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

篇1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可以结合“研究电磁铁”实验展开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实验猜想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从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改变可变因素,得出对应的结果,继而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总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线圈匝数一定,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磁性越强;电流一定,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磁体(大头针)越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探究,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篇2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角色扮演;生物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29-02

一、角色扮演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中学生物学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提高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中学生物学教学,为学生渗透角色意识,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角色扮演法还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此外,角色扮演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恰当使用角色扮演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教师根据所选的主题,创设生物学情景,并向学生说明表演的内容和角色的划分。

2.分配角色。角色可由教师分配,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一般不扮演任何角色。

3.角色扮演。学生以自己的角色开始演出,以某个角色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或站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体验角色在这种场景中的感受。

4.评价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析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评价。

三、角色扮演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八年级上册有“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叶头猴”的角色扮演,高中必修2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模拟听证会角色扮演,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的角色扮演案例。“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章,一般采用讲授、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而采用“植物招聘会”角色扮演法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进行教学,既新颖活泼,又能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1)创设情景。学校要建造一个生物园,现在要招聘一批绿色植物。生物教师是生物园的设计者和招聘活动负责人,学生则是前来应聘的各类绿色植物。演出需要5个角色,分别扮演来应聘的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分配角色。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植物家族,并选出1名小组长作为家族代表。课前教师准备好新鲜的常见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一些补充阅读材料,上课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组的角色定位,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来进行实物观察。最后各小组集体讨论并合作填写一份本植物家族的“简历表”,包括家族名称、家族代表及相片(代表植物及图片)、家族成员、家族地址(植物的生长环境)、体貌特征、用途专长(含经济价值、对自然界的意义)等内容。

(3)角色扮演。各植物家族代表利用实物、图片和简历表依次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教师要说明自荐的方法,注意调控表演进程,提示应特别观察的内容,如每个家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等。

(4)评价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对五大植物类群进行比较、归纳、整理。

2.“生态系统”的角色扮演案例。“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4节,教师创设“森林里的故事”情景,森林里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故事,12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树、草、食草昆虫、兔、狐、食虫的鸟、老虎、细菌、真菌(蘑菇)、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

首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森林(生态系统)里的作用并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分类站好。教师点评并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然后,让取食者和被吃者用绳子连接起来,并表演:假如某个动物或植物(比如蛇)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点评并归纳: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最后,让学生表演:假如草木长得十分繁茂,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教师点评并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角色扮演案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1第2章第2节内容,教师创设“我们是好朋友”情景,先让一个学生代表一个氨基酸,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一个学生的左手拉着另一个学生的右手,代表两个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健。然后假设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组成一条肽链的氨基酸,让学生演绎肽链的形成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并归纳: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氨基酸、肽键数目的关系。

四、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1.恰当选择主题,巧妙创设情景。尽管角色扮演法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教学内容都适用角色扮演法,如已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结构的生物学内容,就不需要设计角色扮演。教师要恰当选择角色扮演的生物学主题,如挑选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巧妙的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所扮演的角色,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情景创设一定要合理、生动,过于简单或虚假的情景,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也得不到真正的角色体验。

2.精心布置场景,充分准备道具。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角色扮演也需要布景和道具。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布置场景(如进行辩论,辩论会的场地要按真实辩论场景来布置)和准备道具(如准备各种动物头饰等),还可以播放相应的配乐,营造出真实的演示现场氛围,以提高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3.合理挑选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性格、人数、是否具有表演才能等对角色扮演活动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认真考虑挑选什么类型的学生、挑选多少学生,安排他们扮演哪些角色。为了提高角色扮演活动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们事先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

4.客观公正地评价,及时调整策略。有效地反馈和评价是促进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动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反馈和评价,并针对学生活动出现的问题或偏差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教师还要准备评价表,让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带着评价的任务观看演出,既可以提高学生观看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教学评价活动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篇4

  中学老师年终工作总结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开放性强,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这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本学期在个人发展上面我做了一下工作总结。

  一、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成为一眼泉。”那么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一定要有一缸水,或者是成为一口井。人对知识的记忆是会遗忘的,而且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所以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要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学习高中教材和大学教材,并且订阅了《生物教育》、《中学生物教学参考》等专业性强的杂志,了解最前沿的学习动态,力争使自己做知识上的先锋。

  二、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读有关新课程理念的书,如《新课程下教师怎样教学》、《走进新课程》、《人民教育》等书,并记笔记,写体会,多读、多记、多思考、多反思、多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指导。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四杯赛活动。多听课,多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搜集网上的教学素材,积累,实践

  尽量每一节课都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易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性。所以平时注重积累素材很重要。我们争取每一册书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课件。形成自己的资源库。

  总之,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会一如既往的致力自己热爱的生物教学的。

  中学老师年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状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用心参加群众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取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用心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用心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校园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状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状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必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必须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带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必须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个性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中学老师年终工作总结3

  自199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五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多年来我一直向教科研要质量,向教科研要素质,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教改代教研,先后荣获莱城区“教学能手”、莱芜市思想品德课“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深受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学生及家长的欢迎。现将五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年代。从事思品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潜心钻研青少年的有关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为更好地适应工作,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吸纳别人的有效经验;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活动:20××年7月参加莱芜市骨干教师培训,20××年8月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每年暑假参加莱城区的专题培训。因为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干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要想让学生学到多的知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本领;要想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20××年荣获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授予的“十佳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雪野镇授予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来,我从教育教学刊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次执教省、市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中,又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激情、务实、求活、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风格。“激情、务实、求活、高效”情感型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用丰富激越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不同载体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明理知味,同时着眼夯实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的境界。

  三、扎实工作,实在收获。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教学工作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自己逐步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化。

  其二,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努力,我本人也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1)坚持主持并参与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效果优秀。

  20××年6月,主持研究的《利用信息技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山东省电教馆立项为“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子课题。20××年6月在课题中期评估中被评价为二等奖。

  (2)注重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获得各级奖励。

  ①有2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和发表。其中20××年2月在《莱芜教育园地》发表“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探索”。20××年6月在《现代教育》发表“浅谈思想品德课逆向课堂教学模式”。撰写的《张扬个性,走自己的路》一文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成果”论文评选一等奖,《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一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因势利导,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②在技能比赛方面:单元试题、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多次获区、市、省级的奖励。其中20××年4月我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获省教研室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山东省优秀教学设计》一书;20××年9月我制作的网络课件《行为不同,结果不同》获省电教馆二等奖。多件课件获市、区电教馆、教研室组织的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③多次在省、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执教过市、区公开课。其中20××年12月执教莱城区公开课一节,20××年18月执教莱芜市公开课一节,其中20××年11月执教《行为不同,结果不同》获山东省第七届优质课三等奖;20××年2月执教《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获省教科所第一届优质课三等奖。20××年8月执教《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年7月执教《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获省电教优质课二等奖。

  (3)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教学工作一步一个台阶。

篇5

1.学生问卷

统计结果:85%的学生认为新一轮教材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83%的学生认为新课改以来教师能注重采用多种方式授课;99%的学生对教师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和欢迎;问卷还反映出,实施新课程以来,38%的学生认为自己解题能力增强,35%的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不到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收集、分析、整理数据和运用信息的方法,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以及更喜欢学习了。从学生问卷中我们看到,站在学生的角度,大多数学生对新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兴趣,他们渴望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在课堂中有机会展示自己,所以他们喜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民主、融洽、开放的课堂以及善于互动交流的教师。

2.家长问卷

统计结果:9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及其任课教师基本能适应课改;91%的家长认为新课改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程度不同的提高;91%的家长认为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68.3%的家长认为实施新课改以来,孩子在与人合作、交往和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情感态度方面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也有23%的家长认为,新课程的学习任务比以前重了。从家长问卷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家长在对待新课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态度上是认可、肯定的,与孩子的意见是一致的。特别是对实施新课程以来,对学生与人合作、交往、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评定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此而言,新课改具有进一步推进发展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3.教师问卷

新课程实施以来:70%的教师认为,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30%的教师觉得由于师资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另外,教师们认为:

(1)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有明显成效;教材生动了,学生爱读了,学生兴趣高了,参与意识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会观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了,学会发现问题了;学生阅读量大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了,知识面宽了,学会合作交流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发言越来越精彩了;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简单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教师意识到了形势与自身的差距,出现了谈课改、议课改、论课改的局面,大部分教师基本掌握了新课改的过程与手段,教师抓教研的气氛浓厚了,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

(2)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用具、实验器材等短缺;学生差距加大,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发展,也不利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成长;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不到位,学生负担重了;评价体系不配套,教学与考试不相符,没法应对考试,难度大,容量大,识字量大,内容跳跃性大,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很难;课堂组织教学很难,课时总觉得不够;教材内容较为凌乱,版本太多、太杂。

(3)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讲课、评课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课堂教学案例竞赛;外出学习;写教研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等。

(4)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问题和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和处理教材上,在如何看待不断变化的教材版本上;教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与评价考试制度的矛盾和不配套方面;教师的愿望是培训的内容再靠近课堂教学、再实用一些。由于这些问题,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既要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必须取得让学校、家长、社会满意的分数,还必须按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人才。新课改对课堂、学生和教师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开始转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强弱、高低更直接地凸现出来,教师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并有了尽情展示和挥洒的舞台,同时,教师的职业压力更大,对自身学习、提高的主观愿望更加强烈。

二、初步结论

(一)突出成效

1.新课改的课堂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一是课堂教学充满朝气和生机。我们在教学现场深切地感受到: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比较拘谨和盲从,而新课程的课堂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日渐浓厚,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二是新旧教法差距明显,课堂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教学现场看到:同一学科教材版本不同,不同年级相同学科教材版本也不同,教师面对多种版本、多种呈现方式和日益解放出来的思维敏捷、充满好奇、敢于质疑的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生机和压力;自身素质高的教师,能比较多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进行开放式教学,也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师生的关系是默契、平等和融洽的。图片中的课堂,教师在讲授方位、方向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走上讲台演示他们理解的方向、方位。在教学现场,我们还看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教师不再守住讲台高高在上了,他们已经或正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不当表现已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在教学中,他们越来越多地尝试多种教法,“满堂灌”的教师日益减少,单调的教法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就是自身也勉为其难了。课改的大环境促使每一位教师开始反思,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思考教师的职业发展。

2.课改从浅表层次的“热闹”推进到理性的深入和思考阶段。

教师们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培训已无法解决教学现场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空前的挑战,普遍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这在客观上对教育质量、教育实效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0—45分钟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随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转换而改变,部分教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部分教师则力不从心,勉强应对。单凭经验和熟悉教材已远不能适应课改,某种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全方位的体现和拓展。新课改在造就更多德高才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优秀教师的过程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课改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它将更迅速地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新课改撼动了课堂旧有秩序和教师一劳永逸的职业方式;新课改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和体现价值的机会和平台,使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日益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现场,我们看到,年龄、教龄越轻的教师(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近年来参加工作的教师),越容易也乐于参加课改,他们任课的班级课堂气氛要生动活泼得多,尽管他们教学经验缺乏,驾驭课堂不够从容、娴熟,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课改的希望和潜力,他们都正成长为各学科新课改的骨干力量。

3.各种教学实践和课改实验都正在蓬勃展开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实效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对此,金塔县教育局进行了教学实验,总结出了“五型备课”的课改经验,运用“教材环节批注式”、“电子粘贴加减式”、“教案二次修正式”、“集体研讨共案式”和“常识科目列表式”五种备课方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抄写中解脱出来,根据教师的自身条件、从教时间、教学内容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科学有效备课,给予教师更多更大的自主空间,使教师有精力去探索、钻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民勤县东关小学也特别推出“批书注书,一单元一反思”,即“个人预案+集体讨论+集体备课详案+随记和反思”的备课模式,个性加共性,发掘资源、整合资源,使教师群体的智慧效益最大化。凉州区柏树乡中学集中教师资源优势,强化教研活动,开展“互动式”、“专题式”“分组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使一个乡中学有限的师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改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河西堡镇第一小学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尝试,在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的选择和合作实效的提高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永昌县职业中学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变过去“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为学生组织多种才艺学习和展示活动,努力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挖掘各类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新课改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行为及其教学效果

一是从我们翻阅的教案中,80%的教案基本上是沿袭以往的传统写法,注重备知识体系而忽视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备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而忽视学生;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有课前、课中的所有环节而忽视课后反思过程,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从初始环节上就出现了偏差。

二是从我们翻阅了解的学生作业本(主要是语文、数学两学科)的批改情况看,由于大班额的授课,教师对作业的处理仍主要是局限于判批对错,而欠缺与学生的书面交流和情感沟通。学生的周记从形式到内容大多缺乏新意,缺少学生的真情实感,成为实实在在的“作业”。

三是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对课改理念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明确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忽视了《课标》,忽视了教师在与教材对话时,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话;除与任教科目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科目对话,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四是在课改理念的认识上,采取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方式,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对于传统教学的精华部分也心存疑虑,不敢抓“双基”教学,不敢采用讲授法教学等,似乎传统的就是过时的,淘汰的。

2.课改成效在学科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差距显著

一是学科差异更加凸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学现场,我们明显地感到: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学科”的师资配备相对其他学科要整齐得多,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非专业教师较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差距明显,直接影响新课程整体推进的质量。

二是教师个体差距加大。由于教材开放了,以往教师可以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为此,教师牵着学生去学教材、“钻”教材,教学就是教书。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同时,随着课堂内日益主动、生动和活泼起来的学生,随着他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日益提高和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知识结构,导致教师个体差距加大,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