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动物检疫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动物检疫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出口动物检疫案例

篇1

(青海省达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14200)

摘要:结合2008年兽医体制改革以来,达日县产地检疫实际工作的现状及进展情况,结合当前“走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本行业内认真查找出了自身和个人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立查立改,不断完善产地检疫工作推进措施,最终实现“防检并举”、促进达日县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任务目标。

关键词 :达日县;产地检疫;推进措施;建议

达日县2008年统计有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26人,实有8人,乡站编制28人,实有7人。检疫人员按区域需求配置相对合理,报检点办公场所、办公用品等基础设施大有改观,进出口检疫已经实现“电子联网出证”,公路运输检疫主动报检已经形成常态化,逃检、漏检等违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行业和党政对产地检疫的宣传、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社会法制意识逐步固化,促使产地检疫逐步趋于规范化,较改制以前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

1 产地检疫推进措施

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直接主抓属地重点进出关口的报检受理和检疫检验、验物出证;理顺由上至下的监管机制,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下一级的培训、指导与监管,不断提高其综合执法水平与效能;逐步规范产地检疫员的执法行为,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对其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赋予执法证,依法持证上岗、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推进农牧区规模化养殖、专合社建设进程,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管实效;将乡(镇)级派驻机构(职工)和村级防疫员纳入产地检疫监管体系,对其实施必要的专业培训,划片、定员、定责管理农牧分散区,逐步实现产地检疫监管与报检受理全覆盖。

根据新《动物防疫法》,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机构进行整合,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监管责任主体,作为主要行政执法机构,依法负责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工作。

加大属地“防、检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产地检疫的认识,努力营造良性的群防群控氛围;以农牧区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养殖专合社为重点监管对象,实施源头监管,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达到“防、检相促”的目的;利用党政政务公开、媒体宣传、基层人员入户宣传等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社会认知度,建立动物防、检疫监督快速反应、互通联动工作体制,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各种违法活动。

从动物防检监督、执法机构到地方党政部门均要建立健全建立产地检疫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及业务部门的考核范围,制定责任追究制和奖罚制,从根本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县、乡(镇)各级责任片的管理措施,重点加强运输环节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和个体贩运户,有效制止逃检、无证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

加强基层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先从达日县重点进出口公路报检点人手,进一步增置、改善基础设,具体解决缺乏交通工具问题,切实发挥报检点“查、堵、处”的实际作用;逐步完善适应现代防检发展需要的先进的检疫、监督、消毒设备和必须的交通工具,增加对口专业人员编制,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属地产地检疫工作。

着力推进达日县动物免疫标识佩戴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基层防检人员为各乡(镇)责任主体,切实做好相关检疫档案(养殖及防疫信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信息、检疫员录入信息)存档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数据库内容,全面推行电子联网检疫出证和识读溯源的监督检查工作。

2 建议

推进达日县现代检疫体系互联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以本专业(行业)法律法规宣传、业务技能知识普及、国内国际相关资源传递为主,大力宣传并鼓励行业从业人员(检疫员)积极参与,不断丰富站内资源,加强业内互动交流和学习提高,全面提升行业、个人的综合行政执法水平。

篇2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法律环境 法律对策 非关税壁垒形式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各个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众说纷纭,都有各自不用的见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高标准说。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①

第二种观点:环境名义说。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收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②

第三种观点:综合说。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理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③

通过对上述定义的理解,笔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就是一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环保要求,以此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商品和市场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制度。

二 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法律环境

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法律环境不仅包括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包括国际方面的影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为绿色贸易的构筑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比如,根据美国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的规定,如商业性捕鱼技术导致了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伴随性杀害,或伴随性严重伤害超过了美国标准,则禁止那些与该捕鱼技术有关的商用鱼类或者鱼类制品的进口。这一规定为那些在太平洋该地带进行黄鳍金枪鱼捕捞的国家设定了海豚保护标准。 因此,各国国内法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最直接、最有利的法律依据。

在一些国际法规和惯例中也不乏对环境问题的限制。WTO一揽子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也为一些成员国制定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最早的1947年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开始,该条款规定"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缔约国采用或加强一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与GATT相比,WTO有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宣言》序言中规定,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使用世界资源,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达到上诉目标的手段。

三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与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法律制度纷繁复杂,涉及对外贸易、投资等多个方面。如1988年《野生动物法》规定"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进出口中国参加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促进中国产品出口的发展,减少绿色贸易壁垒非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建立严格的进出口制度。此外,加入世贸组织也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改进提供了机遇,我国在入世后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做了修订,并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4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立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了本国境内,而不断与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国际条约尤其是WTO有关协议接轨。

四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巨大影响,暴露出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找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以此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国内法律对策

1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在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增加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的要求,达到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统一。

2 制定和完善应对"生态倾销"方面的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洋垃圾入境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虽然已经有《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阻止一些国家把污染物转移到我国,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抵制发达国家的"生态掠夺"和污染性行业国际转移。

3建立健全环境贸易管理体制,加强经济贸易中的环境管理和环保执法。

首先,要加强环境贸易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制理念;其实要建立健全国家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提高显存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后,应该加强对环保执法部门的监督和监测。

(二)国际法律对策

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环境谈判,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谈判中要求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一定的优惠性政策,以维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集团的利益。

2 认真研究WTO有关法律条款,培养专业人才。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我们应该深入研究WTO有关的法律条款,特别是加强对涉及环境保护例外条款的案例研究。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由于我国缺乏熟知WTO规则的专业人才,我国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及时掌握解决绿色贸易壁垒争端所需的专门知识。

3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灵活解决绿色贸易壁垒争端。WTO争议解决机制对发达国家不正当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要充分利用WTO争议解决机制,力图公正、合理的解决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④

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虽然我们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但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实施符合WTO规则的绿色贸易措施对我国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良性竞争,而且对于保护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注释:

①参见朱晓勤:《WTO与绿色壁垒:若干法律问题分析》,载《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88页。

②参见吕黄生,张亦萌:《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载《环境保护》2001年第4期,第28页。

③参见李泊溪:《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内在冲突与融合》,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一期,第19-23页。

参考文献:

【1】钟筱红等:《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许军珂:《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王鹏:《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6期

【4】吴荻枫:《试论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J],《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

篇3

新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由于我国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环境技术标准要求,被限制进口。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要求较高,我国一些产品在环境、卫生和安全技术标准上不符合进口国的要求被限制进口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从1998年1月起,在全美20多个仓库中陆续发现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材料里含有天牛,且1月中旬在芝加哥发现一些树木已遭到天牛破坏。1998年9月11日,美国农业部签署一项新法令,要求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采取严厉的检验规定,所有包装都须经过高温处理、熏蒸或防护剂处理,否则,所有入境货物将一律被拒绝入关。虽然经过我国政府的多次交涉,但美国政府还是宣布从当年12月17日起将禁止中国木箱包装的产品进入美国境内。英国、欧盟等也宣布对从中国离境产品的木质包装采取紧急措施,实施新的检疫标准。据当时的估算,仅欧盟的这一决定至少影响中国7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

2、由于进口国家实施某种新的强制性规定或标准,被限制进口。发达国家经常颁布强制性法令,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加以严格限制,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有害产品的进入。如浙江绍兴2000年就有两家纺织企业出口的面料因使用禁用偶氮染料被德国“封杀”。其实德国政府早在1994年7月28日颁布法令,禁止在纺织品中使用可分解形成20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后来该法案又几经修改,致癌芳香胺数目增至22种,禁用偶氮染料增至118种。在德国实行此项规定后,欧盟另外一些成员国也纷纷效仿。欧盟近年来也一直在酝酿起草限制含有偶氮类染料产品使用和销售的法令,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关于禁用偶氮染料的立法。

3、由于进口国采取不合理的规定或标准,被限制进口。发达国家有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2002年7月10日,日本政府对蔬菜进口商发出要“自我限制进口”中国冷冻蔬菜指令。原因是在中国冷冻蔬菜的检查中发现杀虫剂“毒死蜱”含量超过日本规定标准,达到0.07PPM。日本政府要求蔬菜进口商必须将农药超标的进口冷冻蔬菜全部销毁。其实,所谓中国冷冻蔬菜农残限量超标,完全是因日本政府对我冷冻蔬菜制定的“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太高所至。日本每年进口4-5万吨蔬菜,99%来自中国。为限制中国蔬菜进口,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规定“毒死蜱”残留限量不超过0.01PPM,但对本国大量生产的萝卜规定的限量标准却是3PPM,相差300倍之多。去年由于日本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实施苛刻的检疫标准,致使我国农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4、由于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实行的双重标准,被限制进口。有些国家对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实施双重检疫标准,遂使我国的出口产品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例如,欧盟禁止从我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的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标准案例。2002年1月31日,欧盟决议,禁止从中国进口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该决议涉及我国94家企业,贸易余额达6.23亿美元,一些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企业,已因此次事件濒临破产境地,这些企业中涉及的劳动力近5万人。禁止进口的原因是我动物源性产品中氯霉素超过其规定的0.1-0.3PPB。当时,仅在荷兰鹿特丹港滞留的我动物源性产品就有265个货柜。而且,被欧盟检出问题货柜的数量不断增加。一旦销毁,我出口企业将遭受巨大的市场损失。按欧盟规定,凡含有2%-3%动物源性成分的加工食品,均要延伸追溯,从市场上召回销毁。2002年3月中下旬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团,赴卢森堡、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丹麦六国进行民间游说和交涉工作,发现荷兰和德国官方实验室做出的微量氯霉素对人体不造成危害的实验报告以及荷兰对出口到美国的小牛肉氯霉素检测标准为不超过10PPB的立法规定,但欧盟对公众隐瞒了一定含量的氯霉素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试验结果。欧盟一方面以中国产品氯霉素超标为由禁止进口,同时却允许其成员含氯霉素的动物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包括对中国出口的北极虾也检出氯霉素超标)。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此外,欧盟要求我动物源性产品中氯霉素含量标准不得超过0.1-0.3PPB,但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都难以做到,不要说发展中国家的实验仪器,即使是欧盟各国本身也不具备对所有产品实行氯霉素含量精确检测的条件。据说,欧盟目前只有两家实验室有能力检测到0.3PPB。因此,连欧盟的进口商也认为,“欧盟是把自己还做不到的事强加给不发达国家,是把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科学定论的东西用自己的法律套住别人,是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掠夺。”

(二)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新贸易壁垒对企业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一是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国内缺乏先进的测试设备,进口大量设备增加了出口企业成本。三是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具体表现形式有:

1、没有获得有关认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目前,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有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或有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越来越受青睐,这就导致没有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或没有获得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它不但符合质量标准,而且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也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不会造成损害。如果市场上有两件同样的产品,一个有环境标志,另一个则没有,那么,即使前者的价格比后者要高,消费者也往往会选择前者。例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的丝绸衣料很受该公司法国合作伙伴的欢迎,法国方面想进口,但由于这些丝绸衣料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厦门丝绸出口公司的法国伙伴无法从法国政府得到进口配额,因而这项交易没有成功。

2、为达到相关标准而增加原料成本削弱了产品竞争力。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提高产品检验检疫标准,我国企业要达标须采购价格更高的原料,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纺织品出口在欧盟国家的检验中有几项重要指标,即染料中的偶氮和19种分散染料(染原料的几种有害化学成分)是否超标。入世后,纺织之乡绍兴出现了空前的出口好势头,但不少绍兴纺织品在欧洲国家屡屡受挫,多数问题出在染料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提供染料的化工行业抓起。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六成以上的环保型活性染料市场被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其价格相当于国内企业的两倍。但因国内同类染料的性能不够稳定,纺织品出口企业只好忍痛花高价买进口染料。这样,我国纺织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就岌岌可危了。

3、技术、环保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的投入使成本增加,削弱了企业竞争力。由于跨国采购商要求我国企业或产品获取ISO9000、ISO14000、SA8000及环境标志、安全标志等相关认证,必须对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环保、安全和卫生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如果我国企业想成为跨国采购商的供应商,必须要达到其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例如,若企业想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供应商,提出申请后,GE将派出技术人员考察企业日常管理过程是否符合GE的环保、健康和安全标准,该标准涉及面非常广,甚至包括夏天防暑降温与冬天保温设施是否齐全,厂房安全出口的设置是否合理,对工人的医疗处理设备、食堂建设等,具体指标依据每个供应商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人员根据实地考察做出评估报告,并根据报告列出这家企业需改进的项目。如企业愿意配合使企业达到GE的标准,就有可能实现合作。考察与改造完成以后才下订单。显然,企业有获得订单,必须投入相当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有时仅拿到少量的订单。

4、过高的检验检疫费用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由于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使我国原本很有竞争力的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2002年以来,日本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水产品检验检疫措施不断强化,检验检疫范围已涉及所有对日出口农产品、水产品品种,增加检测农残的品目达43种;批批检验导致进口通关放慢,加大滞港费用,增加检验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检验费用使之占到货值的44%,并造成产品品质下降,以致产品失去竞争力,从而达到迫使日本进口商减少订货的目的。例如,日本对我出口鳗鱼实行机场48小时的吊水检验造成大量死亡,迫使我鳗鱼停止对日出口。据统计,2002年我国制作或包藏的河鳗(考鳗)出口,数量比上年减少8.6%,金额减少4.6%。再如,蔬菜保鲜期短,而批批检验导致进口通关放慢,造成蔬菜品质下降,同时由于抽样数量增加,检验费用从原来每批次5万日元提高到80万日元,高额的费用迫使日本进口商陆续取消我国的订单。

5、昂贵的认证费用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发达国家经常要求我国产品取得认证才能进入该国市场。然而取得和维持认证的费用非常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建立及实施ISO14001认证的费用高昂,这些费用包括长期环境审查及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咨询、认证费用以及改善环境污染的设备、污染物检测、员工环保培训费用等等。目前我国申请ISO14001认证的费用,仅咨询费、体系建立费用、审核费和认证费用一般需20-30万元(未包括环保设备投入)。这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更是难以承担。

二、我国的应对之策

新贸易壁垒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上主流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所以新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冲击将更大,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对新贸易壁垒,关键在于企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加强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展国家企业的差距。同时,由于新贸易壁垒涉及到技术、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政府须发挥主导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突破新贸易壁垒。

(一)政府对策

1、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不仅要追求出口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出口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外经贸部门还应建立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鼓励那些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出口并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在条件成熟的沿海开发区建立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树立几个在出口可持续发展上作出贡献的典型企业。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新贸易壁垒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采用国际标准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壁垒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二三十年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远远不能适应要求。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国际标准采用速度,1997年以后制定修订标准的国际标准采用率已占60%,但从整体看,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状况仍很落后。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另一方面,文本的采用不等于产品的采用,采用国际标准的重点在企业,最重要的是推动一大批出口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同时,我国应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积极承担ISO秘书处和其他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争取将我国制定的水平较高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期间充分反映和体现我国的意见和利益。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对于因标准问题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应参与协调,从而不仅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3、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及生产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虽然大多数认证是自愿性的,但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及环境认证,都是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一盏绿灯。很多企业产品就是因为缺少认证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所以政府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坚决取缔不严肃的认证机构,鼓励国内认证机构发展壮大并积极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与国际和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相互承认彼此的认证是消除贸易认证带来的技术壁垒的通行作法。例如,欧盟以外的认证机构可通过政府和认证机构间相互承认合作评定的协议获得欧共体授予的“被指定机构”资格,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获得认证后即可顺利进入欧洲统一市场。因此我国应积极开展这项工作,提高我国产品声誉,节省产品在重复认证中的巨额花费。

进一步加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种类环境标志、安全、卫生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认证机构的建设,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能,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实现国际互认,全面为社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增加技术设备配置,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形成建立绿色屏障的技术队伍和技术能力。

4、建立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建立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或标准要求生产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新贸易壁垒措施,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认真研究新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之,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下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另外,可利用驻外经商参赞处等机构及时收集国外环境技术壁垒信息。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5、发挥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中介组织应在信息情报支持、组织企业应诉等方面发挥政府和企业无法取代的作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应对新贸易壁垒。

6、加强新贸易壁垒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工作。由于大多数企业对新贸易壁垒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加强新贸易壁垒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加强新贸易壁垒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普及工作,让出口企业越来越重视新贸易壁垒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二)企业对策

1、出口生产企业应实施以质取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劳动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新贸易壁垒。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时代和环保时代的要求。企业可以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3、企业应努力提高环保水平,提高环保投入、设置专门环保机构和人员、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绿色管理是企业赢得环境竞争优势的主要条件。

篇4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转基因安全体系,评估和降低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亦是如此。那么,我国关于转基因安全的管理政策是否健全?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的种种争论是否合理?我国转基因安全体系能否将各种潜在风险大大降低?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

问: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许多国家蓬勃发展,各具特色的转基因安全体系随之应运而生。建立转基因安全体系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必要性?

林敏: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可能存在风险。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技术如此,人们熟悉的杂交育种技术也是如此。这种潜在的风险可能涉及生态环境安全、人畜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预见和控制这种风险,世界各国建立了各自的转基因安全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类生物育种技术都存在潜在风险,但迄今只针对转基因技术建立了系统的安全体系,这足以大大克服和避免这种潜在风险。

健全、严格的转基因安全体系也是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如今世界许多从事转基因生物研发及进出口的国家建立了各自的相关安全体系,制定了或紧或松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维护其产业、贸易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的转基因安全体系,是在相关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条件。

应当指出,在世界各国的严格管理下,全球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14年,迄今并无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安全问题。

问:我国转基因安全体系建设始于何时?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体系建设进展如何?

林敏: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研究和应用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对于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动的安全管理,我国早在10年前就与发达国家接轨了,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早在1993年,国家科委就制定了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农业部正式实施《农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开始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和管理。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从研究试验延伸到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各环节。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了与《条例》相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自2002年3月20日正式实施。2002年4月,卫生部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自2002年月1日正式实施。2004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了与进出口安全管理相衔接的《转基因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的制定和实施,有效规范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安全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遵循“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工作成效显着,实施了技术检测国家标准100余项,制定了转基因植物、动物用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等,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生物安全,促进了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问:目前有多少转基因品种在我国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考核其安全性及颁发证书的程序如何?

林敏: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即:1997年发放耐贮藏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1999年发放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2009年发放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

根据《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和管理。安全评价分为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安全评价工作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全委员会按照《条例》、配套规章、评价指南的要求,遵循科学、个案、熟悉的原则,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指标全面规范,评价过程科学严谨,评价结论真实准确,决策过程慎之又慎。

问:按照惯例,对于安全性未达到相关规定的转基因品种会如何处理?

林敏:按照国际惯例,在安全评价中被确定为未达到相关规定的转基因品种会立即停止其安全评价过程,甚至停止研发。比如1994年美国先锋公司尝试将巴西坚果中某种蛋白的基因转入大豆,以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在随后的过敏性分析中,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可能同样会对这种转基因大豆过敏。先锋种子公司因此立即终止了这项研究计划。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现行的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能有效预防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确保安全。

1997年以来,农业部共受理了192家研发单位的生物安全申请1525项。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共批准了中间试验456项,环境释放211项,生产性试验181项。虽然对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抗病毒木瓜等发放了安全证书,但真正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作物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木瓜。最初安全申请与最终获得安全证书之间的悬殊数量,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程序的严格。

问:自转基因技术诞生以来,关于其负面影响的争议从未停歇,并有诸多负面案例见诸媒体报端。您如何看待目前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

林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均认为,目前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但由于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班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等一连串所谓的“转基因事件”。但这些事件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当前,转基因安全性争论涉及科学、技术、贸易、宗教等复杂因素,但其实质是贸易之争,是国家利益之争。

问:在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中,公众最关注的是如何保障自身的知情权,即及时知晓食品等产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作物。对此我国相关法规中有何规定?

篇5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保税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66-03

一、中国一东盟保税物流发展急需保税物流人才

(一)中国一东盟贸易快速增长带动物流飞速增长。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双方的进出口贸易当年即达547.6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0%,远高于中日贸易增长的16.2%、中韩的22.8%、中美的20.8%。此后中国一东盟贸易额不断攀升,2011年更是创下3623.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2010年增长约24%,与20世纪90年代初与东盟贸易建立对话的79.6亿美元相比,增加了将近45倍,年均增长超过20%,2012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1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在世界经济疲软的今天,中国一东盟贸易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表明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强大市场潜力。从2012年东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来,东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及出口目的地。随着贸易额不断扩大,双边投资也快速增加,截至2012年6月底,双方相互累计投资已突破930亿美元。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市场物流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建成加快了中国一东盟保税物流的发展。保税物流是指在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监管区内,企业从事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方案设计等相关业务,享受国家及海关实行的“境内关外”制度,在税收、外汇、通关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保税物流具有保税仓储、流通加工、国际转口贸易、展示服务、监测维修等功能。因保税物流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及联动作用。2004年海关总署提出建立“以区港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优化的公共型、自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体系。经过8年的实践,我国保税物流体系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保税物流网络,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目前中国主要的保税物流形式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综合保税物流区等,布局如图1所示。

为加快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深化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区位优势和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构建沿海和城市保税物流体系”,国家也积极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功设立,形成了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为沿海对接西南、东盟的保税物流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临近的海南、深圳、厦门等前沿地带也设立了保税港区,这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保税物流体系的建成加快了保税物流的发展,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例,一期建设于2010年7月26日正式运行,建成冷链项目,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的进出口,不再需要从广东大型冷库中转,可直接进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冷库保鲜,然后再运送到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凭祥综合保税区2011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营,已有37家企业签订协议入园发展,2012年1-5年通过凭祥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的进口车辆达22000车次,其中出口占了21000车次,贸易作业量,贸易额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北海出口加工区也迅猛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8.3亿美元,初步形成的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服务东盟的作用日益加强。

(三)保税物流快速发展急需保税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新增就业岗位约140万,其中85%是一线操作,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生人数只有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较大,物流人才被人力资源专家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物流产业人才需求达到95800人。而随着保税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人才尤其紧缺。

保税物流体系是国家硬件建设和政策的结合体,要想使保税物流功能发挥到最佳,除硬件设施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外,保税物流人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目前保税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却远远赶不上保税物流体系的发展,从而使保税物流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及效应。以原产地为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使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商品实现了零关税,不过中国和东盟的零关税政策针对的是中国和东盟的商品,中国和东盟以外国家的商品不能直接享受零关税,但按照自贸区的原产地规则对非完全获得产品的规定,只要这些国家的商品在东盟国家或广西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增值40%以上,原产国就可以认定为中国东盟国家进而也可以享受关税减免和其他优惠待遇,而要享受这种优惠政策的必须有其官方凭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却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规则来享受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以2010年为例,中国企业出口东盟所获关税优惠仅为应受惠货值的10%。随着人们对原产地的认识日渐加深,整体上看,外贸企业申领原产地证呈增长状态,但与实际出口情况相比,申领原产地证书的比例还是偏小。例如2012年上半年广西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和金额更是增长了27.2%和17.7%,但整体比例还是较低,南宁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上半年,广西对东盟出口33.5亿美元但包括各类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也就9亿美元,比例还不到出口额的27%。除了企业对优惠政策利用率偏低,还存在着企业对协定国的优惠政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就原产地这方面而言,除检验检疫机构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介绍普惠制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优惠政策,以及成功利用优惠原产地证的典型案例外,相关企业加强对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保税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与岗位技能要求

(一)保税物流人才研究及培养现状。目前针对保税物流人才的专门研究非常少,更多的是针对整个物流人才的培养,而保税物流的运作比如进出海关监管区的报关和一般的物流运作有较多的不同,但目前还少有学校专门培养保税物流方向的人才,而有关专业的保税物流教材目前才刚出一本《保税物流仓储实务》,保税物流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中有简要介绍,并且侧重的是理论介绍。

截至2011年初,我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物流教育体系,但从高校专业设置上看,没有专门的保税物流专业,极少学校开设有保税物流方向,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保税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保税物流人才岗位技能要求。根据企业的需求层次,物流人才可以分为基层保税物流操作人才、中层物流管理人才、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有所不同。下面根据需求层次及岗位对企业对保税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分,具体参见表1。

通过表1不难看出,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是递进的,也就是说中、高层岗位除需掌握一线操作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的领导技巧。但总体来看,保税物流才人都应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掌握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是良好的沟通和学习能力。物流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良好沟通是顺利工作的基本前提,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员工要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信息。三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国际贸易、报关报检、运输仓储,特别是保税政策、国家对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管理、保税仓储、保税报关等保税物流知识及技能。四是外语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涉外经济活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掌握越南语、泰语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将更加走俏。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总之,熟悉国际贸易、具备保税物流专业知识及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等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保税物流人才是企业之急需的。

三、基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人才需求的保税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保税物流体系的建设情况,保税物流人才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校企合作开发保税物流教材。教材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目前保税物流方面专业建材却非常紧缺,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开发教材方面,学校可以和保税物流企业共同开发教材,这样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得教材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岗位需求。

第二,加强专业建设,制定保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自身条件开设保税物流专业或者在现有物流专业基础上增设保税物流方向。比如,随着广西保税物流体系的完善,课程设置上可以突出保税物流体系内容。针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深化及物流业的发展,开设介绍东盟各国经济贸易状况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的填制、申领等有关原产地规则方面的课程。另外,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还要学习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语言、风情文化和法制。如有地缘优势的广西、云南等省区高校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或加强越南语、泰国语的教学,使学生至少能够熟练运用一种东盟国家语言。

第三,加强保税物流专业教师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现在物流教师更多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实际操作经验比较欠缺,因此有计划地派遣专业老师到物流公司顶岗锻炼,获取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是目前之必须。

第四,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素质。人才培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德育培养。特别是在经济高度发展,道德水平却相对有所下滑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道德教育远滞后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高校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仅囿于开设课程,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把道德教育融于日常课堂之中。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人格的修炼,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第五。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培养。物流行业是务实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所以物流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培养。一方面在授课时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保税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企业去进行现场教学,融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一体,只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院校应主动与校外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等物流企业联系,加强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聘请保税物流企业专家、业务能手到学校做专题报告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例如可以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技能大赛报关赛等。

篇6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拓展训练。训练间隙,培训师讲了这么一个案例:在SARS肆虐时期,大多商家的生意都受到惨重的损失,而河南南阳的一家化妆品店老总的做法则很高明。人心惶惶之际,他没有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召集所有员工想对策。后来,他们请了当地最有名的大夫出面,宣讲如何科学地防治SARS,并大量印制精美的健康手册向公众广为散发。结果如何?当同行的生意一落千丈的时候,他的店却声名雀起,经营额在SARS时期及后来增加了5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赢家。

台湾地区一位化妆品公司的女总经理,也曾经做了一件令她最得意的事。

几年前,她的公司正打算以“口红”为主要推出商品。企划案已经制定,广告拍好了,商品目录也都印好了,SARS却来袭了。

每个人上街,都得戴着口罩,身为台湾区总经理的她心想:本次项目,口红的营业目标是2亿元(新台币,下同),现在人人戴口罩,根本没有人擦口红,若按计划主打口红,恐怕两个月内连100万元业绩都没有,该怎么办?

她灵机一动,将主推产品改为HOME SPA,主推按摩、敷脸和泡澡等产品,因为人人闻病毒而色变,只能选择在家娱乐,为了防菌,非得勤加梳洗不可。果然,在许多化妆品、保健品业绩都很低落的SARS期间,决策的改变却让公司业绩迅速爬升,那几个月内,SPA类产品的营业额就达3亿元,比原先的销售额还多1亿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深受环境与人为因素制约的企业自然也时刻面临着危机的考验:SARS、禽流感、地震、飓风、海啸以及形形的经营危机令众企业穷于应付、苦不堪言。然而,“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若能像上述两家企业那样,转变一下思维,换种心态与眼光看待危机,并积极寻求对策,那么你就能够安渡危机、捕捉住宝贵的商机,还可借机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和企业形象。遗憾的是,一些商家应对措施是一味地放弃或是“关门大吉”,只是用“大不了不做了” 这种浅层次、低调的方法进行应对,结果把现成的生意拱手让人。

积极应对,逆市取胜

猖獗一时的禽流感疫情给市场带来了危机。但面对危机,同样有人寻找和把握到了其中蕴涵着的巨大商机。以美味炸鸡闻名世界的肯德基及时实施了应对办法。肯德基连锁店认为,禽流感的发生让人们高度关心食品的安全问题,于是及时公告,详细公布了中国肯德基餐厅所需鸡肉产品的产地、生产流程和品质控制规范,以及产品检验所符合的国家卫生标准等诸多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肯德基养鸡场的每一个鸡舍都采取了预疫措施并有农业科技人员严密检查,并对供应商的每一批供货都要求出具由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签发的《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并证明所有的供货“来自非疫区,无禽流感”,打消了消费者对肯德基食品的揣测心理,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前往消费。

2005年11月底,肯德基在全国1700多家店推出了海鲜类产品――桑巴虾球。至此,肯德基2005年推出的长短期新产品已达到15种。据了解,“桑巴虾球”是经过10多个月精心研制而成的一款短期新品,精选南美白虾仁,烹炸成弹性十足的大虾球,外表金黄酥脆,内层肉白细腻,口感鲜美,更佐以特色甜辣酱,南美风情扑面而来。通过当家的鸡类产品和猪肉、鱼虾等非鸡类产品及各式蔬菜沙拉、汤、玉米和土豆泥等配菜这些丰富的产品线,肯德基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均衡的饮食选择。

无独有偶,石家庄市的辣婆婆水煮鱼则把“食物煮沸30分钟就可消灭禽流感病毒”的消毒方法让员工熟记于心,并严格用温度计控制菜肴温度。此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引来了众多的登门客。

肯德基、辣婆婆面对禽流感的不良影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再度实现销售额的增长,这说明危机中实际上蕴涵着极大的商机,只要善于寻找,完全能在逆市中取胜。

靠“真功夫”从危机中掘金

我们再来看素有“螺丝霸王”之称的晋亿实业是如何在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中大赚一笔的。

2005年8月29日,美国新奥尔良地区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飓风灾害。卡特里娜飓风吹倒20万根电线杆,造成电力供应中断,重建所需的电力螺丝每颗重达1公斤,总量为1200吨。美国进口商MIDAS同步向全球各螺丝厂发订单。所有厂商都是接到订单才会生产,从生产到交货,需要45 天时间,加上海运时间,要到11月,新奥尔良才能恢复电力设施。

9月中旬,晋亿实业收到订单。在晋亿的仓库里,本来就库存有600吨的电力螺丝,为赶工生产另外600吨螺丝,晋亿位于中国嘉善〈位于上海附近〉的私人码头,马上运进700吨的俄罗斯进口钢材,加工成线材进入生产线,170台高速螺丝成型机,以每分钟1000 根螺丝的速度生产。

螺丝离开生产线后,坐上8层楼高的“专用电梯”,被送进深不见底的自动仓库内。5天后,1200吨螺丝装上货柜,从晋亿的工厂直接坐火车到上海,装上货柜轮,10月初,这批电力螺丝即运抵美国,解了燃眉之急。

1200吨,等于全世界1年的电力螺丝用量,晋亿实业是全球惟一有能力紧急提供如此庞大用量的厂商!那么,晋亿是怎么做到的?

晋亿在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越南共有4个工厂,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另外,晋亿实业的螺丝仓储与物流系统是全球最大,总容重量达30万吨,所存钢材相当于41座巴黎铁塔的用量。分布在6个国家的7个仓库随时库存两万种螺丝,每种都有3个月到一年用量的库存,以供应全球所需。他们手上随时都有全球各大的所有买卖资料,清清楚楚掌握整个螺丝市场交易与库存状况。这就是再多的资金也无法复制的大量生产、仓储与物流模式。

当然,他们不是盲目地堆积库存,而是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一年一年搜集包括各国最大商当年度买卖状况,输入计算机建立资料进行分析,如果搜集不到商资料,就直接花钱跟当地海关购买,不计代价与成本,也要取得该国在该年度到底进出口多少种类与数量的螺丝。依据这套系统,他们不仅精确掌握全美最大螺丝商Fastenal下给全球各大螺丝厂订单的数量,还可以替Fastenal分析整体美国市场的最新状况,教Fastenal怎么抓住螺丝市场的商机。

篇7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非正当性;发展中国家

Abstract:Thegreentradebarrieristhestrict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intheinternationaltrade.Thisbarrierwithstrongelusiveness,lowtransparencyandunpredictabilityhasbecometheverybigbarrierfordevelopingnations’foreigntrade,particularlyforChina’sforeigntrade.Thisarticlehasandanalyzedtheinvalidityofthegreentradebarrierform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law,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accordingtoChina’scurrentsituation.

Keywords:greentradebarrier;invalidity;developingcountries

随着WTO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使用遭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市场准入的常用和有效手段,而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也成为遭受绿色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思考如何理性和辩证地看待,探寻积极利用的方式来完善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在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由于立场不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有关国际公约或条约也未对其作出官方的界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环境名义说: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禁止或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1]。

严格标准说:绿色贸易壁垒是作为一个市场准入的障碍,进口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或采取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对外国产品或服务加以阻止或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新措施[2]。

综合说: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服务直接或间接加以限制的贸易手段和环境措施[3]。

本人趋同于第三种观点。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应该全面、客观地加以界定,不能仅仅因为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而一味强调其消极性,全盘否认它。从实施的结果上看,无论进口国真正目的是保护环境还是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或者两者都有,在客观上提高外国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构成了贸易壁垒,形成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从而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客观上也都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具有诸多不合理性和合理性,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客观而全面地作出分析和判断。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方式和环境保护措施,具有很明显的双重性。和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相比,有以下突出的特征:

1.名义的合理性

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关注生态环境,追求绿色消费,迫使各国通过立法满足国民的绿色需求。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在贸易政策上采取绿色贸易壁垒。这种做法不可否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国民的利益,顺应时展的潮流。

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一般是以国际条约、多边协议和国内立法为依据,特别是充分援引了“一般例外条款”,通过制定行政程序立法的方式加以规定和实施。各国绿色贸易壁垒制度是建立在国家行使对内最高权的国际法原则上,是行使国家的表现,因而其具有合法的外衣和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3.支持的民众性

随着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品质的环保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产品安全问题不断显现,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不仅正好迎合人们的绿色消费心理,而且通过制定强制标准来保障安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4.应用的广泛性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内容和保护的范围广。从产品来看,无论是整个产品周期的哪个环节,都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领域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产品领域,而且涉及服务领域和技术领域,还呈现扩大的趋势。从国家来看,各国都纷纷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不断地效仿他国。

5.实行的灵活性

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行,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规定,而且是一国行使的表现,各国政府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环保要求,设置与之相应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而且各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由不同位阶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构成,这样不仅修改程序简单,制定也迅速,各国政府还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贸易措施,凸现其灵活性。

6.方式的隐蔽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国根据本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和科技发展水平而设置的,以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将贸易保护的目的巧妙地隐藏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很难被明确地辨别和有力地反对。

7.技术的歧视性

绿色贸易壁垒在外在的表现上应该是非歧视性的,许多贸易措施一视同仁,然而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设置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实质是带有客观的歧视性。

三、绿色贸易壁垒非正当性的法律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生态环境、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际条约、多边协议有关环境和贸易立法也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其正当性的一面。但是由于一部分国际规则规定模糊抽象,缺乏法律约束力,被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变相贸易保护,对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具有非正当性。非正当性具体分析如下:

1.绿色贸易壁垒对WTO基本原则的挑战

(1)绿色贸易壁垒对非歧视原则的挑战。非歧视原则是WTO法律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础和核心,是指WTO各成员之间应在无歧视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相互的贸易关系中不应存在差别待遇。它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条款体现出来[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用不同生产或加工方法生产出的相同产品尽管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一样,对环境的影响却可能大相径庭。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名,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对采用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生产方法生产的产品或生产过程中严重损害环境的产品制定一定的环境标准,来限制或禁止国外产品的进口。由于在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基于各成员方的经济技术实力不同,实施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工艺和生产方法等也存在差异,这种办法无疑是有悖于非歧视原则的,构成了对相同产品的差别待遇。

(2)绿色贸易壁垒对WTO透明度原则的挑战。透明度原则是实现WTO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各成员方正当权益,避免贸易争端,确保贸易公平、开放、无扭曲地竞争。WTO在《GATT1994》第10条、《SPS协议》第2条、《TBT协议》第7条和附件B中规定各成员方应迅速通知其相关措施的改变,并公布现行的或将施行的有关进口贸易的政策、法令、条例,以及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协定,以使有利益的成员方对其知悉。然而WTO各协议对一些贸易措施是否应受WTO透明度机制约束尚有争议,而且对透明度的程度有不同要求,这增加了透明度管理的难度。WTO各协议都规定了事前公布和通知,建立国内咨询点对其他成员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作答复等形式多样实施方式,但是许多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名,在不事先通知出口商所应遵循的具体要求的情况下,采取各种绿色壁垒措施,要求进口产品遵守国内的环保技术以及卫生检疫措施等方面的法令条例,从而为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设置贸易障碍,显然是违背了透明度原则。

(3)消极环境补贴及污染产业转移对公平贸易原则的挑战。公平贸易原则要求成员方和出口经营者不应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为创立维护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WTO特别强调各成员不应实行补贴的贸易战略,出口商不得以倾销的方式在他国销售其商品。有些国家制定和实施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并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全社会,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从而使本国生产产品无法反映产品的环境成本,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有悖公平贸易原则。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环境标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一批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在获得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既大量消耗东道国的资源,又对其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损害,不公正地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机会,更有悖于公平贸易原则。

(4)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的挑战。WTO基本原则中的“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无疑体现了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的含义。因此,特殊和差别待遇可被视为处理发展中国家问题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此,WTO除了在《GATT》第36条和第37条作了核心规定之外,还在《TBT协议》序言和第11、12条、《SPS协议》第9、10条、《农产品协定》等专门协定中加以明确,并把该项待遇不仅涉及国际货物贸易领域,而且扩大到了服务贸易领域和与贸易有关的其他领域。可是在实践中,协议的实际履行情况只不过是协议制订者当初的美好愿望而已,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无法实现。WTO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环境标准,提高环保力度。这种没考虑到不同成员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环境保护水平的客观要求,简单地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势必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而制约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许多发达国家根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规定非常严格苛刻和复杂的环境标准,形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绿色屏障。

2.绿色贸易壁垒对国家原则的挑战

国家原则是国际法中的最基本的原则。国家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虽然自近代以来,对有不同的理论解释,但各国在实践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并特别强调平等的重要性[6]。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而采取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对他国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其国内环境标准或措施的域外管辖权问题上。如果承认了国内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域外效力的合法性,必然会导致对其他成员国国内事务的粗涉,违反了国际法上的国家原则。最早涉及环境标准域外效力问题的案例是1991年墨西哥等国与美国之间的金枪鱼——海豚案①。继金枪鱼案后,印度等四国诉美国禁止虾及虾制品进口案也同样涉及了国内环境措施的域外适用问题②。WTO争端解决机构总体上倾向否定了一国国内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域外效力。不过让人担忧的是,虽然美国以败诉告终,但是上述机构最终确认了美国法律的合法性,只是因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武断和歧视,无法满足《GATT1994》第20条序言的要求,而判决美国败诉。这样的判决无疑为利用以保护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先例,是对国家原则的巨大挑战。

①根据美国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的规定,如商业性捕鱼技术导致了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伴随性杀害,或伴随性严重伤害超过了美国标准,则禁止那些与该捕鱼技术有关的商用鱼类或者鱼类制品的进口。这一规定为那些在太平洋该地带进行黄鳍金枪鱼捕捞的国家设定了海豚保护标准。

②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海龟,美国国务院于1996年4月19日修正并颁布了新版《濒危物种法》的第609条款实施指导细则,禁止从在捕虾时不使用名为TED的海龟隔离器国家进口海虾及虾制品,并将第609条款延伸适用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1996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泰国请求WTO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

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变相贸易保护的不正当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约、法规,援引WTO中的贸易与环境条款从国际和国内层面上找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法律对策,以此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我国的环境和对外贸易,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际层面的对策

(1)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谈判。我国必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舟共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立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公约、条约的谈判和国际环保标准、法规的制定,通过各种谈判机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磋商,谋求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在切实保证发展中成员方依照WTO各协定享有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前提下,最终制定真正顾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现状与合理要求的公平的多边环境贸易规则,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滥用环保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建立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绿色贸易信息网”。因绿色贸易壁垒而导致的贸易摩擦,有很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因此,我国应该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建立一个加速绿色贸易壁垒有关信息传递的“绿色贸易信息网”,提供快捷而且全面的信息咨询,包括各国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法规、典型案例、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卫生检疫、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等信息,尤其是针对我国主要的或大宗的出口产品,及时而全面本国的该类信息,达到沟通的目的,以此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发生概率,认真履行WTO的透明度义务。

(3)认真研究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经典案例,善于灵活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是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纠纷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首先应认真、深入研究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经典案例,不断地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利用谈判机制,主动申请磋商、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争端控制在磋商阶段解决。其次要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建立投诉和应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再次,要针对所诉的问题进行自我审查,若我国确实存在违反协定的政策或措施,应及时修改或撤销。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使对方在专家组报告通过前撤诉。最后,必须培养熟悉WTO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且辩术高超的专业律师队伍,配合政府参与争端解决程序,以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4)加强绿色贸易壁垒有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跟踪预警机制。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前提是享有完整而准确的有关国际贸易的信息,因此,我国应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跟踪预警机制。我国可以利用世贸组织成员按WTO透明度原则设立的国家级咨询点,及时收集与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公约、法规、技术标准的信息按照行业或产品分类研究,对大型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实行服务跟踪机制。同时,建立网上在线实时咨询平台,及时依据不同影响程度而设置的不同级别的预警信息,及时地将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最后,绿色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国外的政策、法规对我国的影响,提供咨询意见和相应对策。

2.国内层面的法律对策

我国与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空白,已有的法律法规明显地存在立法落后、可操作性差、保护力度弱、多头立法、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和重复等问题。我国应根据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尽快完善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制度[7]。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法》中的环保例外法规。2004年4月6日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法,也是我国首次较为系统地将一般例外和特殊例外以国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第2、4项规定以及第二十六条第2项的规定,相当于《GATT》第20条项下的环保例外条款,但其中也有些不太妥善的地方,与《GATT》的环保例外条款不相符。首先,违反了非歧视原则。该法第十六条第4款“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需要限制或者禁止出口的”中不符合《GATT》第二十六条g款的“同限制国内生产与消费一道实施”这一要求,造成了内外差别待遇,违反了非歧视原则。建议在该条第4款中增加g款的内容,防止该项环保例外权被滥用,以更好地遵循WTO的非歧视原则。其次,法律用语不严谨。该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六条前言的用语都是“可以”,属于授权性规定,而不是强制性规定。各国政府为保护环境而采取贸易措施,这既是该国的权利,同时也是该国的义务,显然应将“应当”来代替“可以”。最后,缺乏《GATT》环境例外规则的客观要件,容易造成权利滥用。该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六条前言中没有规定采取贸易措施的客观要件,建议应当加上《GATT》环境例外规则中的客观要件,即增加“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防止权利滥用,才能使执法机构谨慎运用。

(2)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志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尚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完善:首先,尽快通过立法建立环境标志法律法规,并尽快出台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其次,加速更新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指标,尽量与国际接轨。再次,建立国家级的统一认证机构,对产品进行最高级别的统一环境标志认证。同时开展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合作,相互承认对方制定的环境标志,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标志会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最后,将环境标志制度中的“自愿申请”原则改为“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原则。对于那些绿色含量极低并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应该采取强制认证的方式。对于绿色含量一般的产品,可以采用自愿认证的原则。

(3)建立健全绿色包装制度。目前,我国制定了一些有关包装和标签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七条对包装物的使用、强制回收、不履行包装强制回收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做了规定。但是,我国没有独立的有关绿色包装制度。对我国制定绿色包装法规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应明确限期禁止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和设备;其次,制定减少使用包装物的措施;再次,明确责任,实施“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推行回收再生标志。在实施中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可结合押金制度来实现强制回收;最后,制定优惠措施和惩罚机制相结合制度,对采用新技术生产绿色包装材料的企业、在包装材料上使用可再生资源、使用可重复使用包装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对违反包装物使用、处置等强制性规定的行为应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

(4)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和绿色关税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对环境问题的调节作用,应在税法中增加绿色税收和绿色关税制度。虽然实施绿色税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绿色税收体制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制度。首先,增加绿色税种。我国应“清费立税”,开征污染物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等税种,以更好地发挥税收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调节作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其次,明确纳税主体。涉及污染行为的市场主体(法人、非法人与自然人)都应纳入环境税收的纳税主体范围;再次,税款专款专用。国家应将征收的环境税收全部用于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开发、示范和应用于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最后,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环保节能产业发展。我国应在税法中体现对实行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构建绿色关税制度。当前,我国的进口关税结构存在着缺陷,应实施环境关税制度,实现关税绿化[8]。具体措施有:首先,我国可以对进口的相同产品征收同类环境税收。如环境关税、环境附加税等。同时对国内资源型产品,包括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征收出口关税。其次,实行绿色税率。对于会给消费或生产带来污染的产品和容易产生污染的加工生产设备应提高进口关税,而对于资源型产品、环保产品和先进环保生产设备应大幅度降低甚至是取消进口关税。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和设备进口,又可以推动国内环保节能产业发展。最后,所征收的绿色关税必须符合非歧视性原则。应对进口产品和国内相同产品征收相当的税费,不搞差别待遇。

(5)完善我国的绿色检验检疫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整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关系的法律法规,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制度体制,并制定了具体实施规章。我国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机构体系已实现“三检”合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主管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以及商品检验)和“两局”合一(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然而作为执法基础的法律法规却仍然陈旧落后,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有关检验检疫的法律及其实施细则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交叉和冲突,导致各部门职能存在着大量的交叉和重叠,在“法规竞合”的情况下享有过大自由裁量权,缺乏行之有效的责任和制约机制。新修订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2005年)作为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一项基本行政法规,在质检法律体系“三法分立”的框架范围以内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调和,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应当彻底抛弃“三法分立”与修修补补的立法现状,改为采用统一立法的模式,即将调整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集中在一部法律之中,制定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法》。

[参考文献]

[1]吕黄生,张亦盟.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J].环境保护,2001,(6):28.

[2]朱晓勤.WTO与绿色壁垒: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1,(4):194-199.

[3]钟莜红,张志勋,徐芳.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3.

[4]黄立新.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内在冲突与融合[J].外向经济,2000,(1):136.

[5]曾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1)[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00.

[6]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6.

篇8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争端 现状分析 国内影响 应对策略

近十几年来,世界间的贸易来往越来越密切,同时国家间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变得频繁起来,全面起来。我国加入到世界经济组织后,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一些贸易纠纷。如何有效应对国际间的贸易争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国政府以及对外贸易企业要积极应对,采取合理措施处理遇到的国际贸易争端。下面先讲一讲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

1. 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形成后,有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观点存在。虽然各个国家、经济学者都崇尚自由贸易主义,但最终的结果是各个国家普遍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各国贸易活动中,外交因素、政治因素慢慢增加,都给国际贸易纠纷解决带来阻碍。根据现在国际贸易争端的大量案例,贸易国间的贸易争端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1争端由发达国家发起,使发展中国家受害

受知识产权推行,国际主要资源被少数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占据,其他不具开发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跟随,国际贸易争端的发起可以为发达国家更好的服务,使他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得到特别保护,阻碍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借此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贸易争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的运输方面、技术方面、科技方面都不发达,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标准,对于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可达到相应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标准。国际贸易争端的存在还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使发展中国家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1.2国际间实施贸易保护手段增多

现在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手段,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这些非关税壁垒的不断出现,让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争端变的复杂化。一些社会责任、环境标准、动物福利标准、劳工标准、道德标准也被一些国家作为对外贸易保护手段来使用,他们要求出口国产品符合当前以及未来环境的治理成本要求。这些给维护国际公平贸易提供了规则,也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和方法,使自由贸易的推动面临阻碍。一些非关税壁垒限制了商品生产研发、加工包装、销售运输、消费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了金融、知识产权、投资、贸易、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让国际贸易壁垒变的多样化,情况变的复杂化,也增加了国际间的贸易争端。

1.3WTO对国际贸易争端的作用愈发明显

WTO建立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来,处理了很多的国际间贸易争端,赢得WTO成员国的很大信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信赖。根据资料表明,大约80%的国际贸易争端是由WTO组织协调以及双方协调解决的。各国也很重视通过WTO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WTO争端处理机制由管理运作、基本程序、专家组工作程序、适用范围、专家组复审等构成。基本程序最可以表现WTO处理机制蕴涵。WTO争端处理机制基本程序有协商、调解调停、专家组程序、仲裁、上诉程序、裁决监督、制裁等。WTO对国际贸易争端、促进发展处理机制,保持全球贸易秩序正常,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有重要的作用,是多边贸易机制重要的支柱。

1.4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外交因素出现在国际贸易争端中

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直接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争端问题的解决处理中,很多对外贸易保护政策的设立产生,都是由于国家政治方面的目的,比如,美国制定的钢铁保障措施案、汽车和纺织品保护措施,主要是美国国内同类产品丢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内汽车生产商、纺织业主对美国政府施压,使政府采取设立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还比如,美国日本的贸易摩擦历史,美国通过政治上的影响力对日本贸易政策进行试压,使日本国内经济秩序被逼改变,陷入了长期低迷的状态之中。在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谈判过程中,政府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当一国企业出口产品受到外国进口限制时,企业大多会找政府来出面解决,通过政府同对方企业政府的谈判沟通,外交周旋,使国际贸易争端问题解决。当双方企业政府不能进行有效谈判协商时,会由政府出面把国际贸易争端交给WTO来进行裁决。

2. 我国面临国际贸易争端的原因分析

2.1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饱和

我国面临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价格水平日益降低。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等技术、中等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还处在逆差状态。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收支方面有着显著改善作用。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提供这类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多,加上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发达国家,使我国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甚至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产品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虽然我国高科技产品、机电类产品在近几年出口产品总比重中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但深入去分析这些高科技产品、机电类出口产品,它们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使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严重影响。站在长远角度,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本要素价格会慢慢增长,人民币汇率缓慢上升也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水平日益降低、国际市场日益缩小。对此,我国创汇的来源开始慢慢转向中等技术产品以及高等技术产品。我国的企业需要进行进一步技术创新,使产品技术水平提高,让我国向竞争优势上进行慢慢转变。

2.2政府出口鼓励政策对企业导向不足

政府对企业制定的出口鼓励政策,不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稳定性也不强,政策变化的过频、过快,一些企业只是把政府政策当成优惠政策或者是改善财务状况措施。根据我国

2007年到2010年的货物出口额对国内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2%,7.98%,-3.54%,2.9%,可见不同年份货物出口额对国内GDP贡献不同,还有的年份是负贡献率。这也是很多经济学者所说的鼓励出口政策成果短期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为专项性补贴,我国在加入WTO组织后要取消进口替代补贴以及出口补贴,全面遵守WTO组织反补贴和补贴的相关规定。这表明我国今后设立的对外出口鼓励政策会符合WTO组织的相关补贴规定,也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对企业的导向性。

2.3我国面临WTO组织的劣势条款

我国加入WTO组织,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首先WTO组织各个成员国要承担起相应的规范性义务,即WTO组织各个协议条款中的义务。由于政治经济因素很复杂,我国在WTO组织中没有完全取得发展中国家享有的地位,放弃了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化待遇以及特殊待遇条款。我国加入WTO组织做出的承诺就是我国政府需要承担的义务,在补贴和倾销的非市场经济规定方面,市场经济问题变的政治化。在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机制方面,根据我国入世所做的协议:当我国进口到WTO组织任一成员国中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成员国内市场混乱情况,受影响WTO组织成员国可以对中国进行磋商,然后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处理方法。当WTO组织成员国限制性的措施持续2年或者3年以上时,我国政府可以采用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在“关键情况”下,WTO组织成员国进行临时性的进口保障措施对我国非常不利。过渡期产品保障措施要在中国进入WTO组织后12年内消除。一些欧美企业以及借助于上述机制请求政府对中国采取进口产品保障措施,像IT产品、纺织品等。

3. 我国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策略

3.1在政府方面的应对策略

政府贸易政策能够保护国内市场,使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上 不具有很大优势,需要一定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为此我国政府要制定出合适的贸易标准,在经济变化时还可以对此贸易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贸易保护政策还要避免造成WTO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反对以及报复。我国政府还要注重利用WTO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提高被保护产业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力。借助于WTO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当国外产品以很低价格进入我国市场后,要启动紧急保障措施调查以及反倾销调查,制定配额以及特别关税的进口限制政策,避免进口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的侵害。我国政府还要完善技术标准体现,杜绝那些对人体健康、动植物健康造成影响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构建起我国的技术体系,起到国际贸易保护的效果。抓起国际贸易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制定的法律法规也要符合WTO组织非歧视性、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当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我国政府还要积极进行WTO组织各项贸易条例的制定工作中,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则制度。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时,政府要支持帮助我国企业进行积极的应诉,根据WTO组织争端处理机制或者对方国法律来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我国政府还要出面同对方政府、企业进行谈判交流,借助于政治手段来处理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当国际贸易争端处理方案不能满足双方意愿时,我国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来维护我国的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我国政府要同我国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多进行信息交流,我国政府掌握的大量相关信息也要及时告之相关企业,使我国企业有充足的信息数据来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我国政府还要同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加强我国出口企业的整顿和监管,遵循“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那些扰乱出口秩序并且不应诉的企业要进行处罚和曝光处理,使国内的出口秩序保持正常,避免国际贸易争端的发生。我国政府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磋商,争取做到双赢的效果。我国历来以和为贵,只要国家之间开诚布公,互惠互利,才能促进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解决处理。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刺激内需,优化升级国内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日常消费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的并购浪潮,不单单占领了国内的市场,也消灭了潜在的对手。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借助于品牌战略,使自己的饮料在我国市场上有很大比重。保洁公司除了上海沙宣是中外合资外,其他全是外商独资。对此我国只进行反补贴、反倾销等保护政策远远不够,需要我国政府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做法,避免国内产业的空洞化。对跨国并购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实施积极的法律干预等方法。

3.2在企业方面的应对策略

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面对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政策,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生产上可以实施“绿色生产”,把环境保护当成企业出口产品生产的方针。在企业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坚持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出口产品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出口产品在使用寿命到期后,能够方便的进行拆卸、翻新,甚至做到重复利用。和传统出口产品设计思路不同,进行出口产品优化设计,不单单要考虑到企业出口产品怎样进入国外消费领域,还要考虑到出口产品在使用寿命到期时会进行怎样处理。例如欧盟规定,外国地区在欧盟地区销售的电子类产品、通讯类产品、家电类产品在使用报废后,报废后的产品要由生产这些电子类产品、通讯类产品、家电类产品的企业回收处理。当外国地区的企业遵守了欧盟这一条约前提下,外国地区的企业出口产品才可以进入欧盟区域内,完成自己产品的销售。我国企业也要根据相关的条约前提制造出口产品,让出口产品到达使用寿命后可以对环境造成最低程度的污染破坏。在出口产品符合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方面,有了国际间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施行,我国企业就要根据相关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让自己企业出口产品达到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规定的要求,这是一个国家企业出口产品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硬道理。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它们可使自己国家企业的出口产品更容易达到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规定的标准。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由于技术比较落后,自己的产品要想达到相关产品贸易保护标准就比较难。这时需要国内的企业积极获取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相关信息,避免不了解现行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而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销售情况,我国企业也要根据这些外国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来调整自己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出符合外国保护标准的产品。例如,在对外贸易中一些需要进口玩具的发达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毛绒玩具的环保标准保护政策,我国一家以出口毛绒玩具为主的企业,没有及时了解到外国现行的毛绒玩具环境保护政策,自己企业生产的毛绒玩具产品不能符合外国毛绒玩具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要求,导致毛绒玩具对外出口量的下降,在该企业了解到外国毛绒玩具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后,整改了毛绒玩具生产线,使毛绒玩具符合了当时外国的政策要求,使自己的产品出口量得到上升。可见企业密切关注外国的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后,通过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可以使出口产品满足外国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要求。在我国企业受到外国不合理技术标准限制时,需要把这些不合理标准交给WTO专家组进行裁决,使被诉讼方根据WTO相关技术标准协议来撤销这些保护壁垒。当我国的出口企业面对应对不了的国际贸易争端时,需要积极应诉,而不是消极的对待,借助于

别人应诉的结果“搭便车”,我国相关的出口企业也要做到互通声气、团结一致,用整体来应对外国政府、企业的调查,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我国企业还要借助于法律界、理论界、政府方面的帮助支持,通过政府的支持、法律的指导、贸易理论的指引,提高我国企业胜诉的几率。使我国企业能够了解掌握WTO贸易争端处理机制的规则,能够通过WTO处理机制来解决处理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争端处理方面,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像欧盟打火机标准案、美国彩电反倾销案、欧盟动物源产品案等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我国企业积极面对并表现的很不错,使WTO成员国见到了我国企业的力量。

3.3在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应对策略

非政府组织有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它们在对外贸易中有服务、协调的作用,它们制定执行的检验检疫、认证、行业技术标准可以代表相关企业同政府进行协商对话,加入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问题中。我国加入WTO贸易组织后,我国的政府职能受到了严重的约束,过去一些由政府管理的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来管理履行。政府进行产业扶植职能时会被外国认为是行业保护、歧视行为以及设置的对外贸易保护壁垒,会被外国控告或者遭受外国的贸易报复。行业协会不是政府组织,不存在以上问题,能够直接代表企业同国外组织、企业、政府进行行业交涉,进行自我保护和辩护,担负起政府不能承担的职责。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行业协会,完善了进出口商会和行业组织,使行会组织在对外贸易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有力的维护了所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所在国相关产业和整体市场的发展。我国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也需要注重行业协会对于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完善和建立我国的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组织,使它们承担起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经济利益的职责,当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冲击时,行业协会要迅速反应,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形成一个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快速反应机制。我国的行业协会同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产业方面代表性不够强烈,力量也很单薄,当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时,还不能有效组织国内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维护好行业整体的经济利益。在一些组织程度很高的行业领域,自我保护能力远远不够。对此,行业协会需要由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不能由政府官员组成,它要作为纯商业性质的机构运作,行业协会还要同政府方面加强协调和沟通,使行业协会能够获取相关行业的政策信息,能够顾及到各个产业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商业协会面对欧盟的打火机安全问题能够通过CR法案事件中,根据WTO组织的相关规则,借助于相关的材料,在欧盟进行抗辩和游说,成为我国的行业协会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首次实践。

3.4在理论界方面的应对策略

现在国际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多观点不同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此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际贸易理论,给我国进行对外贸易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现代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进行对外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国对外贸易理论要摒除落后的理论部分,根据国内产业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借助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方国家成功的国际贸易理论成果,成立我国自己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框架,在这个框架上继续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我国理论界要能够清晰的、全面的认识到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认真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原因、背景、过程、后果,给我国进行应对提高相关的建议。理论界也要给我国政府进行的对外贸易决策带来信息理论支持,给我国政府提出合理的对外贸易保护建议,对于我国政府进行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面临的贸易争端或者我国企业遭受的国际贸易壁垒,要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给政府进行国际贸易保护方式带来理论支持,给政府进行的国际间谈判交涉出谋划策。同时,在企业层次面上、产业层次面上进行理论指导,根据现行的国际贸易趋势、国际市场特点,给我国企业出口提供决策建议,给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带来调整建议。对于中国对外主要的贸易国家进行的贸易壁垒,要认真研究。对WTO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学习,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给我国企业开展的对外贸易活动打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当我国的企业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或者遭受了国际贸易歧视时,理论界要积极主动制导企业运用WTO相关条例进行贸易抗辩,根据国际法律来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或者国际贸易歧视,使自己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维护。借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学习,我国理论界也能有很大的国际贸易理论突破,有自己的方法体系。

总结:

国际贸易争端严重影响了国际间贸易正常开展,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影响远远大于对发达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影响。我国企业面对的国际贸易争端问题,需要我国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方面、理论界各尽所能、各司其职,通过企业间的协商、借助于WTO组织处理机制、政府间的政治经济博弈等方式,对贸易争端进行有效的解决处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珊,林发彬,翁湉.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及我国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9(07).

[2]谢婷婷.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安全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01) .

[3]黄璐.中国制造海外受挫原因分析--国际贸易争端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11).

[4]严实.论WTO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1).

[5]高亚娟.汇率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升级[J].经营管理者,2011(03).

[6]周蔓蔓.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7]郭建新.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8]赵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20).

[9]苑涛,佟家栋.政府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战略[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03).

[10]秦涛.关于我国国际贸易争端形势及对策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5).

[11]温一.WTO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浅见[J].法制与社会,2007(11).

[12]赵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欧美301条款争端案”为例[J].新学术,2008(03).

[13]文馨,邓春生,余晓燕. 基于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0(04).

[14]陈.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8(01).

[15]胡加祥.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保护--以GATT第二十一条为研究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16]王志芳.农产品出口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17]黄海龙.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篇9

王占利五十出头,头发黝黑浓密,没有一丝白发,他说他一进城就头疼,几乎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因为不放心。奶牛场的闲散地块里种植的蔬菜、瓜果基本够他们的日常食用。

几年前,王占利开办有机奶牛农场,需要当地某部门盖章时,当时的负责人甚至说:“你要是能搞成有机,我就跟你的姓。”王占利最终还是让归原拿下了有机奶的认证。

几年来,中国大型乳企几乎都来找过王占利,还有上海的房地产商想拿5000万投资,他都拒绝了:“要想卖早卖了。”

去年归原约有3000万的收入,今年也差不多还是这个数。奶牛场就那么大,接壤的土地上农民都不愿卖地,出多少钱也不行,毕竟是自己的家业,谁愿意卖?另找稍远的地块,管理成本又大很多。如此一来,王占利倒也确实没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他也乐得先好好经营现有的规模,毕竟牛奶厂能够复制他们理念的人才奇缺,运营的各个环节也有很多还没打通。

王占利的理念和他的奶牛场所面临的境地,在有机农业圈里极具代表性。

慢,几乎算是有机农业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上化肥,果蔬长得慢;不用农药,草、虫除得慢;不吃饲料,奶牛下奶慢,跟着就是一系列的:创收慢、增长慢、盈利慢。

或许很少有比干有机农业风险系数更大的事情了。首先,要靠天吃饭;另外,不用农药,病虫害控制就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要懂生物学。接下来还要学销售、建物流、懂顾客。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的人实在太少了。

北大化学博士吉云亮数年前开始干有机的时候是靠着网上视频来学习的。在绿色、有机农业探索了20年的田忠红对此有切身的体悟:“所有这些复杂的过程扭缠在一起,你要齐头并进去推进的话,难度是非常大的。”

现在深入有机行业的分为三类人:一类人没钱,有信念,把自己以及全家搭进去,也干出了些许名堂,比如乐活、德润屋;一类人有钱有信念,比如沱沱工社、多利农庄;还有一类就是手握热钱的投资人。

当热钱要与坚持操守才有价值的有机农业纠缠在一起,他们会各得其所吗?热钱能像鞭挞电子商务公司那样催熟有机行业吗?

靠天吃饭风险系数高

十几年前,王占利是村里第一批骑上本田摩托的人,这几乎是我们惟一觉得能把他和有机扯上边的背景:至少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王占利一直很有商业头脑,他从一个毛纺厂的车间主任开始,攒钱做了餐馆,最后带有打赌的成分,才接管了这家原本经营不善的奶牛场。

前几年延庆的奶牛场主都爱参加些国际会议,在一次论坛上外国的专家讥讽中国没有好牛奶,他辩解不了又气不过,干脆去逛超市,一看才知道,日本市面上都是鲜牛奶,根本没有保质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利乐装牛奶。

了解了什么才是好的食物,是人们从各行各业进入有机行业的根本所在。网易CEO丁磊事业有成之后就开始注意养生,理所当然关注健康的食物,最终去养了猪。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去年也给自己制定了“年度”的目标:只吃自己杀的动物。

如同各种新兴产业一样,有机圈子可谓各行业人士荟萃。北大化学博士吉云亮放弃德国某机构首席科学家和几十万年薪建立德润屋;做进出口软件生意的上市公司九城创办了沱沱工社和它贵得令人瞠目的冷链配送;开餐厅的张同贵打造了多利农庄,近两年他终于觉得作为一个农庄庄主开始被人尊敬了,这头衔甚至被他印上了名片。

沱沱工社生产基地负责人刘玉水原本是其母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刚去基地工作的时候,平谷的书记见了她就说了一句话:“你一看就不是平谷人。”反复思量,刘玉水才明白书记的意思:整天穿着小裙子、高跟鞋,哪里有干农业的样子?

不当农民不知道到底什么才叫“靠天吃饭”,这恐怕是这些初来乍到的“新农民”最大的感触。有时候刘玉水刚跟董敏高高兴兴地汇报说,今年可能大丰收,地里长得可好了,下个礼拜就能摘了。结果,第二天一场大风雨收成就没了。农场基地刚搭好了大棚,一下冰雹,都倒了。刘玉水心疼得想坐在地里哭。从此之后她吃饭从不许浪费。

王占利自我嘲讽的口头语是:“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几百头奶牛算是他最重要的资产,但是谁也难保证如果遭受疾病会有怎样的后果。之前有外国奶牛场的客人来参观,王都不让他们踏进距牛舍几百米外的大门槛:万一他们带着别的牛的病菌怎么办?

不光风险系数高,要搞有机农业,每项举措都要极为审慎。银香伟业多年来一直靠合理的农业模式来支持有机农业发展,他们与农民合作的土地上,只有1/10,或者1/20被他们认定为有机土地。在选择土地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挑剔,对周边环境的考量非常苛刻。

催熟的果子甜不了

曾经的IT人王申福去年收入20万,这20万是他的有机农庄乐活村刨去土地、人工各种费用后的净利润,也相当于王申福和妻子,以及老丈人、丈母娘四个人一年的工资。不过,这几乎是北京诸多个体有机农庄庄主中的最高收入了。

王申福还有个在业内更响亮的名字“铁鸟”,开始务农的几年间,每每遇到没钱维持时,他就回IT圈打工,挣回来的钱就用来修缮农庄,再没钱了,就再回去。铁鸟在IT圈年薪50万一点问题没有,现在他出品的鸡蛋,被公认为北京有机圈里最好吃的。

生产健康的食物,是有机行业从业者们的内心诉求。在田忠红看来,好东西就一定有空间,他相信消费者愿意掏更高的价格购买有机食品,“关键是你能不能取得他的信任,市场上的西红柿2块钱一斤,我这个5块,但是我能保证,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有机的。我相信人们会买这个5块的,不会买2块的。”

位于北京的有机市集最开始由几个中外友人组织发起,主要是每周末在某个场所进行有机食品售卖。通过常天乐等组织者近两年的努力,有机市集已经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这种模式在国外很容易见到,它的诞生解决了北京周边很多小农庄与城市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因为洪晃等名人的关注,有机市集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现在凡是来这里买知名农庄的产品都要排大队。如果来得太晚,市集里的有机食品可能就很难买到。

有机蔬菜10元一斤,有机鸡蛋30元一斤,有机猪肉50元一斤,有机肉鸡120元一只,这差不多是有机市集的均价,而在多利农庄,蔬菜可能卖到20元一斤。

行情让很多农庄树立了信心,悠然社创办者焦念荣觉得,按照他的80亩地,年营业额应该在2000万没问题,如果再加上肉,翻一番可能都不止,关键就在于他们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做大也是生存的根本,近期,国家对有机食品规定要有可追溯功能,焦念荣觉得国家对这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必须做大、做正规才能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否则就可能被清理。

没有什么比规模化更能吸引投资者了。近两年,投资界对沱沱工社的关注度很高,去年沱沱和几批投资人进行了几轮很认真的沟通,但是大部分投资人都很难接受沱沱工社可能长期亏损的现状。虽然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但是由于前期投入了8000万,今年沱沱工社有望持平,但也仅限于当年投入和当年收入的持平。

规模化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有机农业从业者,都必须面对另一个终极挑战。“你只有5个有机草莓,当有人要买第6个时,你怎么办?”当快速发展的资本要求和有机农业的有限和不确定性生产碰撞在一起,会催生怎样的变量?

早在2005年,联想控股也与银香伟业接触过,还有来自很多大城市的资本,但是公司的负责人一直对资本非常谨慎。即使与很多农业机构有过很深的合作,而且探索了近20年的时间,管理层仍然感觉公司在有机农业的管控能力上没有达到充分的程度。他们担心一旦引入外部资金,会对公司的决策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他们希望练好内功后,再适度地去借助外面的力量。

德润屋今年已经婉拒了不少想来买菜的经销商和网民的团购邀请,因为在种植和销售上的节奏没掌握好,当市场有大量需求时,德润屋拿不出菜来。

钱、土地都是做有机农业最好解决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自己的信念。”焦念荣认为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并不一定是钱的问题,而是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原有的理念,产品质量可能就会下降,客户是可以吃得出来的。焦觉得最棒的客户是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是专家,鸡蛋好不好吃,吃一口就知道。

银香伟业的田忠红认为,农业跟工业的发展有本质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规律,今天建厂,明天生产,后天就完全可以实现销售。而农业不是这个概念,有机农业更有一个资源培育的过程。光从普通土地转换到达到有机生产标准就需要经历三年的时间,扩产谈何容易?20年以前,田忠红他们涉足食品行业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个产业应该是一个有耐力的产业,它需要沉住气,不能很激进。他们也从没希冀企业能在一夜之间做大。“我们必须要像虔诚的教徒忠诚自己的教义一样去忠诚有机种植的原则。”沱沱工社董事长董敏总不停地对公司员工,也对她自己重复着。诚信会在未来越来越值钱,她一定是这样认为的。

“站在造假堆里连个人影都见不着”

曾经有一个不会说中文的法国记者听完归原的故事,在王占利面前对他的女朋友兼翻译说:“真的吗?他们是不是在编故事,我们在中国遇到的很多人都在编故事。”

王占利他们听懂了一点点,告诉这位法国记者:你可以想想,如果我们划一条界限,这边是真实的,这边是造假的,我们要站在造假堆里连个人影都见不着,我们没有人家这种造假的能力。你知道造假企业最大的秘密是什么?是添加剂,是广告,是制造概念。如今奶被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有的加了水果,通过高温消毒后装在利乐包装里,水果的维生素都没有了。

法国记者的质疑不无道理,这些年关于有机产品的乱象已经让人们对所谓有机产生了诸多质疑。国家正在从机制上建立诚信壁垒。今年7月1日起,国内销售的有机产品将必须在包装上统一添加有机产品标识和认证码。届时消费者若购买了有机产品,可上网通过国家认监委“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省略)进行查询、验证,辨别自己所购买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有机产品。

但是在银香伟业的田忠红看来,消费者的认可比认证更重要。认证不过是一个证书,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品质。“品质是会说话的,口感、风味消费者都能感觉到。”田忠红认为,不是企业说自己的产品是有机就是有机了。

新的有机食品政策出台后,不同品类、不同批次都要进行检疫,一项检疫费的价格约是2000元,按此计算,沱沱工社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高达40万元左右。对于那些仍在靠努力和坚守维持的小农庄,执行如此严格和高费用的标准,是一个挺大的打击。

无论公司是大还是小,吉云亮觉得哪种模式都有它的生存空间,他觉得德润屋目前不需要进行有机认证,因为大家已经对这个品牌信任了,而且目前仍供不应求。如果需要的话,也是在扩大规模之后了。

国家对有机行业的关注,联想、万达、网易等大企业的进驻无疑会大幅推动有机行业的发展。但是走访过不少国外有机农场的小毛驴农场总经理助理钟芳和有机市集的组织者常天乐都认为,以美国为例,大企业的加入使得美国有机食品的品质是有所下降的。比如种植谷物、蔬菜,肥料是否有机,这是美国有机相关法案没有明确的,但是这却对有机食物的纯粹性有极大的影响。

悠然社创办者焦念荣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养1000只鸡,死了200只,我能接受。但是我要养1万只、2万只鸡,那么我就要考虑,如果死一半的话,我能不能接受,我的损失有多大。”小农庄希望做纯粹,所以牲畜除了抗生素,其他针剂能不打就不打,但是如果上了规模,为了进行总体控制,一些针剂还是免不了的。

规模化和纯粹性上可能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削减的关系。但是像银香伟业这样颇具规模的企业,也在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目前他们整合的自然村已经辐射到了十几个乡镇,真正覆盖的土地30多万亩,做有机的3万多亩。因为没有外界的压力,他们还可以较为容易地恪守对有机标准的底线。

经验也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刚入行会面临颗粒无收的境地,到现在,德润屋已经解决了很多农业的细节问题,在扩大的时候不会遇到太多的损失。

有机农业的规模化是个更庞大的系统问题,技术只是第一道门槛。首先,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其次,配送物流是一个很大的瓶颈;第三,资金能不能支撑所有的投入以达到规模化;第四,企业生命活性能否持久。

从2009年到现在,沱沱在物流、供应链配送方面投入了2700多万,到现在为止他们也是北京市第一家全程冷链的日配企业,他们还有不错的呼叫客服系统。可以说沱沱已经把整个有机农业链条从上到下都打通了,现在需要做的是怎样更好地把服务做细致,做好。

有机农业的难点在于,要提高整体的管控能力,就要输出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要想复制人才,首先要培养好第一批有机从业者。

“人才培养要先吸纳,再选择,再培养,再输出,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田忠红说,另外一方面是和的合作,比如跟当地农民合作,和基地合作,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机农业理念的导入,对方要认可企业的理念、思路,也要明白他们如何从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一些甜头,感受到发展潜力,这需要一个过程。

“所有这些复杂的过程扭缠在一起,那你要齐头并进去推进的话,它的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田忠红对此深有感触。

只吃菜不吃药

如今做有机的人士大多来自五花八门的“高阶层”行业:有化学家、有IT人士,最少见的就是农民。

在归原总经理侯学军看来,归原的意义不仅在一家企业,他更希望看到归原的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周边的同行:“如果有人看到这个归原“发财”了,干得这么好,是不是也可以学归原做有机?”他进而认为,如果政府认识到这个模式不光是商业模式,甚至是一个能够改变国家产业结构,或者是能推动小养殖户直接获得利益的话,就可以制定或者加大支持力度,不是更好吗?

对工业化的思考是从下而上的。经过了消费社会的膨胀之后,应该是适应什么样的生活。

侯学军的思考是在产业层面上,事实上很多人加入有机农业,是从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进行。他们认为工业化体系的这种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人变成一个机器,朝九晚五,在这个流水线上做一种事情,他们认为这是对人性的变异。

“我老婆是一个产科医生,她做胎儿畸形筛查,发现这一段时间畸形率逐渐走高。我有时候跟她开玩笑说,办了那么多不孕不育医院,至于吗?结果她说真的是这样。”焦念荣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对沱沱工社的刘玉水来说,从事有机农业的最大好处就是改善了睡眠质量,也有了好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