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

篇1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 km,东西宽9 km,面积5 351 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 406 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 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 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 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  2.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 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 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动物保护 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 护林防火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 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观资源保护 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  3.2.2 特殊景观资源保护 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 生态保护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 监测措施 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 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 吴楚材,黄 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 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 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 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 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篇2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篇3

【关键词】:林业资源;森林防火;预防措施

森林可以称之为地球之肺,其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现代人们对林业资源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大及“掠夺性”资源开发,管理与利用的矛盾冲突也就日趋明显。如不及时改善这种状况,定当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发展,为此,必须提高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防火灾防滥伐,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

1我国林业资源保护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林业资源保护成效较低,为了更好地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进行一下分析。具体来说,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忽略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并影响了森林生态化建设。

(2)林业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3)林业资源开发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考虑,加上很多林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粗放科学技术应用成效不高,导致林木的质量与产量日益低下。

(4)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单一,导致大量的林业资源被无情地浪费掉,例如我国的一次性筷子就导致了大量木材的消耗。

(5)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林业机构往往是习惯与传统的方式和方法。

(6)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除了人为因素的破坏,一些自然因素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也非常大。

2、森林火灾的危害性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苍翠茂密的森林化为灰烬,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损失。同时会烧毁林下植物资源,森林除了可以提供木材以外,林下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这是珍贵的野生财富。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林地失去了森林的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容易发生水旱风沙灾害,影响农业稳产高产使下游河流水质下降森林多分布在山区,山高坡陡,一旦遭受火灾,林地土壤侵蚀、流失要比平原严重很多。大量的泥沙会被带到下游的河流或湖泊之中,引起河流淤积。

再者,森林火灾会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森林是各种珍禽异兽的家园,森林遭受火灾后,会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居民点、农田、山林交错的山区发生了森林火灾,还会烧毁房舍、粮食、农具和牲畜,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森林火灾还会烧死林中的大量益鸟、益兽和烧毁各种林副产品。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动员大批人员去扑火,既耽误生产,又浪费人力物力,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3、积极进行森林保护的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和林地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并且生态系统制约着经济活动。在各种天然系统中,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是最高的。森林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较高,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森林生态系统是防洪保土的根本,洪水迅猛而下是因为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土地失去植被,导致雨水不能进行截留。其次,土地失去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

因此,进行森林保护对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以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森林防火的管理措施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任务,因为其突发性和爆发性,一旦失火,损失将无可估计。绿色的森林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祖先从森林中称霸,继而走向文明。森林是人类生存充要条件。保护森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是当今最有意义的公益事业。

4.1加大对森林防火的宣传

健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并切实落实森林防火教育进学校、进村镇、进机关、进军营活动,支持建立森林防火志愿者队伍参与防火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用火知识,强化依法用火责任,提高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

加强林火监测体系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

4.2切实改进森林防火预案和应急预案

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县级森林公安管理体制,健全县级森林公安机构,加强人员力量,明确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

4.3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

随着科技的进步,把现代通讯网络引入森林防火中来是必然趋势,建设一套科学高效的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有利于对火情有效监控并及时作好处理,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4.4落实防火责任

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森林防火责任制的“五条标准”,强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营林单位的森林防火责任,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只有从严从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森林防火各项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4.5依法治火,摒弃人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治”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打感情分,虽然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人情社会”,但面对森林火灾之类威胁生态平衡的事件时,依法治火才是最明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要把依法治火贯彻到森林防火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配套制度,提升森林防火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惩破坏森林资源不法行为。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对其保护措施以及管理措施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未来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促进环保型国家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世宁.如何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广西林业,2007(02).

[2]刘新宇.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篇4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旅游成为了时下热门的休闲项目之一,各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迅速发展,而温泉旅游正是其中的一项。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温泉谷的温泉旅游项目越发地受到游客们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温泉自身的疗养功能,更多的是当地政府与经营者对温泉旅游项目的开发,使之成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一、关于咸宁温泉旅游产业现状的分析

(一)咸宁温泉的自然特征

湖北省咸宁市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水质良好,自然温泉众多,适合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前咸宁市共有七处天然温泉,分别为通山西坑潭、通城茶铺温泉、赤壁五洪山温泉、崇阳浪口温泉、娄下温泉、嘉鱼蛇屋山温泉以及主要的温泉城区,每日可开采的地热水量高达22480m3,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而温泉地热水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具有医疗保健的效用,因此实用价值高,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咸宁温泉旅游产业的现状

1.开发现状。湖北省旅游景点众多,但大多都是传统的旅游产业,缺乏特色,且旅游景区的开发较为落后,游客数量较之周围省份明显不足,因此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势在必行。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政府制定了积极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力争成为旅游强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任务,为咸宁温泉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推动了整个湖北省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前,咸宁温泉形成了温泉城区为主体,其他自然温泉共同发展的辐射习型温泉分布格局,其中通山西坑潭、通城茶铺温泉、娄下温泉、嘉鱼蛇屋山温泉四处由于地处风景名胜附近,开发程度较低,因此潜力巨大。

2.产业缺陷。首先,由于温泉分布较为分散,且单个温泉的规模较小,再加上一开始产业规划有误,使得产业特色缺乏,旅游产品较为匮乏且较为消肿。这就使得咸宁温泉旅游景点各自为政,只有个别温泉发展较快,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其次,咸宁政府的政策较为落后,使得温泉的开发速度较慢,开发程度较低,与当前所提倡的观赏、购物、健身、娱乐一条龙的综合型旅游产业不相符合,不能满足许多游客的需要。再次,建设资金不足,使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旅游景点宣传效果不佳,缺乏吸引力。最后,产业管理具有缺陷,由于几大温泉各自为政,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失,造成了多头管理的发展模式,缺少统一而合理的产业规划。

二、咸宁温泉旅游环境效应分析

(一)环境效应

一般来说,环境效应分为自然环境效应与社会环境效应,重要是指因为自然过程的变化或者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影响,致使环境系统的内部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的这一过程。因此要分析咸宁温泉旅游的环境效应,需要从自然与社会这两大因素出发,对咸宁温泉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加以分析。

(二)自然环境效应分析

咸宁温泉主打自然温泉,因此温泉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在咸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项目。本文主要是从施工期与运营期两个阶段来分析咸宁温泉的自然环境效应。

1.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1)施工期间对动植物的影响

咸宁温泉开发区所在的范围内,为了不让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政府已经采取过野生动物的迁离措施,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较少。但部分区域依然存在着少量的野生动物,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7种,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咸宁温泉开发区主要是以阔叶林与针叶林这两种植被类型为主,再加上人工植被较多,使得开发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温泉附近会建造大量的酒店、居民住宅、停车场以及基础设施,占地较广,因此对植被的影响较大。暂时性占地可能会在施工中对植被造成损伤,但经过人工的努力依然有恢复的机会;而永久性占地,则可能导致植被的永久消失。

(2)运营期间对动植物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使得动物的栖息地被分割开来,致使野生动物的迁移与存在障碍,而车辆以及其他活动造成的噪音也有可能让动物受到惊吓。再加上人为活动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不利于动物的生长。部分游客法律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可能在旅游期间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杀,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存。

在运营期间,由于游客的到来,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会更大。旅游活动会导致道路周围的植被受到损伤,而不文明的游客行为也有可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森林火灾,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再加上旅游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一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新植被的生长。

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间对大气的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道路施工以及建筑施工时进行的开发、做功和材料的切分等可能或导致大量的粉尘,造成粉尘污染。运输车辆以及煤油动力的机械运行会排放出大量的尾气,造成尾气污染。其中以尾气污染为主。

(2)运营期间对大气的影响

当前交通发达,使得许多居民都拥有私人汽车,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自驾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大量的汽车进入到温泉开发区,其造成的尾气污染较之施工期要大上许多。运营期间的尾气污染主要是主干道上的尾气排放以及停车场进出时的尾气排放,其主要污染物有CO、HC以及NO2。

由于咸宁温泉开发区域致力于构建旅游、健身、美食、娱乐的综合性旅游区域,因此在开发区附近的商业街餐厅以及农家乐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大量油烟的排放。主要包含的化学成分有SO2、NO2、CO三类,这些气体进入到大气中会严重影响大气的质量。

3.对水资源的影响

(1)施工期间对水资源的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建筑材料以及材料分割过成中所产生的粉尘可能进入到水资源中,对水质造成破坏。而施工所产生的冲洗废水、泥浆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直接流入水中,其中如果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甚至可能对开发区周围的居民健康造成影响。

(2)运营期间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是温泉产业运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而在运营期间,游客活动以及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与餐饮废水,如果不经过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直接排放的话,对水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自然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恢复

不论是施工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会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事后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在保留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再进行植被恢复的改造;应当将生产生活造成的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处理,避免对植被、土壤等造成影响;在运营过程中,导游在带领游客参观期间应当加强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树立其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

(2)大气环境保护

在施工期间应当采取洒水等措施避免过多的粉尘,从而抑制粉尘污染;运营期间,鼓励餐厅与农家乐采用天然气这种干净的燃气,避免因为烧煤而产生的SO2、CO等污染气体排放,从而减少餐饮油烟污染。

(3)水力资源保护

制定相关政策严禁生活生产垃圾乱丢乱扔;宣传节水理念,让民众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积极建造污水处理系统,使区域内的众多污水经过有效的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从而保护水力资源。

(三)咸宁温泉社会环境效应分析

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温泉旅游产业是一种合理利用新兴能源地热能的生态旅游项目,能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当地的旅游质量以及消费层次。因此温泉旅游属于高端的旅游项目,再加上温泉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只有经济能力较强的发达区域才能够发展起来。而一旦温泉产业成功发展,势必会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运输、餐饮、特产、农产品等的发展。而咸宁温泉旅游项目的建立,加强了附近城市圈的联系,促进了周围城市经济向区域化经济转变。

2.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在众多的基础设施中,咸宁温泉影响最大的还是交通条件。由于部分自然温泉主要处于较为偏僻的山村地区,这些地方道路不便,为了能够提高客流量,就必须对原有的交通设施加以改善,使其可进入条件满足旅客的需求。咸宁是湖北省8+1城市群之一,经济较为发达,且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开发区内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再加上附近有国际机场,城市交通系统较为完善。除了交通设施之外,咸宁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对道路设施、水电设施等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

3.对投资主体的影响

由于咸宁温泉旅游是由政府投资、企业融资以及外企合作三方共同建立的,因此其产生社会效应还应当包括对投资主体的影响。而三大投资主体中,政府是最关键的角色。首先,政府决定了温泉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规模大小以及开发方案。其次,政府是招商引资的主体,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温泉产业发展的福利政策,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最后,政府在与外企展开合作时,不仅要保持与外商企业的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还要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参与到温泉开发、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除了对政府的行为构成影响之外,咸宁温泉产业的发展还会对其他投资方造成影响。投资者的相关行为首先是直接关系到温泉旅游的区位因素,例如地址选择、交通状况等。其次,投资者的投资力度还影响着产业的规模以及开发区的综合条件,例如KTV、餐饮、住宿等基本设施,这些都是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

三、结语

篇5

【摘要】  

对新疆准葛尔盆地进行野生阿魏资源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确定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主要有新疆阿魏、大果阿魏和荒地阿魏,依据3种阿魏的种类、分布、生长环境、蕴藏量等方面的综合分析,3种阿魏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新疆阿魏资源建议。

【关键词】   阿魏 资源调查 开发利用 新疆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wild resources of  resina ferula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3 species of medicina plants ,namely  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 f. lenmannii boiss.and  f. syreitschikowii k.-pol.their population quantity are in dangerous stat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growth environment ,biomass and so on.then the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ferula l.;  investiga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xin jiang

    阿魏是伞形科阿魏属ferula l.植物的总称,阿魏属隶属于伞形科芹亚科(apioideae drude.)前胡族(peucedaneae drude.)阿魏亚族(ferulinae drude.),全世界约150余种,我国约有26种1变种,主产于新疆的有20种,主要分布在伊宁、阜康、托里、塔城、乌恰等地[1]。阿魏植株所分泌的具有特殊葱蒜样臭味的油胶树脂,具有消积、散疲、杀虫等功效,可用于 治疗 胃病、消化不良、虫积腹痛等疾病[2],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其中仅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和阜康阿魏f. fukanensis k.m.shen被《 中国 药典》收载,是我国维、蒙、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族药及中药阿魏的唯一来源。

    新疆准葛尔盆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盆地南缘与源出天山的冲积、洪积扇缘相接,构成了天山北坡至盆地 自然 垂直带的基带,是新疆野生阿魏植物主要分布区域。在我国,自1958年在全国中草药调查中,人们发现了新疆阿魏,结束了进口阿魏的 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疆野生阿魏由于分布集中,其生长地素有阿魏滩之称[1]。近年来由于大量开荒,破坏了该类植物的生长地,以及对资源的过度采挖,导致新疆阿魏资源储量急剧下降,部分阿魏品种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本文根据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和查阅 文献 资料相结合,掌握位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伊宁、石河子、玛纳斯阿魏种群的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及其蕴藏量的植物资源现状,将对开发利用和保护阿魏资源、加速地方 经济 的 发展 和新药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调查开展阿魏药用资源种类、分布、生长环境、蕴藏量等方面的研究。

1.2  调查研究地点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包括石河子南山、昌吉州玛纳斯县和伊犁州伊宁县。

1.3  实验材料与工具采集箱,土壤采样器,铝盒,标本夹,枝剪,掘根铲,放大镜,绳子,记录本,号牌,标签,吸水纸,台纸,镊子,铅笔,gps定位仪等[3]。

1.4  调查研究方法

1.4.1  种类分布在分布情况上使用踏查法[4,5],对新疆伊宁县、石河子南山、玛纳斯地区阿魏种类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在有代表性的调查区中选择地形变化大的地段设置踏查路线进行线路调查。采集新疆伊宁、石河子南山、玛纳斯地区的阿魏制作蜡叶标本[6],对标本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

1.4.2  生态环境

    地势地形: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定位仪实现对新疆伊宁、石河子南山、玛纳斯阿魏滩生长地的实时定位。

    气候条件:结合气象信息,对三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土壤分析:土样的采集按照郑剑英等[7]的方法,分别将三地土样,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氮、磷、有机质、总盐和ph 值分析测试。

1.4.3  蕴藏量进行蕴藏量的估算按照金昌东[8]的方法。

1.4.4  物候期的观察于2005~2007年每年的3月下旬至6月上旬,于阿魏生长期,在样方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1.4.5  生物条件访问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对阿魏滩上生长分布的其它植物、动物活动及耕地等情况进行记录。

2  调查研究结果

2.1  种类、分布采集的阿魏蜡叶标本经自治区民族药研究所张颜福研究员鉴定,确定其种类(见表1)。在分布情况上,伊宁县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集中分布在伊宁县喀什乡北面阿布拉勒山下的荒漠上,具体地理位置为新疆伊宁县拜什墩,沿着崎岖的山路深入约80公里即可看见阿魏滩,分布面积约四百亩;石河子大果阿魏f. lenmannii boiss.集中分布在石河子南山阿魏滩;玛纳斯荒地阿魏f. syreitschikowii k.-pol.分布在乐土驿南山,生长分布较为疏散,石河子南山也有分布。调查发现阿魏生长在半荒漠环境中,土壤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长在低凹地和冲沟边的植株要比其它地方高大得多。在山坡下部和坡谷之中,属雨水汇集地,阿魏株数较多。向阴坡阿魏株数分布较多。表1  准葛尔盆地南缘阿魏种类分布(略)

    调查发现阿魏属植物为多年生一次性结实,其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两个阶段,且前者远长于后者,为长生活周期短生长期的类短命植物。阿魏植物在每个生长季中,大多利用春天雪融后,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迅速进行营养生长,经过1~2月,叶逐渐枯萎,地下根转入休眠状态,来年春天继续进行营养生长,其莲座状的叶逐年增大,这样生长数年后,直到植物发育成熟,才从簇生的叶中抽出花葶,开花结实后死亡。

2.2  生态环境

2.2.1  地势地形见表2。表2  三地的海拔高度、经纬度(略)

2.2.2  气候条件见表3。表3  三地主要气候因子比较(略)

2.2.3  土壤分析三地土壤条件酸碱度中性偏碱,差异不大,伊宁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见表4。表4  三地土壤理化分析(略)

2.3  蕴藏量

2.3.1  样地和样方设置由单位样方阿魏株数=总株数/样方数;单位平方米阿魏株数=单位样方株数/样方面积,作为 计算 新疆阿魏蕴藏量的基本数据。结果见表5~6。不同地区阿魏密度不同。表5  三地样地坡向、坡位及被调查植物的株数(略)表6  新疆阿魏蕴藏量的基本数据(略)

2.3.2  分布面积的确定由于阿魏生长分布集中,分布面积由直接测量确定。伊宁县新疆阿魏资源匮乏,目前已实施围栏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啃食,围栏位置包括新疆阿魏植株的生长处和繁衍地。调查得知,新疆阿魏围栏保护面积约75 ha。分为两片,2004年围栏约40 ha, 2007年围栏约37 ha。

    石河子南山大果阿魏生长分布面积约87 ha。玛纳斯荒地阿魏分布较疏散,分布面积约47 ha,石河子南山也有分布,当地农牧民将荒地阿魏当野菜食用,口感好,营养价值丰富。石河子、玛纳斯,均未实施围栏保护,人为破坏严重、处于过度放牧的状态。

    由总蕴藏量=单位面积株数×分布面积,计算出三地阿魏的蕴藏量,伊宁县新疆阿魏总蕴藏量为:400×666.67×0.34=90 667株。石河子大果阿魏总蕴藏量为:1 300×666.67×0.50=433 335株,玛纳斯荒地阿魏总蕴藏量为:158 667株。

2.4  物候期观察阿魏是多年生一次结实的类短命植物。在营养生长过程中,其营养体是以富含淀粉等贮藏物质的根及休眠芽渡过酷暑和严冬的。由表7可知,伊宁县新疆阿魏和石河子大果阿魏在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积雪消融,植株萌芽。至5月上旬,地上部分开始回苗,根及地面芽逐渐转入休眠。在生殖期之前,植株始终进行营养生长,有 文献 记载[3]其营养生长期为8~9年。当营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植株进入生殖生长。3月中、下旬,地面芽完成花和花序的分化,并通过居间生长迅速长高。4月下旬植株进入盛花期,5月上旬进入结实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实成熟,生长期为55~77 d。玛纳斯荒地阿魏的营养生长期为9~12年,每年的萌芽期比新疆阿魏和大果阿魏晚,其萌芽期在4月中旬,5月下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通过实地测量植株的高度,新疆阿魏植株高度为40~120 cm ,大果阿魏植株高度50~150 cm,荒地阿魏植株高度40~50 cm。表7  新疆阿魏、大果阿魏和荒地阿魏生长期的物候特征(略)

2.5  生物条件由于干旱少雨,阿魏滩上天然植被稀疏,群落结构简单,多为耐旱性植物,植株矮小。阿魏滩周围存在过度放牧和垦荒的情况,这使新疆阿魏在繁衍和阿魏滩面积扩大方面受一定限制。调查得知在伊宁县阿魏滩周围放牧的牧民近二十多户,每户拥有牲畜200~500头,草场退化严重。在阿魏滩附近现有垦荒耕地140亩,耕地用土墙围住,防止牲畜进入。观察发现在农田梗旁有野生新疆阿魏生长,并在耕地中有许多阿魏的残留根,可知耕地处曾是新疆阿魏的原生地。在新疆阿魏单株结实率低,风和土壤水分对阿魏果实散布影响很大。2007年新疆阿魏开花结实的株数近200株,开花植株少,阿魏胶的分泌量较少。石河子和玛纳斯的阿魏滩超载放牧,阿魏资源破坏严重。

3  保护开发与对策

    阿魏作为药用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 ,其间历代本草均有记载[9]。调查发现伊宁县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种群数量濒危,石河子南山大果阿魏(f. lenmannii boiss.)和玛纳斯荒地阿魏(f. syreitschikowii k.-pol.)资源破坏严重,亟待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新疆阿魏最近一次采割药材为2000年,共收50 kg。近年实施围栏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建立新疆阿魏资源保护区,新疆阿魏的 自然 繁衍有了一定的保障。当前由于阿魏胶的采收需要,人们在花期将新疆阿魏的花茎割断,致使植株不能连续发育、形成种子,严重阻碍了种群更新。

    针对新疆阿魏资源现状,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保护野生资源,建议在阿魏生长地选择分布集中处建立保护点和种质资源圃,实行逐年分区采收,应避免传统的割胶方法和无计划的采收,在阿魏开花期,选择一定植株, 用快刀在其主茎的中上部向下环切,待乳汁渗出,收集到容器内,第2天再在刀口下方对侧环切, 如此反复收集,每株可采收 2~3 次,至无乳汁渗出为止,将收集的乳汁树脂在通风处阴干,即成块状凝固的阿魏药材[10]。同时保留幼苗和一定数量的优良母株,促进天然更新,揭示阿魏植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机制,并通过人工措施促进种群更新。同时加强资源保护宣传,提高人们认识,加强阿魏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最终实现新疆阿魏资源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 参考 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景观;文化;渭河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治河工程中,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既包括污水截流、清淤、底泥处理等工程,还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对河道的护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天蓝水碧、绿树掩映、莺啼鸟鸣、鱼游人乐的河道生态景观。

1 现状分析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渭河浇灌了秦川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李白有诗描绘渭河“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非常遗憾的是近年来,渭河水土流失严重,渭河的河滩随处可见浑浊的泥沙水和包裹着班驳泥土的渭河石,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污染,面临着断流的危险,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防洪工程不完善、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严重、渭河流域生态破坏严重、两岸建设无序。水质混、脏、臭使渭河渭城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中指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对加快渭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规划原则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泾渭交汇口,北到咸铜铁路,西至涝渭交汇口,中以渭河为轴线,东北至五陵塬生态保护区和经渭工业园南侧,南到郑西铁路,南北两岸以河堤为界,向两侧各延伸1500m。整条生态景观带长度大约50km,平均宽度在5km,规划用地面积228kO。整体生态景观带包含渭河滩区规划设计、水面景观规划设计、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岸堤规划设计、标志性工程创意策划以及渭河生态景观带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如何保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居住环境,将是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坚持“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渭河生态景观长廊。

2.1 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

历史上西咸都城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建设。秦咸阳,以渭水贯都作为基本理念,渭河从都城横贯而过,宫城、城区如同星斗点缀在渭河两岸。渭河象征着天空的银河,渭河之上的横桥象征着传说中跨越银河的天桥,恢弘的城市架构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规划中希望可以延续渭水贯都的思想和城市建设的文脉,把人类文化的积淀变为可记忆的元素,成为可目睹、可触摸的符号。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重现“渭水贯都”、“横桥南渡”、“秦汉映月”、“泾渭分明”等大地景观,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

2.2 坚持生态绿芯,田园都市原则

景观的生态意义在于对环境和对人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在景观以绿化与水景等改善环境小气候,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对人的保护体现在对人的户外行为进行保护,以免遭自然带来的伤害,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在保持现存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创造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人居环境。

2.3 坚持造福子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用现代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建设渭河的环境,治理渭河河流,保护渭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造福秦川大地的子孙后代。在规划中,希望能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结合西安的轨道交通系统,沿河建立轻轨作为交通的核心,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 景观规划

3.1 渭河城市景观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一河、两带、四园、五大节点

3.1.1 “一河”。指保留渭河的原生态,灵动的、雄浑的河道。河流是自然的产物,其奔腾不息、声色鲜明的景观形态,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

3.1.2 “两带”。指汇聚于渭河的“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规划中保持现状较好的自然原始风貌,局部恢复古河口、渡口,引人忆古思今。秦横桥遗址处规划营造古桥景观,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和河口自然风貌。

3.1.3 “四园”。有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旨在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保护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呈现生物多样性,吸引野生动物栖息,维持生态平衡。结合鸟类及其它物种生存的条件,修建渭河湿地,主要种植莲藕、风车草、芦苇等湿地植被,同时建立自然湿地生态博物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1.4 “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①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主要包含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规划以运动为主题,倡导水上运动。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中准备把原来在沣河支岸的奥林匹克村移到西侧沣渭的旁边,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绿化方面强调绿化和街道的结合,以绿化带作为街道的分隔,控制城市组团的规模,结合城市的居住生活、生产生活、休闲生活组团,减少出行,建立田园都市。

②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官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秦汉文化城采用传统的井字形空间格局,结合安静的自然景观、散步道、亲水空间,形成文化展示长廊,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③都市农牧场:千百年来,渭河为其两岸提供了富足的农产品,如今的草滩地区仍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把这些农业生产场景保留并加强利用能强化渭河沿岸的特性。还可以把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保留现代草滩农场的风光,营造成一个都市观光农业区,形成一个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示范区。结合周边现状较好的生态果园,建设以水为主题,体现农业文化、田园风光的水泽田园段。

④高铁商务中心:利用西安北客站和西安新行政中心的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⑤生态能源中心: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把渭河电厂改造成为以生物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渭河北岸,计划发展成现代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和展示的中心,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规划中还采用新技术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通过在干流河道和滞留河口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

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风、水、土地等生物资源,就可节约能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在渭河河滩里设计了大量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结合渭河电厂的改造,提供渭河两岸的电力,让城市达到自给自足,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生态牧场和农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希望在城市之中可以发展农业。

3.2 人文景观规划:形成3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3.2.1 “水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自然形成,体现了城市的“水文化”。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展现渭河自然风光,创造丰富的都市亲水空间,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历史,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3.2.2 “绿脉”――区域生态的基础和环境支柱。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的核心,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为改善沿渭河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营造滨水绿地,形成渭河大堤绿色长廊,构造生态景观线,拟加固堤防,堤外建成200m宽护堤林带;堤内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在渭河大堤全线临水坡营造宽为150m的防浪林,以种植法桐、雪松为主,搭配种植冬青和小叶女贞;大堤全线背水坡营造宽50m的生态林,以种植柳树和黄杨为主,并适度种植草皮。

3.2.3 “文脉”――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凝聚了城市人文历史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建设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在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上形成一个人字型的大构架,嵌在城市大的背景中,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篇7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等在边际成本定价的基础上发展的自然资源定价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边际机会成本是从经济角度对资源利用加以抽象和度量,包括了生产者收获自然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因自然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自然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考虑了代际公平性,是一个比较好的资源定价方法。该理论能够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提供直接的理论与方法基础,有助于解决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过程中缺失成本的确认、计量问题,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利用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对传统的资源环境管理改革的突破和新探索。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理论上使用者为消耗的单位森林环境资源支付的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OpportunityCost,简称MOC),由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ProductionCost,简称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UserCost,简称MUC)、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ExternalCost,简称MEC)组成[2]。

2研究区概况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7月3日,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5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该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和光泽三县(市)境内,北部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地处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全区南北长达52km,东西宽22km,总面积5652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870hm2,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留地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自然保护区,其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各方面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和国内保护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自然条件

武夷山保护区地质类型属于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其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属于邵武—河源深断裂,呈现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地貌特征。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保护区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保护区内山峰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8.5~18℃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1486~2150mm之间,降水主要在3~6月份,全年无霜期253~272d。全区平均海拔1200m,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主峰黄岗山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海拔2158m,是冬季减弱北方冷空气、夏季截留东南海洋季风的天然屏障,使得武夷山保护区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区内山高坡陡、峡谷纵深,自黄岗山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发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2.2社会经济状况

武夷山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9272hm2、缓冲区12395hm2、实验区14860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8%、22%和26.2%。武夷山保护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中集体林占60%,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和桂林村的六墩自然村,共32个居民点;2010年区内有居民住户589户,人数2453人,周边还涉及4个县市、6个乡镇、13个村(场)的10694名群众。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发展社区经济也是保护区工作的重心之一,建立保护区30多年来,实验区内的6596hm2毛竹林划定为固定的生产小区,占总面积的11.7%。现实验区内有毛竹林6133hm2(其中集体林5733hm2),社区内群众年采伐毛竹60~80万根,每根原竹纯利20元以上,产值1000多万元。除了毛竹收入,区内群众的另一经济支柱是红茶收入,因为保护区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据统计,2010年红茶产量超200t,产值2000多万元,区内桐木、坳头两村仅红茶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多元。另外,社区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业以及保护区森林管护工作。村民投入到生态旅游中,通过经营旅店、参与和销售旅游商品等获得收入;近10%的区内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使村民每年人均增收700多元,使社区的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现桐木村和坳头村是闽北的明星村,大坡村是建阳市的小康榜样村。区内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虽然过去三十年来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获得了不断改善,但也应看到,森林环境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村民对森林环境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村民对一些保护区措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支持,比如保护区内林木资源的禁伐社区群众就反映强烈,因为其生活用材、制茶用材、生产毛竹用架桥材等难以得到。为给该区域森林环境资源合理定价,设计科学的森林环境服务市场机制服务,真正实现“谁受益,谁付费;谁破坏,谁付费”,从而促进森林环境保护、改善保护区内居民经济生活水平,不失为改进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2.3森林环境资源分布

武夷山保护区有林地面积53870hm2,其中约有2.9万hm2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高达96.3%,林木蓄积量达5217508m3。典型的森林类型为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其中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于海拔1100m以下;针叶林以马尾松林、黄山松林为主要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800m之间;针阔叶混交林介于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在武夷山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广,多分布于海拔500~1700m之间[3]。为简化计算,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数据,本研究将各类森林环境资源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几乎发挥了所有类型的森林环境服务功能,它为武夷山风景区的九曲溪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的环境服务,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水土保持服务,是闽江的主要水源地和集水区。它还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服务,保持了区内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4]。保护区内有28种植物属珍稀濒危、渐危物种,南方红豆杉、水松等20种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脊椎动物484种,已查明的昆虫5000多种,其中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57种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有101种鸟类属国际候鸟保护网保护对象[5-6]。因此,本研究选取武夷山保护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3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根据边际机会成本的理论,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设计具体定价模型,对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边际环境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进行具体的测算。

3.1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者成本测算根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资料,在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基础上,按森林蓄积平均增长率推算得到1998~2011年武夷山保护区总蓄积的数据,结果见表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直接生产成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间接生产成本、资本费。根据武夷山保护区提供的成本数据,本研究选取14年鉴武夷山保护区的平均生产成本,将其平均分摊到每年的新增蓄积上,具体生产成本数据见表3。

3.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测算根据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建立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定价模型,计算单位蓄积的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所带来的某项森林环境资源服务的损失量。

(1)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土壤提供了水源涵养的重要服务。保护区内溪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桐木溪、黄柏溪、大安溪、新历溪、西坑庙溪、芙蓉溪、米罗湾溪等,所汇入的河流建溪、富屯溪与沙溪是闽江的三大之流。如对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则会直接影响水源的涵养量,造成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根据1993至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含占地拆迁补偿、工程造价、维护费用等)为2.17元t-1,按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单位库容造价Ck为2.89元•m-3[7-8];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武夷山保护区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降水量有一定差异,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44~54mm,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100mm[9]。本研究依据他人研究资料,选取武夷山平均海拔1240m处,以年平均降水量P2678.78mm•a-1、平均林分蒸散量E2025.64mm、地表平均径流量C21.88mm作为计算数据[15],对应面积A的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通过公式得到单位蓄积森林年调节水量价值E1(元/am3)为:E1=10CkA(P-E-C)/M=154.56。

(2)水质变化的损失依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采取的网格法得到2007年全国大中城市的居民用水价格平均值为2.09元•t-1[1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201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1,按照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水的净化费用K为2.06元•t-1;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涵养水量计算方式同E1;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水质变化损失E2(元/am3)计算公式为:E2=10KA(P-E-C)/M=42.78。

(3)土壤流失的损失在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侵蚀控制服务,一方面通过减少径流量减缓对土壤的冲击力,另一方面通过改良土壤与固结土壤增强其抗蚀性和抗冲性,可以防止风力和水力对土壤的侵蚀。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土壤流失将会淤积水库,影响下游水库的库容,造成清淤成本。

(4)养分流失的损失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造成的养分流失损失主要是指保存在土壤中的N、P、K营养元素随着土壤流失带来的损失,可以将流失土壤中的N、P、K的数量换算为化肥的价值得到。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X2-X1)为200t/(hm2•a),武夷山保护区林地土壤养分平均百分比含量见表4[12]。福建省常用的N肥为尿素,P肥为过磷酸钙,K肥为氯化钾。根据化肥产品说明中获知尿素含氮量R1为46.67%,过磷酸钙化肥含磷量R2为15.27%,氯化钾化肥含钾量R3为52.35%。根据中国农资网()2012年福建省春季平均价格,2012年尿素化肥市场价格C1为2150元/t,过磷酸钙化肥市场价格C2为680元/t,氯化钾化肥市场价格C3为3120元/t。

(5)碳损失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储存碳,其储存量比大气中的多近60%,如果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势必增加大气中的碳积累,影响全球气候,带来损失[13]。对武夷山保护区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碳损失可通过碳税法来计算。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碳税率CT为150美元/t,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换算为人民币后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3074,碳税率换算成人民币为945.71元/t;森林的平均林分净生产力Bn为8.99t/(hm2•a)[14];依据李金昌在《生态价值论》中提出的森林土壤碳贮量占森林总贮碳量的13%的结论,单位面积森林土壤年固碳量Ft为总量的0.13倍。

(6)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氧气减少、负离子减少、吸收污染物减少、噪音增大、滞尘能力降低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对他人影响带来的损失可以归结为居住质量下降,对其损失的计量采用意愿调查法(CVM)得到,其值计为E6。考虑到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影响范围主要为武夷山保护区周边县市,所以问卷调查以周边县市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考虑到对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能较真实反映受访者所享受的森林环境资源带来的居住质量改善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CVM调查获取该服务价值,然后将其平均分摊到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上,该单位蓄积的环境资源采伐利用会带来与该服务价值等量的损失,即得到E6[15-17]。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具体的工作:问卷设计、问卷的预调查与设计改进、调查的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结果与讨论

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价格构成中边际环境成本为587.67元/(a•m3),约占83%,边际生产成本只是占较小部分。该结果有效反映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重要环境服务作用的特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损失。本研究所计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为平均价格,所以成熟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将远高于这个平均数,将其与武夷山地区实际林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较,现行武夷山地区林木的市场价格偏低,不能弥补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不利于森林环境资源的保护。采用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开展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将会有利于森林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为森林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知,前文所提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相比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计算方法,本研究提出的计算模型具有自身的优势: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的计算是基于其发挥的全部生态功能全部被利用,而计算为其服务总价值,事实上并不可能全部被利用,本研究考虑了这一点,如对释放氧气的服务计算,考虑氧气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并非稀缺物质,所以本研究不单独计量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释放氧气减少的损失,而是将其放在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上,开展其支付意愿的调查,所得结果更契合实际。传统的定价结果数值偏大,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森林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视,但在具体资源利用、赔偿、投资等实践工作中指导意义不强,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与模型是对终端损失的计量,虽然这种计量还不够精确,有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但毕竟思路符合现实要求,测算基本可行,对现实的森林环境资源配置与利用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有利于刺激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者一方面提高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注意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环境成本,从而保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

[13]连彦峰,刘树庆1农田土壤中磷素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931

篇9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镇、**镇、**镇、**镇、**乡、**乡、**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一)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根据省、龙岩市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的规划部署和要求,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实施方案》,由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五项竞赛内容制定下达《20**年**市生态建设考评办法》。2010年来,我市**、**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岭兜村、****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年,我市完成了**、**镇等10个乡镇、**村等38个行政村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年1月通过省环保厅现场考核验收,同时,我市**镇、**村申报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也通过现场验收。另外,我市80%的乡镇均已在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对照省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的6项基本条件,我市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矿山环境破坏的现象有所改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一定进展。**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9:31:46.1调整为2010年的14.7:41:44.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非资源型工业比重有一定提高。

(三)继续推进**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项目建设,**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各整治项目责任部门及有关乡镇、企业的齐心协力,我市20**年度**江10个整治项目基本得到有效落实,开展了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金鑫硫酸化工废渣及废水综合治理、海漂垃圾整治等一批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城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对新安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矿山企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及植被恢复进行每周巡查,未再发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设立排污口,同时,加大城区2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镇上界村、**镇生活污水湿地生物治理工程建设,并着手编制第二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五期间造林28万亩,完成非规划林地造林2万余亩;建设速生产林16万亩、丰产竹林10万亩;去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创历年之最,目标完成率达109.3%;实施竹业重点村工程,累计完成集约经营面积5万余亩,新建灌溉水池完成232个,蓄水容量近万立方米,全市竹林面积增至38万亩。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4.1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7%,完成**江流域绿化规划,建设流域绿化示范片783亩。建立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5.9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56%。

(五)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项目13项,完成了福祉阁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工业路、东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完成投资8600万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17.8万m2增加到45万m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35.3%提高到40.1%,绿化率从31.2%提高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0.3m2提高到13.6m2,促进了城市园林生态化,使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园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今年以来,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从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入手,重点解决城市脏、乱、差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适度改造老城区,重点抓好了华龙广场二期、汽贸城、体育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住小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站的城市格局,重点实施城北新区、西园新区、南学堂小区,推进大型商贸、城市综合体等板块建设。

(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和**、***、**北寮、**香寮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和**――**片区列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创建了**镇全国环境生态镇、**镇省级环境生态镇以及**村、岭兜村省级生态村。截至目前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通过省级验收乡镇14个,占**市乡镇100%,村庄160个,占全市村庄86%,建成**、新桥、**、**、**、**等6个乡镇垃圾填埋,建成西园、**、**、官田、**、**、**、灵地、吾祠等9个乡镇垃圾焚烧炉,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车,全市大部分都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七)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一定成效。2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至2010年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7%,通过修建拦沙坝、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蓄水保土设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对强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或者开辟成梯田,进行开发性治理等方法,草牧沼果或草牧沼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等高草灌带陡坡一锄法等草灌乔结合模式,探索出一套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壤透水性和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水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江(**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江,**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三)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五)流域水力资源过度开发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

(六)阔叶林锐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八)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三)抓好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保证可持续利用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

(五)强化监管措施,治理养殖污染

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强制拆除;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六)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八)建设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九)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十一)完善环境安全预测、预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包括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敏感地区建立固定观测点,长期跟踪生态质量变动状况。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和重大环境安全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提高重大环境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减轻各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加快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一个能为环境、消防、公安等各级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以及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的能力。

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二)

1 基本概况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森林覆盖率49%。呼伦贝尔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该市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 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

2 主要环境问题及分析

2.1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达632万hm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近615万hm2。坡耕地中有水土流失现象的1 417万hm2,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近617万hm2。侵蚀强度在三级以上,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 418万hm2。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

2.1.1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状况正呈严重恶化之势。据最新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面积131万hm2,同时,还有近111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且每年扩展的沙化土地呈增长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大沙带,面积达88万hm2,其中流动沙地4万hm2、半固定沙地6万hm2,另外还有近300万hm2的潜在沙化区域。

沙化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吞噬草场;二是严重危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是给铁路、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重大隐患;四是沙尘天气逐渐增多,沙尘暴频发;五是降低草原蓄水保土功能,湿地萎缩。

2.1.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有4处较大湿地,即呼伦湖湿地、辉河湿地、莫尔格勒河湿地和二卡湿地,以上湿地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之肾,滋润草原,调节着草原气候,增加降水量,遏止草原荒漠化,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过度放牧,很多湿地实际载畜量为理论载畜量的数倍,草地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湿地面积急剧缩小、湿地的缩减和破坏,使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位于大草原腹部的4大湿地由于近些年干旱,海拉尔河水量小,而且干旱周期正在加长,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丰水周期远不能恢复枯水周期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这也是致使湿地萎缩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水环境污染问题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m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m3。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储量很丰富,但废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活污水入河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地表水主要城镇下游河段污染形势严峻。在枯水期地表水环境容量很小,大量城镇污水的排入将造成枯水期水质超标。针对呼伦贝尔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仍将是造纸行业,占全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70%和90%。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形势十分严峻,废水排放量、COD、氨氮排放量都急剧增加。而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预计都有所。

2.3 工业大气污染趋于严重

呼伦贝尔市的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呼伦贝尔市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促进电力行业高速发展,但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大气污染为主,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未来城市生活大气污染物排量增加并不明显,而工业耗煤量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工业污染源仍然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排放源。

2.4 固体废物逐年增加

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迅速增加。预计,粉煤灰、煤矸石的产生量将分别达到1 153万t和203万t,分别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79%和14%,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不断增加,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集中供热、燃气的普及和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使人均产生垃圾量逐步下降。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呈数倍增加,因此重点应放在工业固废处理工作上。

3 解决对策

3.1 重点开展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根据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沙化情况及趋势,对于退化、沙化草原,要近早实施围封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和退牧还草等,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不能错过演替初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草原保护和恢复;对于沙化土地,要采取封禁保护、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加紧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对于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状况极端恶劣地区,要适度实施生态移民,促进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逐渐减少与草地的沙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河流和湖泊周边的湿地恢复比较简单,主要是引水入湿地,保持湿地的水生环境;对于草地中部的湿地,可以通过建设引、调水工程措施恢复治理湿地,有效恢复湿地周边生态环境。此外,草地沙化和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地生理性缺水,因此应提倡发展节水产业,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用于保障草原生态用水的需要。

3.2 有重点地治理水环境问题

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废水回用率。对于扩、改建项目的污染物增量应在原有的项目中消化。对重点水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控。有重点有计划的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中水回用工程及污水东储夏排工程,保证全年河流水质达标。 还要积极实施污水资源化,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日增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充分认识污水的价值,净化后的污水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并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以保障净化后的污水的水质。

3.3 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

煤炭行业造成的大气污染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淘汰目录,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机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先考虑清洁生产工艺,使烟尘和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4 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