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

篇1

昨天,南山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2013-2015年)》,正式出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20条措施。南山在未来3年要实现5个“100”:就是实施不少于100个核心技术突破项目,新增不少于100个创新载体,引进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完成不少于10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与培育不少于100家科技服务专业机构。

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出会。

四单位获科技创新奖

会上,南山区向11位科技顾问颁发聘书。11位科技顾问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吴家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前院长冯冠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研祥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志列等。南山区政府还授予4家单位南山区科技创新奖(2011-2012年),这4家单位分别是: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

南山区副区长纪震说,20条措施旨在实现3个“全面加快”:全面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全面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南山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

进行6方面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具体包括:

——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3年区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比上一年度翻一番,至2015年,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8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累计超过600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6%。

——实施核心技术突破。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支持不少于100个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在4G通讯、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和高端医疗器械等20个以上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

——加强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新增各类创新载体不少于100个,其中国家级5个以上。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1亿元,支持不少于200个创新研发项目。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3年累计引进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加强技术转移及成果产业化。通过研发资金和投融资支持,3年累计支持不少于10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

区域协同创新三项措施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至2015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20个,其中省部级联盟不少于8个,全国性联盟不少于2个。

——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至2015年,服务平台组成单位达到200家以上,为不少于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开放式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服务。

——加强深港合作与国际合作。建设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举措搞好区域科技投融资

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鼓励银行在南山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信贷中心等专营机构。

——拓展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渠道。开展孵化贷、成长贷、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服务。区财政3年累计滚动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为企业提供贴息、贴保支持,对银行和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代偿或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提供不少于20亿元的贷款。

——汇聚国内外创投资源。针对重大科技成果在南山区产业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孵化器载体建立天使基金、孵化投资基金。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5措施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有5条措施:

——创新科技管理服务机制。编制《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年度行业分析报告》,深化研究“中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深圳南山指数)”。

——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打造孵化器集群,至2015年,孵化器数量达到40个,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到3000家。

——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至2015年,组建不少于6个标准联盟。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探索“科技服务超市”运营模式。3年累计引进与培育科技服务专业机构不少于100家。

——完善科技专家决策咨询机制。聘请科技顾问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专家制度。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大沙河创新走廊研发及总部基地、南山智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篇2

关键词:挑战杯;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7―02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以及最近教育部退出两种模式的高考,大力发展技能型人才,“逃离工科”现象以及工程教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也频频出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调整工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工科院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以“挑战杯”为平台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挑战杯”竞赛主要由团委和教务处负责,团委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参赛和学生参赛作品评审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指导教师及科研经费的落实,两个部门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多年来,学校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2009年,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以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十一位,确保了发起高校的地位,首度捧得“优胜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取得了我校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2012年举行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创业基金。

1.1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挑战杯”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日益深入,南京工业大学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京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加“挑战杯”竞赛而获奖的同学,在学分奖励、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倾斜。针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则予以工作量补贴、职称评审、申报课题、评优评先等奖励。此外,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得奖项的对师生分别给予四万至两千元不等的奖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各占50%。这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学生和教师参加这项活动的积极性。

1.2积极搭建平台

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1)建立健全教师指导机制,为校、院两级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有所长的学生混合组成的菁英班学员均配备导师。邀请学院内外和校内外具有资质的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选题立项指导,及时引导学生联系比较适合其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发展前沿,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选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技术路线,指导学生撰写参赛作品。(2)大力建设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聘请专业学术导师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并将国家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1.3培育创新载体

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统筹并推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开设“厚学大讲堂”和“明德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关注科技前沿,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着力建设“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杯创业计划大赛”、“本科生科技论坛”、“研究生科技论坛”、“本科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课题”等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以校级竞赛为主积极拓展科技竞赛形式,为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2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工学院、土木学院、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工科学院的在校师生。参加或未参加过“挑战杯”竞赛的本科生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94%。通过抽样调查工科学院大学生对“挑战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影响的认同度,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学生的创新认知与参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上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体现在青年人才实力的竞争,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约87.1%的学生认为需要多参加一些关于科技创新的比赛或者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从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较低,仅有10.6%的学生参与过挑战杯,并觉得受益匪浅。52.1%的工科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有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为倾向,但被问及没有参加“挑战杯”的原因是,近1/3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太低,能力较为欠缺。

2.2专业教师创新意识教育有待提高

工科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往往与专业联系更紧密,而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查显示,27%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不足是影响其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重要因素,70.1%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在对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5%的教师不擅于在课堂中使用互动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法,主要原因有: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这类教学方法需要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可见,部分专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对学生勇于探索和质疑的创新精神指导。

2.3传统的考核方式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核同样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工科学生课程学习、督促其自觉学习、评价其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认知中,学生认为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的只占26%,7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多为闭卷形式,开卷形式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占用了其较多的课余时间。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显示,认为现有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和较大作用的占46%,较小和很小的各占48%和6%,可见,现有的考核方式用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忽视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学生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2.4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对于其他学科,工科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以科技类和实践类为主,而这类活动往往对教学设备、试验设备、场地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影响我校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显示,188%学生认为物资设备对其影响较大,加上5.7%认为活动场地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有近1/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其参与创新活动的需要,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的场所。

3推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挑战杯”竞赛等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加强活动落实的约束性。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科研方法的引导以及对活动过程的督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科技论文、实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头脑风暴法等,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精英活动转变为人人参与的普及性活动。

3.2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并将于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前人是如何提出问题或假设,并论证公式、发明或创意是如何实现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进传统工科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做习题、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基于“挑战杯”这一平台,有意识地将相关理论知识以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鼓励学生以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形成独立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3.3推动学生评价机制改革

抓住“挑战杯”竞赛这一契机,适时修改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在强调第一课堂“厚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挑战杯”等“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突出工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对于在“挑战杯”竞赛中表现出色、但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与创新相关的个性素质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远大的抱负,善于标新立异,具有勇敢、坚毅、刚强、乐观、勇于冒险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中国青年报,20140324(1).

[2]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778.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87-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鲁宁,刘中合,尹磊昌,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 李学新.“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72-74.

[3]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篇4

关键词:科技保险;政策导向;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2.24

文献标识码: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而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却徒步艰难,科技保险的出现成能为科技创新企业保驾护航,但是我国科技保险企业自从2006年在我国试点实行起来,这几年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也没有直接的经验可循,在科技保险的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将是科技保险迈出坚实一步的保证。

一、为促进科技保险的实施,政府的相关举措

2006年12月,中国保监会和国家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科技保险在政府支持下正式启动。2007年7月,北京、天津、庆、武汉深圳、苏州高新区等成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开始科技保险新模式试点。国家也跟着推出了相关政策。

(一)发展模式和原则的确定

2006年上半年,由保监会和科技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研究科技保险发展工作。在科技保险工作推动中,参与试点的各地科技、保监、保险机构积极进行沟通协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合力。

(二)制订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经与国家税务总局协商,明确科技保险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按150%加计扣除。又如根据科技企业关键研发人员素质高、数量少的特点,保监会允许关键研发人员团体保险可突破有关团险人数的比例要求,达到投保人数即可投保。各试点单位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条件、补贴方式和补贴比例,为科技保险试点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三)开展宣传和推介,提高社会对科技保险的了解程度

政府广泛利用媒体和多方渠道,大力宣传科技保险,让社会,尤其是高科技创新企业对其的认知度,从而使科技保险深入人心,为其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

二、在科技保险实施中,政府政策的落实情况

目前科技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不健全。财政补贴只针对取得认证、有效期两年内、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高科技产品的大量企业和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31家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被排斥在补贴之外,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仅400多家,即使全部投保“大数”法则也难形成。最高补贴额度低,目前深圳、成都年计划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上限100万元,而重庆为300万元、上限10万元,分别为深圳的1/3、1/10。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尚未落实。中央明确规定,科技保险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按150%加计扣除。该政策因国家实施细则未出台。

三、政府加大对科技保险的扶持

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技部、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科技保险在税收政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提出具体措施。做好试点工作,为科技保险的推广积累经验。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借鉴深圳大型推介会、北京新闻会等试点城市经验,建议由市科委、市保监局、保险公司等单位联动,加强与媒体合作,采取推介会、新闻会等形式,大力宣传科技保险的社会功用、发展形势和优惠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其知晓程度。对已经投保的企业要进行深度挖掘,特别要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宣传,加深企业对科技保险的了解,增强科技企业投保积极性。

(二)建立会商制度

鉴于目前各单位间缺乏常态沟通的实际,建议成立科技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市科委、保监局、北部新区、保险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常态会商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共商问题解决。市科委在高新技术企业鉴定、高新技术产品审核、科技保险推动等方面,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和第三方桥梁作用。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如充分利用小额贷款险、出口信用险的融资保障作用,促进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天使投资等共同投资于科技创新,力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取更多社会资金。

(三)调整落实政策

调整财政补贴办法,进一步扩大可投保范围和保费补贴企业范围。如取消只有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才能享受财政补贴的规定;将具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纳入投保范围,不管企业大小、所有制性质,只要是科技创新均给予相应补贴。拉大财政补贴差异,将最高补贴比例提高80%,最低比例下降30%,并根据企业创新情况划分层级、对应补贴。适当提高补贴总额上限,减少与深圳等地最高补贴差距。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争取率先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四)侧重从税收角度,降低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的成本

政府不光要从科技创新企业角度去考虑税收优惠政策,还要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去考虑税收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去降低企业的投保成本,也要对保险公司在科技保险业务上的盈利降低税收。

四、结论

虽然国家对科技保险的扶持政策在某些程度上,还没有到位,但是过家对科技保险的促进,扶持意识和决心是不可以忽视的,经过摸索,国家是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促进科技保险的发展,从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

参考文献:

1 胡晓宁,李清,陈秉正,科技保险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9,08

2 杨光,张眺,民营企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个案研究,经济纵横,2009,04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无机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51-0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研究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1]。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学科正在由单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而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也是新材料开发和制备新工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动力[2]。《无机材料化学》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材料专业学生从化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从事材料研究人才的基石课程。本文阐述了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素质、知识综合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材料学基础知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智能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渠道。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6]。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来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材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涉及的领域发展快,给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材料学科中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笔者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内容,增加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材料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无机材料化学的前沿知识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介绍无机材料化学在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及生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无机材料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难点和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即节省教学课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容量。同时,充分展示无机材料化学基本理论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想从纯化学领域带到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使他们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打破过去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教学目标,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讲义,实行“三性实验原则”(即将教学实验分成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类型),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此外,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让部分学生参加笔者的科研工作,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论文撰写等方面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应用能力。

五、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科技创新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核方式是与知识传授型教学相辅相成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多向思维的能力。考核的时间应为一种全面的综合的动态评价过程,而不是两个小时的题目回答。为此,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除了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将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查阅文献和资料,写成读书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进行评价考核,以及进行学术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组织部分英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翻译“无机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在材料合成、设计和应用中的科研论文,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是学生平时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考评和完成的科研论文(报告)等综合评定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应试现象,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经过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展示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仅笔者指导的学生已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近十项,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中获得各种奖励近十项,其中包括“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笔者实验室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中有十多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多人在中科院和中南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相关老师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恒德,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4]郭加书,王鑫,罗征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教纵横),2011,(1-2):78-79.

[5]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6]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12.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99-01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信息化的运用和大型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也给我国的水利施工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如今,我国在水利施工过程中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技术瓶颈。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及应用不规范

目前,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隐患就是很多的施工企业对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及其应用不合理、不规范。具体表现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施工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其企业只关注施工中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及核算,而对其他的技术则关注程度不够。这样的情况就直接导致了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使得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也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施工工程的效益和质量。

(二)新技术、新科技使用程度较低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水利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整体的施工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施工企业在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等方面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水利施工设备的投资较大,且相应的设备维护维修业耗费人力物力,因此很多企业在面对新设备、新技术等方面都表现的不是很积极,能拖就拖,能缓则缓。这些主客观综合的原因,使得很多施工企业所拥有的设备和技术都很老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其次,由于受到的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水利施工行业的整体情况都比较的落后。这就直接使得我国很大一部分水利施工企业的施工经营水平整体程度较低,这些也是制约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的客观原因。众所周知,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实势必会给整个工程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同时会给企业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呈现日新月异的局面。特别是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行业中,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的出现。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大部分水利施工企业的人才结构构成,不难发现,很多的企业的人才结构及其的不合理。例如,有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存在严重的人才老龄化现象,而有些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对于新知识的吸收接纳能力较弱。很显然,这样的技术人才局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使我国的企业很难与国际的企业形成能够互相抗衡的竞争力。

二、改进水利工程施工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一)提倡对新技术的使用

要想全面提升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整体水平,对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之一。首先,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加强对水利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使得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能够很快地应用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中。

其次,有条件的水利施工企业应该加强与各大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互相合作,以增强企业的自身的科技创新力。同时,企业还可以聘用一些高校相应专业的教授等为企业进行定时与不定时的技术指导。

再次,施工企业还应该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为了鼓励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些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设立一些科技创新奖金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激发企业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也能够使得企业更好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新技术、新设备。

(二)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对于水利施工企业也不例外。首先,水利施工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同时,可以向业界的其他的优秀企业进行学习,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制度等。

其次,企业还应该对市场的各种动向进行准确地把握,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自己企业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引进工作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科技,利用技术进行创新,人才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面对我国当前不容乐观的水利施工企业,首先,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并且通过各种有吸引力的条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其次,水利工程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内部的人员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同时,还可以利用在职培训等各种送培的方式让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业界新鲜、先进的技术与发展动态。

(四)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在实际的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在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时不能只重视施工的某一阶段,而是应该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当施工人员完成某一个施工工序时,监理人员就需要对这道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另外监理人员在施工中还需要对值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到岗情况、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施工记录的机载情况等进行检查。监理人员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工,这样才能够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监控,最终保证施工质量。

结束语:

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要想得到整体地提升,就需要企业将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加的长远,在企业的发展中有取有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此外,水利施工企业还应该多使用创新性的技术,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支撑企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模型的应用

(1)提出问题。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科技创新系统中理清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对企业的最终目的起着什么作用等,继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置适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2)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收集大量资料,对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企业为中心,从它的内外部考虑,找出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接着通过进一步的集体分析和筛选,最后归纳出现阶段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有10个,外部环境因素有6个。

(3)设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意识(构思)模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v、a、x表示,将各要素画成方格图,如图1-1所示。

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进而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逻辑推断出要素间各次递推的二元关系,并用带括号的标识符表示。

(4)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再进一步得到骨架矩阵。如图1-2所示。

图1-2 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缩减矩阵

(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根据缩减矩阵可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五级的递阶结构模型(图1-3)。

图1-3 企业科技创新递阶结构模型

(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图1-3转换成具有启发性且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得到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4)。

图1-4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从图1-4可以看出,16个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可分为5级5类。其中第I类因素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它从研发、制造、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揭示了从研发技术到技术转化,再到实现利润的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第II类因素是企业进行研发与进行制造的基础因素,即人、财、物的投入及管理水平;第III类因素反映了企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和企业的人文素质,它是企业创新的“软支撑”;第IV类因素为环境因素,是企业创新的依存点;第V类因素为企业创新的外在驱动因素,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这5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递解结构关系,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了逻辑思路。

二、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说明

1.科技创新的动因分析

(1)市场及经济环境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基础水平低,科技进步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机制中去,科学研究活动和生产经营之间缺乏相互需求、共生共长的有机联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企业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构造企业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的科技领域发展。

(2)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如何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占得主动位置,科技创新是获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采取价格竞争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质量,在现代社会中都主要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依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2.外部因素分析

(1)政策环境。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补贴政策等。政策环境不仅决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生命。企业应该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变消极等待为主动追求。

(2)法制环境。上述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一般说来,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活动。为了促进和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成果转化法》、《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条例》等法律。此外,国家还有对工业污染程度的规定,卫生要求,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鼓励促进和保护成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作用。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进行规模选择、方向选择和时机选择的主要依据,这里的技术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技术环境主要从两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方面,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使企业面临挑战。技术进步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对手的进步可能使本企业产品或服务陈旧过时,从而失去竞争力。

(4)社会协作环境。协作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尤其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信息优势,也可以借助于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还很薄弱,难以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协作环境。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3.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1)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企业制度之一,它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合理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可以促使领导作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决策。组织制度连同决策层意识可以影响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2)决策层意识。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决策层意识直接影响了科技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策层意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二是有成就意识;三是具有机会意识;四是要善于用人。

(3)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素质。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制度决定了企业人员的素质,而人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三大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要靠人去实施,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资金投入能力与技术设备水平。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两大“硬支撑”要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能力。资金投入越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用于制造的技术装备也就越先进,其结果是大大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以及生产水平的提高。

(5)科技管理能力。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言,仅仅有创新的人、财、物(设备)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将三者联合的“粘结剂”,这就是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它将高层领导的决策同具体从事研发的基层人员沟通起来,全面规划和落实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科技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产出周期,必然要求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新工艺的运用或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它必然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行新的劳动组合,进行人员、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同时也要求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人、财、物以及一切创新和转化活动,这必然又会从诸多方面推动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8

一、当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重要意义

1、对学生而言,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普遍比较好,对书本上的知识学起来也非常快,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少,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也比较少,许多学生的知识仅仅还停留在书本上,这些都抑制了他们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

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笔者曾有幸带一支队伍参加了由湖北省市场营销协会主办的营销策划大赛。恰好在比赛阶段我正为他们讲授《营销策划》。于是,我将这个策划大赛作为课堂作业布置下去,除了撰写策划书外,还要进行营销策划的实战演练。从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丰富,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讨论时总是非常热烈,学生通过竞赛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实践效果很好。

2、对教师而言,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扩大视野,同时融洽师生关系。现在的知识更新得比较快,教师必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来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带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教师增加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扩大视野,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教师在带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时,就有机会与参赛大学生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可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对学校而言,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要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从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参加创新知识竞赛都要经过层层选拔,那些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往往会最终脱颖而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教学,强化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开展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大学校园文化,增强校园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形成学生之间、教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促进和良性竞争的优秀学风的形成。

此外,许多企业看中了大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者市场,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活动中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各高校中进一步普及,也出现了一些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一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竞赛的组织无序,实际效果差。

要解决上述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做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规范管理、规划设计和效果评价等工作。有序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我们以长江大学为例,2012年以来我校学术科技竞赛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归口管理和协调。赛事组委会制定完整的竞赛流程,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邀请往届优秀选手与本届参赛队员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举办竞赛活动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参赛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生竞赛成绩也稳步提高。

2、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价值。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日益丰富,过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会牵扯学生的精力,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要有所取舍,不能搞贪大求全或一刀切。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工作,学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适应本校特点的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3、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加创新知识竞赛的积极性,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仅由学生独立来完成基本上是难以想象的,必须要得到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参加创新知识竞赛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缺乏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对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奖励。我们以长江大学为例,为了做好科技创新竞赛工作,我们设立了完整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指导老师的工作等同于理论教学,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对业绩突出的指导老师给予额外的奖励,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此外,要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工作,还要做好行政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协调工作。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篇9

一、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目标

现在大家都在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我觉得我们是喊得多、讲得多,具体措施少,抓落实不够,思路还不太清晰,目标还不够明确,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解决往哪里转、如何转和靠什么转的问题。因此,我建议河北要兼顾节能减排,兼顾地方财政收入,兼顾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搞好河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转变规划和实施方案。第一产业怎么转,第二产业怎么转,第三产业怎么转,新型战略产业怎么发展,都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研究,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分析,提出具体技术路径,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要明确目标,划定时限,落实责任,分阶段实施,严格考核,像抓节能减排“双三十”那样抓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否则很难落到实处。

二、立足河北省情,选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产业结构上讲,由现在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消费拉动要超过投资拉动。从要素结构看,由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我们现在谈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从河北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传统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其由大变强、由粗放变集约、由低端变高端、由数量变质量。传统产业是河北的重要经济支撑和财政收入来源,如果放弃传统产业,另起炉灶,一味追求发展新兴产业,那是不符合河北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开发具有产业控制力强,附加值高,低碳特征明显的新产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同时,要加大改革力度,把对传统产业技改创新的过程,变为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扩大规模的过程,变为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聚群效应的过程,变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第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河北既面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严峻挑战。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类同,二是重复建设问题,防止一哄而起,盲目上马。我认为,河北在选择发展新兴产业时,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要上就是顶端的、世界一流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严防类同和重复建设。特别是要上一批能够改变河北发展基因的大项目,要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项目选得要准,二是技术要新,三是行动要快。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政府要发挥好培育市场的作用。第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河北实际和优势,应优先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生活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抓好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等等。第四,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有特色,二是要有规模,三是要有市场。第五,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中央把扩大消费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扩大消费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国民收入,使大家有钱消费。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使人们敢消费,消除人们的消费后顾之忧。

三、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近,总书记在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成就展览时再次强调,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高端技术,谁就赢得了主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这是当前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河北当前最缺的就是核心技术,缺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的是世界名牌,缺的是高端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当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我们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不足3%,我国的信息技术每年支付专利使用费高达4000多亿元,80%以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2009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是5万项,我国是8000多项,也就是说,在创新能力上我们同美国的差距是1∶6。而从经济总量上看,我们同美国是1∶3。由此可见,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和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就河北而言,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好省内现有人才的作用,想法留住人才,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三是围绕河北省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京津,在世界范围内不惜血本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四是发挥北京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及河北省大专院校、大院大所的作用,搞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对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进吸收和集成创新上下功夫。五是围绕河北省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公共技术难题,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以此来提升河北省主导产业的整体水平。六是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河北省重点企业、大集团、大公司为依托建立研发中心,汇集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以此来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的主要标志,一是看是否节能减排了,二是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了,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增强了。

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第一,要求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行力。第二,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积极营造环境,要用节能减排硬性约束逼着转,靠科技创新支撑转,用政策保障引导转,抓住机遇加快转。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转变发展方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重要考核内容,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只要我们立足省情,抢抓机遇,下大气力,用真功夫,河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出河北科学发展的奇迹。

篇10

2012年3月,南京市为强化各类土地管理利用,连续出台了《南京市节地提效保发展实施方案》、《南京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其中,《南京市节地提效保发展实施方案》针对节地提效在5大方面制定了22条具体措施,重点发挥土地保障功能,挖掘存量土地潜力,进一步提高新增用地效益。

开源节流:重点保障重大项目用地

通过“开源节流”,努力增加可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传统型一般生产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用地。《节地提效保发展实施方案》对坚持规划引领,保障发展用地空间和推行差别化供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两大方面制定了8条措施。

在推行差别化供地方面,《节地提效保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推进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企业“退城进园”,2015年前,全市主城区域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搬迁任务。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建设科技研发项目的,经批准可以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节地提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通过“节地提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采取指标控制、政策调节、价格杠杆等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节地提效方案提出了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强度等6条具体措施,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收储运作:保障城市发展后备资源和建设资金

通过“收储运作”,提高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增加土地出让净收益,保障城市发展后备资源和建设资金。节地提效方案对加强部门联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和加大储备力度,提升土地运作水平两大方面制定了8条具体措施。

坚持规划引领,保障发展用地空间

  充分拓展发展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使用弹性空间等

  积极争取年度用地计划,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获得省点供指标等

  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引导资源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一谷两园”重点区域集聚等

  调整园区内部用地结构,各开发园区要合理规划布局,统一建设生产服务、仓储物流、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实行园区公共设施共享共用等

推行差别化供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禁止向“三高两低”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布局的项目供地等

  积极扶持科技研发用地,全力保障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用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等

  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提高第三产业供地比例,加快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保障金融、物流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地等

  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2015年前,全市主城区域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搬迁任务等

加强部门联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各区县、开发园区、功能板块作为辖区内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由市监察局进行督查和考核等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未经处置的存量闲置土地,暂停办理土地过户、抵押、登记手续等

  加快存量闲置土地调整盘活进度: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依法批准,因各类原因不能使用,原地类未发生改变的土地,各区县、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要尽快申请调整盘活等

  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建立闲置土地公示制度,凡被依法认定为闲置的土地,由国土部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在没有合理利用或者依法收回前,相关信息长期公示等

加大储备力度,提升土地运作水平

  加大土地收储强度:对于具备储备条件的经营性土地应全部纳入储备实施运作,不断扩大土地收储范围和规模,严格净地收储等

  加强储备运作管理:进一步完善储备土地成本费用评估审核确认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控制收储成本,提高市级土地储备收益率等

  强化储备计划执行:各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储备土地征地拆迁工作力度,确保土地按计划完成净地以备供应和使用等

  规范土地市场运作:以保障发展为前提,持续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全力保障各大国有平台、重点园区、重点工程等项目土地运作需要等

社会管理创新

广州: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再扩大 四类去行政化

广州市近日出台了《关于实施“广州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工作方案》,除特殊规定外,社会组织都可以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