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想象力的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篇1

[关键词] 音乐想象;培养;小学阶段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言语能力差,感受音乐的能力不强,给唱歌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曲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一、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是“音乐想象”的先导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教师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例如,上《卖报歌》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聂耳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当年他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创作了这首歌曲。通过介绍,学生们体会到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脑海中浮现出儿童忍着饥饿和内心痛苦,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的情景,为接下来学唱时展开“音乐想象”作好先导与准备。

二、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例如,上《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了解到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里浮出现出王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课本插图是“音乐想象”的凭借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定要把插图很好地运用起来。例如,上《小小的船》一课时,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船上遨游星空,全图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会很快进入到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四、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上《鹰》一课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律动,教师编一些雄鹰飞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挥动手臂,如同一只只雄鹰上下翻飞,展翅翱翔。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想象力;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不可忽视。环境因素:通常人们习惯以“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一幅画,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上美术课,由于缺乏素材或仅仅为了图省事就只教学生临摹作品。更甚者,还有家长过早给孩子买来临摹画册,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常是通过直观感觉器官来了解事物和世界的。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因此在当前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个重大的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不受知识、定理、思维、习惯、条规等的限制,可以打破现实事物中的限制,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以“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其实,学生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学生的画就都会向模板靠拢,这将给学生的创作加上了枷锁,使学生丧失想象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尝试用提问式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自己的想象,进而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比如画“未来城”,可以先抛出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准备怎么描述呢?请每个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而是多开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在纸上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会发现有各式各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凸显科技力量;有的强调绿色环境;有的崇尚清净的生活;有的向往太空旅游。可以创作出人到外星中的各种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意识萌发。要相信学生的想象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独特的想法一般都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二、贴近自然,开启学生无限想象力

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学生要多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是十分必要的,要让自然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花草、摸摸大树、观察动物等,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点燃,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学习《小草的世界》,就可以带学生们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小草,然后让他们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枝叶、叶型等,通过学生的脑海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等不同的手段再总结归纳提升,并结合几何图形、夸张变形使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小草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的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小草的作品。这样,教师将会发现,学生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小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在各自画的作品上进行进一步添画,学生们会更加有兴趣。动态的场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画出来,故而动物也是我们的活教材之一,看到可爱的动物,学生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有兴趣。在自然中,学生们主动探索知识,可见自然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知识和经验的提高,也促进了他们智慧的发展,拓展视野丰富学生们的见世面。

三、协调感官,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各个感官系统。我们知道,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来自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活动的观察,通过观察图像,记忆图像,恢复添加,修饰图像,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闭上双眼,让学生闻到不同气味,提高对气味识别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嗅觉系统,通过交流,用五彩的颜色表达出感情。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质地的事物,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仔细听,调动他们的听觉系统,使学生掌握手绘图的感觉等。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这些措施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探索欲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的目的。

四、赞扬学生,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绘画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互相学习的部分,从中,他们可以激发想象,另一点,创造潜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到目的地同行学习。通过在国内和国外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对这些优秀作品表示赞赏,并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创建各自的想象。对于学生已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拿出来进行展览,肯定他们的作品,引导学生自愿观看,在观看其他人的作品中发现他人的优势。欣赏大师的学生时代的作品,是一种流行的绘画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在学生时代的审美观。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在美术的海洋中寻找能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激发想象力的一切因素。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仅仅依靠美术就可以的,还应将美术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遨游。

参考文献:

[1]张桂玲.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09).

[2]陈小勇.浅谈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记忆力与想象力培养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11).

篇3

一、构建趣味课堂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教师有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演示“神奇“的实验,能使学生的神经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本质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丰富变化的物理表象,还要根据所授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好奇”并急于破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讲授“蒸发制冷”知识时,先不急于介绍物理知识,而是发给每位学生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用浸有乙醚的棉花团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学生惊奇地发现读数急剧下降到0度以下,这一“奇迹”让学生兴奋,急于探究根由,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求知欲都在这一变化中被激发,听讲特别认真,发言激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走出误区强调物理概念的严谨性

物理现象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经历和观察的差异,已形成一定的物理表象记忆,形成思维定式。这种先入为主的生活体验,会影响到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介绍“相对运动”知识时,我让学生描述坐在公交车上观察街道两边的树和建筑的运动情况,学生一致回答,树和街道向后快速隐退,接着马上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站在街道旁观察车辆的运动是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当得到这一回答后,我便及时引入问题的本质:物质运动是相对的,看以什么为基点。探究欧姆定律时,电灯的亮度与电压的高低相关联,但电灯(用电器)的电阻是否与电压的有关吗?学生从电灯的明与暗的表象认为,电阻与电压密切相关,其实这是错误的经验,电阻只与导电率、电线的横切面积、温度等因数有关,与电压无关。如“做功”“光成像”“焦耳定律”等物理概念,学生往往受生活经验的表象影响,经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象出发,探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

三、抽离具象建构物理模型

物理现象是动态的,涉及众多因素,有些是“显因素”,有些是“隐因素”,初中学生容易注意表层的“显因素”,往往忽略“隐因素”的重要性。如物质的运动,宏观物质在运动时大小不一样,形态各异,进度不同,其实这些都是“显因素”,在物理上把运动的物体理想化为“质点”,“质点”是有“质量”而无大小形态的,在建构物理模型时,只需关注“质点”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进度。在探究温度知识时,让学生做家庭实验。把一个瓷碗和一件铁制品放在太阳底下长时间暴晒,请问哪一件物体的温度高?相当多的学生都说铁制品的温度高,这种错误结论的根源是学生凭人体感觉冷热程度的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其实,这两件物体的温度是一样高的,学生忽视了“长时间”这个隐形条件。把生活现象与物理概念相混淆。教师应锻炼学生抽象具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重在思考,由表及里,建构物理标准模型,并把这种科学思维运用于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中。

篇4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内涵以及关系分析

我们经常所说的数学思想,其实就是大家对于数学学科的一种宏观认识。与此同时,这种认识不仅仅包含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包含对数学方法的认识。数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其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简单来说,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数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所以,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培养以及训练,可以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宏观教学和微观教学。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数学方法的学习之后,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想。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时,可以首先培养学生学会相应的数学方法。

二、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1.运用差异化教育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业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标准,而不是过高或者过低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等级:了解、掌握以及运用。

对于部分数学思想,学生只要求了解即可。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对于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引入合适的数学思想。与此同时,需要运用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表达相关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将数学思想由抽象化为具体。

不同阶段的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给予差异化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差异化教育。

2.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相应地融合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方法。然而,数学方法的思想基础就是数学思想。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综合讲述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教授。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课下让学生运用习题解答的形式来运用以及强化数学方法。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以及强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数学方法的精髓。同时,就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数学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同时其学习经历也比较少。所以,他们的理性思维相对来说还比较差。然而,初中数学中的部分数学思想较为抽象。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与此同时,能够运用较好的实例,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应用。这样才能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熟悉相关的数学方法。从而为数学思想的理解以及掌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在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正是由于数学方法相对于数学思想来说比较具体。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首先学会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与此同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多多练习学过的数学方法。经过长时间数学方法的练习,学生能够理解甚至应用相关的数学思想。由数学方法的运用到数学思想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渗透才行。

4.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规律

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中所讲解以及要求的数学思想,只是全部数学思想的一部分。初中数学中所要求的数学思想,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所以,数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思想,抓住数学思想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其他数学思想。

篇5

一、使学生树立起自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就是要学生学会自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学生学习的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学生应该树立一种自学意识,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任何时候获取一些知识,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模式。

高中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在课前,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高中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可以对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列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课前就把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课堂中,也可以加深对已经学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和掌握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同时这样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准备,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二、使学生培养出自学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一些具体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习,突破学生的思想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愿意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自学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对教材的阅读上,应该从略读、细读、精读三个环节上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也就是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安排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中进行细读,找出重难点,在课后让学生结合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例如在学面角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的概念性的东西有所理解,可以认识几何图形;在细读的时候则就要求画出图形,并可以将其中的三垂线定理等知识应用在其中,掌握其三要素等知识,在课后则要通过课后练习巩固其中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对涉及到二面角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平面角解决,体现出一种立体几何的解题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解决,并通过计算和论证得出结果。

三、使学生拥有探究的精神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情操

新课改下,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和家长不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说明道理,娓娓道来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由道德认知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以及荣辱观。在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讲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讨论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跟学生讲《一诺千金》或者《曾子杀猪》的故事,再让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再深入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守诚信,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

二、巧设场景,陶冶情操

小学阶段是陶冶情操、培养习惯的最佳阶段,特别是对学生品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创造好的教学环境,设置真实的现实场景,使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陶冶。例如,在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注意家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关爱,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父母对他们的深沉的爱,再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以及表演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动之以情,感染心灵

心理素质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情感有关,而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情感和言行去打动、感染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堂,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这种纯真的情感相互感染。在教学中,为了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根据当时的实情来创造共鸣。例如,在奥运会或者航天登月时,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讨论诉说当时的感想,他们慢慢地会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或爱国热情。

生活中到处都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积极向上的中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孤儿学生 岗位能力 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97

传统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一直强调会计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也极少得到体现。导致许多毕业生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知识面狭窄,岗位能力较弱,不被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职孤儿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又缺乏应变和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让中职孤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始进行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能力内涵

岗位能力是指在某种从事的职位或工作岗位领域上表现出来的个人动手和操作的一种技巧或能力。它是劳动者从事某一岗位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只有具备岗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必须明确岗位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对长春市的企业、商店、超市等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出,目前适合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岗位(群)有会计、出纳、统计、库管员、收银员、销售员、文员等7个。在此基础上,把各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了10个岗位能力。由此看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是一个由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要素整合起来的系统。

2 培养中职孤儿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孤儿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是直接就业。这次职业选择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供选择的岗位因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因个人岗位能力跟不上岗位能力的要求等原因,中职孤儿学生常常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中断工作,甚至提前离岗。这使得他们在职业道路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要想在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当具备比他人更为强大的岗位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岗位能力,才能为其财会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

3 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中职孤儿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研究。认为应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3.1 依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原先合办大专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某些非核心课程而成的。近两年也结合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加新课程或对老课程进行调整,但仍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学校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借鉴“校企合作”理念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突出多元主体角色特点。应聘任两名不同类型企业的财会人员、两名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名吉林省会计协会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五名兼职教师和教学教师一起组成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他们根据最新行业信息,分析和整理各岗位职责、任务、程序和标准,提炼出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明确行业需要人才的岗位能力,加以整合设置课程。同时,参照与会计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最终构建符合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教师要时常与兼职教师沟通,反馈实施课程体系情况,对效果不好的课程设置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3.2 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内容设计”的思路把实际工作中每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课程的学习项目,把工作任务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工作过程需要的流程性、技能和相关工作经验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授课时,选择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教授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项目。完成学习项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他们可直接根据学习项目完成的成功与否获悉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在授课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怎么做,以及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同时,把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和对口升学的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予以体现,使学生达到相关技能证书所要求的标准。让学生取得技能证书,获得就业通行证,以及在对口升学中取得成功。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学类课程 工程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职高专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及《运筹学》等,是我校各专业主干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先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高职高专数学类课程是学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基础,对引领学生进入工程领域从事专业领域的各项工作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授课内容繁杂、理论较抽象,从而逐渐丧失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为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工程案例引入高职高专数学类课程教学,以适应国家对高职高专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广大学生的教学反馈,总结出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

(1)理论推理繁复。数学类课程的理论及知识点严谨性及逻辑性较强,其定理、公式较多且繁杂。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过分强调逻辑推理及数值演算,使学生普遍感到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这种以繁复理论推理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效果通常不甚理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实例陈旧。数学类课程通常属于基础课,因此往往缺乏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的应用,往往是依靠例题及实例。而当前的教学仍然沿用以往许多老版本教材的一些例题及实例,其训练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普遍认为数学类课程的理论性太强,课程需增加或更新各知识点的应用实例,使得学生能充分了解知识点的应用背景,进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该知识。

(3)工程应用薄弱。在以教授知识点为主的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是一些相对离散的知识,并且由于缺乏工程案例的解析,学生很难将各知识与工程应用联系起来,因而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这势必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仍无法真正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如何运用,从而无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式框架结构

为改革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本文提出一种以工程案例为核心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为培养高职高专工程应用型人才做一定的探索。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1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

在整个基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中,工程实际问题是抽取工程案例的起点及背景。应对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科研课题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获取到各种典型的工程实际问题,并对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归类,建立工程实际问题库。另外,对每一个工程实际问题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并标记各数学知识在解决该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次数及其重要程度。

2.2 以数学知识为基础

各数学类课程的知识点是框架结构中的基础。根据以上工程实际问题库提供的数据,对应用到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并分析统计其应用次数及重要程度。从而可获得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各数学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常用且比较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此可建立工程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点的关联关系,进而为抽取教学工程案例做好相应的数据准备。

2.3 以工程案例为核心

工程案例的抽取及教学应用,是该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整个框架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上述数据准备为基础,抽取教学中需要的各种典型工程案例。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首先查取工程案例库中涉及该知识点的工程实际问题;接着对多个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抽象及简化;然后以数学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案例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反复优化,最终获取跟该知识点相关的多个工程案例。

2.4 以工程能力为目标

引入工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广大学生的各种工程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而与分散知识点相对应的离散工程案例,可能不能完全达到锻炼所有能力的目标。所以,基于以上抽取的离散工程案例,可设计一些知识覆盖面更大、系统性更强的课程大作业或者课程项目,以团队的形式展开教学,则可弥补离散工程案例的不足。

3 实施步骤

根据以上框架结构,设计以下包含四个阶段的实施方案:第一阶段为调研阶段,对数学类课程开设的具体专业进行充分的调研。从教学计划方面获取整个数学类课程及其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而对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各种实践环节及科研课题进行调研,收集工程实际问题相关资料;第二阶段为问题归纳阶段,对收集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工程实际问题库;第三阶段为工程案例抽取阶段,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从工程实际问题库中抽取典型的工程案例,并进行反复调整及优化;第四阶段为教学实施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测试及调整这些工程案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实例

旅行售货员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缩写为TSP)是《运筹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都缺乏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仅仅是直接选取一个网络图寻找其哈密尔顿回路。笔者所在的《运筹学》课程教学团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4.1 工程实际问题收集

针对TSP知识点,基于对教学、科研及生产实际的调研,收集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典型工程实际问题。包括:(1)旅游区穿梭在各景点的旅游巴士的行驶路线优化问题;(2)接送孩子的学校巴士的运行路线优化问题;(3)配送车辆从仓库送货到各销售点后再返回仓库的运行路线优化问题;(4)配送车辆从超市送货到各顾客所在地后返回超市的运行路线优化问题;(5)送报车辆的路线优化问题;(6)垃圾收集车辆的运行路线优化问题等。将这些工程实际问题放入TSP工程案例库中,以备教学工程案例的抽取之用。

4.2 TSP工程案例抽取

在分析与归纳上述工程实际问题后,找出其中的共性特点,并与TSP知识点建立关联关系;同时选取学生较能理解和接受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背景,抽取TSP问题的典型工程案例。具体如下:

绿色交通路线优化问题:某电动汽车公司和教育部门合作,拟定在大学城内开通无污染无噪音“绿色交通”路线。图2是各校区的分布图,数字为汽车通过两点间的正常时间(分钟)。电动汽车公司应如何设计一条行驶路线,使汽车通过每个校区一次的总时间最少。

4.3 TSP工程案例教学实施

抽取了TSP知识点的工程案例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步实施。具体包括:(1)问题的提出。在讲授TSP知识点前,以该工程案例为引导,向学生提出案例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2)TSP知识点的讲解。提出问题后,结合工程案例的内容,需向学生详细讲解TSP问题的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知识点与工程案例的关联关系;(3)工程案例的求解。在介绍完TSP问题后,将工程案例再次抛出,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依据所讲授的知识独立完成该问题建模及求解,并将求解过程及结果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中穿插适当的讨论及点评;(4)工程能力的进阶培养。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在教学中引入TSP问题的常用软件WINQSB。并设计相应的上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该软件的操作,及应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将工程案例引入高职高专数学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需本着边改革、边实践、边建设的方针,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绘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00-02

想象力是人的天性,有了想象力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不断丰富想象力,就能不断完善其智慧之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学的发展;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的上天;想象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才有的,它同样存在于各门学科之中,也存在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让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想象力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完善的,良好的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是一名参加工作才四年的年轻教师,一直在乡镇中学从事美术学科的教学,发现农村的学生思想淳朴,想象力丰富。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绘画想象力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1.教师应该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

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里面有很多的精髓是值得借鉴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现在的教学实际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变传统为精华,变想象为现实。方法上从原来的注重模仿能力的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力转变,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临画"为主要内容,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想象的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中学阶段,要临摹,也要能临摹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目的上应从原来的会画、画的像,转变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精彩,更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另外,教师在教给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应以公式化的教学来限制学生的想象,而是要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绘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例如:让学生临摹一只小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若不加强引导,学生就只会临摹,小鸟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因此,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就没有得到发挥。以后再要画小鸟,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小鸟的样子,不会有更大的创新。一句话,吸传统的精髓,据学生的智慧,创优秀的作品。

2.丰富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想象的基础是经验,没有经验,想象就寸步难行,而经验的取得应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想象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自然。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离大自然最近,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他们了解自然,懂得自然。所以,让他们把在自然生活中积累的东西通过想象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应该是多美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不断地进行思维、想象的创新,才能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头脑中有更多的事物形象,这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学生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的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经常有计划有目地的带他们观察自然环境,参观过程中还要启发他们识别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观察它们的共同点与差别点,以加强他们对事物形象的清晰度,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同时在头脑中贮存大量形象,把这些形象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学生可以把平时观察的印象储存起来,为美术创造活动积累素材。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大自然启发中学生的想象力。正确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

3.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篇10

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拓宽教材内容,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进一步把课本内容拓宽、教活。教学中 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和命题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运用分散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如我在上《面塑》时,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学生个个振振有词,在接下来的塑造艺术形象时,学生就能迁移想象画出令人想象不到的造型。结果画出了一只长着一对翅膀的老虎。这样,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使一节单调的绘画练习课上得生动有趣,既拓宽了孩子们作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绘画激情,培养了绘画兴趣,又有效地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进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利用随意联想,丰富想象力

随意联想绘画,能大大拓宽孩子的思路,不再拘泥于跟着老师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节前,我上了一堂美术课,课上要求每个同学给老师画一幅画。到了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画完了,有的画着一支燃烧着的红蜡烛,画上写着:老师象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有的画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在天空中射着光芒,地上长着许多棵向日葵,那一朵朵向日葵朝着太阳开放,画上写着:老师象太阳,我们像花儿,老师教育我们,我们才有知识。还有画其它的,一幅幅天真的画,一颗颗童稚的心感动着我,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