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叛逆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叛逆心理教育

篇1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叛逆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如教会一些叛逆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的交往原则,培养他们尊重、合作、帮助他人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并能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感受成功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与性格,我们还害怕“叛逆”这个词吗?

篇2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5-01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他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折力弱;他们打架不计后果,他们说谎、厌学、逃学……表现出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案例描述

韦某,男,16岁,走读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专业感兴趣,专业成绩较好。喜欢上网,性格倔强,自尊心和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后完不成作业。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大部分任课老师发生过顶撞。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班主任对此毫无办法。针对这位学生,我首先通过积极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温暖接纳、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等咨询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信任,同时也能初步了解他的情况。 其次和同学们直接进行讨论:如父母、老师等他们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不能理解?尝试过与父母、老师们心平气和地沟通吗?如何沟通的?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时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效果如何?再次教给他合理宣泄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帮助他采用行为疗法,帮助他制定计划方案,逐渐减少叛逆性的各种表现。通过辅导,程某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老师、家长、同学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由于他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形成原因

3.1主观原因:①心理上受挫。该生中考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受挫,又具有强烈的自尊性,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②好奇性驱使。 该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③性格上倔强。该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④年龄特点。该生16岁,正处在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青年期好胜、好强、好奇、好变、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着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条件。

3.2客观方面:①家庭环境。该生的父母为初中文化,家里田地少,常常需外出务工才能满足日常开支。生活压力较大,时间也很长,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②教师态度。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 、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4.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我们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对策如下:

4.1客观评价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成绩、性格、能力,不能偏心、偏爱,不能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等素质的提高。如语文老师因他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当众批评,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

4.2尊重理解学生。尊重他的人格,不对他冷嘲热讽进行心理施暴。要百倍地关心爱护,多与他接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做他的朋友和知己,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相处融洽,他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4.3真情疏导学生。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4冷静对待学生。学生叛逆,教师家长一定会不满。因此,会用声音来压倒他,用拳头来打倒他。急躁处理容易偏激,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他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大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篇3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许多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等,面对青少年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感到束手无策。且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也有多种和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有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具体说来,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4)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

二、认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今天大部分家庭的生活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宠爱有佳,缺乏对其心理的沟通与疏导,使许多孩子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而中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一生中叛逆性最强的时期,一些在小学时期听话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听话或者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么,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因而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其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正确调节学生的逆反心理

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逆反行为,有些老师和家长时常感到很恼火,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认为他们是“刁民”、“逆子”,感到朽木不可雕,甚至无可救药。面对学生的叛逆,身为教师的你应该做出最恰当的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叛逆。不同的学生一样的叛逆,不一样的原因,处理也要因人而异。笔者认为要帮助这样的学生改变现状,和他们交流是最重要的,要以朋友的方式交流,找找共同语言,让他们信任你。但得慢慢来,不要直面他的叛逆,要用微笑和协商处理问题。

篇4

关键词:问题学生;逆反心理;边缘心理;德育

一、问题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影响

由于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青少年逐渐褪去稚嫩的面孔,身体条件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拥有一定的自信心,开始产生一种好斗敢于挑衅的心理,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对世事开始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内心还比较纯洁,所以对一些事情不理解、看不惯种种,叛逆心理形成。同时由于他们思维批判性十分的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偏激固执表现到一定程度,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就成了“问题学生”。而家长和老师又急于“教育”可能在教育方式上不当,这样会使这样的学生更加的“另类”和难以管教以至于常常会有学生顶撞家长、老师。

(二)德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德育工作的力度的大小也可以决定一个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力度大,不纵容任何一位“问题学生”的逆向发展,将形成一种好的班风,反之“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在“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要,德育工作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校完善的德育教育框架下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会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温床。

(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教育环境与以往相比较要复杂的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环境变化的偶然性陡然增加,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安定性和持续性不能保证。比如社会思潮的迅速变化,是非道德观念的界限模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增加,家庭稳定性的改变,父母离异和破碎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过分的溺爱、期望和干涉等种种影响,会造成一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易怒、自卑、偏激,对成年人的社会不理解,对人生的失望和无助[1]。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学生的内心要经历一段较为黑暗的时期,表现可能明显急躁、孤独、叛逆、反抗、消O、性格扭曲,自残和冷漠等等。这样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与有效的帮助就会成为另类他自己还不知道,随之将会被人另眼相看;这种另眼会是他们变得更加的另类,更多的问题会逐渐出现。

总之,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要及时、细致的去观察、分析学生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有针对性、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视学生的问题为“心理问题”从心理上对症下药。

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逆反心理”案例

案例一:

学生A,系我班舟曲籍学生,这个学生平时虽然很乖巧,但是易怒,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个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厌学、愤世嫉俗、顶撞父母的情况,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我说了他几句,人家立马递上一份退学申请,我再三劝说他还是吃了秤砣头铁了心不愿回头,经过耐心的询问得知该学生心理有阴影。舟曲泥石流毁坏了家里的房子,重建的时候他的父亲兄弟之间因为争夺地方大打出手,他心里对这件事情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仇,他虽然在学校但还是时不时的想起这件事情,这件事成了他心里的死结,他想通过一种方式去发泄这种仇恨,他报了学校的散打队,他每当抡起拳头挥向沙人或者垫子的时候,他彷佛看见的就是那个人。这个学生的心理已经有点扭曲,仇恨成了他心里的包袱、死结,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个结,从心理上解救这个学生。起初这孩子谁的话也不听,最后让他的家长来校,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孩子竟然冲着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他爸妈流下了无奈的眼泪,最后还是让他回家,在家中好好反思,经过4天多的反思后他又灰溜溜的回来了,原因是他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和自己能力的不够。抓住时机继续教育结果很好,最近开始安心认真的学习。所以说,有时候教育学生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如家庭和社会。

案例二:

学生B系我班学生,生性野蛮耿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对世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喜欢捣乱,不受约束。班里为了解决学生玩手机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对全班学生的手机进行了定时的收发,统一的管理,可是他就是不交,口气还很硬,表面看起来这种问题很难有突破点,谈话教育不可行,但是,突然我想到了他的心理。我问他,你在家里是不是不爱听父母的话,他说就是,特别听不进父亲的话,那就对了,我知道他今年16岁,就说青春期叛逆心理自以为很成熟,然后接着分析了他的内心,他不时的点点头笑一笑,我知道时机来了立马话机一转说明收手机的原意,然后顺利的让他接受了收手机的现实。该生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平时上课也不睡觉了。

三、德育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篇5

因为小A经常旷课,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地点在青菜批发市场。小A的父母是做青菜批发的,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床,晚上很晚回家。疲惫不堪的他们连饭都懒得吃,更不用说跟孩子交流。他们也觉得对不住女儿,就拼命用物质补偿,小A要多少钱就给多少,从不打折扣,更不问钱花在哪里。于是,处于青春期的小A走进了网吧,在这里,她得到了另外一种关怀。

他的父亲知道了以后,狠狠地打了她。就这一次,仅仅这一次,小A不再跟父母说话,要钱都是让弟弟帮忙。父亲的打骂不但没有教育好小A,反而使她更加肆无忌惮。她的父亲在我面前委屈地哭了:“自己累死累活地挣钱,还不是为了小A生活得更好,但没想到她却如此不懂事。”父母的行为同样令人深思,他们总是忙,只知道孩子有物质的需求,却很少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他们非打即骂,抱怨孩子不懂事,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从教二十余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缺乏家庭温暖的女孩更容易早恋,也更加叛逆。尤其是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更容易出现“问题孩子”,给班级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每次跟家长沟通,总听到家长抱怨自己不会教育、不懂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女孩不知该怎样教育,不知什么样的教育对她们才是最好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宜孩子特点的教育,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失误最少的教育,也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最能发掘人潜能的教育,还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创造力和考试分数并重的教育。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为’的教育。”“无为”源起于《易经》,成熟于老子的《道德经》,它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一种大智慧,正所谓 “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教育能实实在在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面对青春期的女孩,学生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要避免单调、枯燥。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听家长说人家的孩子哪里都比自己强。这种说法首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接下去家长再说什么,孩子也听不下去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家长说“说了几百遍了,她就是不听”。家长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家长不妨换个方式,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从孩子喜欢的影视、网络作品入手,找到跟自己孩子有类似特点的人物,真诚地与孩子进行探讨、交流,这种教育方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第二,坚决杜绝粗暴、大庭广众下的教育。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人前教子”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他们失去自信,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以前面提到的女生小A为例,当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准备共同教育时,家长来到学校,二话没说,当着老师的面飞起一脚,踢倒孩子,嘴里还骂着不堪入耳的话,孩子先是惊呆、愤怒,接着夺门而去。试问,这种教育方法有效吗?

第三,跟孩子定期交流。总有家长抱怨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因为他们总有千万个忙的理由,却不知在忙碌中,孩子的心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时,却发现已经太晚。家长跟孩子要每天交流,每周交流,每月交流,在家长爱的滋润下,孩子定能健康地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篇6

一、目前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渴望被认同

中等师范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渴望被认同的时期,他们往往想法奇特,敢想敢做,乐于实践,渴望在班级众多学生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这种渴望被认同的想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通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产生才能被埋没的心理,而且无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自卑与自负心理矛盾

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进入学校后,自身的优越感通常使他们心理相对乐观,盲目自信极易产生自负心理,常常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拮据,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3.叛逆心理

中等师范学生向往自由,不喜欢老师对其严加管束,而且教学中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也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学生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而言,自由和纪律本就是矛盾体,再宽松的环境也应有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所以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步入校园时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表现不自信、懒惰情绪严重等问题,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加强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扬,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以人的整体塑造为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加强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展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开展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采取激励性教育方式,鼓励中职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采用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来应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进取心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被欣赏的感受,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收获成功、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内心认可自己。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携手确保心理教育质量

父母是学生最大的影响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因素,积极地组织相关活动,如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做到与家长勤沟通,及时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反映给家长。无论是学生犯的错误还是取得的进步都应如实地告诉家长,使家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家长提供的学生信息合理调整教育方式。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宣传学习意义。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丰富性、发展性,在学生团体中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用工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生产一线的主力,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怎样有效地对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1.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性格自私、行为叛逆。

留守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行事我行我素,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在面对监护人以及师长的管教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听不进教育和劝导,甚至会产生敌视和报复心理。

(2)自卑封闭、自暴自弃。

尽管当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社会上部分人对中职学生仍然存在偏见,导致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不强。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自信、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学习不求上进,经常旷课、逃学、破罐子破摔。

(3)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部分学生利用父母的内疚补偿心理,认为只要一开口父母就会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在日常生活出现花钱大手大脚、比牌子、比档次。在钱挥霍完以后又以各种谎言向父母伸手拿钱,而钱拿到手又继续大肆挥霍,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势必造成孩子的价值观扭曲。

2.留守中职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不可缺失的一环,许多留守中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重要关系。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大部分老人重养而不重教。而由于许多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基本无法在学习上给与孩子帮助,只能在生活、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建设。

另一方面,多数父母觉得读职业学校反正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对孩子失掉信心,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把孩子送进学校,因此对孩子放任自流,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很少在心理层面给予必要的引导。

(2)学校因素。

当下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关怀与疏导不足。

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课程,无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疏导,学生出现行为失准等现象也大多只采取惩罚性教育,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的现象仍客观存在。德育工作相对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学生接受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那些本就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中职学生就更加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最终恶性循环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3)社会因素。

当下信息已经非常发达,网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健康的因素。留守中职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对家庭的依恋慢慢减少,特别是寄宿制留守中职学生,有的甚至周末都不愿回家。寂寞无聊的心态导致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中去,整日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学校周围星罗棋布的各种营业性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更是给这些寂寞空虚的留守中职学生带来极大诱惑,部分无良商户更是唯利是图,放任这些未成年人包夜上网、玩乐。这些都给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也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4)自身因素。

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及祖辈的过于溺爱,使他们从小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隔辈看护的爷爷奶奶“管不住”也“不敢管”。

行为习惯失准,自我约束力差。部分留守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管束,脏话连篇形成习惯,打架斗殴视为义气,崇尚物质满足,根本不顾及父母的经济承受力,不珍惜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心理承受力弱,丧失上进信心。许多留守中职学生的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基本的认识,认为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就是混个文凭。殊不知这种思想对孩子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不少留守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终日意志消沉。

二、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家庭方面

(1)注重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的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的心声并给予正确有效地引导,要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同校方协作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应该尽可能多地回乡看望孩子,也可利用假期为孩子找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还能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2)切忌过度溺爱。

外出父母切勿用金钱物质来弥补缺失的亲情,物质供给太多会造成孩子无法抵制诱惑,花钱大手大脚,同学间互相攀比,沉溺娱乐场所等,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3)明确监护职责。

留守中职生的监护人也应负起教育孩子的义务,既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要做到爱护和严格相互结合。作为外出父母的人,监护人要尽力为留守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用鼓励、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并与在外父母与老师保持联系,以防止孩子心理异常。

2.社会方面

(1)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留守中职学生十分重要,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营业性质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开放,为留守中职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2)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备生活及住宿条件,加大对中职学生的资金补贴,让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住、食、娱、行得到有力保障,免除在外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3.学校方面

(1)进行心理教育,培养正确观念。

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力度,例如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增强掌握自我调节能力,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以便及时并高效地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指导。

(2)提倡爱的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应及时留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症下药,用心去温暖留守学生,做好留守学生的临时父母,对留守学生心理上给与疏导,生活中给予关心,学习上加以辅导,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3)丰富课余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篇8

一、中学班级管理现状及问题

1.班主任主导班级管理,班主任权威绝对化

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322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没有一人参与过制订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67%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或见过计划或总结,58%的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班主任“独揽大权”成为了班主任维护绝对权威的唯一方式。

班主任权威绝对化主要表现为强调服从和控制,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学生以“疾风暴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这种教育轻则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心理上无法独立;重则造成学生叛逆,师生关系对立,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2.偏重智育,忽视心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学校的实力竞争都落在升学率上。学生的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标准。在这种“标杆”的压力下,班主任只得狠抓学生的学习,增加学习时间,减少休息时间。目前有的学校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长达70节课,这让十六七岁的孩子确实无法忍受。在学生评价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变成以“智”为主的评价手段。

偏重智育,使得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在盲目地给学生加压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2006年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了“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该调查在江苏省5169名中学生中展开,结果显示,全省学生消极情绪的发生率为38.3%,15.4%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与学生的个性有关之外,从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讲,就是因为当前的智育主义倾向严重,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从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也是一本书。因为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独特的。如果班主任对班级里每个学生都用一套模式来教育的话,我们的学校无疑就是一座制造学生的工厂,每个学生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学生没有特点,没有灵性,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原因分析

1.班主任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学校在班主任选拔方面没有明确标准,一般都没有受过专门的班主任工作训练。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大多数班主任还抱有“严师出高徒”的旧观念。教育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发生在具有组织性的环境中的。”所谓组织性是指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学校、班级组织的力量。班主任绝对权威的管理方式是与组织性的环境相悖的,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班主任缺乏心理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现在班级管理的现状是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给了学生过多压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过分地压制,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反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束缚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有的班主任注意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知识,或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或直接戳穿学生自我保护的“盾牌”,这些不仅没有起到心理管理的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逃避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中的个性观缺失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个性才能养成性格。”

首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整体规划的同时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在评价方面,习惯用总结性评价和单一性评价,不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第三,家校联系机制不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在目前更多的是教师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而家长则很少向班主任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或者说班主任没有重视到这一方面。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管理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方面,班主任要走下班级管理唯一主体的“神坛”,发挥班主任非权力性影响,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班主任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和学生交朋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心理支持者。

2.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中学生是开始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不可偏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当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会采取回避、极端的行为。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心理上要求摆脱教师、家长的控制。如果班主任采取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会造成中学生的厌烦从而采取与要求相反的行为。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的要求

校内心理教育力量的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许多学校都有建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误解使得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敬而远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主体,无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要联合其他主体走到更贴近学生的一线。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全面的教师,应当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学生不仅仅有学习上的心理问题需要指导,生活辅导同样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或者忽视,这部分的职能同样需要身处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来承担。因此,班主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管理的策略是重要的。

四、班主任心理管理的策略

1.建立班级心理兴趣小组

在班级中建立心理兴趣小组,不仅使小组中的每个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挥,同样也会影响班级其他的同学,从而在班级这个大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班级兴趣小组,主要的任务是搜集、阅读、学习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教育活动,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分担自己的困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互助中解决心理困惑。

2.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双向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班主任提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活、学习的背景资料;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必须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科学指导。班主任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存的主体,两者不可分离。班主任需定期翻阅每学期班级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主动了解班级个别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与班主任积极合作;在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向班主任提出个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3.完善家校联系机制

学生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关系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中学生整个青春期都要在学校度过,而青春期正是学生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家校联系不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联系,而应该是对学生全面教育状况的联系。班主任通过家访、短信等手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心理状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家校联系要提高重视,主动与班主任互动交流。一旦学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个别学生展开个别心理干预。

班主任承担心理管理职能是对班主任工作新的考验,不仅需要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管理策略,还需要班主任在人格上的完善。班主任自身首先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方敏.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1(6).

[3] 种传昶.高中班级管理初探.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莫林·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傅松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活动的影响,而且表现的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走极端事件,所以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在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今后的工作问题同时能加强孩子的素质,与时俱进。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应试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的教育上,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形势,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阶段,学校把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但高中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心理素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心态发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确的事物,容易误入歧途。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过分依赖、喜欢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动,这些都对学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限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过强,不够独立,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青少年应该具有积极、自信、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家长的过分溺爱还会引起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会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盲目的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淡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来增加子女的就业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很多农村家庭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子女的命运,愈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尤为严格。这种形式同时也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习抓的特别紧,学校和家长的加压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担起了过重的任务,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压力。

二、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压力过大多表现高中时期,高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许多高中为加强对学生文化学科教育,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甚至不开设体育课程,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积压,缺少释放压力的机会,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高中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育课程对当今高中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很单调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文化课塞的满满的,每天沉浸在书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劳,适当的体育课程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长期学习积压的枯燥情绪,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关系,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来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各项集体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到团队协奏带来的快乐,减轻心理的孤独感,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勇敢自信。体育项目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大量体力,且竞争激烈,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项目的危险性和高难度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

三、如何开展高中体育课程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不到位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意识到所面对的压力情况,适时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减压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稳定学生情绪,思维变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现在学校都增设了健身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做到减压。同时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丰富体育项目。

重视集体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集体项目是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减轻学生的孤独忧郁的负面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各项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

四、总结

总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体育课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关心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减少孩子身上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地方,心理素质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中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压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变得积向上。

参考文献:

[1].钟成娣.体育对心理健康效应及消极影响的探讨[J].银山学刊,2006(03).

[2].何平贵.论高校体育对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8(18).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家校互动 教育合力 落到实处

总体来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相当迅速,国家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才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1世纪初,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与普通教育二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文件稍迟才出台。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被独立提出并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大学生的成熟与自信,也缺乏中小学生的家长监管与照顾。他们虽然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他们大多是原先所在学校的后进学生,有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时本身就已带着心理问题和困扰。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别不稳定的叛逆期、青春期,因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显必要和迫切。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和职业辅导之类的课程,大多却流于形式,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职业学校,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处看,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大处着眼,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必须无条件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只要能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加强硬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比例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心理教育人员要经常参加研讨和进修;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教育场所,包括教师工作室、个别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档案室;学校还应该配备完善的心理测验工具和充足的书籍报刊资料。但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几本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完全由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去照本宣科,目的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因此,首先必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心理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这是前提和基础。

二、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智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专门性、专业性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在个别辅导与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做到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而且其他教师也都应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虽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但现代教育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做到在课堂内外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有效配合专业教师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全面而又高效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省份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理论和技术以自学考试的形式纳入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这将会大大推动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的形成。

三、家校互动,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更为复杂的家庭背景,就笔者对我校不同班级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单亲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要占到将近60%。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正如张春兴教授所说:“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其结果可能还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要经常联系家长,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有意识地把家庭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之中。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亲人关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不怕单亲,也不怨留守,仅仅需要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需要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的学生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