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1

相比于传统"灌输"形式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因其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等特点更有发挥空间。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发展。有学者认为,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1]也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感化、情操陶冶和哲理启迪,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目的。"[2]

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采取隐蔽的、迂回的教育方式,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学中心环节,都渗透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的特点有:第一、教育内容多元化。隐性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学生个人良好品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第二、教育过程渗透性。隐性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显得隐蔽和间接。隐性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慢慢发挥作用,使他们在没有强迫和命令下愉快接受教育。第三、教育方式间接性。在教育方式上,不是直接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而是受教育者通过周遭各种隐性资源的影响,自我感知、体会、自我内化和升华。第四、教育效果长时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来对其产生影响,大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做到进头脑、进心灵,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在隐性教育情境中,思想一旦形成,便能稳定、长久作用于学生心理,促进其个体和人格的不断发展。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隐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两课"、宣讲会等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伴随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两者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日臻完善。

第二、进一步促进显性教育目标实现。显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具体,是直接向学生呈现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来强化,例如,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时,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所见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产生情感体验。通过隐性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把显性教育的目标变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第三、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性教育长期占主导地位,但高标准的教育目标很难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容易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视这些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三、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途径

首先,高校应注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蕴涵着巨大的精神意义。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目的,促使物质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正效应。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优良校风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校风是学校的一门隐性课程,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学风是氛围和动力,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早日成才。

其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篇2

一、尼采思想的核心内容

面对十九世纪末腐朽堕落的传统基督教道德观念,尼采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要“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和“超人”学说。

(一)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作为其哲学活动的出发点,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宗教和科学。他从“生命”出发,重估我们生命存在的条件,认为只有人的生命本身才是评估一切的价值标准。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

尼采否定传统的一切东西,重估一切价值,首先否定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尼采看来,这些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主张谦卑、驯服、怜悯慈悲、忍耐和懦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会使人格被机械化,限制了人格的发展,扼杀了人的生命本能的创造性。而“重估一切价值”就是要把被颠倒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以人自己的生命为尺度重新评估一切事物的价值。对“科学的批判”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认为科学理性不能揭示世界的本质,科学只是就事论事,不可能接触世界的整体。他用非理性主义来批判科学理性,弘扬生命的意义,要恢复健全的自我,发挥其生命潜能,在创造中彰显人类的价值。

(二)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论是尼采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超人学说”的基础。权力意志可以理解为“求强大力量的意志”。作为尼采思想的重要哲学范畴,它表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生命必须是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要不断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找自身的意义和目的。

强力意志是衡量一切道德观念和真理的标准,在尼采看来,传统的真善美不过是强力意志的手段和工具,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增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真善美。

(三)超人学说

“超人”概念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所谓超人就是指能够拥有较高权力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不断地超越自己的人。超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超越,尼采认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即人究竟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一定永远没有确定性,因此,人总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意义。但是,上帝已死,不可能依靠上帝来赋予人以人生的意义,只能依靠自己,自己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们自身的主观世界。在改革的浪潮下,多元化的经济有人随之产生了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过于公式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目前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仅限于描叙性的,而这种现象则有可能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太规范,不仅缺乏实证材料和实践检验的基础,而且缺乏深入全面的思辨水准。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逐步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普遍适应的规律,而仅仅是运用逻辑思维将哲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进行推演出来的。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没有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亟需写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此外,很多理论脱离了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的降低。

3.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的素质亟待加强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通过开会、办讲座、听报告等有限的形式来进行。仍然沿用单纯的“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被学生所接受,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这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片面化问题严重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强调社会价值,片面地给学生灌输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许多孩子的童年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被强迫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这种强迫性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感到很厌烦,甚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们没有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世界,因此他们的自主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没有了自主也就没有了创造精神。这种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以及个性潜能的发挥,忽视受教育者内心深处多样化的个体需求与感受,不注重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缺乏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必须是以生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前提是人的生命存在。人没有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生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本体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占有重要成分。当代的学生几乎没有遭受过重大的挫折,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遭遇挫折,首先想到的不是积极面对,而是退缩、沮丧,更严重的还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甚至自杀或暴力活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没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

三、尼采思想对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尼采思想的分析,结合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尼采思想中得到许多启示。

(一)颠覆传统,挑战权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他的学生不要盲目地追随他,学生必须打破对老师的依赖性,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认同,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教育过程中迷失自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具备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学说的精神,敢于颠覆传统,挑战权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特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打破和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制度的束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我们不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要把创新理念灌输给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独特个性和自主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真正回到“人”的轨道上来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还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始终认为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尊重个人的特性,没有以人为本,真正把人当作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在尼采的思想里始终是核心。尼采认为,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没有发现自我的价值,反而在教育中迷失了自己,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人们通过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是要培养独特个性和自我创造的人。尼采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超越,人不应该永远满足于现状要有长远的眼光。作为教育者,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挖掘其潜能,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我的个性,使学生体验到自由思想的乐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特个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激发受教育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意义在于生命个体充分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可能性,培养个体生命不断向人性深处发展,富有创造精神,因此,教育就是不断促使人类走向生命深处,不断超越的教育。认识自我需要勇气,要付出代价。真实对人生是一种折磨,人们总是喜欢让自己生活在欺骗之中,用自己设定的虚幻的影子来掩饰真实的自己,只有少数人才能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最终走向伟大。尼采主张学生不要对老师过分依赖,要学会独立的生活和思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教育过程中迷失自我。“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对当代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教育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超越,创造自我,超越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成为自我的过程,在权力意志的作用下,把握生命的可能性,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进而肯定自我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确证,并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全球化;应对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上的开放和融合势必带来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同时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尤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产生全面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三个面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肩负起21世纪祖国复兴重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反映了时代对培养人的总要求,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一项把握人类自身前途和命运的事业。因此,具体时代、具体国家的教育目的应从具体的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挑战中去寻找,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中寻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所需要的不只是理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理论的指导。

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缺失。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恒久和谐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还包括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对人的感化和熏陶。教育和文化根源于生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人文道德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加入人文道德文化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从历史中传达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从文化中萃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展现给学生。

2.思想政治教育当下性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生活,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意义和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使人丰富现在的经验,更适合应对未来的要求。丰富经验的意义在于用经验去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发挥其指导性的作用,避免问题出现后再教育的滞后性。

3.思想政治教育教化性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对人的教化,教化是精神的引导和创造的结合,是德性和智慧的启迪。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真正理解认识德性,启迪并且创造智慧。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对被教育者实行教条式的教化,这种教化所导致的结果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异化,阻碍其有效的传播。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的缺失。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以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给文化传播以发展的契机和生机活力。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以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为载体是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最具时效性的,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是教育紧跟时代所要挑战的问题,更是教育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应对

1.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不断提倡文化、科技与技术的创新同时,不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文化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去聆听人类先驱的生命律动,感受他们创造过程中的生命冲动,体验他们的精神和人文情怀,从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影响学生,传承包括伦理、道德、情操、审美在内的人文精神的要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方法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比较更为含蓄,启发引导性更强,重要的是效果也最有效,这也算是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文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在需要。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寓于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作用常常伴随文化自身的影响而潜滋暗长,对人们的感染和陶冶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贴近学生,不要把理论高高的悬挂在实践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注重细节,学生记忆最深的不见得是课上教师所灌输的内容,而可能恰恰是与教师之间所发生过的某些具体的事情,正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因细节而生动,这也是拉近学生与教师距离的最佳选择。只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缩小,教育所受到的阻碍才会缩小,教育的质量才会提高。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二者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和互动,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路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单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传播,它也在随时代变迁而发展。此时就要求担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更加了解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要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遇到问题不能只依靠传统的经验解决问题,应当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都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采用不同程度的价值尺度对自身的存在方式进行评判,该价值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从本质而言都是由人类自身的价值需求所引出的,而人类自身的这种价值需求,就是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换而言之,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社会不同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当然,人类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前提是其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可以这么说,价值的形成在客观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各理论要素进行研究,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确立及实现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各基本要素研究

我们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核心的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从“隐性”的状态发展成“显性”的状态。这个过程需要一定要素的参与,没有基本的要素,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对于其价值的实现是极其关键的。

(一) 人的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人的要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的素质极为关键。

1.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阶段,教育者起到了主导作用,教育者必须拥有以下素质条件。第一,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第二,教育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2.受教育者。为了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其他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编制。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各大要素均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产生了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合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着中枢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能够明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向标。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而展开。所以说,目标的确立对于整个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目标必须满足一定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创造的主要工具,其价值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以满足本阶级利益为前提的。

(二)目标必须具有全民特性及个体特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既能够反映全民特性也能够反映出个体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活动方案的制订、教育内容的编制、教育手段的确立、教育载体的运用等方式,以期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目的。

(一)实现阶段的步骤

首先,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必须对整个活动方案进行制订,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主导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及选择方案。在方案制订后,为保证其价值目标更好的实现,我们采取的第二步是编制恰当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采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这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实现价值目标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阶段,我们可以获知在这一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隐性”价值转变为“显性”价值,而这一转变是基于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及主体价值(国家价值)的实现。

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过程主要是教育者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从而让受教育者的认知观念逐渐由内化转为外化。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所传递的内容具有选择认知的权利,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思维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判断吸收的过程,称为内化的过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性吸收后自觉地对思想政治观点进行相关实践,称为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外化反过来推进内化的实现。

篇5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演变过程;教育方法;基本特征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园中,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还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何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 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以其学说宗旨来教化人听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早已先于这个学科而诞生了。

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虽然其中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谓硕果累累,内容丰富。

1.奴隶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就已有了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整个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教育。殷商时期 ,虽然仍迷信自然 ,但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 ,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 ,教导人们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乱 ,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 ,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 ,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会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大的。根据孔子的论述 ,“仁”和“礼”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殊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强调、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规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实际上 “三纲五常” 是孔子所谓 “忠恕”、“孝悌” 等规范的精致化;后来 ,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 ,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自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没落。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灌输式教育。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晋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3.言传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他们认为“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在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人的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道德已沦为统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饱受封建道德的压抑与束缚。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上,这个思想却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四、结语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在其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外化;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3] 刘新全.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6-38.

篇7

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绩并不单一的教学目标。由于社会竞争日趋积累,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知识的传授,因为,教育者缺少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受教育者自然也会忽视自身人文关怀的培养。并且,不少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其相应的人格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对家人、对朋友乃至对社会有怎样的意义。课堂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个人在遇到生命问题时,极易发生偏差。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失去生命,道德荡然无存。由此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道德教育自然流于形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改进道德教育,才能够使得生命教育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

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处于迅速发展期,并且逐渐趋向成熟。但是,中小学教育中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心理教育。学生在此时期常常会走入思想和社会现实不融洽的误区,当学生找不到二者可以调和的矛盾时,常常诱发一些犯罪现象。此外,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下,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就业困难、家庭贫困等客观原因存在,特别是现今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承受挫折能力不强,极易走向误区。因中学生思想不成熟,极易受到动摇,基于这些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中学生心理教育,对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矛盾进行及时疏导。

三、加强生命教育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得以体现,还体现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逾越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真谛的追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目标追求。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个体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倘若没有生命,其他的一切便没有意义可言,人对生命的珍惜、保护、超越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以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够脱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轨道,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为一种抽象东西,失去本身一样。新形式下,中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面对困难往往不知所措,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能够让中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因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独特的优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建立人本生态

在教育领域内,教育发展动力是人的需求,发展目标是人全方位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价值取向,主体原则是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在学生个体及群体生命尊重和关爱基础上的教育。生命教育强调的是人生价值的意义,体现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生命教育应当凸显关注人性,需要建立在人本生态主体的原则上。此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中学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意义。生命教育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注入新的活力源泉,丰富教学内容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的是理论教育,较多的理论教育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较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注重生命完善与超越为本,让学生体会生命滋味,意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现如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对中学思政政治教育而言,极大的丰富了教育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偏重于理论,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教育,是强烈的感恩意识下生动的表达内心情感。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及亲和力,还能够有效地引起情感共鸣,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四、中学思想政治中生命教育内涵及教育目标

(一)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生命方面的教育,其中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迫切的生命教育是意识到生命价值、确定自己的生死观,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度,自我认知包括社会和生理两方面的认知,其中生理认知是基础和前提。生命教育中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主要内容,生命价值体现出了生命意义,生死观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前提和关键。学生需要正确理解生死观才会在遇见挫折时不放弃生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及意义。在充分意识到生命的重要作用后,才能够尊重自己、尊重生命。针对生命教育而言,其中生命教育的目标分为三类,分别为:深化学生人生价值和理想;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懂得保护他人生命。此外,有学者认为预防中学生自杀的有效手段便是加强生命教育。当今,随着生命教育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其全面、系统的可操作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针对生命教育的背景思考生命教育目标,针对学生年纪特点及思想特征确定教育目标,并且还需提前考虑到生命教育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一些效果。1.重新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中学生之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会选择轻生,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不懂得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获得生命意义等问题,基于此,中学生命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由此应当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具体的生命教育中,学生需要摆清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优缺点及差异,明确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行界定。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存在的价值中学生不仅需意识到生命对自己的重要性,还需要对他人生命负责。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轮回,倘若生命不复存在,其他一些便毫无任何意义而言。倘若没有明天,我们在仅有的今天中,需要及时把握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视生命,踏踏实实的过好今天。此外,中学生因年纪较小,一些思想不成熟,因而,需要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控,调节好情绪。学生在意识到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后,提供生命存在的价值。3.爱护生命,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个体,都需要延续自己的生活,保护他人生命,生命教育既然需要关注中学生自身精神发展规律,有效防止任何外在的可能性伤害,此外,还需要通过努力延续自己鲜活的生命。一方面需要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自己心里承受力,此外,提高个人心理调节水平,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评价方法,最后,提高中学生心理活动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中学生而言,需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此外,他们在适应学习及环境时,学校应当给予适当帮助,使得学生尽快完成身份转变。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道家;人格;圣人;思想政治教育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所含蕴的独特哲学智慧有着丰富的精神力量。过去人们往往对儒家思想青睐有加,对道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有所忽视。但道家学说实则蕴涵宝贵的教育思想,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解析

理想人格是一种文化基于对其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的某种突出品格。老子的道德,侧重按其本性“自己如此”,即无论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应“自己如此”,不违背本性而有为(妄为),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1]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构成了道家的理想人格,即“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其人生理想人格化,并以特定的人格形态表现出来,继而有了老子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圣人”是老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承担者,儒家也说“圣人”,但老子追求的圣人品格表现为对遵循天道、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2]

《老子》多言及圣人,而《庄子》多言及至人、真人、神人、圣人、天人,这些是道家思想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庄子道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他们既涉世又傲世的人生态度,体现他们向往超越的人生追求。[3]这些理想人格都是道家思想的自然体现,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便可窥见其宣扬的道家理想人格的风貌。

二、道家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道家传统人格理论所属的文化体系是两个相交的圆,它们之间既有彼此渗透影响的共通部分,又有本质不同的独特之处。这为促进两者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奠定了基础。

联系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它几乎贯穿了人的所有发展过程,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等方面都起到深远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顺乎人的发展规律。尤其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方法或内容上,都要加强其思想性和实用性。青年期则要在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文化内涵、审美能力之外,注重情感教育,使之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间的关系。[4]

三、道家传统人格理念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无为而治”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道家的“无为”强调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5]

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灌输、多明理言传,形成了课堂―教师―教材―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灌输,但在实施中也缺乏多样性、生动性。

《道德经》 的“无为而治”体现的是教育的科学方法,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启示我们要将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其内化为心理积淀,这种积淀将有效地引导、激励教育对象的行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理念的经典表达,即应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通过“不言之教”获得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无意识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无意识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5]

无意识教育包括环境教育、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健康教育等形式。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意识教育相比,无意识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随时、环节渗透等特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探索的。

3、“图难于易”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通过对“难”与“易”、“大”与“细”的对立统一面,显示出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意蕴。[6]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而要认真对待整个教育过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从细微处着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

4、“反己以教”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互置

教师在教育中高高在上的姿态往往带来负面效应。道家认为,教化之本乃“自化”和“内化”而非“他化”和“外化”。[6]因此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是教育能否入脑入心。道家提出“反己以教”的心理互置在此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原则,要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便可使教育者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意图。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硕果,当今,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应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探讨,将其优秀的伦理价值合理传承并服务于社会建设,不仅将发扬道家文化乃至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远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占祥.老子的“自然性”道德与义利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77-80.

[2]杨丽娟.先秦儒道“方圆文化”与理想人格之塑造[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

[3]赵本学.先秦道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王春燕.人言穷尽之处,天言开启之时―论道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照[J].教育探究,2007,2(2):79-82.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与收益”的考察范围

从“成本与收益”的属性看:

(一)成本属性

古往今来,人们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其预期的目的,并在实践活动中力求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用经济术语来讲,就是少投入多产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工作,尽管它与经济工作存在诸多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也存在着付出劳动与取得成果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成本,后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成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成本包括由国家支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费用(社会直接成本)和由受教育者个人(家庭)支出的教育费用(个人直接成本)。思想政治教育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指由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从而丧失了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期间接受其它教育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机会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间接成本也可以分为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

(二)收益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其产品是精神食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经济学中“收益”这一重要概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收益这一独特视角,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运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相关问题的基础。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收益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观念的改造会产生精神上的成果,又会随机产生物质上的成果。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人会先考虑对被教育者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和改造,而忽略了其由于精神上的改造而产生的物化成果,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和改造,虽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但是,却很难具体衡量。而相对于其产生的物化成果,更容易进行衡量和对比。所以,我们在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时,不但要把握那些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更要注意考察其物化成果。

二、面向“成本与收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环节实施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目标评价、成本评价和参照系评价。目标评价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效期望目标的程度;成本评价是衡量“成本与收益”的数量关系;参照系评价是把当前的投入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与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纵向比较。

(一)目标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目标评价首先牵扯到的一个“适度”目标的前提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预期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向性是非常清晰的,而目标的适度性认识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适度目标的设定至少要考虑三种约束:一是意识职能性约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边界;二是起点性的约束,即适度目标的设定至少要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三是过程性约束,即高校思想观念改造过程的影响因素,职能性约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范围的目标设定,起点性约束和过程性约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改造程度”的目标设定。

在设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既不能把那些应该由制度承担的职能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承受其重,也不能把那些应该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只能甩给制度,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的弱化。当然,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职能边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替代性”问题仍是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课题。因而,在管理中如何处理制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成本评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耗费稀缺性资源,所以必须进行成本控制。当前,资源使用效率低是高校思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中国和谐发展的政治性保证,必须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因而它对资源的需求是有刚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以成本论英雄。但是,当一定阶段的高等教育预算规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或者以同质量的成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大化,就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管理任务。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成本控制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利用率低、成本控制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在可用高等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资源浪费带来的损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有效完成教育任务的目标性损失;二是这些被浪费资源如果用于其它用途可产生收益的机会成本损失。

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确离不开物质的支撑,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对教育形式多样化的需求,以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改善和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参照系评价

参照系评价就是通过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和过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来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参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发现当前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借鉴。在高校的招生规模、教育任务、要素构成和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参照系评价的结论不能作为对当前“实效性”评价的最终结论。这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范围是比较大的,应该引起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参照系评价是用历史的视角审视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有助于发现今天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是,参照系评价意义绝不在于今天的“实效性”下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是有消极影响的。

三、目标评价、成本评价和参照系评价之间的关系

从三者的实质来看,在目标评价思维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做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手段,管理手段的有效性自然要用其实现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在成本评价思维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组织的管理对象,通过比较管理对象的资源耗费与改进程度,可以衡量管理活动的效率;再参照系评价思维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组织系统的一种输出,用不同时段的系统输出来衡量系统的效率。这种评价思维事实上是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篇10

一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人生方向,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并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对创造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如今高校中打架甚至伤人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部分学生纠正其存在的极端思想,为其讲解一些不良思想带来的恶果,能够使其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学习中时刻约束自身行为。避免高校校园中的极端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维护了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观念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意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是教育文化的精髓,在高校校园文化融入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具有促进作用,现笔者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目前部分高校中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一个人的内在,它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意识表现出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出现,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2.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观念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引导人,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热情,从而让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都充满自信,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及认可社会主流思想及价值观,对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及价值趋向,不论是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性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始终遵循党的政治理念及政治方向,塑造高尚的政治人格,从而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良好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开展。

3.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若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很容易产生盲从心理,对校园文化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将会使部分大学生的消极因素带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讲座中充分吸收校园文化的营养,对校园文化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规模。

三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及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向路标,也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