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教训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的教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危机的教训

篇1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源和发展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希腊的银行业遭受了巨额的损失。为了挽救本国的银行业,希腊政府调动国家资金来为本国银行业提供资本支持,结果导致了希腊政府严重赤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刻展开了多轮支援行动,但仍然没有解决希腊政府的负债问题。除了希腊之外,欧洲还有多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着高到不正常的公共债务,使得这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为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和发展趋势

(一)短期救助措施

在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首先展开了自救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紧缩计划。这份计划决定降低公务员的薪水,提高税率,同时开征各种新税项。各种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私有化改革。这些财政紧缩行为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政策推行步履艰难,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同时欧洲央行不断的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填补欧洲各国的政府的赤字,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为欧洲提供金融支援。

(二)长期救助措施

为了降低政府负债,欧洲各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支出被削减。同时在全社会推广终身学习制度,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老年人重回工作岗位。在这次危机之后,欧洲尝试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建立一个救助基金。同时,欧洲建立了银行业联盟,赋予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权,保证欧元区的利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结束。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未来将走向好转,整体危机趋于缓和,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正在重新建立。其他经济体也正在用购买国债的方式帮助欧洲度过债务危机。有学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总负债额是8000亿欧元左右,目前的7500亿欧元援助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负债问题。

但是,尽管出现了缓和迹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次危机对于许多国家的财政系统的破坏都非常大,债务危机仍有继续蔓延的风险,世界经济仍然需要提高警惕。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欧债危机最中国最直观的启示就是政府的债务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还比较健康,但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截止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高达107175亿元,地方债务已经占到了GDP的27%,成为了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同时优化债务结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债务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预案。

(二)慎重推进福利改革

欧洲政府之所以背负了大量的公共债务,归根结底是国内养老福利支出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导致政府无力兑现福利政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利保证制度日趋健全,但是福利改革的推进应当量力而行,慎之又慎。我国应当警惕过度消费的行为,慎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三)有序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思考亚元区建立的可能性。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建立亚元区,只有尽可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亚洲国家的实力,让亚洲国家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才能具备建立亚元区的基本条件。

四、中国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适当减持欧元的外汇储备,合理的优化我国的资产结构,对外汇资金进行小心的运作,合理配比,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持续增值。

(二)把握我国对欧并购机遇

由于许多欧洲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遭遇了困难,我国企业可以把握机遇,对比较有实力的欧洲企业进行并购。具体的并购标准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防止对企业盲目并购,并需要对其中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篇2

【关键词】底特律破产 中国地方债 财政预算

一、底特律的衰落和破产

底特律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汽车产业衰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日韩和欧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挤压着美国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的汽车公司纷纷进行了产业转移,直接减少了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就业岗位,减少了底特律的税收。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口迁出是衰落的重要原因。国内暴乱让底特律开始走下坡路。三大汽车业公司全部停工停产。底特律的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底特律,这导致税收萎缩、服务业受创,导致经济不景气。

造成底特律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官员不计后果地借债。由于底特律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失败,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财政收入很困难,政府必须向几个银行借债来缓解短期的资金不足。次贷危机利率不断下调,让政府的债务增加,最终破产。

二、中国的地方债问题

底特律的破产使我们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地方债问题。今年两会上表示,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可能在15万亿到18万亿之间。在今年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预测总债务规模超过20万亿。根据《审计结果》中36个地区债务增长12.94的速度估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3.87亿元。衡量当年还本付息额的指标偿债率同样显示了地方严重的债务危机。有13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债率超过20%,最高将达到达60%;如果算入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偿债率最高的将到达67%。因为偿债能力不足,很多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而且,有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亿元。

三、中国地方债与底特律的异同

中国地方政府与底特律在财政问题上有两个相同点,第一,都存在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的问题。底特律所有经济部门都依托汽车产业。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财政上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以土地出让的收入作为偿债方式,若土地出让的收入下降,地方的债务问题就会陷入危机,存在严重的违约风险。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问题。第二,都存在大量举债的问题。底特律在汽车产业遭遇危机时向银行借债缓解短期资金不足,购买金融产品寻求获得投资收入。中国地方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城投债,第二是财政部发行地方债,第三是市政债试点发行。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期相对集中,这对绑架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会在偿还期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

中国地方政府之所以没有像底特律一样爆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是因为我国的地方政府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在我国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即使真的出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嫁出去。

四、底特律破产的教训

正确看待底特律破产的问题,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底特律还在汽车产业中挣扎时,芝加哥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了美国的第二个金融城市。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继续生存。第二,地方政府要确保财政收入的多样性,防止财政税收过分依赖单一的来源。当前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过分依赖于土地,如果土地价格下降,很多地方政府的收入将会大大减少,地方政府将会出现大的财政缺口,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地方财政必须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保证财政收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三,地方政府在遇到财政缺口时,不能简单的向银行借贷来渡过暂时的困难,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出现的问题,对每一笔资金要精打细算。

五、中国地方财政新的探索

中国地方的财政问题需要从自身深层次的体制找原因,对我国的财政制度进行新的探索。第一,建立有效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必须将更多的方面包括地方债务等问题纳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来避免地方官员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地方债务等问题。第二,将债务的使用和偿还纳入财政预算中,更好的控制债务的规模,增加地方的财政安全。第三,地方政府需要让国企和民企参与到地方债务问题中。企业在生产和经营商往往具备更多的技术和经验,更加了解市场的动态,更好地考虑成本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利润。让民企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但会减轻靠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刺激当地的经济活力,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要吸取底特律的教训,改变财政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面,严格控制地方债的规模,将地方债纳入财政预算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让企业更多的参与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才能增加地方财政的安全性,避免底特律破产的悲剧在中国发生。

参考文献:

[1]易鹏.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J].中国西部,2013,(22).

[2]梅新育.底特律破产谁之过[J].社会观察,2013.

[3]毕夫.底特律破产的追踪与反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3.

[4]丁一凡.底特律破产的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3.

[5]李秀江.中国“地方债”快速扩张危机[J].法人,2013.

[6]李勇.地方债、向国企民资借力[J].中国经济周刊,2013,(23).

篇3

Abstract: To prevent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governments unified action and took act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minimizing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for the eurozone countries into a huge debt cris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debt cri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for governments, thinks tha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reform, transparentizing, government fiscal and financial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public finance are key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government's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crisis response system.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金融监管;财政改革;可持续公共财政

Key words: European debt crisis;financial supervision;fiscal reform;sustainable public fi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32-02

0引言

因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政府在拯救世界经济过程中行动一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状况有所回稳。但是,当全球市场渐趋乐观之际,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逐步将欧元区各国再次拉入金融泥潭,使得开始恢复的世界经济趋势再次陷入危机边缘,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时间,可能导致长时期衰退和二次经济探底。至此,希腊已非本次危机主角,整个欧盟乃至世界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1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首先,金融救市政策中过度举债。过去近两年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大量举债拯救银行业、刺激经济,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赤字,经济复苏伴随而来的却是巨大的债务危机。由表1可以观察出,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其次,欧元区体制上存在严重缺陷。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自从加入欧盟起,其赤字和债务就一直超过规定上限。这些欧元区国家在实行高社会福利过程中,国家税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造成财政赤字庞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更是不得不想尽办法通过扩大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财政收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情况下只能大量借债,从而进一步推高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第三,宽松财税政策和监管乏力。譬如,作为欧元区国家,希腊为了守住3%的关口,曾将巨额的军事开支及数十亿的医疗债务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欧盟统计局专家在重新计算这些数据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事实上,希腊每年的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GDP的3%,进一步反映危机期间国家财税政策异常宽松及财政部门监管不严。第四,人口结构老龄化。欧洲诸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比较早,出生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所养成的高福利、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加之某些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1]。

2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2.1 欧洲债务危机的整体影响首先,欧洲债务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剧烈冲击。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股票指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投资者对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欧盟经济前景表示担忧,投资信心受挫。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底,全球政府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恶化问题将影响进一步影响全球金融系统并扩大波及面,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2]。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导致欧元崩溃。欧元的致命弱点是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因为没有统一的财政作后盾,每当出现危机就难以招架[3]。正因为欧元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市场对欧元货币区是否能够应对此次债务危机存在担忧,担心债务危机会导致欧元的崩溃,使债务危机演变为欧元货币危机。当市场看不到欧洲债务危机被平息的曙光时,欧元就会不断受到抛售,汇价不断下跌,面临崩溃的危险。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干扰了经济复苏步伐,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尽管早期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5月10日达成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一揽子救助方案,力保欧元稳定,但是联合救助只是治标不治本,危机各国仍然面临紧缩财政、削减赤字、调整结构的痛苦和艰巨任务,前景堪忧。财政紧缩政策将导致社会公众不满,失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经济复苏受到制约。第四,金融刺激政策退出或受影响。希腊等国暴露出的债务危机,折射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即如何处理退出刺激措施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带来经济再次衰退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迟迟不收手控制财政开支,再次面对危机所能起到的效用恐怕一时间很难奏效。

2.2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一,给出口带来压力。总体来说,中国持有的希腊国债和金融机构资产相当有限,这意味着即便是希腊最终陷入债务违约,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也很有限。当然,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进而波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国家,那么中国面临的风险敞口将会扩大。此外,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一旦复苏势头脆弱的欧盟经济再度被这场债务危机拖入困境,中国出口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4]。第二,可能延缓人民币升值。欧元危机对中国外贸构成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时机有此可能推迟。巴克莱资本认为,因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市场疲软,人民币近期升值的可能性已经明显降低。由此,人民币一次性大规模的升值不太可能,贸易顺差减小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第三,外汇储备缩水。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在欧洲近期的投资收益为零甚至负数,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外汇储备因为债务问题国家过度发行货币和该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缩水。按照渣打银行的计算,中国外汇资产中欧元比重为25%,仅汇率变动就已经损失了350亿美元。第四,资本市场产生震荡。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忧虑增强影响,短期内国内资本市场受冲击明显。有关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是条件不成熟就不开放资本账户的措施,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加强观测和预警,并采用对冲等手段保证中国经济不受大的冲击,资本市场发展能够稳步、健康、持续[5]。

3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3.1 对世界各国的启示第一,有学者认为,欧盟应当从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危机预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防止类似危机重演。本次危机使我们看到欧元区国家缺乏协调处理机构和危机救助机制,在出台希腊救助计划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分歧和矛盾,都不愿意为其他国家背负债务负担,严重暴露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6]。至此,欧盟已经开始行动,主要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和欧盟官员组成的专门小组就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提出了四个主要目标,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竞争力差距、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一套长期的危机应对机制。第二,加速金融监管政策改革进程,改善国际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确定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职能,所提供的评级结论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对金融市场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力。国际评级机构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普遍高估,忽视了希腊等国长期存在的债务问题。伴随着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开始呼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消除评级机构所作评估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个成员国内部就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已达成初步协议,实行评级机构统一登记注册制度,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三,促进内需,扩大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2010年6月召开的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提醒我们,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第四,实行可持续公共财政,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各国家应竭尽全力将公共财政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可靠的、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抑制通胀预期和稳定利率的具体措施,实现公共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而有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也表示,G20成员国必须采取可靠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发展措施,以增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巩固财政措施,采取进一步的适用于各自独特的经济环境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要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制定足够严格的资本流动性规则,防止金融机构过度参与有风险的金融投资活动,从而加强金融机构抵御未来金融系统风险的能力。

3.2 对中国的启示第一,重视债务问题,严防债务危机发生。2009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低于3%,总债务占GDP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安全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虽然中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际警戒线之下,但仍应时刻关注整体债务状况,促进财政改革进程,科学、系统、及时的对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7]。第二,推进财政改革,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09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大致在7.8万亿元,约占GDP的23%。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等问题使得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需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在本轮扩大内需、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吸纳银行信贷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同欧元区贫穷国家在危机期间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如出一辙。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适时推出相应政策来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在税收财政收入稳健的沿海地区发行政府债券,适应投资需求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所有形式政府借款的风险控制,限制借款总额在地方政府经常性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以及禁止直接从地方国有企业借款等,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不滑坡,财政改革顺利实行,政府债务逐步降低[8]。第三,保证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欧洲银行业短期融资风险再度扩大,各国削减赤字和经济疲弱增长必将带来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恶化。借鉴欧洲银行业危机,我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建立一整套全面危机应对体制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银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采取相关措施逐步消化长期积累的潜在财政风险,从而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5-1:41-50.

[2]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R].IMF,2010-1.

[3]光亚.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成员国相对独立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EB/OL]. 2010-04-10,中国经济论文:

[4]尚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几何: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EB/OL]. 2010-5-10,新华网: .cn

[5]刘士鹏.债务不会引爆全球危机 中国外汇储备将缩水[N/OL]. 2010-1-10,搜狐网:

[6] 范龙佩. 范龙佩称欧盟正处在应对债务危机关键时刻[N/OL]. 2010-5-25,新华网:.cn

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制度缺陷;经济结构失衡;高福利制度;政治矛盾;次贷危机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隐藏在繁荣表面下的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等国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问题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本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总的来讲可以分为六类,外因方面:1.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物;2.欧债危机是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调低信用评级的产物;内因方面:1.欧元区制度缺陷;2.危机解决机制的缺失;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4.政治矛盾和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

一、外因研究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将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归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三大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降低欧元区各国的信用评级,这些系为外因。

2.1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学者周茂荣 杨继梅(2010)认为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各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都严重超出了趋同标准;C.Noyer(2010)也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某些国家的结构性财政赤字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危机极大地恶化了公共财政状况,从而导致了此次债务危机。

2.2评级机构的影响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等国的债务评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帷幕。周茂荣 杨继梅(2010)。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JoséManuel González-Páramo(2011)也表明,市场震荡的一大根源是评级机构。Manganelli&Wolswijk(2009)从政府债券利差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得出,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引起政府债券利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导致市场筹资成本骤然升高。这违背了金融稳定。

从研究结果来看显然次贷危机及下调评级确实推动了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生,但是将欧债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为这两大外因显然是不合适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原因。因此将欧债危机的根源归为金融危机或是三大评级机构似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其本质原因并未找到,有推卸责任之嫌,不利于债务危机的真正解决。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线、大评级机构只是放大了危机的效益,但并不影响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存在。要找到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必究其内因。

三、内因研究

外因的研究似乎不能充分说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真正根源,国内外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欧元区的内部原因之上。

3.1欧元区制度缺陷

张健雄(1999)认为由于欧洲货币联盟先天不足,启动后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他在文章中指出欧元区的发展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面前是脆弱的。宋玮、杨伟国(2002)在其研究中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会对欧元区经济未来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2经济发展失衡论

李乾孙(2011)中指出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相互依赖过重,房地产泡沫严重。孙玲姜荣(2012)就欧元区经济内部不对称性导致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机理做了详尽阐述;指出如果政府实际债务水平超过最大可维持债务水平,债务水平将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3.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Zhang Houqi(2011)认为欧债危机根植于高水平的退休福利以及医疗保健制度,是国家金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加重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D.Bruninger,2011)。我国学者郑秉文(2011)分析“老龄化成本”的含义和构成,认为欧洲尤其是希腊的养老金体系存在的替代率过高、待遇率严重失衡、养老金财富总值超出支付能力等问题提升了老龄化的财务成本。

3.4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以及政治矛盾重重。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托马斯.萨金特(2011)表示,欧洲债务需要的是经济方案,但问题所在主要是政治。Giancitietal(2010)指出,面对当前的危机。欧元区国家在救助机制上迟迟达不成协议,错过了最佳的救助时机,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欧元区尽管是一个货币联盟,使用共同的货币,却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区内政治矛盾重重。

四、小结

现有的文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宏观的分析了欧债危机的起源。从本次欧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1)为实现欧元区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相统一,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扶持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国家,以共同进步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2)区内中的成员必须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减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3)高福利制度使民众享受到了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但高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负担,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因此,一国的福利政策需要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防陷入福利陷阱。(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俊贤.欧洲债务危机的反思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0.12

[2]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2011

[3]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篇5

【关键词】欧洲货币联盟 欧债危机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深入思考。从政策层面上看,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的一些事前隐患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而欧盟目前也只能采取一些事后措施来补救。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制定到爆发危机到实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当下热议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项目提供丰富的经验教训。本文就将从欧债危机的视角来探析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欧债危机前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从1999年欧元诞生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主要是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来规定的。

(一)货币政策

欧洲货币机构对货币政策策略的定义是“中央银行决定如何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价格稳定所遵循的一套程序”。[1]可以看出两点:货币政策是由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的;价格稳定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其地位是既定的。[2]

欧洲货币联盟相比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联盟,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建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国家中央银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欧洲中央银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合法性。欧洲中央银行独立地发行区内统一的货币——欧元,并在全区内自由流通和使用。

尽管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很多个,但《马约》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即“在不妨碍稳定价格目标的前提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应该支持在共同体的总体经济政策,以期对实现第2条所制定的共同体目标做出贡献”。[3]

针对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欧盟公约还规定了“不救助条款”:1.禁止欧盟机构或其他成员国为任何一个成员的财政承诺承担责任;2.禁止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直接为成员国政府的预算赤字提供融资。[4]

(二)财政政策

欧洲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主要由《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来约束。

《马约》对成员国进入货币联盟的最后阶段时规定了四项“入盟条件”,体现了一种相对严格的数量要求,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第一,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3%,如有超过则应保证该比例持续地、令人满意地向参考值靠拢,或者赤字比例的突破只是暂时的、偶然的;第二,累积债务不应超过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0%,除非超过的债务正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减少,向参考值靠拢[5]。可以看到,诸如“令人满意地”、“暂时的、偶然的”等措辞都极为含糊。

正是由于《马约》的规定在理解和解释上比较模糊,灵活性强,约束力不够,才有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出台。《稳定与增长公约》主要是对不履行《马约》的成员国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凡公共赤字超过规定标准的国家,如不按期纠正,需加纳无息储备金,一定期限后,仍不能达标的,储备金将被作为罚款予以没收。《稳定与增长公约》同时还规定了一些免于处罚的特殊情况,然而德国总理在当时的《金融时报》上宣称不会让“布鲁塞尔”来支配其财政政策,公然违背《稳定与增长公约》,随后,法国、意大利、希腊这几个欧洲经济大国也加入其行列,使得《公约》执行起来相当困难。

二、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的隐患

欧洲货币联盟成立时,各国便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所推行的各项政策也是在多方争执中妥协的产物,故而不可能尽善尽美,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将是诱发危机的根源:

(一)政策的不对称性导致政府过度赤字化倾向

欧洲货币联盟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集中管理;但是财政政策却不统一,各成员国保持财政自。“在设计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中的财政机制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自主性、约束性与协调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组合。”“财政自主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源于成员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两项政策工具的丧失,欧洲经货联盟事实上对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来针对国别冲击而实现短期稳定和中期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6]。这样看来,当个别成员国遭受不利冲击时,由于货币政策不能自主决定,该国就只能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缓解不利冲击的影响。《马约》虽然规定了3%和60%具体的“入盟条件”,但处罚措施较轻且多流于形式,虽然欧盟内部有大部分国家达不到这两个硬性指标,但也仍未见有任何处罚。大国违反《稳定与增长公约》让人们觉得“小”国家必须严格遵守规定,而“大”国家则可以有例外,故而其规定难以实行[7]。在如此宽松的财政约束政策之下,道德风险随之增加,各国很可能选择过度赤字来转嫁税务负担。到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高达12.7%,公共累积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3%,远超过3%和60%的上限。与此同时,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赤字比重均超过8%,而意大利的累积债务比重更是高达115%。

(二)过度赤字的财政政策产生的“外部不经济”

成员国财政政策的过度宽松还会在联盟内部产生不利的“溢出效应”,即外部不经济。一旦个别成员国负债过高,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其货币政策时就会面临压力,从而很难坚定地贯彻其既定的货币政策。如果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无视个别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而坚定地执行其既定的货币政策,个别成员国的“资不抵债”就会成为一种“共同关心的事务”,因为个别成员国财政与金融状况的恶化会引发联盟内部的金融危机。

霍尔伍德与麦克唐纳[8]也指出,一旦区域内某国由于经济萧条而采取扩展性财政政策,比如政府以债务形式融资,不仅会带动该国国内的总需求,也会带动整个区域内的需求量,引发区域内的通货膨胀。而这种财政赤字还会使市场利率上升,紧随其后的“溢出效应”就是区域内的汇率上升和出口下降。

三、针对欧债危机暴露的政策弊端,欧盟积极推进顺应形势的改革

2009年,希腊宣布国债高达3000亿欧元之后,欧洲债务危机便以希腊为导火索逐渐拉开了序幕。整个欧元区深陷泥潭,欧元前景堪忧。由于欧元区之前明文规定了“不救助条款”,导致了危机救助方案的延缓出台,引发了危机传染效应。为了有效化解危机,欧盟各国推出了一系列危机救助的新机制,主要通过EFSF、ESM、IMF这三个机构组成了一个危机救助体系,保障欧洲金融稳定。

(一)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是欧元区17个成员国于2010年5月9日创立的由欧元区成员国共同拥有的一家公司。其主要职责是以欧元区成员国的信用作为抵押发行债券融资并向申请援助并得到批准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紧急贷款。2010年5月欧盟出台了危机救助应急方案,共有7500亿欧元的贷款,其中,EFSF承担了其核心部分,即4400亿欧元的贷款。但EFSF存在到期日,即2013年6月30日为到期日。[9]

(二)欧洲稳定机制(ESM)

为了解决EFSF存在到期日的问题,欧盟决定于2012年3月14日创立一个永久性的危机救助机制,即欧洲稳定机制(ESM)。ESM将在2013年取代EFSF成为欧元区常设救援基金,来维护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当其成员国市场融资的正常途径受阻,或面临受阻的风险时,ESM将为其成员国提供金融稳定的支持。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表示,ESM将和IMF类似享受优先债权人地位,但若两者同时介入,IMF将享有高于ESM的债权人地位。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在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联合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它与世界银行(WBG)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负责监督汇率波动情况和各国的贸易情况、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正常运作。这次欧债危机爆发后,许多救助方案都是IMF与欧盟联合出台的,IMF在这次危机救助中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应对危机的金融安全网的初步形成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和IMF联合出台了两大救助方案:一是向希腊政府提供1100亿欧元的贷款,800亿欧元由欧元区其他国家分摊;300亿欧元由IMF提供。二是筹集一个规模高达7500亿欧元的安全资金:2500亿欧元由IMF提供;4400亿欧元由EFSF提供;600亿欧元由ESM提供。此后又推出了一系列危机救助方案。但始终是EFSF、ESM、IMF发挥主要作用,这三个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金融安全网,暂且不目前其作用发挥的成效如何,至少欧元区的危机管理框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是一种进步。毕竟都是一些事后补救措施,效果也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欧洲货币联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致力于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对中国-东盟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启示

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制定到暴露问题到解决问题,经历的这一系列过程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呼吁深化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之下。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建立货币合作区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一)财政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

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即一体化管理的货币政策和分散化管理的财政政策相冲突。中国-东盟的区域货币合作就必须避免这一点,尽量做到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要想保持这种一致性的最大障碍是各国必须放弃各自的政治,但这在中国-东盟地区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建立一个集中的犹如财政联邦制的控制中心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早在1977年的欧洲委员会上,Mac Dougan Report就提及“一个可行的财政联邦制的建立需要各国GNP的5%作为公共预算”[10]。中国-东盟可以借鉴上述观点,各自出缴GDP的5%作为公共预算,形成一个类似于中央财政体系的制度安排。平时,各国可以保持较高的财政自,只有当区域内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才动用这个中央财政体系,利用其公共预算部分,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来配合统一的货币政策,用于对抗区域内的非对称性经济冲击。但是这种安排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并不能实现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完全协调。

(二)需要建立一个保障金融稳定的危机救助体系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危机还是有可能发生,所以必须建立起区域危机救助与资金融通机制,能够在成员国发生危机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对此,可以在成员国之间成立一个“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个健全的区域性债券市场可以为政府与私人投资者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既能避免区内闲置资金外流,又能在危机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不至于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只有融资渠道的健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金融危机。

中国及东盟各国的外汇储备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另外,表一显示各国居民储蓄率也相对较高,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居民储蓄率甚至位居世界前列:

各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若能有序地流入债券市场,那么“中国-东盟债券市场”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够健全,才有了较高的外汇储备和储蓄率,这些资金的投资需求更需要一个安全的债券市场来进行投资和融资。也就是说,建立一个“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不仅具备现实的资源,而且还顺应了各方的利益需求。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方面可以借鉴欧洲货币联盟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努力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一致、努力建立一个保障金融稳定的危机救助体系,相信其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The Songle Monetary Policy in Stage Three,Element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f the ESCR[M]. 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 1997.

[2]Otmar Issing,Vitor Gaspar,Ignazio Angeloni,Oreste Tristani.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 Strategy and Decision-Making 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陈卫东、李靖堃.欧洲联盟条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2.

[4]Johan Van Overtveldt.The End of The Euro,The uneasy fu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M].Agate Publishing,Incorporated.2011.

[5]李卓.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骆传朋.欧盟的财政约束及其所面临的挑战[J].经济评论,2005,(1).

[7]Otmar Issing.The Birth of the Eur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8]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国际货币与金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金圣荣.欧元大崩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经济大衰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0]宋玮、杨伟国.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J].欧洲,2002,(1):44-51.

篇6

关键词:债务危机;全球影响;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的金融危机,众多国家陷入严重困境。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落难之后,风暴矛头直指欧亚小国,货币贬值,股价下跌,银行倒闭等等。从此,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国家破产。冰岛金融业“连累”冰岛成为第一个 “国家破产”的代名词。但是,金融海啸并未就此打住。时隔1年,迪拜又现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一再出现的债务危机表明,一国的经济能够迅速从经济复苏的进程之中再次跌入困境。

所谓债务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债务危机爆发起因

(一)基本原因――大量对外举债

冰岛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的特殊性等因素,其支柱产业为渔业。几十年来产值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左右。渔业产品出口更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社会经济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开始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

与此同时,冰岛的银行也效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次级按揭资产便是其中一种。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幅度,总外债规模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外债总额高达1000亿欧元,但是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央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央行的过度举债,流动资产比例过小,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二)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模式隐含的致命弊端

2005年,冰岛金融业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已经与渔业相等。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相对萎缩。官方数据表明,冰岛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而其几大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却高达1280亿美元。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以致其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此外,冰岛银行业构成了该国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中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时,其定价完全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波动性较大,因而风险度也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甚至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此次金融危机,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三)导火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冰岛的金融行业与国外开展信贷交易,其他行业企业在欧洲掀起的并购热潮也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不过,随着全球信贷危机来临,金融危机的全球连锁反应使冰岛为经济异常发展付出代价。冰岛政府面对危机把第三大银行Glitnir收归国有后,又接手了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这无疑给各国都上了一课,冰岛政府之前的冒进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连锁反应――全球感冒

单个较小国家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现。

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等,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

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又一重创的是迪拜帝国的经济泡沫破灭。这些惨烈的教训无疑带给了我们一些警示意义: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合适的国家发展模式并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该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国家保持警惕,建立合适中国初级阶段国情的发展模式,不可过于冒进,并且要及时地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处于摸索阶段,应当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型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本土化的策略,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切忌全盘照搬。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经济多元化。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使我国在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上有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控制举债数量

在本国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后,适度的对外举债和吸引外资是弥补国内资金缺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以举债方式来发展国内经济的方式,要适当控制外债的合理性。冰岛债务危机告诉我们,在举债的同时,必须加强其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央行的作用。

篇7

这一轮降级最令市场不安的是,作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失去了AAA的最高评级。

受评级机构大面积降低欧元区国家信用消息影响,欧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2650,创17个月以来新低。由此可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恐慌,

令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命运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在欧债危机的非常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市场恐慌,一旦市场被恐慌情绪绑架,就会放大负面效应,引来灭顶之灾。

因此,有识之士建议在欧债危机的非常时期,信用评级机构应受到约束或自我约束,不要再放“冷空气”,制造恐慌气氛。

有效的措施,就是设置信用评级静默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极端脆弱的时期,评级机构不再相关评级报告,让市场平静下来,专注处理问题,聚集复苏能量,促使危机向缓解的方向转变。

最近几年,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威性越来越受到挑战。美国次贷危机前夕,评级机构后知后觉,仍维持对美国大量的次贷产品的正面评级,事后才普遍降级。

同样,欧美债务危机爆发前,多国仍保有高等级与正面展望,危机后才被普遍下调。而在众所周知欧债危机深重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又对一些国家“落井下石”,显得苍白而毫无意义。

2011年以来,三大评级机构还频频唱空中国概念股,连续发难令中国概念股在境外遭遇大面积沽空。

以上事实让人们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公正性表示怀疑。

尽管三大评级机构貌似独立,但事实上,美国对评级机构也是有约束力的。2011年8月,标普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打破了美国最高等级的百年神话。这让美国政府大为光火。旋即,美国政府即责成美国证监会(SEC)对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一事展开调查。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用教训的口吻说:“我认为标普的判断真的非常差劲,他们处理得非常糟糕,他们对美国财政预算的基本常识令人震惊地缺乏认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标普对美国信用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估,触犯了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政府当然恼羞成怒,要对标普兴师问罪。

篇8

关键词:债务危机;社会保障;高福利;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随后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成为新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危机向欧元区甚至整个世界金融市场迅速扩散。此次危机的原因既包括欧元区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和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等内部因素,也包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评级结构的“落井下石”等外部影响。其中,高福利和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加剧了各国的财政负担,是债务危机的推手之一。

1高福利和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是债务危机的推手

1.1 养老金水平过高和老龄化成本加剧财政负担

合理的替代率水平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公共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区间应在39%与56%之间,具体替代率的选择与制度的完善以及目标群体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或者针对高收入群体应选择稳定在39%左右,而对于制度发展不健全或者低收入群体则应选择在56%左右的替代率水平。

欧洲大陆主要福利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已接近60%,希腊甚至达到了97.5%,高水平的替代率使得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扩大,2007年欧洲的OECD国家用于老年及遗孀的社会保障开支占GDP的比重高达7.5%,其中老年保障开支占社会保障总开支的33.5%,即欧洲OECD国家平均有三分之一的社会保障公共开支用于社会养老。另外,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猪五国(PIIGS)与拉美国家的福利文化相契合,政府的养老保障保障水平幅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9年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平均超过8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欧洲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为严峻的地区,2010年欧洲地区的老年赡养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高达23.7%,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的老龄化带来巨大的老龄化成本,它一方面会加大政府在养老金、医疗服务以及老年人护理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另一方面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据统计,欧盟国家在债务危机未爆发前的2007年老龄化相关直接政府支出(包括养老金、卫生保健、长期护理服务)占GDP比重为18.1%,其中最高的是法国,占该国GDP的22.5%;其次是意大利,为21.6%;德国和希腊分别为18.7%和181%,葡萄牙和西班牙则分别为16.0%和14.4%。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重欧洲的福利支出负担,导致财政赤字不断超标。

1.2 公务员福利以及其他福利制度过度慷慨

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以及福利待遇过度慷慨是希腊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仅政府部门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数量就占希腊全国劳动人口的10%,如果算上养老金管理机构等一些公共部门的从业人员,这一比例会更高,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债务危机前希腊的公务员一年有14个月的收入,除了正常工资之外,每个月可获得介于5欧元至1300欧元的额外奖金,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58岁可以退休,退休后每年可以领取14个月的养老金,而且领取的养老金有时候会超过在职工资。另外,有统计数字显示,意大利公职人员的工资占GDP的10%左右,公职人员的薪酬和福利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

医疗保障支出和教育福利也成为政府财政的吞钱机。意大利公民终生享受公费医疗,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这一系列慷慨的福利制度使得意大利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公共债务2010年紧随希腊之后排在欧洲第二位。西班牙低门槛的免费医疗、免费中小学教育、“带薪休假”式的失业救济、优厚的退休养老金待遇也使得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陷入债务困境。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高福利只是工业国债务危机的表层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是这一危机的深层次诱因。欧洲大多数国家实行待遇确定型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针对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波兰、拉脱维亚、意大利、瑞典、英国和德国六曾对养老金制度实行结构式的改革,改革成果显著,除意大利以外,五个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的各项指标均好于其他国家,国家财政负担明显降低,公共债务水平较低。意大利虽然1995年引入了“名义账户制”,但总体上公共养老计划仍属于现收现付体制,由于DB型的现收现付制有较强的债务隐蔽性和较高的财务脆弱性,在经济疲软、人口老龄化、支付范围和标准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极易扩公共债务甚至引发债务危机。

“多支柱的制度设计具有明显优势”,“较多的选择有助于有效保护老年群体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欧洲养老金支柱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大债务国不仅公共支柱替代率在80%以上,而且强制性个人支柱和自愿性个人支柱的替代率几乎为零,单一而高水平的公共养老金支柱必定会加大基金缺口,而这一缺口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兜底,当这种缺口越来越大时,政府财政将不堪重负,不得以只能靠发行政府债券来融资,这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并酿成债务危机。

2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工业国的进入债务困境的背景下,尽管不能将债务危机完全归咎于福利制度,但不合理的福利制度毕竟是压垮相关工业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应当对当前的福利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做出检讨,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以确保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坚持适度的保障水平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必然要追求制度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洲债务国家的教训说明经济繁荣时期制定的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萧条时期的适应性,推动社会保障高速增长时一定要预测到未来经济进入稳态后的福利刚性等问题。在保障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适度的调整福利制度的整体水平,下调政府在该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是当前债务国缓解危机的关键出路。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贫乏,老龄化压力巨大,地区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是社会保障制度应坚持走以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缴费型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社会化发展道路。

篇9

关键词:北欧福利经济模式;希腊债务危机;福利困境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72-02

1 文献综述

瑞典学者爱斯平・安德森将西方福利社会划分为3个类别: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体现社会合作和互助的福利经济制度,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民主社会主义式的福利制度,以北欧模式为代表。本文将侧重于分析北欧福利模式。

国内学者对北欧福利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北欧模式利弊分析,如王翔分析了北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和效果,提出其面临的问题,包括高失业率、劳动力不足等;

(2)北欧模式个例分析,如高振立,通过分析瑞典的福利制度,来解释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公共资助这三者之间存在的交叉的模糊地带;

(3)北欧模式比较分析,蔡宇宏以瑞典和美国为例,比较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和自由主义的福利。

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引发了关于北欧福利模式困境的思考。北欧福利模式在基本体系、基本原则、福利基金筹集方式和主体等方面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福利制度有较多的相通之处,对中国福利制度设计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北欧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也缺乏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亟需改善福利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北欧福利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对当前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希腊债务危机中的福利困境

2.1 希腊债务危机简述

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2008年10月,希腊政府承诺提供至多280亿欧元资金帮助银行部门度过金融危机,并表示该援救计划不会对财政赤字产生影响。结果却是希腊政府赤字迅速上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8年的7.7%增至12.7%,而债务余额的GDP占比则从99%上升至113.4%。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

2.2 债务危机引发的高福利困境

事实上,希腊的政府赤字问题由来已久,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为维持高福利政策的巨额支出。据估计,希腊现有养老金制度将使其资金缺口在十年内累积达4000亿欧元,相当于希腊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为应对债务危机,减少财政支出,必然需要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然而,希腊政府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计划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反对,甚至引发了。希腊由此陷入高福利困境。

3 北欧福利模式的特征及其困境分析

3.1 北欧福利模式的特征

希腊的福利政策是典型的北欧模式,笔者认为,希腊的债务危机及高福利困境凸显了北欧福利模式两个方面的特点:福利政策的普遍受益性和财政支出在福利资金来源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我们把北欧福利模式(以瑞典、挪威的福利情况为代表)分别与西欧模式和美国自由主义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方面的特点。

(1)与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对比――北欧福利模式的普遍受益性。与西欧国家的福利模式相比,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建立在普遍受益的原则之上,所有居民都被给予社会保障福利。现有居民无论是否曾被雇佣,达到一定年龄均可领取养老金,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儿童津贴,甚至所有居民无论收入状况、社会地位及其他情况有何不同,均可得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

表1 英国、德国及北欧四国福利保障情况对比

英国德国瑞典挪威

福利内容健康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各种社会保险服务养老抚恤,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康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劳动与就业,住房,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和健康保险、儿童津贴、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义务教育保障

基本原则福利服务面向所有需要提供服务的社会人群福利保障的享受权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相关福利覆盖所有公民,保障公民与其家人生活注重社会福利普遍覆盖,特别强调社会福利实行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公平

(摘自:王志凯《比较福利经济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与美国自由主义模式对比――北欧模式中财政支出在福利资金来源中的主体地位。

北欧的福利模式具有国家的强制性,以政府财政为主体。在北欧各国,福利经济思想和社会保障意识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基础,其福利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而在美国,社会福利的分配则以市场为主导,国家只起辅助作用。这点也使得北欧福利模式相比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更为稳定,实现的福利效果更为显著。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包括国家对教育事业、科技研发的关注和支持。而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大部分由私人部门支付,使福利制度的覆盖面受到较大限制。

3.2 北欧福利模式的困境分析

基于北欧福利模式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北欧福利模式的困境主要由以下两个问题引起:

3.2.1 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公共开支及福利政策的就业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北欧福利模式困境的产生关键在于社会福利的公共开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就业产生不同的效应,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1)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社会福利的公共开支有利于社会服务领域的就业增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水平,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使得国家的可支配资源大量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而进入产业发展的领域的资源相对减少。这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并不成问题,譬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公共福利领域开支的增长,带来公共福利服务领域就业增加到社会就业数的1/3,这有助于保持一个高的社会就业水准,并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经济危机时期,社会就业可能会急剧地发生结构性变化,失业的迅速上升,直接迫使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扩大。一旦失业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则会给社会财政带来负担,使经济发展更加受阻。不断增加的社会公共支出,仍需要增加税负来支持。这又会使得私人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同时还会因为社会福利等公共非生产性开支的扩大,而减少生产性投资并阻止消费,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

3.2.2 福利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北欧福利模式的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福利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问题突出,财政更无力支付刺激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则失业只会愈加严重,此时必须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然而,北欧福利模式的特点使得改革阻力重重。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福利需求增长的刚性阻碍社会公共福利开支的削减。人们享受不同形式的福利服务的资格和权力一旦被确定,一般是不容易被取消的。在北欧国家,现在的主要工作阶层也会是未来的老年选民,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福利保障社会,这些人和当今的老年人相比,在未来会是一个更坚决要求高福利的选民群体。此外,未来老年人口在绝对数量和相对人口比例上也呈扩大和上升趋势,社会福利需求增长具有绝对的刚性,公共福利开支的削减几乎不可能实现。

(2)社会文化和传统意识的阻碍。在北欧国家,福利经济思想和社会保障意识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基础。对比一下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就公民对于社会福利保障态度的调查表明,近60%的欧洲人持有政府应该负有责任来保证社会公民的基本收入,68%的欧洲人更赞成政府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消除社会收入不平等,而美国人持有对应态度的仅仅分别是20%和27%。欧洲大众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广泛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政界对社会福利保障进行削减或控制的障碍。

4 北欧福利困境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提高社会福利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地发挥福利政策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国的福利制度在运行模式及服务规模等方面必须与该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如果盲目推行不适应本国国情的福利模式或者超出该国经济所能负担的福利政策,只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有损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适应本国经济状况的福利制度将不利于该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当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时,也极易发省与希腊债务类似的危机。

5 中国对北欧福利模式的借鉴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北欧福利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基本原则上都是基于国家对全体劳动者和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使其获得生活保障;都由政府作为主体;基金筹集方式基本相同。构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北欧较为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

5.1 中国福利基本国情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国情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福利保障需求不断的增加与当前福利保障供给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以及中国现行社会保障的滞后,要求我们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另一方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又不能把社会保障的社会公平实现水平定位太高,因为超过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保障只会是抑制效率的虚假公平,必然损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因此,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在这双向制约之间确立平衡的社会公平度。

5.2 对北欧福利模式的借鉴

5.2.1 借鉴北欧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

北欧福利模式建立在普遍受益的基本原则之上,面对全体社会公民,而中国目前是一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对象是特殊群体。从北欧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平公正的福利制度使政府更加廉政效率,带来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已经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公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保障的供给滞后,高福利政策引起懒惰劳动力的问题在目前仍不会出现。因而,在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必须设计一种体现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既是确保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要机制。

5.2.2 合理调配公共开支,谨防财政危机

北欧福利模式是以政府财政为福利开支的主导力量,这一点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有相通之处。希腊的债务危机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福利开支引起的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虽然中国目前的债务相对较安全,且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会出现像希腊那样的债务危机,但是在构建更为公正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必然加重公共开支负担,加之近期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对称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因此必须调控好赤字范围,谨防债务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翔.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J].财经论丛,2003,(6).

[2]高振立.从瑞典福利制度看北欧福利模式.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篇10

债务爆炸之后,会发生以下两件事之一:或者违约,不履行偿债义务;或者引发一场高通胀让债权人发疯;所有强大的欧洲帝国历史上都经历过这样一幕。连续的违约和高通胀通常是帝国衰落的明显征兆

美国的债务赌注

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报告,2009财年美国赤字超过1.4万亿,大约是GDP的11.2%。这是近60年来最高的数字一以美元相对值换算高于1942年的赤字。看起来我们是在没有全球战争的情况下执行战时财政政策。

1.4万亿只是开始。据CBO悲观的估计,2039年的债务可能高达GDP的215%。也就是说,超过整个美国经济年产值的2倍。

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佛雷德一伯格斯坦(Fred,Bergsten)的估算,如果继续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可能达到GDP的15%,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债务可能高这GDP的140%。这意味着美国每年GDP的7%要支付给他的国外债权人。

财政危机尾随而来

历史事实有力地支持以下的观点,伴随严重的金融危机而来的是严重的财政危机。卡门-莱因喻特和肯尼斯一罗格夫在他们的新书《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中指出:平均来说,银行危机之后的三年中政府债务上升86%。债务爆炸之后,会发生以下两件事之一:或者违约,不履行偿债义务;或者引发一场高通胀让债权人发疯。所有强大的欧洲帝国历史上都经历过这样一幕。确凿无疑的是,连续的违约和高通胀通常是帝国衰落的明显征兆。

目前存在另一种情况,从许多方面来看比通胀更糟。这就是我们面临真实利率的上升,即实际利率减去通货膨胀因素。彼特・奥斯泽格(现供职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最近的一项研究结论是, “政府债务对GDP的比例每增加20%将导致真实利率增加20到120个基点(0.2%~1.2%)”, “这种情况可能以三种方式出现:名义利率上升通胀率保持不变;名义利率不变通胀率下降;或者最糟糕的噩梦一名义利率上升通胀率下降”。

为什么我们在通胀发生前会担心真实利率的上升呢?答案是,对于一个严重负债的政府和一个甚至更严重负债的公众社会来说,这意味着逐渐增加的沉重偿债负担。也就是说,利率的任何增加都会以令人恐慌的速度影响整个财政系统。现在CBO预测的联邦政府支付的利息已经从2009财年收入的8%上升到2019年的17%,这还是在假定利率保持低位和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利率哪怕是微小增长而经济停滞,这一比例会以更快的速度达到20%。历史证明,一旦年收入的1/5用于偿还债务,你就遇到麻烦了。

债务危机削弱美国国力

当债务利息吃掉预算时,有些事情将不得不放弃,首当其冲的就是国防开支。据CBO的报告,大幅削减国家安全开支在联邦预算中的相对份额,已经是“生米做成了熟饭”。在五角大楼目前的计划中,国防开销从2009年的4%,到2015年将降到GDP的3.2%,接着到2028年降到GDP的26%。

长期来看,到2039年医疗保险开支将从16%上升到GDP的33%,但是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利息支付以外的所有开支将从12%降到84%。

这就是一个帝国如何衰落的图景。这一切始于债务爆炸,终止于不可避免地削减用于军事力量的所有资源。如果在未来5~10内美国不能尽快着手恢复联邦预算平衡,债务危机将严重削弱美国国力,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危险。

帝国衰落命运方程式

历史上不乏先例。如西班牙,在哈布斯堡王朝1557~1696年间14次部分或全部债务违约,后来由于过度贪恋来自新世界的白银引发通货膨胀而崩溃。

大革命前的法国,在1788年时62%的皇家收入被用于支付债务利息。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走的是同样的路:债务利息加上分期偿债在1860年占年度预算的15%,到1875年升至50%。

别忘了,还有最后的大英帝国,在两次大战间隙,偿债利息消耗掉了其国家预算的44%,导致面对德国新威胁时重整军备面临极度困难。

这就是帝国衰落的命运方程式,如不进行彻底的财政改革,此方程式的下一个适用者就是美国。

(摘自2009年12月7日美国《新闻周刊》)

拉里・埃利奥特:全球经济由债务推动荣衰交替的十年

各国政府也许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抉择。它们可以继续借更多的钱,也可以对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作出回应,开始减少借款。第:种选择似乎更有可能,但它几乎肯定会在2010年带来双

底型衰退

这个十年以萧条开始,又以更大的萧条结束。夹在两次萧条中间的是一场不可持续的繁荣。银行信誉扫地。人们发现经济学家不够称职。地缘政治力量开始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就是21世纪的头十年。

全球失衡

过去两年半来的危机暴露了整个全球经济的脆弱。在21世纪头十年中期的繁荣年代,关于未来种种问题的明确警报信号被忽视了。最终,全球失衡的情况真的出现了,最终,个人债台高筑的情况真的出现了。最终,银行等金融机构甘冒更大风险追逐高收益的情况真的出现了。

经济学界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证明市场不可能出错。可事实上,问题从15年前就一直在酝酿,并在21世纪的头十年加剧了。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工业生产迁移至亚洲,特别是中国。英美经历了制造业活动的外迁,随之而来的是金融业的相对重要地位不断提高。亚洲(以及德国等欧洲部分国家)的制造商享受着贸易盈余,而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却承受着贸易赤字。盈余国家购买了债务国家的资产;通过纽约和伦敦交易的资金保持了美元和英镑的强势,使得进口商品更加便直,决策者得以维持低利率。消费者发现他们的收入能买到更多东西,还能够以低利率贷款,于是花钱如流水。

举债热潮

然而,这台貌似永不停息的印钞机有个不体面的小秘密,它需要借债(而且是很多债)才能运转。21世纪的头十年其实是一个利用借贷来掩盖现代全球资本主义深层次结构问题的过程。我们几乎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

RAB资本管理公司的经济学家达瓦尔・乔希说得没错,这个十年是由三个借款热潮组成的十年。最开始是企业在网络泡沫的非理智繁荣时期大肆举债。接下来,格林斯潘为了应对衰退,使利率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了足够低的水平,促使家庭大肆举债,导致了房地产泡沫。

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各国政府曾有一个选择的机会。它们可以坐视衰退恶化,让企业和个人通过偿还债务来修复财政状况;也可以自己去借更多的钱。政府选择了后者,在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同时,让预算赤字承受压力。西方如此,东方也不例外,如担心衰退引发政治动荡的中国。

三大教训

乔希认为,这十年有三大教训。第一个是由债务推动的增长终究是不可持续的;第二个是借款热潮会导致资产繁荣;最后一个则是任何借款热潮中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借款停止,而是借款开始减速的时刻。乔希说:“不管你今年借多少,花多少,只要比去年少,就意味着你的开支将陷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