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能源;财务风险;企业管理
一、新能源企业风险特征
(一)内部经营管理导致的财务风险
新能源企业的内部资源管理结构较为复杂,而一般的新能源企业特别是近年新成立的企业在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水平不够成熟,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资源如何配置,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方面难以把握准确。企业的经营者若只关注企业是否具有好的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便认为企业的经营能够成功,而不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将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无法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做好经营管理不仅仅需要关注是否有优质的资源,还需要关注因管理问题导致的风险。新能源企业需要保持技术能力保持在行业前端,对于技术研发能力的投入将加大企业资金运营的压力,投入过低可能无法保证技术水平领先,投入过高将导致财务资金的风险,例如资金流的断裂导致的偿债能力风险,投资决策不当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等,都难以使企业在未来保持健康运营的状态。
(二)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财务风险
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中,企业所受到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红利巨大,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利益,但随着新能源企业逐年的增多,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本规模都有明显的提升,竞争能力也有大幅的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不论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还是社会需求的变化,都有可能制约新能源企业的个体发展,若企业没有良好的风险应对机制,将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受到较大的冲击,造成经营效益的降低。例如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国外的科技创新能力仍超于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但随着我国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强全球前沿科技水平的交流,国内科研能力也在慢慢进步,研发能力更加独立,而新能源企业这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技术创新压力,而企业若在财务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或是现金流来应对技术创新压力,或是财务资源配置决策失误,将有可能导致企业在技术水平角逐中远落后于对手。
二、新能源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财务风险
一个企业在某一个阶段所具备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配置这些有限的资源来保证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需要思考的问题。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经营战略导向来确定,因此战略导向是否制定合理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而战略导向需要综合当下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对未来的趋势研究判断来制定,当对战略导向的研究与判断不够科学,不够精准,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不佳,影响当期的盈利能力。例如,若新能源企业在新的一年需要重点加强研发能力,但是如果过于注重科研技术的开发和高端科技人才的储备,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前期研发方面,有可能造成后期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和销售上,导致投入与产出失衡的情况,引起现金流短缺,从而导致后续的经营受到影响。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的财务风险
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容易导致财务风险隐患的存在。新能源企业由于涉及的成本管理以及业务类型较为复杂,涉及的流程环节较多,项目资金规模大,若资金流转过程中出现疏漏,容易造成大额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新能源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具有更高的风险管理意识,更加注重细节管理。但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人员不管是在意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大多偏向于关注与做好日常会计处理,如核算、费用报销、成本分摊等,风险控制意识较为淡薄。而财务的上级领导层面在平日里也不足够注重财务人员在风险控制意识方面的培养,合规知识的宣导也只是流于表面,未能够在深层次上使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部分新能源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不够注重日常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基本上只在有具体风险控制要求时才会遵从,没有具体要求时就较为忽视这些方面,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
(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财务风险
财务部门对财务风险管理不够系统化,常常是需要加强某一方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便新增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整个风险控制制度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规模不大的中小型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内部组织结构方面,没有体现出企业对风险控制职能的重视,一般的新能源企业都没有专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并入到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也未设立相关的专岗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而是在财务部门的分工下各自负责一部分相关的风险控制工作,导致整体的风险控制工作还不够专业和系统。第二,预算管理方面,新能源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较为粗放,预算的分配未能做到精细,对预算的计划和控制不够科学严谨,容易出现预算制定得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将导致资金使用过剩或资金短缺错过最佳投资机会甚至出现债务危机等。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大多数新能源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还未能达到完善、全面的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覆盖面不够广,深度不够深,未能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和结构,导致各层级的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难以透彻。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上主要只针对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这样容易导致风险转移到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格的其他操作管理流程中,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三、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提升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从上至下传导的过程,当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立了,可以将相关的行动融入后期的企划执行动作中,将这些理念逐级传导下去。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管控,首先需要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重点宣导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注重专业知识和员工个人能力素质的双重提升。另外,还可以加强与外部审计监管部门或是业内优秀的大型新能源企业的沟通,了解其他主体是如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吸收先进经验。另外,还要培养财务人员熟悉企业涉及的业务板块,对业务相关的政策以及行业现状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密切关注外部政策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充分研究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定期对内外部风险从产生的原因、构成的因素、对企业带来的冲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与企业本身在这些方面的抗风险能力相比对,对于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时调整相关的财务管理政策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部门对财务风险的应变能力。
(二)完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新能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涉及到公司从研发、生产、销售等整个运作流程,也涉及到了各个后勤部门的相关事务,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修订与完善需要企业上下的全员参与,本着让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原则,从企业经营全局的角度,在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上进行调整与更新,将原有的体系未能涉及到的部分进一步地完善与扩充,强调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并且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作为企业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来开展,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和管理者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的管理,养成做任何事情都按照规矩和流程制度办事的优良习惯。新能源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受到企业性质的影响,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吸收创新前沿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废除过去不够科学不够系统的旧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在未来需要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地进行更新与调整,与行业前沿水平看齐,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内控建设目标出发。
(三)构建全面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费用漏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收入。预算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每个会计年度到来时的预算计划,要保证预算计划制定的合理性,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当下年度总的资源投入产出进行评估。资源的投入包括了企业当年所有的研发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成本,其中需要特别注重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多维度的评价,采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以及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并且进行敏感性测试,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对资源投入完成评估之后,合理地将财务资源分配至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中。在制定好了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后,需要对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可以通过每个月的预算使用情况以及大项目报批的情况来回溯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资金使用行为或是超预算的行为,也可以根据统计情况结合业务部门自身的需求进行预算计划的后期调整。
(四)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做好风险过程管理,保证在风险控制手段实施的时候达到应有的效果,也要做到实时监控企业的经营动向。过程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经营指标等相关信息进行监控与计算,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的形式,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财务风险管控的目标,明确企业在当下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环境中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财务风险点,然后根据潜在的风险点有侧重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普遍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另外的财务指标,例如企业的应收款挂账较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等指标进行重点监控。在确定了监控指标体系之后,定期收集相关的指标数据进行汇总,采用科学的财务预警模型工具来判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将这些潜在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提示,报送给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财务部门需要明确各类风险责任,不仅要明确责任部门,还需要明确到责任人,对于预警机制提示到的风险,可以督促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及时地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将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弥补,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裴玉.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9):14-18.
[2]郑玉玉,邱卫林.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研究[J].商业会计,2017(22):79-80.
篇2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分析与评价
的基本比率分析
在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时,我们往往要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后,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支付能力的评价用充足率来表示:
充足率=经营活动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
笔者认为,“充足率”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分析的最基本比率指标。因为它涵盖了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中的负债偿付、投资活动中的资本性支出及股利支付,贯通了各项主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及风险。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创业板某企业某年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额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但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原因如下:假如,该企业的“三项”支出数(200+250+50)不折不扣地完全是按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果得出企业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因为该企业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应支付的现金尚未支付,以后年度的压力将会增加,负担将会更加沉重,财务状况实际是不佳的。
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充足率都大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满足偿债、扩大生产、分配利润等必要支出后还有盈余,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是良好的。那么,作为供应商来讲,可考虑与之赊销货物;作为投资者来讲,将来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赚取“红利”,进而增强继续投资于该企业的信心。
2.分析的基本评价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可了解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发现企业在经营与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评价企业当前、未来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业当前和以前各期取得的利润的质量,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它本身也有一些缺陷,诸如受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行业特点的差异性、公司所处生命周期及规模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差异及变化等,甚至有时会出现假账。为此,有些市场人士和一部分投资者甚至于全盘否定其作用。很显然,片面地强调或者全盘地否定都是不足取的。所以,在理性投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财务报表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作出动态的行业性强的稳健分析。笔者认为,注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表外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不失为弥补本身缺陷的一种好的方法。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分析
1.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较好,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财务分析者可以利用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经营活动应是正数,投资活动是负数,筹资活动的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财务分析者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
2.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公司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公司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所以必须用上市公司债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公司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 ,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公司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公司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对于处于高投资高融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流动性分析固然必要,但债务的比率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3.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没有减去。它能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公司资源配置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处于创业期到成长期,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折射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4.上市公司的财务弹性分析
所谓财务弹性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的衡量是以经营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 ,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
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这种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广大投资者来说特别重要。
5.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公司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营运指数对公司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但会影响公司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
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公司的收益质量。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分析和控制手段选择
1.上市公司的风险
从目前创业板上市资源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大量集中在新技术、新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这些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长,经营的稳定性整体上低于主板公司,经营风险较大,投资风险也大于主板的。 此外,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主打概念“两高六新”中的技术创新,其在面对市场时,科技转化为产品存不确定性;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管离职,技术有外泄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在带来巨大机遇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风险就是股价变现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撮合成交的速度。因为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发行的股数少,且公司经营不稳定,从理论上讲,股本较小的企业,往往面临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变现难度也较大,如果想要及时兑现,则需要价格让利的幅度更大。
3.估值风险
创业板市场上的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高、成长性好、经营不确定性大,主板市场中传统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市盈率(PE)等估值指标在创业板上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如果简单地将主板市场的投资策略、分析方法复制到创业板企业中去,投资风险会被放大。此外,创业板市场还会涌现一些行业划分更细更专业的企业,投资者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些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
4.操作风险
创业板交易规则与主板市场相比有所不同。在活跃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股票价格涨跌幅度弹性大大增加,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高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很有必要在投资创业板之前认真学习创业板的交易规则。
5.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偏差风险
除了传统主板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诚信风险,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殊,技术含量比较高,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有相当的难度,难以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6.盲目炒作风险
创业板市场设立初期,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难免出现短暂的过度“繁荣”,盲目追高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水平有限,不能以投资组合来规避单个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所以,过度投机炒作不仅对于投资者来说容易引发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对创业板市场长久发展不利。
7.退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