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11-04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而培养人的过程又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作用。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力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一、全面总结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3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管理措施等。这个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地坚持行政推动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已经通过省、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答辩的学校和共建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加强领导,专项拨款,过程监测,成果辐射。各学校在这种舆论和学术研讨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对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改革、质量提升的强大力量,主动融入这场小学教育界的“静悄悄的革命”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顶层设计,确立学校文化的灵魂。许多学校借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这一东风,对办学历史和传统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思,把它作为学校文化寻根和核心价值确立的过程。通过梳理和反思,进一步明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哪些是必须坚持不变的,有哪些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又有哪些是亟须改进甚至抛弃的。许多学校结合地域的地理特征、人文气象、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寻找学校教育的生长点,让学校文化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影响。有些学校在理性分析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愿景、人才培养标准、校本课程、特色项目等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找到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这既是一种核心价值的确立与建设项目的确定,也是学校作为文化集聚地的向心力的凝聚。学校找到生长点的同时,全校师生也找到个性发展的方向。
二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和抓手的,旨在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细化,在统一领导下,分组块、分条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最大魅力在于课程生活化、活动课程化、学习趣味化。在各种物型文化和专用教室里,课程得以充分展开。而活化的课程,自然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并形成主题化、序列化、探究性,这就使得学习能够真正发生,并时时发生、处处发生。在教学方式变革中,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充分调动资源,发挥智慧。有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学习放在博物馆、古河边、乡野上,依托专业技术人员或民间艺人,给孩子耳目一新的教育;有的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开拓线上课堂的空间,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有的利用物联网思维,构建校园云数据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微平台,大教育”;有的利用办学联合体、名校联盟等资源,借力借智,高位走强。这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做法,有效地解放了孩子的手脚,促进了自主成长,较好地让教育适应孩子已经变化的接受信息、学习新知、生长智慧的方式。
三是改变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幸福成长。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协同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那我们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建几个场馆,修几条长廊,挂几幅字画而已。许多学校能够站在文化立校、立德树人的高度,重新调整教育评价方式。有的利用电子档案的形式,全面地、实时地、多维度地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有的以差异化发展的眼光,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特长,走向自信;有的以志愿者、研究会会员、活动小组成员等形式,让学生在团队生活中,在主题研究中,在户外活动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文化的生长方式与教育的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走向大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美、学习之美、学科之美、成长之美,过幸福而完整的学校生活。
我们在看到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还存在地方经费配套不到位,省里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有些学校还存在申报时轰轰烈烈,通过后冷冷清清,简单敷衍,做表面文章,甚至做不实材料的现象;有的校长还存在文化建设就是物态建设的狭隘理解。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也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希望引起各地各校的重视。
二、深刻把握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关键要抓住“特色”和“文化”这两个关键词。有特色就是要与众不同,具有独到之处。有文化就是既有物质又有精神,既有显性又有隐性,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育人因素总和。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全省有4000多所小学,有的有百年以上历史,有的是新建学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村。它们的办学历史、人文环境、办学特色、现实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切勿生搬硬套,埋没个性。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资源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结合本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学科特长、现实基础条件等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求外表豪华,而求内涵丰富;不求标新立异,而求文脉相传;不求假大空,而求真善美。城市和农村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立足实际,能起育人作用的学校文化就是好的特色文化。
二是体现以人为本。我国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我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本”。我们经常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这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小学特色文化建设一定要眼中有人,建设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脱离孩子实际需要的文化,最多只能是没有小学特色的文化。
三是努力贴近生活。文化源于生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厚的生活基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营造生活场景,介绍生活习俗,体验实际生活,使特色文化更接地气。
四是注重人文素养。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继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的《学习: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之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反思教育》报告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世界各国普遍的价值追求,人文素养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发展和幸福,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传承、环境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养成。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摒弃教育功利主义倾向,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设计人文素养的内容,创造培养人文素养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三、全面理解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每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需要涵盖所有的文化领域,必须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根据省里的指导意见,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有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的有形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环境。物质文化不同于物质,只有当物质具有一定标识、内涵、一定故事并且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传承作用时,才能发挥文化作用。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应当赋予校舍、场地、景观、教室、场馆、走廊、过道等有特色的文化内容,使得一栋房子一面墙、一片绿地一盆花、一个景观一棵树、一个教室一条道都有艺术美感、人格寓意和人文故事,都能起到审美作用和教育意义。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应当体现本地特点和反映本校特色,城市有城市文化,农村有农村文化;历史长的学校有文化,历史短的学校同样可以建设文化,关键要设计、挖掘和创造。总之,校园要有校园的样子,校园既不是公园,也不是田园,应当对物质赋予更多的人文内容。
其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隐性文化,具有非物质属性,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物质文化可以转化为精神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校史馆等都是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学校的优良传统,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及仪表言行等都是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和创造有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努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有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建设要在提高课程文化品位、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有特色的课程文化,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升课程实施水平。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文化,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在实际动手中注重发现、努力探究,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其四,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部分。建设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要根据不同学校特点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要提高学校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将办学特色寓于管理之中。校长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创造者和践行者。一位好校长能够带出一所好学校。校长对特色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高度。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培养校长文化情怀,创造更多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
四、大力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
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以统筹规划为先导。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富有文化内涵,追求教育价值。要把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文化建设更有根基。要以县为主统筹布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统筹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使不同项目合理布点,防止重大项目重复雷同,同时也可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要加强校园文化整体规划,使校园环境有特色、有美感、有品位,突出主题文化,营造文化氛围。要发挥社会参与建设的作用。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往往根植于民间,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服务,调动社会参与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建设水平。
以特色建设为追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有没有成效,关键要看有没有特色。而特色文化建设又有赖于学校办学特色,没有办学特色就很难有特色文化。已经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要重点建设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特色文化;没有形成办学特色的学校要总结凝练办学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我省有一批有特色的学校,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几年,我省也新建了一批学校,有的文化气息还不浓。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希望各地各校以特色建设为追求,逐步建设和积累,创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重点围绕小学课程基地的建设展开,围绕一门课程或一个项目,通过创设文化的课程环境,建设动态性学习载体,呈现趣味化教学资源,实施合作式做中学习,以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能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可以是单科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课程专用教室的建设,也可以是特色场馆的建设;可以是课程资源等软件建设,也可以是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可以是教室的课程环境建设,也可以是校园课程物态文化建设等等,提倡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实施。课程基地建设要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有趣的课程资源,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运用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实际体验、动手操作、研究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
以社团活动为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率,为实现教育普及找到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架构。但是,班级授课制的严重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影响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社团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培养合格学生基础上培养有特长学生的有效载体,是发挥教师特长、调动社会资源为培养学生服务的新颖平台。学生社团要以兴趣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内容课程化为方向,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在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丰富的学生社团,开展经常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帮助。
以培养学生为根本。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这个根本任务,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文化建设都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要执行教育方针,执行课程标准。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重视思辨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教育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学生可以学到科学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第五步是写报告或者文章。我以为,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种真正体现以培养学生为根本的教育,也是我们需要着力创造的学习文化。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军魂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秉承“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的积极人格作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军魂教育”校园特色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深化“军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扬少年之光铸军人之魂”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平台,以军魂班级文化建设、军魂背景下特色中队建设为重点,形成“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特色体系。“一”军魂教育要培养学生一颗爱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两种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个课堂:心理课堂、综合实践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四”指德育活动的四个途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五”指德育活动“五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构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1军魂德育活动育人新思路
我们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意志薄弱、生存意识淡薄是当今小学生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肩负教育使命的虔诚信仰,基于对优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军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长的“精神之根”,以军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长的“道德之魂”。以“三个课堂”开启生命成长“个性之路”,催生师生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这就是我们在“军魂教育建设”中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中国梦。因此,我们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人性。德育生态圈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2、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军魂教育“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博弈性,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共赢局面。
3、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生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军魂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内外平衡。因此,我们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体系,积极探索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环境。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
2军魂德育活动遵循的四项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行为文化。要使师生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在德育活动文化特色建设中,为了有效开展军魂育人特色活动,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追求发展,强调“三维发展观”。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崇尚尊重,强调“三维尊重观”。领导、教师、学生相互尊重。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要完善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要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适应变化,强调“三维变化观”。预见变化,实行战略管理,追踪变化,实行危机管理;挑战变化,实行目标管理。
(4)达成和谐,强调“三维和谐观”。自身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发展是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3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目标创建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我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学校“军魂教育”文化之场(包括情感场、人格场、信念场),师生在“情感之场”中体验军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场”中塑造军魂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场”中培育军魂文化的“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修养与各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强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进;强调热情和忠诚、热情和忠诚的共生共长、互为补充。我们从价值取向层面构建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标。其内涵是:
1、打造生态人文校园――让校园更美丽
(1)广植绿树花卉,打造生态校园。近几年,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校园为契机,明确提出了“与绿色同行,打造生态人文校园”的创建目标,重视生态良好、人文丰厚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启动校园美化工程建设。葱郁的古树,象征着学校文化底蕴,玉兰、金桂、香芒等大树的挺拔,昭示着名校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阴与四季花卉交互辉映,名木古树与文化石头相得益彰,生态人文融为一体。(2)墙壁文化,凸现文化传递。最近,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型图书馆、小军人展示橱窗、阅读长廊、环境教育长廊、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大型浮雕等,无论走到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学校特色教育与环境和谐共生,学生随时受到经典文化与“军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润。
2、共同探究教育真谛――让教育添品质
(1)什么是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在军魂德育活动实践中“扬少年之光” “铸军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培养学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军人素养。(2)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这正符合我们军魂教育所倡导的 “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显魅力
我校德育活动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军魂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内涵的教育平台。军魂德育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1)关注教师的“三大素养”:文化底蕴,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教师对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2)引导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让教育教学更趋和谐。
4、推进学生科学发展――让学生添修养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为了使军魂教育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把德育活动的视线聚集在学生身上。依托丰厚的活动载体,强调多元的融合,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传统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1)关注学生三个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
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德育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军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设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一?二?三?四?五” 军魂德育活动体系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德育活动管理项目化,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建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讲座报告、安全消防演练、国旗下讲话、校刊报刊、各级各类比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亲子活动等。校本类,如运动会、小社团、校园艺术节、夏令营、垃圾分类等综合实践活动等。特色类:如走进英雄人物、纪念日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基地、“军魂教育文化资源网站”“我是自豪小军人”“创建英雄中队”“特色中队评比”“美德少年驻校园”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没有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
在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理念识别系统有12个子项目:“军魂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价值场”“学校广告语”“学校文化特征提炼”“学校三风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军魂教育组织结构、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军魂教育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军魂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在明确了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分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确保军魂德育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2、德育活动平台立体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建立体式军魂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军魂教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
在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根据校本特色,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平台,注重落实“五全”,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级长、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的过程落实,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不断创新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勇敢与诚信、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积极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社共赢。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小军人成长评价手册》《小军人活动课程学习读本》。评价体系涵盖了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 学生小组、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全方位对该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包括父母的期望,学校观察日记等等 。班级每月开展一次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的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德育活动重点课题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军魂德育文化活动建设中,我们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军魂教育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解决军魂教育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08年起,我们分别进行了《军魂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创建少年军校特色中队的策略研究》《小学“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主导下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军魂教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设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军魂教育校园文化。
4、德育活动特色课程化,彰显军魂教育文化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的隐性教育课程。根据军魂教育理念,我们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辟了德育长廊、小军人橱窗、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经》、《弟子规》等壁画;建设了阅读长廊、图书馆、阅览室、阳光咨询室;把军魂教育理念、思想、践行目标等用艺术手法(壁画、文字、浮雕等)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靠外延扩张和数量,更不能靠人为宣传,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们盘点了全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是自己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军魂特色活动课程。如: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校歌、军歌的创作;开展“我是小军人我自豪”、主题班会设计比赛;以“走进红色回忆”、“家乡英雄成长历程探秘”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军人精神为根髓,有机融入时代因子和现代德育元素,从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文化,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校本德育课程:“红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军事故事、著名战役、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军人精神,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银色文化”,通过对家乡传统和特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家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绿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诞生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阅读文本》、《军魂教育综合实践阅读文本系列丛书》《“军魂教育”文化节》《军事小游戏》《感恩心语》《走进家乡》。我们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感的课程,营造了一种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广阔的平台。
5结论
我们的中国梦,教育梦就是要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在努力追寻和实践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活动管理项目化、活动平台立体化、活动重点课题化,活动特色课程化等几方面创新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军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荣军营文化.政工学刊(2012/03)
[2]谢立军. 大力加强基层军营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篇3
[关键词]集邮 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81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集邮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集邮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道德与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集邮特色的开发――立足校情
几年前,学校里有几位爱好集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集邮兴趣小组,学习集邮知识,设计邮票图案,并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创作生肖邮票图案,独辟蹊径,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今,这支爱好集邮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12人的规模,于2013年成立“集邮协会”,聘请了集邮界的专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党政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师资队伍,制订了建设规划,形成了规章制度,落实了实践行动,集邮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
二、集邮特色的打造――坚持不懈
1.党政合力创特色
党支部和校长室对“集邮特色文化打造”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学校党政合力,共同推动集邮特色的发展。学校成立集邮特色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主抓、书记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集邮特色。学校每学期初都将集邮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分到各部门、各班班主任及集邮辅导老师,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支持、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
2.规章制度保特色
学校特色的创建,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整体工程,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使之协调高效地运作,而这些,唯有全员参与制订并遵守制度才能够保证。为此,学校制定并通过了《特色文化建设制度》,在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管理、监督考核、评比表彰、资源利用、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校园环境现特色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在“净化、绿化、美化”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校园文化布置,突出集邮特色。例如,在校园里设置模拟邮筒作为校长信箱,用来收集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设集邮专题活动室,将集邮知识介绍、学校集邮特色发展历程与师生集邮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墙壁宣传栏里悬挂张贴的宣传画、师生作品,用齿孔形边框或是信封式样;学校LED屏定期播放邮票赏析、介绍集邮知识等。这些举措,在校园里营造出一个非常浓厚的集邮特色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能时刻感受到强烈的集邮文化刺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兴趣导向渐渐形成。
4.教育科研引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要与教、科、研相结合,找出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的构建研究》,并顺利通过立项。课题重点对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构建的环境、活动、课程、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学校集邮活动品质,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实践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开题论证时,市教科研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好好集邮,好好研究,天天向上”的希望;建议在教育中点点滴滴地渗透“邮票知识”,让集邮有拓展,有个性。专家对课题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了学校建设集邮特色的信心,也为集邮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5.校本课程显特色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而开发校本课程便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学校教材编写组深入探讨,确定了“寓德于邮”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主题进行编排。教材以邮票为素材、图文并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学生喜闻乐见,令学生爱不释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全面普及与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持,让集邮文化通过课堂主阵地,与优良道德品质一起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
6.师生参与促特色
集邮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激发学生集邮兴趣、普及集邮知识、陶冶集邮情操,但这首先要让教师爱集邮、懂集邮。学校成立了教师集邮培训班,邀请了集邮协会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发放了集邮书籍和小型邮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为集邮培训班成员、集邮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班级征订了《中国集邮报》,给所有的班主任发放了图书《叩开集邮之门》。集邮报刊书籍的赠阅,不仅增长了教师的集邮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教师集邮的兴趣。
三、集邮特色的彰显――精品活动
1.举办会议集中展示
积极主动地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特色工作,广泛听取建设性意见,可以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建设积累经验,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搭建平台。2014年,市、区两级关工委到我校调研集邮特色建设工作,观摩了集邮主题中队活动。市关工委对我校的集邮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活动要适应当前形势,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形成学校特色,造就自己的品牌”。2015年初,学校承办市级中小学新春集邮联谊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市集邮协会专家、中小学集邮特色学校代表欢聚一堂,观看学校集邮特色成果展示,听取学校集邮工作汇报,与会领导和来宾对学校以集邮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办学思路给予赞誉,希望“搭建好校园文化平台,把集邮文化这一高雅文化的种子播下,用艺术润泽生命,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2015年底,学校承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书信集邮研讨会(分会场)活动,黑龙江、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文化界、集邮界和集邮特色学校的近50名代表参会。2016年4月,学校承办全国第十二届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南通赛区)的赛事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大赛的启动仪式暨“邮政文化进校园”推进会。会后,全国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老先生及教育局领导为学校集邮特色欣然题词,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励,成功创建集邮特色学校的信心倍增。举办大型集邮会议活动,将会对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走出去”交流借鉴
自从学校加入市中小学集邮协会以来,三年迈了三大步。通过“走出去”交流借鉴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就“农村小学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等问题,组织考察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凤城新村小学,提高了认识,树立了信心,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围绕“学校集邮如何保持新常态”这个问题,参观学习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通州区石港中学,他们的经验为我校迈开新的一步提供了借鉴。围绕“学校集邮如何创新”等问题,到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一小学参观考察,他们以书画特色为基础,拓展到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先进的理念与创新的做法,令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走出去”学习交流,不仅促进学校集邮活动的拓展创新,而且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请进来”传经送宝
学校特色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之服务,活跃在集邮界且热衷于集邮事业推广的老邮集家就是学校集邮特色建设的最好资源。我们聘请了4位集邮专家为校外集邮辅导员,每月一次,给学生上集邮知识课,为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并指导学校集邮特色创建工作;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开展集邮课题研究活动;聘请书画集邮界专家老师,来校辅导教师及学生设计邮票图案等。专家领导的传经送宝,让全校师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4.成立“红领巾集邮中队”以点带面
为了深入有效开展集邮活动,学校建立“红领巾集邮中队”,邀请集邮协会的专家担任辅导教师,定期为红领巾集邮中队的学生上集邮课。集邮中队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以邮票为载体,将集邮与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德育活动。在学校举办的历次大型会议活动中,学生以邮票为载体,通过讲故事、歌舞朗诵、书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提供观摩,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配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红领巾集邮中队还开展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集邮主题中队会、《赏伟人邮票,讲伟人故事――纪念诞辰120周年》主题中队会、《听爷爷讲集邮的故事――红领巾寻访老集邮家故事交流会》主题队会等。红领巾集邮中队的试点建立,为学校全面开展集邮特色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5.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篇4
1 布置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要布置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就要从教室环境开始。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也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因此教室的硬环境建设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生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和谐的气氛。那么,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等方面,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对于教室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总体布局,在保持相对稳定前提下,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对于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活动板块,则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也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
2 建立团结高效的班干部和学生的共管机制
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带头人。在班级管理方面班干部的作用举足轻重,建立责任心强、团结高效的班干部和学生的共管体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形成一个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并在班级管理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以班干部为主的班级管理队伍。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我把原来固定的班干部制度变为一种流动机制。在班干部产生上,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班长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经同学表决通过,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也使班长在管理工作上驾轻就熟。形成了一种在班主任的统一管理下,班长、班委和同学的共同管理机制,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关心集体的热情,又能使他们充分体会班级目标的内涵,有利于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同时将班干部和同学的管理,同班级目标的落实紧密结合起来。班级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生学习进步的各个方面。把目标要求纳入班级的常规工作后,在班干部和学生的共同管理下,细化分解,强化责任,抓好督促,把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3 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首先应当塑造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使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班主任要结合本班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欲望,发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精神的打造,进行宣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取得共识,确定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围绕班级目标,每个小组可制定小组目标,每个人也可制定出个人奋斗目标。其次是拟定班训。班训是为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励,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而以简短的词句拟就的标语,它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好的班训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再次是提出班级口号。口号是一个班级工作的基点,是班级目标的浓缩,是一种激发班级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得好的一句口号就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它指引着班集体团结友爱,精神振奋,身心愉悦,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
4 认真抓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班风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村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校以人为本,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整体筹划,分步实施,努力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基础,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学校布局的整体规划。首先,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规划分批完成篮球场改建等校园建设工程。通过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创设各种文化设施,逐步使校园环境达到了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其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文化长廊。通过规范班级文化内容,开辟橱窗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开放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自我熏陶,提高思想品位;在校园显要部位展示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宣传学校特色。第三,健全处室,规范管理,做好教书育人的保障。学校对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还与教育局协调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白板,开发了学校的育人资源,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得到了逐步提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打好了基础。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一个整体,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好比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班主任例会、两操一活动等工作管理制度,编印了《白银市三中学生手册》,规范了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礼仪等。师生人手一册,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班主任具体负责狠抓落实。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等,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三、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结合我校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我校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一训三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即“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领导团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教师团队、“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践行班级八荣八耻”的学生团队。此外,还提出了教师“八荣八耻”、阳光心态理念、快乐工作理念、合作理念,以及学生组长工作理念。把这些文字打在学校大屏幕上,张贴在教室里,并把“八荣八耻”“快快乐乐每一天”作为学生每天宣誓的誓词,让学生看在眼里,说在嘴里,记在心里,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四、创建学校课堂文化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我校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改思路,构建了“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的五环节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白银地区率先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是创建班级文化,营造育人环境。为了营造课堂改革的氛围,学校倡导班级自行设计布置教室,建设学习小组。小组建设由学生自己设计、命名,要求新颖,有内涵,体现了小组的特色与追求;每组都有自己的口号,能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喊起来朗朗上口,如“智慧之星,我最亮!”二是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合作能力。学校重点推行“小组合作”以及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不仅要导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合作课堂成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学会了沟通、倾听、尊重、包容和欣赏。“我参与,我快乐”“亦师亦生”等教学理念的渗透,点燃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制定评价机制,健全学生人格。学校制定了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集体的进步,又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此外,同伴之间要讲究交流和表达技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悦纳他人的品格。在奖励方面,学校加大了学生进步奖力度,增设了优秀小组奖、优秀小组长奖,并颁发奖杯等。
五、打造校园活动文化
篇6
(一)提出特色班级管理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其次,要有全面的人才观,清楚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还要有科学的质量观,明确分数不等于质量。权衡一个学校的标准,不能只看分数或“升学率”,还要看是否培养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落实这种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求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掘学生的发展动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学校发展首先理念要先行,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本校提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初中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崇学、砺志、有为”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依法治校,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治校方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立好志、读好书、做好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实基础。在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三中人肩负起“爱我三中、校兴我荣”的使命。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切实地履行了人民教师的职责。《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是学生学习、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班集体是由不同家庭和社区(村镇)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是学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寻求班级的发展,提升精神品质,丰富文化内涵,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养,要求我们要重视班级特色建设,以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提升学生集体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班级凝聚力,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水平及班级竞争力,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特色班级及其重要意义
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所谓特色班级,即品牌班级,是各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班主任(含科任)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长等因素,持之以恒地开展的有独特教育风格的班级特色活动。特色班级应有自己的班风、学风、班歌、班口号、班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精神面貌等。要形成特色,简单一点讲就是持之以恒的做某件事,主题明确,坚持并使之积淀,良好的积淀就会形成班级特色。特色班级是有独特的班级氛围、教育风格,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班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班级。一个班级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倡议开展“班班创特色,班班有特色,特色之花齐放”的创建特色班级的活动。在创建特色的班集体的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实验内容特色化架构下的班级管理,重点实验研究以下内容
1.探讨推进“生本管理”的新模式。即“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这样的预设模式,符合成长发展的阶段需要,创设了特色化架构的德育体系,本源的理论框架。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成绩的评判及考量,应当重设原初的具体指标,把同学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特性的思考精神,主动接纳知识这样的心态,都涵盖进拟定的考量指标中,不单纯注重分数。探讨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增强班集体荣誉感。
2.探讨如何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特有的文化建设,当成切入点。从平常的课室布置、班级口号、誓词、班级精神等方面,依循育人为本这一总指引,建构班级的新颖文化。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文化。
3.探讨如何注重挖掘学生潜能。结合学生成长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内心情感,发现学生特有的潜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热情,激励和赏识学生,协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
4.探讨如何转变育人理念。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德育研究意识和能力,摒弃传统育人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育人理念。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核心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反思研究法,测量法,问卷等方法。通过两年的研究,进行多次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校本教材和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个案或作品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四、研究过程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创建特色班级动员大会,对课题组成员及全校班主任进行新课程德育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
2.各班成立创建特色班级机构并研究确定特色班级主题,制定方案。选择班级特色主题。根据学生的特点,班级优势与不足,班主任的优势等,结合班级发展的需要,讨论、确定本班特色(如礼仪示范班、纪律示范班、教室规范、美化示范班、课间操示范班、早到先读示范班、节能示范班、清洁卫生示范班、值周示范班、着装、发饰示范班、安全规范示范班等等),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
3.形成班级创建方案,填写特色班级申报表。
4.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对各班创建特色方案进行审评。
5.各班级按方案开始创建活动。如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要求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健全班级特色活动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班创建活动进行检查、调研。
6.学期末进行特色班级评估验收,总结并表彰挂牌。评估验收主要依据学生是否知晓并愿意积极参与;创建目标是否实现(根据创建申报时提出的量化目标进行考核);创建特色活动的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如文字资料、相关照片、海报等;学生对本班特色的认可度,并能得到兄弟班级及任课教师的认可,对兄弟班级能起到一定的辐射、影响、示范作用。
7.对研究中获取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五、班级管理的凸显成效
本研究在新丰县第三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六个班中进行,其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各三个班。以特色班级管理模式为自变量,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班级体建设水平为因变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特色班级管理的对比实验。班级特色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班的学生动机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对照班有显著提高;有效的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成功的班级特色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能够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凸显成效,在“礼”、“静”、“净”、“序”等多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同学的班级荣誉感,有很大提升,测试的成绩明显提高。经由师生努力,校风及学风有了明显进步,校容及校貌也有明晰的变化,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德育考核的优良率,高达95%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流失率被管控在1%以下。实验班的同学参与韶关市年度的“英东杯”竞赛、作文比赛和书画比赛,成绩优秀。学校中考成绩进一步得到提升(实验班罗琳山同学获取了韶关市2013年中考状元)。2014年中考,更是硕果累累,全面飘红。新丰县中考总分状元和第二名及第三名均出自本校。九年级三个实验班有20多名学生荣登县单科状元榜。县总分前10名我校有6人,县总分前20名我校有16人,县总分前30名我校有19人,县总分前50名我校有29人,县总分前100名我校有45人,县总分前200名我校有84人,县总分前500名我校有210人,县总分前1000名我校有371人。考上新丰一中突破500人,成为全县输送最多高中生源的学校,赢得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学校连续两年荣获中考团体第一名、中考优胜学校、中小学学校管理综合考核一等奖、韶关市安全文明校园、韶关市德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如今,学校正向有秩序的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的良好氛围迈进。通过实行特色班级管理模式,学生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带来了巨大的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探索提高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也造就一批能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艺术水平。通过班级文化的构建,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品位。
六、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初色班级管理有显著效果,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中班主任教师对特色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视。希望更多的初中班主任可以把特色班级管理当作一种模式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进一步改进优化。结论一:班级管理应突出体现“生本管理”的特色。该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潜力,转变育人理念,具有成效性的新颖模式。“生本管理”的新颖模式,摸索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了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德育研究意识和能力。也为学生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增强了班集体荣誉感。结论二:班级管理应加强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奇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注重班级独有的文化建构,用具有特点的班级文化,激发同学热情,让同学体悟出主人翁的地位。班级文化特有的建设,应渗透到多个环节。例如:让同学创设新颖方案,变更现有的教室布置,增添特色明晰的板报专栏,折射出平日的生活状态。可以让同学自主探究,拟定代表班级特色的、带有吸引力的口号,以便展示出班级的最佳风貌。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建构最佳的文化氛围,让同学觉得班级就像自己的家庭。结论三:班级管理应突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侧重赋予同学应有的主体地位。初中时段中的各科目学习,都要凸显学生这一主置。特色明晰的班级管理,还要变更惯用的评价指标。创设的素质评判指标,应包含多重的层级,而不只包含单一化的成绩。平日的课堂环节,应把自主特性的探究、学习组的协同合作,设定成侧重的部分。注重对同学的奖励,以便调动学习热情。结论四: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初中的教育中,应能彰显出同学的独特性,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要深入挖掘班内的学生潜能,注意辨识个体差别。班级包含着不同背景的学生,来自不同村镇,不同家庭。这种差异特性的背景,造就了差异架构下的个体素养、多层级的爱好及兴趣。不同性格的同学,来到同一班级,难免凸显性格碰撞,班主任应培育同学的协作意识,在协同及合作中,挖掘潜力,形成最佳的个人素质。传统情形下的育人理念,侧重交给同学一致的知识,以便提升应试水准。应当变更这种认知,转变偏旧的育人理念,接纳多样化架构下的差异,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总之,只有不断创新转变育人理论,摸索一条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班级的整体实力。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引同学朝向正确的方向,锻炼自我,融入班级的集体。教师应耐心协助同学,化解平日遇到的生活疑难、学习之中的困境,有助于增添凝聚力,也增添了班级活力。
七、现有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特有的“叛逆期”和“转型期”,为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有的同学家庭特殊,家庭教育不能到位。教师工资待遇仍旧偏低,不能激发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热情。如何理智思考当前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年龄特点,破解学校德育瓶颈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二)摸索改进方向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物质文化建设,承载文化理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校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
二、制度文化建设,彰显文化个性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精神文化必须得到制度文化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学校各项制度的。学校制度文化必须在遵规律、守法规的基础上,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个性”。
民主管理制度文化,是我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一是班级民主理事会制度。班级议事会是指在尊重班主任有充分管理权的前提下,对班级管理的常规事务、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审议、决议、执行的组织,是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协调、合作的平台。二是家校校讯通卡制度。学校通过校讯通,固定内容有每周班主任寄语,包括离校时间、到校时间、一周表现、下周要事、作业内容等,还有孩子的离家时间、在家表现、家长寄语等。三是周周反思制度,要求家长和学生对每个周的学习和行为活动进行总结,学生们在总结、反思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感激。
三、精神文化建设,深入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提升、凝聚的功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我校让独特的“三风一训”成为落实这一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我校的校训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热爱生命、终身学习”。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学校是引发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校以“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为校训,就是要让学习活动成为润泽人的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品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就是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学习中提升!
校训的内容确定后,还要把其精神实质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加强学习,让师生了解、体会校训的丰富内涵,使这二十个字牢牢印入每个师生的头脑中;其次,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围绕校训的落实而展开,这促使师生对校训由认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内化为内在品格。这一校训不仅能激励和劝勉现在在校的师生,而且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这个校园仍能将这一校训铭记在心,成为鼓舞一生的座右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校园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在于生命理念的尊重与执行。我们将会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实施文化熏陶战略,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让校园文化荡漾在师生生命的微波里,尽情书写学校的精彩,事业的精彩。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 关建国.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 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 教材 教法,1997.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民族高中
一、将科学发展观渐入校园文化之中
中国注重中学的校园文化并不断探索改进的历史是从上世纪末进入期的;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正式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文化构建,根据不同的方向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改进,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一些鲜有成效的做法。而新世纪开始以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全国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方向不断明确,最后获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在实战中积累了不少极端和不利情况的经验和解决方案[1]。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高校都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校园文化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对待科学发展观,让改革新思想占据学生头脑,为今后实践中国未来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学会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中心思想,进而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二、如何将科学发展科学观渐入民族学院校园文化之中
2.1 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制度
随着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崛起,民族学院也开始在科学指导观上走上正轨。目前许多民族高中在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时,首先会完成建立公正校园制度的建立。任何民族高中校园制度不仅是约束学生行为的隐形枷锁,也能从思想上让学生领悟道德伦理的范畴,弄清楚对与错、该与不该的区别所在,使民族学院校园生活文化紊而不乱的规划执行。而在如今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民族高中的学生们也在这种趋势中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洗礼,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制度要不断更新和改善,使制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新的制度依旧要能对学生行为、学习生活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并且不同条例之间要给出明确的规范,不能模棱两可[2]。
2.2 建立积极的精神文化
我们强调将科学发展观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主打战是将科学发展观能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所谓精神文化就是除开物质、制度等其他活动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灵魂层面的产物,它代表着一所民族高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信仰,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所谈论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精神文化的存在影响着一所高校师生的学术氛围,它不可察觉又无处不在,它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前辈教授的辛苦积累,也正在受当前师生学习态度而改变。建设积极向上、不停求索的精神文化不仅能影响全校师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性格还能体现出一所培养未来人才民族高中的追求目标与教学理想,使我们民族学校的学子能在大学甚至今后的人生都能很好的融入到中国这个大社会中去。创造一种优良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使我们民族高中得到大众的赞誉,从而能在同等高中中,获得引领者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精神文化加强高校师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激励格物致知的求学兴趣,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完善自我的学习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内心新生强大无敌的精神后盾,使我们高中能迅速得到发展。
三、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影响民族学子的人生规划
一直以来,任何学校除了重视将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时注重自我本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展示。一般高中都会在办学目标和基本理念上突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建设。而我们作为一所民族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与地方民主特色接轨,不仅可以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还可以影响校园周边民族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正确的。为此,将科学发展观实践到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求索的气氛,也能带动周边民族文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同时也使民族高中师生更注重非脑力文化以外的课外生活。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号召和开展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并且民族高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地方特色相符合的研究性学习、技术生活课程,使之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相互影响,覆盖校园中的每一个文化角落[3]。另外,现在高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形势不一,就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也能通过团委和学生组织以走访寝室、班级、学院的多重“走访”模式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此一来,文化格局和思维模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在不同层面上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能力。
四、结束语
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能够使民族学院的文化品质高速发展,而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不断影响,势必会使对学校工作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民族高中也会在无形中优良和谐的校风与学习氛围,师生都会在这种影响中快乐学习工作,构建全面和谐化校园。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势必会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将民族院校文化魅力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姚海霞.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01期
篇9
一、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学期的简笔画内容共有八章,依次是:怎样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静物简笔画;植物简笔画;景物简笔画;动物简笔画;人物简笔画;简笔画的材料工具及使用方法;儿歌、儿童故事简笔画创编。 手工教材内容共有七章,依次是:平面构成;图案;纸工;综合材料的应用;泥塑、幼儿园环境布置;外国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简笔画的在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师学生深层次地明确了解简笔画在将来从事的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与掌握简笔画的理论知识与幼儿教育心理知识;掌握各类不同简笔画的表现方法与技巧;会根据儿歌、儿童故事进行简笔画的创编活动,为以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手工制作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手工教学使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通过学习增强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掌握几种手工艺制作技巧,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手工制作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手工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学生能把绘画中的形体与色彩知识充分利用到手工的各种材料中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手工是绘画的发展,幼儿美术教学法又是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实际,学生可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体验手工过程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
简笔画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人物简笔画的各种表现方法与各种造型、特别是人物简笔画的精神面貌、动作神态的表现为本学期简笔画的一大难点。综合运用各类简笔画进行儿童故事、儿歌的绘画创造活动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所在。
手工制作活动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设计和制作出有特色、有美感的手工艺品是本学期工作的一大在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手、脑、眼并用,制作出的成品既要有手工,也要有设计,有创意是本学期的一大难点所在
四、学生学情分析与采取措施分析:
由于学生原来学习的都是应试教育,所学习的几乎是文化知识,没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美术教学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实际课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制作
篇10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既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更是学生美好心灵、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因此,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处处体现专业智慧和魅力、不断发展进步的班主任队伍,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通过构建特色学校文化,引领和推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使学校建设获得长足进步。
一、用特色文化引领
班主任成长方向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在广渠门中学得到了普遍的共识。我们认为,再不能把学生只看作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发展潜质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因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广渠门中学坚持用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引领班主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审视德育工作。
教育价值观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认识和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引领班主任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学校教育是一个培育生命的过程,必须以促进个体的生命成长,完善个体素质,尤其是道德生命的成长和道德素质的完善为重要内容,使生命个体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以及持久的幸福感。我们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被真正重视,学校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引导教师树立“德育工作不只是说教,更是一种服务”的观念。为此,我们在机构设置上进行改革,将学生部下设为三个中心,即学生服务中心、学生管理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其工作主旨在于,坚持德育为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家长提供“一站式”服务,凡是涉及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便捷的服务。学生管理中心以“指导”为原则,将以往批评教育的管理职能改变为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出现问题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活动中心从大德育观出发,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实践性以及社区建设与学生成长的互动作用,将社会上的有效资源与本校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引导班主任用生命视角审视学校德育,正确认识学生,深刻了解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每个生命与每个生命都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要更是不尽相同,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思想、情感和需要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因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他是一株小草,就让他点染大地;他是一株大树,就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机会,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才能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用生命的视角审视德育还有另一方面的内涵,就是把德育或者说教育看成是一项“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人与人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在学校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影响,教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教师,这种生命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我们引导班主任认识到,好的教育就是让“优质生命场”越来越强大的过程。我们每年都要在教师中开展“十佳党员”评选活动,这些“十佳党员”大多数都是班主任。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十佳党员”的事迹,这对获奖者是一种激励,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鞭策和引领,对学生是一种感召。我们要求班主任用优质的生命状态影响每一位学生,现在积极要求入党的班主任和学生越来越多,还常常会出现“班主任和本班学生共同入党”的情景。
二、用特色文化涵养
班主任生命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关注教师幸福感受、提高学生满意程度”是广渠门中学的办学目标。我们知道,教师的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自身发展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我们更多地致力于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涵养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995年广渠门中学在全国首创“宏志班”,十五年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宏志文化”。这里不仅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宏志”学子,形成了“宏志精神”,还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最具魅力女教师等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形成了“宏志妈妈”教育群体,提炼出了特色教育思想。多年来,广渠门中学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发挥了“宏志”教育的辐射作用。十五年来,学校先后通过召开宏志教育思想研讨会、“宏志班”班主任教育思想研讨会、“宏志妈妈”师德报告会、“宏志班”班主任培训青年班主任等形式,不断总结、提升不同时期“宏志妈妈”的教育思想,张扬她们的事迹,让她们的精神和高尚师德成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风向标,提升班主任队伍专业道德水平。
广渠门中学始终坚持学校发展需要两种精神:一是敬业拼搏的亮剑精神,二是团队和谐的龙舟精神。“亮剑精神”就是在危难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困难的精神;“龙舟精神”即团队精神,我们要求班主任团队要有核心价值理念,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如今,“亮剑精神”和“龙舟精神”已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核。多年来,我们坚持用这两种精神涵养班主任,让这两种精神成为涌动在班主任生命中的精神血脉。
广渠门中学致力于在合作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坚持用科研促培训的方法,把班主任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使班主任们通过科研中的集体合作,探求教育的规律,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承担了由班主任全员参与研究的多项国家科研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形式,引导班主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带班风格;通过读书沙龙、专题讲座、深度谈话、热点聚焦等方式,提高班主任的思想修养及文化品位,使其逐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学校还借鉴现代经济管理中经理负责制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模式,采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只管理一个班的学生,而是负责协调该班所有任课教师的关系,成为对学生实施全员德育的核心。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班主任的工作权限得到最大延伸,同时,班主任要求学会与教师团体相互合作、交流,学会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既使得教育效果最大化,又提高了教师的能力,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广渠门中学的班主任意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学校、与他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意识到只有大家互相配合,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正是龙舟精神的精髓。
在广渠门中学,“亮剑精神”帮助我们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学校由弱到强,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都会遇到“高原期”,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人乃至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将“亮剑精神”进行了移植,鼓励教师度过发展的“高原期”。首先,管理者敢于向自己“亮剑”:近几年,在德育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不避“新”,不怕“险”,出新招,用新人。在年级组长的选择上,我们启用了教龄只有六年,年龄仅有二十八岁的年轻教师;在班主任的安排上,甚至是在“宏志班”班主任的选择上,我们也不避讳新毕业的大学生和从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另外,我们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帮助教师向自己“亮剑”。在教师发展上,学校“量体裁衣”,分成“30前”“高级后”和“45后”几个阶段。按照这几个阶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发展目标,并用这些阶段性目标引导他们向自己“亮剑”。教师们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过程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短短几年,广渠门中学一跃成为崇文区拥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最多的学校。目前有两位35岁以下的高级教师已经向自己亮出了“向特级教师发展”之剑,其中一位的努力方向就是德育特级。
三、用特色文化铸就
班主任生命价值
学校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生命的优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只有教师生命状态是积极、健康的,学生生命才会是积极、健康的。广渠门中学努力通过特色文化铸就教师的生命价值,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班主任工作之所以具有无法替代的专业意义,全赖于班主任个体自主性的发挥。自主性发挥就是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尊重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的过程。在班级工作中,我们鼓励班主任不盲从,依据班级现状,自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构建具有个性文化的班集体,最大限度展现班主任的智慧和魅力,满足班主任发展的价值需求。学校有一位先后担任过十年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十年中,学校支持她按照自己的思想构建班级文化,十年的实践使她形成了自己的带班思想。她主张班主任要营造“安全”的教室氛围,主张班主任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十年的实践,使她成为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崇文区骨干教师、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她的优质生命状态启示我们,尊重个性化成长,可以让每个教师的生命都展现精彩。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在广渠门中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退休之前都要召开其教育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和梳理是反思也是升华,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研讨会,在职教师获得了一次次的提升。2008年,在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研讨会上,学校出台了“班主任终身成就奖”的奖励制度,以奖励那些注重实践与反思、多年来能够适应不同教育形式、为学校德育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班主任们。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特色文化的润泽,要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作指导,要有科学的组织制度作保障,需要弘扬崇高的精神力量,需要创设生态的环境。最终,这一切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未来。
- 上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 下一篇:土工合成材料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