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3-02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目前,最火的开发无疑是以企业系统和网站为首的web开发和以手机应用为主的移动。在web开发领域,以微软的.net体系和java的J2EE体系最为火爆,其中Java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国内外IT行业、科研机构对Java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就定位在基于java技术的移动平台的开发,旨在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也形成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系列课程。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一门以java语言及相关程序设计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掌握异常处理、多线程、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基本技术,要求能较熟练地使用JDK1.4进行Java程序的编辑和调试技术,并为后续课程《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分析和设计类,用Java语言定义类和接口,在需要时把类和接口组织成类库;2、使用Eclipse开发Java应用程序或小应用程序。

(二)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2、理解Java语言的对象、抽象与封装、类与类的继承及类的多态性的概念及特性;3、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方法;理解输入输出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文件的随机读写方法;4、掌握Applet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方法应用。

(三)素质目标

1、养成编码规范的良好习惯;2、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3、有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

一般要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模块,系统运行环境(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及语言。本系统主要运行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数据库使用ACCESS,使用eclipse开发系统。采用两层C/S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客户端分3层,图形界面层(采用java的SWING设计)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则根据用户的请求执行各种功能(如上、下机等),数据访问层主要根据业务逻辑层的请求通过JDBC/SQL存取数据库。数据库使用ACCESS,可根据情况使用其他数据库(如SQL Server),客户端基本不做修改,仅有的少量修改也只在数据访问层。客户端与服务端在物理上可以运行在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分别运行在不同机器上。

图1

(二)系统功能模块及主要类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可据此设计菜单,划分模块。系统主要类图如图3:

图3

总类图的画法基本遵循视图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模型及数据库访问层的自上而下的顺序,其中视图层中的视图因为较多未画出,主要的业务逻辑控制类是BusinessManager,用户的上下机请求,通过界面的事件机制,在事件处理程序中会调用BusinessManager中的方法,然后再调用xDAO类方法,在xDAO类中一般先通过DBConnection获取连接,再通过JDBC/SQL访问数据库。Card\Computer\Record\Manager类是“值对象”,主要是存放相应的属性,方法也是setX\getX类方法,“值对象”常作为参数在各种方法中传递。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成绩,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勤和课堂纪律考核、项目模块的考核、C/S结构项目答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及企业认证考核,如Java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各种形式考核内容和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与标准表

五、结语

通过深刻解读高职教育核心理念,领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本文就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课进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效果好,可以就此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宽幅面的尝试,作为高职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2]。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范式研究/学科发展

随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深以及人们对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备,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很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应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关注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职业教育学科的生命力;事关职业教育学能否真正冲破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框架的包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做出思考,以期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学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养分。

一、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综述和反思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他指出,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对共同研究的课题使用大体相同的语言、方式和规则,是由于他们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标准方式,即范式。按照库恩的观点,范式主要是指某一学科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方向。[1]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范式,就是该领域学术研究在相应时期基本的特征总括,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特征的重要标识。就职业教育学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即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2]换言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数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成员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而恪守共同的学科信仰,遵循类同的思维方式和拥有独特话语体系,它规定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此盛况的今天,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致使在职业教育相同问题的研究上产生很多分歧,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时下,影响职业教育研究范式构建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至今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思维起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尚存在很多的争论。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此,经济发展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决定因素。

第二,把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王川提出“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3]

第三,认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就是“职业”。

第四,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其逻辑起点应该是该学科的“元”教育学。

从历史上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为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早产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在20世纪最初20年里,我国机器工业规模的较快增长是促使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因。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过程而言,两者一脉相承,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早期的实业教育还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最简单而又最抽象、最本质的东西——技能训练。这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本原所在。

目前,由于对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范式。有学者归纳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范式。

1.方式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叙述方式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种。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是科学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研究的主流追求,但长期依附于科学主义叙述方式很难揭示职业教育的全部真实内涵。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以人文主义的叙述方式把回归生活世界作为职业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4]

2.取向范式说。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研究取向来探讨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即本土取向研究范式和实践取向研究范式。由于职业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等密切相关,所以要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类型,因而要求研究者要关注职业教育实践的主题和需求,提出自己关于职业教育取向的主张。[5]

3.起点范式说。该说基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点把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分为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经济学范式以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为依据进行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经济驱动”。而人才学范式则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6]这两种范式的缺陷在于以需求与供给作为基本信仰,忽略了对人的本质理解。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在吸收技术学的丰富理论营养的基础上获得关于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系列共识,因此,“技术学范式”才是未来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7]

总之,如何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体系正成为一个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讨论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会出现职业教育研究多范式说。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范式不是先在的,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相应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在最近20多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出现大量面向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比如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法规,如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另一个方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批专注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文章大批刊出,同时,在全国一些高等院校设置了职业教育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辉煌成就的取得大多数还是依据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现行框架来建构职业教育学的体系。有学者认为,学习、研究、讲授职业教育,最困惑的是在这个领域中难找到著名职业教育学家、经典著作以及有着系统、严密理论体系的学派。职业教育理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研究的急功近利,是当前职业教育学理论落后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范式是标示一门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要确保职业教育学的地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对于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建构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促使职业教育从一般意义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学科走向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库恩在谈到范式之于科学发展的意义时指出,“有了一种规范,有了规范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标志。”[8]

其次,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奠定本学术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石。职业教育学一旦有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范式,它就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课题。范式的形成会使得职业教育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9]常规科学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确立了重要的基点和前提。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得以紧扣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正如库恩所描述的那样:“常规科学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现在讨论的常规研究,其视野也受到严格限制。但这些因依仰范式而受到的限制,却正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的更细致深人,没有范式的指导那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10]

再者,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将有助于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范式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收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11]正是这样,我们才得以形成本学科领域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话”,从分散走向整体,构成为一个相对紧密,可以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研究范式……只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了领域的基础的,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亦指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12]每一代新的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13]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有密切联系,一个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东西。在这个科学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处于同一个范式的规范中接受共同的基本理论,持有大致相同的基本观点,使用共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手段。由此看来,一个研究范式至少应该包括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学术成果的表述等几个方面。就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而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虽有较为广泛的内容,但至少应该包括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1.概念体系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学科定义与概念体系,这是学科安家之本,离开这一前提,所谓的学科只能是“取宠之学”或“理论拼盘”。[14]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上它被认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大多是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套用而来的,即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上述认识,时下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遍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才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学应该以独特的、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特性,以职业性为轴心来审视有关教育领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出数以万计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普通教育是无法完成上述任务的,最起码是完成的没有职业教育那么好,而它只能有职业教育才能完成,这一点为职业教育学活动领域提供识别的标尺,在共性中更凸显其个性特征。职业教育学学科定义和概念体系表现的不确定性,同样也说明对职业教育学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存在分歧,这也是职业教育学范式尚未形成的主要体现。职业教育学应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学的面貌出现,它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术性格、独有的概念体系,任何将职业教育学等同于其他教育学科的企图,都不利职业教育学的发展。

2.理论基础

一门学科在理论上处于什么地位,是该门学科得以独立的标志。换言之,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有共同承认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借用或套用一些别的学科名称,而是从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不同的类型特征出发建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础。要把关于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认识看成另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以促使职业教育学向整体的、系统的、质的方向发展,紧紧扣住“职业”这一主题,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职业”的时代性。另外,就学科本身的结构而言,职业教育学还必须在自身基础理论之上去架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个层次组成的学科大厦的框架,而其中应用学科层次上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意义尤其重大。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式、方法所构成的学说或理论体系。职业教育学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和使用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是从整体上对该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离开方法论的进步,学科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5]根据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法采用最多,其他依次是比较法与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与图表法、个案法。它是在吸收借鉴一般科学方法养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必须拥有自己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具有方法论高度的创造性尝试,是适用于本学科理论建构的具体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新工具意义。[16]毫无疑问,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是一般方法的运用,必将使职业教育学失去本学科的特色。

四、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生长

学科的发育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新视野和新维度。它应以范式的核心部分为理论依据,以前瞻的眼光审视学科全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从范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而言,任何学科的发展,其方法论的变革与更替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唤醒职业教育学科方法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历史的高度,提出或在引进先进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尤其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第二,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元研究。黑格尔曾言:“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知识。”[17]元研究是以本学科发展的过去作为研究对象,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本学科的产生、概念、理论体系、历史发展过程、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寻求本体论依据,并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18]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的过去与现状,在相互对照的基础上,发现其不足,寻求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以及探讨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经度和学科纬度来考察职业教育学发展过程,厘清职业教育学发展的脉络;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对职业教育学的影响;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现状,去揭示和探讨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模式。这里,职业教育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一是与其他学科理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理论应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研究范式和学科结构。二是在教育学科理论的整体格局中,它应该占有相应的位置。我国职业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沦为“次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顾明远先生曾写道:“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夏基松,沈斐风.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2.

[2]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1):296.

[3]王川.试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4]李尚群,夏金星.职业教育问题的分类阐释[j].职教论坛,2003,(17).

[5]肖化移.职业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向[J]职教通讯,2005,(7).

[6]张宇,刘春生.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1).

[7]徐国庆.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J].职教论坛,2005,(10).

[13][9][12][8][10][1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10.22.

[14]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3).

[15]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2.

[16]陈燮君.学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37.

篇4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8年起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贯穿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开好这门课程需要强有力的师资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成了课程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现状

(一)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相继设立,但与课程教学的管理部门脱节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部门是不同的,致使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出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削弱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的教学,需要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设置严格的任职标准,一般都是由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很多人从来没接触过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任课教师实践性不强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自身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与实战经验。但由于当前担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即使部分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经历过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创业的实战经验。很难想象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训练与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目前我国高校少有设置专门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要想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课程教师,是不现实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从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角度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问题。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那么,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是指由某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互补的,并愿意为了实现该门课程教学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一)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由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找到完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考虑把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师任职条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专、兼职教师,经过遴选,确定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团队内的每个教师不一定具备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可以互补,同时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负责人,以及整个课程团队的负责人(课程主任),课程团队内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学小团队,在总体教学目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整个课程团队在课程主任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

(二)校外专家全程参与,构建“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知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标准,拥有就业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中,除了在校内招聘具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如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等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组建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团,构建“内外结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从而使课程教学团队成为一支“双师结构”的队伍。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

(一)理顺关系,归口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一般是由系部负责,可以尝试变革性地把该课程交由从来不负责课程教学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也归属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建设和管理,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二)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校内招聘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基本上解决了教师的工作兴趣问题,队伍相对稳定。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往往是通过职称的晋升来实现的,由于在高校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职称系列,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看不到职称晋升的希望,或者是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这导致了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方向,工作中认同感和成就感低,长期以往,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考虑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纳入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系列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职称系列,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的初、中、高级别的职称,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师的职业定位问题。

(三)主动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及职业的归属感不强,感觉自己从事的是教学的边缘工作。学校各部门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享受教师同等的待遇,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地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纳入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中。

(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

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团队应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每学期开课前由课程模块负责人解读课程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进行分析,统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团队的每个教师按照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要求,到相关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了解、熟悉企业选人、用人的流程、对毕业生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参加各类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观摩企业招聘员工的流程,了解学生在招聘中的表现;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到校指导讲学;在高校间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分期分批选派课程团队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班、KAB创业教育培训班的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团队成员要通过自我实施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建议相关高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师资。

(五)严格监控和考核,确保课程团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的质量是检验课程教学团队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对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在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可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要把学生就业的质量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 壮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丽基于“胜任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想教育探索 2010年第6期(总第228期) .

篇5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目前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中,如何有效提高网球专业课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体育院校面临的一项难题。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系统分析影响网球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院校 网球 教学质量 策略

高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环境的创设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有拉大趋势,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法与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很好的调整。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网球专选班学生专项学习的“教材资料”因素

在传统的网球教学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即以教师在课堂中的动作示范为主,向学生传授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这是比较直观同时也是较有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前进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辅助教学的媒体不断涌现,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靠教师的示范来学习运动技能。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运动技术本身的特点,某些最新知识和动作,或者某些动作的关键环节无法由教师亲身展现给学生看,而这些往往又是学生最难掌握和最想了解的。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播放网球教学片及世界高手的各项基本技术的关键环节来使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动作以及最新的教学训练理念和练习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自行阅读网球专业杂志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并将所看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和感知,使他们能更主动深刻地掌握专项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专项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网球专选班学生专项学习的“组织环境”

体育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运动效果。由于各大高校经费有限,而学校各种软硬件的更新和修复,却是一项庞大的支出,能够投入到体育设施更新的经费更是非常有限。而网球场及其硬件的配套,是一项较为庞大的投入,再加上兴建一个网球场并不能解决很多学生的实际教学和训练需求,所以很多学校并不愿意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去新建这一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需要的设施。

在课上,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场地有限,学生的练习次数就大大减少了,这一方面会制约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使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很好掌握该节课所学到的技术,也很难从课堂上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上人数较多,场地内会显得十分拥挤,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下,各高校的网球场地对学生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完全开放的几乎没有,学生在课后不能进行及时的复习所学到的技术,影响了学生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场地的收费较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业务水平

网球教师业务水平将会影响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和普及,将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球技战术的掌握程度。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广东省各高校网球专业教师人数不足,有些是从其他专业教师中弥补过来的,其本身教学经验少,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对网球技战术掌握充分,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掌握效果下降。

(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还欠佳

政协委员贺大经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应出来,进而教育部门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等。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网球专修课程培养目标也要多元化发展,为社会与市场提供合适的人才类型和结构。

二、提高网球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改革策略研究

(一)深化网球课教学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选项课,以网球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选修课,主要以网球比赛、裁判知识、技战术能力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理念,加大教学方法的钻研,掌握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初学者可以用软式网球代替,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其更易掌握,对其动作定型有益。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的教学和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上。理论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网球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基本技术的理解的能力,学会能够指出错误动作并能进行纠正的方法,在学生分组练习时,教师应巡回观察、指导、纠正组长的教学方法,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或集体纠正,这种练习方法,即培养了教学能力,又不断的改进提高技术动作,课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同学们的想法,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从过去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地位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而且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使其成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不能将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不能置身于课程之外,不能只是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和教材资料的照搬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还应该在教学行为上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以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与引导,不是拉着学生走,而是唤起学生内在动力,鼓励他自主地前进;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要对自己工作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审视与思考,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对待他人上强调合作,要善于与其他教师、管理者、家长、社会人士等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以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学生。

(三)完善考核评价内容,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及体系

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应该是一种形成性和连续性的评价过程,评价应从终结性向过程性转移。加强过程性评价,采用多种方法和评价工具,以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在评价标准上,应针对学生身心的差异特点,进行个体评价,同时大力加强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和评价,而只靠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是不够的。以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来说只是在期末考试前才是最要紧的“学习时间”。这种模式无法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况且从未来职业对学生的需要考虑,学习成绩评估必须着眼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等,而不是单单学习知识和重复所学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等体育院系网球课程评估体系应根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组织管理、考核、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六个方面构思,形成多层次,多因素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网球考核成绩评定办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突出,突出师范特点;抓住两个重点:一个考能力,二是考素质;发扬三个配合,一是学生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二是任课教师与主考教师的配合,三是系领导与参考师生的配合;落实四个环节:一是课堂考能力,二是单元考技评,三是期末考技术,四是结业考理论。

三、小结

目前体育院校网球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少全面、系统的网球教材;网球专修课程教学场地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训练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球专修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体育院校实际,网球专修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从单纯传授运动技术向知识、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需要的,掌握网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能胜任学校网球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网球科学研究、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网球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勇.探析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J].山东体育科技.2005(3):12.

篇6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体育教师;途径;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往往包括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第二种以及是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就当前我国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往往都被局限在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宏观层面研究,并且对体育教师资格制度、体育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了着重的探讨,然而,体育教师个体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同样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中在一定时期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进行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以及产生背景

自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伴随着我国将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十分正式的学科初始,人们已经对教师不仅仅应该对他们自身所教授的科目知识进行掌握,同样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艺术进行了解这一重要的原则产生了共鸣。因此,教育学知识已经成为了教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之一,但是,这一种专业化的改革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大量教育学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掌握以后,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学科与教师的科学家、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这几者之间仍然没有实质性区别。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名教授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对于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都忽略了某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重要的程度都已经超出了教师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进行发展和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科知识究竟如何对其教学产生影响,教师知识基础所涵盖的范畴包括什么,教师知识来源于哪里,新任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专家知识和教师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位教授明确指出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内容知识都不能够对具体教学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将这一类型的知识进行清晰整合,因此,他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的增设

目前为止,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教育十分普通化,拟任教不同学段未来教师以及不同科目教师所接受的教师专业教育基本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所接受的大量知识都是普通普遍的,也就导致了教师不能够对于具体教学问题进行很好的准备。

在当前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内容进行增设,这也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在课程中,往往有一些方法能够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明显的突出,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增加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门课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系列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增设这些课程往往能够将其安排到教学计划之中去,还可以将学生早操等等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能够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在不同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穿去,这也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要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地位和内容进行改革,将操作课程和实践课程加强。

(二)对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

体育教师这一个个体专业化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专业化教师教育的队伍,本着将自身体育教师教育内部专业化加快这一重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参与到教师教育四种师资力量进行协调,这四种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和教师专业教育息息相关教育

科学教师,有基础教育经验和兴趣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论教师以及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想要将专门组织的机构建立起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这四种学术人员力量进行资助、整合和引导,并且使这四种师资力量和基础教育密切关系,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迈向实质上的专门化。

(三)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进行体育师范生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技能、知识掌握程度过分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了对他们学习评价重点内容,然而,作为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仅要对技能和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对技能和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了解和应用。所以,笔者主张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技能和知识传授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时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青,刘小强. 分离还是融合: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兼谈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1) .

[2] 毛有文. 体操单杠骑撑前回环教法新探——“前位保帮法”与“后位保帮法”之对比实验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3] 柴娇, 郑风家, 李林鹏, 陆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7

【关键词】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就业与创业教育课堂教学

1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提出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探究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就业与创业理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适应、融入社会的能力,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尝试求职基本方法,编制创业计划书等等。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亲身体验,亲自感受,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学实际情况,拟订了“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就业与创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该模式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推动课程改。

2 就业与创业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教学的流程包括需求诊断、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等步骤。

2.1 需求诊断

教学起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1)在前测中了解。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这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值得强调的是,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方法包括小测验、访谈、问卷、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2)在预习中明确。课前预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了,他困惑的地方就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最基础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找到学生的“起点”。

3)在课堂中捕捉。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许多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的“新起点”。

2.2 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以后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同时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广博的知识内涵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2.3 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时,要以生为本,要做到“基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应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促进信息交流,使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对教学过程、时空安排、角色分配、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能动地使用教材,科学的进行拓展与重组,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

2.4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即学生参与过程,主体参与过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一般包括唤醒参与、情境参与、总结提炼、迁移运用四个过程。

2.5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反馈教学过程,用以指导教学。评价一般来讲十分注重结果评价,但由于本课程具有其特殊性,我们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不是背知识、背概念、考知识点,而是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记录、方案设计、自我评价、学后感、巩固拓展训练、现场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设计等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3 就业与创业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就业与创业教育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四个操作程序为唤醒参与、情境参与、总结提炼、迁移运用,分别对应启动、展开、深入、拓展四大任务。

3.1 唤醒参与(导入环节)

一节成功的课是从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因此,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问题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多媒体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导入,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以漫画导入,使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

3.2 情境参与:展开

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新课讲授,教师的讲解要把较多的精力放在重点上,关键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通过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和模拟实践、角色扮演、思维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3 总结提炼:深入

课堂小结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整理所有观点,指出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事实证明:适时、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总结提炼环节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提炼要有深度有高度。

3.4 迁移运用:拓展

迁移运用环节是课堂教学延伸的与拓展,学生在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后,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通过课后的往届毕业生访谈、用人单位走访、求职材料制作、企业单位见习、学校超市现场观摩调查、求职面试模拟演练、创业计划书撰写等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4 就业与创业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现的策略

4.1 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跃跃欲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4.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生活习惯等等,教学中搜集不同的教学案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同时,积极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

4.3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形式安排上,除采取班级授课制外,还可以采取小组教学、合作教学、模拟演练以及现场教学。

组建合作小组,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当前最常见的合作学习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让学生养成乐于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适当、灵活进行分组,为学生们学习新知识、体验新感受、展开新合作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

例如,求职面试模拟演练时,可将教室中间让开,摆上相应的桌椅,作为面试场地,学生分坐两边,面向中间,学生分成8人一组,首先由第一组派出4人作为招聘人员,面试第二组8人,第一组全体学生给第二组每个面试学生打分,取平均分作为面试学生的得分,一组学生面试完成,教师做简短的点评,然后由第二组派出4位学生作为招聘人员面试第三组全体学生,依次轮换。连续两节课下来,学生既紧张又兴奋,看看别人的面试过程,再结合自己的面试过程,大家都感觉,想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经过这次活动面试水平提高许多,还是活动锻炼人。

4.4 重视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它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导学案应在上节课最后10分钟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可以是案例阅读、小调查、回答问题准备、材料准备、职业兴趣测试等等,老师进行预习指导,课堂上完不成的可以下课继续完成预习。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尽早进入状态,小组讨论时不至于无话可说。

4.5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五年制高职校《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为了彰显其体验性、参与性、探索性、实践性,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五年制高职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必然选择。只有认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的教学效果,保证就业与创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本贤.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应用[J].教育探索,2012(11).

[2]陆娟.对实施“主体参与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J].语数外学习,2013(11).

[3]张劲东.高师教育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赵锦权.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6).

[5]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4(9).

篇8

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鄂州职业大学公课中学生上课的目的动机、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获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鄂州职业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建议。

1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已成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1]体育公共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受欢迎并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践教学中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仍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和其他院校一样.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考试方法等方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改革是成功的,效果是良好的。为使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针对鄂州职业大学公体课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动机、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影响等几个方而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完善公体课教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鄂州职业大学2006级和2007级1050名体育公共课班的学生(2006级426人,2007级624人,包括问卷、座谈等),体育公共课选修班的学生,占开课学生21.3%。其中男生476人(2006级205人,2007级271人),占44.2%,女生574人(2006级273人,2007级301人),占55.8%。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查询、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走访部分体育教育专家教授、高校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将设计的调查问卷向鄂州职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6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875份,有效率为87.5%。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2.2.3访问座谈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在2oo8—2009学年度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上了解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情况反馈。

2.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和座谈访问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对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分析

学生上体育课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师生对公体课教学的良好动机和双方的密切配合。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势必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分析:表1显示目前大部分(64.3%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目的和动机比较明确。但还有近四成(35.7%)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偏差究其原因:(1)目前鄂州职业大学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一年级第一学期仍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分班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很悬殊,在教学中又采用相同的教学标准和考试要求,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心理上对上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对上体育课反感;(2)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教学内容是按规定的统一进度安排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能根据教材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融入教学中,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要求;(3)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虽然采用选项课教学,但自主选择受到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开学初分项和雨天也影响部分课时),学生刚刚对体育课有了一点兴趣.一学期就结束了,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4)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对体育课认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3.2学生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的分析

3.2.1学生对现今体育课教学内容、形式的满意度情况

学校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将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作为主要要求,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力求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和标准化。[2]我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处于这一状态。虽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考试方面也做了补充和修改。但从总体教学内容来看,仍摆脱不了中学体育的延续和重复。

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表2)表明:(1)2006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好于2007级.这说明采取选项课教学更受学生欢迎;(2)有2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就表明我们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仍需进行深入改革。在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中。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学全面开设基础体育是不适宜的.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类型供学生选择。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话。多数学生表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教师指导的俱乐部教学形式最好。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有选择性的。

3.2.2学生对目前体育课考试内容、形式的反映

现今的体育课考试,主要仍以考察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为主.考试方法仍然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刀切”,仅注意到体育教学的结果。而较少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能提高幅度的考虑,也挫伤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目前我校公体课由于教学时数不足,加之天气原因和实习实训的影响,造成实际教学时数的减少.而考试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有些偏多,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冲突。表3中显示针对考试内容和形式反映有近8O%的学生认为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最为强烈、最深刻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和尽量消除影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因素.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表4结果分析来看,我校学生体育课成绩不能说很好。每学期有近一成的学生需要补考。优秀率也仅仅过一成。造成目前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场地不缺,但器材不足。维护不及时。造成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就目前而言,我校运动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能满足学生课余的锻炼需要,不存在场地少的问题。但由于目前器材保管人员少,不能满足学生课余借用器材的需要.同时体育器材的维护不及时也是影响场地使用的问题之一。(2)学生基础差.上课或平时虽能尽力练习。但提高幅度不大。这与学生尚未真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关.也暴露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3)对体育课态度不佳,上课不认真,应付而已,不积极练习。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对体育课目的认识不够明确。(4)因考试过分紧张,害怕失败而影响了考试的成功率。(5)学生到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体育课.是由于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挤占学生体育课。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高校体育课的规范教学。

3.3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

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生受益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学生的平时参加锻炼的目的、课余参与锻炼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对其影响上得到反映。通过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结果见表5)反映,大部分学生平时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能实现,但对于少部分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仍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力度。

表6是学生课余时间参加锻炼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只有27.1%的学生能养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过多(44.5%),为了考试需要和不锻炼的学生居然达~Jt28.4%.超过经常锻炼的学生比率,这跟教育部提倡的“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4结论与建议

4.1明确学习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反映,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建议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并经常化适时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配合纪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增加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度。

4.2使用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更愿意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现象和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需要衔接,建议: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有利于与中学体育课相衔接,学生也可更好地融人大学生活。这期间需加强个别辅导和对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使基础差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大学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这样做能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及课外锻炼的积极性.端正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一项运动技术,并通过这项自己掌握较熟练的运动项目体会运动的乐趣和成功体验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学生既可选修原来的运动项目,也可选择新项目,这样可满足学生学一门运动技术特长和终生健身的需要,也可满足部分学生原来选项不成功需要换项的需求。

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以后,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三自选择”教学模式上体育选修课。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时间、项目和指导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项目俱乐部进行锻炼和学习,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直接参与俱乐部辅导、组织、经营、管理,使学生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能力得到锻炼.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3]

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使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更科学、规范,符合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4.3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制订一套更能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更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扭转长期以来考试与考核一刀切.不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现状。比如:班级授课考核可采取出勤+运动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选)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按一定的比率综合计算的方法。选项课和俱乐部教学考核可以更加灵活。

4.4优化教学环境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针对目前学校人力缺乏和器材借出制度的不尽完善.以及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过多的现象。学校要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便于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并把学生平时参加锻炼的次数和取得的成绩计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和其他评优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俱乐部.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体育俱乐部结构。

篇9

关键词:生物科学;研究型教学;教师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陆凤玲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刘良成等人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怎么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卢伟等人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学习个性、教学思路和方式、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郑伦楚和徐晓军认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课堂研究型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研究型教学设计。董世龙等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仿真―开放实验―项目实践―综合测评”的立体化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王忠东等人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种模式:①教学科研结合模式;②课程竞赛参与模式;③实践调研切入模式;④学术社团活动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学探索大多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强、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教师的科研是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天然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型教师大多数是科研与教学“双肩挑”,使得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具有显明的优势,且操作性强。教师科研实验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会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也必将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较高的认知与实验平台。生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为研究性教学方式。

一、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

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

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学院成立一个专业考核小组专门负责考核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评估实施效益。考核时应该考虑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创新性。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邀请行内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判断学生对其所做课题的熟悉程度,并由专家评分。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考查以体现理论意义的论文为主,充分考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应用型的研究以实现的技术指标与申请的专利为主。对于学生参与课题实施效果的评判均需采取专家评分与量化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当然也要考虑出勤、研究期间的表现等因素。对不合格的个人或研究小组,需修补后重新答辩与评判或者重修。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对课题实施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进行奖励和表扬,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良成,许秀英,刘健.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93-295.

[2]卢伟,姚嘉,邹乃威,等.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华章,2011,(26):20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需求 体育教学 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R875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1601

引 言:高职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在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得高职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它是参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相关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1]鉴于此,本文对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进行研究,以使高职体育教育更加满足职业需求。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业率就是其生命线。所以,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十分重视,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考核体制之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其就业率,故而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重视不足。他们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时,缺乏对高职体育课程的专门研究,未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体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参考或仿照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这就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差异性,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教师进行 “填鸭式”灌输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不能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调动起来。课外指导较少,造成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脱节。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前,应对其教学目标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对学生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科学定位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谈到高职体育的教学特点,高职院校最终是要使学生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而培养人才的。由于各行业、职业的劳动特点不同,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必须结合行业、职业的特点进行,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并有效地预防某些职业病的发生,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2]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方针和“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利于运动技能和职业体能的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的形成。

那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如何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定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方针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长足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体能的需求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具备职业体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使得学生在步入职业岗位之前就具备鲜明的职业特性和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时,应将目标定位在健康第一、满足兴趣、锻炼体能、服务专业、提升素养。

三、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就是依据一定专业的可预期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开发出适合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课程教学模块,并在专业教学大纲指导下,根据教学模块间的联系组成模块教学课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最终完成专业学习过程的教育组织方式。[3]对于高职体育的模块教学,其就是在遵循模块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块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模块、运动技能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关于基础理论模块,其除了具备基础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外,还将职业岗位健身知识和职业病的防治等知识涵盖在内,这无疑就是体育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机衔接。对于运动技能模块而言,其包括多个体育单项,无疑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对于职业能力培养模块,更是将专业素质与职业体能、竞争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等结合起来,这更是体现出了高职体育“服务专业、提升素养”的目标定位要求。所以,在构建模块化体育教学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差异性、学生素质的巨大差异,以岗位体能需求为主线,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并以体育项目来带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

但是,在推行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不能忽视学生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能和心理等素质的特殊需要;处理好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构成比例,不能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应以够用为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课余体育锻炼目标,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注重对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结 语: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只有满足职业需求导向才符合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块教学方式是适应时展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符合高职体育教学的规律,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能够克服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有助于推动高职教学的健康发展。所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模块化教学方法值得在高职院校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丛培林.高职体育教学新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7期(总第448期):54.

[2] 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4月.第19卷第4期:87.

[3] 卢晓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8年11月.第30卷第6期: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