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状况是评判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初中生心理健康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生活、交往、学习、人格、自我意识等。初中班主任要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和长期的教学经验,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

1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日常生活问题

现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下生长,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们,往往形成了霸道专横、自私、自大的性格。他们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独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生存能力,依赖性极强。再加之,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教育都呈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的教育的价值观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学校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家长也

更加重视监督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学习。学校和家长两大主要教育力量都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是每个初中生日常主要活动,学习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初中生刚经历了升学,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学习的科目发生变化、增多,老师们的上课方式和手段也与以前不同。面对新的局面,若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的话,没有很好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心理问题。更深层次的是,进入初中后,学生间的竞争凸显锋芒,激烈的竞争是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一部分学生甚至无法适应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度紧张的神经使他们的神经涣散、注意力无法集中和逃学厌学的情绪。

1.3人际关系协调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中学阶段是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初中生显然对人际交往知之甚少。人际关系处理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人际关系包含内容繁杂,它包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亲朋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么众多的关系中,无论那一类关系不协调,都会使学生陷入焦虑烦躁当中,而无法专心其他事情。当前,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反叛和抵制家长,畏惧和抗拒教师,疏远和防备同学。当然,一部分教师忽略与学生沟通交流,甚至存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差,歧视和挖苦后进生,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学生关闭与外界交流的窗户。

1.4第二性特征发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这是其学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反感父母的安排,反驳父母的建议,追求自我独立,不愿意受任何人的束缚。在青春期这个过渡阶段,学生的心理正逐渐向成熟发展。但由于还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学生情绪带有两极性,他们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低落悲伤。初中生的性意识也在这一时期萌发,他们对异性关系持羞怯但又极度好奇的心态,若在两性关系上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操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是必然的选择。这里班主任要提高的素质有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教育技能水平。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才能以身作则,以身说教,用自己的行为的教育和感化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当然,自身具备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不够,班主任还要懂得如何发挥出这些优势,即要懂得相应的教育技能。一片广阔的土地需要一把锄头。班主任只有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时,才能锄好这块“土地”,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呵护它健康成长。

2.2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和正确的集体舆论

和谐的班风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感化和制约作用,健康良好的班级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健康的班风也是班级凝聚力的具体显现,较强的班级凝聚力能够使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更加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每个优秀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促成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群体的约束力对于每个学生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引导组织一些班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可以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打开心扉,建立深厚“革命友谊”,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个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内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向班集这个整体靠近。

2.3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

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受学校因素影响,还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在家里的表现,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家庭,或者与家庭问题联系,所以,班主任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作。初中班主任要统一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协调教育的步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初中班主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个班主任的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班主任的使命。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实施策略。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状况,结合了个人长期的教学经验,研究和总结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初中班主任的喜力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小华. 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教育界,2012,(20):70-72.

篇2

1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育观念尚待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足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7结束语

篇3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对象一致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即“育人”,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初中学生,同时两者也都集中在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和教育方面。

2.教育内容存在交叉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两者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学生情感、意志、认知等心理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则更注重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观念的引导与教育。但两者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一致性,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且都是从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认知层面实施教育。

3.教育目的一致

初中教育的对象尚处于青少年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身体健康均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做好心理引导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通过人文熏陶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两者虽在途径上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却均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共同目的。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情境体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假设或模拟真实场景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并获得个人感受,再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经验与感受获得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过程。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其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思想和态度。例如,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某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把自己的强项科目考砸了,回到家受到了父母的批评,此时应该如何表现?教师可引导同学将自己发泄情绪、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表演出来,再开展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借这一情境体验教会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压力的方法。

2.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一个真实的或假设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启发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中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例如,苏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八年级上册《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案例:小丽看到小明的父亲开车接小明放学,回到家冲自己的父母大发脾气,抱怨父母不能开车去接自己放学。请同学就这一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再请同学举一些事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最后教会学生如何转移对生活的不满并使之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同时学会感恩父母,关爱父母。

3.开展小组讨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当学生之间观点矛盾时可能引发争论,关于道德、情感等话题的争论有利于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纠正自己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偏差。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应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始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应选择那些涉及心理健康因素的话题、案例、情境等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总结讨论的结果和产生的矛盾,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对创造性的观点表示肯定,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那些错误观点,尤其是指出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对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的错误思想得到及时纠正,进而促使其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 ; 抗挫折 ;意志品质 ;团队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偏向于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在愈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近年来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加强初中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个人浅见。

一从小学步入中学后,由小学生到中学生这一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与新环境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挫折能力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初中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意志力差

表现在对于某个具体目标有较强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长期发展之后往往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其对于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代初中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个人优越感强,往往存在较重的自私、“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的加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

(一)抗挫能力的培养

抗挫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主动向挫折挑战,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特别是对于心理还处于逐步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认为抗挫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受挫经验有关。即以往曾经有受过挫折经验的学生,当他面临新的挫折时,情绪反应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要缓和得多,这就说明,学生经受些挫折更能培养他们抗挫能力。因此在体育课过程中,我总是会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其他任教老师及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对其所表现出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建立相关学生的教育档案,依此有计划、有侧重的进行任务安排、过程监督及按时反馈反馈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坚强意志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前提,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课堂各项目中,通过开始设立较低目标,当学生轻松达标之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信心、毅力,进而完成较高目标,在这逐步提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相应关注度并随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目标。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篇6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和教法,而且还要备学生,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的健康心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惑或困难: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些时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大胆让学生独立完成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任务。“你能不能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用了好多种方法分割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分成了很多三角形。由于多种结论的产生,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方法是不是都正确?哪种方法最好呢?分割的三角形太多有没有用?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情绪高涨,同时也发现很多规律。

四、维持课堂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让“活跃分子”示范活动,带动全体同学参与以克服学困生的恐惧心理等。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郝艳平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

篇7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初中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在工作过程中我常会听到个别学生说“我的心理没有问题,我不需要学这门课程。”在辅导室值班时,会听到路过的个别学生对同伴说“你的心理变态了,快进去让老师治疗一下……”由于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误会与偏见,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如何提高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主动性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如下三点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端正态度

必须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提高理性认识。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给学生上“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课,首先介绍2008年在雷州地区发生的三起校园突发事件,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注意与思考;然后讲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通过本课两个学时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健康的心灵是一切财富与成就的基础”这一科学道理,形成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我校初一年级就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本地区的其他中小学基本上尚未开设,因此学生对这门课既好奇又排斥。为打消学生的排斥心理,我在课堂上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大量运用心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学期初,我给学生上了“破冰之旅”,课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环节是鼓掌欢迎在座的各位学生成为雷州二中7000多学子中的一员。首先教师提出发现的问题:鼓掌的差异很大。教师夸张性的模仿,引起学生的欢笑进而拉近彼此距离。然后一起学鼓掌:龙的呼唤,节奏——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分组练习竞赛,提高团结协作观念。第二环节是相互认识。教师先简单自我介绍并留下适当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开学至今,你认识了多少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姓名、兴趣等。最后是写一写“我眼里的自己”,每人拿一张空白纸,在纸上写上:我的姓名、我最喜欢的事、我最成功的事、我最讨厌的事。写完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换看一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第三环节是“我信任我的集体与同学”。选定数位学生,一半人扮盲人,另一半人当向导带他们在班内走一圈,然后互换角色,最后说说在游戏中的感受。这节课以活动为主,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师生、同学之间打破“坚冰”,相互认识,为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又如,我在“沟通合作”一课,通过团体康乐辅导的形式,让学生玩以脚代手猜拳、兔子舞、丢沙包认识、组名、爱在指间等游戏,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了集体观念。此外,在学习技能主题课时插入手指操、健脑操等小游戏,让学生放松情绪健康身心。

除了心理小游戏外我还注重运用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受欢迎的人与不受欢迎的人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一写,比较哪一组做得最好。在“成才靠什么”一课也是采用了分组讨论与写一写的方法。

根据上课主题选用心理小游戏及分组讨论和写一写等方法,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日益独立与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讲课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课余或期中、期末时,我会通过开放性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匿名写出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记录下代表性的问题,做好备课工作。比如在这学期初,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时间的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我开设了破冰之旅、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初中新生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沟通合作、知识改变命运、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学习等十多节主题心理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解除困扰后心灵成长的快乐。

又比如在这学期的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五十多位学生,我发现了十多个焦点问题:住宿生如何管好自己、与父母吵架怎么办、世界上是否有鬼、如何控制情绪、青少年常有的坏习惯、遇到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学习与考试焦虑、平凡人如何找到幸福、爱情的困扰等,这为下学期顺利开展心理活动课提供了充分的选题依据。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完善;学生心理教育;方法与途径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突增期,也是心理发展敏感期,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行为教育的心理教育功能,使体育课堂教学承载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此,作者将对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适应以及个性的养成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进行粗浅的探究,以期共同学习与研究。

一.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效用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够稳定,但是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初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同时身心也拥有着急剧的变化,心理容易产生失衡,有些同学还会产生逆反或者叛逆心理,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初中的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调节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调节心理压力,促进人格的发展、坚强意志的形成。体育锻炼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便能够保证动作协调完成。久而久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敏锐、灵活。2.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体育对于协调动作的要求使学生更易于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获得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3.体育锻炼能够磨练人的性格,使学生变得坚强、开朗和乐观。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外向型的性格,协调人际关系,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克服生理极限,通过持久性的项目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跨越障碍的项目锻炼了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分析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教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的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三.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格以及个性的养成效用分析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的过程的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学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和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例如运动感知觉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都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稳重、机智勇敢等都可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

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篇9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哪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呢?

一、抓住初学物理时的畏难情绪,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仗

不少学生刚学物理时,尤其是一些女生,可能听到一些物理成绩不太好的初三学生的议论,一提到“物理”二字,就心中生畏,缺少学习的信心和干劲,学生的正常思维活动受到压抑,甚至健康心理受到损害,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低,严重地影响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物理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抽象思维,也同时要求形象思维,在某些问题上又要求经常转化。当然也可能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这时教师必须适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仗。

首先要上好绪论课,做好演示实验,使其对物理这一课程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绪论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精彩、多姿的物理世界,并且安排了很多物理实验,老师要演示好这些实验,使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他想学物理。这样他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有一时想不通的知识点,自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想清楚,并在突破难点时,获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在接下来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讲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用前人的不畏艰辛的精神,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能使学生学的更加有趣味性。

二、针对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厌学情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攻坚战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一个班级集体,学生的差异性必定很大。对于那些学习不太好的群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新鲜劲一过,逐渐感觉到学习物理有一定难度,也许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他们,摸清学生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卑感,应想办法增强有厌学情绪学生的自信心。

对这类学生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但需要物质营养还需要精神营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如果学生得到恰当其份的赏识,会产生强大的神奇的精神动力,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教学收到神奇般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多用一些“你真棒”“你能行”这样简单的评价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们的成绩突飞猛进。

三、了解初三复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打好心理健康教育保卫战

到了初三复习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物理在中考中只占了九十分,这时会有一些学生开始轻视物理学科,不愿意花时间复习物理,也有一些学生感觉自己物理学得不好,产生过分的焦虑情绪。任课教师这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打好心理健康教育保卫战。最为关键的是上好复习课,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物理的良好兴趣。

篇10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锻炼学生体格的责任,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当前时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其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均达到健康的标准,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 渗透 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在体育教学中,要求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特别是处于初中发展阶段的学生,更应加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真正发挥出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实效。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公平,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比较容易的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时时表现对学生的关爱、热心、尊重、信任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逐渐转变原有的心理意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精心计划和组织教学场地

由于体育课多是在室外进行,因此环境因素往往对教学过程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所需的场地进行精心组织和计划。所选的场地除了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因素造成的干扰之外,还要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初中生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要格外注意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保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以下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有效的突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

(一)充分挖掘教学

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手段的前提条件是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我们可以从中对学生的毅力、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理品质进行磨练;比如在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时,我们可以从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集体意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等视频,使学生从运动健儿的努力拼搏中,感受到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精神,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选用适当游戏

对于正处于初中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游戏,能够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需求。比如可以在田径运动的教学中,采用接力跑等游戏方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特别是一些孤僻的学生,能够在集体比赛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使其感受到团体所带来的快乐。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猫捉老鼠、拉网捕鱼、警察捉小偷、圆圈追逐、踩影子等游戏,通过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之外,还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或是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比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行、优雅的气质、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与同事、他人之间具有融洽的关系等。教师还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提高,通过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通过耳濡目染,让学生受益匪浅。此外还应加强如何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积极交流,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的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交流、谈心等给予学生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将心理健康教学延伸至课外生活。还可以就相关教学内容、方式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了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机结合。

五、结语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应积极的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师应通过自身实践,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并不断的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保证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1] 张红利.浅谈如何在体育课教学汇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读与写.2013(12):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