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估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评估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贯彻落实党的**届**全会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我省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围绕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目标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主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公共信用为示范,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关键,综合抓好诚信教育、信用制度、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监管、技术支撑等环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信用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规范信用服务,加强信用监管。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推动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地建立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的方针。结合我省实际,周密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以点带面,分阶段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方法。一手抓诚信宣传教育,一手抓法规制度建设,依法强化信用监管,惩治失信行为。
坚持统一标准,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用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公共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着重从服务、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加强公共信用建设,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职能分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形成依法行政、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机制。建立公共决策咨询听证制度,完善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制度,做事到位,承诺有度,承诺兑现。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健全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改善行政复议、等制度,加强对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监督,及时纠正公共信用失信问题,特别是承诺不兑现、违法行政等问题。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加透明度,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加强社会监督。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全省政务公众信息网建设,推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政策宣传等实现信息化,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公平、低成本的服务。
(二)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本意见所指企业包括企业法人、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
(1)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依法组建省企业征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福建政务信息网,由省企业征信机构统一采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省级各单位要建立全省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管理对象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向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许可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支持该机构低成本、高效率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省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与省政务信息平台相连接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征信。
(2)省、市、县(区)实行联合征信。对于省级数据库内容已涵盖各市、县(区)的省级部门和单位,由省企业征信机构直接联通相应的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数据的采集;对于省级数据库与各市、县(区)数据库分别设置的部门和单位,由省级部门和单位负责采集各市、县(区)对口部门和单位数据,再提供给省企业征信机构。
(3)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单位必须支持省企业征信机构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以便征信机构定期、实时、方便、动态地采集数据。省企业征信机构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自主申报系统,拓宽信用信息渠道。数据存入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时,应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
2.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披露。对内为国家机关司法和行政提供依据,为在企业资质申请、政策审批等程序实施过程提供决策参考;对外向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依法公示企业的信用信息,促进企业信用监督约束激励机制的有效形成。对于需要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通过相应形式进行无偿(指企业基本信息)或有偿(除企业基本信息以外的信息)查询。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各部门、各单位对其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需要披露时也应依法办理。
3.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机构与企业征信机构分离,实行总量控制、适度竞争、依法特许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开展专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评级)。
4.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发展各类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投保保证保险,以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度。
5.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统一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制定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提供单位之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运用数字安全认证技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开放和共享的等级划分,实现授权查询和深度查询的权限设置。
6.加强企业信用自律。以增强企业防范能力,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守法为目标,建立企业客户和员工的信用档案管理、分析评估和风险警示制度,有效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在生产经营、合同履行、商品质量、经济鉴证、中介服务、税金缴纳、金融信贷、往来帐款、财务核算、数据统计等环节加强自律,不断改善自身的社会信用形象。
7.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制定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行业内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加强行业自律和组织协调,指导业内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系统和树立诚信意识,改善业内信用状况。
(三)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以现有的金融系统信贷网络为技术载体,以居民个人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基本账户为主线,归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础信息,逐步整合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拥有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实现联合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系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案,结合我省情况,全面组织实施。
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信用保险与担保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管理、失信制裁和监管等方面的法规。
(二)推行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信用的分类管理制度。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在各自监管领域,根据管理的需要和特点,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对企业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定相关的企业信用分类和信用信息匹配办法,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指标。
(三)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建立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加的市场联防机制,对失信企业和个人依法进行信用公示、警告提示、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处罚等惩戒。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政府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优惠或便利,促使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四)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对于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征信、评估(评级)、担保、调查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应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对其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失误或被滥用,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诚信建设舆论宣传、职业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信用管理基础知识普及活动,树立“信用福建”形象。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教育单位,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信用宣传教育,增强公务员、企业员工和广大群众信用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诚信为本、诚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六)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在登记注册、资质认定、年审年检、专项检查、日常监管、审批事项,以及财政支持项目等方面积极使用信用调查和评估资料,参考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等,要实行信用强制评估。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依法使用信贷信息数据。引导各行业扩大征信需求、发展信用交易,扩大信用经济规模,在签订合同、合资合作、消费信贷、投放信用工具等商业活动中,更多地利用征信服务,降低交易风险。
(七)政府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国家相关各部门所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提供单位的数据库转换软件和硬件配套以及省企业征信机构建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等必需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其余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筹集。
(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省级各主要金融机构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研究部署工作,协调有关事项,督促各部门、各地区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并相应成立公共、企业、中介机构、个人四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各设区市和省直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经贸委,与省整规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
(二)加强部门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履行职责,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开。有关分工如下:
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工作;
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参加,拟制我省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省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拟制我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由省财政厅牵头,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参加,拟制我省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做好我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省政府法制办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起草我省社会信用管理地方法规规章草案;
由省质监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建立我省社会信用管理地方标准体系;
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建立我省失信制裁联防机制。
(三)做好基础工作
1.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普法教育,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2.做好信用分类管理和登记上报工作。各地行政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结合各自工作需要,对管理对象实行不同形式的内部分类管理,建立信用档案,完善信用信息记录、收集渠道和内部评估机制,并做好信用信息的上报工作。
3.加强信用监管。各地行政机关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惩戒。
篇2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所以依靠内部融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都比较困难,所以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以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手段,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小企业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信息透明度差,经营稳定性差等缺点,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商业银行很难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断。所以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评价模型,这对于商业银行有效地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非常有重要的。
我国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和预测研究。最早根据财务会计数据提出单变量分析企业破产风险预测的是Beaver[1],Altman[2]将其延伸至多变量,即著名的Z评分模型,这些分析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此外,还有几种常见的用于信用风险分析的统计方法:k-邻近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分类树法等[3]。进入20世纪90年代,神经网络引入了银行业,用于信用风险识别和预测[4]。但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而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小企业。
本文首先分析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将层次分析法与信用风险分析和预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企业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2.中小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既具有信息透明度差,经营稳定性差等缺点,又具有经营灵活、创新能力强、发展成长力强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优势。故而在设置其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其所具有的创新性、成长性、发展性等特点。
结合中小企业的特定,借鉴已有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评级公司的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在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在构建适用于中小企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时,应在分析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因素的同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条件和行业发展状况来说明企业
的偿债能力。此外,在分析偿债能力的同时,还应该考察企业的偿债意愿。只有在分析了企业偿债能力的同时,考察企业的偿债意愿,才能比较客观地掌握企业的信用情况,最终在评定时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果。在此,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将评级的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
1)财务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确定,不同的财务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盈利状况。那么,到底应使用哪些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呢?由于财务指标数量很多,所以必须借鉴现有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成果。在选择定量指标的同时,需要考虑哪些指标最能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在指标的选择上,需要剔除相关性系数较大的指标,因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会导致评级因素的重复计算,降低评级结果的有效性。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综上,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访谈和理性分析,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财务指标体系,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2)非财务指标
衡量企业的信用等级,不仅要根据财务指标来分析和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还要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企业的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信用等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比仅仅以财务指标为变量更能够准确的预测企业的违约概率;张培[5]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非财务指标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有效性的影响,得出行业特征、宏观环境、公司管理等非财务指标的介入使得评级模型根据有效性,建议商业银行在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时应加强非财务指标的重视;梁晓佩[6]指出,非财务指标的科学引入是增强评级模型预测能力的必然要求,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鉴于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重要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建立以下非财务指标因素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情况。
综上所述,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虚拟企业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基于期望值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法来解决虚拟企业的风险评价问题。
如上表所示,本文所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包含2个层次:一级准则层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二级准则层有包含7个方面的指标,即“财务指标”下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指标,“非财务因素指标”下的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状况三项指标。
3.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企业信用风险
3.1 层次分析法原理[7]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就是针对这种复杂问题进行条理化、层次化,依据其本身的属性和相互关系构造出若干层次。
大体分为四个步骤:(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各层次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各层判断矩阵计算出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4)计算出总元素组合的权重,并对总体进行一致性检验。
3.1层次分析法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对于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设有s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设每位专家的重要程度相等,得出判断矩阵,计算每层每个指标的指标权重。在实践中,有很多位专家对指标集进行独立排序,可能每位专家的排序都各不相同,这时,就要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1.准则层次判断矩阵Bij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相对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来说,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是由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来确定,如下(见表1)
由于CR
财务指标是由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比较确定的,非财务因素指标是由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状况的相对重要性来比较确定的,指标层判断矩阵权重的确定如下(见表2-3)。
由于CR
从权重数可以看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主要是财务因素,在非财务因素中政策因素影响力最大。
实际应用中,可以写出方案层的判断矩阵,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的权重,计算出每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对方案进行排序。(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数学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Xq14C05)
参考文献:
[1]William H.Beaver.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4
[2]Edward 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
[3]张晓莉,刘大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方法.经营谋,2012,8.
[4]郭文伟,陈泽鹏,钟明.基于MLP神经网络构建小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财会月刊,2013,3.
[5]张培.非财务指标对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2009,2.
篇3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信用信用政策
市场经济要高效、有序的运作,需要人们恪守市场游戏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是诚实、守信,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信用的价值被严重忽视,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的信用政策和信用策略就是你这个企业的生命”,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信用的问题,信用政策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企业非常关键的基本点或者是出发点。未来的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和政府监管建立起一座桥梁,使现代化企业能够插上诚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一、什么是企业信用
信用形式按信用主体(对象)分,有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公用信用三种。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商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活动中与信用相关的行为、状况和能力。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道德领域上的诚信、可靠,在商业领域还表现为一种可带来利润的资源、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账,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追账只在信用管理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账款逾期率、账款回收周期(DSO)、账龄结构、坏账率这些数据看起来枯燥乏味,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天天研究、月月分析。并且应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企业的信用方针。
二、制定企业信用有什么必要性
为什么企业老总都对信用风险深恶痛绝?那么企业缺失信用的表现都有哪些方面,危害又是什么呢?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据测算每年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损失不低于2000亿元。2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户改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巨额的呆坏账损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3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屡禁不止。4.股市、基金黑幕重重……
(二)信用缺失的危害
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扭曲了经济关系.增了交易成本,每年企业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超过2000亿元。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是无效成本……等等.信用状况的不断恶化,使信用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信用愈来愈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信用缺失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市配置资源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消费与投资行为.如果任其展,必然会危及整个经济基础。在经济转型期,如何针对不同市场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寻找防范信用缺失的措施,是一项长期且十艰巨的工作,它有赖于政府、商家、个人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人们的德水准的提高及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完整的市场规则,才能保证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信用体系的好处是提高经济环境中的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管的成本,加快信用决策。企业的信用体系,需要植根于法律的基础,服务的对象来讲,分为金融信用体系和非金融信用体系两个子系统数据库了;我们真正将信用数据库做成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防御体系。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风险等级来定贸易模式、定价格、定谈判条件,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管理来规避因风险而招致的潜在损失,比如,政府的机关或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的信息资源。当然它负责制订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同时有监督的功能,最后还要提供公共的信用管理教育;而私人机构的职能则不同,他们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必须面对市场竞争而冒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客户选择决定方案的标准是能否为他们带来好处。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本身针对它的客户进行的风险管理。在我们很多企业谈到信用风险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此不是很重视,他们觉得主要是做业务、做生意,所以有时信用风险的管理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他们发现做了生意收不到钱,信用风险管理的学费也就付出了。当然建立信用文化,推进管理的进步,需要靠制度来支撑。我们主要希望以后我们的信用管理是可以用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可以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作为工具。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在全世界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后才建立起来的。
三、信用政策的内容
企业老总对“信用风险”大都深恶痛绝。企业制度信用条件时需要在信用成本费用和提前收回账款对企业现金流转总的影响之间进行权衡,还要使提供现金折扣和追加收账费用等手段的利用与采取信用条件所达到的效果相匹配的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管理政策手册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业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内容应包括信用管理的目标、组织结构及职责、客户信用、信用检查、应收账款管理几部分。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流程的具体需要而加入相关的内容说明工作的具体流程。下面我们分别讲解这几个部分。
(一)目标
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目的并非是要企业为避免风险而丢掉生意和机会,而是给企业确定一个承担商业风险的范围,从而增加有效和有利可图的销售。然而企业要提高销售、降低风险的水平是要用相应的指标来具体描述的,同时要有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和考核。通常企业实施信用政策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信用销售支持企业的销售目标;保持回款速度;保持低坏账率;确保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二)组织结构
这里组织结构是指与整个流程相关的管理和组织结构。它首先要规定谁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负责,有权进行调整。通常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负责整个流程的审定和修改,通常这个小组要由主管财务的副总来担当。其次它要规定信用部门的构成、组织图表、工作范围、委托的权责界定,同时还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权责界定。在这部分中,企业还可以说明信用部门的地位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常规和特别情况下的授权界定等等。
(三)客户信用评估
这部分应简明扼要地说明信用部门对客户进行评估的依据、方法和目的。例如信用部门利用客户的付款记录、财务情况、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等等进行综合加权平均来评估客户,评估结果用于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条款。如果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规定,还应包括客户调查和信用评估两部分。客户调查中要解释如何收集客户资料?如何自行收集客户材料?如何向客户直接索取资料如何从资信调查机构获得参考资料?如何进行资料的更新?等等问题。在客户信用评估中还可以规定以下内容:客户如何进行信用申请;客户赊销的标准;怎样确定新客户的信用额度;特殊交易条件下的信用安排;增加或减少信用限额的方式;增大信用额度和延长赊销时间的程序和要求;担保条件规定。:
(四)信用条款
信用条款是对信用评估结果的直接应用。由于不适当的信用条款将导致信用期限延长、还款速度下降,所以信用条款也是为了达到信用政策所规定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这一部分要设定不同的条件下提供销售和服务的标准条款。同时还要规定企业中对不同的信用限额和信用时间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篇5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用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无形商品,并成为资本的载体,成为了一种可以快速赢得利润的工具。信用成为维持一切正常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企业信用是指一个企业履行自身承诺的能力与意愿,其中包含了企业履行承诺的历史记录。本文里企业信用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是否有积极的履行承诺的意愿,从而使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不间断的信用记录,主要体现在像银行申请贷款等金融领域,是否有意愿积极主动还本付息,以及是否有这个能力。二是企业是否具有保持良好信用水平的能力,对这个能力的好坏的判定,就是我们信用评级机构要去做的工作。企业有良好的履约意愿,积极维护它自身的良好信用,想要始终信守承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得企业虽想维持良好的信用,但企业的条件、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那么这个风险怎么来发现,就应该由评级机构来揭示。
二、我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而那些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与企业信用有着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一些与信用及公平交易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出台。对于一些信息资源的收集、评估、开发及研究实质上没有法律依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抓紧信用方面的立法,让行政管部门有法可依,并且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
2.企业本身信用意识薄弱。
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是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微观基础。良好的信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在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还不够、对信用管理这方面的知识认识的还不够,某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甚至认为企业信用管理不需要,导致企业信用的销售呆账、坏账严重,应收账款长时间不归还,导致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整体不乐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因为企业信用管理缺乏经验,很多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还没有完善起来,从而引发社会各界信用缺失,没有良好的信用基础,不是以坚持信用管理、重视企业信用这一理念来进行自我约束。
3.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弱。
近年来由于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一些企业未来追求利益而对信用重视程度不够多。企业的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为了追求短期收益,商家实行低价出售等方法,只着眼于追求销售业绩,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甚至很多企业出现失信行为。
4.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由于我国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企业中缺乏信用管理人员,这是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无法做好的直接原因。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到销售和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工作,不但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必须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没有较高的门槛,基本上是采用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这样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急剧下降。
5.征信数据开放问题尚未解决。
导致我国企业信用状况糟糕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社会信用信息不透明。创建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的前提就是开放相关的信用资料。我国企业的信用信息还没有完全公布,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实现了垄断,他们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并没有公开给社会,也没有自己开发出一个完整的信息网。
6.信用管理方法、技术落后。
信用管理上使用的方法无法匹配企业现状、管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对赊销风险缺乏客观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机,企业应收账款一直很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暂时并没有掌握更先进的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及技术。缺乏对客户存在信用风险的评估,决策是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片面决定,缺乏科学的合理的依据,没有对客户进行一定的额度限制,在应收账款上没有专业有效的办法。而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起企业应收账款一直过高,占用有效资金,坏账的比率也逐年增多。
三、加强我国信用管理的对策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管理体系。
结合国外做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应该是由政府建立征信数据库。政府要改善这个问题,就要颁发一些政策,强制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及合理的服务。并且成立资格认证机构,对信用中介加以考核,然后特授予经营的权利。在缺少信用中介的地方,加快建立的脚步,积极开展工作,确保信用服务无死角。大力扶持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共同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确保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够平等的开放,并且在资费上能够合理。
2.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用意识。
提高对企业信用的认知,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这方面的培训,企业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对信用管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个企业信用管理的好坏与否,我们应该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的信用管理教育。强化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培养他们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的经营理念。企业需要通过制度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信用管理非常重要。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意识,把信用管理做好,更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良好的信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应当把信用应用到整个企业运行中,实现信用交易。3.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收回制度。当和客户签订合同时,就应该明确还款日期,对于那些已到期但还未兑现的客户,除了提前提醒客户履行合约之外,还应当建立违约金制度。还可以将账款收回的时间长短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增加奖金制度。企业应当定期清查公司这一段时间发生的所有呆账坏账。将所有坏账做一个报告,总结出坏账来源、发生原因。其次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来对此报告追究责任,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还可以将这些损失按程度不同分类,进行诉讼,并根据律师提出的意见进行委托。
4.规范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
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由其来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并作出合理的风险评估,包括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和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并且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进行分类。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即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审核制度,做好事中控制。企业仍需要从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建立账龄监控制度、对客户的业务量进行统计和货款回收管理控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事后控制。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健全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坏账发生,防范信用风险。建立企业风险转移机制,能够在签约时保障或转嫁信用风险。
5.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
要想提高企业信用,首先要建立政府公开制度和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征集并对外开放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政府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收集的企业信用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存入信息库并向社会开放。政府各部门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公开企业信用信息。由于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记录基础上。政府应该尽快明确信用信息的开放,可以通过有法律依据的渠道将收集的信息全部开放出来,以此来增加企业信用资料的透明。
6.引进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篇6
金融租赁公司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其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与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也可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信用信息数据的积累。二者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信用评级、尽职调查、管理咨询以及信用方案设计等。
关键词:金融租赁;信用评级;合作
1 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状况及风险特点
融资租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目前,全球近15%的投资都通过融资租赁完成;在美国,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其租赁渗透率已超过30%,进入成熟期。而在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渗透率一直较低。2007年3月1日,银监会颁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一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银行自1997年被强行退出租赁市场后重新获得该牌照,工行、国开行、建行、交行、民生、招行等相继成立了金融租赁公司。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11月,6家银行租赁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达到36亿元,租赁资产规模约为460亿元,只用了一年就大致占据了整个融资租赁市场业务的半壁江山。
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业务,是一种将金融、贸易、工业结合起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交易,其法律实质是出租人按承租人对租赁物与供货人的选择取得租赁物再出租给承租人。
金融租赁公司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也需要资金提供方的融资支持。它既接受银行提供资金的服务,是银行信贷信用的受信人,又是向承租企业提供设备和服务的授信人。
金融租赁公司如何为承租企业设置融资租赁信用条件与融资租赁公司能否满足资金提供人的信贷信用条件,融资租赁公司的未来租金收益与融资租赁公司未来应付资金提供人本息是否相匹配,是保证融资租赁业务流程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其中,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是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这是因为租赁业务收入是目前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承租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的收入与风险,同时也决定了其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
2 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对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等的监管也日趋严格,如何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承租企业信用风险,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共同课题。
金融租赁公司引入外部评级机构加强承租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独立、客观地揭示承租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提高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承租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市场竞争状况、产业政策,承租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财务实力等,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金融租赁公司借助外部评级机构历经多年所建立起来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专业判断对承租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其对承租企业风险识别和控制方面的不足,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开展承租企业信用评级,能够不受委托方和被评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评级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有较大程度的保障。
2.2 实行资产五级分类,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需要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等现行监管政策规定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净额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8%,同时应实行风险资产五级分类制度,并提取规定的呆账准备金。外部评级机构对承租企业的评级结果可为金融租赁公司基于信用风险的资产分类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提供依据。
2.3 有助于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监管的加强,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必须迅速提升信用风险定量识别和控制技术,建立和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同时,金融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单纯的业务扩张逐步转变为风险计量、风险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从而实现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经营目标。借鉴外部评级机构信用风险分析技术和信用风险管理咨询经验,有助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 信用评级机构与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方式
根据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特点和信用特征,信
用评级机构可在以下方面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业务合作,以帮助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提高承租企业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针对融资租赁公司的承租企业进行主体信用评级;为金融租赁公司提供针对承租客户的尽职调查服务;为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为融资租赁业务设计相关信用方案。
3.1 承租企业信用评级
承租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对受评企业按时、足额偿付约定租金的能力及意愿的评价,其核心是充分揭示受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来源以偿还其到期租金,并以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的大小和损失的严重程度。主要分析要素包括经营环境、企业的基本经营及竞争地位、管理素质、财务状况、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及特发事件风险等。金融租赁公司应首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开展业务。
3.2 承租企业尽职调查服务
尽职调查是评级机构通过专门的征信方法、渠道和程序,对拟承租客户真实的资产和负债状况、股权结构和关联企业、经营历史及现状、主要管理人员、法律关系及其所面临的机会以及潜在的风险等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核实。
尽职调查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发展历史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现状、财务状况、特定债务、涉诉事件、经营者个人诚信情况以及相关行业的简要分析等。该报告可帮助金融租赁公司判断承租方的经营、管理实力并甄别经营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3.3 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咨询
金融租赁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将始终面临着必须不断扩张信用以扩大市场份额和争取客户,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信用风险,提高赢利水平的两难困境,因此,建立企业内部信用制度,构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信用评级机构可协助金融租赁公司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以帮助金融租赁公司解决好客户选择、融资方案制订并实施、加强应收融资租赁账款的管理等问题,从而实现增加收入和降低风险的预期目标。信用评级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信用管理诊断、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及人员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信用管理政策制定、业务流程重组、资金营运及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
3.4 为融资租赁业务设计相关信用方案
融资租赁业务和风险控制的实践证明,承租企业的经营方式、机构实力、交易的机构组合、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与否以及二手设备市场的设立都将影响融资租赁公司对承租企业信用条件的设置。针对融资租赁业务承租企业的不同特点,在进行融资租赁业务关键要素方案时,应根据承租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结果,进行具体优化设计。信用方案设计的重点在于对租赁债权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的租金收益、余值处置收益与金融租赁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以及资金成本、现金流压力等是否匹配。在针对大型服务运营商客户时(如电信、电力、供水、供气运营商),除考虑当前的信用等级外,信用评级机构还将对该类企业未来赢利能力和现金流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并根据设备余值风险的定价和处置能力综合设计融资租赁方案;而面对一般生产加工类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设备或大型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需求时,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市场份额、核心竞争优势、设备的通用性、历史信用记录以及第三方担保等保障措施均成为融资租赁方案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篇7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历久弥新的疑难杂症。英国1931年《麦克米伦报告》中就有充分的调查论证。在经济学上,虽然新古典价格理论认为,资金的价格即利率会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最终使信贷市场产生均衡利率。但根据斯蒂格里兹和温斯(Stiglitz and Weiss)的研究,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水平和借款人的还款概率即贷款风险两个方面,但银行索取的利率会通过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渠道影响贷款的风险。当银行不能观察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或者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结果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信贷配给由此产生。
银行宁愿牺牲部分利率以换取贷款的安全使得银行在放贷决策中极为重视借款人的信息透明性。而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正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人员少,组织机构简单,账目管理等财务制度往往有欠规范,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对外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而且,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这就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估。另外,中小企业由于产权封闭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向外界披露信息时也更为谨慎。这就决定了外部借款人在收集中小企业的经营与财务信息时会遭遇到更大的困难,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将承担更高的交易风险。
为了解决银行贷款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物。因为,对特定抵押品进行价值判断的成本也比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判断的成本要低,因此抵押贷款能够减少出借人提供贷款的审查和监督成本。于是,抵押就成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主要附加条件。
但是,中小企业却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以供抵押,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除了从根本上缩减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之外,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由政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成
1、基金设立目的、经费来源、管理机构及其权责等。台湾《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捐助章程》(1982年修正)第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设置目的,在于提供信用保证以协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之融资。基金总额为新台币12亿元,由各级行政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业界共同捐助。主管机关为“财政部”。基金由各捐助单位依照认捐金额比例指派董监事分别组成董监事会,基金设常务董事,由董事互选,并由常务董事互选一人为董事长,对外代表基金。
2、保证对象。根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保证对象标准》(1999年修正),台湾中小企业保证基金的保证对象分为生产事业类与一般事业类,其分类与中小企业认定标准相一致,但条件更为严格。前者除须拥有相关营运证照外,须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6000万元以下且连续营业已达半年以上、本地居民资本超过50%;后者须最近一年营业额在新台币8000万元以下350万元以上、连续营业一年以上、本地居民资本超过50%,但金融保险业、煤矿开采业、土地开发业、房地产买卖租赁及经纪业、特许娱乐业(酒家舞厅等)除外。
3、基金与协作银行及融资申请人之间关系。为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并规范与贷款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制订了《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委托契约》(1984年修正)。主要内容有:(1)基金(甲方)授权贷款银行(乙方)在授权额度范围内代为审核提供信用保证之申请,代为收取保证手续费;(2)乙方对中小企业申请融资者(丙方)如经审核原则同意,而认为其担保不足或无担保时,得代为转请甲方就其不足部份提供九成以下之信用保证;(3)甲方提供信用保证得订定授权额度,由乙方先依甲方授权查询办法办理查询无重复后,得迳行核定并移送甲方追认保证,其超过授权额度者,应先送经甲方审核同意;(4)甲方对乙方与丙方所签订之贷款契约,得建议增补其内容文字;(5)乙方与丙方所签订之贷款合约,应由丙方之负责人连带保证,必要时得另嘱丙方提供经其交易对手背书或承兑之商业票据或其同业负责人联保保证书;(6)甲方对于信用保证之贷款,于有必要时,得请乙方就丙方原已提供之担保品设定次顺位抵押权;(7)丙方或其负责人若有不良之征信纪录或其它乙方认为应加注意之事项,乙方应载明于其移送甲方之调查或诊断报告中等等。
4、保证责任的例外与免除。根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不代位清偿准则》(1997年修正),如果存在以下事由,则基金(财团法人)将全部或部分解除担保责任:(1)融资对象资格不符合条件;(2)系列违规操作送保案件;(3)送保案件尚未到期,授信单位未将某些情况于知悉之日起二个月内通知基金;(4)送保案件到期未收回,未于两个月内通知基金;(5)送保案件到期或提前视为到期未能全数收回,视情形采取一定措施等等。
5、业务规则。就不同的贷款类别,台湾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订有相应的保证要点包括:《一般贷款信用保证要点》、《政策性贷款信用保证要点》、《小规模商业贷款信用保证处理要点》、《外销贷款信用保证要点》、《购料周转融资信用保证要点》、《商业本票保证之信用保证要点》、《配合金融机构办理“中小企业进口税捐记帐”保证办法》、《履约保证之信用保证要点》、《办理青年创业贷款信用保证办法》、《小额周转金简便贷款信用保证要点》、《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自创品牌贷款信用保证要点》等。
三、大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体系具有层次性与复合性。既有地方政府的尝试,也有主管部门的行政规章,更有国家法律的框架性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9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第20条规定,国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第2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这些规定为我国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综观这些规定,大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主要有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1、体系构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组成,既有由政府出资(含政府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的融资担保
机构,也包括中小企业间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机构。但目前只有前者纳入了规范化发展规划,对后者的制度创新仍暂付阙如。前者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体,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其业务由担保与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以省为基础。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辖区内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辖区内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服务对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补充。担保机构的法律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担保公司)、事业法人(担保中心)或社团法人(担保协会),可以实行会员制。
2、机构性质与经费来源、经营原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性质为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财政信用业务和金融业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当坚持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化操作运行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经费来源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划拨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另外可接受捐赠与会员认股金。
3、担保对象与种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优先扶持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市场短缺的名优新产品项目;扩大出口创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替代进口的项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种类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短期和中长期银行贷款担保,经济合同履约担保和其他担保,不对外汇贷款业务进行再担保或担保。
4、组织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两个层次的管理机构,一为担保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为担保资金日常管理机构。监管会由出资人或政府有关部门与协议银行组成,就经营方针和发展计划、担保资金的筹措、担保资金的运用规则、业务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坏账核销和资金规模变更等事项作出决策。日常管理机构对监管会负责,执行监管会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管会决议,担保资金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设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构,建立约束机制,以确保担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5、业务程序。业务程序有担保程序和再担保程序,担保程序包括:(1)由债务人提出担保申请,并附债权人签署的意见;(2)进行资信评估与担保审核;(3)在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主合同的同时,由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签订保证合同;需要时,担保机构与债务人签订反担保合同;(4)按约定支付担保费;(5)主合同履约不能,由担保机构按约定代偿;(6)担保机构实施追偿。再担保程序如下:(1)担保机构提出再担保申请或达到强制再担保界限;(2)根据担保机构的资信进行再担保审核;(3)签订再担保合同;(4)按约定支付再担保费;(5)主合同履约不能,担保机构代偿后,再担保机构按约定比例承担相应责任;(6)再担保机构与担保机构共同对债务人实施追偿。
6、协作银行的选择。担保机构应选择有积极性和资信度好的商业银行作为开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协作银行,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签订协作合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标准等内容。担保机构应与贷款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及时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
7、担保业务收费。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但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收费标准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收费标准可以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适当浮动。
8、风险控制。控制中小企业信用保证风险,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控制担保放大倍数(10倍以内)与再担保放大倍数;二是通过资信评估、按规定比例上存担保资金、项目审核与反担保措施等以实现事前控制;通过控制代偿率和设定强制再担保系数等日常监督与强制再担保措施以实现事中控制;通过及时有效的追偿实现事后控制。三是通过与协作银行、再担保机构的约定以及债务人提供的反担保等方式进行风险分配。
9、资金管理。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主管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其他货币资金,不低于80%的部分可用于银行存款,以及买卖国债、金融债券及国家重点企业债券;不高于20%的部分,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买卖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形式。
10、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实行限率补偿,不得承担无限责任。财政部2003年《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在年末担保责任余额5%以内、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主管财政部门审核后可给予一定补偿,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补偿比率。2007年《厦门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建立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补偿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后出现损失时,承担本金部分最终10%的损失。
11、税收优惠。根据2001年4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可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四、两岸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比较及其借鉴
根据上面对两岸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的介绍,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当多的共性,比如,都以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为基本,以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为补充;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资金都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银行,兼及其他;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机构都配置合理的治理机构,包括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等以保证其运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都实施优惠性业务收费、都通过业务规则来防控信用担保业务的风险,等等。可以说,两岸在这方面的基本路径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如,大陆地区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担保公司)、事业法人(担保中心)或社团法人(担保协会),可以实行会员制;在台湾则为财团法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受财团法人法律制度的制约,在目的、设立、登记、治理机构及其议事规则、财产归属等众多方面均不同于体系中企、事业与社会团体法人的规定。另外,在具体的操作制度上,两岸颇异其趣。大陆方面规定得更多的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保证金的管理与运用、担保限额与赔偿保证金的提取等,较为宏观;台湾的制度规则更微观一些,如对象标准、与代办银行间的委托合同、基金免于或减轻担保责任的事由、主要贷款类型的保证要点等等。根据比较分析,台湾的这些微观性规定与大陆的规定并不冲突,正好能对大陆的相关制度起到弥补作用。
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台湾的相关规定值得大陆借鉴:
1、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担保对象。担保对象是完全等同于《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3年),还是另定标准?或者针对不同的贷款项目、不同的行业类别规定不同的标准?
2、授权贷款银行审查批准基金信用担保的提供申请。有利于便利当事人,尤其是短期、小额贷款的当事人。可通过课加银行谨慎审查义务及系列免责规定防范银行道德风险,可兴利除弊。
3、用法律形式合理分配银行、担保机构与贷款申请人之间的风险负担。通过申请人提供抵押、反担保、以及申请人负责人或控制人的连带责任等防控申请人的道德风险与经营风险;通过课加银行谨慎审查义务、合理注意义务、通知、协作等诚信义务以及基于这些义务未能切实履行时担保的责任免除效力,可防范银行的道德风险;再加上原有的风险补偿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业务风险将能得到较大程度的防控,从而确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
篇8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国内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产权制度不健全、外部环境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规模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信誉度普遍较差,同时,中小企业由于又受到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信息含量和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以及法律、政策扶持与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困扰,普遍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因而没有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信用制度。中小企业不讲信用必然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最终由于中小企业信誉的丧失,造成商家和消费者对市场不信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总成本提高,市场极度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中小企业企业信用危机一旦出现, 会产生以下严重的危害: 一是资金来源缺乏,生产经营遭受严重影响,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二是其经营活动会受到质疑,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使企业失去部分市场;三是筹资成本、采购成本、营销成本等都会增加;四是企业信誉受损,原材料供应商、银行、客户对出现信用危机的企业会作出抵制性的消极反应,使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五是企业信用危机严重时,会引发各种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监控,后果十分严重。
二、中小企业诚信危机预警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危机预警就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危机状况进行预测和警示。一般来说, 企业的信用状况出现恶化前会有一些迹象, 透过这些迹象可以对企业即将出现的危机作出初步的判断, 并发出警示, 以便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企业信用危机预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企业内部及时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 并评估这种信用状况可能带来的后果, 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信用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具体来说, 企业信用危机预警的作用表现为:预测企业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程度及后果;报告及界定企业信用危机产生的阶段、周期;警示企业信用危机出现时的征兆, 为纠正企业信用偏差、避免企业信用陷入危机提供依据;纠正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引起企业信用危机的行为, 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效防范信用危机的产生;可以为同类企业规避类似的危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起到免疫作用。
三、中小企业信用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任何危机都有一个潜伏的过程,在危机的潜伏期,虽然企业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但危机因子却可能在酝酿、积聚和成长。所以采取有效行动和手段,建立信用危机预警机制来预防企业危机的发生才是关键所在。
1.树立全员危机意识。企业运营的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处都有可能出现导致企业危机的危机因子,企业危机事件的出现难以准确预测。因此,企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始终保持对危机的警觉,树立全员危机意识。企业管理者要强化危机管理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把危机管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员工危机管理的教育,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危机理念,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
2.建立高度灵敏的信用危机预警系统。企业信用危机预警系统是能使企业及时地监测出信用危机出现前的一些征兆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与信用危机的产生建立一些对应联系的系统。其内容包括:企业信用危机信息收集、再确认、警报、管理等子系统,各系统工作要求环环相扣,才可能减少信用危机带来的损害,达到防范信用风险的目的。
信用危机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是收集企业信用危机的相关信息。企业信用危机信息主要有:企业道德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企业领导层的诚信程度、欠税、逃漏税、侵犯知识产权等记录,企业和企业领导层等的诉讼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包括原材料购进的价格、数量异常,发出或接受订单的价格条件及数量异常;支付异常,包括不顾合同提前交货并要求提前付款,要求变更货款支付方式与条件;企业资产存量变动异常;财务报表失真,内部财务账目混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利润锐减,甚至亏损;产成品存货过多,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应付日常周转;应收账款数量过大;债务巨大,造成资不抵债;固定资产过大,投资效率低;市场经营成本过大,经营效率低。
信用危机信息再确认系统指对上述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分清哪些信息可以直接利用,哪些信息要经过加工处理。信用危机信息经过整理和归类后, 使所收集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及条理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企业信用危机的信息。
信用危机警报系统是将信用危机信息再确认系统的结果与事先设定的一系列指标的临界点进行量化对比、综合评价后,及时向信用危机反应者及其潜在受害者发出准确的警报, 使各方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信用危机管理系统是当报警系统发出警报后,针对信用危机进行前期准备、确认、控制、解决四个环节的管理,以尽快控制信用危机,减少损失,并尽快从危机中恢复,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甚至获得新的生机。
3.运用现代媒体,化解危机萌芽。当负面报道发生并引起一定关注时,企业应该立即启动危机应对方案,及时与危机发生的源头进行沟通,通过恰当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有效地疏导和化解不满情绪,防止事态的扩大,把潜在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制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运营环境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筑业面临着诸多的考验,例如风险为题、诚信问题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作为支柱产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建筑企业是建筑产品的直接参与主体,企业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他们所生产的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鉴于建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建筑企业的诚信问题进行管理,从而培育建筑行业的良好诚信氛围,推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筑企业的面临的诚信问题以及原因
在现实中,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在承包过程中,有些大的有实力的建筑企业承包下工程后转手承包给小建筑公司,从中赚取一些利润。而小的建筑公司往往技术水平不过关,这样就容易造成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扰乱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②建筑企业存在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按合同办事,过度追求以利润为中心的问题。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不按质量标准施工偷工减料,建造“豆腐渣工程”,给投资方和消费者造成很大伤害。
通过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建筑企业出现诚信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建筑业市场各方面的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很多企业由于长期受旧的观念和旧体制的影响,缺乏法制观念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建筑行业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淡薄,尤其产权不明给个别建筑企业提供了机会,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大损害了企业的信誉。②在我国缺乏有效的企业诚信管理和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也从来没有相关明确的评价程序,对于被评价的主体是谁,评价出的结果如何被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虽然各地方对建筑企业的失信问题都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由于规定和惩罚的程度标准并不统一,从而造成管理上的一度混乱。 由于无法对企业的诚信信息进行公开,进而就无法对企业的诚信问题进行相关的奖罚,更达不到对建筑企业失信行为的有效监管。建筑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发生原因及其以后的解决方法综合于下表:
问题 原因 方法
牟取利润 放弃质量 建筑企业将工程多次承包,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建立承包机制,保证各级质量
违规建设 责任心差 不按合同办事,追求高额利润 增强合同法律效率,严格办事
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 追逐利润,降低了整体工程质量 大力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严谨质量评估方案
二、对建筑企业的诚信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的分析
1、完善诚信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建筑业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要严格遵照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的诚实信用原则。诚信体系的建设关乎到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要想建立建筑行业的诚信体系,首先要从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入手,并着手制定建筑行业各参与主体的信用标准,创立失信的惩罚制度,并定期完善,依据相关法律对建筑行业内的失信方进行相应的惩罚;其次,对建筑行业的各方参与主体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考核、认证,做到持证上岗。并且要对企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建立相关的诚信数据库,做到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2、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评级机构,对建筑行业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本地区、本行业的所有建筑企业和相关的从业人员的诚信情况进行公开,例如企业的资质、企业中拥有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企业完成项目的情况、企业遭到被诉讼的情况、企业获得奖励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其他的诚信信息情况等。
我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搜集、整理、归类达到信用信息与社会共享,充分的发挥诚信管理平台的作用。同时有针对性的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建筑行业的建筑企业进行五级分类,企业的信用越高,企业所得到的星数越多,最多为五颗星,实现信用资源共享。进而打造诚实守信、失信必罚的良好的建筑行业环境,从而提高整个建筑业的诚信水平,推动整个建筑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三、总结
针对建筑企业的信用问题,全文给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为建筑企业建立诚信信息管理平台,进而为建筑企业建立信息档案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建筑企业的诚信信息管理,把企业的诚信信息归类。我们可以进入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对相应的建筑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查询,从而让企业珍惜自己的诚信记录,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诚信体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战社,叶高. 基于突变理论的房地产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研究[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CIT2010)[C], 2010 . [2] 张勇.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江苏大学, 2008, (09) .
[3] 李吉海.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吉林大学, 2008, (11) .
[4] 王立群.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沈阳工业大学, 2007, (05) .
[5] 徐华成. 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探究[D]. 苏州大学, 2009, (04) .
[6] 余姗姗. 我国企业商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06) .
[7] 陈文涓.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02, (02) .
[8] 李爽.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09) .
篇10
关键词:非银行信用信息;征信法;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18-03
一、国际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的模式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信息制度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中央银行主导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主导型模式。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中央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信贷以及其他信用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监测单个主体及个别行业的信用风险。美国是世界信用产品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已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模式。美国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采集和管理。美国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估是同步进行、互为一体的。二是评估与利用。信用评估公司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法律保障。美国个人隐私权受到高度重视,因为个人隐私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而征信也是将大量处理过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公开和加以传播,涉及到敏感的个人隐私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有法律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的合法征信数据加以区分,既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又使征信部门采集数据有法可依。美国《公平信用报告》,规定了消费者个人有了解资信报告的权利,同时规范了消费者资信调查机构对于资信调查报告的传播范围。
二、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统筹规划,进展不平衡
在人民银行明确履行征信业管理职责之前,部分省市已开始做这项工作,但在总体规划方面缺乏科学统筹,以致出现诸多问题。一是地区间进展不平衡,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总体看,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慢。发展快的地区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二是人民银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划段与非银行部门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增大了采集成本和难度。如,国税、地税部门实行全国垂直管理模式,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也应与此相适应,由人民银行总行与税务总局进行采集,这样做既全面又节约成本。而现实状况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分头进行采集,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三是分散式的单兵作战不适合我国国情。人民银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如此艰难,其主要原因是思路单一,全面统筹不够,不能找准采集工作重心切入点,形成了单兵作战,忽视大兵团协作,以致效率低下的工作局面。
(二)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有些机构只有提供信息的义务,却没有共享信息的权利。如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没有明确共享信息的权利,只是人民银行为采集信息的需要,自下而上的探索性提出住房公积金中心具有商业银行查询信息的同样权利。但事实上,各地执行不一,有些地区为履行承诺,允许查询,多数地区因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允许查询。另外,由于各地信用信息采集进展不平衡,采集的信息无法利用。如个人住房公积金缴纳信息,进展快的地区一个省也仅有一、两个地区上报采集信息,进展慢的地区还没有采集信息,而上报的信息仅仅是资料而已,没有被利用也无法利用。
(三)缺乏法律支持,数据采集困难重重
一方面,目前有关征信业法规仅出台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强。另外,该办法中涉及到基本的民事权利,规章对此无法律效力。基于此,基层央行在采集数据协调中困难重重,对一些不愿提供数据的部门往往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相应法规不健全,提供数据的部门和单位担心将引发法律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很难把握。
(四)行业规定限制信息提供,数据采集要素不全,参考使用价值不高
一些单位、部门提供数据受行业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管制,许多数据不予提供,致使数据采集要素不全,难以满足上级行要求。
(五)非银行部门信息系统不一,采集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基层人行无力解决
非银行信用信息特点是点多面广,内容庞杂,被采集部门的信息网络建设和软件系统五花八门。软件系统的不统一,给信息的有效采集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而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作保证,这样非银行信用信息部门才能配合人民银行进行接口开发,网络建设及今后的网络维护等技术工作。但目前,这块资金需求无明确出处,技术人才非常匮乏,使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停留在大干快上口头上的层面。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措施未能跟上,这是制约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非银行信用信息约束机制滞后
在非银行信用信息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整套标准和机制,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难以实施相应的处罚,约束机制显得非常滞后。
(七)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估进展不同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就全国而言,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进展快于资信评估,资信评估虽有阶段性进展,但停顿时间比发展时间要长。而非银行信用信息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个人住房公积金、税务部门纳税人纳税等信用信息采集初具规模。就地方和行业而言,一些地区和行业资信评估工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出台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人信用信息只是采集原始数据,没有做任何评估。另外,非银行信用信息“先采集,后共享”原则,在宣传上不明确,造成社会大众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给基层人民银行有效开展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推进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发展路径
(一)建立“政府主导,央行推动”运作模式
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必须坚持 “政府主导,央行推动”的原则,以使工作有效开展。这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求所必须的。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力度,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采集组织机制。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行政推动是办好一切重大工程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必须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推动,工商、司法、税务、社保等部门参与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领导机制,按照总行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制定地区信用信息采集制度和方法,并将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列入政府业绩考核之中,使之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人民银行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由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单兵作战向推动地方信用环境建设,促进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多层次、大兵团协调作战方向转变。要站在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度,从搭建地方信用平台入手来推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从而寻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以及非银行部门互惠互利协作的切入点,使人民银行牵头开展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既能成为全国银行业防范风险的平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的平台。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1.统筹规划。人民银行总行要尽快制订《全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要素,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等行业标准。省会中心支行要按照总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辖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实施方案》,特别是对一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省、市,人民银行在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方案时,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地方信用信息与人民银行采集方案相协调,以发挥整体效应。
2.分层采集。要针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部门多,信息庞杂,集中程度不一的实际,人民银行总行应出台《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目录》,根据非银行部门管理模式,确定采集层次提高,采集效率。同时,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银行部门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集中程度确定采集的顺序。
3.分步实施。第一步,建立省、市级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分中心,基于非银行部门多数实行省、市垂直管理模式,信用信息采取省、市集中采集省力、省人、省物。第二步,全国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三)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征信法律保障
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保密范围和规范使用的法律法规,如《信用管理条例》、《隐私权保护条例》,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有义务依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对信息欺诈及破坏信用管理秩序,违法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做出明确规定,待条件成熟修改《刑法》。二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民法通则》等有关信用方面的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四)建立协作机制,确保资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问题的途径:一是落实资金问题。省、市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分中心建设资金问题,可采取中央财政补一块,省、市财政拿一块的办法解决,主要用于网络建设,设备购置,程序开发。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心建设资金问题,由中央财政负担。主要用于网络建设和维护。二是解决技术问题。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省、市信用信息数据库分中心网络接口、软件接口、系统维护等技术问题,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设置,省、市分中心自行开发。关于后续征信业建设问题,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借鉴美国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步向政府、央行与市场相结合模式转变,形成政府主导、央行辅助,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征信运行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运行机制,形成行业管理独立的商业运行体系。
(五)积极开展信用评估工作
建立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是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要缩短“先采集,后使用、评估”的时间差,全面推进我国信用评估建设快速发展。一是制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础素质分析、外部环境支持分析、发展潜力分析、企业守信记录等,最后确定企业信用等级。二是制定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其内容主要有收入水平、资产状况、纳税、偿还债务能力、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社会信用、受教育程度等,参照国外对个人资信评价采取打分制。只有信用评估工作跟上了,才能使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实质效应发挥出来,整体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披露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六)积极推动信用文化建设
要将信用文化建设列入道德文化建设范畴之中,通过各商业银行在门户网站刊登征信知识,在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时向其散发宣传材料和问答,通过报刊、电台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征信知识等方式弘扬、培养“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课题组组长:于明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