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与视觉设计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视觉设计艺术,通过不同媒介的功能融合,实现对信息高速的传播,将声音、影响资源整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完成信息的输出。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艺术带来冲击,影响传统艺术的设计发展,但同时为新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本文将针对新媒体基本概念,艺术视觉效果进行合理的传达和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媒体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新媒体新媒体是依附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网络运行方式,对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进行整合,向用户系统具有更加娱乐性的服务形态媒体模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包含多种对应方式。其中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几种。新媒体是对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媒体内容,通过分析传播者、接受者对应之间的交流,提升新梅体艺术视觉传播效果。
2.新媒体之间的比较关系新媒体包含个人媒体、人际关系媒体。人际关系媒体是利用对话完成的基本形式,通过速度和控制范围进行蔓延。例如,电话、邮件等等。大众媒体是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演说,其特点规定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可利用的工具增多,利于网络演讲、电视视频演讲等。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加深媒体的传播作用。大众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完全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接受者的传播,内容发出者对传播媒体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利。但是缺点是大众媒体不接收个别信息的需求和个性特点。接受者没有办法控制信息的需求量。人际关系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有缺陷是相互对比互补的。人际媒体可以传播个性化内容,大众媒体可以传播公众性质的无数内容,不同的媒体传播需求实现了二者的共存。
3.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网络化的媒体综合。利用各类传统媒体为载体,通过语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设计表现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的载体内容,及时分析可接受的信息受体,令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相关信息内容的意义。利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完成视觉艺术的设计分析过程,加深艺术视觉设计的传播和发展,提高视觉传播设计的变化和管理,逐步改善视觉传达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实现对新技术水平的应用。确保新媒体、新视觉艺术的合理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视觉艺术设计从传统工业形式,逐步发展,不断扩大,形成最大范围的设计标准。利用媒体设计发展内容,对媒体设计技术进行变革分析,确定艺术设计的视觉内涵。艺术视觉设计的兴起自美国十九世纪开始,利用感光板在海报的设计实现对媒体视觉艺术的新型设计,扩大视觉艺术设计效果。八十年代的电脑发展为艺术视觉设计带来发展契机。艺术视觉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改变传统载体视觉传达的标准形式,提高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特性,实现新媒体艺术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拓新,对不同行业地区都有变化,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视觉媒体关系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发展与科技发展向适应,伴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快速进步,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传输等各项新科技,逐步完成对新媒体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多种多样的视觉艺术传播发展。激发人们对新媒体的兴趣,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变化,保证新媒体艺术视觉飞跃的标准形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传播的重要源泉,是启发艺术设计思维主要体现。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思维的设计,完善视觉传播的艺术灵感特性,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稳定发展,确保视觉艺术设计中网络通信、投影、幻灯、电子音像等技术的完美融合,实现对艺术形态的照明,利用激光完成视觉特点的传播,加深视觉设计的运作手法,确保视觉设计的丰富意义。另外,采用视觉传达新媒体技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广告的宣传力度,在视觉传达上实现了视觉动态传达的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①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
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②,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
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③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④
三
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转第123页)(接第128页)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⑤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③(法)马克·第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2.
篇3
【关键词】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品牌
1.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
视觉形象设计面对的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复杂和庞大的经济与生产关系,视觉形象设计成为沟通社会与大众的重要媒介,视觉形象设计成为多种关系和利益的复合体。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随着加入WTO,中国市场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也面对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视觉形象设计本身是一个较为中性的概念,不偏向于任何一种理论与学术流派,但是如果在其前面加上限定性的行业属性,就具备了特定的行业特性,比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产品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视觉形象设计等。当前,虽然对于视觉形象设计这个概念的运用较为多元化,但基本还是没有脱离CI与品牌这两大体系框架。CI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甚至在18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了CI意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步伐,及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而产生的。CI诞生于工业革命的最早覆盖区域即欧洲大陆,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迅猛的德国,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与审美结合的探索最早产生了。现代品牌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随着广告学、传播学的发展及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到管理导向阶段(1956年-1965年)而出现的,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其中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品牌实践,极大地增强了品牌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将品牌战略和方法技巧置于科学化的基础之上。品牌意识萌芽则出现于CI已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因为大萧条的结束和二战后经济复苏的需要,现代品牌概念产生于美国。从产生时间上看,CI产生于前,品牌出现于后,二者在发展时间段上有重合的部分。但如果仅从品牌视觉形象角度看,现代品牌意识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联系紧密,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二者都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期诞生的,以满足不同的时代需求。
大卫・奥格威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品牌形象论”(Brand Image),大卫-奥格威在这一理论中说道:“你现在必须决定什么形象是你希望你的品牌成为的样子。形象意味着个性。产品与人一样,有个性,它们也能创造或破坏在市场上的地位。”视觉形象的塑造的方式和原则,取决于视觉形象应用的范围与广度,包括广告在内的视觉形象的延展性设计是对企业、机构亦或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和保持,这也就是说视觉细小的延展性设计形象不仅是对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的描述。智威汤逊广告公司(JWT)其独特的广告理论和方法论“全方位品牌传播”(TTB)认为:“品牌已不单单是―个产品,更多时候它是由多个变量所组成。”而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则是重要的变量之一。
2.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内涵
视觉形象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媒形象,另一类是意识形象。传媒是一种有形的内容,具有物质形态性特征,而意识形象,是非物质形态的品牌形象,是对企业、机构或产品形象的精神塑造及所象征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的总和。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出品牌形象与CI系统具有一定的重合^生,传媒形象与VI系统具有一致性,意识形象与MI系统和BI系统有交集。但品牌形象于CI系统在视觉形象应用范畴上又明显不同,CI系统中的VI系统专指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而品牌既可以指企业的视觉形象也可以指产品或服务的视觉形象,也就是说品牌视觉形象可独立于企业之外,也可以内化于企业。在传媒形象和VI唧视觉形象识别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可以看出,品牌的传媒形象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可感知的物质实在,这也是为什么时下,各行业使用品牌一词超过使用CI一词的原因之一。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7%是靠视觉,视觉形象设计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形象塑造传媒方式。德弗勒(Melvin Defleur)认为:“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麦克卢汉(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与媒介的技术与理念发展息息相关,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微博、微信视觉形象营销就是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在新媒介技术上的应用。(1)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的塑造通过人的视觉等有意义的行为符号的信息传播得到实现,具有亲密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特征。(2)通过一定的传媒工具得以实现,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使用传媒工具发出信息,信息的接受者不使用传媒工具接受信息,具有独立性、重理性、重反思的特征。这类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包括借助绘画、书法、文字、摄影、报纸、杂志、地铁液晶显示屏、公交广告、购物指南、查询目录、电话簿、传单等形式。(3)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的塑造通过一定的传媒工具得以实现,但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都必须借助传媒工具,具有大众性、普及性、流行性特征。这类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有电影、电视、网络、多媒体、手机等。
3.视觉形象延展性设计实践
篇4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962年,伊凡・沙瑟兰德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题为《绘画板》的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确定了计算机图形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科学分支的独立地位,可以说这是数字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的起点。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艺术开始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如今,数字技术已交融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给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二、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特点
(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
伴随着娱乐文化、流行文化的发展和新媒体交流的普及,人们开始对交互式、影像化和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探索,更多的人开始探索虚拟空间,从中寻找和塑造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我们已不能再把设计理解为一个狭隘的概念,艺术设计也在渐渐地超越其原先的反响,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字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在不断地挑战传统艺术设计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传统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多元化的视觉观念也暗示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字艺术设计不但要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要重视设计艺术的表现,尤其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虽然对电脑设计软件操作得很熟练,但是做的作业往往缺乏新的创意,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有想法。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教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
(三)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非物质化
新的社会形态中,设计艺术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人们的一切艺术想象几乎都可以变为现实。这样的背景下,设计艺术的重心已经逐渐脱离物质层面而向精神层面靠拢,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艺术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创造,非物质设计的发展使得过去功能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特质中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内容变得越来越艺术化。全新的技术手段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
三、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时代把现代艺术设计推上了崭新的发展平台
数字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到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已密不可分,它不仅融入了传统设计文化和设计思维,而且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方法、丰富了我们的设计思维,延伸了新时代的艺术设计的价值内涵。
(二)数字时代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
设计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如果说工业革命促进了设计的发展,那么数字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发生前所未有的飞跃。数字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现代设计新纪元的到来。速度、效率、便捷等等都是数字时代带来的优点,设计的创意思维方式,设计的形式语言,设计的执行力度都因数字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的空间,引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创建融民族特色、人文特点、独居个性特质为一体的设计文化,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数字时代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但教学质量的低劣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担忧。受传统教育模式思想的束缚,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死板,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其岗位的工作、缺乏设计创新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艺术设计教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观念及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的迅速深入,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跟上并超越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设计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新型的设计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作为一个学科,我们要在设计教育多元化中构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理论体系。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形态的变化,更需要强化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观念意识。
四、结语
21世纪充满着希望和挑战,数字化艺术作为传统设计的延伸和升华,更有赖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愈是设计的生命、是致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设计艺术的整个领域,不论是传统艺术设计还是现代艺术设计都一样。科技的进步已经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跨越了国界的概念,作为正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艺术设计者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时刻刻关注世界上的各种新的设计潮流,以便能够对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及时对世界的这种飞速发展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走在时代的前列,为现代艺术设计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塞尔西.马卡拉.动画设计基础教学[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钱俊,何炎祥.数字多媒体艺术[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李佳一.论数字时代艺术本体的嬗变[J].美与时代(上),2011,(01).
[4]尚雅莉.从信息数字时代看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变化[J].包装世界,2010,(03).
[5]许文娟.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篇5
关键词:设计艺术;交叉;影响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的交叉早已远远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在人文社科领域,甚至横跨几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已司空见惯了,学科间的大交叉及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不断综合运用是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作为融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横跨文理的设计艺术学科,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其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少有学科能象设计艺术类一样特别需要来自其他不同学科方法与理论知识的协助,因此,设计心理学、设计材料学、人机工程学、设计营销学、设计管理等都作为着设计专业的骨干课程,而且不断有新的其他学科理论和知识在进入。动态的设计艺术学科的横向外延在不断扩大,而其内部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显得频繁与血肉相融,并且推动着设计艺术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
一、设计专业的交叉的体现
1.专业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加大
随着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彼此原本就相近的专业背景加上日益紧密的联系使得设计学科的各专业比以往走得更近;设计的各专业都发现,设计思维以及解决方案、创意来源并不是仅仅来自本专业,反而别的专业以及学科会带来不少灵感和动力,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一个综合的设计项目或者主题,甚至需要几个专业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下去;
例如:很多工业产品的美化与造型设计,实际上做的就是类似平面设计的“版式设计”, 依赖图案、平面装饰手法的产品不胜枚举。空调面版的装饰色彩及纹样美化则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因为其大体的产品造型受结构影响,趋于雷同,于是装饰、色彩等手法的使用就成为展现独特品位与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这,则需要产品设计师有着比较扎实的平面设计功力,试想一个对版式毫无感觉,对图案和纹样没有研究的产品设计师怎么能设计出充满现代装饰味的空调面板?同样,平面设计师也发现很多时候平面设计不能停留在狭小的二维空间中,如果把平面的要素和形式美法则充分拓展到三维,甚至四维中,其表现力将会有质的飞跃和更大的发挥舞台。诸如近年来“创意集市”一样的新的设计表达方式,平面设计师越来越喜爱将平面的创意附注与于产品、实物乃至空间中,而这些,则需要多了解工业设计以及环境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平面不再仅仅是“平”的。
再如: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其关系则更为密切并呈现出水融的态势。室内设计中,家具、灯具,甚至卫浴产品基本都属于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可以夸张的说,室内环境除了三大界面外,几乎是由工业产品或者元件构成的,因此环境设计师在考虑室内环境的营造时,不可能不把室内产品的作用考虑进去;而产品设计师,在设计家具、灯具、厨具等产品时,也应当把其使用的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整体设计或者灵活、可变式的设计,让产品更好地融入环境之中。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一些家电、厨卫产品、公共产品的设计比赛的主题中发现对于环境效用的关注。
最后,媒体、动漫等新专业与平面、工业产品、环境设计也不断交叉,影响着。数字媒体与平面载体一样,要充分考虑文字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这样一些要点;动漫及周边产品的实现则需要工业设计专业的批量化生产知识背景;平面设计中比较流行的插画及卡通元素的出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虚拟环境艺术的实现等等。可以预见,设计学科的各专业的界线将越来越模糊,“单打独斗”的局面将逐渐被彼此合作取代。
2.新兴专业方向的出现
设计艺术学科各专业的不断渗透和相互影响也体现在了新兴专业和研究方向上,例如:
展示设计则综合了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的特征,需要具备跨专业或者设计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随着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展览、展会的频繁举办,展示设计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吉祥物设计是平面设计与动漫设计交叉产生的新的设计方向,既运用了卡通设计的表现手法,又充分包含了平面设计的寓意性,已经成为大型活动的视觉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共设施设计则属于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交叉的部分,需要在充分考虑大众的视觉和使用心理的同时,充分考虑设施与环境的协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前景光明;互动媒体设计则要求对多媒体技术和人机界面知识比较熟悉,不仅要考虑视觉效果的设计,更要考虑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亲和性……
设计学科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其自身的交叉性就决定了横向发展是其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设计教育家尹定邦说过:“设计学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现在远看不到它枝繁叶茂的模样。在国外是这样,在国内更是这样。”
二、专业交叉对行业和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1.行业形势要求设计专业不断融合
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设计艺术的各专业紧密地联系着行业与市场,为经济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着不可忽视的支持。因此,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变化归根到底是行业、产业的发展所决定的。主要来自于这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设计企业的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单一的业务范围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大多数企业必须依靠广泛的项目来谋得生存和发展。广告公司不是一味停留在企业形象设计与宣传册、包装设计服务上了,网站设计、整体策划、甚至影视宣传短片都被囊括进了服务范围。环境设计公司也不仅仅局限于室内设计、店面门头装饰了,展示设计、景观小品,甚至建筑漫游动画等也成为了企业的重要战场。动漫设计公司不再只是凭借动漫画的版权盈利,也开始多关注于玩具及衍生产品的后续开发与营销了,与玩具制造企业联合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另一方面,整体的设计服务要求的提高也使得设计企业在提供某一专业方面的设计服务的同时,能够给予更全面、整体的策划甚至包含其他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服务,比如以往对企业形象设计,只需要涉及vI设计就可以了,但现在吉祥物甚至网站都被纳入整体策划的范畴,因此,跨专业综合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都需要设计专业互通有无,协力合作,可见“越界”已经是十分必要和值得认真研究的了。
2.发展态势要求设计教育宽基础,注重综合能力
篇6
关键词:插图设计艺术设计教学
插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普遍用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地位日益突出。从广告设计、商品包装到书籍装帧、宣传样本、展示设计以及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都可以见到并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它已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插图设计的教学一直都非常重视,很早就有艺术院校把插图作为独立的专业进行系统教学与研究。而在我国艺术设计的教育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少数专业艺术院校才开始陆续设置插图设计课程。如今,插图设计教学已经在各类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以及非专业的综合类高等院校中得以普及。
由于长期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这一课程很容易沿袭美术教育范畴中的教学模式(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教学思维模式),更多的还是在强化手绘功夫对设计表现能力的重要作用,淡化了其对设计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优势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插图设计做进一步研究。
1插图设计的界定
“插图设计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来达成信息传递、宣传商品和服务、推进商业活动、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等目的,它能将所承载的信息内涵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是一种图像化视觉传达形式”。[1]广义上讲,凡是与商品和服务、商业流通活动、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的宣传有关,以社会大众或目标受众为诉求对象,以视觉传达的形式而进行的图形设计都可称为插图设计。从以上插图设计的界定可以看出,它已不是单纯的为画而画,而是承载了更多设计的相关内容,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的视觉语言,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
2插图设计的课程设置
“我国学者张绍翔认为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
插图设计是高校平面设计艺术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与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展示设计等主干课程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是艺术设计教育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插图设计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大二上学期,此阶段正是学生由设计基础课程向专业设计课程过度的时期,插图设计正是这个过度时期承前启后最佳课程之一,它既涉及了设计基础的知识又涉及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和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创造与表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插图设计的能力培养
3.1插图设计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
插图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体现在插图设计师身上,主要是创意生发能力,进行想象、幻想、发散、收敛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插图设计的实质是创意,创意是插图的灵魂,只有卓越的创意才能使插图作品具有震撼力与感染力,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插图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运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一块朽木、一团废纸、一个零件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意的对象,这样有助于创意灵感的获取。
3.2插图设计的表现能力培养
插图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它是设计师表达设计信息的一种手段,更是设计思维的助推媒介。因此,手绘表达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插图设计教学中,手绘是基础,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在视觉感官上增加了人情味,看到了“人的痕迹”,使设计作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此外,电脑绘图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现代插图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处理好手绘和电脑在插图设计教学中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插图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先进行插图设计的手绘训练,再进行电脑的后期训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表现性。
3.3插图设计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说:“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他阐释了设计家所应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对于插图设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加强训练外,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对中外美术史、设计史,以及各类经典文学作品有所涉猎。其实,“真正优秀的插图作品往往凝聚着设计者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插图设计用图画这种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来诠释主题、概念或故事,传递信息、表达情感,”[3]以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插图设计的多样化实践
插图设计的多样化实践,其目的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设计、宣传样本、展示设计等领域进行适当的运用,以插图设计的视角来大胆尝试专业领域内的不同方向的设计。
4.1插图设计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现代插图设计不再仅仅限于传统手绘的形式,而是与电脑技术、摄影技术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充分结合的综合艺术,形成具有视觉艺术形象的图形图像,以用于相关信息的表达。因此,在插图设计教学中,避免单一的设计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丰富多样的设计手法来实现插图设计形式的多样化,例如,运用绘画、摄影、拼贴组合以及电脑合成等技术手段进行插图设计,都可获得奇特而新颖的效果。
4.2插图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
经过长期的设计实践和对其它艺术表现的借鉴吸收,现代插图设计艺术的表现手法已经多样化。例如,利用引发联想、直接展示、矛盾对比、合理夸张、象征比喻、感情渲染、诙谐幽默等手法来表现的比比皆是,并为插图设计作品增添了不少动人的魅力。因此,在插图设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插图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尤为重要。
4.3插图设计的传播媒体多样化
插图设计的种类多种多样,从传播媒体来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印刷媒体与影视媒体。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图、报纸广告插图、书籍杂志插图、产品包装插图、企业形象宣传品插图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电视、计算机显示屏等。因此,在插图设计教学中,必须明确插图的应用媒体并且关注应用媒体的属性。例如:广告插图和书籍杂志插图、产品包装插图和网页插图等,他们的功能和形式要求是有区别的,必须加以明确。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学科定位;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10-02
1997年颁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说:“在‘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有四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在艺术学中有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电影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
中国教育体制中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包含着学理与现实需求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例如,国内的艺术设计学院在初始时,基本上是根据原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科体系而设定的,只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的日益增大,以及国内学术和教育不断融入世界学科背景之中,从而促成了设计艺术学日益成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甚至与工业设计相并置、相融合。事实上,在1997年颁行的这个学科专业目录中,确实存在着概念混乱的现象。在“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有四个一级学科,艺术学是其中之一。在艺术学中有八个二级学科,其中又有一个艺术学。显然,这种学科命名和归类是存在问题的。
艺术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质。其它人文学科可以集中于人文科学研究,如文学研究并不一定要培养作家,而艺术学科却应该主要集中于对艺术创作经验的研究,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教育部2005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把“艺术学”英译为“Art Studies”,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中,将艺术学突显为“学”的语义内涵。笔者认为,不突显出艺术学科的“艺术创作”性质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个问题会造成研究和教学方向上的误导。特别是对于专业艺术院系的艺术学教育,如设计艺术学等,应该首先突出设计艺术创作实践的优先地位,其次才是关于设计艺术的研究。而中国高校的评价机制一旦以学术性的价值尺度为主来进行考量,就与艺术院系的实际情况相左了。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把一级学科授予权和博士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校等级的主要标准,把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的多少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这在传统的人文学科和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体制之内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以创作为主的艺术学科里,这种考量标准的适用性是值得认真质疑和反思的。比如,本人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绘画、书法中的所有院系都纳入“美术学”这一学科体系中,对教授的评介主要看的是学术著作,著名画家招收博士研究生也须寄“美术学”之篱下。另外的怪现象还有,中国第一个电影学的博士点是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不是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我们国家培养舞蹈家的摇篮和最高学府,至今没有“舞蹈学”博士点。而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都获得了艺术学的一级学科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这些学校设立“舞蹈学”博士点,就一定会比没有博士点的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学教育和研究更专业,水平更高?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里的艺术学科体系都特别注重艺术史的研究和教育。在欧洲首先将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确立,这主要依赖于其艺术学学科体制的完善。在德国大学里,艺术史课程授课主要采用讲座、讨论和学术考察的形式:教授先就某一艺术史问题进行阐释说明,配以具体的艺术作品或幻灯展示。学生则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宣讲,与同学进行讨论,教授则提出指导意见。而尤其重要的是,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艺术史的考察,主要是增强学生对艺术品的直觉体验。在美国大学强调学生应该从事艺术创作实践。在艺术系的培养计划上明确写明“要让学生成为艺术家”。
在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作为学科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面临的正是艺术学的内涵问题。我们应该再思考: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应该由具体的艺术性质来决定呢,还是应该把它们放在学科体系的整体中,并由此来决定它们的学科性质?我们又不能回避这个根本的问题。本人结合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特点,谈一点初步的构想。
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在激发美感的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的或概念的表现的”。从艺术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图像的发生是在文字之前,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与图像渐渐分离,文字成为人类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而图像则成为一种能激发美感的具有“自身实在性”和“表现性形式”的具象符号。具象的视觉艺术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西方历史上,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是“文盲的圣经”,是向人们灌输宗教精神的最强有力的有效方法。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和作家一样描绘基督教,对于《圣经》里面的同一个故事,福音书的编著者用词语来描写,而画家则用形象来描写。也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因其能够更细腻和生动地表现出被描绘的事物,更鲜明、逼真地揭示出其所有的性质,所以,它超越了其他那些样式,因而更常用于教堂之中。达・芬奇甚至宣称“绘画既全面优越于诗歌,也全面优越于音乐”在中国艺术历史中,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一直被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视觉艺术比起抽象的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承担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传统的视觉艺术在今天已经不如在以往的历史中那么重要了。确实,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书籍的普及,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开始受到影响并逐步被抽象符号书写的书籍所取代。目前,人类已进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传播时代,传统的视觉艺术又受到摄影、电影、电视之类媒介的强势影响。有人甚至认为,传统的油画等视觉艺术在20世纪的媒介环境中已经丧失了自己以前所具有的很多功能。但是,笔者坚持认为传统的视觉艺术的这些功能实际上并没有消失,甚至也没有式微,只不过,它们所失去的只是在艺术形态学意义上的以前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优越性。从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个现实来看,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越来越视觉信息化的时代,特别是电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也就是说,在当代影视媒介占统治地位的情境下,传统的视觉艺术如绘画必须与其他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影视媒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在现代“文化工业”社会里发挥出比之于以前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罗杰・菲德勒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至于在现代影视媒介的背景下,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情境里,传统的视觉艺术该如何实现不断地演进和适应,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艺术实践和理论探讨,才能做出回答的课题。传统形态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应该通过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呈像等现代图像或影视媒介手段来记录、储存、传播学科信息,建构自己的崭新的学术话语和学术体系,这已经是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了。
参考文献
篇8
设计其实就是戴着枷锁跳舞,设计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它的功能性和服务性。在设计的时候,全面考虑有可能的因素,政治、经济、民俗、地域……大众,做设计必须懂得平衡个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设计,对外应该尊重功能,对内则应该有自己内在的秩序。
艺术与设计的区别是艺术更多的注重精神感受,而设计则是更偏向于实用性,设计师的作品可以鲜明的反映他的个性气质,他的个性气质也融进了他的作品里。设计即思想,设计是设计师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的一个综合体现。
一.消费者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构成了文化与艺术上不断提高的需求
设计艺术作品满足消费者三方面需求,基本功能,享受功能,鉴赏功能, 每一个厂家都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披上文化的外衣,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体验是消费者个体亲身参与和经历,任何视觉符号都是一种设计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符号是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没有意义的图形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符号充当着设计师的思想情感,而这个符号所表达的信息是否被消费者准确快速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例如点、线、面、是视觉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是对立统一的。而尹定邦的《图形与意义》中说到,图形既是一类独立的艺术,又在设计中大有用武之地,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图形可冷可热,而且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20世纪后半期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媒介体系建构一种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对象性存在
由新媒介创造的新环境,不仅创生出新的认识和思想、文化。同时,这种媒介构成的信息环境本身,还把媒介转换成文化原型,让其成为一种能够派生、创生新型经验、知识、思想的原动力。新媒介环境引发了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大众文化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日益廣泛。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媒介文化也受到空前的关注。陈幼坚侧重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和跨文化有关的设计,中西结合,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图像,而另一位中国知名设计师靳埭强来自中国大陆,早年移居香港,设计中经常带有中国传统的水墨效果的笔刷和图像,跨文化设计的根本特征是保证双方都能理解,跨文化设计师一种高科技,平面到立体的融合,各种文化形象的表现,是设计存在的一个中间环节,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人造物使用的更容易,更有效,并能让使用者感到更愉悦的设计,设计的文化传播导致现在设计会越来越向视觉社会,消费型的大众社会过度,从本质上讲,今天的设计,实际上已经成为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的设计。
三.设计是一门情感哲学,非物的设计更注重情感体验
情感设计是追求非物质设计的一种探索,它着重于人的情感方面,试图通过产品形态,人机交流,信息反馈等方式来实现人与产品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产品的人性化。情感设计是人类造物活动的新阶段,是人类造非物活动的尝试。非物的设计更加注重物的精神性、服务性、情感性等,它力求从非物的角度来给与人更多的关怀和发展,产品是有情感的,它能将情绪和价值观传递给用户,只有深度挖掘人内心需求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好设计。蔚江表示,在科技创新到一定阶段,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设计仅仅满足基本功能远远不够,只有尊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深谙设计的情感哲学,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与设计价值的最大化。什么是好设计,好设计如何诞生,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设计的价值,在于赋予产品功能上的意义,更取决于为用户带来深度情感体验。一个好的设计,将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充分剖析客户的品牌定位、核心诉求与产品策略,更重要的是深度研究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心理感受与审美趋势,再运用人体工程学等科学严谨、整合多门学科的实证手段设计出符合用户体验的最佳产品。 设计,是不能用证书、学历之类的来界定衡量的。
情感与艺术在审美上体现为相互依托,世纪表现主体在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意识,情感,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审美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审美取向又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设计活动中加以应用检验。设计审美受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因素,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普遍性,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既体现时代感,又现实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便是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设计之美,不单纯是一种绘画,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做任何事都会进行思考再采取行动以达到自己的审美和满足心理的需求。当你亲力亲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设计了,比如家里家具的摆设,每天穿衣风格和搭配等。
四.设计艺术的未来趋势与文化诠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就要求设计师能够预测设计的性能、比较不同的方案、预期对环境的影响、模拟实施过程等等。这些都必须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实现,才能有效的避免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每个人都应该有健康环保的观念,不只是设计师,包括消费者大众。设计艺术还是一种情感体现,比如材质极其工艺的运用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材质作为设计的物质基础,它自己有其自己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材质除了可以表现设计的实用功能,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如:石头木材这种材质,会让人们觉得质朴和踏实,而玻璃质感、钢铁质感的材质会给人冷冰冰的,一种强烈的现代感,色彩不同,产生的情感效应也自然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情感表现也就随之变化。色彩可以唤醒人们不同的情感,所以面对不同的颜色,我们所给予的情感回应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艺术使给公众以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设计艺术的历史使命[D].苏州:苏州大学,2O10.
[2]章立国.现代设计美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D].北京:清华大学,2003.
[4]李建盛.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5]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出版社,2O10.
篇9
根据人类感官系统接受习惯,空符号包括二维度量的平面图形、三维度量的立体设计和四维的时空概念。其中二维平面图形在平面设计艺术中最多,如在图形文字的编排设计中,进行适当的留白便使版面设计很完整,使版面在所有视觉元素的交融下达到内在平衡,设计者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找好比例关系,增强版面整体的秩序化与协调化,两者相互作用使平面版式编排在情感上予以观者一处联想之境,更具有审美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设计艺术追求新奇的效果填补了精神劳累,使简约主义更走在了设计潮流前面,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在创作中去繁就简,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尽量用最少设计元素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无印良品的包装,以“空”为其品牌理念,使空符号具备了某种背景和环境的性质,迎合当代人“合适就好”的生活态度,很好地将形式与内涵相结合,从而可以有效带动消费欲望。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信息传达媒介,服务于创意的“空符号”,其创作方式和表现方法与中国绘画相通,都是我们艺术设计乐于借鉴的观念,其创作方式和表现方法与中国绘画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重视“空符号”意味着创作环境和创作活动是一体的,能够传达出设计者的独特个性和高雅的审美趣味,是中国艺术中所特有的含蓄之美,是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因此,在创意“空符号”时,要剔除多余的视觉元素,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传递的信息直接说出来,使平面设计根据描绘对象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如在公路广告上我们在它上面扫过的画面不会超过3秒钟,所以就必须要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而在这里,“空符号”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空符号”还能营造特定的意境美,它是孕育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产生空灵和韵味的肥沃土壤,使得平面设计内容单纯中又现丰富,引发了观者无尽的想象,如设计简洁的挂钟,即在白色墙体上挂一白色挂钟,只有必要时刻点和指针,没有其它装饰,充分发挥空白的作用,白色边框和黑色线性罗马字体和谐陈列,给观者以无限清旷的空间感受,反而让人觉得清淡、典雅,亲切、高档、有品位。
“空符号”形式美法则及规律
营造空间对于艺术来说,是永远的宗旨。前面我们谈到“空符号”创作方式和表现方法与中国绘画相通,绘画要追求空间营造,通过空白留出空间,与笔墨的“赋彩”来构建出意象的空间。由于艺术设计是服务于现实生活应用,现代设计的“空符号”成为绘画意境的空间向实用空间转化,完成平面设计作品内涵信息的传达。
1平面设计艺术中典型的“空符号”
招贴画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招贴(又名“海报”)设计的“空符号”,大都布置在公共场所,虽然新的广告传播媒体大量涌现,但它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淘汰,其显著的特征在于较自由的画面组织,便于远距离识别,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它能够为了实际环境的需要会随意改变尺寸,用大面积空白吸引受众的简练视觉流程,可以充分调动创造者的想象力,而大多使用的都是“空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设计,例如,设计师李少波设计的招贴画《我们》,四周背景巧妙地运用了大片空白,中间将具有动感的图形和抽象的猪鼻子形象设计到一起,既有趣又具有讽刺效果,表达了一种自我嘲讽。包装设计也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使用大面积“空符号”进行包装设计能够突出产品重点,更受消费者青睐。包装设计的好坏影响到产品的附加值。恰到好处的包装设计能有效地传达商品信息,简洁的包装设计使受众视觉产生美观的同时,还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如BONBON包装,只采用简洁大方的字体和色彩,四周采用了大量的空白,使产品包装显得高雅简约。产品包装的时候可以适当做一些镂空,让消费者能够一下子看到产品,成为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纽扣,从而更容易产生购买欲。如“天方夜谭”白酒包装,通过上部的镂空让酒瓶显露出来,空白部分巧妙地设计成伊斯兰建筑的塔尖,让消费者不但能够一目了然,还可以产生审美的感觉。
2“空符号”的形式美法则
“空符号”在艺术设计中作用是其“意无所制”,联想引导意义是相对范围内的,是对于局部或者直观表现不同的意义,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模糊性表达具有更令人深思的效果。如一则禁烟广告没有显示吸烟的人或者生病的画面,而是通过一支正在燃烧的烟头,以及烟头里若干恶心的骷髅,来告诉受众暗示吸烟有害健康,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主题的深刻意义。“空符号”所营造出的形式美,创造了新的形式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平面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时,将实体图形与留白空间相结合,以此形成超越实体的极致性探索,以营造我们想要的形式美,通过想象产生美感,在意境和思维上营造特别的氛围,使受众的想象填补了艺术的留白,它需要受众心理、文化和观念配合,使无法弥补的“空符号”更能留下美感,帮助艺术创作达到不完美的完美,这就是“空符号”的精妙之处。
3“空符号”的艺术设计规律
黑格尔曾说美的规律包括整齐划一、符合规律、和谐。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空符号”的规律也可以归到其中:平面艺术设计中整齐划一是基本意义上的需要,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为了保持版面整齐美观,设计者一般会采取规整统一的空间空置,使受众看起来舒适,让人产生整齐的美感,如设计门窗广告时就要力图整齐,以达到视觉统一和起始记号的目的。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如果太整齐划一,就会产生单调美感,缺乏活力,这样就要想一些办法使其有所变化,即艺术设计的审美意义在于多姿多彩,这就是平面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美的规律之中的“符合规律”。如中国有名的苏州园林取景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空白借景,实现了三步一景的效果。中国人最讲究的自然美即“天人合一”,简单地说就是抽象形式的和谐之美,凭受众的感觉和审美修养去建立。表现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空符号”本身就是这种和谐之美设计形态元素之一。仍以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为例,它充分表现出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空白的借用给人“自然之境,超乎自然”的感觉。
“空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
平面艺术设计是平面二维空间的设计活动,其中把文字和图像之余的部分称为留白,并通过设计者有目的地进行图形、文字编排,起到营造意境、突出主题的作用,提升和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平面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情趣。平面设计中图地关系有时会出现正负形,平面广告设计要完成传达信息的目标,就用一种正反双关的图形吸引受众,使用“空符号”的方法将虚实空间相互转化,将视觉元素的有序变化、编排建立在“空符号”的空间内,并利用好它的虚实关系,把握好尺度,引起观者积极的心理感受,这样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才能有效成立,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定位。平面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信息传递,清新而又简洁的版面形式通常与“空符号”联系,如为衬托某事物高大会与相对较小事物对比,使主题突出、集中,个性鲜明。留白为平面设计营造一股清新淡雅的情调,有时并非被赋予了其他特定的意义,只是给我们的心灵释放一份空间,这也是受众愿意偏爱“空符号”的根本。“空符号”也为图形画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它是平面设计师千锤百炼的结晶,是创作者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平面设计的灵魂所在。平面设计师利用它为视觉效果展现了无穷多的心理引导,从而使平面艺术设计作品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篇10
随着新媒体动画的迅速发展,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下,动画又一次赋予它新的生命,其中包括二维数字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CG插画、数字影视纪录片等。这样新媒体动画多元化艺术发展利用视觉语言,并通过数字化信息向观众传递着艺术之美。新媒体的发展给动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提供新的艺术形式,也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新媒体动画的艺术特性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的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
1.交互性。无论是网络还是移动媒体,交互性无疑是它们作为新兴媒体的一大特色。不同于以往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极大地扩展了视听感受之外的另一个新体验,那就是互动。互动性成为区别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的重要因素。互动性应用到游戏产业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家和游戏的互动性。例如一款热门的桌上游戏《三国杀》,该游戏融合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在中国广受欢迎。
2.衍生性。在整个动画产业链中,动画只占了前端的设计和宣传推广,而后期的动画衍生产品才是动画产业的重点。我国对动画产业受权衍生产品的前景缺乏认识,对动画衍生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国内动画产业的开发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动画衍生产品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但目前我国动画产业的衍生品主要集中在玩具、文具、食品、服装等低档的消费领域,与高端产品的结合较少。实际上动画衍生品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可以开发成更广阔的市场。国外优秀动画企业,在动画形象品牌授权开发中产品齐全,特别注重走高科技路线。我们应吸取国外的经验来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在国产动画上加大力度,创造出中国动画广阔的衍生品市场。
3.多样性。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新媒体动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新媒体动画艺术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动画电影、动画电视剧,还应包括例如网络及手机动画、游戏动画、演示动画、实验动画等所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动画形式。
4.虚拟性。更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它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并带来了种种未知的可能性,这使得“虚拟性”为诸多艺术家所喜欢,也因此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特征。例如网络动画片《功夫兔》运用真人与动画虚拟造型相结合,构图简单,加上音乐与打斗镜头的结合,让人看后充满惊喜。虚拟性给设计者创设了更加宽松的平台,它超越空间性、超越现实性,更是给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二、大众文化下新媒体动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在大众传媒社会里,新媒体动画作为传播媒介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认识和了解动画的艺术特性,形成一定的生活观、价值观。媒介即文化。文化具有媒介性。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以往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艺术传播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于新媒体动画作品而言,它的传播形式、规模等对于接收者的接收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大众文化从一诞生开始,就与大众媒介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众媒介一步步为大众文化推波助澜。
随着网络这个第四个媒体的普及,网络动画可谓无处不在。它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将大众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刻地改变了大众文化的生存面貌和发展状态。总体而言,现在新媒体动画中网络文化传播更为广泛,既要趋利避害,又要建设和谐环境下的大众文化。新媒体动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是文化生产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标准化和消费性的特点;而且自从动画片诞生百余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缺乏理论基础,更没有人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它、考察它,甚至有些国家、有许多人直到现在仍然拒斥它。然而,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异常迅猛,美国、日本的动画大片已轰动全球,中国动画文化产业正在蓄势待发,很多设计人才正在新媒体时代下,在学习艺术理论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天赋会成为动画艺术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支撑者。
三、新媒体动画对设计艺术价值体现
动画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因此动画人才除具备技术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而目前我国艺术类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还相互对立,与动画艺术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正是我们对新时期设计艺术价值观念的转变,把人才放到第一位,所谓“山高人为峰,发展在人才”。2010年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动漫产业平台举办的“美国好莱坞特效大师克雷格•霍尔柏林先生CG高端技术及动漫人才培训报告会”在西安举行。通过国外专业人士认识中国动漫情况,明确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且符合国际动漫发展要求的人才。数字新媒体艺术创作目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技术为本。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技术发展快速让人吃惊,绝大多数人们认为技术更加重要,显然将设计艺术教育排到了其次。新媒体动画艺术实践应适应最新数字技术,但不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与艺术应是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的。即广义上讲的传播设计的内涵—在一般群体和语境中传递与交流设计文化信息的行为的过程。从此意义上来看,人们时时都在实践着设计艺术的谋划活动,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设计艺术文化的传播者,人人都需要学习设计艺术文化,这也是设计艺术文化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上一篇: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下一篇:集成电路制造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