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特性

篇1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特色旅游;景观途径,旅游评价;南太行山

中图分类号:S788.2;S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4 - 0077 - 03

南太行山区位于河南西北部和山西的东南部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地景观十分独特,只要合理开发,可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避暑胜地。南太行山属于北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观赏树种品种齐全。作为我国中原地区少见的山地景观旅游区,南太行在景观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利用方面意义重大,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几乎不见报道。通过对南太行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及其景观途径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我国北方山地风景旅游区的植物造景现状提出了部分建议,为进一步发掘该地区相应的旅游项目资源提供依据。

1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及特色旅游现状

南太行山在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现以次生类型为主,主要优势植被类型有栓皮栎林、山楂林、槭树林、海棠灌丛、绣线菊灌丛、山桃林、鹅耳枥蒙椴林、侧柏林、油松林、连翘灌丛、荆条灌丛、黄栌灌丛、火棘灌丛等,具有植物种类相对丰富性及植被类型多样性特征[1]。

太行山南麓(南太行)是太行山区风景最美丽的地方,已经建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区,如关山景区、八里沟景区、南坪景区、郭亮景区、秋沟景区、云台山景区、薄壁西沟景区等,而正在自我发展的小型私人承包景区更是不可枚举,如平甸吴家洼农家乐休闲区等。当黄山与张家界风景区万人攒动的时候,太行山区的人流也是川流不息,形成了与众不同、具有当地特色项目的旅游方式[2]。

春季太行山万物复苏、云雾缭绕,山上摄影、踏青的人川流不息。夏季避暑,太行山区在暑期均温27℃,非常适宜居住,特别是中老年人更适宜在山上长期居住(居住时间达30~60 d),欣赏湖光山色、修身养性、保养身体。太行山的秋季五彩斑斓、山果累累,吸引了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学生、采风者、采果者。学生写生,太行山景观独此一家,是美术界人士的宠儿。每年上至北京,下至武汉的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接踵而至写生创作,居住期长的一般会待上30~60 d。自驾车假期周末游,忙里偷闲的城市人一般在周末的两天三夜居住在这里钓鱼、烧烤、吃野菜,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享受一下自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野生植物资源的景观途径

2.1自然花境童真成趣

太行山山势陡峭,却也不乏自然坡地景观,如王莽岭生态坡地。在这些自然坡地生长着各种野生花卉和灌木,春夏秋3季都有不同的植物进入花期或果期。对于游人来说,这是绝好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在这里与蝴蝶为舞,与蒲公英嬉戏,尽情享受阳光与快乐。

2.2秋色叶树木层林尽染

太行山山势独特,入画入镜,尤其到了秋季,各种秋色叶树木尽放光彩,如银杏、黄栌、鸡爪槭、黄连木、小檗、红叶李、扶芳藤、红瑞木、胡桃、槲树、连香树、南蛇藤、柿树和麻栎等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南太行植物资源中的珍品。它们层层叠叠、成林成簇,放眼望去,大好河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长城黄河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也不过如此。

2.3水岸崖边色彩点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好景致。太行的山水自然是吸引游人的要素,独特的山水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植物生长环境。在陡峭高耸的悬崖上和激流震荡的水岸旁顽强地生长着各种花卉,如峭壁上生长的绣线菊、高山台地生长的白头翁、溪谷边生长的铁线蕨等,它们比不了牡丹的高贵,也比不了梅的雅致,却堪比菊的傲霜与荷的高洁。游人到此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无不赞叹生命之伟大、造化之精彩。

2.4秋季山林硕果累累

秋季的太行山山果遍野,柿子、核桃、山茱萸、红瑞木、酸枣、山楂、猥实、金银忍冬、花楸、火棘、地榆、银杏、接骨木、酸枣、水栒子、君迁子、野葡萄、猕猴桃、猥实等果实有的红艳,有的黝黑,有的形状奇特,都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这些山林果树不仅妆点了山林秀色,也给当地山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地道的绿色食品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采摘品尝、采购。当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丛林改造和人工移栽,实行承包到户,增加了采摘空间等措施,增加了旅游项目,大片果林的丰收景象和采摘乐趣使人流连忘返。

2.5珍稀药用探奇采摘

太行山区自古就是我国北方药材的出产重地。调查结果表明:太行山南部药用植物335种,其中蕨类7种,种子植物328种,隶属78科232属,药用植物中以菊科包含的属最多(39种),其它依次为百合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等。如何首乌、柴胡、防风、龙牙草、翻白草、黄精、桔梗、党参、玉竹、荠苨等都具有很好的医药价值[3]。当地居民很多都是以采药为生。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可以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到密林深处搜寻珍宝,或许会有不菲的收获。

2.6原生盆景就地取材

太行山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和深陡峡谷,土层瘠薄,基岩。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太行山姿态万千、盘棕错骨的野生盆景植物资源。如黄荆、迎春、黄栌、橘红山楂、连翘、山葡萄、葛藤、峨嵋蔷薇、火棘、绣线菊、薄皮木、酸枣、君迁子、榔榆等大量植物野生于山中。迎春、黄荆、黄栌、火棘、榔榆为最常见的树桩盆景材料。这里出产的 “原生盆景”高大壮观,视觉冲击力极强,与人工盆景不可同日而语。

篇2

1.重点知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2.难点知识: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2.德育目标:赏析我国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感悟,培养分析问题、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问题研究法:给学生设置并变换不同的角色,设置问题情景。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图表)表1: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图

表2: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图

[讲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后,外出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

(出示图表)表3:近几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及旅游收入

[讲述]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神游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

(出示图片)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设置角色一:学生是旅游者

推出两条旅游线路点:⑴黄山游,⑵凤凰古城游。

在旅游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两个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分别属于什么景观?

(视频)1.黄山

(提问)黄山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

(出示黄山四绝图)黄山四绝分别属于何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自然风景中,我们能否发现哪一种景观是构景的基础?(地貌景观)

[思考]你到黄山游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目的是什么?(探险猎奇、游乐、疗养)

(视频)2.凤凰古城(提问)凤凰古城在旅游资源的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凤凰古城以人文景观为主)

(出示凤凰古城三幅图)[思考]人文景观可分为哪几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人文景观中,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是哪种景观?(建筑景观)

(出示图片)(纪念堂)你在参观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崇敬、怀念)

[思考]象北京这一类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去旅游,我们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还应有一种什么目的?(教育性旅游)

(出示图片)布达拉宫

[提问]你参观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神秘)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

探究应用

地理案例地理规律和原理其它同类地理问题

原理解决

巩固练习: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过渡]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有着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研究旅游资源的特性。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上,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人类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一)多样性

[思考]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广泛存在的,但为什么有些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有些地方人很少,甚至没有人去游玩呢?(必须要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突出旅游资源的非凡性)

(二)非凡性

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

(出示图片)北京故宫

[思考]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作为文化景观,它的功能出现了什么变化?(原皇帝居住朝政旅游胜地,说明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讲述]我们在参观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不仅是故宫如此,许多人文景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许多地方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造了很多人造景观,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因而人造景观是可创造性。

(三)可创造性(这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

但人造景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一个非凡性(列举镇江的三国城),开发和建设旅游资源时,遵循旅游本质特性。

旅游资源除以上几个特性外,许多旅游资源还具有:

(四)长存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在游览时,注重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要进行人为破坏或干扰。

(出示图片)西安乾陵时期,认为封建的东西,砸了很多文物

(出示图片)雾淞、香山红叶(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出示一组文字)三峡库区蓄水后文物的保护情况

分析得出:人文景观还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角色变换二:旅游线路的设计者

[过渡]现在有三批旅游团:⑴一批地理学家,⑵一批历史学家,⑶一批旅游投资考察团。请你为他们设计旅游线路。

出示长江流域各旅游景点图:庐山、黄山、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问〉在设计线路时,要考虑什么依据?

依据一:这三批旅游考察团旅游的目的除娱乐外,还想考察什么内容?

(地理学家:考察一些自然风景地貌;历史学家:历史文化古迹;投资考察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二:结合景区的特点

〈小组讨论,看下发材料〉

[提问]三个考察团的线路(景点)?

(一组)地理学家:黄山──庐山──长江三峡

(二组)历史学家: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

(三组)旅游投资考察团:长江三峡──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提问]谈谈你对该线路设计的想法(思路)?

一组地理学家:有科学价值。

景点

地貌类型

成因

黄山

花岗岩地貌

岩层断裂,岩体抬升,节理发育

庐山

断块山

岩层断裂,山体抬升

长江三峡

河流峡谷地貌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二组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景点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三组投资考察团:这些景点目前有的尚未完全开发,开发的潜力很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当然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经济价值)

[过渡]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以上三个价值,它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是因为具有美学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句诗句来感悟一下自然景观的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觉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色彩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动态美)

[过渡]刚才我们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为三个团队设计了三条旅游线路,从中我们也了解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下面我们再变换角色,思考下列二个问题。

角色变换三:导游

[思考]如果你是导游,如何给旅游者介绍景点,让他们很好地欣赏美景呢?

角色变换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

[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你在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篇3

摘 要 从九江市拥有的有利自然资源“山江湖”出发,确定了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进而确立了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研究目的是为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全面有效的带动了九江市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山江湖 体育旅游资源 整合 对策 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出于对整个或者局部体育旅游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市场主导,将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统一开发,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获得体育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九江市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庐山、长江、鄱阳湖。我们只有将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才可以使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前景更加美好。

一、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发某一景区(点)时,要把它放在区域大背景下,旅游线路和景区(点)的功能、形象等设计都要考虑该区域整个的旅游网络以及周边的相关景区(点),避免开发过程重复性和趋同性,把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综合产业结构,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应该把庐山、浔阳江、鄱阳湖三个景区视为一个大的整体来考虑,根据三个景区的不同自然地形,景物特色来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使其不重复,不相同,每个景区都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使得“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体看起来既统一流畅,风格各异,又恰到好处。再把“山江湖”拆开来讲,每一个景区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一个整体里面的小景点也要遵循这个景区的整体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区域旅游整合开发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原则,旅游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平衡;区域内各地方政策的协调性原则。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必须根据九江市的经济基础,经济效益,依仗当地的人脉支持和生态效益去开发,其规模一定要考虑景区(点)的容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宣传促销,招商投资,引进外资政策应保持一致,避免内部的非公平竞争;另外还要协调庐山、浔阳江、鄱阳湖三者内部关系,,因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都可以制约其他两个景区的发展,所以三者之间的发展要平衡发展,不能只对其中的一个景区重点开发和投资,只有协调好三个景区的开发和投资,才能有利于整个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前景的发展,对整个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更具有现实性。

(三)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特色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一定要坚持它的独特性,结合庐山、浔阳江、鄱阳湖自然环境,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开辟出适合其发展的产业结构。强化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形象设计,打造出九江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宗旨:“大九江,大品牌,大山,大江,大湖”。让来九江市旅游的游客深深地感受到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的独特新鲜性感,让人乐于其中,流连忘返。实践证明了,任何地方的体育旅游业一定要有其赖以生存的独特性,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败。

(四)市场导向原则

体育旅游资源整合要以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本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原则,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在市场经济下一定要遵守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调整整个市场的动向和模式,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需求,才能使本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也必须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不被外界市场所误导和吞噬。因此在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内容和发展趋势来开发出适合其发展的市场规模和结构,最终达到满足游客来此旅游所要享受的愿望期待值。同时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应市场的基本需求和较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

二、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功能,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九江市是一个很美丽且适合居住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九江市经济命脉的主要来源,所以市政府应该正确引导九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指导旅游业持续稳健地发展下去。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点去扶持。

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而且,前景明朗,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完善。各省市旅游业纷纷开设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来吸引旅客目光,使得体育旅游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要加快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使之更加完善完美的发展下去。

(二)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要实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多余的资源浪费,合理的对“山江湖”进行整体布局。第一个是“山江湖”的体育旅游线路问题,分别对庐山、浔阳江、鄱阳湖制定出专门的体育旅游航线,并附有标志性的路标,路牌。第二,对庐山、浔阳江、鄱阳湖每一景区应针对其各自的地理优势,风景特点设计出不同的体育旅游拓展运动的设施,使得整体具有连贯性,特色性,不同性。第三,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防止掠夺性开发,严格控制容量,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三)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维护

在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就要要求有关部门对“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监督,监控,指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和维护,对来往的游客也要贯穿爱惜保护体育旅游资源的意识,不要故意损坏体育设施,旅游场景,还要避免其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偷盗,加强防范措施。

(四)大胆创新,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任何产业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不断的更新,创新,密切跟进产业发展的趋势。体育旅游产业在当今社会还是一个新颖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健身的意识也逐渐强烈,体育旅游就是在这个大好的环境下迅速壮大风靡起来的。大胆创新是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秉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体育旅游业从单纯数量型增长向效益质量型增长的转化,从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转化。

(五)加快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学习,查找资料,购物,娱乐,视频,聊天等,善于利用网络来打发课余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

九江市是典型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很丰富。可以选择去风景独特秀美的庐山旅游和避暑,也可以选择去鄱阳湖看候鸟、野营、骑马、射箭等等,而且还可以来到浔阳江溿欣赏富有古典美的浔阳楼和锁江楼。把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信息做成网页挂在网上,可以达到宣传其知名度的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旅客慕名而来。所以建立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信息网很有必要。

(六)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体育旅游的快乐中更加期待由体育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来引导和指导旅客旅游的全过程,所以要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新增体育旅游专业;第二,在九江学院的体育学院增设体育旅游专业;第三,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这门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第四,在九江学院的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强化班,为毕业后想从事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

基金项目:九江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09sk10。

参考文献:

[1] 宋洋,刘志民.山东省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

[2] 杨金林,曾克峰.星子与庐山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特区经济.2006.2.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篇5

摘要: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探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探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熟悉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探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探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探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向,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探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布置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新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外形、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如同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探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宏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摘要: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假如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假如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和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摘要: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摘要: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摘要:①三峡坝区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摘要: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和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探究结论

分析四周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摘要: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假如和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假如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06--0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几十年里,旅游业飞速发展,已逐渐成为了全球重大产业,其发展速度增长已经超过石油、汽车等传统产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旅游地区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很多旅游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发挥效率低下、旅游产业收入单一、不合理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或浪费等。通过科学的方式正确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主导的时代,更是文化经济时代,人们不管在消费任何商品的时候,都更加强调自身精神的满足。旅游爱好者主要对九类国外目的地的文化感兴趣:交通文化、住房文化、艺术、语言、饮食文化、媒体、货币、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当地原住居民文化…。因此,在文化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业,也需要比以前更加关注和挖掘游客深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营销是一种以挖掘产品深层次文化然后对其进行开发包装宣传,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营销观念。随着我国旅游业营销进入精细化营销和品牌化营销时代,旅游营销呈现出精细化特征,联合营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将文化营销观念运用到旅游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帮助旅游地区挖掘当地旅游产业所蕴含的文化,然后开发能够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以及推广策略,最终实现旅游地区经济发展。此外,通过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贯彻与实施,在实现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有力的帮助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真正发展。

一、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内涵分析

(一)文化营销

对于文化营销,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类观点是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构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或是企业(组织)经营者通过对表层文化(文化载体)、深层文化(文化规则)和核心层文化(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将文化的因素渗透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交换,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营销方式。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文化营销是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_引。

两类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是都统一体现了文化营销首先是基于目标市场的目标消费群的文化,然后通过发掘产品或企业文化中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内涵,最终达成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既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产品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的目的。

(二)旅游产业的文化构成分析

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有三方面的观点:一是“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论,认为旅游是由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二是从服务业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归于第三产业门类:三是系统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然而不管是对旅游产业的何种理解,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该地区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这些旅游资源通过其直接或间接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性,能够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的进行旅游消费的内心诉求,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文化,根据对旅游资源的划分,旅游产业文化构成基本呈现出一种对应关系(见图1)。

根据上图,不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为媒介与不同文化之间相对应。一个地区可能拥有几种不同的旅游资源,从而也会蕴含不同的文化特性。此外,几种文化特性也可以通过依赖于一种旅游资源所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所体现。

(三)旅游产业文化营销

根据对文化营销内涵以及旅游产业文化构成的分析,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是把运用于企业的文化营销理论与旅游产业的文化构成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地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结合旅游产业消费者的需求分析与竞争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区独特旅游文化,然后通过贯彻旅游文化营销理念,合理运用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正确的营销组合,以更好的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深层次的文化需要,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形成旅游地区的品牌效应促进旅游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营销战略。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因此,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差异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构成方面。

2.长期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长期性不仅体现在它所关注的是长期利益方面,更加体现在其所蕴含文化观念的建立和传播过程的时间跨度上。   3.可持续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强调对地区旅游资源科学合理运用,杜绝过度开发与使用。

4.互利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互利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地区发展与旅游产业的互利,通过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水平必将得到提升,反过来,地区发展又将有助于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继续进行。另外一方面体现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消费者的互利,通过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持久动力。

5.全局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根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它包含了行、游、购、住、食、娱多种要素,因此,要真正成功实现旅游产业文化营销需要旅游产业所牵涉的利益各方协调行动。

二、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应用路径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成功实现取决于其在此观念指导下所发展出来的具体战略是否能很好的满足旅游产业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因此,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应用应该是基于旅游产业消费者文化需求不断循环持续的一个过程(见图2)。

1.旅游消费者文化需求分析。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目的和关键所在,通过对旅游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分析可以感知消费者的偏好,从而为旅游地区开发提供指导。它即包括文化营销实施前的未满足需求分析,也包括实施过程中满足状况分析。

2.竞争者旅游文化内涵分析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构成 分析。旅游产业文化营销的开展需要对竞争者旅游文化内涵分析,其目的更加注重通过这种分析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构成分析的结合,为下一步的形成旅游产业独特旅游文化体提供借鉴和参考。

3.形成旅游产业独特旅游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独特文化体是建立在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它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具体描述本地区独特旅游文化特性而体现当地独特旅游文化的综合描述。

4.发展,调整文化营销策略组合。旅游地区文化内涵形成之后,要真正的将文化营销的落到实处,使之不单纯的作为一种被标榜的口号,使消费者能真正满足希望借助旅游所获得的内心文化诉求,从而提升旅游地在消费者心中的满意度,最终还是需要可以付诸于实践的文化营销战略。文化营销策略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和认识旅游区独特文化内涵,目的是促进本地区文化创新和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它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才策略(见表1)。

文化营销策略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市场状况的多变性,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具体策略组合还应当按照旅游消费者的文化满足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不断优化以更有效的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使旅游区深入人心。

三、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谨慎对待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实施的根本载体。旅游产业其他部分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性来源于旅游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一方面会引起资源浪费,严重的将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外在表现形态,削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最终将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功能

旅游产业文化营销是牵涉旅游产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全局性活动,政府、企业(开发商、旅行社、旅游产品生产企业、酒店等)、个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当地居民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都不同。政府作为地区的管理部分,作为集体利益的代表,要贯彻实行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必须要依靠政府发挥其正确引导和管理职能,保证全局利益的实现。

(三)重视旅游衍生行业在旅游产业文化营销中的作用

旅游衍生行业主要是指在旅游地区由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以及借助旅游开发发展起来的行业。比如酒店、餐厅、特产超市、旅游产品生产厂家、演艺公司等。旅游消费者消费旅游这种特殊商品的直接刺激是特殊的旅游资源,然而其在消费过程中,旅游衍生行业与他们的接触更加密集和直接。因此,衍生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特性也将直接并且能够更加深刻的传递给消费者。此外,衍生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是直接检验文化营销成功与否最有效和最有意义的评价标准。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篇8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投身旅游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各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许多盲点和争论的出现。本文试图以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为目的,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旅游资源评价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公众对其研究的认同性与参与性也逐渐增加,旅游资源评价正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为供给―需求评价,在供给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类型等)做出调查,然后就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做出的评价。这种方法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来评价旅游资源,并根据游客需求指导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客观的数据做支撑,减少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的评价三个方面。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从取样到数据处理尽量做到客观,从黑白还是彩色照片对样本评价的影响到景观俯视视角与水平视角对评价的影响,甚至得出了观看样本的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这些都反映了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做到了量化到细微处,尊崇资源的客观价值。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借鉴国外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评价方法。从最初的以保护为主到以深度开发为主最后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以定性评价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各学派各抒己见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国内旅游资源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围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开;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资源中进行评价,如探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权重,最后将专家打分乘以权重得出景区得分与相应等级。这种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但专家打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以个人爱好为转移的问题,忽略了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评价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及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规定旅游资源评价应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执行,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争论,国标并不能完全指导其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不能划等号。因此,本文避开讨论国标的可执行性,探讨如何完善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笔者参加了华中地区高校主持的旅游规划近十项,总结其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如下。

资源分类与赋存状况概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类进行归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各种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根据《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景区各个景点打分评价,并将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得出五级资源分别有多少个、景区拥有的总类别占整个分类类别的比例以及整个景区的得分。

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对景区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这里的概括是对整个规划文本的指导,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方向。

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将旅游资源分为基础层次、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以引导哪些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分别赋予不同的开发对策,具体如图1所示。

2、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定义,但在定性评价中却把这个概念无限延伸。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就是旅游资源”,有的学者却反对将旅游资源无限化,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事物对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念的泛化导致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象尚且不明确的前提下,评价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如何让资源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才是关键所在。

(2)目的不明确。现阶段,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停留在资源本身的评价,从美学角度评价的比较多,就资源谈资源,但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并根据市场、游客的需求开发成旅游产品。一般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每项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区中所处地位,确定其有无比较竞争力;二是结合其开发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三是根据其所处地位,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开发重点与时序。对照目前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一般只停留在主观、武断地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级别,没有对比确定其比较竞争力,对其是否能开发为旅游产品更不关心。评价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开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投资得不到回报。

(3)主观随意性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中给出的评价结果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大多数以规划者的主观感受和臆想为依据;二是在定量评价中,各因子的权重确认很少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后利用判断矩阵法等算出权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个人通过个人主观判断得出权重;三是只通过专家打分来判断资源的等级,没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游客对资源的偏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按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已经远远不够。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新方向,本文试图探讨更能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环境区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R―P关系评价(旅游资源转化成何种产品评价)。

1、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

国标已经给旅游本体价值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建议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竞争力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时应把旅游资源放到周边区域的大环境中做比较分析,单体资源的某种特性还可以将其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增加了量化支撑和说服力的同时,也便于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避免重复、雷同开发。定量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从专家与游客两个侧面进行量化评价。

2、旅游地环境区位评价

不管是按照国标中旅游资源的定义,还是旅游资源的无限化定义,在旅游规划中评价旅游资源都应包括对其所处环境和区位进行评价。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原生态景观等)、自然环境(天空洁净度、气候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植被覆盖率等)、人文环境(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社会环境是否安全、所处区位以及其可进入性等。有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但开发后却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环境和区位认识不够。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质量,还将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便于根据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其可开发性以及科学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进行安排,从而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有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因子组合,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多层次灰色方法。

4、R―P关系评价

通过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等级,结合旅游环境区位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哪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高,最后通过资源―产品关系评价那些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包括观光型、文化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社会型、康体健身型、商务会展型、猎奇刺激型、生态型等。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确定几种主要产品类型。定位旅游产品类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项旅游资源对应的产品类型。

总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分类、内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存修、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3).

[2] 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 尹泽生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1).

篇9

关键词:水体旅游;开发;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48-02

一、前言

在旅游资源中,水体类旅游资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旅游项目。尤其是近些年来, 水体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水体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就是海洋、河流、湖泊、温泉等,并且水体旅游也日益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自然资源方面看,一般旅游景点景观都要考虑到水体资源的状况,都与水体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人文历史方面看,人类生来就有亲水的天性,而且常常把水比作为智者的象征,是生命本源。在旅游开发中,水体旅游资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旅游景点的水体旅游资源较好,就能够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地旅游。可是目前来讲,对于水体类旅游资源可亲近性的研究还比较少,甚至是一种空白状态。在区位环境、开发条件、资源总体价值方面,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还相对较多,而对单体旅游资源的具体指标评价较少见。

1992年国家编订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是我国目前水体旅游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1999年,一些学者在此规范的基础上准备新拟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截止今天,我国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还没有一套专门的关于水体类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一般都是在《规范》基础上做出的关于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关于水体旅游资源的评价都是对他们的规模和形态等的评价,然后进行划分等级,还有就是在观赏方面对水进行描述。在张景群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一书中,对于水体旅游资源的评价还比较具体和详细,在该书中,对水体旅游资源做了一些定量指标,还有一些描述性评价。现在在海水浴场评价、旅游湖泊评价、海滩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评价还相对成熟一些;在旅游资源审美研究方面,也是对水的美有不同的划分,认为有的水之美在于雄浑,有的在于秀丽,有的在于奇特,有的在于深幽,然后对各种水之美做出不同的评价。在《旅游环境学》一书中王湘提出水环境的质量是衡量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次衡量水的指标就是看水体资源本身的优美程度,综合这两项水体评价标准,对水体资源做出相应的评价;该书还对河流、瀑布、泉水、湖泊、漂流河段等根据其特点给出了具体的定性评价指标。相对来讲,此书不论是对水体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还是在现有的有关水体类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中是属于比较详细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此书的评价也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它忽视了对水在旅游活动中所具有的娱乐功能的衡量。

二、水体旅游的特征

水体旅游是大旅游的一个子系统,所以水体旅游具有旅游的一般特征,但是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例如水体旅游具有易开发性、季节性、参与性、风险性等突出的特征。

1.水体旅游的易开发性。

我们知道水体旅游活动的载体就是“水”,所以开发中注重的是因“水”制宜,注重开发中推陈出新,开发出水体资源的特色,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建立强度大的新颖旅游项目,为地区旅游创造经济价值。现在,在一些水体旅游景点推出了一些娱乐项目:“水上降落伞”、“摩托艇竞技”、“潜水旅游”等,这些项目带有娱乐性,推出了以后,得到了很多游客的好评,受到了游客的广泛青睐。

2.水体旅游还具有季节性。

我们知道,水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季节的交替变化对水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对于水体旅游,应该注意水体旅游节目的更换,在不同的季节,推出不同形式的旅游,夏天和冬天水体旅游的节目肯定是不同的,因为冬夏的温差太大,应该推出不同的旅游形式,以适应季节变化。水体旅游具有参与性特点。我们知道,旅游者外出旅游追求经历,追求的是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旅游者希望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水体旅游是旅游者乐于参与的旅游活动,要想让旅游者体会到水体旅游中的乐趣,就应该让旅游者亲身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体验到“水”的乐趣,也会进一步提高旅游的乐趣,达到旅游的目的。

3.水体旅游具有风险性。

必须看到,水体旅游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旅游经营者组织和旅游者参与的水体旅游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在进行水体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时,应将旅游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存在风险性的水体活动,例如“漂流探险”、“瀑布急速下落”等一定要保障安全问题,活动以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行前辅导,保障旅游者身心安全,才能够实行。

三、当前我国水体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水体旅游的精品资源太少。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水体资源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水体旅游,如温泉、冰川、湖泊、瀑布等多种水体旅游项目,受到了旅游爱好者的喜爱。这些旅游区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虽然我国的水体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形成精品的资源。和国际知名的水体旅游来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篇10

2.1 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势[1]。

2.2 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势。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

附图

式中: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 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completion

2.3 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势。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与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 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与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 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如果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与景点、景区与景区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与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 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研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与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研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与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研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研究策略的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论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将旅游资源点看作是具有可扩张性发展的能动主体,实现这种资源的扩张价值则需要克服以当地基面特征和资源本身竞争力两要素所决定的阻力来完成。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则特定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得到体现,其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对阻力面的分析得到预测和调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旅游阻力面的研究可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实践中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设计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旅游地阻力面的论述仅仅是该理论初步的提出和探讨,在模型的构建和因子的选择上仍有待完善,而其意义则需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附图

图2 旅游地阻力线图

Fig.2  equal resistance side

附图

图3 五大连池格拉球山景区的阻力面空间分析示意图

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side between the central beauty spot and Gelaqiushan in Wudalianchi

【】

[1] 徐海根.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0.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