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经济贸易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船舶经济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定岗实习
中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技术和实际生产业务,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高职业人才素质的目标。同时,企业也希望针对本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特点优先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有效保障人才供给的稳定性。
一、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连市在“十二五”规划别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市的产业升级和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抢抓机遇,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满足“全域城市化”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人力资源整体状况的变化,乃至“用工荒”的出现,也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怎样使企业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目标在于为学生营造具有企业氛围、创建真实生产情境、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标准、技术和实际生产业务,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培养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快速培养合格实用人才的捷径,也是企业积蓄、吸纳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大连经贸学校经过数年校企合作,已经走出一条生源人满为患、就业供不应求,企业排队等待的良性发展之路。下面以大连经贸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合作为例浅谈我们的做法:
(一)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多次组织校企合作洽谈会,探讨合作专业。双方确定开设“电气应用技术”专业,分“船体焊接”和“船体装配”两个方向,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每年要组织一次校企合作总结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推动校企合作稳步开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对接,成功搭建起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建电气焊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和技术人员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同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聘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指导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素质、保证员工的可靠供给,并借助校企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的技术工艺、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以此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三)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好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紧密合作,争取企业提供的更多的实习工位,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延伸至企业,并为企业优先培养急需、特种人才提供可能。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造船厂领导安排安监局领导和造船厂安全员为学生进行2天的进厂前的安全培训。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安全和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学生就顶岗实习。造船厂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带领学生参观厂区环境和工作环境,并叮嘱学生在工作中安全第一,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已有4届260人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企业储备一批技能型人才。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
(四)通过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的融合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针对企业岗位要求,做好“订单式”课程开发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专业标准,开办“企业冠名”班,有效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更多地通过校 “订单式”培养,录用新员工,满足生产、经营、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为每名学生安排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并与学生签订师徒协议。同学们通过实习对自己的所学的专业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还设立“学校冠名”班组,为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组建成立了“经贸一班”、“经贸二班”,“经贸一班”的班长就是08级电气焊接专业刘德建。学校的“班级”到企业成为“班组”。体现了学生的双重性,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企业员工,使骨干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
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校企合作办学层次
以学校为主体,借助校企交流平台,由学校和企业一对一的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和工艺研发服务中心。共建的基地和研发中心可以建在学校里,也可以建在企业中。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设备、设施等条件组建;共建基地所从事的业务既是真实的生产业务,也是学生实训和教师研发的任务;共建基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共同组成,基础员工主要是在职学生。
篇2
2012年经济发展在延续金融危机后期的萧条和低迷而将要落幕,并未如当初人们预期得那么差强人意,但也没有任何惊喜。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依旧曲折,难说2013年可以摆脱这种弱势增长的局面。航运物流市场与全球经济贸易市场息息相关,据国际相关机构的预测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3%;而反映贸易走势风向标的集装箱运输也只增长了4.8%。在此背景下,许多集装箱班轮公司开始抱团取暖,组成各种各样的联盟以抵抗寒冬,而更多的是迫于行业巨头大船、大网络的无奈之举。根据测算,到2013年年底,前10大班轮公司市场份额为63%,较10年前已经提高了将近15个百分点。这或许像是更多庞大的“类马士基”在市场上活动,给忙于吸引中转货物的国际码头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为这些联盟一下可以给你带来甚至百万箱的意外惊喜,也可能一夜让码头多年积累的家业扫去一半。集装箱班轮市场格局已说明,卖方市场的地位愈加巩固!
对于完全竞争的干散货市场而言,运输总量变化与全球贸易增长保持一致(较2011年增长了4.12%)。而市场总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铁矿石、煤仍然占干散货运输总量的50%左右。受市场需求的运力在船东、承运人、造船厂三方面的博弈下,增长有所放缓。其中,新船运力交付增幅开始减少(据贸发会《2012年世界海运评述》提到过去四年全球船队仅增长了37%);拆解速度加快,到2012年10月份,拆解船舶载重吨数同比上涨了36%左右。这意味着这一轮的运力扩张竞赛以“悲观弃船”为结局。油运市场也是如此,在低位区域徘徊已将近四年,从2012年波罗的海的油轮运价指数可以看出(到年底,BDTI同比下降接近9%;BCTI下降接近13%)。
纵观2012年发展情况,运价延续2011年末的下滑势头,且不断恶化,最主要原因仍是运力供需严重失衡。自2012年7月1日开始对所有类型船舶实施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保护涂层性能标准(PSPC),这将加大船舶的制造成本。为此,船东和船厂加快了在建船舶的下水速度,这是2012年上半年运力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船舶的大型化在加快货物周转和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下了大量船舶运力,这给当前运力扩张而需求下滑的国际海运市场带来巨大伤害,受到行业内的强烈抵制,航运企业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展望2013年,航运市场形势仍然严峻。目前全球船舶市场供需矛盾难以消除,船舶市场仍将持续低迷,短期内市场回升的可能性较小。新造船市场需求和2012 年相比发生结构性变化。散货船(据《散货船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成交量总体下降,但是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油船成交量也开始出现小幅回升。其中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与运输相关的大型装备产品市场综合表现较为活跃,而集装箱船特别是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十分疲软。同时专家预计,2013年集装箱航运市场将出现严重的吨位过剩,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经济环境更难预测,令2013年航运市场雪上加霜的因素可能还有近日出台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从表面上看,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似乎可以缓解经济下滑压力。不过,笔者认为,QE3的推出导致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短期内对中国企业出口不利。期待QE3的推出振兴美国经济,这种影响和结果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印证。对于班轮公司来说,可能首先经历的是QE3对出口需求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还有市场复苏时间的不确定性。
篇3
[关键词] 集装箱运价;中美航线;运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U169 [文献标识码] A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许多文献基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工具对集装箱运价进行了相关研究。何德权,郭耀煌(2000)建立了运输企业的运价与运输时间对策理论定价模型,并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两种不同状态下的两个运输企业的运价均衡点,为运输企业的运价调整提供依据。徐天芳,尚作斌等(2002)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运力、运量、船舶技术和燃油价格的等量关系,解释了这些变量对航运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为航运企业提供了应对措施。侯荣华(2003)建立了以航速和箱位为自变量的单个船舶的航运生产函数,以供方短期单位成本推导出航运供给函数,得出了需求接近供给能力时运价将会大幅提高的结论。Leach(2004)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使得船舶供给短缺,在船舶不足的情况下,船公司将会提高运价。胡宁华(2010)运用滞后响应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别探讨了经济发展情况、人民币汇率、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以及国际油价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影响,并指出国际油价的信息可以改进CCFI未来趋势的预测。Amir H.Alizadeh和Wayne K.Talley(2011)收集了从2006年1月到2009年3月登记的不同船型的信息,运用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了船舶与合同特点对融资租赁集装箱船舶的运费及其码头停靠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船壳的船舶相比双层船壳运价低,运费与融资租赁合同时限呈正相关,与船舶使用效率呈负相关,运价和租赁期限会共同影响船公司对航线的选择。Y.H.Venus Lun, Kee-hung Lai等(2011)从需求链的角度对航运业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收集了1996―2007年的新船价格、二手船价格、航运需求、运价以及运力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上述5个相关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量选取与假设
(一)国际油价
国际油价对航运运价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第一,油价的波动会影响航运企业的单位成本,缩小利润空间。第二,油价降低会使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下降,从而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商品价格出口到美国,提高美国国内的消费量。随之拉动运输需求,拉高航运价格。本文选取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的月平均价来代表国际油价。
(二)采购经理指数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有重要的监测和预测作用。PMI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一次,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在PMI基础上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的PMI作为变量。需要注意的是,美国PMI往往对于亚洲出口有提前作用,在经济情况良好的时期,美国6个月之前的PMI波动与亚洲出口量的波动趋势呈现类似性,在经济情况低迷时期则提前期为3到4个月,本文选取提前期为三个月的美国PMI作为变量。
(三)汇率
汇率对航运企业的运价也存在一定影响。根据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一国货币的贬值有助于提高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出口量。集装箱远洋运输业多以美元结算,汇率的升值会导致船公司利润空间缩小。
(四)其他变量
本文还采用了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总值、美国进口额、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作为变量。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美西运价指数(CCFI)为应变量,收集了自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中国PMI)、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总值、WTI月平均价格、美国进口额和新出口订单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美国的PMI采用提前三个月(2010年1月―2012年4月)的PMI指标值作为变量。
三、实证分析
篇4
关键词:亚太经济;格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集团化以及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亚太各国正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力图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合作道路。对于亚太地区的国家,不可能形成欧共体或者北美自由贸易形式的区域化或者集团化经济形式,针对亚太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次区域、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亚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现实路径,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经济格局,本文对亚太经济的格局进行分析,并且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进行探讨,提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一、当前亚太经济新格局
(一)亚太经济的格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东盟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的崛、美国先后将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向亚太地区进行调整,促使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对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向东转移,使得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的地位越发重要。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从2011年的数据统计来看,亚太地区的GDP总额排名在前三位的是美国、中国以及日本;从对外贸易的总额以及FDI总额来看,除亚洲四小龙是由于其特征导致的排名比较靠前,其余国家的GDP基本是一致的;从国家的人均GDP角度来看,排名在前三的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由此可以表明,在亚太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以及规模的差异比较大,其中,美国是处于超强地位的,是亚太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发达程度最高的经济提。其次是日本、加拿大以及亚洲四小龙,它们也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体,根据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属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此外,亚太地区还有一批新兴的经济体,比如俄罗斯、东盟、墨西哥等,还具有经济规模比较小、发展层次比较低的经济体。总体而言,亚太地区是一个美国、中国以及日本三个超级大国主导、其他经济体共同增长的多元化增长极。
(二)亚太经济发展格局下加强两岸贸易合作的必要性
在亚太经济发展的格局下,加强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的,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亚太新格局的形成,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两岸贸易合作是当前经济贸易过程中的必要活动。
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一体化背景下,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亚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大陆而言,想要实现成为亚太或东亚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加强两岸四地之间的合作是一个核心的措施。在亚太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两岸次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是经济繁荣的需求,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全球以及亚太战略的重要环节。其次,从国内形势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逐渐增多,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从今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来看,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顺差来源地以及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台湾也是我国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在新的亚太经济格局下,我国要加强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往来,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亚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在亚太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
1.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于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在多年的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的出口商品一般都是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仍然是占了一半左右。一些加工深度较高的产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技术比较落后、质量档次不高的状态,对于出口效益的提高以及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应该向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方向发展。
2.亚太地区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国的竞争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导产品是手工品,近年来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降低。
3.我国的基础建设速度相比于经济建设速度显得滞后。我国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导致增长结构出现了裂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我国的投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二)亚太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
亚太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调整,但其有利影响还是占重要地位。
1.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机会。亚太离去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具有悠久的贸易传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源都是不完全的,为了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强对外贸易的力度,从其他国家获得本国的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流量在逐渐增加,说明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2.亚太地区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日本的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都是以贸易为主要特色的。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近年来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离不开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这一前提。
3.中国的市场潜力较大,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就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对我国的了解逐渐加深,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经济需求,对很多国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新引力,就当前我国的外资投资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经济贸易之间的往来十分频繁,也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自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第二,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多数以手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层次较低,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我国的产品质量层次有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增加,现代的出口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比如钢铁、汽车、船舶等,逐渐成为我国新的出口产业。第三,在外贸经营主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最大,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额相对较小。在我国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要快。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为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地位逐渐加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大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平稳发展。
1.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这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政府应该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鼓励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应该要不断加强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扩大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克服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2.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贸易摩擦进行积极应对。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反倾销、饭补贴的措施,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起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还应该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地应对,提高应对交易摩擦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及技术标准的认证工作。加强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标准的认证,主要是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应该要不断增加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影响力。
3.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人力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要素,积极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于各种风险的规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应该要加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对外贸易管理能力以及商务能力,为企业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强贸易人才对各种法律法规的了解,便于在贸易出现争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贸易风险的影响。
4.对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出口商品是贸易过程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层次较低,是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首先,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该培育一批战略性出口产品,促进我国产品的性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要给予企业更高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待遇较高,导致外资企业一直占对外贸易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对外贸易比重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给予我国的企业同等的待遇以及激励,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公平的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5.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行业,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应该要从服务贸易的发展着手,在巩固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旅游、建筑、运输等服务业的出口,放宽对服务行业的限制,比如放宽对服务外包、金融行业等方面的限制,提高服务也的整体素质以及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具有优势的建筑、运输、旅游等行业着手,然后拓展到其他行业中去。我国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服务行业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要积极鼓励企业进行相应的创新,分析世界经济市场中对服务市场的需求情况,并且将服务市场进行细化,开拓服务市场,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入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素质。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实现服务贸易的转型,就需要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贸易形势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亚太地区新的经济以及形势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在此基础上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腾飞,更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培养优秀的人才、加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等。
参考文献:
[1]汪拓.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J].中国集体经济,2013(01).
[2]王春玉,姚金琢.亚太经济新格局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财贸研究,1995(02).
[3]郭志娇.浅析绿色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辽宁财专学报,2004(01).
篇5
关键字:国际贸易;条约、协定;反倾销;产品应诉
一、中国轴承受反倾销调查事件
2002年2月13日,根据美国托林顿轴承公司等4家公司的申请,美国轴承协会以中国轴承在美国市场低于正常的出口价格销售为由,对我国轴承提起反倾销申诉。当年4月29日,美国商务部通过一项表决,对中国出口轴承进行反倾销调查,包括我国28个省、市的253家轴承企业,涉及2亿多元的出口值。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利用反倾销这一世贸规则允许的贸易保护壁垒,第一次试图对中国产品进行制裁。一旦中国败诉,中国轴承在美国25%的市场份额有可能荡然无存。
2002年4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了最终裁决听证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代表以四对零的绝对票,认定中国应诉企业的轴承对美国轴承工业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判定中国输美国轴承倾销案不成立,美国不能向应诉企业加收任何反倾销税。令人遗憾的是,另有200家国内轴承企业因拒绝应诉,美方将对其征收59.3%的反倾销税。至此,这些企业将因过高的关税而痛失美国市场。
笔者认为,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灾区。自1979年8月中国产品首次被欧共体控告倾销以来,我国企业遭遇到460多起反倾销措施,涉及的商品达到4000多种,直接影响出口金额达100亿美元以上。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条约、协定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任何国家要发展,就不可能闭关自守,必须重视同外界的联系。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紧密联系的纽带。关贸总协定对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取消歧视待遇、加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终于在1995年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它更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迅速发展,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同时又是它的结果,也是生产要素全球自由流动的一种过渡。
贸易条约与协定的发展由来已久,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条约与协定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在内容上也越来越复杂,并且已成为各国加强同外界联系,扩大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
就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概念及种类而言:
(一)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概念
贸易条约与协定(Commercia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确定彼此间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各种书面协议。
目的是为扩展国际市场,保证有效而稳定的供应,保护国内市场,扩大财政收入,加强友好合作,打击和制裁敌对国家,稳定国际贸易秩序,获取经济贸易自由与平等。
贸易条约与协定按照参加缔约国家的多少,可分为双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和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前者是两个国家之间所缔结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后者是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缔结的贸易条约与协定。
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同,它们之间所缔结的贸易条约与协定的内容和作用也有所不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条款,通常是在所谓“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形式上签订的,但事实上,缔约国在经济上的利益,往往是靠缔约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来保证的。因此,各缔约国之间从贸易条约与协定中得到的好处是不一样的。
(二)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种类
1.贸易条约(Commercial Treaty)
贸易条约是全面规定缔约国之间经济和贸易关系的条约,包括很多,如“通商条约”、“友好通商条约”、“通商航海条约”、“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贸易条约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如关税的征收及海关通关手续、缔约国双方公民和企业在对方国家所享有的经济权利、船舶航行和港口使用、知识产权的保护、铁路运输、转口和过境、进口商品的国内捐税、进出口数量限制以及仲裁裁决的执行等各方面问题。
这种条约一般是由国家首脑或其特派的全权代表来签订,并经最高权力机关批准才能生效,其有效期也较长。
2.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和贸易议定书(Trade Protocol)
贸易协定是缔约国家为调整和发展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而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与贸易条约相比,贸易协定所涉及的面较窄,内容比较具体,有效期较短,签订的程序也较简单,一般只须经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生效。由此产生的贸易议定书是指缔约国就发展贸易关系中某项具体问题所达成的书面协议。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议定书一般是对已签订的贸易协定进行补充、解释或修改,也可在未签订贸易协定的情况下,先签订贸易议定书作为临时依据,此外,在签订长期贸易协定时,往往通过贸易议定书来规定年度贸易的具体事项。
3.支付协定(Payment Agreement)
支付协定是缔约国之间关于贸易和其他方面债权、债务结算办法的一种书面协议。支付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清算机构、开立清算帐户、规定清算项目与范围、规定清算货币和清算方法以及清算帐户的差额处理等。
自1929年至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签订支付协定的国家日益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是双边支付协定。但自1958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行货币自由兑换,放松外汇管制,双边支付清算逐渐为多边现汇支付结算所代替,已不再需要签订支付清算协定。至于一些仍然实行外汇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时还需要通过支付协定来清算对外债权和债务。
4.国际商品协定(International Commodity Agreement)
国际商品协定是指某项商品的生产国(出口国)与消费国(进口国)就该项商品的价格、购销等问题,经过协商达成的政府间的多边贸易协定。
国际商品协定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受世界经济动荡不定、市场行情变化异常的影响,价格经常波动。发展中国家为保障它们的利益,希望通过协定维持合理的价格;而作为主要消费国的工业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协定保证价格不致涨得太高,并能保证供应。国际商品协定主要通过经济条款来稳定价格。
三、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应诉反倾销的主要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任何国家要发展,就不可能闭关自守,必须重视同外界的联系,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紧密联系的纽带。
笔者认为,首先,我国企业不要害怕外国企业向我国产品提起的所谓反倾销调查。构成倾销是要具备出口产品价格低于正常价格、产品数量达到不可忽略不计的程度以及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三个条件的。我国由于劳动力商品价格低,商品成本也就比较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较低,不一定就是低于正常价格,构成倾销。另外,反倾销调查是一个行政程序,各国反倾销调查的目的不是追究有关当事方以前的责任,而是限制其今后的倾销行为。反倾销针对的是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企业。
其次,要敢于积极应战。不应诉就会失去在案件审理中进行反驳和申辩的机会,就会出现“不战而败”的惨局;不应诉就会导致外国人认为我们好欺负,他们以我国产品反倾销就会变本加厉,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殃及无辜;不应诉应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类产品将被挤出国外市场;不应诉就会失去申请复审的机会。
最后,反倾销对的是某一类产品时,而这类产品可能涉及很多出口企业,涉案企业最忌讳的是自动弃权,这意味着放弃了市场。由于国很重视应诉企业在产业中的代表性,因此群体应诉就能起到具有代表性的良好作用。如果整个产业集体应诉还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分摊的诉讼经费,从而降低应诉风险。
篇6
国家再出重拳治理产能过剩。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规划了未来5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路线图”。
“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之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牵头,发文上升到国务院层次,意味着问题的重要性提升。”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此次《意见》分别提出了几大行业分业施策意见,并确定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8项主要任务,包括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开拓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巩固扩大国际市场等。
“从严禁新增产能项目的表态来看,除了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也被全面禁止,这表明政府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决心很大,比以往政策都更加严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此次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项目,算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新举措。
按计划,2015年底前将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值得注意的是,光伏和风电这两大之前一度被划入产能过剩的行业,考虑到其远期战略发展需求,没有纳入《意见》中。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痼疾,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而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郑立新表示,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行业重复建设严重。
“我们当时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过多依靠控制和限制审批,总以为控制和限制审批就能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几年过去了,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分析道。
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上运输业;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主席出访东盟国家,为提高与东盟各国海上贸易往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方针。宁波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将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
一、宁波海上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1.具备世界级大港的港口优势,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较不完善
2015年1月,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指出,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具备世界级的超级大港。宁波位于长江发展轴和沿岸经济带T形交汇点上,向外辐射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辐射连接沿海各大港口。借此优势,近年来宁波港口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宁波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4 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646.4万吨,比上年增长6.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0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了11.49%,比韩国釜山港多4.8万标准箱,首次成为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宁波港共有生产性泊位328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99座,其中5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63座。宁波现已拥有国内最大的海上原油码头、液体化工产品码头以及国际领先水平的码头设施配置。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航运繁忙时锚地占用紧张、基础设施检查维护体系不完善等。除此之外,集装箱的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也远远不及青岛港。在美国《商业日报》权威的“2012年全球码头综合船时效率”榜单中,青岛港位居第一位。除此之外,今年七月,青岛港开始建设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装卸码头,码头建设成功之后青岛港将赶超荷兰鹿特丹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装卸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口。这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优异的装卸工艺和管理部门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宁波港在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和提升装卸自动化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贸易结构层次低
随着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正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宁波地区海洋贸易中货物贸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近几年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略有下降,经济结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完善,如涉海金融业、信息业、保险业等,服务型产业并没有很彻底的与海洋产业相融合。拿涉海金融业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方针的提出,势必会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此时外汇的管理和国际结算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涉海金融业发展不完善,必然会给国际贸易的进行带来重重阻碍,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第二,缺乏大量相关的涉海服务型人才,如船舶货运等人才较为欠缺。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在宁波港口挂靠,由于船公司不熟悉港口情况,难以对船舶进行直接照管。此时船公司可委托人代办船舶在港业务,即船代和货代。这样做既高效又经济,可降低运输成本,加速船舶的周转。但由于现在货代船代公司经营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较少,难以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其次,仅是对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传统服务贸易业进行发展,这些产业无法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利润,故不能稳固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3.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策支持力度可间接反应港口的发展程度,因为它表现在政府对其资源要素的分配上。虽然浙江省已经将宁波市提升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示范区,但与国内一些知名港口相比,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如上海港、青岛港等。
4.集海陆空为一体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基于宁波港持续增长的货物吞吐量,宁波市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港口运输为核心,集水路、公路、铁路、管道和皮带五种方式于一体的集疏运互通网络体系。其中,水运是宁波港最主要的集疏运方式,主要提供沿长江和沿海发展轴上的矿石、原油、煤炭、液化气和液体化工等货物的中转运输服务;公路主要承担集装箱和部分散杂货的运输;铁路主要承担金属矿石等货物运输服务;管道主要为镇海的原油及成品油等提供集疏运服务;皮带主要承担电厂等临港企业的煤炭、金属矿石等货物的运输服务。
二、结合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宁波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港口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促进“港口经济圈”的建设
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和“港口经济圈”战略方针融洽对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基础。
(1)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
对于海上运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服务和效率。在集装箱吞吐如此繁忙的宁波港,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将大程度的节省船公司的成本。据了解,载有6000箱的大集装箱船一天的费用就是20万美元,每节约1秒钟,就可为船运公司节约2美元。要提高装卸效率,首先要优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传统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有:底盘车系统、跨运车系统、轮胎式龙门起重机系统等。这些系统各有优缺点,可通过对以上各种装卸工艺进行效益评估,结合计划作业量的大小、所需土地面积的可能性、集装箱内陆集疏运的方式等选择适宜的装卸方式;其次,加强对装卸工人的管理工作,设置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奖罚制度,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后,提高集装箱装卸的自动化程度,着重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装卸码头,使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
(2)加强港口基础性设施建设和维护
港口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将直接决定了港口经济的发展。首先,多建设些集装箱杂散货码头,以应对集装箱的高吞吐量。尝试建设邮轮码头,使世界各地的大型邮轮也能入港,促进宁波地区海洋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加大对锚地的建设可以缓解高峰期锚泊压力;其次,如此巨大的吞吐量长此以往必然使一些设施老旧、断裂,所以设备的维护和换新就显得尤其重要。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健全的船舶基础设施维护制体制,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维护,以备突发状况;最后,将码头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集装箱码头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港口电子信息传输(EDI)系统,实现港口、船舶和各大产业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2.提升服务贸易水平,转换贸易结构层次
首先,应大力发展涉海金融业,促进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企业提供涉海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涉海直接融资服务。为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方针对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国际贸易的管理和国际结算的服务水平必不可少;其次,在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知识和技能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贸易产生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利润,为海洋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最后,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加强海陆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的建设,促进宁波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3.健全涉海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想在海洋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培育大量创新型涉海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涉海企业的联系,获取先进的海洋教学设备和资源,聘请企业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去高校兼职传授海运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企业可监督高校教学,毕业后去高校定向实习和招聘;其次,健全海洋教学培训体系,企业与知名涉海院校联系,对企业中在岗人员进行再培训,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学到老,活到老”的良好氛围,从而跟得上突飞猛进的海洋技术的发展;最后,加强海上货物运输和海商法的普及与学习,多培养一些船代货代人才,提升海上服务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佩佩,李积用.宁波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度分析[J].港口经济,2015(4):8-12.
[2]马新房.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2006(6):12.
篇8
这条江水对于韩国人而言就如同黄河、长江对于中国人,是他们的生命线,更是他们的精神图腾。汉江不仅贯穿了韩国的土地,也贯穿了它的历史,见证了它所发生的一切。在世人眼中,汉江和首尔都代表着韩国,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国创造的“从1962年至1994年经济实现年均9%的增长,人均GNP从87美元增至10548美元”的经济奇迹会被称之为“汉江奇迹”了。尽管在1997和1998年韩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GDP严重缩水),“汉江奇迹”的光芒却没有因此而衰减:在1999和2000年(仅仅在危机过后的一到两年),韩国经济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9%和9.3%,经济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2001年,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韩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达到了3%;2002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6.3%。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复原,而且光辉更胜从前。
是什么在支撑韩国创造“汉江奇迹”?如果说高丽民族的自强不息是坚固的精神支柱,那么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则是坚固的实物支点。它为“汉江奇迹”提供了产生的必然,它的这种作用与韩国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了解韩国的外贸出口,也就等于读懂“汉江奇迹”。
韩国出口用数字说话
先让我们来关注以下新闻:
据韩国产业资源部近日发表的《2004年进出口情况》报告显示,去年韩国出口为2542.2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31.2%,进口为2244.45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25.5%,贸易顺差达297.51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1995年,韩出口额仅为1000亿美元,今天,韩经过9年的努力,出口额达到了2500亿美元,这是继加拿大(2000年)、中国(2001年)、比利时(2003年)、香港(2004年)等国家和地区后世界第12个达到这一标准的国家。如果除去占中转贸易较高的比利时和香港外,韩已进入了出口2500亿美元的世界10强之内。在进口方面,由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扬,再加上进口需求增大,韩去年进口达到了22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韩更从2003年第14位进口国进入世界第13位进口国。
2004年韩对外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均出现了好兆,中国增加了42.7%,美国和日本均增25.3%,欧盟增加了39.5%。
或许你在看完以上的一段新闻内容后,会出现短暂的“数字混乱”,你惟一记住的就是“韩国”、“进出口”这些词。当然,这已经足够了。新闻中的所有数字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韩国外贸增长”。用数字来表达这个主题的确显得过于冗长,如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所的菲利浦・马特尔的“按比例压缩法”用数字式叙述来简化它的内容,这条新闻就会变得简单而有趣:韩国在2004年成为了世界上第12大的出口商和第13大的进口商。在这一年里,它总共卖出了2542亿美元的东西,而买进了2244亿美元的东西,顺差298亿美元。假设它2004年总共卖出了100件商品,其中就有10.5辆汽车、2.3个汽车配件、10.4个半导体、10.4个无线通讯机械、5.9条船和6.8台电脑,还有其他的53.7个商品。它的买家主要有中国、美国、香港、欧盟,其中中国买了最多韩国商品,而日本则是韩国最大的卖家。
这样一来,我们通过数字对韩国的进出口情况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韩国的外贸出口受“数字”―数字化商品的影响很大,数字化商品(电子电器等商品)在韩国的外贸出口业务中占主导地位。三星电子公司在韩国国内企业中纯利润第一个突破100亿美元,并实现韩国企业有史以来最高的销售额、营业利润和纯利润,2004年出口额为416亿美元;LG集团努力将今年的出口额从去年的302亿美元大幅增至392亿美元,增幅将达30%。这两家企业都是韩国国内企业无可争议的状元和探花,它们的数字商品的出口景况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业绩,更是对国家的外贸出口有着巨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在韩国有着坚定的“话事”权。当然,韩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只依赖于“数字”,汽车及其零配件制造业、船舶工业也是韩国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韩国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9.6%,出口量达342.9973万辆,比前年增长41.7%。船舶工业光是2004年上半年,已建造各类船舶479万吨、146艘,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26.1%和21.7%。同时,出口各类船舶83.95亿美元,大幅增长36.2%,占同期出口整体的6.8%,其中包括七艘LNG运输船(11.2亿美元)和四个高附加值海洋浮体(16.5亿美元),最终全年的出口总额(150.9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初120亿美元的目标。
韩国出口的成功,其实并没有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它是在韩国政府、韩国企业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把它们细化,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的一些细节,而就是这些细节,最终为出口成功奠定了基础。
卢武铉:把扩大出口放在首位
韩国政府对于外贸出口给予高度重视。韩总统卢武铉通过总理李海瓒在17届定期国会发表的包括经济振兴政策在内的施政方针的演说,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卢武铉提出,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扩大出口和内需,稳定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劳资纠纷,构筑开放、透明、竞争的“革新先导型”经济制;下大力气做好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技术竞争力,确保技术领先优势。而扩大出口,致力于培育出口主导型产业和新产业则被放在了众多振兴经济政策的首位:韩国要争取在2010年出口额达到40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万美元。 为此,要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信息通讯、电子、石化、纺织服装等出口主力产业,在今后五年内继续保持较强的出口竞争力。钢铁,利用FINEX新技术,提高钢铁工业竞争力;造船,致力于建造LNG(液化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继续保持订单和建造量世界第一;汽车,提高汽车质量和品牌价值,今后五年内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强国;IT行业,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IT强国,引领世界新一代数字化电子市场;石化,继续保持世界第四的水平,争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石化供给基地;纺织服装,利用尖端技术和韩流影响,扩大出口,还要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宇航、纳米和环境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
除了在政策方面的倾斜外,韩国政府还在法律法规、职能部门方面给予了韩国外贸出口所能给予的全部帮助。于1986年颁布的《韩国对外贸易法》是韩国政府管理和振兴对外贸易的基本法,与《外汇交易法》、 《关税法》、《有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法》和为保护、扶植特定贸易的各项“振兴法”及与贸易有关的个别行政法规等构成了韩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设立产业资源部,产业资源部是韩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的宏观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制订的政策包括贸易振兴、双边或多边贸易及产业技术合作在内通商振兴政策;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相关的能源及资源政策;与产业竞争力强化、产业用地、产业环境、流通等相关的产业政策;与产业技术的提高、产业标准化、质量保障等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国内产业损害的调查、判决和采取救济措施等。
另外,韩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FTA(自由贸易区)协商,推进FTA战略,为提高韩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壁垒,改善出口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韩国-智利FTA已于2004年4月生效,打开了韩国构筑自由贸易区的新篇章,韩国-新加坡FTA于2004年底达成协议,韩国-日本FTA计划在今年底结束正式谈判,韩国与墨西哥商定从2004年10月25日开始进入共同研究阶段。从2005年起,韩国将加快推进FTA的进展计划,其中韩国将与东盟、欧洲共同建立自由贸易联盟(EFTA),与加拿大建立FTA的计划也步入协商阶段,并与印度共同探讨FTA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韩国还将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锁定为韩国FTA长期目标。其中韩国-智利FTA给韩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显现:韩国汽车、手机、便携式摄像机、彩电对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4%、229%、101%、95%。
韩国贸易协会:拥有超过65000家会员企业
企业方面,由韩国贸易厂商组建的非盈利民间机构―韩国贸易协会,是韩国民间最大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自1946年建立以来,为发展韩国的贸易及扩大国际经贸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现有会员厂商65000余家。它在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调查研究、组织会展、提供各种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指导、会员服务、培养贸易专业人才以及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等方面,也一直不遗余力。它每年都会就韩贸易界对对外贸易关心事宜作民意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列出该年度韩贸易界在对外贸易中最为关注的十大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贸易界企业所关注,也是政府在外贸进出口中所要面对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中国GDP增长1%,韩国出口增加0.06%
篇9
当前的世界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有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间的竞争力而做出许多的努力。其中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这两者是增强国家经济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对国际贸易于文华认同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这两者的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结合的重要性是什么,其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是本文接下来将要叙述的内容。
文化与贸易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对于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的结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时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因为两者的结合使得两者都得到快速的发展。文化认同能够有效的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间贸易发展,国H贸易又能进一步的加强文化认同的渠道。推进国际间的文化认同发展。文化认同下的国际贸易产品就一般贸易产品在属性上出现差异。促进商品的价格与销量。蕴藏于商品中的文化内容随着商品的流通得以在国际间传播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国际贸易在开展过程中遵循有着强约束力的正是制度以及随着国际贸易的突进渐渐一些有一定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强约束力的正是制度时早先退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诸如一些宗教、历史、价值观。心里特征等等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的进程发展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发展。而一国的特色文化就属于这一种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所以将文化认同融入国际贸易中是正当且有效的。另一角度来分析。文化的船舶需要借助种种的途径。而想要使得文化被认同就要讲文化的本质思想与其中吸引入之处展示。这两者都需要一个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途径的出现。而国际贸易作为国际间经济交流的手段。在范围与受众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将国际贸易融合到文化认同中能够对文化的传播创造更多的途径,能够使得更多的人以一种能够被接受的形式去了解异国特色文化。最终促进文化在国际间的认同。所以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相结合对于两者的发展以及给国家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间融合存在的问题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在将融合着国家特色文化的商品进行贸易流通时,贸易流通成为文化流通的途径。但文化产品本身的用途不再与满足实际物质需要而在于进行信息的传播,提供娱乐。文化认同所要进行的传播是要使得当地受众接受并认同这一文化。在国际间的文化认同主义者眼中,文化产品有着特殊的意义时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但姜文华产品进行自由贸易间的流通。淡化了文化产品在确定民族身份,加强民族认同中的所要扮演的关键角色。但在自由贸易者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文化产品的流通与贸易中流通的产品的属性一致都是对科技、技术、劳动力的利用。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文化产品的流通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只有这推动作用。这是当前不同观念者就两者融合所进行的论争,这一论争阻碍了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的结合。
世界观差异导致文化与贸易主体间的结合问题。国际贸易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接触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的文化,不同的民族的世界观不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编存在一定的差异。世界观是人对于自然、社会等形成的系统的科学的丰富认知体系,其影响着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同地区人们世界观不同。不当的文化融合使得国际贸易中的产品不符合当地人对于相关产品文化的认同。进而对贸易与文化本身造成双重的打击。身份不同和世界观的不同使得两类群体在进行经济交流时,彼此间对于经济环节的追求不同,场次以往两者就某一项活动产生矛盾进而严重影响两者在接下来的交流互动。这种文化与贸易的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会对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带来巨大的阻碍,影响两者在未来的发展。
经济贸易管理模式的差异化管理为两者的发展带来问题。同样的经济贸易管理模式也会对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带来影响。文化认同融合下的国际贸易模式必定会做出针对性贸易策略改变,但在经济贸易管理上的差异化管理使得实际的经济贸易策略未能符合实际产品贸易活动。造成国际贸易活动的失败或者枯滞。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会出现一种新形式的国际贸易,这种新形势的国际贸易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身所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吗。新形式下的贸易在整体的管理中以及策略手段中与传统方式都会形成一定的差异,不及时的做出调整就无法有效的实现相关环节的进一步展开与发展。而在现有的中国式的管理机制中,受到传统观念的思想,企业在开展这种新形势的贸易时往往不能及时的做出变通使得初期的探索往往以失败的结果告终。不仅如此。在其他国家间进行文化性质的国际贸易还需要深入的考虑当地文化影响因素,针对各地区对文化的接受手段方式的不同来判断文化性质的国际贸易该如何进行开展。然而这一环节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并不存在于是很大程度上新形式的男毛衣开展会忽视这一重要的问题进而使得在贸易实际开展时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严重的阻碍贸易的正常展开。
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途径
当前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化传播与中的冲突所造成。所以为了保证文化认同能够更好的恶意国际贸易进行融合就必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与认同。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寻找适合地区发展的多元文化的融合途径。运用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解决国际贸易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啊魔衣问题。牢牢把握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内涵在结合当今世界发展中对于外来文化的审视与运营模式来对融合文化后贸易的进行形态进行调整。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要针对民族文化形成归属感这样才能在日常贸易交流中加强合作间的文化宣传与认同。
理性的对待文化间的冲突。国际上对于文化认同与自由贸易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在开展国际贸易时持有不同观念的人就会对相关贸易的开展提出各种阻碍,也会由贸易产生文化间的冲突。所以加强对文化冲突的理性处理。共同应走啊一种文化认同的氛围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认同。合理的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不同民族间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推动身份互换的文化交流机制使得双方就在国际贸易中融合文化产生共识。
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融合手段。估计贸易主要是进行商品间的流通。而文化认同则需要提供有效的文化缠脖交流的途径。所以通过对贸易商品附加一定的文化属性来完成两者间融合。或者在国家贸易中增加文化产品的贸易。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在未来随着经济开展方式的增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将有着更多的形式,诸如。借助影视文化来推动现实产品的销售宣传,借助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来促进世界对于文化的认同等等。互联网的出现将世界之间的交流变的更为密切。利用互联网同样能够对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带来帮助。互联网是开展新型贸易的有效载体。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需要对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一种提前的收集整理老判断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确定最终的开展策略。互联网还能够更加实时的对各种信息做出调整。当存在突发性的问题时能够利用互联网实时的收集各种数据并提出各种针对性的策略。借助互联网,还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了解不同世界不同地区间人民对于文化的潜在需求。保证文化得以有效稳定的开展进行。
完善企业在国际贸易c文化认同的结合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文提及。中国企业受到传统的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对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灵活性的调整存在不足。企业整体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国际贸易。无法把握住贸易开展的重点。在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的贸易开展策略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对于文化在产品中的融合过于单一古板,不适应不同地区对于产品的特异性需求也不利于文化在当地去得到有效的传播最终得到当地的认同。所以一定要加强国有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这种新型贸易时,一定要进行内部的调整,改变部分原有的管理模式。完善国际贸易进行策略,加强在贸易中的创新与思考。在贸易前期利用多元化的手段确定文化的融合形式,针对不同地区开展特异化的文化策略来保证地区的国际贸易能够符合本地区的文化特异性需求。另外,加强整体环节的管理,对于突发性的各种状况做出合理的响应机制来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
篇10
【关键词】中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构建
一、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特征及重要性分析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商务英语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出来。作为一种连接世界经济贸易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迫使我国的商务英语口译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迎合时代的需求做出改变和调整。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必须对商务英语口译的特性有所了解。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英语,与其他商务英语内容相比,口译的难度系数较大。口译的难度系数是因为商务英语口译,通常具有现场性,所谓现场性主要是指商务英语口译的进行一般是在交易的过程中进行,在交易中,口译人员一般对双方的情况事先没有较多的了解,对进行的交易内容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却要担当起让交易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易的重任,这对于口译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口译人员必须保证能够正确的理解双方的意思,并且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将需要翻译的内容传递给对方,这就对口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当有较高的品格和素质。除此以外,商务英语的口译工作人员除了学习英语技巧和英语知识,还需要对商务、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因为从学科范围上来看,商务英语带有交叉学科的色彩,单纯的英语知识无法满足这一学科对口译人员素质的需求。
商务英语口译的难度系数大,与商务英语口译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在当前这一时期,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扩大的情形下,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多。这就对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教学与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学规模还是教学体系的设置上,都应当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其次,商务英语口译的专业性能够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提升和发展。参与世界经济贸易工作的语言工具很多,但是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就是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口译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种类,它既是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它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的提升和发展,这将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和未来趋势都带来重要的影响。
二、中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职商务英语的教学体系中,口译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口译的实用性决定了在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口译课程的安排必须要重视实践性,因为只有通过实践课程的磨练,才能让学生对具体的应用知识产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重要性有较为宏观的了解,通过这些知识和感受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中职院校中,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虽然已经展开并初具规模,口译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设置却并不科学,这其别是对于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课程的设置,更是停留在一个最肤浅的阶段,这是制约中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当前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实践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课程设置始终影响着一门课程的具体开展效果。商务英语的口译实践课程,在当前的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这主要表现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里,实践教学在课程的时间设置和阶段安排上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实践课程时,不能很好的了解每一次实践课程的目标,需要达成的效果等具体内容,这些会直接影响口译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当前中职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2.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课程的硬件设施不完备。实践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方式相比,除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要求以外,还要对相关的教学设施有要求。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对技巧和熟练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客观的演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增加熟练的程度。在当前的中职院校中,实践课程的方式还较为单一,对于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就必须大量的依赖教学内的实践课程。这种教学内的实践课程,就要求完备的教学设施,对于口译实践而言,就是需要配置相关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但是我国的中职院校受制于其整体的发展水平,在这方面的欠缺很明显。很多院校的硬件设备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实践课程的魅力,使学生对这一课程产生误解和忽视,阻碍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发展。
3.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课程的模式单一。实践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凡是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都应该用来为教学服务。当前的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反复训练、模拟的方式,这种方式固然可行,但是针对于当前形势多变的商务贸易来说,这种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当前的具体情况。这就会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所需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不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发展。
三、中职商务英语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在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相关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重视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实践教学的作用,是改进我国中职教育中商务英语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构建中职商务英语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我们结合上文的现状分析,提出的对策如下:
1.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学内容阶梯式设计,体现商务知识与口译技巧相结合的职业综合素质。商务英语口译以日常商务交际、国际贸易实务、大商务环境经济发展阶梯式递进,各教学模块的编排体现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环环相扣,口译技巧的训练也穿插于教学内容当中,学生在完成口译内容的同时,技巧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不仅仅是指学科内容的规范,而且应该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的把握,特别是将课程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要延伸到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每年的毕业实习期间,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毕业设计的撰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实践指导理论的能力。期间要求对(涉外)贸易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经营状况、业务范围以及与商务翻译、商务助理、外贸业务员、涉外秘书等岗位群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流程,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本课程团队,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指引方向。
2.学校积极的发挥对外拓展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发展依托于学校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作为一个肩负着社会责任的重要组织,应该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积极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更是应该充分的发挥优势,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天地。在当前,我们比较推行的方式就是以校外企业为载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已与北海利博盛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企业给学生指定辅导人员,负责对实训学生的传帮带,企业人员对学生实训期间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估,让学生体验真正的工作氛围,更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强化实地教学。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及其他企业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例如安排学生参观博览会会展中心;组织学生考察当前的市场需求;带领学生到公司见习。通过实地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所需技能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建立多种模式的有效配合与协作。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中等职业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应当紧扣这一时代脉搏,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网络互动学习系统,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结合。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构建网络课堂、口译实战、情境模拟等模块,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在线收看视频节目,并同步进行口译练习,也可通过论坛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和疑惑。使用校园无线电台,向学生播放英语教学节目,使交际技能的训练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成为可能。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就是应该充分的利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特性,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并且将这些模式有机的融合联系起来,有效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燕,樊红霞,熊咏萍等.论中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技能训练 [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张小兰,刘艳锋.应用型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教学措施[J].榆林学院学报,2006(4).
[3]宋丽.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船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