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的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资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资的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蒙—汉—外”双语教学;问题与发展思路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既受少数民族居住与分布特点的制约,又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更摆脱不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双语教育系统完备性的限制。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要基于本民族的双语教育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践中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因此,内蒙古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选择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内蒙古从90年代中期变开始了“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实验,至今已有数年,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蒙语授课的学生升入区外重点大学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经济支持“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后劲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经济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同时,民族双语教学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所需教育资源更多,所以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在内蒙古,由于大部分地区缺乏汉语交流和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和外语水平,就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地区,教学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未能相应配套,致使“蒙—汉—外”双语教学成了“耗时长、见效慢”的“软肋”,成为民族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

2.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个队伍数量够甚至超编与结构性缺失的矛盾,也就是说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补充不进来,而一部分由于双语教学改革而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急需转岗或再培训。

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高等方面。除此之外,蒙语授课中小学仍有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教师“合格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后续取得的,这些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3.关于开设“蒙—汉—外”双语教学起始年级的争议

蒙族学校学习本民族语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任何争议。但是,从小学还是初中何时开始学习汉语和外语,至今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如果开设汉语和外语太早,将对学生学习母语造成冲击;如果开设太晚,民族学生学习语言负担过重,学生终究会因学习效果不好而放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语”开始情况如下:小学1—3年级开设汉语文;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一部分学校从小学3年级开始,一部分从初一开始。

4.社会实践方面带来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蒙—汉—外”双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仅有呼市和东部区的赤峰、通辽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是,受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有些家长开始质疑汉语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随然有很多民族语授课的专家和学者们没有学过汉语和外语,但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思路

1.合理分配汉语和外语的开启时间

根据国外学者们的分类,双语现象可以分为接触型双语和非接触型双语,接触型双语现象是在两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第二语言环境较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形成,蒙汉双语就是属于接触型双语现象;经过专门学习而掌握一种外国语是非接触型双语,由于缺乏外语语言环境,掌握非接触型双语,相对而言难度大,蒙外双语就是属于非接触型双语现象。因此,在确定汉语、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排序问题时,一般来说,三语学习起始时间按蒙语外语汉语这种顺序安排为宜。

2.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管理。研究制定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城乡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政策。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做好教职工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继续实施和开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校长队伍选任、考核、退休等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

(2)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好年度培训任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切实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高等学校以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3)稳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前期改革成果,指导各地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3.加强设备、环境建设

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三语课程多,任务重,一些地区的学习条件差,按照民族教育“优先、重点”的原则,根据现代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优先给蒙语授课学生配备汉语和英语教辅设备。

篇2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美国紧随其后。到目前为止,西方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等,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到正规的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亚洲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也已经普及了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也比较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就成为可能。

政府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

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有一个从民间呼吁到政府关注的过程,学校媒介教育的普及最终在政府的干预下,得以全面展开。正如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所言: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个部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约翰•庞金特也曾说过: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草根运动,教师应成为宣传和推广媒介教育的主导力量,但官方的教育机构必须给予明确的支持。

英国政府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进程中作用巨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就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1988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并规定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要进行媒介教育。2003年,英国政府将原先掌管通信、广播的机关与电视委员会和传播标准委员会合并为通讯局,用以管理媒体,负责确保民众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使用上的权益。同年12月,英国国会通过《通讯法案》,明确通讯局所承担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职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世纪末就通过了一项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法案,以抵制影视暴力的影响。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来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媒体评级分类手册》,对媒体进行评级,以帮助广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体。加拿大政府制定教育法规,指定媒介素养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媒介素养教育中间组织签订协议,确认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纲要,组织实施。日本政府对媒介素养教育也高度重视,政府曾多次召开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研究的会议,并于2006年将电视节目制作纳入课堂教学,大力推行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一些地方政府还出资支持媒介单位建立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承担本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大潮中,尤其注重提升国民的跨文化媒介素养的水平,1994年,政府出台了《鉴于公民:公民课与公民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了公民素养教育包括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并致力于提高公民跨文化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能。我国台湾地区政府也在2002年10月,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003年5月,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推动和评估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和政策。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国家和地区政府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甚至是全体公民。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仅有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和研究会等中间组织的努力远远不够,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政府应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和民族前途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结合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主要承担三方面的责任:一是政策支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包括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确保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课程体系之中,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在各级各类大学广泛推行。日前教育部公布了8门公共艺术类限选课程,其中的《影视鉴赏》就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可以认为是政府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二是资金支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无一例外对媒介素养教育予以资金支持,如日本政府出资支持电视台、电影公司等建立影视资料档案馆、影视制作与编辑学习室等,满足民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中间组织的培植力度,出资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新闻传媒机构承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从而避免政府孤掌难鸣局面的出现;三是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价。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一定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这就需要政府的组织和协调。政府应当组织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如高校、社会团体、家庭、媒体等,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落实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监督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的执行,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形的出现。另外,政府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进行考评,并奖优罚劣。

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落实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具体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组织实施。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基本上由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实施。如英国在1988年将媒介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并规定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要进行媒介教育。美国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特点,对每个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在加拿大,媒介素养课程不仅是必修课程,而且有一批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如《媒介素养资源指南》、《遭遇媒体》等优秀教材,供教师选择利用。政府还规定,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修到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不仅如此,在传媒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语言、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进一步凸现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广阔空间。如美国在自己的母语课程中,增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条款,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要用有效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发展来自各种媒体形式的读写能力。电脑、电视、电影、录像和广播是现代世界中广泛运用的传播模式。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媒体为不同目的获得信息,并向他人交流这些信息。其他各州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对于媒介素养的要求都有类似的规定。所有这些规定最终在美国母语课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因此高校成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军。即使如此,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应当在高校中成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特别是传媒类专业发达的重点大学,让他们牵头组建全国性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而其他高校成为这一组织的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任。其次,要在各级各类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既可以是涵盖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内容的专门性课程,如《媒介素养教育概论》,也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如效仿美国,在中国母语《大学语文》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再次,要大力培养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并充分拓展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优质师资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政策,设立专门的师资培训项目。确保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自身有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和媒体实践经历。同时,还应加大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高校可以自行组织开发,也可以与媒介机构,或者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中间机构联合开发教育资源。再次,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虚拟媒体环境,实现交互性学习。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如教学的“多媒化、个性化、合作化”,以及学习的“自主化”,无疑对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有一定帮助。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的实习基地,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有较强的理论性,还有更强的实践操作性。所以,仅凭一张试卷来决定考生媒介素养的成绩,显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应当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以学校考评为主,社会考评和个人自评相结合的考评体系。

传媒机构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参与

篇3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教学目标,近年来此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及研究被严重忽视,毕业生很难满足未来小学对合格师资的需求,就谈谈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及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小学师资的专业教育。近年来本专业招生规模基本在缩减,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被较严重忽视。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明确要求开设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课程,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怎能满足未来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该书还对这些特定的能力进行了解释。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二、小段共有较,科学.并的专业化的舍格娜资

(一)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年级需要合格的科学课师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小学中高年级要开设科学课程。小学迫切需要能够承担科学这门综合课程的合格师资。而现承担此课程教师多半是课程改革实施前的自然课教师,由于我们小学教师教育没有对应的科学专业,教师队伍非专业并且老龄化。据哈尔滨市大多数小学反映大部分科学课教师都是临时抽调,不能教主科的就来教科学,即使有刚毕业的理化专业大学生愿意教科学课,也都是教两年科学,就转教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或改当班主任,应该说这支队伍现状还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

(二)小学语文和数学等主科教师亦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另外,由于小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学科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关于自然的基本观点,获得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20世纪末期,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最高宗旨。不论是小学语文还是数学课里,都可能有涉及到“自然的基本观点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的教育教学内容,就看任课教师具各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和知识储备,如果具备,就能有效地利用语文、数学课的教学资源开拓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既然课程改革目标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应该在每一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小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奇思妙想和无数个“为什么”随时都可能出现,是干脆忽视而令其绿灭,还是及时捕获孩子思维的火花,点燃其科学素养启蒙的火炬,就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关注的心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比如小学语文《称象》一课就会涉及到物理学中关于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刻舟求剑》课文会涉及相对运动的参照物的选择问题,遇到类似学习、生活中例子还有很多。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是随时都会出现的,不应该都找科学老师或者参加科学实验等特长班等才能够得以解决。

(三)斑质教育要求全体小学教师都应其备较深厚的科学素养.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广义的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国民教育体系。既然是全面素质,就不是顾此失彼,不是强调哪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不是要把原来忽视的品德素养、艺术审美素养扩张到涵盖一切,而把科学素养完全忽视或省略。那样,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会重新置于较为尴尬的境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渗透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实施。小学教师,基本的科学素养都应具备。

三、我省小,.师位育专业的科,级,.学及研究的理状

(一)我省未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只能在理化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我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包括本科7所,师范高等专科3所,高职高专7所,原有中等师范学校5所。包含了五年制专科班、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三种学制,但都没有开设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普师专业或者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都是通过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来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我省教育厅2004年下发《黑龙江省五年制小学教育(含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已把原普师专业等专业开设必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时数压缩近半。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下滑,各师范院校普遍要求压缩理化学科的学时数。

(二)未开发国家或者地方的《科学》、《科学教学法》统编教材。我们没有全国统编的小学教师培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而我们省亦没有省里统编教材:和全国大多数省一样,使用的是高中物理、化学教材 (部分学校使用的是课改前的高中教材),可以说是特别不规范。

四、加强科及研宪的实挂趁谈

(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物理、化学课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对全省培养小学教师院校或相应的专业系、部,号召其尽量使用高中课改后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化学必修模块和物理选修模块1和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验教科书。

物理、化学的这几个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介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些正是未来的小学教师所应必备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篇4

芬兰教育好,教师水平高,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事实。但芬兰教师的工资却不像他们所享有的社会地位那样高,仅仅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那为什么工资不高,芬兰人还那么向往教师职业?是道德使命使然,抑或另有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文化和当下芬兰社会体系的教育寻找答案。

芬兰是一个小国,地处北欧,东临俄罗斯,西靠瑞典,历史上长期受古斯塔夫和亚历山大家族的统治,直至1917年才取得独立地位。在长期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宗教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从东正教、天主教发展到后来的新教,特别是路德教对芬兰的民族独立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路德教鼓励个人研习《圣经》,要求每位信徒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为芬兰的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路德教的推崇,使教育和知识在芬兰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婚姻更重要。19世纪,芬兰著名哲学家斯内尔曼特别强调教育之于国家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有两种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受到社会的尊重,一是政府官员,二是教师。政府官员管理的是当下的社会,教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希望。因此,芬兰社会的“尊师重教”不仅是宗教文化的需求,更与芬兰整个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芬兰社会资源有限,除了森林、湖泊、岛屿,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要在周边诸多列强的夹缝中生存,芬兰必须依靠人自身的创造力和智慧寻求发展。如果说对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人是开发自然资源的工具要素,那么对芬兰来说,人就是资源本身,芬兰战后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就得益于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好途径,因此芬兰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命脉。教育办得好,人的创造力就开发得好,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有保障。如果教育出了问题,芬兰的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有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芬兰社会举全国之力改革和发展教育。20世纪90年代,芬兰曾经遭遇经济危机,政府不但没有削减教育经费,而且果断地做出决定,卖掉国有企业,用于增补教育投入。这就为

20世纪90年代后期芬兰从工业经济迈向以诺基亚为代表的知识信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现在诺基亚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愤怒的小鸟”,但当我们问芬兰人是否担心“愤怒的小鸟”有一天也会像诺基亚一样退出历史舞台时,他们自信地回答道:“没关系,我们还能创造出新的企业,只要我们有创造力。”因此,芬兰教师不仅被赋予民族独立与发展的使命,而且也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为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抹上崇高的色彩。

当然,仅靠道德使命感无法长期吸引这么多优秀的芬兰人从事教师职业。工资不高,但这些优秀的芬兰青年到底看中了教师职业的哪些部分?这需要澄清一下芬兰的社会背景和工资体系。众所周知,芬兰是一个福利社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福利系统非常完善,可以说芬兰社会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生存担忧。此外,芬兰社会的工资标准往往只与两个因素关联最大,一是学历,二是工作年限,各行各业之间虽有差异,但并非天壤之别。因此,不会出现“郎怕入错行”的担心。而芬兰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很高,小学以上教师必须要求至少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才能担任,这就意味着芬兰的教师收入至少处于社会中产阶级水平,在这一福利社会国家,中产阶级一定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那么,在行业收入差别不显著,且有良好生活质量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自然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自、价值感等。正如前文所言,芬兰教师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且芬兰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所有的教育相关利益者,如政府官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而且,芬兰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之前,仅有一次高利害相关的高中毕业考试。因此,芬兰的教师享有高度的专业自,可自己选择如何教学和评价,追求教育本质,思考如何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而没有考试的压力。这样的专业自赋予教师很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一位芬兰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有一天他辞职,那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当然,一年三个月的假期也是教师职业非常诱人的待遇。芬兰人倡导工作和生活平衡,热爱自然,追寻心灵的内在平和,而教师职业可充分满足优秀芬兰青年的这些精神需求。

当然,芬兰教师这么受欢迎,也与他们自身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培养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在芬兰这个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社会,教育学院依然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如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比例通常是10∶1,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比例竟然高达24∶1。因此,只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学习教育专业,未来从事教师职业。除此之外,芬兰在遴选师范生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价值认同,学院通常会专门组织面试考察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在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院不仅重视理论基础,特别是教学法的学习,也很强调实践经验。学生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下校活动:一年级学生通常要到校观摩,初步参与班级工作,建立对学校的直观印象(2学分);二年级学生需要开始和指导教师进入课堂,进行观察和授课(10学分);之后需要更深入地参与学校活动、课后讨论和会议、与同事合作等。当然,硕士生的实习要求就会更高,不仅要进行上述活动,而且要开展基于实践的研究项目等。

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研究素养,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研究的创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而不是日常程序的重复。各所大学附属学校通常会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使命,其不仅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区域教师在职培训中心,这种学校与培训中心一体化的方式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此严苛的学习要求,自然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便不去当教师,也会自如地流动到律师等其他行业,这种流动能力事实上也是许多优秀青年选择师范专业的一个理性考虑。当然,80% ~90%的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选择教师职业,即使那些不去当教师的毕业生也会选择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各种培训或管理工作。

篇5

XX年7月,我毕业于浙江省师范学校,同年8月,我分配建德市姚村中心学校。这里三县市交界之处,离建德县城新安江有70多公里,四面环山,一条蜿蜒曲折的20省道攀爬过谷中。学校现共有学生150多人,教师10多人。我们学校里,没有热城闹市的喧嚣,只有偏远山区的宁静。教师们对生活的豪情没有澎湃激越,只是有着对工作的安心和执著,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自从踏入小学教师这个岗位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从教4年来,面向全体学生,管教管导,为人师表,有良好师德,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同时,我注意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积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艺术教育默默地奉献着。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和我先前的想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抱着要么不做,要做就作得最好的心理,很快就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去。

由于我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第二年,学校领导就让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毕竟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还很欠缺。于是我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常常学习到深夜。当然,对班级的工作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松懈。对于学生的教育,我更加一丝不苟。举个例子吧:我班的翁某某在班里是劳动委员,学习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个坏习惯——有小偷小摸行为。发现的当晚我就去了他家进行了家访,与他的父亲进行了一番长谈,决定立足于教育翁某某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先由家长出钱来赔偿班里其他同学的损失。之后我又我与翁某某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谈话,彻底得了解他的思想,同时教育他。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许多。毕业考试转眼间到了,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道了歉,并保证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为他的行为而高兴,同时也自己高兴。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专业发展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37-03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已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但随着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观念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小学开始就把孩子从农村送到城里读书,究其原因还是与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关,也就是与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有关。鉴于此,我们对安徽省H县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全县的农村小学中选取87所,共134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生存环境、教师专业知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重重障碍。如何科学归因,寻找对策,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归因: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问卷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进行理论对照,将H县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归因如下: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

1.农村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政策被歧视感。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决定的,而教师的待遇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调查发现,85%农村小学教师对当前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以后,被调查学校所在县的绩效工资总量低于周边地区。因此,绩效工资的实施没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歧视感。

2.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社会动力。除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家长以外,大多数农村的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转移,或是亲戚、或是祖辈,甚至还有孩子无人看管的现象,他们没有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降低,仅仅停留在“看孩子”的低层次上。

3.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教学负担过重。由于近几年农村生源的自然减少,小规模学校大量出现,然而按1:25的师生比(县城为1:23)来编制农村的小学教师,学生少,班数多,包班、复式班现象出现。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上课,根本没有时间从事学习与培训。在对学校布局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性调查中,87.2%的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有相关性,这说明大量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的存在成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4.聘用教师的尴尬境遇影响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全县还有近10%的临时聘用教师,他们的收入较低,职业意识不稳,专业意识不强,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较为特殊的群体,也影响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发展。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可避免地通过学校的运行系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学校制度、学校的管理等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归因。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农村小学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交通信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具体表现为校舍简陋,现代教学仪器缺乏,图书资料极其短缺,交通不便,教师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难以了解最新的理念、方法、技术等。

2.学校制度建设缺乏农村小学针对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如果决策是一种错误的判断,管理的效率越高就越坏事。学校管理是基于学校本身特点所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环境和条件的‘管理模式’也没有万能的管理方法。”[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难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在被调查教师看来,明知是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制度,学校不得不颁布,教师们不得不执行,特别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强行压到学校的一些制度对农村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没有针对性。

3.农村小学校长管理不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境。被调查的学校有86%的学校教职工总数不超过15人,调查显示学校校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校长管理角色定位的影响,H县调查显示:现在农村小学校长75%是以前民师转正后提拔,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4.教师培训内容的过于理论化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有限。“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2]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可以加快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少走弯路。但通过我们的调查反映,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而在当地的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对自身素质提高有限。

(三)家庭因素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调查显示:这几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到农村,农村的教师队伍结构也趋于多样化,但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状况仍然制约着他们的专业发展。

1.通过调查发现:73%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为单职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大多数不景气,收入微薄,经济拮据。生活的窘况使他们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从事其他活动,靠耕种土地、饲养牲畜、或从事家庭手工业维持生计。这些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操持家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培训和发展专业。

2.近几年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分配新录用的教师,而且全部到农村偏远小学任教,据人事部门的数据显示,有60%的新分配教师不能在距自己家较近的学校上班,作为初任教师,大多新任教师上班以后选择调回居住地工作,因此初任教师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

3.由于家庭的文化氛围和农村的经济状况,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人员不支持他们的进修、自学等方面的专业发展,甚至不愿意花钱去购买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的图书或杂志。

(四)自身因素

“只有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进而获得专业发展”。[3]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和专业发展能力不强是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1.调查显示,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仍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所以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即虽然一些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他们学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的形式,学习的知识不系统,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3.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一方面他们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不再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研究的意识,反思的习惯,或是安于现状,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

二、对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突破

(一)优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因素

1.均衡农村编制管理,实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首先,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县城、农村三种类型的编制现状。目前,怀远县所在的蚌埠市小学的编制标准不一,城市、县城、农村的师生比分别是1:19、1:23、1:25,这种编制规定,明显不利于促进农村的教育公平。应该根据农村小学布局相对分散的情况,编制应适当向农村倾斜,确保农村的小学教师能按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有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其次,农村的小规模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应该加大,各地应认真研究本区域的布局调整方案,针对布局调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应认真调研,尤其是解决好当地干部、家长的思想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只要工作做得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布局调整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优化教育资源重要意义,干部、家长还是认同小规模学校的撤并的,怀远县有的乡镇在布局调整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果,调整后的学校师资也比较充裕,各种教研活动也能规范开展。

2.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机制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切实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妥善解决临时聘用教师的归属,遏制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教师单项流动,科学安排新分配教师的初任教师岗位。同时,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对农村倾斜的政策优势,培养一批优质的农村小学教师,从而带动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退出机制,对长期在编不在岗及不能胜任农村小学教育岗位的人员要及时、稳妥的进行推出,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3.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现行绩效工资水平,特别是区域内的差别过大的问题,同为蚌埠市的怀远县和固镇县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差别较大,作为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感到不理解,因而影响自己的从业激情。二是优化新分配教师生活、工作环境,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使新分配教师能进的来、留的住、教的好。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对绩效工资的发放不满意,这其中的原因除总量较低以外,还有教师对绩效工资的理解有偏颇,这与绩效工资政策的宣传、实施有关,绩效工资实施一年了,有关部门的反馈调研工作应及时,针对过去实施的情况进行科学论证,调整发放渠道和办法,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

4.实施有效教研行动,搭建城乡、校际教师教研交流平台。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的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因此,教研活动成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作为农村小学的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城乡教研交流平台,提高城市优质学校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探索农村小学之间的校际交流机制,切实要提高教研活动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发挥任职学校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任职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价值体现的基本生存环境,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1.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学校发展,教师为本。一所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必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农村小学要任用专业发展意识强的优秀教师做校长,要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然后给每一位在职教师定以适当的发展指数,来细化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2.绩效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为绩效工资的具体实施者,学校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对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如教师的学习,反思、行动研究的成果,教研论文的发表等等绩效化。

3.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农村小学要不断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艺体活动,购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杂志,使农村教师有球可打、有网可上、有书可读,丰富农村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

4.建立有利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农村小学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指向是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更确切地说只是对小学生语文数学考试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只是对某一方面结果的评价。不仅有悖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渗透到这个评价体系中来。

(三)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树立“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理念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5]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应该在优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因素,充分发挥任职学校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的前提下,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树立“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理念: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如果没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外部环境和学校的积极因素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2.增强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发展实践表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承诺、动机和行为。因此,应当重视激发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主体信念,使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动发展动机和内驱力。在工作中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档案袋等记录对自己发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关键人物,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措施,保证反思经常化、系统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和更新。当教师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就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3.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教师应该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人文素养。针对调查中农村小学教师普遍缺少学习或学习不系统的状况,学校在保障教师有书可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本专业的知识学习上有深度,在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有广度,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文化品位。

4.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要引导他们对自己有个客观而准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工作,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度。面对学历、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农村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来缓解工作的种种不适。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农村人群生活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发展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促进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143.

[3]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231.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汉文化与母语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建立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升国民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小学语文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作为文字工具,小学语文教育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只注重识词识字与语句段落分析,忽略了情感培养与能力提升,一些偏远地区的语文教更是死记硬背,完全忽略语言方面的真情实感。随着素质教育潮流的掀起,小学语文教育课改已在所难免。

1、小学语文课改现状

1.1、课改成效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改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很多学校聘请年轻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年轻的老师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活跃的教学思维,能够运用小组讨论、自主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们还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排斥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组织比赛或者趣味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这些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的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改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

1.2、课改中的不足

1.2.1、缺乏对课改的深层理解

近年来,各个小学都大力推行课改,出资培训教员,帮助老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巧。但是很多老师对教学技巧的理解仅限于字面陈述,不能够把握这些教学理念的精髓所在。

例如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少老师囫囵吞枣,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也被等同为在活动中学习。新课改的代表词诸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也在传递过程中被曲解变味,僵化肤浅的理解致使课改成为了“四不像”。

1.2.2、缺乏实质性课改举措

不少学者发现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现象特别严重。不少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外在表现形式以应付上级检查。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无论恰当与否,都组织活动,例如有的老师把一堂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节目,留下来的时间照样是单一的“满堂灌”模式。其实这样的形式主义教学正像邯郸学步,学生们既没有学到知识,又没有提升学习能力,教学还是回到了老路子。

1.2.3、缺乏课堂层面的反馈信息

课堂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结合的标志。课堂反馈不仅能帮助老师详细了解作业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要求,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现阶段课改中教学课时被缩减,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教学的反馈。

1.2.4、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少实施课改的学校都购买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却很少能够被合理利用。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课件的质量使整堂课成为课件展示课;有的老师则对多媒体的定位不够清楚,或者只是利用多媒体来陈述一下书本知识,使得先进资源形同虚设。

2、小学语文课改的改进措施

2.1、加强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关乎教学水平,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现阶段课改虽然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的重要性仍旧不可低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除了出资培训以外,还要尽可能利用报纸杂志等社会资源,帮助教师时刻了解教学技巧的创新与知识的更新。信息的利用能够加深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并将所得信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课改成效。

2.2、加强教学考核

很多学校的课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有些学校的课改甚至只是应付上级检查,以至于很多学校的教学氛围并不是真实的教学情况。所以加强教学考核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够督促教师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落实课改要求。

2.3、加强教学反馈

建立健全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优化课改的必要手段。在课堂上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积极的指导;对于课后作业不要过分依赖家长监督,教师还应该一如既往地认真批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帮助优差生互助学习。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锻炼学生能力,让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小学语文课改在课改潮流中确实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诸如上文提到的反馈制度不完善等。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完善改革措施。我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就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对症下药,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思考;建议

民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农村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影响农村民办小W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师自身要有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力。那么,目前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职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职业状况并不乐观。大量农村小学教师都反映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工作力不从心,总是会出现烦躁不安、乱发脾气、讨厌学生等状况,工作上缺乏热情、缺乏上进心,甚至总想着不去上班或转行。这些农村小学教师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职业倦怠的明显表现。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其的状态、行为、情绪都是学生关注及模仿的焦点。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较强的职业倦怠感,既影响着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会因为工作中的不良表现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模式,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直接影响着农村民办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所以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对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从实践意义上可以帮助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工作质量。

本研究是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村民办小学中随机选取2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2份,问卷有效率为86%。并从中选取8名小学教师在其所在学校内进行个别深入访谈,以了解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特点和成因。

一、原因分析

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及对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个别访谈,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期望值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就越高。小学教师对学生小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促使幼儿顺利向青少年的过渡。很多人认为小学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简单的基础知识加上照顾孩子,缺乏专业素养,是人人可以做的工作。但是,社会、学校又认为小学教师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旦小学教师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或期望值,社会舆论就会对小学教师进行谴责、批评。久而久之,小学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职业失望、寒心,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在农村,小学教师因为学历、专业素养相对低,所以容易被大多数家长认为并没有什么价值。在访谈中谈及“您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哪里”的时候,z老师说道:“主要来自家长或者学生的一些亲戚吧,因为在农村很多孩子是由老人带,即便是年轻人,有时候也会不尊重老师。甚至有的人认为我们就是保姆,中学教师才是真正有学问的教书先生。这些人有点事就跟我们没完,就好像学生在我们这里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我们了解到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时候,多数是不被理解或不被尊重。由于现在家庭大多数都是一个或两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多了起来,希望孩子在小学学到更多东西,最好是全方面发展,因此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也就更多了。而且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所以一旦孩子在学校出现一点状况,原本就不受尊重的教师就会碰到不依不饶的家长。很多家长表现出来的不讲理、无法沟通常常困扰着小学教师,这都影响着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2.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待遇低,任务繁重

在访谈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反映工作压力大,主要是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学生安全问题等。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小学教师工作时间几乎都会超过8个小时,有些教师更是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由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师数量少,学生自控能力弱、人数多等问题,有时小学教师不能十分周全地照顾所有学生,时而会出现安全问题,再加上社会舆论和家长的压力,安全问题成为小学教师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接受访谈的8名小学教师中,有7名教师认为,目前最应该改善的方面就是福利待遇。据了解,目前农村民办小学一线教师的工资大多数在每月1500到2000元之间,稍落后的农村地区工资在每月1000~1500元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福利。小学教师每天辛苦劳累地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这也是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3.农村民办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小学教师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难免会束手无策,这也影响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判断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很少有外出培训或各小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每位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小学教师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才更有工作的激情与动力。L教师访谈中说道:“我学的专业并不是小学教育,而是后来考的教师资格证,也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有时候觉得特别累,毕竟没有学过这个专业,又没有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探讨的机会。很多事,比如,上课时一些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者遇到特别淘气多动的学生,我都解决不了,有时候就会情绪失落。不光我,我们小学很多教师都这样,所以我特别希望有外出培训或者交流的机会,希望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一下,相互进步。”可见,小学教师们迫切希望定期外出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 4.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评价制度不健全

在问卷调查中,有90%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完善。大部分校长并未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例如,大部分农村小学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只是单一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教学或组织能力较高的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得到职位的晋升,这种不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自然会影响到小学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的上进心,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对策与建议

经过调查与数据分析,总体上来说,农村民办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应当引起有关单位和社会的重视,这种现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既然已经了解了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那就要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缓解这一现象,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调节,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会进一步加剧。

笔者根据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四点相对应的缓解策略。

1.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难受人尊敬,人格尊严受到冲击,是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群众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还要学习艺术特长以及一些美术创作,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重知识的掌握。让家长对小学教师多一分理解和关怀,了解小学教师工作的辛苦,不应该因为一点小事或误会刁难老师,更要多换位思考,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得到提高。

2.提高农村民力小学教师的待遇

薪资待遇是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又一主要因素。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民办小学教师觉得自己待遇特别低,几乎没什么福利,而且迫切希望改善的地方就是薪水。有的教师跟我们说,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自己平时的零花钱,更何况以后要养家糊口。一提到工资,80%的教师都想过要转行。根据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但社会上仍有很多小学并没有依法将各项保险福利发放给本校教师,很显然这并不能保障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应该按时发放给小学教师应享有的福利待遇,提高小学教师的薪资,或制定一些奖金发放制度等。只有正常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生活得更好,教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3.为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素养不高,进修培训机会少,这也是农村民办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一方面因素。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状,农村民办小学应每学期制订培训交流计划,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校内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去城市里的小学参观、听课、观摩优秀的课例,经常与省、市级小学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者聘请一些市里优秀的小学教师到农村民办小学讲座,传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培训c交流的过程中,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在充实自己的同时,能体会到职业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机制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这是为了促进小学教师自身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评价体系应是以小学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样既能提高小学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水平,又可使校长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教师,确保体系的公平性、合理性。

篇9

某中学学期学校工作总结

我校在县局的正确领导和三封寺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抢抓机遇,全体师生坚持全面育人,狠抓教学质量和项目建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办学,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现就这期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环境一流,建设和美校园。

1、外围环境助教好。一是党政重教。市教体局王德华局长、龚成明局长,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关心学校发展,对我校校园美化、4+2信息化课改、四个基金会乡友助教等方面,大力肯定;三封寺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大力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今年支助教师奖励基金十万元和教师节慰问三万元;二是乡友校友支教。我校先后由校友乡友资助,成立的四个基金会(教育英才、泰和、豪尔、张有学),今年相继资助困难学生(2+45+52)99人次,特别是最近泰和集团捐助6.75万元。三是社会舆论爱教。我们创设了省两项督导评估的现场,作为全县乡镇中学的唯一迎接了岳阳市禁毒工作检查并获点赞;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优胜单位,东山和钱粮湖地区的很多学生也乐意转到我校就读。

2、办学条件换新颜。罗列近一年的主要数据如下:

校友捐赠餐桌椅及直饮水设备计2.7万元;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3万元;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图书约合12万元;争资解决中学本部污水排放计8万元;三封中学田径场改造和塑胶跑道共耗专项资金128万元;中学食堂改造到位,教学楼门进行更换;中学两栋教学用房走油去漏已经完成;仪电楼门窗更换暑假进行;中心幼儿园35万食堂建设及室外地面软化即将启动;中心小学新增楼梯建设25万元,暑假动工;墨山学校屋面维修10万元,暑假动工;松木小学综合楼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尽力而为的三封中学校门楼重建,预计将争资引资近400万元。成立不到一年的三封教师奖励基金分会筹集38万元。

3、和美校园氛围浓。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赴明碧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增强认同感,焕发初心感;在镇教育基金中,拿出1.8万元,慰问全镇特困教师16人;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工会活动,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家得到了交流,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心身得到了放松。

二、质量一流,牢记育人宗旨。

1、积极开展“人人体育”和“人人读书活动”。一是重点突出“两个快乐”。主要以“快乐体育、快乐阅读、快乐心理、快乐活动、快乐留守、快乐资助”等方面,切实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按照县局要求,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如推迟早晨起床时间到6点30起床,周末不上晚自习等。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运动和人人读书活动,要求人人参与,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周二、四的七八节课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人人体育活动;利用班级图书角,开展一系列活动,辐射带动人人读书。二是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克服困难配齐手提电脑;坚决落实“信息化检查十常规”;坚持每月一次的信息化督查落到实处;坚持每期至少三次信息化培训。三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素养。利用学雷锋和五四等节假日,开展如演讲、歌唱、手抄报、书法、经典诵读、作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四是效果显著。荣誉:2017.12荣获教体局首届体彩杯教职工运动会乡镇排球第二名、乡镇拔河第5名、团体总分第6名;2018.3被评为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18.4被评为2017职校招生达标、进步、先进单位;2018.4获镇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优胜单位;选送作品<赞美祖国>在恒兴杯“书香华容”读书活动中荣获三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华容县红旗团委和学雷锋集体”。连续8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多次评为优秀班子,5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支部。

三、文化一流,提升内涵发展。

1、家乡文化氛围浓。充分挖掘本土革命家和知名校友和乡友,树立塑像和撰写英雄事迹,起到潜移默化地效果;积极打造经典文化带和家乡文化带,如《少年中国说》和刘大年先生的《鸡鸣阁序》文化墙、知名校友张有学给母校的一封信、家乡文化走廊、人文塑像、陈列馆、文化石等,成了学校厚重、靓丽的风景线。2、教育启蒙作用显著。奖学金活动深入人心。四个奖学金,按照方案定期开展活动,激励学子发奋读书;名人在我身边。学习本土革命家和知名校友乡友,起到名人效应;活动育人成效显著。组织开展学习《张有学给母校的一封信》、背诵《少年中国说》和《鸡鸣阁序》,使他们从小树立积极向上和发奋读书的信念。3、文化教育独成体系。突出五大主题教育。一是爱国教育,利用本土革命家的英雄事迹,进行前途理想的教育;二是励志教育,背诵《少年中国说》和《鸡鸣阁序》等经典篇目;三是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学习《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四是感恩教育,举行感恩主题演讲、“我给爸妈洗一次脚”、“给父母的一封信”等活动。五是安全教育。邀请了岳阳市蓝天救援队来校,现场指导师生如何防范溺水及心肺复苏;在上周五,组织全体学生在镇礼堂参加了防毒知识讲座;在课间操时间,经常强调如何防火、防电。在教工宿舍更换了老化电线;在男寝室楼顶蓄水池内,捞起几只已经腐烂的鸟,并及时清理水池;在大食堂蓄水池内清理淤泥,并撒上漂白粉消毒;在大樟树上清理枯枝等。

四、状态一流,努力转换面貌。

1、幼儿教育换面貌。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决定独立,生源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60名,初步扭转了民盛公衰的幼教局面;通过租赁墨山村部,争资100多万元兴办墨山幼儿园,一举解决幼儿外流及颠沛之患;重新规划下期合并4所民办幼儿园为两所,优选地址,科学辐射,可望彻底改变民办幼教招生混乱、竞争无序的现状。

2、课堂教学换面貌。一是推门听课常态化。校长室成员特别是业务干部有空就进堂,无事就听课。二是教研活动常态化。班子成员下到中学本部,深入教研组,参与教师教研,参与听课评课,并邀请教研室专家来校针对性指导辅导、问题导向、解剖课堂教学症结。今年上期,在县第五届“沱江杯”教学比武中,我镇近20名教师接受了这次业务比拼的洗礼,掀起了又一轮教研教改新。三是督查视导常态化。我们每月对全镇中小学进行一次教师工作的全面检查,作业批改的检查是视导永恒的重点。

3、食堂服务换面貌

篇10

【关键词】探究科学素养主体开放性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

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是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

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近十年来,世界

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求,强调用符合小学

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

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

期。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

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

好基础。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

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

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

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是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

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教育要面向

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

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

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

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何以有经验基础之上,提供他们

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跟有效。教师是

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

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学习要以研究为核心,研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

科学学习的方式。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向学生提供充

分的探究机会。是他们在向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科学探究能

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

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科学课的内容要满足

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只是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项领域之间的有机

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课程在

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可以在最大

程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

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

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的评价应能

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

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应适度养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走近科学

课的教室,这样的场面映入您的眼帘:教师的墙壁被布置成内容丰富的科学画廊和展示板,桌面上摆放

着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的材,学生正在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究活动,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相互交

流、讨论,共同合作的气氛十分热烈,教师在学生身旁,与学生一起活;走进校园,您会发现学生正在

寻找、观察、记录着什么,他们再生科学课;在校外,您会发现学生证在图书馆、植物园、博物馆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