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黑公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地地区,林业资源丰富。黑河市森林覆盖率59.92%,有陆生野生动物4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3种。研究证明高速公路建设会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动物死亡、巢区转移、种群数量减少、基因交流受阻等。文章以北黑公路为例,分析了林区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设置动物通道等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公路设计和建造者提供参考。
1 公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
1.1 对鱼类的影响
跨河桥梁施工作业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被跨越河流水质和水流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如果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污水和废弃物排放导致水体中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增加,则对鱼类的生活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2 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迁徙能力较弱、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公路沿线的两栖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中,受工程影响的主要是栖息于上述环境中的青蛙和蟾蜍等。工程施工,将破坏该区域动物的生境,使项目占地区及施工影响区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整个项目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一方面两栖动物将迁徙它处,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将很快得以恢复。
1.3 对鸟类的影响
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机械的振动、噪声,均会惊吓、干扰某些鸟类,尤其对一些山林鸟类如啄木鸟、乌鸦、山雀、野鸡等会产生干扰。上述鸟类将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工程对其栖息和觅食的影响。鉴于噪声可能影响鸟类的繁殖率,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应采取一定的降噪、减震措施。
1.4 对兽类的影响
在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栖息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林木的砍伐,弃渣场、采石取土点等作业,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施工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迁徙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松鼠、野兔等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逐渐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2 运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相对原有公路,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闭,对动物活动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得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生境碎化,对其觅食、交偶等活动产生影响。
3 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3.1 设置野生动物通道
动物通道是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穿越高速公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阻隔效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3.1.1 动物通道类型
动物通道可根据使用的动物对象分类,也可以通道的尺度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适合大型动物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适合于小型动物的涵管式通道或涵箱式通道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路下式动物通道。道路在通过河流、沟壑时,顺势架桥,下部空间则保证陆地连通。生物可利用该连通空间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通道形式。由于不同的生物物种对廊道空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作为路下式动物通道,其空间跨越的基本尺度是8m以上。小于该值则称为涵管式。路下式动物通道的布局与设置,要研究特定地域的生物物种的生活习性与规律。如狍只有在通道外透过桥下空间能明察另一侧情形时才会通行。
在北黑公路工程设计中已有的开放式单跨或连续跨桥梁是最好的路下式动物通道之一。它不仅符合动物通行廊道的尺度要求,还保证了视觉的开敞与贯通。这一点对于生性警觉的有蹄类动物尤为重要。
(2)涵洞式动物通道。该类通道实质上属路下式,因其跨度较小而采取造价较低的金属涵管或混凝土涵箱形式,其尺度上限一般为8m宽,下限则无严格标准。进出洞口应建成缓坡状。该类通道主要适合于一些小型爬行类或两栖类动物使用。在北黑公路设计中已有的涵洞净空高度一般在2.0~3.5m之间。
涵洞式动物通道一般还兼有过水功能,在雨水季节这势必会影响动物的通行。可在涵管侧壁的水位线以上安装一定宽度的挑板,作为洪水时期的动物应急通道。
(3)路上式动物通道
一般位于被道路切断的山体处,在道路上方设桥并将两侧山体连接为一体,桥面则模仿自然状况覆土种植,桥两侧密植灌木,在降低道路噪声干扰的同时还可避免动物受到视觉惊扰。
3.1.2 动物通道设置原则
(1)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2)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最经济有效的动物通过的通道。(3)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设计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4)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5)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3.1.3 通道具体细部设计
通道尺寸:下穿式通道宽度和高度以不小于2m为宜。
通道材料:国外研究显示混凝土材料较好,比金属的和其他材料的更适合动物通行。
通道内部设计:通道表层铺设土堆且种植与周边一致的植物品种,但是需要保持良好的透视效果,较好的通透视距使得动物有安全感,敢于通过。
通道配套设置:在通道两侧设置栅栏以诱导或引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在通道位置前后设计减速、禁鸣警示牌等,提醒司机乘客注意。
3.2 其他保护措施
3.2.1 在公路施工前,加强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3.2.2 施工时加强管理。靠近林区地带应避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土场等,严禁在森林植被完好的林区设置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
3.2.3 建设单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和汇报,加强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3.2.4 桥梁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沿河裸地植树种草,恢复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渣集中收集,不允许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水体,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避免对河流水生生物影响。
4 结束语
篇2
【关键字】公路建设,动物通道,理论研究
1.引言
作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更逐步进入山区,由于道路设计标准逐渐提高,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暴露出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中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高速公路的高车流量,强封闭性大大阻隔了公路两侧范围甚至是更大区域内的动物的通行和交流,使野生动物的基因交流和种群数量及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等受到影响。
2.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是野生动物通道实践和研究的起步阶段。至今,已有成百上千个动物通道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居多。荷兰建立的ecoducts( 生态桥) 已成功被多种野生动物使用。截至2008年,整个北美洲陆生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达到684个以上。其中,近25个科学研究项目评估了70个通道的使用情况,基于科学研究数据,欧洲和美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的相关指南。我国的野生动物通道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已初见成效。例如,思小高速公路的动物通道选址参考了亚洲象固有的迁移路线,共设置了23处桥梁,2处隧道。根据2004年至2007年的监测结果,藏羚迁移使用的野生动物通道和桥梁有8处,其中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最高,平均达80%以上。在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十一五”期间,241个高速公路项目中涉及保护动物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的项目有63个,其中明确提出增设动物通道的项目有17个。
3.野生动物通道设置
在具体进行野生动物通道设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公路建设在什么地方。(2)当地野生动物的生理习性有什么特点,公路建设是否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3)哪些通道适合它们。(4)通道设置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的效果。
所以,公路建设中的动物通道设计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动物生理习性调查分析;动物通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物通道类型;通道辅助方式和对动物通道的系统监测。
3.1影响利用动物通道的因素
Clevenge认为影响动物利用通道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道的设计特征(如通道尺寸、位置、类型),周围景观特征、附近人类干扰程度三大类。一般而言,人工建设的动物通道需几年后才能使野生动物适应。殷宝法等研究者对青藏铁路、公路研究发现:动物主要利用桥梁通道穿过铁路和公路,对水泥方形通道和清水河大桥基本不用。 动物在穿越公路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过公路后需要合适的环境来缓解放松,由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是平行修建的,并且铁路的路基都比较高,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动物在穿越公路时视线受到铁路的阻挡,会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一个熟悉的环境来缓解压力。南加州的研究显示通道两侧出现适宜生存栖息地是通道被使用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时也发现通道尺寸对于鹿和狼的通过也非常重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到野生动物对通道的利用,殷宝法等对青藏公路的研究同时表明,青藏公路楚玛尔大桥1处和楚玛尔大桥2处的通道结构基本相似,但由于其下面住有施工人员而不能被动物利用。因此,在将来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动物通道的设置原则
(1)差异性原则:允许当前所采用的减缓措施与其预期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误差。越来越系统的监测和评估这些措施和动物保护之间的问题会给交通实施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解决方法。
(2)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
(3)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能使动物通过的最经济有效的通道。同时隧道建设也对动物保护非常有利。
(4)考虑累计和时滞效应原则:当规划和评估通道使用效率时,必须重点考虑道路对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累计影响和时滞影响。
(5)结构综合利用原则:在保持生境连续和减少道路致死方面,整合野生动物横穿结构和栅栏的缓解措施比单一使用动物横穿结构更加有效。
(6)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对于通道大小尺寸没有固定标准,因为物种会自行调整生存习性以适应不同通道类型和设计结构。此外,设计还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
(7)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道路致死率和动物行踪数据的位置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
(8)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结语
交通工程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在满足动物的空间需求、保证动物的安全、维持栖息地的连续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规划层面和工程建设层面提出,基础生态数据的缺乏、生态现状调查的不规范以及设计管理的经验不足是我国野生动物通道建设的制约因素,探索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的评价体系以及设计指南是推进交通项目中动物通道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实现在发展中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硕,贾海峰.生态交通建设中的动物因素考虑[J]生态学杂志,2007,26(8)
[2]吴盛德,谈建文.浅谈公路建设使用林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05(6).
[3]魏刚.公路成中国野生动物最大杀手[N].北京科技报,2007-10-29(024).
篇3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关系协调
野生动植物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必须合理保护与正确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关系
1.1野生动物与人工驯养之间的关系
野生动物主要指处于自然生存状态下,未经过人工驯养的动物。野生动物主要可以分为濒危动物、有益野生动物和经济野生动物3个类别。野生动物被人工驯养首先有其法律上的允许性,例如,经过人工驯养的野鸡从法律上来讲不属于野生动物范畴。其次,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的产业。第三,我国目前鼓励人民群众对经济类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养,有效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第四,国家鼓励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的同时,严格明确了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原则,制定并实施了极为细致的保护措施,对破坏野生动物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1.2保护野生植物稳定性与开发的关系
首先,野生植物正以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其次,野生植物资源有着不可替代性,某些绿色食品、花卉树木等野生植物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维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应以保护性开发为基本原则和前提。第四,目前我国正通过采用高科技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
2.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原则
2.1保护中开发原则
首先,应对即将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必要而充分的保护,避免因保护方式的错误而带来物种的灭绝或基因的丧失。其次,在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切实保证对资源的合理不过度开发,在发挥野生动植物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满足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稳定需要。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野生动植物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与土地、水、矿藏等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更加具有可行性。首先,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可再生,但不是无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中的大部分都不可用其它物质代替。其次,应尽量避免人类经济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破坏,在人类的开发中要注重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第三,应不断繁荣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从而维护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
3.有效保o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我国至今没有全面掌握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信息,还没有建立全覆盖的监控体系,只能到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探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体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必需建立完善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控体系。首先,加强各省重点区域的监控,做到进一步探明全国天然林、天然牧场、森林公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其次,积极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加强科技投入,采用当前先进的卫星监控方式进行必要监控。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监控。
3.2加强必要的宏观管理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量并不十分丰富,再加上历史存在的过度使用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我国有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不少动植物正面临着濒危灭绝的风险。为了保护好有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首先,坚决严厉打击盗捕盗采行为,从严惩处不法犯罪分子。其次,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重点保护,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第三,促进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和科技种植野生植物产业的发展,适当给予相关企业创设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3.3优化动植物产业结构
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大型企业,进快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集约化生产。其次,尽快关停一批设备传统陈旧、以消耗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企业,使经济效益低下的加工企业逐步退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行列,或是采用关停并转模式,不断对企业的水平进行升级换代。
篇4
关键词:河口湿地;鸟类;晋江
中图分类号:Q9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56-04
1 引 言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依山临海,东北连泉州湾,东接石狮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南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西和西北与南安市接壤,北邻泉州市丰泽区,位于北纬24°30′43″~24°54′00″,东经118°24′12″~118°46′42″之间,东西距离37km,南北长达42km,全市土地总面积665km2。
2001~2008年,晋江市多次组织对晋江河口沿岸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调查这个地区有鸟类13目33科123种。本文对晋江河口湿地的123种鸟类进行分类、分析,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湿地鸟类威胁因素,提出保护措施。
2 晋江河口沿岸自然概况
晋江河口湿地面积占晋江土地总面积25.64%,是泉州湾河口的重要组成部份。土壤为非地带性的隐域性潮土土类和盐土土类,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11.7~1231.0mm之间,海岸线长达114.7 km,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重要河湾,属滨海平原海岸类型,潮间带5m以下,地下水质为矿化度小于1g/L的中性水,浮游生物繁茂,是鱼、虾、蟹、贝类生殖繁衍的天然场所。
由于具有河口湾、湿地、滩涂、海岛、大洋五大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调查,主要分布的生物物种有:蕨类植物有9科10属10种;裸子植物8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有86科260属454种;药用植物有沙参、杭菊、甜叶菊、玉文、生地、百合、川弓、玫瑰茄、芡实、芦荟、金银花、一见喜等12种;花卉品种400多种;水生植物有秋茄、水浮莲、日本水仙、红萍、细绿萍和藻类等;昆虫类57科101种;鱼类78科240种;各类水生动物44种。
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充沛的咸淡水资源,宽阔的沼泽滩涂,丰足的食物资源,使晋江河口湿地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繁殖地和停歇地。鸟类资源是晋江河口湿地野生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生态类群,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受重点保护种类较多的特点。
3 鸟类的分布和生境调查
从2001年开始,晋江市河口沿岸的鸟类资源展开调查,调查范围按行政区分为青阳镇、陈棣镇、池店镇、安海镇、磁灶镇、内坑镇、紫帽镇、东石镇、永和镇、罗山镇、英林镇、金井镇、龙湖镇、深沪镇、西滨镇和良种场等16处。包括上述各镇在内,整个晋江市范围都有记录的鸟类有戴胜、普通翠鸟、喜鹊、斑鸫、家燕、家麻雀、树麻雀、白n_、白鹭等9种。这些种有水鸟的优势种,也有陆鸟的优势种。
在海洋河口水面和潮间带(泥、沙、石砾)生存的鸟类,记录的有57种,在池塘和垦区沼泽栖息的鸟类,记录的有44种,在城镇田园和乡村生存的鸟类有51种,在山林生存的鸟类有77种。123种鸟中,鹊鸲、家燕、家麻雀、田鹨和白腰文鸟在上述4类生境中都有记录(详见表1)。
水鸟42种,包括鸭科4种、翠鸟科1种、翡翠科1种、鱼狗科2种、秧鸡科6种、丘鹬科9种、a科3种、鸥科6种、Gf科1种、鲣鸟科1种、鹭科6种、潜鸟科1种、鹱科1种。81种陆鸟中,鹰等陆鸟也兼吃水中生物,白n_等也经常在海边觅食滩涂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4 晋江河口鸟类的珍稀濒危性
4.1 拥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
晋江河口及湾畔海岸带拥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物种,体现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珍稀濒危性。在123种
鸟类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3)附录的共有23种,其中属附录Ⅰ的2种、附录Ⅱ的17种、附录Ⅲ的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有Ⅱ级保护25种。此外,属于国家保护的有效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98种,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鸟类16种,一般保护鸟类82种。
4.2 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
晋江河口鸟类特别是湿地鸟类中,大多数属于长距离跨国迁徙的候鸟,候鸟的多样性保护,由于需要开展国际合作而深受国际社会重视。晋江的鸟类特别是晋江河口湿地具有众多的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的候鸟,其中,“中日协定”保护候鸟有39种,占“中日协定”保护候鸟总数的17.1 %,“中澳协定”保护候鸟有15种,占“中澳协定”保护候鸟总数的18.5%。
总体来说,晋江在泉州地区属于珍稀濒危野生鸟类资源分布比较丰富地区。但是,部分珍稀濒危物种仍然较为罕见,有的几乎没有踪迹,仅可从历史资料或标本中找到记录,整体上资源的脆弱性较明显,急需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
5 鸟类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因素
5.1 围垦
期间曾一度地把晋江陈埭河口滩涂修堤坝围垦用作农业综合开发,其结果是,由于缺少沼泽湿地,海水入侵,加大了地下水含盐量,使200hm2围垦的耕地变成盐荒地,蛏苗埕地的潮区长度变短,堵塞了许多鱼类的回游通道,破坏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的生境,造成大量物种濒危。
5.2 乱捕滥猎
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够,非法对森林中的兽类、鸟类、蛇类等野生动物进行捕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海洋、滩涂、淡水、湖泊的鱼类及水生生物的过量捕捞,造成浅海区沿岸和湖泊的经济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出现衰退。
5.3 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工业的发展,其污水大量排放水域,污染物排进大气中,加之农业使用农药,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野生动物遭毒害,很多生物物种消失。
5.4 栖息地减少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飞速发展,飞机场、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都在晋江落户,大量征占用林地,使原本是鸟类的栖息地都被破坏。特别是飞机场为了飞行净空安全,出现驱鸟、捕鸟的现象,致使机场周边鸟类数量急剧下降。
6 对鸟类资源的保护措施
6.1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通过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转变其资源利用的观念,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鸟类资源。
6.2 规划保护地带,创建良好栖息环境
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进程,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力度,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污染,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污染,为鸟类构建良好的繁衍栖息环境。
6.3 建立鸟类监测站点,加强鸟类资源监测
在一些重要地区建立鸟类监测站,在鸟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鸟类的迁徙进行重点观察,对鸟类主要繁衍栖息地区进行资源监测,并开展鸟类研究,针对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变化情况,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作为观鸟点开展生态旅游。
6.4 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开展对鸟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鸟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重点研究,为保护鸟类和科学利用打下规划基础。建立相应执法队伍,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进行查处。
6.5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保护措施
充分运用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日常管护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对人为破坏活动坚决予以打击。建议尽快制定国家保护湿地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保护湿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艾比湖湿地资源, 保护, 科研, 旅游 ,多种经营
Abstract: xinjiang YiBiHu wetland nature reserve for national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around the lake district, it has rich natural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ypicality, importance, vulner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urist value. YiBiHu wetland resources once suffered damage, ecological system presents a sign of recession. Now needs to intensify the wetl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toration efforts, and moderate development and and reasonable us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wetland functions benefit.
Key words: YiBiHu wet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research, tourism, and a variety of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 S1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况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博乐市东北部,距博乐市40公里。在行政区划上地跨精河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口岸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2°36′-83°50′;北纬44°37′-45°15′。东西长102.63公里,南北宽72.3公里,面积2670.85平方公里。艾比湖是准噶尔西部最低洼地和汇水中心。以艾比湖湖体为核心,包括湖滨地带形成了5500平方公里的湿地。
200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2年6月成立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址在阿拉山口。2003年管理站站址迁至博乐市市区。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3月升格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级别为副县。
2 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面环山,仅东北部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相连,湖滨地带由山前洪积冲积湖积平原组成。广泛分布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沼泽、滩涂。艾比湖地处湿地中西部,海拔189米。
2、2气候
艾比湖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充足,保护区光照有效辐射量为65Kcal/cm.a,日照时数约2800小时。年平均温度为6—8℃,积温3000—3500℃,无霜期16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极端相对湿度为5%以下。年平均降水量90.9毫米。与之相对的年蒸发量达3790毫米以上。艾比湖湿地位于阿拉山口主风通道区,年平均大风(大于17米/秒风速)天数高达165天。
2、3生物
2、3、1野生植物资源
艾比湖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类型,8个植被亚型,17种群系。艾比湖湿地处于中亚植物区系与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汇带,造成了各个植物区系的接触、混合和特化,植被组成从藻类、菌类、苔藓、地衣、蕨类到有花植物,种类多样,艾比湖湿地的种子植物有53科191属385种,被子植物52科190属37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37科132属263种;单子叶植物15科58属115种。双子叶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种类最少。占中国干旱区植物种类总数的64%。
2、3、2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存在着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隐域性生境,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养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保护区内目前查明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2、4水文
艾比湖流域是一个封闭性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提供与不补给主要来源于山区,流域内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托托河、精河、大河沿子河、博尔塔拉河等7条主要河流和33条地表径流,水资源量为37.8亿立方米。艾比湖湖底平坦,属浅水湖。最大水深3米,平均水深1.4米左右。水质矿化度100—300克/升。
解放初期,入湖的补给水量为30亿立方米,湖水面积125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加和大规模水土开发,拦截河流,艾比湖流域的河流入湖水量剧减,使湖面缩小到52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下降了2—3米。储水量由30亿立方米减到7亿多立方米。流域内年浮尘天气超过100天。近几年来,在丘陵及平原区广泛实施了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荒漠区实施国家和地方重点公益林保护;水利部门严格控制水土开发,提取地下水。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了艾比湖及周边的植被保护,水资源量有所增加。目前精河、博尔塔拉河年补给入湖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入湖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使湖面稳定在500—600平方公里范围内。
3自然资源评价
3、1 典型性
艾比湖是我国西部的国门湖泊,是中国重要湿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地形成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等多种植被群落。艾比湖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使这里构成了国内极端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
3、2 稀有性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这里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明显多于周边地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保护植物12种。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新疆西北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地、繁殖地、越冬地。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内陆干旱区一座独特的生物基因宝库。
3、3 多样性
一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内盐湖、沼泽、滩涂、石漠、砾漠、沙漠、土漠、盐漠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旱生、湿生、盐生、水生等多种植物类型。
二是植物物种多样性。野生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2科191属385种,水生浮游植物7门57属。
三是动物物种多样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50科135种,其中两栖类2科4种,爬行纲6科10种,鸟纲28科111种,哺乳纲12科32种,鱼纲2科10种,水生浮游动物5类21种。
3、4 脆弱性
艾比湖及湖滨地带处在阿拉山口大风通道,处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这里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极易受各种自然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植被是其周边乃至整个天山北坡地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如不能很好地保护植被,会给周边及整个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风沙灾难。
3、5 重要性
保护区内有胡杨、中麻黄、甘草、 大叶白麻、精河沙拐枣、白梭梭、梭梭、阿魏、肉苁蓉、瓣鳞花、艾比湖桦等1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区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4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的保护动物有:四爪陆龟、黑鹳、白鹳、胡兀鹫、小鸨、大鸨、遗鸥、玉带海雕、金雕、波斑鸨;属于国家二类的保护动物有: 斑嘴鹈鹕、白鹈鹕、大天鹅、疣鼻天鹅、鸢、猎隼、苍鹰、灰鹤、长耳鴞、荒漠猫等39种。
此外属于自治区一、二类的保护动物有:鸢、草原雕、红胸、极北蝰、沙狐、赤狐、虎鼬、艾鼬、伶鼬、鸿雁、针尾鸭、鬣蜥、沙蜥、角鸊鷉、风头潜鸭、赤麻鸭、赤嘴潜鸭、环颈雉等18种。
3、6 科研和旅游价值
艾比湖与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利于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艾比湖湖面和周围湿地为许多鸟类与其他动物、昆虫等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栖息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地。
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有沙漠、戈壁、雅丹地貌、湖积堤等。水文景观有大面积湖泊水域、小湖群、风景河段、沙质湖岸等。动植物景观有各类珍稀动植物。人文景观有丝绸之路北新道等古道穿越。另外,亚欧大陆桥从湖旁通过,为艾比湖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4 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4、1动植物保护措施
4、1、1植物保护措施
根据保护区内植被分布和自然条件,划分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区,如艾比湖水生植物分布区等。
(2)在原有科克巴斯陶管理站和阔克塔拉管理站的基础上,增设8个管护站,修建巡护道路,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修建瞭望塔等设施。
(3)禁止向保护区内倾倒或排放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它废弃物或污染物。
(4)在生态旅游区适当控制游客人数,最大限度的减少游憩对植被的影响。
4、1、2动物保护措施
(1)各管护站要配备责任心强的巡护员,加大巡护力度,以确保资源的安全性。
(2)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枪支、弹药。杜绝行政执法者执法违法、犯法现象发生。
(3)各管护站要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4)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时救护伤残、病弱、失散和周边群众送来的野生动物,通过救治,精心养护,使其恢复自然生存能力。对于幼小动物,需经历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驯养野化过程,否则不能放归野外。
(5)在各管护站建给饲站。在动物缺食期,管护员在巡护时定期对管护区内各给饲点补充食物并采取投食、引食等方式,扩大给饲范围。
(6)针对鸟类习性,建人工仿真鸟巢、建投食台,改善鸟类生存、繁殖环境。
4、2 科研宣教
4、2、1科学研究
(1)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干旱区盐生湿地生物的汇集地带,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基础资料。
(2)湿地生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物种的内在联系及生物链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找出湿地生态及演变的规律,寻求人工促进的科学方法,维护生态平衡。
(3)湿地建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更新、复壮技术研究。
找出其个体及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索恢复种群、扩大数量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为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对水生生物生态链进行系统研究,找出水生生物的繁育、发展、消亡及对水体自我净化作用等保持和稳定湖泊和生态作用。
4、2、2科研监测
(1)气象监测:在石头房子管护站、阔克塔拉管理站建两个气象观测站,配备气象仪器,开展保护区气象观测工作。
(2)水文监测:在博河口、精河口、奎河口设置三处水文检测站,开展保护区水资源监测。
(3)病虫鼠害监测:在病虫鼠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建立固定的病虫鼠害观测点,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发展规律,为积极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4)生态定位监测:配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遥感监测系统,对保护区内的土壤、植物、动物及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为艾比湖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3科普宣教
建立科普教育中心,建成集科普宣教、大型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楼。系统制作一批艾比湖历史演变模拟沙盘、图册、光盘等。
积极与宣传媒体建立业务关系,聘请专业人士来保护区进行现场拍摄,制作专题片。邀请各级新闻机构考察,撰写宣传报道,鼓励保护区职工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宣传。
(3)对保护区内所设置的标牌、指示物的内容进行精心制作,融标示与知识于一体。在鸟岛及博河口建观鸟台处,设置水鸟图谱、生活习性、迁飞路线等解说牌。
(4)在保护区不定期举办植树周、爱鸟观鸟周、保护知识竞赛、有关保护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法制意识。
4、3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鸟岛景观建设
(2)特种动物养殖场建设
(3)沙疗中心建设
(4)生态旅游探险区建设
(5)湖面游览
(6)湖滨浴场
(7)建设盐湖景点
4、4多种经营设施建设
(1)人工种植经济林。在保护区内 有灌溉条件的实验区人工种植枸杞、俄罗斯大果沙棘等经济灌木林和肉苁蓉、甘草、麻黄等中药材,既美化绿化了保护区,又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2)绿色食品深加工。在精河县建绿色食品加工厂,加工枸杞、甘草、肉苁蓉等中药材及特种养殖动物的肉类深加工。
(3)生物饲料开发在艾比湖科学合理开发卤虫资源,并在保护区南部建设综合生物饲料厂。
篇6
阿塔山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境内,地貌类型属于大青山北麓低山丘陵区。根据固阳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4.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4.2mm,多年平均风速为2.9m/s,年最大冻土深2.10m。工程座落在黄河一级支流昆都仑河上游,该流域为季节性降雨补给型河流,径流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838.4km2,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为1448万m3,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为81.86万t。本区土壤地带性分布划分为栗钙土带和棕钙土带,植被主要是以克氏针茅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其次为人工植被。本区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生态敏感度较高,植被稀疏,草原砾石化明显。根据现场调查及遥感数据解译,工程区域植被类型分为典型草原、山地植被和人工植被。主要植被群落组成为克氏针茅、短花针茅群落,克氏针茅群落,小叶锦鸡儿、克氏针茅群落和芨草、杂类草群落。人工植被主要是农田,农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油料作物和豆类作物。本区动物地理区划属古北界的蒙新区,区域内哺乳动物有蒙古兔、黄鼬、花鼠等,两栖类有青蛙等,鸟类有喜鹊、麻雀等。但由于人类长期干扰和生态环境改变,区域内大量野生动物消失。昆都仑河为季节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期形成的径流夹杂着大量山体冲下的石块、泥沙,河道内不适宜水生生物生长,也不存在珍稀、濒危等水生生物,无洄游和半洄游鱼类。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2.1.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影响是由于施工占地、施工道路修建、主体工程开挖及料场开采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和损失。工程永久占地破坏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草地,临时占地破坏的植被主要是草地。植被破坏后的地表,在大风及降水的作用下,易引发水土流失。
2.1.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由于施工噪声和人员活动,动物会主动趋避而逐渐离开施工区,周围的动物密度下降,等施工结束后,这些影响会自然消失。
2.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
2.2.1对植被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蓄水导致库区水位上升,水域面积增大,周边土地及植被遭到淹没,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地区生物量减少。但淹没的土地和植被占地面积相对较小,通过其他途径补偿后不会对区域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
2.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建库后在尾水区域的低平地段形成新的草甸和沼泽有利于鸟类的发展。随着水生昆虫增多,水量变化趋缓,浅水滩地增多,将形成涉禽的栖息地,河谷草甸鸟类群将逐渐增多。啮齿类动物由于水位上升,栖息地、活动范围减小,将向别处迁移。而与水联系密切的兽类数量会有所增多。同样,随着库岸植被向中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方向演替,适宜湿生草甸或沼泽的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壮大。
2.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由流水型转变为静水型,水深增大,流速变缓,水域面积拓宽,水生微生物有所增殖,鱼类栖息活动场所增大、饵料生物变多,适应于静水生活的鱼类种群和数量有一定增长。大坝下游水量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数量相应减少。但昆都仑河经常断流,且坝下游河流较短,鱼类极少,水库的建成总体上改变了原有的不利环境,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施工期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管理,严格划定工程活动区域,规定施工车辆路线,避让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对占用的草牧场及耕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做好水土保持和废水处理工作,避免污染物影响水体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临时用地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严禁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加强施工期环保教育,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及动物的生境、栖息地。
3.2运行期保护措施
加强水库运行管理,保障下泄生态流量,做好植被恢复及其日常维护工作。3.3环境管理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并监督各项生态措施管理制度。制定生态监测计划,对水库周边动植物物种、水库上下游水生生物定期进行监测。
4结论与建议
篇7
摘要:本文在对浙江仙居抽水蓄电站项目进行工程环境概况调研基础上,分析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及步骤。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减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目的,提出环境保护目标及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 水环境 生态环境 抽水蓄能电站
中图分类号: TH137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于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水资源的蓄水发电站项目的建设是必要选择,但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当地带来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工程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水电站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污染,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浙江仙居抽水蓄电站工程环境概况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仙居县湫山乡境内永安溪上游,工程开发任务是承担华东、浙江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及经济事故等用途。电站枢纽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等组成。工程位于山区,人烟稀少,上、下水库库周均无工矿企业分布,主要污染源为少量的农村生活污水及农田面源污染。工程周围无明显大气污染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工程占地区不涉及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程所涉区域植被状况良好,距仙居县省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约20km,工程区内无景点及规划景点。
2.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2.1社会环境影响
首先,抽水蓄能电站投入运行后,能够发挥顶峰和填谷双倍的调峰能力、改善电网的运行条件,为华东电网和浙江电网的供电质量、应付突发事故及保障安全运行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其次,施工不仅可促进地方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而且电站建设期长,需大量劳动力,可为当地人员就业提供机会。电站建成运行后,将增加地方税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仙居县可利用水库自身良好的生态条件,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2.2 水环境影响
电站建成后将形成一个中型水库,上水库正常蓄水位675.0m,相应库容1233万m3;下水库利用已建下岸水库,其正常蓄水位208.0m,相应库容1.07亿m3。电站运行对上下水库的水位、局部水域流向产生一定影响。工程上在进出水口附近设置了拦沙坎和消涡梁设施,以保证水流流态的稳定,防止对库底泥沙的冲刷,从而降低对水质的影响。蓄水期上库来水有限,大部分水量来自下库水体补充,经库底清理后,受上库库底残留有机物影响较小。
工程区域水质现状较好,运行期电站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均经处理后回用不排放;根据电站运行特点,水体日夜在上下库之间频繁交换,有助于库水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因此,电站建成运行后,对库区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电站建成运行后,可改善库区静水状态,增加溶解氧含量,从而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对库区水质有所改善,减缓水库的富营养化。电站运行对上、下库水体和下游永安溪河段水质不会造成油污染,可保证生活饮用水水源不受影响。
此外,仙居抽蓄电站建成后,在高水位运行时对下泄低温水影响改变不大;当在低水位运行时,在5~9月份灌溉季节将对下泄低温水影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减小对下游水稻生长影响。
2.3 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占地和淹没造成自然植被损失主要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林、经济果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甚微。
工程施工将使施工区及其附近的野生动物栖息适宜度降低。评价范围内有少量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豪猪、五步蛇和白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鸺鹠,但不涉及其栖息地。由于上水库淹没范围不大,随着工程施工和水库淹没线的上升,占地区内的野生动物会自动迁移至周边适合生存的环境,工程建设对其影响不大,但需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电站运行对下岸水库整个库区温度场总体影响小,仅对进出水口局部区域有一定影响;电站抽水或发电放水时,所引起的进出水口附近区域的水面波动不大,库区水面变化很小,对库区鱼类影响不大;电站运行后下岸水库水位日变幅会对库区产卵场将造成一定影响,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2.4施工期环境影响
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各隧洞开挖形成的点源污染,对受纳水体将带来影响,主要包括下库进出水口施工围堰抽排水、上库开挖面和泄放洞、排水洞和进厂交通洞三条隧洞排水,其中上库开挖面造成下游永安溪水质影响相对较大,下库进出水口施工围堰抽排水和隧洞排水影响较小。
湫山乡上水库周围的村民基本上实施移民,因而工程影响区只有新渡村距进厂交通洞口工厂区较近,受施工噪声影响较大,需优化施工布置,将强噪声源远离敏感点。上下库连接公路周围无环境敏感点,施工期公路运输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为TSP。由于周围环境敏感点均较远,受粉尘影响较小。本工程弃渣场周围均无敏感点,对周围环境无影响。根据水土保持方案,弃渣结束后,除上库库底弃渣场外,其余区域所占土地全部均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同时每个弃渣场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弃渣场下游设挡渣墙,以防止滑坡及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生活垃圾主要集中产生于施工人员临时生活区,为避免生活垃圾随意堆弃,影响环境卫生,污染周围水体,应设置垃圾收集系统,集中堆放。减少对环境卫生造成的影响。临时生活区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而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疾病流行,必须加强劳动保护。
2.5移民环境影响
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性、环境安全性、自然条件适宜性等方面分析,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区选址是合理的。移民搬迁安置后,居住条件和环境将得到改善,交通便利,距城镇较近,可增加就业机会;由于搬迁距离近,对移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无影响。移民日常生活垃圾和污水均需进行处理。
3 环境保护措施
3.1水环境保护措施
为保护下岸水库及永安溪水体水质,尤其是工程区附近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程施工期、运行期污废水均经处理后回用,不排放。其中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及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砂石料和混凝土系统废水经沉淀池处理,机械维修及车辆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隧洞施工废水经沉淀、过滤处理。同时,为保证施工期污废水完全回用,下库施工区结合碎石加工系统设置回用水池,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碎石加工冲洗;上库施工区另设回用水池,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用于上库施工;各隧洞施工废水就近回用于各自施工。
运行期各区块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回用于场地绿化、道路浇洒;电站厂房地面冲洗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厂内生活污水一起纳入下游生产、管理及生活区污水系统,完全回用。
3.2生态保护措施
对上库库区内名贵植物进行移植或采取设立围栏防护。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区、弃渣场地及公路两侧等区域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并对影响区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对施工人员进行珍稀动物保护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施工期间重点注意豪猪、五步蛇和斑头鸺鹠等保护动物活动,如发现应及时上报,并采取一定措施辅助其迁移周边适生环境中。在水库清库前及施工场地场平前采取鸣笛敲鼓等办法驱赶野生动物,保证其顺利迁移。车辆行驶时如遇野生动物需减速缓行,如误伤野生动物,应及时抢救。施工场地设立醒目标志,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严禁烟火、狩猎和捕鱼等活动。结合野生动物生态习性,制定水库蓄水计划,例如水库蓄水应避开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冬眠期和繁殖期。
为保护鲴鱼、光唇鱼、黄颡鱼和南方马口鱼等产卵场不受水库运行水位变化而于水面,拟采取设置人工产卵场,辅助这些鱼类自然繁殖。同时,为保护进出水口附近鱼类,需在进出水口前设置拦鱼设施。
3.3 环境空气、噪声和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选择设备、优化施工方法和布置、采取除尘和降尘措施,来控制和削减砂石料加工系统粉尘、燃油废气、交通粉尘和施工作业区扬尘。加强施工设备维护和保养,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夜间施工,采用吸声、消声、隔声措施降低施工噪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运至仙居县横溪镇垃圾中转站处理。
3.4 人群健康保护
设立施工区医疗卫生防疫站,负责施工人员日常医疗和急救,开展健康防病卫生教育,落实工区疫情监控措施,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其它有关人群健康事务进行管理;制订疫情应急计划,对疫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3.5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
移民安置区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与洗涤废水一起经生态土壤深度处理,出水用于安置区绿化。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至仙居县横溪镇垃圾中转站处理。移民搬迁至安置点之前,对有关疾病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进行杀灭,降低虫媒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结语:
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可对国家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作出较大贡献,对区域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附近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影响、水库淹没区古树名木、工程所在区野生保护动物和下水库鱼类产卵场的影响及工程区水土流失影响等。对于建设项目实施各项环保措施后,可以减免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俊峰,叶茂等.玛纳斯河流域生态与环境需水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6)
[2]唐红兵,洪倩.景观生态学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3]陈睿,刘胜祥等.景观生态学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托口水电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6(02)
篇8
关键词:国省干线,湿地自然保护区,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江苏地区水网密集、湖泊众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广,国省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现象较普遍,本文以S331宝应至金湖段为基础,提出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思路及办法,供类似项目参考。
S331宝应至金湖段改扩建工程串联了宝应县城、金湖县城及射阳湖镇等多个城镇经济节点,其升级改建对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格局,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拓展沿海开发腹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老路途径宝应县城,城镇化严重,且路线绕行较远,其改线方案需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穿越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长约5km,穿越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长约2.9km。
2. 湿地自然保护区介绍
(1)宝应运西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0年经扬州市政府批准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升级为扬州市市级自然保护区。全区土地面积276.99平方公里,折合41549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88%。区内陆地213622亩,占全区总面积51.40%,水域滩地201873亩,占全区总面积48.60%。
核心区范围以宝应湖隔堤为基线,向湖整体推进1060米至南北主航道,向陆地上延伸50米至排河,北至刘堡渡口,南至宏图河,形成水陆两块,连成一体。陆上滩地225亩,湖泊4767亩,合计4992亩。自然保护区没有划定缓冲区范围,核心区外全部为实验区。
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2)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3年10月14日金湖县成立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经约5年时间的建设,2008年6月13日经淮安市政府批准建立淮安市级金湖县湿地自然保护区。
金湖县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域定在鸡鸣荡东则,约20平方公里,西边离西大堤大约2100米,东西长4000米,南离渡假村1000米,南北长5200米,其余为实验区。
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3)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类别
项目区域为里下河地区,属江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洼。历史上里下河地区原是黄海的一个浅水海湾,是由长期的泥砂淤积和海浪冲击而成的碟型低洼的天然沼泽湿地。
评价区内人为开发历史悠久,沿线陆生生态主要为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永久占用土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河塘、鱼塘和滩地,分别占永久占用土地面积的18.3%、38.5%、0.3%、31.4%、0.3%和11.2%。
蕨类植物物种不够丰富,仅有3科3属6种,所含种类最多的科为木贼科。水生、湿生植物相当丰富,优势种有芦苇、菰、莲、李氏禾、水蓼、喜旱莲子草、n菜、菱、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聚草、菹草、黑藻、苦草、水鳖等。
野生陆生动物主要是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和啮齿类动物为主,尚未发现本区域有其他的大型野生动物。其他陆生动物以农村居民散养的牛、羊、猪、鸡、鸭为主。
留鸟是区域最稳定的鸟类组成成分,沿线地区留鸟资源有乌鸦、喜鹊、强脚树莺、野鸡、野鸭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褐翅鸦鹃和大雁等。
优势藻类为小球藻、弓形藻、色球藻、舟形藻和纤维藻;评价区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1.2445毫克/升。
(4)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划分及保护原则
a)功能分区
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为禁止开发区,其余区域为限制开发区。
b)保护措施
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限制开发区内,禁止开垦和排放湿地水资源、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禁止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烧荒、砍伐林木、采集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禁止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向湿地内排放未达标污水、倾倒可能危害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或固体废弃物。
3. 路线布设的基本原则
图3-1 路线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核心区
项目区域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原则上路线必须避让。
(2)实验区
项目区域内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限制进行有污染的相关活动,原则上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穿越,但应尽量减少跨越湖泊桥梁规模并缩短穿越实验区里程长度。
表3-1 路线穿越自然保护区的长度
4. 采取的措施
(1)路线布设
a)选择湖泊、河流较窄处穿越,尽量降低桥梁施工和后期运营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带来的干扰,减少对鱼类的驱赶效应;
b)选择距离鸟类栖息地较远位置通过,降低公路运营期间对栖息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c)选择有相似的较大面积陆地通过,使这些鸟类、鱼类可重新选择栖息环境,不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d)通过线形设计和绿化措施,保持工程与周围环境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完美结合。
(2)防护设计
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方案,优先选择保护区的植物防护,很好地融入自然,达到道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3) 桥梁排水设计
桥梁排水设计采用“直接收集+直接入湖”方案:直排式泄水管入口高出桥面3cm,每隔10m一道,内径10cm,收集式泄水管入口与桥面平齐,内径5cm,每10m一道,并与直排式泄水管间隔布置;收集后的桥面水,经桥头土路肩下埋设的PE管,导入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4)施工管理
a)选择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和工艺,降低噪声源;桥墩采用围堰施工,使悬浮物将尽快沉淀,降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b)配备足够的洒水车、挡风板、篷布等,减小施工期间对环境的污染
c)自然保护区内不设置任何的取土场、弃土场、其他的堆放场所及大型的临时施工设施。
5.结论
331省道改扩建工程穿越运西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组在预可行性研究之前落实穿越保护区的环评专项,并在报告中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地消除或缓解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顺利地通过省发改委审查。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老爷岭 东北虎 现状 分析
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林业局南部,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野生东北虎活动的主要栖息地。近几年,随着保护区管理和监测站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东北虎活动日趋频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处以及全国各猫科动物研究所、林科院、林大、各相关媒体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注,为了真正体现保护野生东北虎的现实意义,密切关注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提高公众责任感、认知度和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为野生东北虎的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切实提高种群存活数量,特对该保护区内野生东北虎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
一、保护区自然概况
自然概况一般性描述: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南部,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东宁市境内,保护区内含有三岔河林场、暖泉河林场、园山林场、三节砬子经营所、中股流林场和太平川经营所等五个林场所,保护区面积为71278公顷,其中:核心区为27193公顷、缓冲区为18696公顷,实验区为25389公顷。区域内有三岔河林场与俄罗斯陆路交界,暖泉河林场与俄罗斯界河(瑚布图河)分界,三岔河林场、暖泉河林场、三节砬子经营所、中股流林场部分地段与吉林省交界,该区域内水源丰润、雨量适中,气候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7月最高温度为零上31℃,一月最低温度为零下32℃,年积温为2327.6o;区域内地形多为丘陵山岗,最大坡度为40o,一般坡度在10o-25o之间,海拔高度在600-1000M之间,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其中主要有东北豹、黑熊、马鹿、糜鹿、野猪、袍子等,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还有蕨类、苔草类等,土壤种类多为棕色森林土、草甸土及沼泽土等。
二、保护区“生境”调查
“生境”是指有机体生活的地方,由它的地理、物理、土壤和生物成分来描述。生境结构,特别是植被构成,是影响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野生动物的管理、研究和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直接影响动物行为的生境因子,才能为野生东北虎对生境的变化提供指导和保护依据。
①、植被情况:两处植被类型分布多种且植物类型丰实。林分类型多以针、阔混交林或纯林为主体,乔木树种分布以柞树、杨桦、柞桦、云冷杉、柞红、椴红、白红等形式存在,且林分郁闭度较高,同时此两处的林下植被也相当丰实,主要有亚乔木、灌木、藤木、草木、苔藓和菌生植物。
②、食物种类:虎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食草动物的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起着稳定、平衡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了特有的重要位置,野生东北虎喜食的食草动物有:鹿、野猪、狍子等大型动物,捕食的小动物有:野免、青蛙和小鸟等。
③、食物数量:
据我局兽类种群数量调查推算,区域内马鹿数量平均为66只,种群密度为0.4099;狍子数量平均为241只,种群密度为0.6463;野猪数量平均为106只,种群密度为0.6583;东北兔数量平均为156只,种群密度为0.9689。
三、栖息地质量评价
根据栖息地分布及有效适栖面积,资源结构状况、食物丰盛度、隐蔽条件、繁殖生境条件、人为干扰程度、生境片断化程度、生境水平空间异质性保护状况及栖息地发展趋势等十项定性指标,综合给出此区域东北虎栖息地质量为中等偏上。
四、东北虎踪迹发现统计
根据以往记载及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初步认定为:该保护区内共有八只虎,其中:成年雄虎四只,成年雌虎三只,一支幼虎。
五、保护监测措施
1、认真做好监测站的保护监测工作
首先要加强保护宣传力度,对可能发现东北虎的职工开展业务培训,增强职工信息反馈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共同关注监测的良好氛围,在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根据重要性次序、目前的保护经费、技术力量等情况有所侧重,对重点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区域实行优先、重点保护。在此基础上,搞好整个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工作,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违反保护区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切实推动监测和保护工作同步发展,同时要强化监测员工作的质量和责任,完善野生动物管理及监测档案,切实提高监测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即远红外相机设置数量,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聘请有关专家到保护区指导,与各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工作水平。
篇10
在整个施工期间和施工范围内,我单位将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变害为利。正式开工前半相关措施提交监理工程师等审批。
一、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体系
1、水土保持措施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尊重自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加强基础工作建设:
1)抓规划,加强水土保持前期工作。
2)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建设。
3)尊重职工意愿,解决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2、环境保护措施
1)制定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到人。
2)加强监测力度,将污染扰民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设专项环保基金,提供经济基础。
4)降低施工噪音、白色污染、机动车噪音等。
二、加强检查和监控工作
要加强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水土保持、粉尘、噪声、废气的监控工作。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奖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
三、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
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为噪声、粉尘的污染和采取技术措施制烟尘、污水、噪声污染。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凡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
四、施工过程中水保、环保措施
1、施工废水处理
1)在施工场地内修建排污渠道,将废水排到自挖的蒸发池内,蒸发后的废渣运至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地点或当地认可的地点。
2)施工时,做好表面排水,使路基上的雨水能顺利排到边沟内。
2、防止水土流失
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从施工中开挖或冲刷产生的材料在任何河流、水道、灌溉或排水系统中产生淤积;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合理安排,尽量避免水土流失。
3、生态保护
1)施工造成值被破坏的面积要严格控制,除了不可避免的工程占地、砍伐以外,不得再发生其他形式的人为破坏。
2)建美好家园,创良好环境,在工地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每天清扫,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
3)保护野生动物,施工期间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4)加强对沥洒布车辆、混合料运输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杜绝沥青材料的漏洒。施工现场应避免沥青材料沾染周围植被,对被沾染沥青材料的植被要及时清理和恢复。
4、空气污染的预防
1)在整个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应经常洒水,使尘土飞扬减到最低程度。
2)在运输容易起尘的细料和松散材料时,应在运输期间使用帆布或类似的遮盖物加以覆盖或适当洒水喷湿。
3)拌和站运转有粉尘发生的施工投料器安装防尘设备。
5、生产、生活垃圾处理
工地施工和生活垃圾弃置在半密封的池中,定期焚烧处理。焚烧后产生的废渣和不能焚烧的垃圾废料要运至业主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地点。
6、工程完工后环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