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教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 侯惠勤.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

篇2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就现在所处环境的改革和进步并举的时代中,学校一定要着重加大对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随着资源自主调节配置的逐步完善,“无形的手”在各种物质资源配置中主导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让全球所有行业领域出现了众多改变,同时进一步使大家的信仰、想法及目标追求偏离轨道。这个时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广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供了管理中职学生解决新矛盾等一些新问题的工作方向和机会,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努力做好广大中职学生思想工作新的生命力。

一、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让广大学生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以此改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导学生行动的社会行为。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仅可以促使广大中职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素质,改变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意识。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意识形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并能够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世界,培养新的创造力。

二、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其中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及经济环境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广大学生对物质利益产生了新的认识。旧利益的破碎,新利益的产生必将引起利益主体在思维方面上的波动,增强对中职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上的复杂性,同时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上带来巨大的难题。

2.学生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强

第一,从同学们的素质来看,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各方面素质相对比上中专的好些。如果将在读的高中阶段的同学与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文化基础相对比,中职学生还是跟高中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老师教学也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存在着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容易自我否定,在学习态度上较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从培养重点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中专教学很多是教同学们一些实用技术、实践性的为以后工作做准备的技能,几乎不讲与之无关的课程。这些诸多因素都阻碍着学习的发展进程,最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顺。

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中专学校在引导学生培育价值观的时候,都是很笼统地把“马毛邓”强加施压给学生,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到平时的职业教育课上,同学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没有心思听讲,更不要说能使用在生活中。所以对广大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要做到接地气,要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教育做到形象化、生动化。然而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对中职学生本身特点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上联系不够密集等一些因素,使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时并不及时,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改善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职学校在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理念。从当今社会世界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多元化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将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接受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强调的解放个性和追求自由。“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不能全部屏蔽来自西方的文化,只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民主的心态接受西方中的先进东西,并确立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不能像过去一样过于强调个人牺牲精神和社会利益。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尊重个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将尊重个人价值和尊重社会价值相统一。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就走向不同的社会岗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养,使其在未来岗位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需要学校更多地开展一些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课程,促使中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地履行其真谛。学生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肯定,同时阐释了学生对人文环境的义务和担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群体共同参与进来,利用多种方式,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及身边实例进行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暴自弃等一些消极影响,让学生能够深刻明白做事情不能以金钱功利去衡量,而应该提倡奉献精神,坚持敬业、诚信、友善的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大多数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情绪的两极分化很明显,一方面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强烈,善于表现自己。在情感上表现为更加活跃和热情,但是往往在遇到挫折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这些种种特点让他们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及恋爱成长中容易出现困惑。为了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心理素养,需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相关心理技巧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平时积极和学生的家长联系,对一些不适应教学方法的同学,需及时告知其父母,使学生父母知道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自己孩子在校园中的各种状况,定期和同学们的父母见面沟通,从而达成共识,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转变孩子们的行为。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为了让同学们通过教师的帮助,从而发现自己、成长自己。这就要求老师在引导同学们树立价值观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性,争取实现中职学生在想法及身体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当今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必须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老师也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道德状况和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取向进行判别。除此之外,如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之前的教学方式,以指导性进行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尊重学生思想个性的前提下,争取达到共性的和谐统一。

5.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人网络免疫能力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强化学生网络免疫能力是抵制网络负面影响的主要途径。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及使用行为的独立性和隐蔽性等影响都加大了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在网络中能够自主地接受信息和提出信息,因此要让他们学会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抵御网络的消极影响。合理地对网络空间进行利用,加强正确信息的传播,培养学生中职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自主地选择适合他们的积极信息。中职学校要强化网络的正确使用方式的宣传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

6.校园文化潜移默化

坚持环境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文化中的校园文化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校园固有的文化。第一是中职学校的墙壁,让默默无闻的墙壁发挥最大的效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打造中职学校的文化长廊。第二是室外的墙角。定期组织师生对话、学生交流,形成类似英语角的场所,让师生交流谈话,及时解决问题。第三是教室内的黑板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2)健全德育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等一些职业学校的德育技术交流,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课堂上的探讨等活动,着重培养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师资力量。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虽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敢于面对难题,迎接挑战,改善传统的引导模式,创新方式方法。让同学们拥有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我水平,运用各方力量来适应工作,为社会发展、国家复兴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琴.对当代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创新途径的探究.西部素质教育,2016.2.

篇3

摘要:人生价值实践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价值实践中的作用。同时人生价值实践由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促进人生价值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人生价值认知与实践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价值,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二是社会价值,即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作的贡献;其中,人生的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对于人生价值而言,人生价值的实现即价值客体的人所创造的物质或精神成果对社会、他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价值既然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那么价值的实现就与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满足程度有关。在现实中,不同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不同,如何科学理解人生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价值实践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生价值实践。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人生价值观有关,也与人的素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人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开展各项活动,从而越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它影响着其他素质如智力、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智力素质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执著的态度、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给予的。通过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帮助个体保持健康的心态,使得每个个体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积极主动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为创造社会价值奠定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生价值实践提供导向。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一切活动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生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容易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眼前的需要,忽视长远发展的需要;过分关注自我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较少。通过对个体进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育,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或社会群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通过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规范的思想引导,使人们认识到个人不仅是自我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

三、促进人生价值实践对策

人生价值实践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为类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以及它们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价值主体即个体的人、价值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和价值关系赖以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就是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唤醒和弘扬人的主性。它通过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保证、引导和培育、来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强化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注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有加速和阻碍作用。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不仅要考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也要考虑外在的环境。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舆论方面,加强党对宣传理论工作的领导,通过媒体宣传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教育资源方面,要大力开发有利于思想教育的环境资源,如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反映党领导革命队伍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优秀文艺作品,各地设立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及名胜古迹等。

在微观环境方面,应调动家庭和学校在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家庭是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站,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影响。重视父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有关提高父母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正确行为模式、家庭教育观念的课程,提高父母的素养。学校应大气力营造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工具如广播、校报、宣传栏、网络阵地等引导优良学风、宣传高尚道德风气、传播健康科学的生活知识,为个体的个性发展、品质形成、行为的养成必须建构浓郁的学校育人环境。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才有利于个体从内心深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流转速度和准确度日益增强。随着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现代大众传媒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就显得更需要拓展,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力量,结合时下热门事件对其进行讨论,给予必要的思想政治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杜庆华.论合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4,(2).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篇4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

党的十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因素在不断增加。鉴于此,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新途径,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探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是具备良好的保障机制。当前,该项工作主要在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安全、经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开展。一方面,在师资队伍保障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在实践育人工作方面存在不用心、不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与管理中,专业教师及工作人员缺乏实践育人意识及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保障上,不少学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上缺少专业、有力的组织管理结构。除此之外,在安全、经费等保障上,由于部分高校存在一系列制约体系,影响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度不高

第一,部分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社会相关部门及高校较多地停留在文件中,缺少实际行动。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主阵地的重要性认识较低,也就是说高校对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没有进行较好的延伸和补充,一些高校认为其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不大,甚至忽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范畴比较模糊,大部分高校仍然遵循传统观念中的社会实践,没有建立全方面、全过程实践育人的时间概念。

1.3没有形成完整的统筹联动

统筹联动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高效、顺利运行的基础环节,但由于当前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实践育人活动没有实现最佳效果。(1)学校与社会之间。某些政府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大,并且没有实际确定社会向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相应的责任及义务;(2)学校内部之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人事处等部门,而现实中上述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3)课内与课外之间。高校中普遍存在课内与课外互相脱节的现象,既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1.4没有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

科学的考评机制不仅是保障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持,而且能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自律能力。然而,由于一些因素影响,导致当前的考评激励机制缺乏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量化细则,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第一,教师工作评价上,主要体现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评价机制,包括课时费的发放不固定、工作量的归属不规范等方面,因而导致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第二,学生参与评价时,缺少丰富的评价标准,只有单一的评价形式,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内心产生较强的应付心理。总的来说,目前的考评激励机制存在较明显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机制的实际作用,从而降低了师生的实践热情。

2.探究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对策

2.1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

2.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实际育人中,凸显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2.1.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通过理论基础与理论知识优化大学生的头脑,之后根据优化效果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2.1.3坚持开放性原则

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具有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并涉及课堂内外,所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可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及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2]。

2.2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载体及途径

2.2.1积极运用网络载体实现实践育人

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并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积极作用,聘请专业网络编辑人员将网站做成社会正能量的宣传窗口,利用网站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2.2.2科学合理利用红色资源

如贵州遵义医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将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该学院极为注重发挥革命老区的传统,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新措施。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大力宣传革命老区的文化特色,弘扬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不断探索新举措,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有效整合学校内外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之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各高校可以要求大学生在军训、党课培训中抒写心得体会,并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感受以往艰苦年代的不易,从而实现高效的实践育人目标。

2.3强化高校的保障机制

2.3.1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制定规划方案的前提是,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放在教学目标中的首要位置,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整体规划[4],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注重全面规划实践育人的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制定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以便及时掌握实践育人的实施效果,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工作目标。

2.3.2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通过分析当前的相关工作及内容,一方面,加大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工作能够顺利运转。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强化实践育人考核管理,将其纳入高校教育整体评估系统,对于工作表现优秀者给予相应的表彰。另外,为了扩大实践育人的影响力,高校应当有效发挥校园媒介和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大力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工作成效,利用宣传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各地高校的交流与研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思路。

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重点关注实践育人的工作内容、方式、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创新实践育人的载体及途径,强化高校的保障机制等对策,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66-69.

[2]李慧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26):43-44.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21-02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 [1]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从国际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有其比较完整和合理的论证。当前主要有四种观点: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而笔者认为,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更为贴切。

一、逻辑起点的含义

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2]。列宁认为逻辑起点是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或细胞形态。在目前的教科书里关于什么是逻辑起点问题认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要看该范畴是不是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不是该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该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是不是同时也是历史起点” [3]。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从而缺乏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三、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根据上述对逻辑起点的认识,笔者主张“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什么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前提和立足点,把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按照历史实践的根本要求,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而把对人的教育和历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人学理论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启示和引导作用。的人学理论总是以构成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具有多重的现实规定性: (1)“现实的个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2)它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因而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主体;(3)它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因而它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4)它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也是对既有存在物不断扬弃的过程,因而它是不断发展的人。由此,我们把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个人”归结为从事创造性生产劳动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独特个性,并满足其需要及不断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

从现实的人出发,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如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功能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了“现实的人”这个中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并不足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存在提供最后的支撑。

(二)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意义

以 “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存在寻找最根本的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践中把人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满足人的内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要求,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能权衡实现的人,以“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上确立以 “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视野以及加强了对人学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类的“人”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个体,每一个人都是物质存在、社会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就要在个体身上实现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统一。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个体形成对物质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追求;社会存在是人的本质,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的本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人还同时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一个人必须构筑自己的心灵大厦,使得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更有宽度,也更有高度,给灵魂一个惬意的安顿之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强人文关怀,使社会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追求。教育更是一种服务于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相比较于技能等方面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人之为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因而是更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具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人为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心理和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直接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价值与本质规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实现手段。

第二,实践上确立以“现实的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指明了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当前的死气沉沉,流于形式的现状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凸显和张扬的需要,适合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充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的特点,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更关注人的情况下充满生机与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始于并为了“现实的个人”而产生发展。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才能够客观地把握现实教育、社会活动的真实面目和内在规律,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需要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原则方法。

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可以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轻视人的自然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的局限。其次,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应既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及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人的自然价值,实现社会性和自然性并重的双向建构,并把人的主体性置于空前的高度。最后,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目标具体化、教育方法隐蔽化。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极大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界也引起不少争论,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什么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界定和确立提出一些思考。我们相信,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索不断深入,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4):56-57.

篇6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3.6.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61-05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带动广大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今农村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思想政治、劳动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这些使他们成为人才,并能够保持领先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的上述综合素质的实践考察来看,农村实用人才初步具备了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管理能力,但显得不足的是文化知识,而最欠缺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恰恰是农村实用人才能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壮大的旗帜、成为一个农业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因此,要想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发展中可持续的带头作用,不仅要在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培养,还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一、思想政治素质是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灵魂

在现代竞争中,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实用人才就是竞争和发展的关键。从人才(包括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和竞争的特点和规律来看,其外在衡量尺度通常是人才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产出的价值和绩效,而内在的尺度则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和比拼。在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中,身体、知识、技术、管理等素质备受重视。而具有更高层次和行为引领作用的思想政治素质常常被忽视。事实上,“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个人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思想素质是由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个因素组成,这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构成了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多元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居于各种素质之首,它对农村实用人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成长、发挥作用具有引导和保证性作用。

从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构成来分析,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是以一个整体在运行并发挥作用。很难分清——也没有必要分清是哪种素质在发挥作用或作用力大小、强弱、好坏。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理分析还是实践印证,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地位、功能、作用力的确存在着差别。对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中各个素质的差异性剖析,既可以凸显本文论证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而且这种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的素质。

从理论层面讲,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素质群,其中不同的素质处于不同的位次,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实践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培养和塑造方式和途径。在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和灵魂,是第一素质。由于思想政治素质讲的是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观念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这是管人的思想方向、管行为的素质,这种素质对一个人能够成为一个有战略眼光,谙熟国内外形势、理解政府政策的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没有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事可做,但做不了做不大做不强事业,有眼光但没有开阔的视野。思想决定眼界,视野决定了实际的发展。其二,文化知识素质,体现了人才的知识积累,对劳动技能、技术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同时也影响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素质是靠教育和读书得来的。我们往往以受教育的学历来简单地衡量。可以说,文化知识是个人素质提高的基础。其三。劳动技能、技术、管理等素质,这是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生产经营素质,是实践性的素质,也是农村实用人才中的关键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这种生产创造能力。由实践能力素质转化社会生产能力和效果。但这种素质也最容易获得,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就可以初步具备这种生产经营素质。此外还有身体健康素质。这是基础素质。因此,在农村实用人才这些素质群中,身体素质是基础、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文化知识素质是条件、实践素质是目的,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从实践层面考察,当前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依照现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来衡量,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排列顺序:劳动技能、技术、管理等实践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在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实用性的素质比例大,而处于灵魂地位的思想政治素质则处于最低的排位。产生这样序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其一。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选择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快速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农村实用人才也正是在这样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快速地成长起来。他们也都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成为一个方面的人才。其二,符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阐述了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力量、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有文化、思想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可以讲。农村实用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一开始并非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远大的理想信念,而是在追求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个方面的实用人才的。

实际上,从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路径来考察,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农民改善生活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竞争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外在压力,共同汇成了农村实用人才产生和发展的合力。以武陵山区为例,武陵山区是民族地区,它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其区域资源禀赋好,资源相对富集,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如何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中发掘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地方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针对资源特色,培养相应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这些实用人才的成长又挖掘和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把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的产生和成长的轨迹一般是从特色农业人手,在围绕烟叶、茶叶、畜牧、中药材、林果、高山蔬菜、旅游等开发、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一批种养大户、林果专家、科技能手、经济能人、经营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但是这种实用人才成长的路径和培养方式,自然没有能够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有关培训也侧重于快速脱贫致富的生产技能、技术的培训。因此,在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就普遍存在着一个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农村实用人才很难成为优秀的可持续的人才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专业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越来越靠制度的创新和人才的力量。在现实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实用人才对农村经济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即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发展阻力。但总的权衡,积极的作用大于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生产特色、技术专长、经营能力,并借助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和能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生产致富。比如,在农村出现的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他们往往具有种植或养殖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具有一定的种养规模和经济实力。他们通过成立农民专业社,或直接的生产帮带指导的方式,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户生产致富。对于农村经营管理性的人才,他们通过创办的农业加工企业,不仅自身增收,而且也安置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消化当地的农产品,解决了农民生产销售的问题。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他们往往是生产能手、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经营管理行家,他们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数十户和更多的农户从事同类生产经营。对于技能带动型人才,他们拥有一门以上的特长和技能,能够向其他农民传授本人所掌握的技术,农村经纪人则专门从事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进实用技术、传播科技信息等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益的各种中介服务活动。

(二)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致富的榜样和领头人

农村实用人才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农户生产,在这个带动过程中,其自身也先富起来。比如,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由于生产的规模、从事的农业生产品种的价值大,其收入比一般的农户要多,在农村是先富起来的。从实践和经验来看,农民企业管理人才的收入是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种养能手的收入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5-10倍以上,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受益或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农户平均水平3倍以上。养殖能手的收入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5-10倍以上。农村经纪人的收入是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以上。同时,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的农户的收入也高于一般农户。2009年底。湖北省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428个,从社员和非社员的人均纯收入对比来看,前者比后者高出30%以上,其中25%的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非社员高出50%以上。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年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年纯收入平均数15-60%。

(三)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内容全面的工程,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农村的社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在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中,真正走在前面的是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村直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的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并能代表当地最高水准的民间艺术家、手工艺人;从事民间体育活动的人才,也包括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医生等,他们是农村社会的精英,是农村社会繁荣的需要:二是农村社会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村管理人员,有村小组长以上的村干部等,这些人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由于我国乡村治理是村民自治性质,这些人不具备官方身份,依然由农村比较优秀的人才担任,从而形成了乡村管理人才。离开了这些人才,农村社会就难以正常的运行。在农村,大凡是属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往往也是当地乡村精英,他们在农村社会中影响力比较大,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常常在自己富裕之后也不忘为乡村社会建设作贡献,有的出资修路,有的支持教育办学,有的在文体活动方面进行投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力量。

农村实用人才除了具有上述的积极作用之外,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作用。这种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觉悟不高,在农村资源占有使用和利益分配上侵害了一些农户的利益,没有能够很好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比如,一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把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没有对社员进行很好的服务。没有起到帮带支持作用;一些农村经纪人在销售服务中对农户有坑蒙骗的行为,不能做到公平交易。有的经济能人在和农户经济交往行为中有欺行霸市的现象,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实用人才对乡村政治进行不当的干预行为,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和行为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是个别或偶然现象和表现。但它毕竟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积极作用的发挥。损害农村实用人才的正面形象。

总之。从当前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和表现来看,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是明显的。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作用,这除了不断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文化知识等素质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素质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的重要性,而现实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则是个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意识单薄乃至空白,小私有制思想浓厚,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二是对传统的宗教、封建的东西抵抗力差。三是没有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通讯、市场规模、思想观念、教育科学、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自然资源优势未能得以转化和发挥,其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普遍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比较多,农村实用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影响,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的释放和发挥。比如,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但从现实看,农村实用人才不仅存在量的差距,重要的还在于质的差别。现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不大,而且素质整体不高。且不说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仅说文化素质和基本的受教育程度就能够说明才能实用人才的总体素质状况。以恩施州为例,2007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来分析,在2007年农村实用人才52853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有20453人,占39%:高中学历人员28230人,占53%,两项相加占实用人才总量的92%。而2008年,在全州农村实用人才76057人中,小学文化程度10189人,初中文化程度34065人,高中及中专30498人,大专及以上1305人,分别占13.4%,44.8%,40.1%,0.2%。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具有相对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封闭的社会结构,农村这种相对独立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构成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人才在传统文化和技能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培养内容和成长路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产业的发展对象,因此也决定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类型和属性,而历史传统保留发展了特色性的产业和人才队伍,这些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多元人才队伍的底色和基点。比如,在农村有搞封建迷信的、有赌博等不良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一些传统的陋习在农村实用人才身上体现着。因此,根据我们对武陵山地区农村的抽样调查分析,在抽样调查的239份问卷中,有50.2%认为当前农村社会道德滑坡,同时也有186人、占77.8%的人认为在民族地区农村很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国家认同教育。

篇7

关键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88-02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自此以后,人文关怀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工作方法。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人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没能制定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充分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职能,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需求;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化和社会性,忽视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养成。显然,这些思维已不符合现阶段现实生活的需求了。人们往往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洋化现象严重、封建观念的残存以及教育方式、手段的滞后等等,但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人学理论作为指导,使得我们对“人”这个重要主体缺乏研究与反思。想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达到其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宗旨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人”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关怀。

二、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统一关系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人学是一种实践人学,它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现实的人”是其人学范畴的出发点,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人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人本身出发,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表现了人具有不断反省自身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正是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因此,它们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对“人”的共同关注,使得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关系。

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靠人来组织和操作的,又是以人为实施对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应以人学为理论基础,注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注重唤醒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真正以人的需求为标准来关心、爱护人,尊重、理解人,让人们有充分的空间来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合理需要,进而使受教育者自觉转化思想。

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天然的“内在规定性”和实践的原动力,需要和利益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人的需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而不断产生的新需要又会激发出新的创造动机,产生新的创造成果。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只有全面兼顾各种需要的满足才能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地重视其为国家和政党的服务性任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的需要,不能满足其多方面合理的需求,也就无法从主观上带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结合的需要理论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精神性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是一味的说教,让受教育者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违背人的生存基本状况的方式只会将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达到的物质性需要,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解说和正确的精神安抚。另一方面,“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权利,人们不仅仅需要接受实用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也需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一个人接受知识技能教育,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满足物质需求,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而同时也要接受思想精神教育,来明确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进步的动力。精神需求的满足正是行为的动机和保证,有利于受教育者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觉性。

其次,要提升受教育者需要的层次和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理解受教育者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帮助其明确自身的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需要的结构,提高精神境界,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进而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养成。

人学认为,人的个性是由个体主体性和独特性构成的。主体性是个性的内在规定性,独特性则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人学原理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不会以消极被动的心态去接纳别人或外界因素对他的控制,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去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为方式。由此不难发现,想要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不仅需要为其制定正确的思想、行为、价值导向,更需要受教育者本身去积极主动地接受这种教育。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的高度重视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顺应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

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注重人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维度之一。”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拥有平等和谐的关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令人瞩目。受教育者是具有生命主体性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观、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平台,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人们才能树立起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责任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首先关注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第三,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个性。

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不是指整齐划一的指定性发展,而是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和谐发展,所以并不排斥个性的养成。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既是人学的重要关注点,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目标。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反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成为了个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者首先要耐心的认识和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其次要以包容的心态予以理解和接纳;再次要给受教育者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和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要正确引导受教育者培养个性化的人格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正是在这样的一系列过程中来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个性的。

人学的逐渐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确定了有关人学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逐步帮助受教育者走向个性化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求,也是新时期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人民出版社,2006.

[4]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5]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 张耀灿,曹清燕.论人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理论与现实,2007,(6).

[7] 韦兆钧.科学发展观是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8] 刘华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观念[J].教书育人,2009,(12).

[9] 段文灵.试论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J].学习与探究,2007,(6).

篇8

创建有效的评估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合理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思想政治教与的各项客观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评估机制的创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充分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效果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向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要想及时准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是否有效、目的是否达到、计划是否正确被执行,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因此,为了避免陷入盲目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其二,实现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的需要。工作者要想有效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必须及时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反馈。没有科学的评估机制,就不可能有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也就不能实现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合理的有效控制。因此,评估机制的创建和有效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达到目的重要保证。

在残疾人事业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残残疾人事业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缺乏对残疾人工作效果的评估研究,研究残疾人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没有意义。然而,要对残疾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应作出全面研究,建立全国行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残疾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需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计划符合残疾人工作中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因而,本章知识对残疾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可能性、指导思想、范围、内容、特点、原则、方法以及步骤进行有限探讨。

1 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效果的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根据实际工作中队正在进行的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有效的分析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有着不可忽略的必要性。

1.1 效果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正确决策的基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效发挥的各方面条件,能够及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能够为残联部门和教育者提供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使领导部门和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达到科学控制的目的。

1.2 效果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有效管理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过程中,只有通过效果评估,才能发现哪些因素是积极的、哪些因素是消极的,哪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些消极因素需要合理空中。通过进行反复的分析研究,可以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及内容,改善各方面教育条件,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1.3 效果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全面总结的依据。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可以达到理想目标,工作者就需要经常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评估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积极状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评估,或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某一阶段进行评估,掌握全面、科学、真实的信息,有利于我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有力条件,同时,还可从中及时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残疾人工作的发展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的科学展开提供科学依据。

1.4 效果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科学研究的需要。任何一项工作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要经历有实践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有时间上升为理论的多次反复过程。开展残疾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残疾人工作中进行分析、总结、反复认识,从中把握在具体工作中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效果评估,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全面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实践经验,为推动理论建设创造条件。另外,进行效果的评估,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的效果的研究,及是加强工作科学性研究的需要,也是理论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效果评估的指导思想

效果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和至于。特别是残疾人工作的广泛性、社会性、长期性和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现出动态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称,无疑给评估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因此,效果评估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估过程中,工作者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

坚持以动态评估为主,使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全面评估为主,是全面评估与局部评估相结合原则;坚持以阶段性评估为主,使阶段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原则;坚持以肯定性评估为主,是肯定性与否定性评估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客观性评估为主,使客观性评估与主观性评估相结合;使评估结论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并且是全面、公正的有效评估。

3 评估的范围

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应依据教育目的和计划,对残疾人群体施加教育和影响过程,也是残疾人群体主动接受教育并不断反作用于工作者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范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残疾人群体的评估、对工作者的评估、对教育过程的评估。

3.1 对残疾人群体的评估。对残疾人群体的评估是整个评估系统的中心环节和基础环节。其包括两方面意义:第一,对残疾人群体评估是在残疾人事业中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起点。只有认真调查研究和切实评估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群体的思想状况及品的现状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上接40页)才能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教育计划,并付诸实践。第二,对残疾人群体进行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检验。受教育的残疾人思想状况现状是前一个受教育过程的结果。要想对前一个红教育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作出评价,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残疾人现有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过程中必须依据唯物辩证法观点,对已受教育的残疾人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3.2 对工作者的评估。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对工作者做出正确的评估是提高工作者的素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工作者的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工作者的素质进行评估。主要是对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出争取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工作者素质的合理意见。第二,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对工作者素质的重要反映和表现。因此,要向正确评价工作者素质,必须同时对教育效果做出公正的评价。评价工作者不要只停留在工作者素质的评价上,而要找出导致工作者素质现状的原因,以便制定提高工作者素质的具体方案。

3.3 对残联部门的评估。残疾人联合会统管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发展的全局,对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决策、试试、检查和独到的重大责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对残联等部门作出正确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残疾人联合会的评估,主要对影响全局的指导思想、制度管理和人员素质进行评估。如:主要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及其检查、督促和落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是否科学合理,残疾人事业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开展情况。只有残联系统的评估建设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才可能获得正取得和坚强有力的领导。

3.4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在残疾人事业中的过程是工作者、残疾人、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连接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切教育效果都是教育过程的直接产物。只有教育过程符合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残疾人事业中产生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对教育过程及时进行科学评估。首先要检查和评估教育过程中工作者、受教育的残疾人和教育环境是否协调一致;其次要检查和评估教育过程是不是保持良性循环。最后要做教育计划评估,检查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合理。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计划的评估教育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教育过程正常且在规律中良好运行。

在残疾人事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动态的、相互的活动,良好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由于在残疾人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不成熟导致评估体系的创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残疾人工作的复杂性导致评估指标体系很难确定,导致表现形式复杂而又缺乏有效的衡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工作者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把各种效果的结果综合到一起,做出全面客观的准确评价。而且在建立残疾人事业思想和增值教育评估方案的同时,可适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准确辨别各环节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更加符合实际,使最后的评估效果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 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 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篇9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TANG Yan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The purpose and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to publicize and tea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Marxist to the educated according to the will and interests of the proletariat. The completion of this process is implemented by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and the educated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in the process.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 must adhere to student-oriented though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form three perspectives,including the needs of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t also elaborates the ways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facing up to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self-education and other two aspec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eople-oriented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原因上来分析,思政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来源于无产阶级的意志,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理论的思想教育,而这个行为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的,人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对象。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破解社会认同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现状的对立关系,既要发挥思政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能主动接受教育。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要围绕着大学生来开展,只有这样,高校思政教育才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陈旧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只主观上重视了教育者的导向作用,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靠多种方式、手段、渠道来推进这项工作,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关于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尤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 当今社会发展之所需

第一、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知识急剧增加,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更新也很快,要求人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大对信息的甄别和吸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式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性化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当今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个人也必须要紧跟时代,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培养高素质、树立新形象,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忘。如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高校都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政治理论填鸭式的灌输,会引起学生对现行教育的反叛心理,结果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1.2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归纳起来,大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缺乏信仰和理想信念。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社会、未来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第二,以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崇拜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和实利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第三,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感不强、诚信意识淡薄,丧失基本的礼仪,社会责任感淡薄。由此可见,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迫切而且必要的,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接纳自我。

1.3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必需

当前,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人的自然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示,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重课堂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忽略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情感品质,让健康向上的行为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诟病和弊端就是对大学生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极大的漠视。这势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三,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人群。施教者和被施教者互为主客体,但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就是“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这势必成为开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反的方向。因此,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具有极大的权威、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了被动消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道德规范的工具,起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更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途径

2.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身上肩负的重担是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嘱托,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学到有益的知识、是否能健康成长,还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存亡。此外,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给高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惑,还会给家庭、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严重的反叛、抑郁等心理会伴随一些违法行为的产生,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们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接受外部灌输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因此,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其真实内在需求。根据心理需要组织和设计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这时候特别需要亲人的关心,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2.2 正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全面倡导教育的个性化,是对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化的呼唤,是对教师潜在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与运用,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和前提。因为,差异与个性才使得这个世界缤纷多彩。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其素质结构参差不齐。假如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和采取强硬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忽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势必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相对重视自己的长远发展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以及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才更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们进行思政工作的支点和着力点,从而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

2.3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检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否将强加于大学生身上的外部压力,成功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经常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能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倡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的自我醒悟。并且让这种教育深入骨髓、触及灵魂,让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才能使高校思政工作达到相应的效果。

2.4 构建科学的教学制度

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环节中,首先,我们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需要和不感兴趣的知识,我们没必要去强制灌输给学生,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环节中,注重或偏向于解决他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采取广大同学普遍接受的方式来工作。要具备科学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机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2.5 尊重大学生的人格

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的社会知识,大学生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处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但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人格尊严不可轻视,他们与教育者拥有平等的人格,建立和教育者平等的人格关系,既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工作者和受教育者能够相互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2.6 关注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篇10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心理学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在柏拉图性善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起来,罗杰斯所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个人的动机受当前意识的支配并随其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之间的不完善保有的张力是人发展的根本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能够对所存在的方式负责,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关注自由、尊严。只要有适于人性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它就会在自我实现的先天动机驱动下健康的发展。每个个体必须认识到自身最终的责任,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价值观主张建立“主观内在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主观内在价值观”,指价值观前存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性整合的有机构成,也是理解人性的基础,它是自主的、有意向的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它还是主动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基于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的一种假设,另一种假设则是人类的追求具有普遍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则都属于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的循环才能够得到满足。他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来探索和研究人的行为,要想处理好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这五类需要的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既反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反对美国当时的教育制度,主张开展教育改革运动。首先反对教育无目的论,主张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简单机械的灌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校课程理论脱离价值、价值中立,主张实行有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促作用。反对传统教学中的外部评价,将外部评价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训练模式。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大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转到进行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积极主体参与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然而,许多学生忽视了自身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学习。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这还是大学生自身其自觉的主体意识都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若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得到发挥,就要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趋向出现多元化。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行“导员负责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以个体行为为主,造成大学生行为方式个性化的原因。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问题增多的同时解决方式也增多了,就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相信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它的观念正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存在一定的可能。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的接受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契合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呈现多元化。依旧采用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不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而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实效性,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关心人”“帮助人”的作用。若想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际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大学生看做有潜力的成长中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判断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作为教育对象孤立存在的,他们所接受教育的状况和自身素质水平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的独特意识、主观能动性、接受和反应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大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对社会可能产生片面认知。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整体性帮助,满足大学生在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管理大学生时要本着“民主”观念,力求满足大学生的强烈民主意识的需求,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大学生对自我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觉践行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