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06-01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歇,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尽量保留自然特色,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2006.(8).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山西省 乡村生态旅游 发展要素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乡村生态旅游也成为活跃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仍处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某些过分注重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乡村社区,对旅游资源没有合理有效的规划利用,同时,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重视不够,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原乡村旅游地清澈干净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的资源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相关理论概述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2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生态旅游就是“以乡村资源、乡村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处于乡村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旅游活动;是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主题,融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于一体,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带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乡村社区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可促进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农业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旅游活动。

2.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要素分析

近年来,我省推出了10余个最佳观光农业示范点。虽然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潜力大、发展快,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科学规划重视不够,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省的乡村生态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不少旅游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循环经济视角下山西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资金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虽不是投资主体,但政府的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发展初期,市场风险大,没有政府启动性资金投入作示范,很难引导社会投资。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帮助山区把旅游路网建立完善起来,打通旅游景区景点的断头路,加宽道路,解决交通堵塞现象。应当优先解决景区景点的通讯问题,争取尽快使所有旅游景点覆盖移动通讯网络。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兴建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并尽快出台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以消除开发和经营管理者的盲目性,做到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各方面都能按章办事。政府也应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聘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研究专家培养适合当地特点的旅游人才队伍。

3.3统一规划开发,加强宣传力度

一是要进行全面考察,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旅游区与历史人文旅游区统筹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需求为原则,进行规划论证;二是要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发展乡村生态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要加强旅游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与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相互协调,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山区旅游新形象。山区旅游宣传要做到整合宣传,整体推销。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起来,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当地社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中也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有力政策、财政贷款支持、科学的指导、人员培训、合理规划等手段来支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最终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在循环经济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l):15-18.

[2]谢花林,李蕾,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3]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N].暨南学报.2005(6):67-69.

篇3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篇4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

>>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推广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 “RPEE”新型生态旅游模式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论生态旅游评价及开发 论适宜的森林旅游环境与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探索 岛屿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均有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本文从责任的双向性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大众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和早期生态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进而比较三种旅游责任模式的差别,最后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者三个方面来探索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实现的途径。[关键词]生态旅游;责任;模式;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53―04

篇5

一、雅安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中的“三驾马车”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措施中都能体现动作发出的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社区3个主体,其中政府和市场这两个主体体现较多,且参与者更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政府负责旅游规划、区域合作等措施;市场主要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等活动;而在产品打造及地脉和文脉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市场、社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雅安旅游的发展,有赖于这三者充分的合作。

(二)旅游发展类型

通过对雅安市旅游规划和本文资料挖掘可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是其旅游发展的三个重要类型,其中后两者被参与者多次强调。在这两种旅游类型发展中,以茶为核心要素的相关发展途径被体现。例如,“茶园采摘、茶园观光、茶家乐;茶马古道、茶文化教育旅游”等。这与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相关。其次,要不断推进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产业,同时也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在不同产业方面,要加强旅游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例如生态特色农产品打造,并以旅游业为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在产业间融合方面,打造创意农业旅游,比如“依托连片茶园打造骑游茶乡,进行采茶、制茶、茶文化教育、骑游发展模式”。

(三)重视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

雅安主要沿龙门南段山脉分布,生态环境优良、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使该区域的文化资源呈现历史延续、民族融合、空间分布均衡的立体结构。鉴于此,地脉和文脉的开发保护是始终贯穿于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脉方面,强调“乡村原有房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湿地、森林的建设和保护。这表明了保护生态优势赖以体现的相关资源、及保护乡村建筑为主的乡村风貌两者间的结合。文脉方面,强调“藏彝文化”、“汉文化”的挖掘、宣传及保护;同时,地区特色手工艺,比如荥经县砂器、彝族漆器和绣品以及专业手工艺人,也需要保留发扬和培训。在整个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比如“自然学校”的建立,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参与,让居民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建议

(一)“反城市”方式的乡村生活空间改善

乡村,具有不同的聚落形态和乡村景观。真正美丽的乡村,一定不是繁荣的“小城市”,而是一种充满个性与“乡愁”的反城市聚落形态。留得住游客和当地人的乡村,一定是能实现“诗意的栖居”。目前的乡村规划往往忽略了农业生产,简单对住宅进行风貌整治,搬进统一规划的农村小区,为村民的农事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利。规划中整齐划一的逻辑和当地农户盲目追随潮流的行为,使乡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接待设施体现城市化倾向。因此,要保持乡村原有建筑特色和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公共社交空间的规划提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单一,体现在乡村建筑景观、服务方式与内容以及活动方式上。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可以说,民宿提升乡村的个性和吸引力,是乡愁和地区品牌打造重要载体。然而,乡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追求的“洋”和游客旅游追求的“土”有冲突。在民宿构建过程中,以强化乡村风情为导向,以现代化设施为辅助,尽量使用原有景观的材料和工法,营造一种乡村传统氛围。同时,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传承,这种传承与特色伴手礼(如店家亲手种植的茶叶)、别具特色的美食(如家常小菜)、独一无二的故事有关(如店家切身经历)。民宿的发展从粗放单一向精致、熨帖、多样发展。民宿跟主人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在民宿的规划中,“人”这一元素至关重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需要被重视。

(二)产业间融合:加强旅游业和当地传统产业的融汇

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具有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优势。绿色农产品是乡村核心吸引力之一。这些东西保持了乡土性和生态性,是城市人“舌尖上的乡愁”。因此,产业间融合中,尤其要强调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其目的就是要让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依托旅游谋发展。特色产品的推广有利于地区形象品牌构筑,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契机。绿色农副产品打造是两者间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茶是雅安市地区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当地人可以将茶叶开发成产品,并结合当地绣品或砂器进行包装和配套售卖。

(三)旅游业间融合:促进产品创新、改良、升级

在地区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下,开发体验旅游、创意旅游产品。或可结合亲子游,开发创意亲子农场。体验的方式多样: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从生长时的生理特征到加工制品;从对动物认识、观赏、喂养到烹饪制作;从农庄居住到与当地人闲聊;从拜访民俗相关展室到参与民俗节庆活动,这都是体验的过程。因此体验旅游产品,不要只进行初级体验,要结合乡村生产方式的整体流程打造。体验旅游还要配合相应制度,打造地方依恋或“乡愁”。

(四)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观光圈

篇6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35-02

生态乡村生态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生态、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是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与科普于一体,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农业,也有别于休闲旅游业,它立足农业,注重农业的循环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充分体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在经营形式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服务等全面融合,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在这类旅游活动中,如果主要吸引物是农村风情风貌,则又被称为乡村旅游。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最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旅游活动更加受人青睐,发展进一步加快。2002年,意大利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天就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法国,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大力推销乡村生态旅游。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占全国总量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农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由此可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大农业”和“大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上早已形成规模,有力推进了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到2005年末,共评定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359家,遍布31个省区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样板。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正在全国深入推进,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单位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大。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这些通过兴办旅游而向广大农村地区转移的财富,就是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直接贡献。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

(一)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三)公司+农户型模式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素质,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篇7

一、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促生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旅游者素质也是乡村旅游中低碳、生态的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环保的宣传,让每个旅游者既是旅游的参与者,也是旅游资源的保护者。除了日常的教育、宣传,政府和当地村民也可以在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醒目的宣传标牌,有意识地去引导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做低碳旅游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篇8

1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087.5mm,气候宜人。全县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居住18个民族,乡村风情浓郁。乡村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乡村旅游者65.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4.56亿元,占全县GDP的6.3%,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结合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结果,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大主类中的全部类型,共包括21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162个代表性景源(见表1)。根据表1,总结出黔西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水林相间,凸显乡村生态韵味;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呼应,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有机融合;民族风情浓郁,农耕文化多样,生态特征突出。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类型与鲜明的特色,为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旅游消费提供了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2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1区位条件

黔西县东邻修文,南界清镇、织金,西北连大方,东北接金沙,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速、G321、成贵高铁(在建)横贯全境,距贵阳117km,距毕节115km,距毕节飞雄机场(在建)80km。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区域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也将为游客顺畅出入黔西提供可靠保证。黔西处在贵州中线、北线和西线热点旅游区腹地,随着区域旅游交通网的形成,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的不断整合,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2客源条件

据调查,黔西国内主要客源来自120km范围内的贵阳、毕节、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省内其他市县,包括六盘水、凯里、都匀、兴义等,以及滇、川、渝、桂和湘;由于区位条件限制,黔西距出游力较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较远,因此国内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几乎为零。今后应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和加大其营销力度,依托贵阳、安顺和遵义3个旅游中心城市,逐步实现中远程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来黔国际游客的分流。

2.3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东西分别与贵阳、毕节相通。东有红枫湖、阳明洞、息烽温泉等景区;西有九洞天、毕节国家森林公园、麝香夫人墓等景区;南有织金洞、九龙山等景区,北有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冷水河等景区。这些著名景区大多在40~120km范围,并且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都在同步开发。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乡村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乡村旅游地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和整体营销,增强区域乡村生态旅游复合效应,提高旅游吸引力。

2.4旅游资源互补性

黔西县既有人类活动遗址、农业科技园、民俗风情等人文类旅游资源,也有喀斯特地貌、水域风光、森林草原等自然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互补性较强。但在旅游资源具体类型和结构上,同类型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反映在水域风光、森林公园、乡村民俗3个具体类型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以海子群、东风湖、吱嘎阿鲁湖等水体资源与百里杜鹃、顺石国营林场、苗堰林场等森林资源以及乡村田园为环境基础,结合各种农业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风情,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实现区域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和资源整合开发。

2.5景点离散度

黔西县域面积约2390km2,东西宽56km,南北长62km,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10~40km范围,景点空间分布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3个环城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空间组合比较合理,但高品位的旅游景点没能形成空间上与类型上的有机组合,严重影响到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因此,应在旅游开发别注重资源整合开发,一方面通过旅游通道景观生态化建设和道路升级改造来彰显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优势和加强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特色的突显和旅游产品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3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地域组合特征以及开发方向,兼顾旅游交通,以县城为中心进行环城辐射状开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绿色”开发策略,形成“1个中心、2个形象品牌、3个环城(近郊)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5条景观廊道”的空间格局。1个中心,即县城游客集散、服务和信息中心;2个形象品牌,即多彩福地,亲水天堂;3个环城旅游斑块,即洪水-解放果圃花乡休闲区、高原海子群乡村生态度假区和永(永燊)甘(甘棠)彝(族)苗(族)布(布依族)乡村风情区;4个远郊旅游区,即五(五里)锦(锦星)依托支嘎阿鲁湖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南部区域)、化屋依托东风湖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部区域)、百里杜鹃乡村旅游区(北部区域)和金(金江)芭(芭蕉)新农村旅游区(东部区域);5条景观廊道,即县城(中心)连接西南部区域、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旅游生态景观廊道以及串联3个环城旅游斑块的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

3.2发挥生态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精品

突出民俗文化原生态和高原田园水乡特色,构建生态化、乡土化、原真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具有黔西特色的高原乡村生态观光、乡村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娱乐等产品体系。按照“3个环城旅游斑块”和“4个远郊旅游区”的布局,分区域设计差异化、互补性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表2)。

3.3依托交通,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审美功能外,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将黔西乡路、村路、庭院和河流两岸以杜鹃花卉为主体,辅之其他景观植被进行绿化、美化、香化和彩化,建成道路两侧宽度均不低于12m的生态景观廊道。通过廊道将绿地斑块串起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1环4射”廊道骨架,若干景观斑块由乡村景观廊道相互串联起来的网状景观结构。5条景观廊道包括:

(1)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环城红色乡村景观带,以红色杜鹃为基调,科学配搭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红色花卉植被,形成红色生态景观廊道。

(2)县城连接西南部乡村旅游度假区生态景观廊道——西南线蓝色乡村景观带,以蓝色杜鹃为主,辅之经果林、药材林进行修饰,打造梦幻生态景观廊道。

(3)县城连接南部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线黄色乡村景观带,以黄色杜鹃为基础,辅之花菱草、七里黄、金鸡菊、云实等乔灌木花卉植被,春夏时节,与乡村油菜花、天然金丝梅、萱草等野花竞相开放,形成黄色生态景观廊道。

(4)县城连接北部乡村旅游区——北线多彩乡村景观带,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在百里杜鹃现有花卉品种的基础上,引入新种,丰富花色,延长花期,形成五彩缤纷的杜鹃花生态景观廊道。

(5)县城连接东部新农村旅游区——东线红白色乡村景观带,以红、白色杜鹃花卉和经果林为主,辅之其他红白色景观植被,搭配部分灌丛和乔木,形成红白色花卉相间奇异生态景观廊道。

3.4抓住地格,塑造品牌形象

根据黔西的地脉、文脉、乡脉以及乡村旅游产品未来的走向,将其主题形象定位为多彩福地,亲水天堂。其含义诠释为:(1)“多彩”和“亲水”点出了黔西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特征及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展现出一幅让人向往的诗意山水田园画卷。“多彩福地”是黔西杜鹃花都、5条色彩斑斓的生态景观廊道、经果苗圃花卉、野生花丛的组合及其苗、布依、彝族风情的形象描述,暗示黔西乡村具备休闲度假的环境基础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2)“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浪漫,一种惬意,此地得天独厚的乡村山水环境,便是人性回归的最佳选择地,故曰“亲水天堂”。“多彩福地、亲水天堂”也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这是根据黔西特有的地文景观、乡村民俗,经过理论上的提炼与升华而构架出来的,鲜明地展示了黔西的乡村特色、价值基础、发展目标、文化内涵等个性特征,是黔西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识别性、目标性和实践性,是决策的依据,是对旅游者的承诺。基于该理念,设计推出“多彩福地,亲水天堂;感受乡村生态,吞吐农耕乡情”等相关的主题宣传口号。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3]张敏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与现实启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03):331-332

篇10

【主题词】十 生态旅游 探讨 巴马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能有几回游。”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到巴马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时,由衷地发出的感慨。是啊,向往青春永驻,追求健康长寿,是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逐的梦想。而巴马正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是世外桃源、人间遗落的一片净土、是养生长寿度假的理想天堂。近年来,巴马提出了打造“寿旅名县”的战略目标,并成功依托长寿品牌和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旅游行业,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落实十精神为目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及时、便捷、高效地抓好各项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瑞圣地旅游事业的康庄大道。

一、巴马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状况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和条件

巴马地处广西西北部,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一处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态处女地:这里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峰峦叠嶂,四季常青,雨热同季,冬暖夏凉,宜物宜人,被称为“天然氧吧”。有千姿百态如魔法世界的百魔洞、如梦似幻的时空隧道百鸟岩、神秘莫测的世界第三大天坑群、终年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盘阳河。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无数的生命奇迹;丰富而独特的养生长寿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来观光、度假;长寿现象倍受世人关注。巴马作为世界著名长寿之乡,长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发展步履坚实,异军突起,摘取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十佳最美小城、国家4A级景区等诸多名片,是自治区明确重点打造的长寿休闲养生旅游业重点品牌,是广西继桂林、北海之后精心打造的重要旅游名片。

人脉源长,寿泽古今。巴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人瑞圣地。长寿现象一直倍受国内外人类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长寿资源品位高、名气大;类型多、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有神秘诡异、恢宏奇异、千姿百态的山水自然景色,还有绚丽多彩、深沉悠远的人文景观。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对于渴望暂别喧嚣城市生活,回归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之美的世界游客来说,巴马无疑是休闲度假疗养的人间胜地,更极具科考价值。温总理曾赞扬“巴马山好水好生态美,是个养生长寿的好地方”。巴马不仅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也是一片投资置业的热土,巴马正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灿烂的前景。景色神奇人欲醉,养生天堂在巴马。巴马将以它独特的长寿旅游元素融入世界的脉搏,给人类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旅游观念淡薄,生态知识贫乏

人们普遍对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许多人文景观资源尚未有效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对谈旅游、谋旅游、搞旅游的氛围还不浓。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同时,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

2、缺乏监管机制,监测设备短缺

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在旅游保护区中,很少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

3、法制有待健全,人才亟待培养

旅游环境和秩序有待改善和规范。虽然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4、缺乏建设资金,开发投入有限

由于财力拮据,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支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管理设施基本空缺,不具备大规模接待游客的条件。

5、文化挖掘不深,结合产业不够

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独具特色,发展旅游潜力巨大。但对资源挖掘、提炼、包装不够,在文化、文物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挖掘文化价值上还远远不够。文化与旅游未能有机结合,致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不快。

二、巴马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建立巴马长寿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应以长寿乡村作为切入点,点、线、面相结合,把构建桂西旅游圈和广西黄金旅游带结合起来。以“全面控制、永久保护”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引,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为主要方向。打造一个集“养生度假、有机农业、高端净水”为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文明样版。

要以落实十精神和实现休闲养生旅游高端化优质化为目标,走休闲养生旅游路子。坚持高端化优质化发展方向,是巴马旅游实现转型提质的必由之路。要发展品牌高端化、基础建设高端化、旅游产品高端化、旅游服务优质化。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管理机制

人民政府要再接再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落实,努力建设勤政务实、运转高效、依法管理、清正廉洁的政府。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创新巴马、精致巴马、生态巴马、幸福巴马”建设水平。

全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是纵深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通过产业政策手段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对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通过多渠道投资融资,建设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车队等企业,大力培养本地的旅游业经营管理、导游人员。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鼓励和引导群众制作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向导等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同心协力。旅游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所以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相关法规,坚持依法整治

一是有法可依。要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监管体系,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立足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进。同时要积极做好自然遗产等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切实加强景区的保护与建设,带动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依法治旅。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使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落实旅游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高起点定位,重科学开发

要树立高端品牌,抓住时代热点。从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制约因素,寻求解决之道。要有一流的建设,一流的管理。要以重点乡镇旅游开发规划为骨架,不断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措施,形成以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华昱巴马养生旅游项目的两个重点就很有创意:一是以功能养生、商务养生、度假养生为功能定位,把百魔洞开发成集长寿养生、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和综合型养生度假基地;二是以养生与度假休闲为功能定位,打造以高端客户为目标人群的龙洪养生度假区。最终建成一个有特别地理个性、有文化影响魅力的国际知名社区。此外,将沿盘阳河两岸沿线建立有机农业区。同时对盘阳河、龙洪河水资源实施保护。争取三至五年将其建成中国最美丽、最生态的示范农场。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制定符合县情和生态旅游开发目标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也就是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所提出的:要与巴马整体规划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与广西旅游发展结合、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结合、与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结合、与广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环保,加入生态养殖。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体现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

4、创新投入体制,加快精品建设

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时展无止境、认识真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这是十提出的英明论断。

一是创新体制。要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全面实行产业发展项目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坚持采用公开、公正、科学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招投标,确保开发档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

二是开发精品。要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华,从“观赏和保护现代生态为主,感知壮瑶文化为辅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地”这个定位出发,形成以甲篆、龙洪自然风光为主线,以神奇的长寿文化为热点,形成以长寿宫、水晶宫、龙洪和赐福湖为核心有效辐射全县的旅游精品开发网络。

5、整合优势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景观协调板块的引导和控制,塑造好区域整体景观。力求旅游风景观光点联成一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名旅游胜地。

二是加强环境整治。要加强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加强平安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提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加强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经营摊点的管理,加强景区的安全防范工作。还要根据生态旅游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旅游区的规章制度,使生态旅游成为安全、舒适、愉悦的理想活动。

三是纳入农村建设。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布局,利用现有的政策条件,从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要切实搞好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农民新村清洁、优美的环境,大力发展农家宾馆。使生态旅游与现代村镇建设在相得益彰中,拓展农民创业的路径。

6、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提高景区居民群众的旅游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构建高水平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运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介,建设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包括包装内容深化宣传、整合资源联合宣传、依托节庆活动重点宣传、对接媒体广泛宣传等。遵循旅游宣传的规律,完善内容、找准载体,创新办法,不断推进旅游对外宣传工作。

二是树立生态观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导游人员能够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7、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环境建设

一是突出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切实加强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业配套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宣传促销等工作;积极兑现国家、区、市优惠政策。同时,要把发展生态旅游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脱贫致富。

二是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与景区相毗邻乡村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有效缓解景区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让旅客流连忘返。要注重协调配套,把基本服务设施项目建在景区核心区之外。要坚持林、草、水并举,强化景区草原管护、围栏封育和重点区域治理,保持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8、深挖文化内涵,建设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