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对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对公司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对公司的重要性

篇1

[论文关键词]董事诚信义务 行为标准 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公司的快速成长,公司法现有董事义务制度中的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及其问责机制因涵涉范围不全对许多相关实务问题已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董事诚信义务的出现成为董事义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公司法对董事的诚信义务并无明确规定,公司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有关董事诚信义务的纠纷因无法可依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存在也证明了目前我国公司法中董事义务及问责机制的缺陷,研究公司董事的诚信义务及责任对于完善我国公司董事问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董事诚信义务存在的价值

(一)丰富了董事信义义务

确立董事诚信义务的独立地位,源自董事信义义务发展的内在必要性。诚信义务存在的独立价值在于其具有补充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不足的功能。虽然从一个广泛的哲学观点来看,诚信义务与忠实义务及注意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分离,并必然纠缠在一起的。但在一个注重实践的规范行为的法律领域需要有更精确的概念界限。这些义务必然并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将董事诚信义务单列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适用于董事不遵守基本商业规则或规范的情形,它能规范董事不存在利益冲突但有意漠视自己职责的行为与交易,并能为董事自觉履行义务提供一种积极激励。另外,尽管也可将诚信义务解释为忠实义务或注意义务的一部分,但将之局限于该范围将会明显限缩诚信的应有功能。毕竟,注意是一个过程问题,而非内容,不能将诚信解释为注意的组成部分或将之限定为程序性含义。同理,忠实限于涉及利益冲突和缺乏独立的场合,将诚信义务解释为忠实义务的一部分则会明显地降低它在其他场合的作用。诚信义务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董事信义义务的涵义,完善了董事义务问责机制。

(二)能涵涉董事界于故意与过失之间的责任

按照我国法学界的通说,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董事应受谴责的行为在传统上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违反忠实义务的故意行为,一类是欠缺注意的过失行为。前者以董事存在牟取不当利益的故意(即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为衡量标准。但在现代公司的实践中,还存在大量界于上述两类行为之间,不能简单归于故意或过失的情形,如董事在一项与公司的交易中,不存在利益冲突,并非故意,但属于公然地不计后果的行为,该行为表明董事在主观上的过错已经超过了过失或重大过失的界限,但又未进入故意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的范畴。该等行为虽然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不忠实,但在性质上比传统的过失或重大过失更应该受谴责。为了保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理应禁止董事的此类行为。诚信义务在约束董事此类行为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董事诚信义务的行为标准

(一)不能故意让公司违法

守法是每个公民应恪守的义务,公司作为企业公民也不例外。我国公司法要求公司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而且还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公司股东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归于无效。董事作为公司的领导,让公司守法经营也就顺理成章。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可厚非,但这与合法性原则并不冲突。利益最大化是目标,合法经营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将不能故意让公司违法纳入诚信义务的行为标准,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是诚信的本义。故意让公司违法属于不诚实,因为他明知行为不当,明知违反公认的商业规范而为之,属情形严重的明知故犯。第二,忠实和注意义务难以涵涉这种情形。首先,故意违法很少牵涉到自我交易,难以纳入忠实义务。其次,董事从事这种行为往往精于计算,可合理的认为是以公司的最大利益行事,也难以为注意义务所涵涉。

(二)董事应坦诚告知相关信息

如果涉及利益冲突,董事自应向董事会坦诚告知,这是忠实义务的涵涉对象,至于不涉及利益冲突的情形,董事同样应坦诚告知,这是因为,董事会系公司治理的枢纽,负责公司战略决策,而公司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决定。因而董事应该尽坦诚告知的义务,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提供决策所需信息,不得故意或草率作虚假或误导性陈述,以便公司的科学决策,协调运作。将坦诚告知纳入诚信义务的行为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忠实义务处理董事有利益冲突的情形,而没有利益冲突的不坦诚告知情形却成了漏网之鱼,因而用诚信义务来对其进行规制弥补了这一缺陷;二是故意做虚假称述就是不诚实,属于不忠于职守,有违诚信行为标准,而非注意义务。

(三)董事不能滥用职权

滥用职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操纵决策程序,二是多余考虑。就操纵公司决策而言,显然应由诚信义务来涵涉,董事应理性行事,可合理地认为系为公司最大利益而行事,不适用于注意义务涵涉。这当中所涉及的欺骗、蒙蔽、耍小聪明等都属诚信范围而非忠实的范围。用诚信义务不仅可以涵盖不利于公司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处理有利于公司但不诚信的情形。至于多余考虑,确实涉及到董事的自我利益,即使不用诚信义务,忠实义务也可涵盖。之所以将其纳入诚信义务,一是忠实义务的利益冲突仅是指经济利益,而非经济利益的利益冲突就需要用诚信义务来规制。二是忠实义务并非禁止自我交易,只要这种交易具有公允性即可。而诚信义务则绝对禁止自我交易,可见,诚信义务的问责路径在此问题上比忠实义务更有力。

(四)董事不能持续性失职

董事失职无疑违反了注意义务,若是持续性失职,构成不忠于职守,则违反了公认的的基本公司规范,违反了诚信义务,其可责难性显然大于注意义务所涵涉的重大过失。就法律后果而言,以诚信路径问责,公司就不能通过章程减免董事的赔偿责任,这就增强了对持续性失职的处理力度。

三、董事违反诚信义务的责任

(一)法律明确规定董事违反诚信义务责任的法理价值

对公司董事责任之追究直接关系着公司的切身利益,也间接关系着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董事违反诚信义务的责任本质上是一种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第一性义务为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从法理上讲,这是一种规范责任论,它对符合规范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持否定态度,体现了法的社会价值观念,指引和评价着人的行为。第一性义务起着一种事前规制的作用,比如事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董事的诚信义务加以规定,那么董事在行为时就知道自己应遵循这一规定,恪守这一原则,从而从一开始就大大降低了董事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第二性义务是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也即所说的责任。对责任的规制和追究是一种事后处理。一方面,虽然法律规章对义务有明确规定,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对违反义务的人科以责任,既能对其所造成的损失予以一定的赔偿,同时又强调了遵守第一义务的重要性,对当事人及他人都是一种警戒和教育,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第一义务的权威,从而减少违反第一义务的发生。

(二)目前我国对公司董事违反诚信义务的立法缺陷及现行处理方式

目前我国公司法对注意义务及其责任和忠实义务及其责任都有所规定,但诚信义务及其责任追究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公司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有关董事诚信义务的具体案例不可避免,因而许多公司在现实操作过程中都是以公司法的上位法即民法中的诚信原则为指导。在不违反现行公司法规定的情形下,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公司章程的形式对董事的诚信义务加以规定,归纳起来,对董事诚信义务的规定体现了诚信义务的四个基本功能元素,即主观诚实,不违反普遍认同的商业正当行为准则,不违反普遍接受的基本公司道德,忠于职守。并且董事提出辞职或者任期届满,其对公司和股东负有的诚信义务在其辞职报告尚未生效或者生效后的合理期间内,以及任期结束后的合理期间内并不当然解除,其对公司商业秘密保密的义务在其任职结束后仍然有效,直至该秘密成为公开信息,其他义务的持续期间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决定,视事件发生与离任之间时间的长短,以及与公司的关系在何种情况和条件下结束而定。若公司董事违反对公司所负的诚信义务,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各种权利补救措施以外,公司一般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有关董事赔偿由于其失职行为给公司造成的损失;(2)撤销任何由公司与有关董事订立的合同或交易以及由公司与第三人(当第三人明知或理应知道公司的董事违反了对公司应负的义务)订立的合同或交易;(3)要求有关董事交出违反诚信义务而获得的利益;(4)追回有关董事收受的本应为公司所收取的款项,包括单不限于佣金;(5)要求有关董事退还本应由公司的款项所赚取的或者可能赚取的利息。因为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董事的诚信义务并无明确规定,因而对于董事违反诚信义务的责任的规定及问责机制也就不成体系。

四、我国公司法引入董事诚信义务及其问责机制的途径

(一)中国公司实践相关政策与规范性文件对董事诚信义务的首肯

诚信义务在中国公司实践的相关政策与规范性文件中已得到了确认。如国家经贸委、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公司董事负有诚信义务,应当勤勉尽责”。《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第118条也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所负的诚信义务不一定因其任期结束而终止”。

(二)诚信是公司法上位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现行公司法中虽未规定董事的诚信义务,但诚信作为公司法上位法的基本原则,从逻辑上来讲当然也适用于包括董事义务在内的公司法的全部领域,诚信义务客观上已是董事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的上位概念。

(三)董事诚信义务对公司审理实践的意义

篇2

一、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

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占领企业文化阵地,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指导、引领、塑造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形成一种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工作准则、管理手段等,具体体现在:一是诚信文化。诚信文化是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以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强有力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塑造保险公司诚信形象,由于保险公司的性质决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诚信体系的建立,必须将诚信文化及诚信意识贯穿于保险公司的各项工作之中。二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保险企业文化的保障。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要倡导团队精神,培养从业人员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保险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保险专业人才队伍、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保险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因此保险公司更需要团队文化,造就一个吸引人才的磁场,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保持集体的团结和融洽,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个人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员工对公司发展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三是服务文化。保险公司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把维护广大被保险人根本利益贯穿于整个保险活动之中,形成“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企业精神。服务文化是保险企业文化的体现。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效率的快慢、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就成为体现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注重服务文化的建立,使售前、售中、售后环节都具有保险公司的特有服务文化。四是创新文化。保险公司必须具备创新文化,始终要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紧密结合保险企业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是保险企业文化的动力,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在法规框架内推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创新,要深刻把握保险公司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服务、不断创新技术, 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保险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适应了当前保险业改革发展重大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来保险公司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还不强;企业文化在地区间发展程度还不够平衡;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保险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存在恶性竞争破坏保险资源、行业形象不佳、一些从业人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认真努力解决。

(二)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上具有独特作用。我国保险企业与国外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企业文化。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保险企业的必然要求

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建立和睦融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保险业发展的友好型外部环境,使全社会关心保险、正确认识保险、支持保险,有利于处理好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以便保险公司充分地发挥社会职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加强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既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保险公司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的发展目标,并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形成保险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

(二)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形成科学的制度,要把长期的经验积累融入到管理之中

加强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和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加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全员整体素质,进而推动保险公司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深入到保险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度的执行力,使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得以充分的发挥作用,实现公司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篇3

本来,企业一旦上市,它就已经不再属于某个政府、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某个集团或个人,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它必须在阳光下将自己的整个经营活动和业绩呈现给公众,接受公众的监督和选择。尽管我国目前95%的上市公司,流通股还不到总股本的一半,还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公众公司,但这绝不应该妨碍上市公司以诚信面对公众。失去了诚信,上市公司核心的价值将无从体现,也将失去立足资本市场的基石。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诚信?

近日,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在一起召开了一个高峰会,在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一些“遗留问题”确实让人感到沉重得喘不过气,而且颇多无奈……

上市等于剥皮

广东一家民营企业最近终于熬到了上市,公司老总也可以着实松一口气了。想当初为了获得“双高”认证,在北京金伦饭店,一住就是6个月的时间,天天跑部委,跑主管部门,除了花费大笔公关成本之外,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在话下。

在过去企业上市的审批制度下,除了企业的改制辅导费、承销费、律师费、财务审计费等有形的费用,以及向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和交易所一个也不能少地按规定付费以外,用在报批、争夺上市指标过程中的公关费,简直就是无底洞。所以有人说,企业还没有上市,就已经被剥了一层皮。而且上市公司不是把精力用在深入去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对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而是孤注一掷地去谋求上市指标。更可悲的是,有的企业在花费了巨额的公关成本之后,仍然拿不到上市指标,结果只好放弃,企业这时候往往已经是伤筋动骨了。

当然并不是说耗资巨大、被剥了一层皮的企业,上市之后都一定会把股市当成提款机、摇钱树,贪得无厌地从股市中“圈钱”,但这的确是中国许多上市公司急功近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们急需从股市得到另一张皮,来弥补高昂的上市成本。

一位投资银行经理另有看法:其实令许多企业真正感到心痛的,并非是上市前的公关成本,而是企业一旦上市,被透明化之后,上缴的税款将大幅度增加,有的甚至多缴数百万乃至千万的税,以前被“合理”避过的税,现在都必须在阳光下一一上缴。但许多企业的心态是,既然能够从股市圈到更多的钱,即使是缴更多的税也认了。

关键还是运行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管治”或“公司督导”,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内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问题的暴露,人们对规范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辛苦所得交给上市公司,因为它是上市公司诚信的根基。

在今年2月15日召开的“中国发展论坛2001年年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在中国许多公司,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包括一些民营企业,确实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进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笔者正面接触的上市公司中,都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常规框架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营班子;并且强调已经做到了上市公司与控股母公司之间三分开(人员、财务、资金),说明上市公司经营上的独立性;从笔者收到的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名片上可以看出,上面已经没有了“总经理”这个头衔,说明决策和经营这两种职能开始“划清界线”;证监会还只是在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的时候,很多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在董事会中设立了独立董事。

而问题在于,是否有了这种充分的形式上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就完善了?决策者和高管人员(公司高级管理者)的定位就非常清晰、明确了?上市公司就能摆脱大股东的控制,独立在市场上运作?辽宁成大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宁认为,重要的并不在于设置一个框架,而是看它每一部分的运行机制如何,是否科学、规范和卓有成效。我们姑且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有一名教授,因为在深圳以及港澳地区的知名度非常高,被当地一家上市公司聘为独立董事。奇怪的是,对方一方面在态度上非常友好,对你非常客气,非常尊重;但另一方面,董事会讨论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却并不希望你来参加,因为公司董事会选在你不在的时候召开。比如对方经常会打电话来,并不先讲什么时候召开董事会,请你过来,而是说:“××教授,你最近是不是很忙啊?”“是啊,我下周要到外地去开会。”教授回答。“哎呀,我们正好有一个重要的董事会也要在下周开,很紧急,不能往后拖,那很遗憾你不能来参加!”

一家集团控股的企业上市之后,曾经聘请了两位专业人士做独立董事,在集团看来,从自己下属的控股企业掏钱是很正常的,可是遭到独立董事的坚决反对,结果公司迫于大股东的压力将独立董事解聘了事,公司再次陷入“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当前,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开放性,纷纷聘请独立董事,但在很多时候是做给外界看,在内部则作为一个花瓶摆摆而已。至于独立董事本身能否保持独立性,内部人士能否接受一个外人来对公司“指手划脚”,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从社会中招募独立董事,基本上来自两种驱动,一种是外部驱动,而公司本身并没有认同其存在价值,结果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而另一种是内部驱动,当董事会本身已经意识到外部人士参与决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时候,被聘请的独立董事才能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价值。北京万东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万东医疗是一家曾由国企控股70%的股份公司(目前控股64.86%),在1997年5月上市。上市之后,虽然在形式上成为一家比较干净的独立法人的公司,但是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仍然是把国企的一套搬到了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也基本是来自控股公司,而且长久以来养成了“一人说了算,大家跟着干”的习惯。这样导致所有的决策都在一个圈子里面产生,原来的人员,原来的程序,没有足够的监督,也没有新的意见和观念来指导公司的决策。

好在董事长还是一个比较开明而富有远见的人,在公司经过了一年的运行之后,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1998年初,正式提议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他的观点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两大趋势,一个是资本的社会化,即股权多元化,一个是决策的精英化,比如基辛格在退休之后,被多家上市公司聘为独立董事。

于是公司聘请了5位独立董事,一个是管理专家,主要对某项决议在管理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一个是法律专家,进行法律把关;一个是医学专家,把握行业脉搏;一个是工程专家,对一个项目从设想到实现的过程进行评估;一个是证券专家,对公司在证券市场的融资提供建议。5位独立董事的身份,严格做到了:第一,绝对是外部人士,不进入公司日常管理;第二,没有任何亲戚在公司任职;第三,不持有公司股票,而且公司只需负担其车马费。

实践证明,引入独立董事之后,公司的决策水平和决策素质都大为提高。董事长体会最深的是,每次提出一个议案的时候,最怕独立董事提问,因为他们的提问往往都非常尖锐,一针见血。比如要增加某项管理费用,独立董事马上会问,什么理由?如果仅仅是这个理由,能否不增加?是不是考虑了什么领导意见和关系?3年以来,独立董事在公司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弥补了以往的不足。

对于独立董事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最终确立,万东医疗基于自己的实践,提出了4点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怎样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为他们实际上代表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不能太贴近大股东利益,不能同穿一条裤子;第二,公司聘请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听随声附和的意见,拿来当花瓶,还是为了听不同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第三,赋予独立董事应有的权力,比如投票权和表决权;第四,考虑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应该占有的比例。

摆脱不了的母公司

“中国特色”的股市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本来上市之前还是“连续3年盈利”,等从股市上募集到数亿资金之后,反而是一年维持,两年走下坡,3年沦为ST。让人费解的是,即使把钱存入银行吃利息,业绩也应该有所增长,但为何不少公司一上市就“变脸”,业绩一落千丈?为什么频频改变募集资金投向?为什么关联交易如此频繁?为什么舞弊和违规愈演愈烈?为什么上市公司偏偏不能以诚信面对公众?

归根结底,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先天不足,首要表现是控股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三不分开”,母公司在上市公司中表现为“一股独大”,将上市公司变成了自己的圈钱机。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研讨会”上,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均表示,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已经给中国上市公司脆弱的治理结构带来种种弊端和负面影响,成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看来,国有股“一股独大”已经成为“千夫所指”。

今年4月,ST猴王年报终于亮相。数据显示:“ST猴王去年净利润亏损额由上一个会计年度的9523万元,增加到6.8亿多元,每股收益也由-0.31元增加到-2.28元。”整个资本市场一片哗然。可以说,猴王将“一股独大”的弊端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ST猴王与其大股东猴王集团长期“三不分”,无论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还是董事会,都由集团派出的少数人所控制,董事会形同虚设。致使上市公司成为集团在资本市场上拼命圈钱的工具,先后有数亿元被集团掏走。S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了不少于3亿元的担保,使其在借贷市场上疯狂融资,由于缺乏监管,公司经营混乱,大量债务无法偿还引发上百讼,集团所持有10418.688万国家股中的8018.688万股先后被数家法院查封冻结。

当然,猴王的案例可能有点极端,但是母公司从它所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抽调资金的情况,却是非常普遍。因此有人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本身就是用来“扶贫”的(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盈利,而控股集团却严重亏损)。假设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控股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似乎也是天经地义了,但这显然违背了《证券法》的规定。

问题相当复杂,又成了所谓“历史遗留问题”。当然,对多数存在这种问题的公司来讲,并不会像猴王这样裸。在名义上,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也做到了“三分开”,但是实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本无法分开。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真的分开,对母公司而言,我将你分拆上市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尽管从名义上分开,实际上母公司还是可以在产、供、销等等各个环节,通过各种关联交易抽调、占有上市公司的资金。

如果从控股母公司的角度,私下里讲起个中缘由,似乎又是“在情在理”:因为许多国企业绩平平,往往有很多的烂资产、债务、投资失败的项目等等,整体上市根本达不到标准。只好将最好的项目、最优质的资产拿出来精心包装,然后让这个“孩子”干干净净地上市,本来母体已经是体弱多病,又把最好的营养给了“孩子”,结果更加积弱不堪,那么这个“孩子”从市场上融到大笔资金的时候,难道不应该“供养”母公司?

比如一些改制的科研院所,将一些科技含量高,更易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注入股份公司,使它能够具备上市的条件,而将退休人员的安置,不良资产、债务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留给了老的科研院所。难道说,你上了市就忘了本?结果上市募集的资金首先用来还债,用来填亏补缺,也就非常普遍了。

所以上市公司和控股母公司的关系,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它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变成了上市公司首先要面对母公司,对“官”负责,而不是面对公众,对公众负责。

问题已经凸显。好在,从高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心可以看出,是“剪不断,也要剪”。一些开放、开明的上市公司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当证监会正式提出上市公司和控股集团之间实行“三分开”,原来担任广东宝丽华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叶华能(同时也是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就主动提出辞职,辞去了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职务。如今集团与上市公司已彻底分开,运作十分规范,连续3年被深交所表扬;万东医疗在1997年上市之初,不时也有控股集团占用股份公司资金的情况,去年已经还清了全部欠款。目前被列为第一批先披露后审核的上市公司之一。

董秘的定位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的运作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就是董事会秘书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问题。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董秘必须属于高管人员,有的也兼任公司副总经理,但是在许多上市公司中,他们的地位得不到确认,甚至被当成了普通秘书,先天性地贬低了这一职位的重要性。

实际上,董秘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规范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运作程序,起着董事会和股东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要保护公司的形象不受侵害,提醒公司进行规范运作,诚信对待广大股东,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同时也要有效地应付社会公众的咨询,把公众和企业两方比较友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综合的部门,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非常高,从公司对董秘这一职位的看法,也可看出该公司的诚信态度。

中国曾经一度出现过这种情况,许多国内上市公司的董秘或者愤然出走,或者主动跳槽,结果被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投资银行看中,高薪聘为高管人员。原因很简单,往往不是地位被忽视,就是提出的规范运作的要求遭到拒绝。

在一家B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出过这样的笑话,董事长对董秘的职责不清楚,公司几乎每年都要换总经理,每当一个总经理上台,董事长就告诉董秘,让他找个老师来给总经理上课,专门讲在证券市场如何规范运作。这个董秘感到啼笑皆非,他说他的资格是最老的,这方面也最清楚,结果找来找去,找的人都是他的学生。

核准制会让大家老实

5月18号,随着用友软件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从审批制真正转变为核准制,用友是第一家在核准制下上市的企业。这样,企业上市的尺度就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过去以政府政策为尺度、国有企业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法律和市场为准则,企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能被允许上市。

广东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认为,核准制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上市门槛标准的变化,而是说明了一种市场化的取向,即使是对已经上市的公司也有一个市场化的要求,而且是通过规范公司的方式去规范政府的行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政府意志将逐渐被市场意志所取代。我们有理由看到,一些地方官员连上市公司董事会都要挤进去参加的现象,将不会再发生。

还有,对一些苦心经营的企业来说,将不必再去坐阵北京,寻找公关门路,一大笔的公关费用可以被节省下来,不必再“脱一层皮”,因为在核准制下,要求上市公司与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不能有任何接触,所以根本是公关无门。

但是,即使被核准上市,这时候也要去承担发行不成功的风险。招股说明书可能会被投资者否决,因为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对你募集资金投向的盈利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市场选择就开始显现。承销商因为也要承担风险,所以对于挑选承销对象,将更加仔细。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有意错报会漏报财务报告中的数字或附注,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引导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主要表现在公司内部对财务报告的变更、造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是通过伪造经济交易的相关凭证及会计记录,或者在财务报告中有意识的疏忽或回避公司应报告或应披露的上市公司重要信息。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产生原因

1.满足公司上市的需要。许多公司规模发展壮大以后都会选择上市,主要是因为上市不仅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公司顺利筹集资金,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但是公司上市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涉及到公司的多个方面,如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和股利支付等方面。许多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通过舞弊的手段虚报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欺瞒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2.用来逃避税收。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通过对财务报告内容进行操控而减少企业应缴纳的税款,瞒报或漏报应纳税款的金额。在会计业务处理中,可以通过许多手段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利用关联交易,提供劳务,股权投资等经济交易来达到增加成本费用,降低收入,进而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

还有的企业利用企业间的合并,提高商品的进货价格,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达到减少税收金额的目的。

3.满足融资需求。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时,急需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缓解企业的资金问题。目前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有以下三种: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借款。三者分别具有自身特点。但企业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方式进行融资,投资者都更愿意将其自由资金投向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投资的方式为其创收。这也导致投资者在其投资前不得不对投资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而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最重要的方面。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会对财务报告进行修改粉饰,用舞弊的手段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4.满足业绩考核。现阶段的上市公司,大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委托关系,所有者利用各种措施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也不断激励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其中业绩考核是企业所有者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业绩考核以财务指标、个人业绩为标准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和激励。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以下几个财务指标为参考: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等。当管理完成相应的指标时,所有者便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员工继续努力工作。所以,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奖金,故意更改财务指标数据,粉饰出良好的业绩水平,达到业绩考核的标准。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形式

1.虚构或提前确认收入。据了解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采用了虚构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手段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也是目前最常用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1)虚构经济交易。企业虚构销售活动,制造出虚假的销售单、发运凭证、销售发票等会计凭证,并进行收入确认,造成企业销售额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增加的假象。(2)提前确认收入。某些商品在销售后都可以进行退货,企业只能预测商品的退货情况,但不能准确估算商品的退货率。所以会计准则中规定具备退货条件的商品应等到商品退货期满后才可以确认为收入。而大多数企业忽略商品的退货情况,当商品销售后立刻确认为收入,将下一个会计年度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为本会计年度的收入,最终使财务报告出现舞弊状况。

2.利用关联交易改变利润。某些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关联,所以容易出现关联交易。例如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之间进行商品的交易,将市场交易转化为了内部交易,节约了企业市场交易的成本,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另一种方式。这一改变利润的方式也被很多上市公司采用,如: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制改组,改组前与改组后的公司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会经常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交易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虽然这种交易关系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编造虚假的交易事项,人为的增加销售额,提高销售收入;将商品劳务的销售价格提高或降低,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人为的提高或降低的销售收入;在进行商业借贷时采用高息或低息,使公司产生的财务费用增加或降低,进而达到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目的。

3.会计政策、估计的滥用。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估计得分方式来对公司的利润进行操纵,此类变更行为的出发点是建立在操纵公司利润的基础之上,人为的增加或减少财务报告中的利润,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所既定的变更相背离。目前上市公司常用的更改方式有:(1)变更公司坏账计提比例,操纵公司收益。(2)变更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以及年限,操纵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而达到影响企业利润的目的。(3)将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更改,影响投资的利益,操控利润。(4)更改存货的计价办法,增加或减少销售成本。

4.操纵现金流量。近年来出现了多起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证券市场的管理也逐渐加强。投资者对传统的会计盈余指标失去了信任。这些因财务报告舞弊而导致破产的事件告诉我们,现金流量状况成为了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现金流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会计盈余形成过程中会计估计以及会计假设使用频率,使公司内部管理者无法通过相应的手段来改变现金流量,但仍然无法杜绝有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现金流量的方式来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有的企业会通过操纵企业经济业务的内容、交易的结算方式等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操纵。有的企业通过增加企业存货的使用量,减少了存货采购量,加大了现金的折扣比例,促进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进而实现增长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

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亟待进行解决。针对本文提出了几种表现形式,笔者提出了下列几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措施。

1.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不仅是对普通员工加强管理监督,也包括企业管理层的职能、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尤其是上市企业应具备资金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员工的道德观、价值观,管理层要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还应设立相应的惩罚制度。

(2)控制活动。授权审批制度的严格执行能将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交易严格控制在在管理层授权范围内进行。此外,公司对实物的有效控制以及对资产和会计记录的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能有效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产生。笔者认为,要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得到有效地控制,首先上市公司自身应完善对公司活动控制,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同时,加强对公司内部实物的控制,对公司内部成员访问相关电子数据和资料进行权限设置,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实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如财务中会计、出纳等职位相分离,避免出现统一员工因身兼多职而造成的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2.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系统性,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评审的证据客观真实,符合相应的标准,最后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反映给相关的使用者。笔者认为要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由监管部门决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当事务所失去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将出现问题,审计结果也失去了客观性。所以上市公司的会计事务所应由监管部门决定,避免出现企业和事务所共同造假的情况。

(2)加强对事务所的惩罚力度。财政部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会计监督管理两大重要的组织,应加强合作,加强对事务所的监督。当会计事务所出现严重的问题时,应加大惩罚力度,促使事务所提高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积极引导相关执业人员诚信执业,明确其参与或因工作失误而形成的舞弊行为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促进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3.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惩罚力度。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损失,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误导其作出错误的投资决定。所以企业应重视财务舞弊行为,加大防范舞弊措施的成本。有专家建议应引进民事赔偿机制,当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因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而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可以提前诉讼要求上市公司给予损失赔偿。这种方式既可以惩罚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也可以通过法律对上市公司进行约束,避免舞弊事件的出现。同时,还要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进行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

4.改善管理者激励机制。大多数上市公司以盈利指标作为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标。但盈利指标只能对过去的业绩水平加以反映,而对公司当前或未来的业绩状况无法有效反映。许多管理者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对财务报告进行修改、粉饰,隐藏企业的亏损情况,造成财会报告舞弊。因此笔者认为以盈利指标作为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不但不符合会计的性质,也容易被相关管理者加以利用。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将管理者的薪资与公司利润相结合形成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长期与短期的相关考核指标相结合,改进现有的激励机制,避免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更改、粉饰。

5.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石。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导致企业出现诚信问题,

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公开企业的信用评价,加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同时还可以制定信用惩罚机制,对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使企业建立起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进而有效避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作为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要学会判断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出现舞弊行为,掌握和了解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及时发现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对于上市公司上市、配股和停牌等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规定,完善多个参数共同控制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在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利用这一过渡期操控企业利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 二是财务指标更改时要说明更改的原因、理由;三是上市公司应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并作出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

[1]熊艺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李兰香.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现状及手段分析[J].财会研究,2011(7).

篇5

关键词:诚信文化;企业;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48-02

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攀冶公司)是具有国家建筑业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近年来,公司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扎实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树立了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公司连续第九年获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今年4月又获得了四川省“守法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2009年,公司全力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创造了优异的业绩,完成总产值31.79亿元,实现利润7 032万元,全面完成了全年指标和三年经营承包目标,同时还一举摘取了“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向着企业良性发展的轨道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深入开展“讲诚信、塑形象”教育活动,为公司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攀冶公司自2008年底开始,以“讲诚信、塑形象”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为了确保“讲诚信、塑形象”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司按照学习教育和宣传动员、查找问题和落实整改、总结评估和建立机制等三个阶段狠抓落实,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做法,促进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保证了“讲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公司建立并落实了三项制度,加强了对“讲塑”活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领导负责制度,加强了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二是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对联系点单位的“讲塑”活动给予经常性指导。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公司“讲塑”活动领导小组分阶段深入到各分公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总结基层好的做法。

运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讲塑”活动到一线。公司上下组织开展了“诚信做事、诚实做人”大讨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到项目部和班组,通过讨论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树立“以诚信树立形象、以形象赢得市场”的观念,正确处理“市场开发、企业形象与管理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讲塑”活动宣传提纲、《攀冶公司诚信事例》等资料,举办了“讲塑”活动知识竞赛和演讲赛,开展了“讲塑”活动问卷调查,收集职工意见和建议50余条,提高了干部职工对“讲塑”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舆论为引导,公司上下充分利用各级报台、内部刊物、简报、局域网、厂务公开栏等,大力宣传开展“讲塑”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及时推广“讲塑”活动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了教育活动信息网络平台,编发简报16期、动态70余条,学习交流材料160余篇。各分公司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组建演讲团到项目部及施工一线巡回演讲,在职工中开展“诚信格言、诚信故事”征集活动,在党员中开展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全公司营造出了深入开展“讲塑”活动的浓厚氛围。

2.找准问题,积极整改,努力塑造“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找准问题,制定对策,抓好整改,是“讲塑”教育活动的关键所在。公司从班组到项目部(科室),从各分公司到公司本部,分层次召开领导班子成员、经营管理人员专题研讨会和职工座谈讨论会90余次,对照规章制度自查、自检和自纠,不怕揭短、不怕暴露问题,层层反思在经营管理和对外业务交往中有违诚信的现象和问题。公司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成用户回访小组,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分别对15家业主、用户单位进行了走访,虚心听取业主、总承包方、小甲方的意见,基本找准了公司在市场观念、安全质量管理、外协队伍管理、现场文明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着实事求是找差距、自我剖析抓整改的原则,公司领导班子先后两次召开查摆问题和剖析原因专题会,将甲方、业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归纳为八个方面的问题,下发至各分公司,自下而上、逐级逐层地开展讨论,找准了公司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制定整改措施提出了诸多建议。公司通过多次专题研究,从市场意识、总承包管理、分包管理、制度执行力、队伍建设等九个方面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讲塑”活动、提升公司形象的对策措施,要求各分公司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反馈到所有走访单位。

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公司坚持“以诚信闯市场、以诚信促发展”,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塑形象”活动,基层党支部认真探索在“提升项目部形象、搞好优质服务、确保施工质量”等工作中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质、安全、高效地推进了重点工程建设,在西昌项目、攀钢钒方圆坯连铸机、攀研院中试线、选钛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向业主、甲方展示了公司“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企业形象。

3.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和构建诚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公司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建立诚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了职工诚信机制、职工信用管理机制、诚信评估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了诚信文化建设顺利推进、不断深化。

坚持边改边建立相关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了监督考核,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公司专门组织了经营管理的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考核和处罚,使企业经营管理和职工个人行为做到了“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违制必究、执法必严”。下属修建分公司制定完善了五年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二十余项制度,在打造品牌、提升特色上下功夫,使诚信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设计院制定了《设计院总承包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做强做精设计、延伸设计服务职能、确保工程优质安全高效的长效机制,展示了工程总承包的良好形象;建筑分公司建立了分包队伍综合履约能力信誉等级评价机制,实现了对分包队伍的有效管控。各具特色的长效机制,将诚信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干部职工的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市场形象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果进一步显现。

二、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诚信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学习教育,职工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通过“讲塑”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深刻领悟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背景下,“讲诚信、塑形象”对公司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诚信理念、诚信行为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还需不断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用科学规范、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工程报价、合同履行、现场签证等工作;信誉是企业的“敲门砖”、形象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信誉好、形象佳就能赢得市场,就能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能铸就企业发展的常青基业;“适应市场、依法治企、合法经营、规范管理”等诚信理念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中逐步巩固,并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讲塑”活动中,公司两级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查梳理,修订完善了与诚信建设相适应的专项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相继制定了《工程项目综合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工程分包管理办法》、《分包及零星劳务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流程。不断强化各级各层次的执行力,尤其在总包项目管理、指挥部管理、外协队伍管理、现场文明施工、投标报价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经营管理处于受控状态,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过程监控,生产经营保持了健康进行。公司围绕全年目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加强过程控制,特别是公司组织的经营管理专项检查,深挖根源,从严进行考核处理,在堵塞漏洞、强化管理、降本增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成本意识、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各分公司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工程任务不足且不均衡、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挖潜降耗,围绕设计优化、技术优化、施工优化等大做文章,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在分包管理和招投标管理上,建立完善了外协队伍的资信档案,严格招投标程序,规范了外协队伍管理。在攀钢热轧酸洗线整体搬迁、方圆坯连铸机等重点项目施工中,参战单位坚持“恪守标准、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抓好质量控制,确保不生产、不转交不合格工程及产品,密切配合小甲方做好后续服务,保证了这两项重点工程一次性试车成功。

篇6

各位领导、同事们上午好:

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参加竞聘。我叫XXX,200X年来到XX市交通基本检测公司工作,四年的检测工作使我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检测经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年领导将自己调配到洁城环保一个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有着美好发展前景科技环保公司。给我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将会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时逢这次难得的竞聘机会,我本着以公司为家的精神,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进一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接受评判。我没有辉煌的过去,只求、把握好现在和将来。今天,我参加公司实验室技术员职位的竞争,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实验室主任的素质。

一是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工作塌实,认真、积极进取。

在前几年的技术研发中和公路的检测中,一个为找出最佳的实验数据,一个为确保高速公路的质量,我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主人翁精神,与公司的兄弟姐妹们,不管在烈日当头的夏天,还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站好每一班岗,完成公司的交给我们各项工作任务。

如今摆在我面前的是焕然一新、充满朝气、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的洁城科技环保公司。也是对我又一次的挑战与锻炼,同时也要接受领导和各位同志们的考验。

二是我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很高的学习兴趣。到公司以后工作后,我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系统学习了有关公路建设中所需实验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检测规范,掌握其目,了解其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且参家公司*年对新孟路的压浆工作,走过弯路也取得领导的一些肯定,还参与了公司的几项科技成果的研发,在公司将来的发展方向上,为自身奠定了一些实践基础。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不干落伍,*年我报考了公路桥梁专业,进一步完善自己对公路建设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习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日常维护工作,从而充实了自己,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是有严于律己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自我锻炼,以“诚信为本”,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干好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认为我有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才能

一是在年底阶段通过公司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认识到自身的缺点,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坚信着要以公司为家,拿出宽容大度的心胸和多为他人着想的爱心,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工作态度。

二是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常时间的公路实验和检测工作,使我熟知各个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能熟练的操作各项仪器设备,并且以及对机器设备的型号和现状都有所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维护经验,不但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对于设备出现小的故障,能够及时参与排除。

通过这次竞聘,如若我竞聘成功我将笨鸟先飞,使实验工作更上一层。决不辜负公司领导对我的期望。

首先、摆正位置,当好领导的助手。在工作中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做到多请示汇报,多交流通气,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既发扬以往好的作风、好的传统、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又注重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探索路子,和大家一道努力,把实验技术提高一个台阶。尊重同事们的合理化建议,畅所欲言,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

其次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以制度管人,以理服人的管理原则。

针对公司制订的管理办法和奖罚制度。我将用真情和我们的每一位同事沟通,相互尊重,使大家有一个宽松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对公司的每个技术员工合理安排,各负其责。对于工作中积极主动、有创意、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给予肯定。对于工作懒散、得过且过的同志,我们给予批评教育帮助。对于违反维护规程和劳动纪律的同志坚决给予举报。不光要加强各个同志的业务学习,还要和每个人员相互探讨,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维护工作。以减少人为操作造成设备损坏。

此时的我在各位领导面前,还不够成熟,老练。但我有百倍的信心和毅力干好实验技术员的工作。这次竞聘不上、我也决不气馁。我将以更高的热情全心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不管做什么发扬不讲价钱,听从领导分配,更不怨天忧人,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得最好,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为公司的事业奉献我微薄的力量。

篇7

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篇【1】

集团公司于20xx年7月8日下发了《大连海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规章制度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的文件。按照陈总提出的“注重集团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财务部张静处长的组织下,本人对《汇编》文件认真学习,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根据学习情况,结合个人实际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日常遵守法规的自觉性。

《汇编》是实现企业职能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表明,没有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便无法对公司经营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处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脉搏,按照高新园区的发展要求,从集团自身的条件出发,设计和建立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公司管理制度。在企业日常的管理运行中,实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实现公司的人、财、物、事、信息的管理以及时间、空间的安排有序化。因此管理制度良好与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二、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它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公司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要有完善、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度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工作中我们不了解制度不按制度执行,那就会导致既定的工作停歇,也会阻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同时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只有公司员工都自觉地遵守了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营运工作才能做到合理化、规划化、制度化,公司才能够做大做强。

三、为企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过这次规章制度学习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认真学习集团的规章制度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因此,掌握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学好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坚持学习的常态化,进一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今后,我将力求在理解和用运《汇编》上下功夫。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儿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的,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员工。在学习方法上,联系自己的会计岗位重点学习《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办法》,并做到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制度与守制度相结合。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领悟了公司这次学习《汇编》的重要性,并且自己结合《汇编》,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很多制度是以前自己不熟悉的和不知道的,像《法律事务管理规定》、《文书管理规定》等,通过这次学习也加强自己的认识与运用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法规的内容。以后会逐渐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公司的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在《汇编》的指引下,为集团公司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为海创集团“打造全国知名公司”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篇【2】

通过2月中旬由办公室组织对《公司规章制度文件汇编》分三次的集中学习,本人经过自我理解和同事们在会上积极的讨论,让我对公司的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也使我反醒到自己平时工作中对于制度方面做不不全面的地方,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的对规章制度的意识得到加强,达到了学习的预期目的。下面是我对这次教育活动的体会:

自开展制度学习以来,我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上认真听取并做好笔记。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是自己与公司快速成长的保证,了解到严格执行公司各项制度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重大责任。通过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实际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各项规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通过这次学习,对照所学的制度,意识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刻细致,平时不是很重视。二是每次做完工作,不善于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三是对工作中不善于自我创新,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是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方面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自我调节,导致有时工作态端不端正从而影响到工作。针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将采取如下改进措施:一是平时应加强对公司相关的业务与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定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二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对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勤总结勤回头看,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做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三是平时应多了解一些有利于工作与公司发展的比较具有新颖的一些好的想法与意见。四是对于自己的工作态度方面,应加强自我调节,在以后的工作坚决杜绝这种事情发生。

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篇【3】

篇8

关键词:公司债权人;权益

一、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的概念、成因及缺陷

(一)公司债权人概念

1.债权人的概念。债权人是除股权资金以外的公司主要资金的提供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法人单位及企业债券持有者。公司债权人在本质上是普通民法意义上的债权人的一种,与普通法意义上的债权人并无实质的区别,只不过公司债权人是在公司法律关系这个特定的框架内享有债权,因而在其请求权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对其保护的方式以及它的特殊需要等方面与其他普通债权人存在区别而已。

(二)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的成因

公司,传统意义上来理解,即以盈利为主,重在对股东的利益的保护,而轻于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由于制度上的缺陷,甚至会出现为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片面的牺牲社会正义来换取经济效益,增加对投资人的保护相应的减弱债权人的债权人的地位。使得债权人的利益更加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地位上的不平等,债权人地位上处于劣势。根据有限责任制度的规定,公司股东有可能将部分风险转嫁给外部的债权人。那么股东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将会失去均衡。这势必对债权人有失公平。

第二,公司股东可能会依靠自身所掌握权利从事有利于自身的不正当交易,使公司和其他债权人蒙受经济损失。

第三,规避侵权责任。因公司的侵权行为任何不特定的当事人都有可能成为非自愿债权人。他们无法在公司的交易之中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自己,常常得不到足额的补偿,使得公司与股东从中受益,债权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丧失自己的权益。公司法规定的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法律原则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三)我国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缺陷

1.我国公司法采取公司越权行为无效的原则。这样会让公司法不能有效的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而对公司债权人从事其登记的经营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的处理原则未作明确规定。但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知这种行为是越权无效行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必然会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损害债权人的权益。

2.在对公司清算上,制定的一些规定并不严谨

在公司的清算上,由于前后出现的时间不同,出现的情况也会不同。但公司法并没有分情况规定,一种情况是,公司运营期间早已难以清偿债务,公司空壳,公司仍继续经营的,董事是否应否对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呢?第二种情况是,在清理债权债务关系时,发现自公司设立后就有从事欺诈行为的情况时,对此,债权人或者清算人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呢?

二、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的意义分析

(一)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与法律地位

传统公司法认为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因为股东是公司的唯一投资者,对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承担亏损的风险,认为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是相同的,利益关系也是一样的.现行公司法规定中认为公司债权人是基于契约等原因而对公司享有请求权的人,并非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有利害关系,所以公司债权人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公司的局外人。

(二)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司的经营事项也逐步在各领域渗透。公司的地位在如今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要,凸显其重要性。契约通常都是人民基于自愿行为而产生的,履行自己的承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意味着个体自由交往的权利实现,也代表着社会对个体自主行为应有的尊重。因此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害,构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如果不积极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社会秩序就会遭到冲击,造成混乱,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公司法不仅仅而且不应仅限于面向少数股东,更要保护其他不断加入的其他交易参与人。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不仅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这种制度的建立是在维护各方利益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既可以使债权人受益,也可以降低股东通过公司形式取得债权资本的成本,从而让债权人和股东都能从中受益。

三、完善我国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公司灭失预警机制

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任何公司都有可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发生经营危机,这样一来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存在被侵害的危险。为保障公司正常运转,保证债权人的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公司灭失预警机制。其可以由下面两个部分构成:

(1)公司灭失预警管理机构。

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应该建立公司灭失预警管理机构,及时的通过财政,物价,统计等手段,收集企业运营情况,实时监测。应当明确一点,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过程,不参与公司的决策,应保持公司决策的独立性。

(2)建立公司灭失分析机构在对于公司经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司的灭失分析机构,有利于及时把握公司动态,对公司信息及时分析把握,从而分析出公司灭失的征兆,及时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另外,该机构人员也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因其他外部因素干扰,影响其公正性。

(二)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我国公司法存在着的一些缺陷,这正是休眠公司产生的重要原因。使得无法对股东、董事,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民法或刑法上的责任。因此引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以此对休眠公司的债权人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股东、董事、经理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同公司生存与发展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后,他们就会顾忌公司休眠的经济和法律成本,这样就可有效避免公司通过休眠而进行投机的情形发生。(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 《法学研究》1998 年第5 期

[2]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商事法论集》(第2 卷)法律出版社

[3]参见张民安《公司少数股东的法律救济》,《法制与社会发 展》1995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输变电 员工 忠诚度 管理

“员工的考核要有明确的规范,要公平、公正、合理,奖惩分明,待遇能与考核结果挂钩。”

“希望能够给员工现场工地的生活起居给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提供更多的便利。包括工地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交通方面的帮助等。”

“工作负责人的考核任命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不仅要有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强的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下属员工的积极性,能替员工工作生活着想,能及时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

“提供合理便利的意见、投诉反映渠道,使底层员工的心声能够让领导听到。”

这些是我在输变电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时所收集的部分意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员工对公司的满意程度不仅仅体现在薪酬方面,还包括了人性化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团队协作、合理的沟通渠道等等。而如果把这些当着员工对公司是否忠诚的标准来看待,那么公司能让我们员工有怎样的忠诚度呢?

目前电力建设高速发展,各输变电公司对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导致员工离职、跳槽率节节攀高。虽然适度人才流动具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公司可淘汰不合格和缺乏忠诚度的员工。但是,员工流动比率偏高,则说明公司缺乏稳定的员工队伍,更表现出员工对公司缺乏忠诚度。要想在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人才战略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忠诚度高的员工价值,并且加强对员工忠诚度的管理。

员工忠诚度的管理,应是一个始于员工被录用之前,并持续到员工退休或辞职之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如按时间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招聘期、员工稳定期、离职潜伏期、辞职期和辞职后。每一阶段的忠诚度管理都各有侧重,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员工忠诚度。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员工忠诚度是动态可变的,需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或纠正。

一、招聘期

公司的招聘方式主要有在校毕业生招聘、社会招聘、熟人引荐三种。对于在校毕业生的招聘,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客观条件,对其主观意愿往往忽略不计;而对于社会招聘、熟人引荐的在招聘过程中则往往只重视对求职者工作能力的考察,但是对于其它有用信息,例如:该求职者曾经在哪些企业工作过,平均工作时间长短,离职原因等等,公司却没有考查,从而一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也被招进公司。另外,输变电公司因工程剧增的需要,正是用人之季,为了能尽快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常常会在与求职者的沟通中夸大公司的业绩和发展前景,并给求职者过高的承诺(如薪水、住房、培训等)。当求职者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的承诺不能兑现,那么公司很可能会失去员工的信任,从而导致流动率高。

为此,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要以忠诚度为导向: ①排除跳槽倾向大的求职者;②注重价值取向考核(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求职者的工作技能,还要了解求职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以及改造难度等,并将是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③如实沟通,保持诚信。

二、员工稳定期

员工稳定期是指从员工正式进入公司到开始呈现离职倾向的那段时期。这段时期是员工忠诚度管理的关键阶段。

员工对公司满意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对公司的忠诚度,很难想象一个对公司不满意的员工会忠于公司。因此,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就需要给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公平透明的晋升制度,以及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等。

(1)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员工的薪酬问题始终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关键问题。就现在来说,输变电公司一线员工对自己的工资应该是普遍不满意,为什么呢?就拿周末的加班工资来说,假如扣除不算,那么他们的收入是否可以同相同级别的后勤人员相提并论呢?除此之外,还应为员工提供住房、医疗及养老保险等福利,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2)工作富有弹性、挑战性

鉴于输变电公司的工作性质,常年出差是没办法避免的,家庭和工作难以兼顾。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

可以看到一般员工都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同事和公司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员工的追求,如轮岗。

(3)教育员工、表彰员工

在市场经济中,学习决非耗费光阴,而是一种切实需求。员工通过再教育,文凭的考取,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公司也就更具竞争实力了。而公司也应尽可能满足员工希望得到表扬的心理,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方式。

员工满意度高并不表示忠诚度一定高,要建立高忠诚度还必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一员,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忠于公司,才有可能把公司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共同愿景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氛围和精神。通过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承认员工的劳动和成绩,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和潜力,构建信息通畅的沟通渠道和价值分享体系,营造一种“以企为家”的软环境,最终实现以拴心留人的环境凝聚人才的目的。

(2)信息共享,经常交流

没有人喜欢被管理者蒙在鼓里。员工可获得信息的多少及其重要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且会影响其对自己在公司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如果公司能够加强内部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就可以创造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员工自然也就会忠于公司。

(3)员工参与,决策民主化

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范围越广,程度越大,员工对自己在公司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就越高,其归属感也就越强烈,领导应尽量给予员工希望参与机会。

三、离职潜伏期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素质(如工作能力、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环境因素(如家庭、经济周期和其他公司高薪诱惑)的变化,维持员工忠诚度的条件往往也会随之变化。这时公司要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令员工满意的调整,尽量打消员工产生离职念头。

离职潜伏期是员工离开公司的最后一道“闸门”,所以必须尽力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忠诚度,防止人才流失,而且挽留成功与否也是检验员工忠诚度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改变思想,不能因为“中国其他不多,就是人多”而不尽力挽留员工。要知道招聘一个员工比挽留一个员工成本高得多。

四、辞职期

如果挽留失败,则员工将进入辞职期阶段,即从员工递交辞职报告到正式离开公司的那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公司需要做两件工作:其一是重新招聘合格的员工以填补空缺职位;其二是进行离职面谈,了解离职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以及其对公司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发现目前在员工忠诚度管理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缺陷,为今后员工忠诚度管理的完善提供依据。

五、辞职后

员工离开公司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公司的背叛,多数人认为员工离开公司后就与公司毫无关系,而如果离职后能够一如既往地维护原来公司的声誉,不做有损公司形象的行为,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能够主动为原有公司做点事情,或者与原有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这都能够体现出员工的忠诚,忠诚是可以延展的。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忠诚是互动的,公司期望员工忠诚,员工也期望公司能以诚相待。如果公司对员工忠诚,员工自然要以诚相报,如果公司对员工无动于衷,甚至动辄解聘、辞退,员工也不会有忠诚可言;当然忠诚也是相对的,公司期望员工忠诚,但是不能指望员工的忠诚终身不变,员工期望公司以诚相待,但是不能指望对自己承诺终身。忠诚是建立在双方经济契约和对待的互利关系基础上的情感回报,只有在双方彼此满足的情况下才会生效。一旦基础或一方发生变化,忠诚就会动摇或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如何培养知识型员工忠诚度[J]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篇10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证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28-03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介绍

关于投资者关系管理(IRM:Investor Relation Management)定义有多种表述:比如美国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NIRI)于2001年9月对投资者关系的最新定义是这样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规则,通过对向财经界和其他各界传播的信息内容和渠道的管理,以实现其相对价值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性管理工作。”加拿大投资者关系管理协会(CIRI)对IRM的定义是:“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综合运用金融、市场营销和沟通的方法,向已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介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前景,以便其在获得充分信息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策。”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历史

投资者关系管理兴起的直接原因就是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的兴起。1950年以前,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以个人股东为投资主体的,鉴于信息、资金劣势以及对其他股东“搭便车”的担忧,这些外部股东普遍选择了以消极投资(Passive investment)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他们只是简单地将股票卖掉、“用脚投票”,不参与公司治理。50年代以来,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共同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角。这些机构投资者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用手投票”的动机。股东积极参与,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但为了避免股东干预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必须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发展初期一直保持相对简单的状态,而最近十年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其职能已从初期的仅仅向华尔街经纪人提供被动的财务信息,发展到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提供公司全面信息。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Internet在IRM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线的投资者关系管理(Online IRM)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差距

目前,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沟通已经成为成熟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对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表明,完善而科学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为它们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而且是帮助企业树立信誉、获得资金、提升公司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将成为公司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因此,更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与投资者关系的改善和公司诚信形象的建设。从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虽然上市公司意识到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性,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现状还不尽人意,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共赢互动局面。投资者也无法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双方的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概念没有形成

我国上市公司部分职能由董事会秘书来承担。2001年6月8日同时的深、沪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1年修订本)规定,董事会秘书的职责之一是:“协调和组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项,包括建立信息披露的制度、接待来访、回答咨询、联系股东,向投资者提供公司公开披露的资料,促使上市公司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所以目前董秘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时所依托的法规环境,仅仅停留在信息披露管理工作的层面,对公众、投资者仅仅是“接待”、“咨询”和“联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工作是被动的

首先,我国新股上市客观上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股票要保持高流动性并不困难。另外,公司进行融资只要按照监管机关和交易所制定的相关规则办理,基本上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在股票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都有保证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强化与投资者的关系显然缺乏动力,而国外公司是主动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渠道很少

目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渠道很少,只是通过公司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如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而在国外除了必需指定信息披露以外,还有电话或见面交流会等各种方式经常的交流,可以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随时进行良好的沟通。

四、我国上市公司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机制的建议

目前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系统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也已经开始起步。我国上市公司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机制:

(一)强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诚信责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造成了目前上市公司的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危机”。因此,推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强化上市公司诚信责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强调的就是公司的诚信责任,要求公司要从“只要不被抓住就可以”和“不要违反监管规定"提升到“自觉履行对股东对投资者的义务”,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建立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整合证券市场信息资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真正建立起企业与投资者的沟通系统,保证信息对称,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充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知情权。

(二)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工具

证券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有关某个资本品的全部信息都能够迅速、完整和准确的被某个关注它的投资者所得到,进而作为该资本品的购买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明确的判断出该资本品的价值,从而得以以符合价值的价格购买到该资本品。所以信息披露制度是建立有效资本市场的基础和核心。在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市场上充斥了虚假或延迟公布的信息,甚至有的公司对信息故意隐瞒不报。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其核心就是对投资者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和完全,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投资者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三)有效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目前我国发展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稳定市场,减少投机现象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机构投资者也和中小投资者一样,存在着和上市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在发现上市公司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用脚投票”,这与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初衷不相符合。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提高投资者(下转第55页)(上接第29页)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否则无法通过市场调整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四)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所以必须使我国上市公司能够掌握组织信息、传递信息和分析信息等基本技巧,以专业化的手段从事投资者关系活动,否则无法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地不断发展与规范,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理念也会随之转变,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投资者关系管理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与投资者及中介机构交流与沟通的有效管理工具,并将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德明、王彦超,2007:《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南开管理评论

[2]张菊朋,2007:《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沟通问题研究》,科技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