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升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升教学能力

篇1

在教学中合作的定义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并且通过讨论的方式将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激发,同时因为有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也能减少学生犯的错误,这是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其他与音乐相关的知识点上,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节省精力投入到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互惠的。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需要教师去进行探索和研究的。

一、进行合理的分组

合作学习就离不开分小组这个流程,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多个方面的考虑,如学生的音乐成绩和基础,对于音乐感兴趣与否,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对学生考察之后,才能保证分组过程中的公平,使得每个小组之间都比较平衡,差异比较小,这样小组在进行竞争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公平。对于小组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之后,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这是合理合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优点,找到机会就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音乐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防止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能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四季童趣》的教学时,我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仅仅让学生进行教材的理解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讲述,我是会让学生使用小组的方式分别表现不同的季节,接着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对这样的歌曲进行表达,最后我会评价每个小组之间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最好的小组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小小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点,并且因为有着一定的竞争性,小组成员之间会非常积极进行合作,这样学生的合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教学目标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建相应的合作环境

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慢慢地丧失对于音乐学习的注意力,最后导致学生不再对音乐感兴趣,这样对于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在音方淌业那奖谏匣一些有意思的图案,贴上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将教室进行美化,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室中会不由自主地感兴趣,慢慢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接着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墙壁上的图片进行猜测,看每幅图片都对应着哪首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进而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慢慢提升,学生的抵触也会自然而然变得小一些。

例如,我在教学生《小鸟小鸟》这首歌时,我先不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曲目,而是先让学生聆听,将自己听到歌曲后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使用画笔描述下来,接着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将感觉表达的最好一位推选出来,最后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先使用歌曲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较为合适的学习环境,再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合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这对学生未来良好的合作习惯养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三、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局限于一种合作的方式,学生在一成不变的合作方式下进行学习会慢慢地丧失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并且也会丧失合作的能力,到最后学生会变得十分应付,不会真正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相应的探究。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使得学生的兴趣能够一直保持在音乐的学习上。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发掘。教师在教新的歌曲时,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经验,最后展示每个小组合作之后的成果。在教了一定的曲目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举行一个小小的音乐会,这需要每个班级成员投入到准备中,在准备的过程中自然避免不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并且学生之间的情谊也会得到很大的加深。在每个学期末,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让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中。使用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步步的提升。

篇2

关键词:中专美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新形势下,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中专美术课堂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美术课程的教学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了多少知识,它是实践性的应用学科,为此,中专美术教师应该立足本地区实际,充分的考虑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维,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审美教学

随着教学媒介的变化,多媒体开始应用到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来,为此,中专美术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审美教学。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集科学技术于一身,实现了文字、图画和视频的同步出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极为明显,可以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更新,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实现了中专美术知识的动态化、直观化和形象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极大地满足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一些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化的作品和静止的美术大作转化为动态化的美术审美和鉴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鉴赏难度,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和演绎,能够使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使学生能够较快接受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些美术作品,创作年代距今相差甚远,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和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对于有些西方美术作品来说,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更不提进行有效审美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呈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当时人们的想法观念进行理性认识,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接触艺术作品,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感到不再那么陌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思考和探究,激发自身的审美潜力,对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审美练习。例如,以《蒙娜丽莎》为例,《蒙娜丽莎》这一作品的点睛之笔就在于那似笑非笑的一抹微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放大处理,让学生对此产生联想,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二、优化教学设计,丰富美术审美的讲授内容

在以往的中专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往往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学设计往往围绕着某些知识目标而展开,显得美术教学有些单一。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使得美术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在中专阶段,学校通过设置音乐和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审美空间,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最后,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艺术创作。只有学生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三、创新教学思维,实施开放性教学

对于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教学思维,充分的考虑到学情,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和自由选择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引导,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融合贯通,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课堂上,美术教师是指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但不是课堂的承包者,所以开展开放性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指导之后,再对学生的创作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美术和大自然的联系。参加这种课外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阅读和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专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还处于表面阶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较弱。教师要在阅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赏析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创新和美感等,美术作品中色彩的浅重、线条的粗细都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要通过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去感受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情趣不仅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交际能力。

五、结语

对于中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来说,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审美意识,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美术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美术常识,这样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新形势下,要想提升中专美术课堂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维,尊重学生,考虑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构建轻松活跃的美术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明明.中专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06)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和我国的就业现状、市场人才需求相对应,只有培养出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毕业生,才可以解决当前中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更新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中职院校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中职院校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以及系统性,但是对其实用性和实践能力却不甚重视,中职院校的课程系统大多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构成。到目前为止,很多中职院校仍按照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实际上这一理念已经与市场要求中职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相背离了。

中职教育理念的优化措施: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从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出发,对其专业进行分析,明确每一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这样,中职院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形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中职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职业知识固然是中职院校应该重点教学的基础内容,但是,职业技能却是学生就业的关键,这两者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将这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中职院校的教师平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职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多采用现场模拟实践教学,对照实物或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既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又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学习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扩展。

三、增强中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能力

中职院校能不能有自己的创办特色,是否可以培养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关键因素就在于其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身为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力强、质量高的学生,他们自身就应该成为具有教育观念先进、创新意识强及教学水准和个人素质都过硬的人才。中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对自己所教专业的技能相当熟练和得心应手;中职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市场、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及职业能力重点在于何处,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中职院校要想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前提是要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四、完善中职教材的内容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必备工具。但是,现今的中职院校教材大都面临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应用部分内容过少的弊端。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情况,对所要教授的教材进行改革或是重新编写。新教材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锻炼培养,但是也不能彻底摒弃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将职业能力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点中加入专业的技能锻炼、操作的具体过程等等,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中职院校对于教材的采用和改革或是编写,都应该围绕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这点展开,渗透应用性强的知识,注重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五、健全中职学生评价机制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会用专业知识测评考试对他们进行评价。一般的中职院校大都会采取考试或者是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这种评价体系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忽视,这自然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因此,中职院校应对其考评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考评方式上加入职业能力或是实践操作模块的比例,这就会促使学生对于专业能力的实践倍加重视,他们的职业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中职院校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率以及竞争力,就应从教学理念、模式、教材、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中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实践上,这样才是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l]史廷春,常秀辉,贾晓鸣.搭建创新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J].高教

改革与实践,2004,(02):38-39.

篇4

关键字小学数学;读图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22-01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我现在来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1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1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3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5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3只蚂蚁,右边有2只蚂蚁,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蚂蚁?或者5只蚂蚁在玩耍,又来2只,一共有几只蚂蚁?在教学8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草莓,右边有3个草莓,一共有8个草莓,左边有几个草莓?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5=8(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原来有……拿来了……又拿来……一共有……”与“原来有……拿走……再拿走……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4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4.1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 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有几只小猪来帮忙?抬了几根木头?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到“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4.2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了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1页第11题,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技能,也是学生普遍觉得比较有难度的地方。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很多益处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必要也很需要教师努力的。

一、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将各种观念、想法在自己的头脑中酝酿,然后通过有效地组织语言,最后将其有效地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脑海中有清晰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同时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写作的过程,正是让这些能力充分得到锻炼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思辨能力及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不容易具备并且需要经年累月的持续训练才能够得以提升的,写作过程正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因此,对于写作多加练习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能,无论是在学生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需要用到的。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学习过程仍然会对写作能力有持续要求,如果能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培养好必备的写作技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有益处的。即使今后参加工作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能和写作有联系,良好的写作技能能够让工作更轻松有效地完成。

二、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无从下笔

写作向来是学生们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也是让很多同学头疼无奈的地方。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每次课堂练习,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觉得无从下笔,即使老师给了明确的练笔主题,并且先和学生详细分析了针对主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描写,很多学生还是头脑一片空白,一堂课结束了仍然不知道从何写起。这种例子很常见,尤其是那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写作向来是一大难点。

(二)言之无物

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存在言之无物的现象,例如,某一个单元的写作练习的主题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应当如何抓住特点,有的学生由景色写到自己在外郊游的心情,有的学生由风景写到事件或人物,作为中心的景物没有得到体现,景物的特点更是没有得到凸显。言之无物是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于某一个主题或某一个有特定要求的写作题目,学生往往很难抓住重点,不知道文章中到底应当体现什么。文章只是简单的词汇与语句的堆砌,文章没有感染力,没有中心,没有达到练习的要求。

(三)中心思想不明确

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已经逐渐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体现某种中心思想,文章应当充实、饱满且有一定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要求中心思想明确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难度,但却是作文训练时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在记事时叙述的都是流水账,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也没有突出的重点,中心思想很模糊。有些学生在写人物时不知道应该如何体现人物特点,写了很大篇幅仍然看不出想要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或品质。中心思想不明确让文章很单薄,增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学生写作中应当下功夫训练的。

三、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想要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强学生阅读量,那些文笔很好、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通常都是阅读量大、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的培养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针对那些阅读习惯缺乏或者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在要求他们阅读时应当有针对性。首先,要从他们的知识体系及理解能力出发,选择他们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内容作为课外读物。其次,内容的选取上应当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喜好,选择他们有兴趣的文章来阅读自然能够帮助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可以在课堂上抽时间让学生们就个人课外阅读的成果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阅读完成的情况,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头脑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做练笔训练

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课堂练笔的效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展开练笔训练。例如,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根本下不了笔的状况,这是比较让人担忧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从简单的段落练笔开始。例如,老师可以给定一个特定的物体或者一个特定的人物,让学生具体描写物体的某一个特征或人物的某一个特点,这样,限定就很具体,学生很明确需要写什么,这能够很好地克服学生无从动笔的状况。

(三)教学中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过往的语文基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写作上的能力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得以进步与提升。针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指导,从简单的写作内容开始训练,再不断加深;针对基础很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稍微高一些,可以让他们尝试练习不同的文体或论述更深入的主题,这样他们也能在已有水平上有不断提升。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能力 高中教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28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们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高低,都会对学生们未来人生的选择和人生发展路径有所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学习成绩比较高且学习能力比较强的话,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也会走得相对容易些,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将稍差一些。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助力学生们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们的高中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借鉴呢?这将是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究的问题。笔者将根据自身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相关总结和研究,就如何高效率的引导教师们自觉加强对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式的问题,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观点和看法。

第一,提升教师的入职门槛。在每年针对新进教师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聘者个人的讲课风格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教学项目进行相对严格的要求,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们已经习惯了单向教学的模式,对学生们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难以做到及时的掌握和了解。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们所坚守的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很难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年纪比较大一些的教师已经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队伍的引进上,我们需要做到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入职门槛,这种形式的提高门槛并不意味着加强对教师学历方面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学历高就一定是招聘首要条件,而是要加强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一些要求,让教师在教学技能和策略上能够及时的跟进新课改下教育教学形势的需求,这才是学校相关部门在平时招聘教师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针对新进教师的考核主要应当从应聘者个人的讲课风格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教学项目进行相应形式的考核,使得新进的教师能够在这样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接下来更好地开展好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赏罚分明。针对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得与失做到赏罚分明,将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作为个人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心全意做好新课改下高中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将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作为一项考核个人综合实力和评奖评优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教师们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的评估方式也将大大地提升教师们不断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意识,为了使得自身在各项评奖评优中脱颖而出也会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期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好的帮助。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助力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不断地提升呢?这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离不开校方的监督与检查。教师要不断地从个人形象和讲课风格及其引导方式等各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要求,以期望能够赢得学生们的支持。另外校方也要不断地加强对教师个人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估,不定期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检查。对在教学方面比较突出和进步比较大的教师进行奖励,提升教师奖金力度,加强教师奖励的幅度和范围,对教师的教学多进行指导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也将会从内心深处加强对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不断要求,最终也将有助于教师们教学能力的总体提升。

第三,加强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加强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等方面专题讲座的实施,进一步的提升教师个人授课素质和对新课改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导者,对于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有直接的责任。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培养的目标等进行了整改。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那种更加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化知识分子,而人才的培养目标达成需要我们教师群体对自身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进行革新。为了更好地使得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方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教师职业技能技巧、职业道德操守及其教学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讲座活动,以期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视野,提升学生们的能力,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更好地为学生们走进大学校门,继而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守计算关。计算是一个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学科,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最起码要保证的是计算的正确率,当然,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还有保障计算方法的合理与灵活,这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然后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把口算、笔算、计算工具等方法教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要营造欢快、民主的课堂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 幽默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调味品和剂。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享受教学幽默的乐趣,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每当学生因心中喜悦而开怀大笑之后,常会感到精神振奋,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而自信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教师是监督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心理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三)厌烦心理。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D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打好基础。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3+7=10,22+88=1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篇8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英语教学;阅读兴趣;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最近几年的考试题中,也出现了相当比重的阅读理解题目,就这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下文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旨在为众多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提供一些经验,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白,初中生还处在一个容易被自身兴趣所引导的年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对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阅读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只有让学生对初中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留心和筛选比较有趣的英语材料内容,并且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素质来选择适当的教材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某些班级中,学生对于英语歌曲的兴趣较为浓厚,就选择适当的歌曲歌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在另一些班级中,学生可能更喜欢一些幽默小故事,教师就需要筛选一些具有寓意的幽默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初中英语阅读活动当中,准备好相关资料,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升,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注意让学生领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前期英语阅读材料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更加深刻地阅读相关的初中英语材料,提高阅读效率,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有层次、有目的地完成材料阅读,领会其中的意思。

初中英语的阅读方法中,主要包括粗略阅读、仔细阅读和限时阅读等。在不同的时段和教学当中需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在初中英语课文的学习前段,一般采用粗略阅读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大概含义,对于其中的生词先行记录再进行学习和分析。该种方法适用于材料的初次阅读,对于处理分割材料有较好的效果。仔细阅读就是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在材料中寻找答案和线索,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一般来说,这种阅读方法较为常用,能够有效地分析初中英语材料中每个段落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适用于材料的深度阅读。限时阅读主要运用在考试和平时的阅读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干内容对问题进行解答,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较为透彻。多种阅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选用不同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强化阅读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单纯的阅读理解,教师在其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多方面完成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初中英语教师在让学生参与到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时,要注意不让学生只是单纯地“读”,而是要在其中加入“说”“写”“听”“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能力,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教师在其中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中。使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再是单方面的提高,而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离不开初中英语教师的引导。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选取其中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在教学中充分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手段来完成学习中的阅读任务。最后教师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带领下更好地完成对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其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力求在未来的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全面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合理安排文化教学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明确提出1~5级的有关文化意识教学的分级目标。可以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盲目的,不分程度的,而是一种在明确级别目标后,合理安排文化意识内容,有的放矢地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应着重介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必要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发现中外文化的异同。这些不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更有益于加深对本国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功能而非语言的形式。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何时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应该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而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就是了解该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在我们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不同场合语言的使用规则,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加强语言的功能作用。

三、注重文化渗透教学,多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各种机会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感悟,做出符合语境的得体反应。

(1)渗透文化小知识

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小知识。如:挑选寓意深刻,风趣幽默的谚语。像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Grasp all, lose all (样样都要,全都失掉)/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等);选择简单易学,轻松活泼的小游戏,像 Polly says和Bingo等小游戏。这些内容都可以渲染文化气氛,开拓学生的视野,减少他们学习的疲劳感。

(2)开发教材资源

牛津版英语教材逐步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发教材资源,补充相关内容,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如8A Unit 2的第一课时,课文只要求学生了解 British English和American English在某些单词上的形式差异。此时,教师可以补充有关英语方面的知识。比如使用英语有哪些国家?哪些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向学生介绍世界上英语的各种语体,告诉他们就像我国的不同地区所讲的汉语也各不相同一样。这些补充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使用英语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带着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去进一步的学习。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文化意识

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从而习得知识和发展交流表达的能力。

(1)组织英语辩论会

首先辩论会的题目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其次时间应充足,以便让学生有时间准备查资料;最后辩论会结束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和鼓励学生。此类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辩论过程中能够锻炼英语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得体的表达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更能在任务与竞赛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英语文化环境

比如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对于男生,教师可发放英国足球明星,澳洲的冲浪运动等图片,并且经常性的更换这些图片,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文化理解的概念;介绍富有外国文化气息的网站;推荐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节目以及相关的精彩内容;推荐优秀英语杂志和报刊阅读。所有这些都是了解文化背景,丰富文化知识的材料和手段。

篇10

关键词:中职 电子 技术 试验 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8-01

新时期,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当今电子工程面临的教育形势明确提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要切实转变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旧式传统教育的误区,由严格的纯专业式教育向全面素质提升转变,同时,要正确区分普遍式的教育和个性式教育的不同对象,更要注重由传统式理论知识教育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要切实贯彻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落实电子技术试验课程各项改革措施,从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做起,为后续的学习工作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纲要,合理制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内容,结合需求和实际对旧有的技术试验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强化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试验科目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中职院校要与时代接轨,努力完善与现代化技术试验课程相配套的硬件条件,实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标。

1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电子技术试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试验是电子技术工程专业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等职业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延展,同时,也是一门研究电子工程技术操作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科目,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过去旧式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过去技术试验课程制定的内容往往都是单纯地与理论式教育相贴合,根本就无法满足技术试验所应达到的预期目的;试验方法陈旧,按书本的死套路走过场,纯粹只是为了敷衍课程大纲对技术试验的课程要求而设立的学习项目。此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试验室设备陈旧,甚至根本就无法满足电子技术试验对设备所需的要求。这类过时的电子技术试验方式和现状已经困扰了中职院校师生很多年,严重制约着各中职院校对电子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呼吁技术试验改革的声音一直很高,但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实际学校试验教学中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改革迹象。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试验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在管理者思想上对试验课程重视不够,导致成为冷门科目,因此,在这上面的经费投入相对很少,教师人员配备紧缺,老旧的试验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换代,技术试验资源稀缺,技术试验科目的开展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从实际的试验课程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试验课程中往往都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老师讲解试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实施,这种指令式的试验方法根本就达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解决试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目的。

2 中等职业学校在技术试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和注意点

(1)改革陈旧的试验教学制度,努力营造适合学生试验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要解决目前中职院校试验教学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在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打开束缚中职学校学生技术试验的枷锁,为技术试验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部分学校的有识老师看到了我国中职院校试验课程的非正常发展,运用自身的力量试图改变本学校这一混乱的局面,但是往往由于得不到教学制度的支持,他们做出的各种有益尝试会被抹杀。因此,我们的教育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清我国中职学校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处于的困境,切实制定切实有效的试验课程大纲和要求,从宏观制度上保障电子技术试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这样才为后续的试验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2)改变中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以往的实验室教学主要是采用与课程相对照的实验方式,教材处于主导地位,而开展技术实验的内容也大多只是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各个实验课题单一没有联系,学生很少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开展实验,更多的是按照书本的要求和老师的指示去完成,以设定的思维和套路去得到早已知道的既定结果,学生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很“正常”的,如果发生偏离,就出现一定是操作发生错误的论调,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实验模式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挥,阻断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改变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将实验课题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科目,在符合规则和保证实验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做,使学生养成擅思、勤想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在自主思维的实验中寻找自己的发现点和创新灵感。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验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题,要让他们自己手中做的是有意义、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学生们才不会有抵触思想,才会积极主动运用大脑发挥主观能动思维去思考,进而创新能力才会逐步积累和迸发。另外,实验室要始终向学生敞开大门,欢迎学生运用实验室做他们日常中发现的感兴趣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灵感更有可能出现,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开展的实验课题活动,实验室管理者要贴近学生,为活动参与者顺利地到实验室做实验提供便利的条件。

(3)积极更新实验室教学设备,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我国中职院校实验室的设备普遍比较陈旧,无法满足一些要求较高的实验科目的开展,造成与现代实验教学课题相脱节的现象。高科技的现代化的实验设备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验要求,减少了老式设备带来的繁琐和复杂,学生在实验中会更好的体验到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便利性,省去多余的操作步骤,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和关键点以及新的实验灵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在促进技术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花资金积极引进新设备,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新设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倩,孟繁英,霍俊德.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2(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