掌控传统旅行社因为从事旅游业务时间较长,在市场资源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积累。因为旅行社处于旅游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与产业链上游的航空公司和下游的地接社、旅游目的地酒店等供应商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旅行社往往能够在机票价格和酒店价格等方面获得价格的优势。此外,旅行社还在线下销售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一线城市的大中型旅行社通常在本地都铺设了完善的销售网络,能够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2.品牌力量传统旅行社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其市场范围的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要远远高于新兴的挑战对手。这就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3.人才优势传统旅行社的旅游人才资源要较在线旅游运营商更为雄厚,而旅游产品的关键还是人,包括线路设计、操作、销售等方面的人才是传统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本之一。

(二)竞争劣势

与新兴的在线旅游运营商相比,传统旅行社的竞争劣势也很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1、运营成本的上涨:旅行社目前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门店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门店人员数量必定增加,而人力成本和门店租金成本必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这就导致了旅行社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挤压了旅行社的盈利空间。2、经营模式的僵化:作为传统的旅行社,其业务操作模式已经作为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固定下来,失去了变革的动力,因此导致了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变得僵化,降低了旅行社面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3、业务效率低:因为传统旅行社的作业模式僵化,较少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的操作,业务效率较在线旅游运营商要低。

三、传统旅行社转型之路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建设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目标。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

一、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

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不同学者的界定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品牌专业一般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上知名度高、竞争优势强并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

对特色专业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特色专业的显著特点是教学环境好、教师队伍强、实验室设备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齐备,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走在全校前列;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二、为什么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传统与特色,形成办学优势,争创同类一流奋斗目标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因为其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及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具有示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专业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专业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具有良好的形象、质量信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定的文化,被社会、家长和学生赋予了美好的情感,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它还具有一般品牌所产生的巨大聚合效应、光环效应等。品牌、特色专业是一种无形资产,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

三、如何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1、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前提。品牌、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超越,锐意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2、准确的定位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基础。专业定位以市场价值为前提,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准确把握专业建设的方向。

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关健。“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把“满足学生上岗就业需要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论为基、技能为本、应用为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强化融合,方向灵活,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质和创业精神,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5、优化课程体系、培育精品课程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培育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依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 的方针,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整合,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必须深化课程教学领域内的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课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精品课程和课程群。

6、创新和提升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动力。创新是高校实施品牌、特色战略的生命,是保持品牌、特色活力的源泉,是品牌、特色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专业内涵的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品牌、特色升级就是在目标市场不断升级的同时,使专业品牌、特色的内涵同步升级,并由此带动专业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专业的科学发展。品牌、特色专业打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才能保持品牌、特色的鲜活和与时俱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将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