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54 ― 02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但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弱,农业保险作用未能发挥,农业担保体系弱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多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

(一)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严格、程序复杂,农业科技企业很难满足贷款要求。目前,由于农业科技企业多属于成长型企业,受资产结构不清、发展前景不明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普遍较高。对此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采用商业贷款管理,贷款必须满足抵押条件,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即使农业科技项目符合贷款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还需要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商业银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发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

(二)农业科技预期收益不稳定、成果估值难弱化了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农业科技发展一般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研发成功难、预期成果估值难、成果转化应用难弱化了农业科技自身信贷吸纳能力。信贷吸纳能力较弱。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利润收益、风险管理、贷款责任等角度出发,介入意愿较低,不愿为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企业办理此类高风险贷款。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末,齐齐哈尔市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

(三)金融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开展。农业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可抵押资产较少的特点,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知识产权质押、农产品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发放规模有限。而且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升级为产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非常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四)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而黑龙江省单个农户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规避农业生产过程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弱,急需参加保险转移风险。但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导致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2年,种植业保险覆盖面积仅为8551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植面积的39.2%,赔付金融仅为11.71亿元。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10亿元。

(五)担保体系弱小,放大能力不足以支持农业科技信贷需求。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质押物或通过第三方进行担保。但企业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质押物。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机器设备等作抵押,金融机构认为此类设备更新换代快、折旧率较高,变现价值低,影响保障效力,不同意作为质押物。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中小企业担保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黑龙江省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有110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仅有50多家担保机构,年担保能力仅为100多亿元,而且担保机构主要集中在省内大城市面向制造业、流通业,县级面向农业担保机构相对弱小,甚至没有担保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和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无论在数量与还是担保能力上都有较大差距。

(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僵化,融资成本偏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性扶持而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特殊经营特征,加之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远远对城镇其他企业的贷款利率,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2012年我省有的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11.358%,与农户贷款利率一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和居民, 超过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和承受能力。

(七)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的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同时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也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模式,提高研发效率。鉴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及外部性的特点,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推动、院所保障、金融支持”的研发推广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及保障措施,设专项经费重点推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环节。企业要发挥在产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科技转化机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金融部门要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风险投资与风险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支持机构,合理满足农业科技资金需求。

(二)从制度层面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农业发展银行把涉农企业在研发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及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纳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拓宽贷款主体、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科技多元化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融资业务,简化质押环节,完善技术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操作流程标准,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模式,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和中小企业股权信托融资,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既降低了银行风险,又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

(四)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挥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延伸农业保险体系。在农业较为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业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生产分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保险公司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三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针对农业大灾之年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补偿机制,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

(五)金融化运作,优化财政资金的引导效能。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励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财政农业资金的金融化运作的新形式,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机制,资金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能。

篇2

0 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篇3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下,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当前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需要通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来缓解。国家教育部早已指出:在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我国毕业生数量却有了较大的增幅。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变化,新技术得以实施,新产品不断研发。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创新体系的基础内容要求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时展要求,进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大都处在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已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敏锐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且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往往由于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创新技能往往缺乏,加之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我们往往是闭门造车,而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第四,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虎头蛇尾,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学府,实现高等院校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力度:

第一,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首先,稳定的团队,长时间的投入是科研活动所必须的两个方面。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意识。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科研毅力,使学生把科技创新活动当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思维、考验自我意志的成长活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分析创新在日常学习与科研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再者,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主选题与实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想法来选择方向、确定课题,不断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生活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实践的相关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细心全面的观察能力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智力思维和动手能力,努力构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再者,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学生科技梯队,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建立跨专业、跨年级的科技活动小组,同时,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周刊,2007,9(20).

篇4

行业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而应对这些挑战最根本的就是科技创新。

市场需求出现新挑战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市场上出现的新现象。”孙瑞哲指出,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3.32%的增长。“去年7月份和8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我们当时还担心到去年年底会不会出现负增长。”孙瑞哲说。

可喜的是,去年年底的负增长并没有出现。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增长势头,今年1~8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

但是在这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危机。

“我们传统的三大出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孙瑞哲指出,这一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成倒逼机制,行业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来稳固传统市场的份额。

相比国外,国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更大。

首先是服装衣着类零售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社会消费增长的速度。“原来我们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15%甚至20%以上,但是现在却达不到了。”孙瑞哲说。

其次是风起云涌的网络购物。“2012年中国服装网购额为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5.22%。”孙瑞哲表示,今后的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扩大。

最后是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差距扩大。从历史情况来看,1980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两者的差距在3.05倍,而在2012年这一数据变为了4.6倍。

“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但是城乡居民衣着类的消费差别并没有缩小,反而在增大,这是一个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孙瑞哲说。

资源频频告急

事实上,相比市场需求方面的挑战,行业在资源承载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当前,行业正面临着来自棉花资源的挑战。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价以及棉花质量的下滑,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纯棉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被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侵占”,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棉花问题而关停并转,形势岌岌可危。

但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另一种资源的短缺所造成的破坏力或许远远超过棉花。

“棉花问题固然严重,但是下一轮爆发得更加严重的可能是涤纶问题。”孙瑞哲表示,涤纶产量去年突破了3000万吨,已经占到中国全部纤维加工量的67%,在中国化纤行业中占到80%。

“如果涤纶出现问题,这个影响将远远大于棉花。”孙瑞哲忧心忡忡地说。

涤纶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其重要的原料PX。由于某些集团存在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对PX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些年PX项目开工不顺,对我国的涤纶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PX只能依赖进口。

“去年我国PX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5%,今年将超过50%。按照这种情况,到2015年预计中国的涤纶产量将达到3900万吨,对PX需求将达到2200万吨,那个时候如果PX对外依存度依然不变的话,可以说我们整个中国的涤纶命脉将掌握在别人手里。”孙瑞哲说。

除了上述问题外,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也让行业倍感压力。

“在污水排放方面,我们目前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孙瑞哲介绍,纺织行业COD排放量从原来的全国排名第四变成了第三,纺织污水排放量以及相关标准也在逐年提高,给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情况反映出了我们行业发展到今天,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很高。现在行业要向上配套,一定要突破资源瓶颈。”孙瑞哲说。

受政策调控影响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纺织行业已经跨入了市场机制,行业的市场机制特色较为明显。

“现在纺织行业96%以上都是民营和具有海外资本的企业,国有成分不到4%,市场机制比较充分。”孙瑞哲说。

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市场机制比较充分的行业,政策调控对其的影响却很大。

“比如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棉花收储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于整个行业的运行影响越来越大。”孙瑞哲指出,当前纺织行业拥有从前道纤维生产到终端服装销售的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期待这些对行业运行不利的政策能有所调整。

科技创新是根本

“在当前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下,如何做到保持产业链的健康有序运行,要靠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孙瑞哲指出。

孙瑞哲表示,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纺织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都需要具有创新的欲望。

“比如现在行业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到向有限供给转变,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来保障和提升生产效率,这就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孙瑞哲说。

在创新的大范围内,科技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它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如果仅仅是在规模上做大,永远也成不了强国,所以行业一定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行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孙瑞哲表示说。

事实上,即将举办的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暨2013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的举办正是出于这种目的。

篇5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能源保障脆弱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还必须面对碳排放与控制的挑战,碳排放控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核心内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围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发展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贡献率,使低碳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低碳经济的本质分析

低碳经济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达到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目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与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实现碳排放控制,通过生态碳汇建设、碳捕获及碳利用技术的进步,消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其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碳捕获与碳利用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技创新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是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减轻单位GDP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安全清洁的核能技术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在创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研究非传统化石等新能源技术.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成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根本。加强国际合作是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是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方面的先进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和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策略

(一)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代表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低碳技术,更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革新,通过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力量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就我国目前在低碳经济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低碳技术。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低碳和新能源产业放款,提高研发资金的整体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和低碳方面掌握着关键技术,处于技术领域和占据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也不高,需要加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和掌握先进的新能源技术。

(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定和机制,例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面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就可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在低碳产业上的技术提供,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制度的创新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共同制定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相关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定创新。科技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带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以此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掌握核心科学技术

新能源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2030年后的产业主流,而守着丰富煤层气资源的晋城,如何使煤层气成为今后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我们加大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力度,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煤层气,使煤层气产业为晋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样需要科技作保障。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效能,降低能耗,向绿色经济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研发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现有的生产水平或者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水平进行研发投入,只有将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进行协调发展才能使得这两个系统间共同推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模式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生活。但是,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重建。人类文明史从实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创造的历史,而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让这种实质状况得到了延伸和推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方法,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当前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让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的模式,如何让两者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需要考虑,也必将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1.1战略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一对相互矛盾又彼此依存的两个元素,只有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让两者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对两者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将视线局限于两者之中,而是要放眼于更宏观的方面,对两者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准确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已经两者在经济环境中所处的态势,密切关注当前阶段尚未显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1.2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并非其外在所显现出来的简单性和单一性,其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面的。因此,在进行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的是胡要注重其系统性的构建,从生命周期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

1.3自主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当注重其自主性的发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方式,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让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让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环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和创造。

2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对环境保护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带动环境工程的建设,环境工程建设激发科技领域的创新,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有序发展。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经济

从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阶段,我国在倡导经济发展时,不再一味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倡导绿色经济的构建。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让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健康环境构建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领域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学术理论讨论的难点,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全球气候变化

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方面。我国同样遭受到了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伤害。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此领域发展的重点,运用科技创新的方式减少企业、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找最佳的适应气候发展变化的科技发展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策略,也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3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环境风险预测,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财产损失和环境灾害的时候,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方法予以应对。因此,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方面的发展应当注重对我国环境特点的研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积极探索解决此情况的有力对策,提高环境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工程,其关系到我们自身生活的长治久安,更加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因此,创建良好的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让科学技术促进环境工程建设,让环境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过得环保道路越走越好,让我国的生态发展获得一个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宪洲,何永涛,沈振西,王景升,余成群,张扬建,石培礼,付刚,朱军涛.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306-312.

[2]诸大建,朱远.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207-218.

篇8

关键词: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保证。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仅依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便利和完善的外部融资体系来支持。本文试图根据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但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得到金融支持而成长,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企业也要获得合理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义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2011]178号)明确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应该符合几个特征:首先,企业已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和学历构成符合一定的条件;第二,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等。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有四“高”的特点:第一,企业研发投入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研究与发展)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第二,企业发展速率高。科技产品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诀窍、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高,企业将进入超常规的跳跃式成长期。第三,企业经营风险高。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闻名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约有5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其成活率很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生存超过5年的只有不到500家,超过8年的企业不到150家,在数年内稳定扩张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第四,投资回报收益高。一旦开发成功并且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就会高速成长,而且投资收益率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之一,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曾经在中国完成30多个投资项目平均回报率高达55%,而同期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回报率分别为45%和35%。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20世纪70年代,Weston &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提出企业在创立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企业在成长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金融机构长期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比例逐渐增长;企业在成熟期,融资模式选择涵盖所有可能获得的融资品种。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也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阶段

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据不同的企业特征和组织结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种子期:种子期是指处于研发阶段,对未来收益有较大不确定性,研发风险非常高。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商业目标不明确,项目开发成功率较低。企业往往是在迭代研发,不断试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最终将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并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来反馈其产品投放市场的份额和增长潜力。

2、创建期:创建期是指企业处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阶段,此时企业容易受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产品扼杀在摇篮中的可能性较大,不确定性风险相当高。企业逐步完善了生成线,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是企业仍有亏损,需要增加固定设备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并继续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层面、市场潜力和投资收益。

3、成长期:成长期是指处于商业化阶段,老产品已经占领了广泛的市场且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新产品已经研发成功投入市场开始逐渐替代老产品。销售产品实现的利润增长很快,收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降低到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普遍接受的范围。

4、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不但具备适度的生产规模而且具备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财务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状况良好。企业已经取得了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企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融资模式的需求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其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的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融资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阶段以某种融资模式为主,有的是多种融资模式共用。

(1)种子期:处于种子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基本处于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往往具有“团队不完善、项目缺乏细节规划,管理高度集权、财务混乱”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的缺点,导致经营风险大,而且企业基本无有价值的抵押物,企业难以获得通过银行信贷审核从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企业的自有资金、政府投资、财政贴息、天使投资等。

(2)创业期: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往往处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初级阶段,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较大,资金需求量也较种子期增长。此时企业由于仍然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金需求较为困难。因此,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风险投资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模式。

(3)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又希望扩大生产与销售的规模,对于融资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此时,企业规模、资产、资金流和信誉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融资渠道有所拓宽,银行贷款、风险投资都可能成为其融资模式。

(4)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已经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此时风险投资等开始考虑退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自主的选择融资模式,既能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又能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融资。

三、我国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我国从完善法律制度、鼓励金融创新等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建设,给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模式选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模式种类丰富

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种类分布如下,见表1。

(二)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

我国2003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科技部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拓展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且如表1所列,名义上也确实有较为丰富的融资渠道。但是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例,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2009年1月1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上演讲时指出这4万亿投资,实际上分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很少。根据有关统计,估计仅有5%的资金是投向了中小企业。可见广大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依然要面临融资难的状况。

(三)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探析

出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原因不在于企业或银行等的某一方面,需要思考涵盖需求、供应、中介等多方面的融资服务体系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去探寻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中、美、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对比

在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前,首先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先进做法与我国的情况做一个对比,见表2。

2、国外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经验的启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方面虽然有很多各有特点的做法,但是有一些经验是共同的:

(1)有完备的法律依据

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支持和保障中小企业专门立法,并以此为依据,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保护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2)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

建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融资方面制定各种支持政策,缓解融资难状况。

(3)有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信用担保制度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形式,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担保和再担保的担保体系,增强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方便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积极发展适合科技创新实际发展需要的创业投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培训等服务机构。

(4)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首先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在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中发挥作用;其次是中小金融机构;第三是完备的资本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资本市场体系都非常完善,拥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3、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对照先进国家的经验,分析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困难的原因:

(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为了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5月科技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但是,我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例如,我国在风险投资等方面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

(2)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统一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部分省建立了省一级的中小企业厅或局,其他多为地方政府成立的中小企业局。所以在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出现“政出多门,资金分散”等情况,同时也造成了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例如国外一般由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承担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而目前我国担保行业资本来源多元化,包括各级财政、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诉求不一。实际操作中还有办理反担保物抵质押的登记机关,如国土、房产、工商、公证等部门,对担保机构不认可,对担保业务认知度不高,影响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到位的现象存在。

(3)融资体系不完善

首先,直接融资体系仍不成熟。如我国股市主要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市场,分别是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深市,2004年5月27日推出)、创业板(深市,2009年10月23日推出)、三板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的诞生为正在实业上苦苦摸索寻求资本雨露滋润的高成长性企业送来了融资的及时雨,但是我国的创业板还处于一个婴儿时期,相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显得很年轻。另外,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1946年出现在美国,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风险投资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兴起,70年代的低谷与调整,80年代的复兴和90年代的规范与蓬勃发展,造就了美国硅谷高科技的繁荣。相比之下,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等面向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关法规、人才、组织机构等都不完善。

其次,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我国目前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CM(25*2/3]托投资公司和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

构面临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我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建议

一个完善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体系,应该是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首先,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应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负责融资体系的管理、运行、监督和改进。通过完善融资体系,支持和帮助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企业、资本有效对接,并防范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成立统一的全国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融资、法律、市场推广、培训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符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出台措施壮大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

篇9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北京科技创新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在推进其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正在通过独资控股、控制关键产业,将中国纳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体系之中,意图保持并扩大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北京作为国家的科技资源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基地,无可选择地成为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同时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也必然要求北京保持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国外资本的经济控制。未来北京的科技创新将不仅要满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从国家的层面、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高度上,发挥巨大的科技创新辐射功能,承担起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而目前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北京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具有突出的中心性,这一特性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辐射力与资源聚集力。同时北京的自然资源极为短缺,创新技术产业化制约严重。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北京的创新能力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首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具有突出的知识创造能力和优良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受体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北京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效果并不突出,大大落后于上海等地区。数据显示,北京的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是上海的3倍,但在新产品产值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上,上海的相关指数是北京的近4倍。

北京地区巨大的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一,创新资源条块分割;第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第三,创新服务环境发展滞后。

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地方科研院所;高校;部队科研机构;外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约有2/3属于中央在京机构,无论是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还是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额,北京市属的经费只占1/3左右,可以说 “北京是区域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健全的协同创新机制,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效应,相反条块分割反而大大加剧了不同机构间的协调成本,创新组织条块分割状态与创新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信息不通,长期以来不同隶属关系的科技组织与企业之间很少进行信息沟通,企业不掌握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内容”、水平等信息,科技部门也无法得知北京的企业对科技创新技术的需求;利益不均,长期以来未能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科技创新中智力投入的价值与风险评价,以及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跨隶属关系的科技合作,难以合理解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科技组织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的利益保障问题,造成科技组织等创新主体进行协作创新动力不足;协调不利,长期以来在科技人员中存在着一种不利于协作创新的文化观念,许多可以通过协作完成的科技创新,因为创新人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力难以进行。

在技术创新的纵向链条中,企业本应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北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首先是技术创新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北京集中了大量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行政权力集中为首都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实惠”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部分“关系资源丰富的”企业来说,从政府那里获得资源远比在市场上赢得竞争更加便利和“经济”,企业用于拉关系跑资金的费用大大高于研发费用支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在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北京的国有企业只重视技术引进不重视消化,造成投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达国家引进与吸收消化的经费投入一般为1:3,目前我国仅为1:0.06,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2003年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238.7万元,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2.91亿元的0.8%。技术消化吸收困难,改造创新慢,国产化能力低,形成一个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恶性循环。这也导致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严重依赖外国。

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是实现创新目标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分工协作关系的质量直接决定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北京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完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北京产学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定位不明确,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体制缺失。例如,擅长知识创新、基础研究的高校,在取得一定创新成果后往往会通过申办校办企业,“肥水不流外人田”;原来从事共性技术研发的大部分科研院所改制成为企业,自己研发自己进行生产销售,这种技术转移内部化不仅使得不同创新主体的自身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还直接导致共性技术研究与供给渠道缺失,使得原本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更加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降低了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扩散规模。此外,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创业投资发展缺乏应有的法律环境,创业投资公司既无法律主体地位,又缺乏退出渠道,风险资金投入产出的完整循环无法实现。适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产业创新不同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要。但是直到现在这一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提升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针对北京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建议北京科技创新的政策着力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消除技术创新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加强区域创新体系要素间的互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技术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技术转移等等。

首先,建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弥补创新链条的缺环。为了促进不同隶属的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需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搭建平台,通过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促进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的正外部性特征十分明显,并且利益界定与分配很难实施,所以共性技术研究院需要由政府投资建立。该研究院性质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一是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此外,还要针对选定的产业集群方向建立相对应的技术数据库,追踪国内外相关产业的技术动向,尤其是北京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相关研究进展情报,使“共性技术研究院”同时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技术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平台,沟通供需信息。

其次,建立中央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技术共享机制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扩散、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在弄清楚科技创新设施“家底”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大型设备、实验室等科研设施的共享制度,尤其是针对体制上造成的对中央机构所属的先进设备使用的壁垒问题,建议建立有偿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央资源为首都科技创新战略服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有许多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多半是通过纵向研究项目获得的,只需要投入少量的引导资金就有可能实现其转化,因此,建议设立中央院所科技成果本地技术转移匹配资金制度,鼓励更多更好的适用技术落户首都,尽快实现技术转移与扩散。

再次,完善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促进“技术转移战略”实施。“技术转移战略”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应建立技术转移政策引导机制,制订政策鼓励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改进和二次创新,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利益分配的原则。

篇10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

1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涵义及发展现状

1.1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涵义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仍属于新兴事物,其具体的涵义还没有得到权威和统一的界定。但近年来,根据各界学者研究成果,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比较统一的含义。2012年,秦瑶根据研究对比后,将科技型小微企业定义为具体从事高新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核算的智力密集型的小微企业,这类小微企业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同时这类小微企业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规模小、人员素质高、投资相对较少、人员普遍较为年轻。2012年,刘洛、陈树文则将科技型小微企业定义为由科技人员自身或由少数科技人员参与和创立的,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知识产权的小微企业,这类小微企业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结合以上观点,笔者将科技型小微企业定义为企业规模小,人员数量偏少,依靠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提品且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1.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点

1.2.1员工素质相对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初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研反馈,此类小微企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基本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这部分科研人员素质较高且接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对新市场和新技术的探索,远远超出其他小微企业,这类企业大多将发展与科技创新同步作为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传承,这是与其他小微企业最大的不同。1.2.2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员工人数一般较少,在50人以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属于科技密集型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由于自身企业规模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三,科技创新产物的不确定性。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使得其受到的风险较其他企业较高,一旦某一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成果,都将会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直接退出市场,如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被其他技术替代,直接导致研发成果贬值,前期投入均付之东流,严重的可以直接导致这类企业倒闭,风险极大。1.2.3市场潜力大,适应性强,经营方式灵活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研发成果,通过科技创造出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发展,同时,其生产成本一般较低,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而产品却适合市场需求,同时其经营手段较多,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场潜力极大。

1.3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1.3.1规模小,人员流动性较大技术创新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手段,而技术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资金储备相对不足,而且科技人才流动性非常大,导致很多正在研发的项目,由于人员流失、资金不足等原因,在研发过程中搁浅,使得企业的研发成果无法或不能够及时进入市场,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1.3.2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税负相对较重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投资相对较少,且处于产业链的下层,所以其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不足,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政策支持少之又少,另外,由于优惠政策不足,部分税收种类设置不合理,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税费较高,税费较重,直接限制了其发展。1.3.3资金获取困难,融资渠道不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融资渠道不足和资金获取困难。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成立时,所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启动资金较少,这是小微企业的一个优点,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销售和盈利能力较差的小微企业困难较大,因为规模小,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较少,且其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取所需的资金,只能通过自我筹资的方式获取资金,融资渠道严重不足。1.3.4社会的认知不足,易受歧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大中型企业比较关注,科技型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在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容易受到歧视,很多企业在进行相关产品采购的过程中,直接将科技型小微企业排除在外,还有部分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团体并不会向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这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取的利润较小,发展困难。

2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财务风险

2.1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法律体系不健全,发展过程困难重重随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兴起,国家也相应地制订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但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仍然需要完善。第一,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信用担保制度和资信评估制度不健全,导致这部分小微企业无法获取资金,研发进度受阻;第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对于自我研发成果保护不到位,虽然国家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损失仍然很严重,打消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第三,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大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实际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当竞争等问题的阻碍,使得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造成损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2.1.2发展过程缺乏技术支撑,企业很难存活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讲,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生命线,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技术支持,将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北上广地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在逐年增长,但大约有70%的企业都无法存活,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导致小微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很难独立承接大型项目;同时,独立进行创新研发需要的资金量较大,从而提高了营运风险,但是研发成果却很难获得认可,使得企业的生存受到限制。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机构不完善的运作机制,也使得其研发成果转化度不高,有限的资源利用率也不高,资源浪费,成本增加,企业很难生存。2.1.3人才获取困难,科技创新力不足21世纪,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但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处于劣势,由于其自身规模及发展状况的问题,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一般不会选择科技型小微企业,导致其人才获取非常困难,相应的依靠人才发展的科技创新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无法提供稳定的工资保障等福利,无法招揽到相关的生产管理、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即使获得了研发成果,也很难在后续的运营中充分利用,致使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都只是昙花一现,逐渐消亡。2.1.4与科技型小微企业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随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民营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社会服务体系的两个主要内容,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了解,民营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存在整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国民营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并且发展进度缓慢,相应的中介功能比较匮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就使得民间团体等社会中介结构,有选择地避开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进一步影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2.2.1违规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违规问题,风险也是比较大的,造成违规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营流程简单,企业规模小,经营者注重短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采取违规操作的方式达到目的;另外,由于投入资金较少,长期战略考虑不足,使得其很难抵御外界冲击,这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出生率和死亡率双高的原因。第二,由于人才的匮乏,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是从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或非专业人员,基本素质不高,专业度也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导致违规操作,也未及时发现情况的发生,提升了企业的违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2.2资金管理风险受到融资困难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实际运营资金严重不足,而如何管理有限的资金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运营的关键,但科技型小微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资本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节制,往往受到利息偿付等压力的束缚,不能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使得企业在经营不理想的情况下,资金链断裂。2.2.3财务管理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一般都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会在财务制度的建立和财务人员的培养上投入过多成本,使得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逐步提高。另外,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员工间关系复杂,多为朋友、同学、亲属等,内部控制和管理不够清晰,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提升的因素之一。2.2.4融资风险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成本过高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主要融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融资渠道少,能够从银行中获得贷款的企业只能占到全行业的1%,比例过低。另外,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取资金,但是这就大大增加了借贷成本,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本就不高的利润再一次减少,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举步维艰。2.2.5信用管理风险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取订单的机会较少,市场占有率较低,为了扩大业务面,提升市场占有率,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采取放宽信用额度的方式,增加实际销量,这样就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了隐含的风险,信用管理风险,如果不对赊销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细致审查,很容易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情况,一旦发生,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3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对问题及风险的管理建议

3.1合理运用企业资金,合理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有限的研发资金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对所有的资金使用都应当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使得每一笔钱都能够有效运用,同时应当结合市场环境和公司的研发水平,合理地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保障研发能力的持续性,从而应对外界技术层面的竞争压力。

3.2加强长期战略规划,逐步提升企业业务操作的规范性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者应当逐步加强长期战略规划意识,并融入实际管理中,改变原来只注重短期效益的管理方式。另外,应当逐步建立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来具体规范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保证全部业务都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降低企业的违规风险。

3.3提升员工福利,加大人力成本投入

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提升企业员工福利等方式招聘人才,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这样会增加成本,但对获取的利润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来讲,这部分成本是值得的。另外,虽然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能欠缺,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会发生职责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从而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甚至造成人员流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4共同努力,解决融资问题

第一,国家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提供专项扶持基金或奖励政策等方式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还需要国家逐步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利润。第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从各个角度寻求资金,如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保证资金链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楠.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企业管理,2016(04).

[2]宋林琳,李凯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2016(4).

[3].微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11).

[4]张欢.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环境评价分析[D].陕西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