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篇1

一、补充方法,发散思维

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里,除了运用实例详细说明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概念,如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外,技能训练还对探究方法做了具体的补充。观察与测量和计算都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也是生物科学由定性到定量并跻身于科学行列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比较观察马与驴的不同点、马与牛的相同点;兔与猫双眼的着生位置;洋葱鳞片叶肉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后的长度,进一步推知该细胞的实际长度;大致测量和计算肺的容积,利用数据解释胸廓容积的变化;计算细菌的繁殖速度,对细菌的生存环境、分布广泛的解释以及巴斯德的实验设计有较强的说理性等等。此外解读实验数据,区别事实和观点,观察与测量和计算,生物分类等都离不开比较观察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观察过程中,从图片到文字再到数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透视,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评价研究价值等发散思维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后面的数据、资料、实验、推理和评价教学打下基础。

二、辅助教学,拓展视野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设计、获取数据、记录和整理解读实验数据、运用数据做出选择和预测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起到拓展视野,辅助教学的作用。以“运用数据和图表,测算产蛋率”为例。在指导学生思考时,不妨尝试这样的分析角度:第一,图表与数据的表达内容,表头、横、纵坐标交代的事实性的信息,显示的已知条件;第二,说明数据和图表的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保持不变还是波动;第三,比较变化的原因;第四,归纳、总结和换算结果。产蛋率除了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有关外,还与能量、取食量、环境因素、预防接种等方面有关。

技能训练从运用生物学知识解读实验数据到生产应用,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以实际为背景,通过量化选择最佳的配制鸡饲料的方法,训练学生多向思考,综合数据、图表和计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三、提高技能,引深内涵

科学探究能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它讲究实践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得出结果得出结论反思六个环节,但是不同的探究课题有不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技能训练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一般技能外,在教学中尤为侧重提高技能,引深内涵。具体表现在: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昆虫都有趋光性吗?设计对照实验,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等。

研究科学史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技巧、设计思想和蕴藏的科学方法,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要求学生如何控制变量,思考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充实生物生命活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可见,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方面上有较高的要求。

四、综合运用,灵活多样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综合运用和灵活多样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涉及对科学探究特征的认识(探究活动、收集证据、评价科学性、正确解释、表达和交流等)。在技能训练方面具体表现在: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方案、综合和概括、体验分类等。下面以“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为例加以说明。

在三组实验中,找出不严密的地方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整理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把不严密的地方显现出来。一方面,逐一比较三种方案,寻找控制变量(有无接种),无关变量(实验材料、接种前是否高温灭菌、培养条件是否相同等),反应变量(树叶是否腐烂)。经过比较后的结果,方案3设计较为严密,能够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的可信度。这个评价过程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让他们说明实验方案的可疑点,为设计实验可行性的评价打下基础。

还有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生物分类知识广泛,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在形态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以及生物资源按照用途分类。其中的教学意义是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学习定下基础。可见,技能训练中的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和生物分类属于较高的层次,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

五、运用证据,逻辑推理

篇2

摘要: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很重要,但是,怎样有效获得这些教学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本文作者就怎样获得这些技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技能;获得;训练

近几年,我院对五年制师范类学生都加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尤其在毕业前夕,每一届毕业生都进行了微格教学活动。从考上特岗的、通过招教的、在各私立小学见习的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的路子是对的。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我院五年制师范类大专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情况,总结一下我们在对我院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我们坚持的训练原则。

第一、分项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基本教学技能被分成了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等多个子技能。这些技能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只能用针对性的方法去习得。比如板书技能和解说技能的练习方法就不同。在粉笔板书练习中,主要靠手拿粉笔在黑板上练习,板书设计的理论讲解只起到点睛的作用;而解说技能就可以在练习本上反复写作讲解的思路、方法、内容,到讲台上讲解只起到点睛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练习各项教学技能时,要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去练习。练习板书技能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粉笔在教室里的黑板上认真练习。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习惯表现在板书上就是设计草率,字体潦草。这些毛病老师平常是见不到的,只有集中训练检查时,老师才能看到。这时老师就要针对黑板上的字体和板书设计进行讲评,对优点进行表扬、对不足给出建议、对毛病进行批评,做到有褒有贬,奖罚有据。针对学生书写毛病的批评,学生没有理由去狡辩。黑板上的字体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容不得推诿。

第二、平时一般性训练和毕业前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平时的一般性训练只是一个能力的逐步积累过程,要想进一步提升还要有一个能力的提炼升华过程,这个提炼升华过程,就是在学生毕业前我们学院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它是学生教学技能提高的点睛之笔,它可以使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练习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基本技能。有责任的师范院校基本都开展了这项活动,它对教法课中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进行了有效地强化。这样做就能松紧结合,学考结合,效果很好。因为能力的取得通常需要日积月累,一个练书法的人不能一日练成书法家。但是平时慢慢地训练,对于学时有限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是学生就有毕业的时候,毕业后就要找工作,现在的学校招老师或教育局招老师都要求试讲或面试,试讲或面试都涉及到教学能力的考核。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好坏,对他们找工作影响极大。教学能力是有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两部分组成的。平时的一般性训练积累不足以满足毕业生找工作的需求,必须对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集中强化。有了平时训练的积累,又在毕业前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这些准毕业生的教学技能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满足试讲或面试的需要。

第三、单个辅导和集体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为教师进行有差异的单个辅导提供了客观依据。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人能从优质环境中学习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创设良好环境,进行集体训练,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提高,这也成了老师该做的事情。例如对提问技能的训练,老师可以在课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识、能力、性格状况,设置不同的问题,研究出不同的提问方式。 是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还是开展游戏时的集体提问法。性格开朗的学生讲课时用一种提问方法;性格比较含蓄的学生上台讲课时又要用另外不同方法。同样一种提问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恰当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选择恰当的人来回答是对提问者的基本要求。当你要检查新课预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你又不能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方法。这时你就要选择随意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们注意老师的要求,督促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问一个,警示一片。这种提问方式又是有技巧的,需要老师进行单独辅导

第四、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要求相结合。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要想学会一门技术,只靠师傅的单方面努力,或者学生自己单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最佳效果。但是,如何做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呢?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就当今的教育状况来说,引导学生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在学生的学习上、技能的掌握上、心灵的发育上做好引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技能的掌握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方法进行引导,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要求。对于老师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刻苦的努力,争取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也不能变成卖老族,什么事都要提要求,什么样的作业都布置。抓住关键,恰到好处,是老师引导学生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学生个人努力也要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同,接受的能力和方式也有差异。就拿语言技能来说吧!老师要求学生经常使用普通话,或者标准英语,一字一板地清晰说话。学着把自己明白了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别人解释清楚。不能说半截话或者说话吞吐,逻辑混乱,让听者听不清、听不懂。

篇3

第一、二阶段培训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步记录,并即时反馈及点评.训练步骤如下:

(1)选配培训场地及设备选用一间普通教室做为教学训练场地.另配摄像机一台,三角架一个,彩色监视器一台,用于训练过程的拍摄和播放.

(2)确定训练目标向参训学生说明训练目的、方法及内容.

(3)观摩学习观看不同类型优秀课的影像资料,播放历届学生精彩的或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况录像,并做适当点评.

(4)编写教案试讲前,每位学生根据训练计划选取一小段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

(5)模拟训练按照顺序,实习生依次上台试讲,其余学生模拟中学生在台下听讲,并与“教师”互动.指导教师将“教学”全过程拍摄下来.

(6)观看录像,寻找不足当一名学生讲完后,随即播放他的教学录像,观看后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种方式.

(7)重新教学,提高效果试讲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教案进行修改,对教学环节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学.新课程实施技能培训主要以说课、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以新课标下的中学生物课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质疑深化—梳理知识归纳整合—强化训练、巩固练习”、“三、五高效”、“导学式”等教学模式为例,选择中学生物如生物的特征、反射弧、细胞膜的结构、当代科学的新进展、种子的萌发条件、植物的营养繁殖、光合作用、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具体教学内容,,通过“说”、“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培养学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培训中需注意的问题

1、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

课堂教学技能模拟训练前要向学生系统介绍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和具体要求.

2、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改变以往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独立的创造性格的养成;改变以往教育中“严格程式化的规则”,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都要受到同样的重视,其特点都能得到尊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生物教学死记概念和原理的做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最终学会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中走出来,在教学设计、技能运用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在技能模拟训练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实践行为,而且在反馈、评价环节也要对教学方式是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讨论.

3、提倡鼓励性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可提高受训者教学效果的观察鉴别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但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在客观严谨的同时又要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充满纠正错误的信心,避免产生教学畏惧心理.

4、充分利用典型示例

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工作量大、用时长、教学课时不足,利用观摩示范课特别是同班学生的典型课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训练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4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 实验教学 考核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加强实验教学,要切实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但是,在我国的部分中学,受资金短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核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为此提出几点改革性建议。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的现状

近年来,笔者对部分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作了调查研究,从目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来看,现状并不乐观。

1.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从未开设实验课的占总调查人数(1060人)的26%;虽开设实验也仅是教师做实验的占54%;而教师边讲边演示供学生观察,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仅占19.6%。

2.生物实验课的考试现状。生物实验课根本不考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6.7%;即使考也只是考死记硬背内容的占39.8%;考动手操作能力的仅占16%。

二、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实验教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多数师生忽视生物课及其实验课的教学。加之生物课在教学安排上时数少,生物教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上,不讲或少讲实验课。同时,中学生物实验课实验周期较长,任课教师既无时间也不愿多花精力在实验教学上。

(2)生物实验教学条件差。在多数中学,由于教育资金严重缺乏,因而一些必需的实验器材根本不配套,有的学校至今连显微镜也没有,有的学校虽有实验器材,却因实验材料价格昂贵而购置不起,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就更为困难。因此,很多中学根本不具备开设生物实验课的基本条件。

(3)教师的实验技能差。多数中学缺乏正规的生物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验课教学便被其他学科的教师辅带而上;有的学校虽有生物教师,但未经系统的、专门的实验技能训练,这样的生物教师要教好实验课,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2.生物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不重视实验教学而造成的。由于教师没给学生做过生物实验,自然也就无从考起;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实验内容多,综合性强,材料花费较大,所以组织考试既费时、费力,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作保证。因此,生物实验内容的考核被许多教师所放弃。

(2)考核形式单调。考核中多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考核,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放弃了对生物实验内容的学习,认为上不上实验课无所谓。

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除了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诸如教材的安排,考核的真正功能是什么?生物实验考核的成绩应在生物学成绩中所占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核的具体做法

1.考核的前提。(1)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2)教师划定实验小组,落实实验座位,指定具有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的学生任小组长,明确其职责。(3)每次实验教师应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作业和操作注意事项,真正使实验教学成为实验考核的基础。

2.考核的内容。依教材顺序、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将初二年级12个实验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显微镜使用类;第二单元,结构和生理类;第三单元,神经生理类。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编制相应的考核试卷发给学生,让其了解考核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

3.考核的方法。(1)培训考核员。在一个年级的生物实验小组长中精选15名担任考核员,以试卷中A、B、C三类题为依据分成三组,每组5名。教师先对考核员阐明所要实验的操作规范、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然后让他们亲自操作一遍,并对考核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以规范化的操作作为实验考核评分的依据。(2)考核过程。首先,考核员先入场将实验桌编号,承包实验座位。每位考核员一次负责考核2名学生。其次,每批考生(最多30人)通过抽签确定考核试题,对号入座。试卷上要求考核员签名,以便教师审查。再次,演示实验的考核。由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将考核员分为5组,每组1名学生演示,另2名学生针对演示者的操作情况评分,最后,教师结合操作、评分情况,逐一给予评价。(3)考核成绩的累计。平时占30%,单元占30%,综合考核占40%。考核员成绩以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分为基数,参照演示实验考核按质加分。

四、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改进的几点建议

1.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实验课教学。实验可以把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揭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阶段,总想亲自接触和经历各种现象和事物。所以,为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操作,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2.利用自然优势,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大多数中学固然存在着设备简陋、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生物实验材料取材广泛,自然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验材料。

3.加强生物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技能。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水平要得到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生物实验技能。针对大部分中学缺乏生物教师这一问题,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给他们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机会,以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篇6

一、树立崭新的生物学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它包括关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在培训中,应当把更新教育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中学生物学新教材主要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中学生物学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倡导探究性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综合考虑学科体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三者的关系;其次,综合考虑知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而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三,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第四,强调课本以外的信息资源和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突破“以课本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第五,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应当是培训的又一项基本内容。目前在生物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教育方法有:

(1)问题式教学法。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疑惑。这种教师替代学生解决疑惑的传统方法导致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问题”为何物,更不用说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却不是这样,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再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如学生在学习“原生动物门”草履虫时,教师在本节课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草履虫有神经吗?学生在做实验时认识到草履虫对某些刺激是具有反应的,结合人本身,就会认为草履虫有神经。有些学生会反驳这种观点,并举出含羞草的例子来说明。此时学生会思考:那么草履虫到底是靠什么来感受外界刺激的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看书或查阅其他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产生了争辩,形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形成诸如草履虫对刺激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部的?草履虫喜欢什么样的刺激,回避什么样的刺激?如何验证等等?

(2)情景教学法。

强调情景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让学生进入到知识结构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来掌握知识。如在进行“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通过放映有关环境保护的录像或电影,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新知识必须是与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联系,且又有一定难度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会被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因此,创设学习情境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有关课程内容的特点等灵活进行。

三、改进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条件,教学技能是培训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目前大多数中学中,生物教师一般都是师范院校生物专业毕业,但也有一部分生物教师并非是师范院校毕业,学的也并非是生物专业。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基本功和生物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随着教育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发展,掌握现代教学技能,也成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1)一般教学技能。

一般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导入技能、概念教学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等。长期以来,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上述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非师范类院校就更谈不上了。这些技能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训练逐步提高的。因此在培训中,应专门安排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如普通话、口语表达、粉笔字、简笔画等训练;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以及教案的标准化、规范化训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2)生物专业技能。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上述一般技能外,还需要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如动植物的观察与描述技能、生物实验的设计、组织与操作技能、生物绘图(包括板画)技能、生物教具的制作、动植物识别与鉴定、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能、自然资源的调查与考察、动物饲养与植物栽培技能、常用工具书(如检索表、动植物志、图谱)的使用等。为此,在培训中应特意安排部分生物实验。实验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围绕中学生生物实验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如有关光合作用的几个实验、血液的几个实验、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另一部分是围绕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生物教具的设计制作等进行,如常用药品(标本的脱水、染色、固定、保存等)的配制;无菌操作技术、切片、涂片、装片技术;基本的解剖、观察技能;教学挂图、投影片、简单模型的制作等。

四、充实并丰厚专业知识

生命科学最近几年迅速发展,全世界的生物学知识大约每七年翻一番,通过分别对初中、高中生物学教材与大纲研究,使教师明确新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和编写意图,新课标中所体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新增加的知识点。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师培训工作揭开了新的一页,教师培训应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功能的转换。更新观念,把以人为本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仅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问题,而且是影响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大问题,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骆克云.课程视野下的教师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9):7-8.

[2]陈木根.开拓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空间[J].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引起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地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三、有助学生知识的掌握

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的,即:①观察实验,发现问题;②形成概念原理,掌握规律;③复习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关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三个环节是延伸和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

四、训练基本技能的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于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8

注重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实验教材的先进性主要是指所选实验项目应着力体现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将本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融入教材,及时地介绍、展示给学生[4]。生物化学实验虽然是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较基础的部分,但近年来随着生命学科的迅速发展,生物化学中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化学的内涵。因此我们在选编实验项目时,压缩了陈旧的重复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补充了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新实验,并及时地在实验教材中介绍最新的仪器设备。实验教材的科学性主要指教材体系能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内在科学逻辑,科学合理地编排实验次序,遵循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的原则[5]。例如,在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鉴定部分的内容中,我们从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最后到高效液相色谱法,逐渐展开介绍各种技术及适用范围,这样既对生命大分子有了全面的认识,又将各种方法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操作加以理解掌握,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了解了目前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主流技术。此外,在教材中每项实验后面详细列出实验方法的原始出处和参考文献,有利于追根溯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突出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的启发性与实用性

1合理设置生物化学实验教材内容

(1)有机整合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教材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由于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基础课,不能完全抛开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必要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校开设的生物化学理论课占96个学时,而与之对应的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占54个学时,1.5个学分。近年来,生物化学理论日新月异,要求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也与之相适应。我们将该实验与酪蛋白的制备及含量测定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一个实验项目内同时可以达到学习等电点沉淀法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两个目的,成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多掌握基础知识。(2)循序渐进提升实验技术水平在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体系中,教材从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入手,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手段,强化提高到综合运用,最后能独立完成创新课题为主线。在基础验证性实验部分,不是一味照抄经典内容,而是增加了一些阳性和阴性对照实验,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验证理论成果,所选实验突出定性概念;在强化提高部分,应用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着重介绍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方法,所选实验突出定量概念;在综合运用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中“卵磷脂的制备及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雌激素含量”和“旋光法测定淀粉含量”三个实验是编者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积累编著的,填补了这些教学内容的空白。学生在完成基础、强化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选做给出的课外创新研究项目。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正向思维到反向思维的转变,使学生获得科研的初步能力。(3)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完整性生物化学实验属于生物学不同专业公共的、互通的学习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可读性和引导性,使学生有兴趣学、容易学,我们合理规划教材内容,力求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和系统。根据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有代表性的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基础、强化、综合三个层次,最后增设创新项目,作为课外创新训练题材自由选做。全书内容设置包括对糖、脂质、氨基酸、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大分子的分析研究,还包括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实验,在综合实验和创新项目方面均得到充实和加强。实验方法涵盖滴定、蒸馏、离心、分光光度比色、薄层层析、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泳、荧光、旋光法等技术,全面展示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2简明阐释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实验是有科学依据的教学活动,必须在逻辑严密的理论指导下进行[6],因此我们必须将实验原理写得详细、准确、严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我们在编写“动物肝脏DNA的提取”这一实验原理时,首先,根据DNP与RNP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进而用SDS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再用有机溶剂沉淀除去蛋白质,用乙醇使DNA析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为了使目标产物—DNA免于降解,需要抑制核酸水解酶的活性。经过这样递进式的介绍,学生易于掌握整个提取流程。此外,由于生物化学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化学语言,采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实验原理更简明直观。所以,我们在编写原理部分时采用文字阐述与化学方程式表达相结合的形式。实验步骤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素材,应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楚。我们采用提纲式和表格式来表述实验操作步骤。对于定性实验多采用提纲式论述,使操作步骤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特别是某些不可忽视的关键细节,以及试剂药品的配制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等内容;对于定量实验多采用表格形式,使加样等系列操作一目了然,便于数据记录与统计,尤其在标准曲线制作过程中,更显此法的简便。

3适当设计插图

插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配以高质量的插图可增添教材的可读性,给人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插图的表达形式上,教材采用器皿图片、装置图、曲线图、色谱图、操作示意图、仪器设备图、实验结果照片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将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等内容形象、直观、清楚地展现给学生,增强了实验内容的表现力。

4注重实验结果的处理

实验结果的处理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要得出定性反应的结论或定量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的正反结果加以分析评价。对于定量实验,书中还列出了相关计算公式,有的实验还列出了正常值范围,便于学生对照比较。其次,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难点和知识点,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反观整个实验,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书中列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的改进方向

1加强双语实验教材的建设

开展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应该成为当前我国生物学科高等教育的内容[7]。在现阶段双语教学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中,随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它必将延伸到实验教学中。但目前国内还未见真正适合专业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材出版,因此,加强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建设,出版适合国情、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材是一个改进的方向。

2出版适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教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可以编为一本书出版。通过对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化学基础、强化、综合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融合、重组,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这样不仅避免了实验内容上的重复,还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8]。

篇9

1.1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的构建:明确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基本要素:①临床医学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③医学信息与综合管理能力;④医学知识运用与终生学习能力;⑤人际沟通能力;⑥团队合作能力;⑦科学研究能力;⑧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基于上述医学教育改革理念,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运行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1.2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适应医学目标转变: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医类重点院校,于2006年开始接受国家临床医学教育认证,旨在检验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了解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基本程序与做法以及学习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从而推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开展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医学院校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完善、不断改进,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国医学教育逐渐与国际医学教育的衔接。

1.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完善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纵观国际医学培养模式变化格局,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以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为载体,逐步适应“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转变,突破“基础-临床-实习”传统三段式医学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和社区卫生保健能力的培养。开设健康促进、康复医学、社区医学等必修课程,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后期回归基础实习、加强预防保健实习;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方向,预防为主,缓解病痛,重视临终关怀,提高健康理念,适当增加老年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比例,加强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病谱变化及新型医患关系,要做到慢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并重,避免学生实习只集中在三级医院,重视专科的疑难危重,逐步早期安排学生到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实习,了解疾病早期防治,培养学生在临场实习中与病患的交流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引导病患主动参与治疗活动,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切实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出科考核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诊疗能力。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模式的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高素质的职业精神;善于合作与沟通;精于循证医学法;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把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作为核心要素。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平台

2.1构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在医学部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了医学“厚基础”理论大平台的基础上,遵照“全盘优化、厚泽基础、侧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淡化学院和专业界限,搭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成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按功能设立实验教学模块。如形态学实验模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技能学实验模块(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临床检验实验模块(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各实验项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验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临床诊断全过程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2创建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强化医学临床技能:以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纳入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以强化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主要包括:麻醉技能实训室、急救技能实训室、模拟手术室、智能化综合技能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护理行为技能实训室、临床检验技能实训室、口腔技能实训室等。加大开放力度,给予优异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实训为手段,实现医学基础向临床实践、单项技能向综合能力、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课程,能够培训学生有效运用沟通技巧采集重要而准确的病史,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初步掌握基本诊断操作规程,正确选择医学检验和检查项目,运用循证医学原则,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报告恰当的诊疗计划,严格规范病案等医学文书的书写。

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3.1制定标准化临床技能培训分类指导手册:根据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项目类别,确定技能操作内容范畴、框架结构和组织形式,在广泛调研、查找文献的基础上,将聘请临床教学专家以及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临床教师,召开专家小组讨论会,以临床技能考核项目明确分类指导手册,确定培训对象,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包括标准化查体、外科基本操作和无菌技术、心肺复苏、常用穿刺技术和妇产科基本检查技术等。培训指导应该紧密围绕临床教学大纲,针对临床技能教学特点,参照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范围和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等项目,分别制定培训内容,包括操作准备、操作要点、训练内容等内容。组建专家小组,反复论证,讨论修改标准化技能培训的实施培训模式。

3.2注重人文基础,培训标准化患者: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了解医患关系,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到每站训练及考核内容当中。但面对模型,缺乏对方的信息反馈,往往训练的同学会在形式上敷衍,语言上精简,使人文训练达不到实际效果。技能训练中由学生根据题签模拟病患,辅助查体按标准化设定,参训学生与模拟病患做口头交流,并分析病情,要求做出病案分析及简要治疗过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培训及与真实模拟病患的交流,我们可以初步从语言、手势和表情等方面掌握了人际沟通的特点及沟通技巧,了解与病患沟通中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场景更加真实化。

3.3建立多元化临床技能培训及探讨操作技能评价模式:目前,临床技能考核已经应用于医学类多种考试当中。根据临床技能竞赛及执业医师考试(操作)等大纲要求,我们可将技能操作试题库和模型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组合。例如,根据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制定相应考试范围的技能操作题签,并按照学科分类,培训时运用教师示教或标准教学录像演示,同时进行模拟教学,操作结束后,形成理论试题问答,相关基础知识及临床意义加以渗透,这样可以做到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操作,注意事项清晰,技术动作准确,操作项目完整,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有针对性的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多元化技能培训,适用性广,模型利用率高。关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和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是现在比较高端的考试方式,要求SP患者数量及质量。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可以更好地实现网络化。

篇10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总体编写思路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本着便于教和学的原则进行设计。概括地说,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落实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1)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

(2)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高中生物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学生来说,知识性内容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鉴于此,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

基础不等同于经典。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基础性应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在体现共同基础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质的范畴,中心法则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经典法则,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等等。此外,还以“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介绍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选修教材中,内容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同时也注意到把握基础性,避免过深过难。例如,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的介绍,技术操作多用“生物技术资料卡”形式介绍,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此,教材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做了灵活变通的处理。例如,关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尽管已发现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细胞生物学专著中将其归为自由扩散的说法,而将通道蛋白的内容放在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前沿”中介绍;关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的原因,则采用在正文中排小号楷体字的办法,供感兴趣的学生选读。此外,教材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反映新进展上面面俱到,为此,在正文和作业中常常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4)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知识内容层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资料卡”、“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出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生物技术实践》中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资料也以楷体字排印。

(5)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栏目;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在必修模块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

2.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关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过程”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学生亲自参加的探究过程。“方法”侧重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学科内的方法,如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志重捕法等。

(1)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图。

这些科学方法的内容贯穿在各个模块中,同时,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观察和实证的方法,《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假说演绎的方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系统分析的方法。

鉴于思维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①注重训练抽象思维和发展形象思维相结合;②注重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③注重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④重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的介绍和运用。

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教材主要通过研究过程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逐步领悟。此外,在必修模块中还辟有专门的栏目予以提炼和概括,其中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内容见下表。

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模型方法

提出假说

控制变量

对比实验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预实验

调查法(样方法等)

数学模型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①教材中科学方法内容是建立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础上的,初中阶段已经讲述的方法不再作为重点介绍,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搜集资料的方法等;②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教材通过研究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内容来渗透其大致思路,而未作正式表述。

(2)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

①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见下表)。

类型特点能力目标侧重点

实验说明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探究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

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资料分析提供让学生分析的资料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资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搜集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思考与讨论,讨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技能训练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训练过程技能

调查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培养调查能力

②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从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

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突出这方面的教育:

①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如《生物技术实践》中的“课题背景”,《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的“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及“现实中的问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实践活动”、“进展追踪”、“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等。例如,设置“论坛”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④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例、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和讲述有关知识等多种途径,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

4.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①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②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③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分子与细胞》模块,还设有“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④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5.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②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③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④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⑤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6.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

①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必修模块每章后都有“自我检测”题,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②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动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和技能训练,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