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婴幼儿;用量;不良反应;安全性
据调查统计,我国儿童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35%,中国大陆0-3岁的婴幼儿大约在7000万左右,每年约有3000万新生儿出生,儿科合理用药的问题复杂,因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作用也都不健全。通过分析婴幼儿儿童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并结合婴幼儿儿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来研究如何使婴幼儿儿童在用药用量问题上达到合理性及安全性。此外,通过分析医院儿科的用药现状及儿科常见病的现场治疗情况,将婴幼儿儿童用药问题在微小细节上进行阐述。
通过分析医院儿科的用药现状及儿科常见病的治疗情况,并根据我在医院的多年工作,对用药方面有以下见解:
一、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婴幼儿儿童对药物的剂量一定要根据日龄、体重、发育状况来计算,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就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儿童”、“小儿”、“婴幼儿”、“儿童用”、“小儿用”或“婴幼儿用”作为药品名称一部分的,要要仔细分析药品的限定范围。
给药方式的合理性,提倡“能口服给药治疗的不肌注,能肌注治疗的不静点给药”。虽然注射法给药剂量准确、起效快、不受消化液影响,但也有其不足,药物的质量、药物的刺激性、药物本身的毒性、输液中的微粒和热原等都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病情不严重时,请选择口服或肌注给药,病情严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
二、用药时间的选择
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情况不同,所以,用药的时间也有差异例如,有的药品要求4小时1次,如果超过4小时再用药,体内的有效浓度下降,治疗效果将无保证.特别是应用一些抗生素时,体内有效浓度下降还会给病原微生物以喘息时机,易使疾病反复或让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三、药物的选择要合适
婴幼儿儿童一些重要器官,如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
1、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般疾病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应选毒副反应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禁止或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可引肾及耳毒性。如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缺乏安全性资料,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儿童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解热止痛药的应用
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阿斯匹林、保太松等药物。
3、激素类药物的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应用本类药物时,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高血压、水肿、血钾降低、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一般感染不要使用本类药物,因其对病原微生物无抑制作用,且可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功能,反而可使的感染病灶(如化脓性病灶、结核)活动和扩散。如必须长期使用本类药物时,应给予促皮质激素,以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同时给予钾盐,并限制钠盐的摄入,还应增加蛋白饮食,适当加服钙剂及维生素D。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
4、维生素类、微量元素、滋补品的合理使用:
(1)维生素类:应根据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需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类药物。不应将其作为补剂给儿童长期服用,过量服用也会出现对肝、肾脏损害及中毒症状,如周身不适,胃肠道反应、头痛、骨及关节痛等。
(2)微量元素:儿童缺微量元素如铁、钙、锌等时,补充时不可长期使用。最好到医院做生化检验,测定其血中含量,以调整补充量,血中含量正常时,停止服用。
(3)补品:儿童不宜常吃补品,摄取营养最重要的是均衡,任保一种营养物质摄入过剩,均会导致营养失衡。人参蜂王浆之类的补品,用多了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要避免滥用滋补品如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夏草等。
四、联合用药须注意的问题
药物种类不易过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不要联用可使毒性增加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氨基糖甙类药物)联用。用药后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寒颤、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身体不适,应立即停药,进行相应处理。
五、儿童不宜服用成人制剂
篇2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右美托咪定;儿茶酚胺;血流动力学;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及丙泊酚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清醒后,发生伤口疼痛的人数为2例,疼痛率为9.1%,对照组患者发生伤口疼痛的人数为10例,疼痛率为4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安全性高、预后效果好,但在实施麻醉时,变化、气腹建立及气管插管等都会使患者发生应激反应,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性,降低腹腔镜手术外源性应激反应,有效的麻醉显得十分重要,手术过程中理想的麻醉效果应该为患者意识完全消失,外源性刺激不能引发患者的应激反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
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效的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使去甲肾上腺素减少释放,进而发挥镇静、镇痛作用,也能减少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同时右美托咪定还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其他物的用量,明显减少心肌缺血的产生[2]。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能减少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清醒后发生伤口疼痛的人数较对照组少,血压、心率以及儿茶酚胺水平均较对照组稳定,说明右美托咪定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来说,能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儿茶酚胺水平的稳定。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作为腹腔镜手术麻醉辅助用药,能血,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持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因而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煜,张永福,赖国忠,劳建新,王琼,陈金海.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手术围术期血儿茶酚胺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2(02):119-122.
篇3
【关键词】教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教育,反思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证。现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例,对照《指南》,反思美术教育过程环节,从教学方法角度总结梳理。
在《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呢?并且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呢?这是教师需要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是否感受到美了?是否体验到美了?是否发现到美了?幼儿又是怎样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只注重了美术活动的结果,却忽视了重要的活动过程,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指南》的出台,为理解美术教育活动确定了重要的指导方向。现列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孩子们进行的几次美术教育活动案例,以此进行解析。
案例一: 美工活动“躺下来画的乐趣”。活动中教师将孩子分成了几组,每组派一个人当模特躺下来做动态姿势,另外一个孩子用粉笔沿身体轮廓画下来,接下来同组的孩子就利用搜集来的各种材料如“旧衣服、帽子、光盘、毛线、羽毛、纽扣”等废旧材料来装饰画像,此活动重在创意和趣味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及合作力,每位孩子都纷纷去看每组完成后的作品,然后每人一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讲出自己推选此作品的理由。在这节美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需在意所摆的姿态是否优美,让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不干涉孩子的想法。教师的放手给了孩子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孩子们愉快地创作出一幅幅鲜活、灵动、充满无限创意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边一组做了一个人骑在一把扫帚上,右手边还打了一把伞,创意十足;那边一组用的材料有小裤头,旧光盘、帽子,拼了一个穿着小裤头带着太阳帽,手里拿着手枪射击的男孩子,帅气极了!还有一组孩子利用奶粉勺、电灯泡和麦克风话筒拼成了一位“穿着裙子唱歌的小女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超前的想象力。每一个孩子在这次活动中都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去和同组的孩子合作。整节活动孩子们始终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在充满无限想象的空间中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案例二:美工活动“图腾创想”。就是教师带着班级的孩子参观了美术馆的图腾展后,孩子对图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带领孩子开展了以“图腾”为主题的一次美工创作活动,在欣赏、感知、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积极成功的体验。教师首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制作图腾都需要哪些材料来制作呢?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纸盒来做立体图腾”,还有的说:“可以用卫生纸里的芯粘在一起来做图腾” ,也有的说:“可以用方便面的碗来做图腾” 。就这样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图腾的主体。有了丰富的材料,使幼儿在制作图腾过程中有了更宽阔的选择空间,一个孩子兴奋地对教师说:“老师,你看我用油桶做的图腾头,用薯片做的身体,纸盒做的胳膊……”。孩子们不再满足用一种材料的组合,而各种综合材料的投放满足了孩子们创作的需求,更促进了孩子们发散思维的形成。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激烈碰撞,各抒己见!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活动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同伴互助,同伴解决不了的教师再介入。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动探索,相互交流,从而养成遇到问题尝试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篇4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需利用好环境资源对幼儿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支持,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创设让幼儿自主表现的情境,呵护稚嫩的创新幼苗和创新灵感,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活动。
【案例】在玩颜色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后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趁机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的剪好的各式服装,让孩子当“服装设计师”,自己调配颜色装饰服装。听,央央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橙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许多颜色呢。”金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看来,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自主性的创新活动。
二、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幼儿时期正是想象力发生和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且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经验的束缚,想象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
【案例】在绘画活动《蜜蜂采蜜》中,我先教孩子们画蜜蜂的线条,然后通过语言提示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的表现,敢于想敢于画。瞧,罗宇阳小朋友的画内容很多,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花朵,还有长得奇形怪状的小草,飞往不同方向的蜜蜂,最为突出的是他还给小蜜蜂穿上了各式各样的服装。我问他:“为什么你画的蜜蜂还穿着不同的衣服呢?”因为它们有男的有女的,有漂亮的有丑八怪。噢,原来是这样。来,咱们再看看田子辰的,不仅画了蜜蜂、花朵,还画了许多飞机,还有大小不一的桶子。“小田,你的画面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飞机啊?”“哦,这是采的蜜太多了,我派了飞机来运啊。你看桶子里还有好多蜂蜜呢!”孩子的想象真是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操作。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篇5
评价手段的选择影响着评价效果,其中评价维度的确立极为重要,要以体现儿童为本的思想为原则,以儿童的表现为评价核心。在此,笔者提供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以供参考。
1.儿童情感。此维度主要包括儿童的情绪表现和个性品质,通过活动现场观察:教师是否引导儿童正确地实现情绪情感体验,儿童是否合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的引导、矫正是否智慧、恰当。
案例:在一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小青蛙捉虫子”比赛,孩子们边跳边喊:“加油!加油!”当最后一名幼儿跳时,其他幼儿也没有了“加油!加油!”的呐喊声,而是在叽叽喳喳地嘲笑他。此时,教师说:“来,我们一起为他加油吧!”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喊起了“加油”。等他跳到终点后,教师说:“他虽然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但是他跳的动作很规范,并坚持跳了回来,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努力不放弃的精神,应该用掌声鼓励鼓励他。”此案例中教师的及时处理很恰当,既保护了那个幼儿的自尊心,又给其他幼儿以适宜的正面引导,使幼儿获得了情感体验。
2.儿童创造力。此维度主要是评价教师对儿童创造力的引导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从保护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开始。
案例:在一次活动中,教师说:“如果让你给卖火柴的小女孩送礼物,你会送什么礼物呢?”孩子们齐声说:“送汽车。”教师反问道:“送汽车现实吗?”孩子们又说:“送花。”教师追问道:“送花干什么,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这时有人笑着说:“送飞机。”教师反驳道:“你还送飞机,你能买得起吗?”……此案例中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想象说出想要送的礼物,但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为了得到自己预设的答案,就无情地压制了幼儿的想象力、自主性和美好的情感。
3.儿童合作能力。此维度主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儿童善于与伙伴交流、合作,是培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案例:在一次“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主动扮演家长角色,但“宝宝”这一角色都不愿意扮演。这次教师并没有强制哪个幼儿来扮演,而是说:“咱们的家庭里都有谁啊?”“有爸爸,有妈妈(奶奶、爷爷),还有我。”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师又说:“那么,如果没有宝宝,家庭人员还全吗?”“不全了。”孩子们回答。这时教师对进行角色扮演的三孩子说:“如果没人扮演宝宝的话,那么家庭就不完整了啊!咱们的游戏就不能做了啊!”这样,三个孩子又开始抢着扮演“宝宝”的角色了。教师接着说:“孩子们,我们如果一起做事的话,是不是都要积极做啊,要不任务就完成不了。”这里教师的引导就很有智慧,让幼儿得到了善于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体验。
4.儿童技能。此维度主要评价教师帮助儿童合理搭配、使用活动材料的能力,是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生活技能的一个方面。
案例:在一次利用积木、纸板搭建大桥活动时,一个小组搭建的桥总会倒塌,教师发现后就让他们一起回忆自己见过的桥,再拿出各种大桥的图片,提醒他们重点观察桥墩的构造,并和他们搭建的作品进行对比。终于有个孩子说:“桥的墩子都很粗壮结实,像一堵墙一样,我们这个桥的墩子不能用纸板,纸板太软,用积木肯定行。”此案例中教师没有对这组孩子作品的失败放弃不管,而是介入指导,做到了让幼儿合理使用材料、提高动手能力。
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不同的评价维度,再将不同的维度细化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如在“儿童技能”维度内容里具体细化为“建构技能、空间知觉、空间想象、技能迁移、活动合作”等评价标准。
篇6
关键词:科普资源;生成;案例
随着科普影视资源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许多的科学课程实践中,我们不仅进行预设课程,也生成了许许多多的课程。生成课程不同于预设课程,这是肯定的。但是,生成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课程呢?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用排除的方式,即用说明生成课程不是什么的方式来说明生成课程是什么。他强调,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也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所以,生成课程(呼应课程)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下面,是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生成的一些课程活动,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一:关于“动物的伞”的活动
这阶段,我们班在进行“伞的世界”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伞(布伞、绢伞、纸伞……)、制作各种各样的伞(硬板纸伞、蛋壳伞、绘画的伞、涂色的伞、粘贴的伞……)。我们把教室布置成“伞的王国”“伞的天地”。有一次,我组织孩子一起认识“像伞一样的蘑菇”。孩子们来了兴趣,不仅一下子认识了很多蘑菇种类,还突发奇想地说出了生活中各种像伞一样的东西,什么西瓜皮伞啊、树叶伞啊、荷叶伞啊……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他们的兴趣,我特地设计了“动物的伞”的语言活动。
活动开始,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地投入讲述活动。我用自己启发式的提问和各种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动画的内容。在多媒体动画有变化时,我又用鼓励、赞扬的方式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各种有趣的伞。活动的最后环节,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又展开想象,为各种小动物设计制作了不同的“伞”,进行了经验的迁移,想象力有了很好的发挥。
感悟:本次的生成活动,是我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时把握了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得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体验交往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交往,才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的社会性。
案例二:关于“认识手帕”的活动
上午,我在组织幼儿早锻炼、跑步时,不少孩子出了汗,有的还流着鼻涕,我马上展开“手帕的使用”问题的讨论。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之后,发现手帕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这样远比以往有计划的作业活动“认识手帕”时,利用儿歌、图画、猜谜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将手帕的用途向幼儿作详尽的介绍,并讲解、示范擦汗、擦鼻涕的正确方法要更能让幼儿掌握接受。
当教师发现孩子用不正确的方法擦汗、擦鼻涕时,就应及时随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它留给孩子的印象一定是很深的,也就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感悟:有时我们之所以会错过日常活动中这些大好的教育时机,是因为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而忽视了偶然事件中的随机教育。我们常说: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要随时关注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这其实就是生成课程的思想。如果我们教师的头脑里树立起了随机教育的观念,善于捕捉随机教育的机会,善于利用,那么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篇7
一、立足幼儿本体,探究“画错了”现象的原因
(一)成人权威下,忽视儿童画的“稚拙美”
3岁以后,随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涂鸦、绘画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影响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于是,作品中就出现了粗犷的线条、顿挫的图形、大小不一的色块等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幼儿绘画作品有的“稚拙”之美。但是,由于幼儿潜意识中对成人的崇拜,导致他们感受不到自身作品所特有的美。在绘画作品得不到成人认可的情况下,幼儿容易认为自己“画错了”。
(二)教师范例制约、幼儿急于求成导致“画错了”现象
相比小班,中、大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画错了”现象。进入中、大班后,幼儿的视野逐渐开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热衷于将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很多教师习惯使用范例引导幼儿绘画,由于受到范例的影响,幼儿的绘画行为往往以模仿为主,当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范例作比较后发现差距,恼羞之下就会发出“画错了”的声音,长期受范例影响的幼儿受挫感更强烈。此外,中、大班幼儿思维初具条理性,特别是大班幼儿能够初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创作。然而,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幼儿急于表现,缺乏思考,就导致了所画与所想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幼儿的挫败感油然而生――“老师,我画错了,怎么办?”
二、正视“画错了”现象,挖掘教育价值
当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求助于教师时,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经常是质问、批评:“好好的一张纸怎么被你画成这样了?”“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画?”“每个人只有一张纸,画错了你自己想办法!”等等。这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幼儿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容易降低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以至于幼儿不敢、厌恶绘画,久而久之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就退缩等问题。
孔起英老师在《〈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责无旁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画错了”其实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教师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指导的艺术,那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打消幼儿的受挫心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潜能。通过长时间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追踪,笔者总结了以下三方面,旨在挖掘“画错了”现象的教育价值。
(一)安慰鼓励――帮助幼儿打消顾虑,树立信心
幼儿的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活动,传达的是幼儿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是幼儿内心的喜怒哀乐及真情实感的流露,它没有程序化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且求助教师时,教师先安抚好幼儿的情绪,打消幼儿紧张、沮丧、受挫的心理;接着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再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让幼儿打消“画错了”的想法。例如,笔者会经常对出现“画错了”现象的幼儿说:“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是画出来的跟你想的有一点不一样而已,没关系的!”并且,笔者经常鼓励幼儿“画画不会有错误,大胆画,只要你画的时候感觉很好玩很开心就成功了!”“如果你画的跟你想的不一样, 别着急,可以通过想一想、变一变的办法让你的画更有趣!”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能够给予幼儿安全感,消除幼儿心中“如果画错怎么办”的顾虑,一段时间后发现,本班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自信、大胆。
(二)将错就错――借助“画错了”的画面,抓住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契机
除了语言安慰幼儿,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体验到解决“画错了”这一问题的成就感。最好的办法是当出现“画错了”现象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以此为契机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将错就错”。笔者通过本班幼儿的例子来阐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将错就错”。
案例1:草地上的蚂蚁(图1-3)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雯雯在蘸颜料的时候不小心在画纸面上滴了一个黑点,绿草中突然出现了黑色点点,雯雯看着这个黑点,难受得眼泪都快要落下来了,我看到了灵机一动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想一想,黑色的小点点可以变成什么呢?”在老师的一番启发下,雯雯把黑色的小点点变成了一只小蚂蚁,接着,雯雯展开想象――“蚂蚁皇后要过生日了,小蚂蚁们在草地上忙着准备食物、礼物”。顿时草地上多了一群小蚂蚁,有的在搬运西瓜,有的在搬蛋糕,有的找到了棒棒糖,有的在商量带什么礼物等等,形态各异,富有童趣。
案例2:涂鸦区――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图4-5)
大班区域活动中,小布选择了涂鸦区,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的孩子,只见他兴致勃勃地穿上防水服,拿起画笔二话不说开始在墙上“大显身手”。过了一会,他拿起布开始蹲下来擦墙壁,擦了半天,他皱着眉头找到我说:“老师,我画错了,我想把它擦掉,可是怎么擦也擦不掉,你能帮我吗?”我一看,墙壁上有一个紫色的圆圈,但是已经被擦得变成一个圆圆的色块。于是我问他:“你刚才想画的是什么呀?为什么要擦掉呢?”他说:“我一开始想画小熊,但是画得太偏下了,而且画太大了,颜色也选错了,我想用布擦干净,可是擦成这样,难看死了!”我明白了他所谓的“画错了”的含义,于是,我指着紫色的色块对他说:“老师觉得这个色块被你用布擦得好均匀呀,而且是紫色的,我很喜欢噢!我们一起想一想,这个像什么?可以变成小熊的什么呢?”这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一口气说了好多:“像一朵紫色的大花,也像气球、大饼,还像蛋糕!”我继续启发他:“像这么多东西呀!那你可以选一种小熊喜欢的,然后把它变出来!”最后,他选择了把紫色的色块变成蛋糕,他先用深色画出蛋糕花形的轮廓,再在里面加上花纹,甚至加上了蛋糕底座,还添画了小熊哥哥和小熊弟弟,以及将他自己画的范围用红色线条围住,作为小熊的家,最后,帮这幅作品取了个名字叫做《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区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小朋友一起欣赏了小布的涂鸦作品,小布跟大家分享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的过程。同时,我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发现,当画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只要肯动脑筋想一想,变一变,就能变成有趣的东西,而且能让画面更丰富。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将错就错”的方法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关注之上,主要通过语言启发让幼儿主动想象,进而创造性地进行添画,改变画面主题或者丰富画面情节,从而解决“画错了”的问题,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三)借形想象――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幼儿发散思维,破解“画错了”现象
进入大班后,幼儿美术创作的热情高涨,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想象力的发展,绘画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且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与预设基本吻合。但是,幼儿天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持久性也不强,“画错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常常发现幼儿画了几笔、不小心弄脏画纸等就将“画错了”的画纸束之高阁。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材料,还挫伤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如果能引导幼儿主动“将错就错”,把这些“画错了”的纸张加以利用,既能发展幼儿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想象创造的妙趣。“将错就错”的实质是借助幼儿认为“画错了”的笔触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有目的地设计、添画新的形象并且融入整个画面,应用的方法是“借形想象”。于是,笔者设计了集中教育活动――废纸创想画,引导幼儿利用有目的收集而来的废纸,即画了几笔不用的纸张,借助“借形想象――自由创作――交流分享”这一递进的过程,把“画错了”的纸张中的笔触、图形当作一个新的视觉起点,激发孩子们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进行绘画,巧妙地将“画错了”的纸张变身为画面丰富的作品。这样,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破解“画错了”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
三、预防“画错了”的现象,重塑幼儿绘画自信
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大班阶段,幼儿的书写技能处于形和字之间。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简单的符号、标志、图形记录下来,是幼儿活动的重要方式。
符号记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由幼儿的各自想象到群体认可的过程。学习使用符号记录,能帮助幼儿在学龄前阶段更好的自我表达,和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多角度互动交流,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倾听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前书写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
案例一:故事大王准备会
师: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幼:要感人。(教师画了一个流泪的眼睛。)
幼:要连贯。(教师画了一条波浪线。)
幼: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师幼共同商讨后,画了一个“问号”来表示。)
反思:教师在提问的同时,用师幼共同认可的符号记录下幼儿的发言,和幼儿之间形成一个应答式互动。这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为幼儿使用符号记录奠定基础。
案例二:“写”书
师:小乌龟到大海里去玩,迷路了。怎么“写”?
幼:先画一只乌龟,再画一个箭头指向用波浪表示的大海,就表示小乌龟到大海里去玩。
师:“迷路”用什么表示?
幼:画一只乌龟,在它身上打个叉。
幼:画一只乌龟,在它的头周围画一些星星,表示它迷路了。
幼:画一个迷宫,表示迷路……
迷宫的想法立刻得到全体幼儿的呼应,一致同意用迷宫表示。
反思:用符号“写”的形式,让幼儿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在与同伴互动的时候,其他幼儿认真听,使念者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提出“写”书的进一步要求:符号要让大家都看的懂,尽量用简单的线条。幼儿开始认真“写”书,然后拿着“写”的书和同伴交流,把“写”的念出来。这种“写”的书比“画”的书,更让幼儿感兴趣。
案例三: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准备阶段,幼儿提出要采访小学生和小学老师
幼儿为采访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写”下来,开始采访活动。一边念问题,一边将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回答记录下来。
反思: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幼儿已经能熟练掌握、运用符号记录的方法。在采访活动前,将问题用符号记录的方法“写”下来,既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问题,又可以消除一些消极的问题,使采访更有质量;而记录被采访者的话,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并使采访后的交流活动开展得更有效。这个过程,师幼之间的指导性互动已经转化为幼幼间的采访、记录和随后的交流式互动。
二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符号记录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它更好地促进了师幼、幼幼等多向互动。实践表明,符号记录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
1.有效促进以幼儿为主体的多向互动,增强幼儿的主动性在集中交流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符号记录的方法记录大家的发言。教师先以示范式互动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的经验,又对幼儿的发言形成“呼应式互动”,这样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倾听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经过协商式互动在符号的使用上,师幼之间达成共识,慢慢形成相对统一、简单的符号。而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幼幼互动十分活跃,幼儿用符号记录同伴的发言,而后又依据记录交流、汇报,便于教师了解与检查。
此外,教师还将符号记录运用于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各区角进区注意事项、绘画作品的下方等配上记录符号,将幼儿的记录创设成主题活动墙,使墙面会“说话”。还开展“宝宝日记”活动,让幼儿将一日活动的情况“写”下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孩子用符号记录教师的通知,回去转达给家长,受到了家长的欢迎,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与亲子互动。
2.符号记录运用到各领域活动中,有效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篇9
以前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示范一些画,但结果所有的画都是与我的同出一辙。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说是没动一点脑筋,面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代之以有利于发挥幼儿创造力的“感知――理解――创作”的模式。
起先,我仍出示范画,但到幼儿作画时,我就把画收起来。幼儿的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常常会添加其他内容。再过一段时间,我索性连范画都不拿出来了,让幼儿自选画,等他们完成了,我再把我的范画拿出来与他们比较,结果发现他们的画张张不同,每张画都有自己的特色。
幼儿还能看着画面讲一个个不同的故事,虽然这很有可能是我问他而即兴编出的故事,但那全是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像这种没有范例,但又有一定内容和范围的画,能表现出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应该给予保护、发展。
案例描述:
早上,我拉着我们班的“小火车”刚刚走到操场上,孩子们就四散跑开了。有几个孩子跑到操场上种的小树那儿看,还在不断地叫嚷,王雨跑过来:“老师,你看那是什么呀?”老师和他走到小朋友围着的小树前时发现,原来那里的牵牛花都开了,有小朋友说:“这是什么花呀?”其他的小朋友也都围过来问,我便告诉了他们,孩子们听得都很认真,还仔细地观察花。正当我为孩子们的态度暗暗高兴时,有一个小朋友一把摘下一朵花送给了我,我心中感到很高兴,但是摘花却是不对的,我接过花,隐藏着高兴的感觉,表现出很伤心的样子。孩子们很奇怪地看着我,我把花放在耳边,听了一会儿说:“牵牛花哭了,它对我说它很疼,他要死了。”有几个孩子急切地问,“为什么呀?”我说牵牛花的茎就是他的‘小嘴巴’,牵牛花用它吸收营养,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现在它的小嘴巴没有了,吃不到东西了,所以他要死了。我的话音刚落又一小朋友说:“那我们帮他按上吧!”我告诉他按不上了,就连医生也没办法了。小朋友接着说:“我不会再摘花了……”摘花的小朋友也说不摘了……
分析:
儿童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把近现代形态的成人科学传授给儿童,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儿童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而恰恰是保护童话,充分利用童话的发展功能。儿童是把童话的幻想形象作为鲜明的现实来感知和思考并由自己来创造的。创造幻想形象――这是使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
对于孩子们来说,空洞地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他们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接受,而且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如果使用一些“拟人”化童话色彩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去体会、去感知、去理解,就会有事半功倍地效果。老师只要做有心人,随时捕捉,随时参与,点滴渗透,就能为孩子们的个性、情感、社会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反思与思考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越是高深的学问越离不开想象的参与。
蝴蝶会唱歌,花儿会跳舞,星星是天空的孩子,雨滴是秋天的眼泪……这些都是小孩子才有的美丽幻想。
幼儿美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自己的稚嫩而纯真的内在情感。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其次,对作品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宜采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应从其个人的发展水平来评价;第三,尽量从正面评价所有幼儿的作品,千万别说“一点也不象”或类似的话。因为童年时代特有的想象、创造能力一经压制很难再萌发。
因此,不管幼儿画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应鼓励幼儿独立想象和创造,尽量与众不同,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因为一件作品在成人看来或许没什么,而孩子却是认真的。让孩子在幻想中创造自己的天空。
孩子在幻想中创造了自己的天空,幻想的天空有很多闪亮的星星,照亮着孩子成长的道路。
第一颗星星――想象力
幻想是想象的基础,善于幻想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拥有较丰富的想象力。
美术教育中语言要简练而准确,富形象性,要让孩子在有限的语言指导中发挥其形象思维。同时,教学语言通俗精炼却不能丧失科学性。如在讲解三原色――红黄蓝时,通过激趣导入:“小朋友,老师今天来给大家变个魔术,请注意:‘叮当法术变变变’用实验的方法,红黄蓝三杯水,分别从两个杯中倒出一半放入空杯中,变。”幼儿在老师富有童话色彩的讲授中很快就理解了其原理。教师也可用形象化的语言巩固知识――“我是紫葡萄,我有两个好朋友,分别是蓝哥哥和红姐姐,我是绿扁豆……”这样幼儿既轻松地接受了知识,又发展了其形象思维,这符合美术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第二颗星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幻想世界中,孩子可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体验喜怒哀乐以及遗憾、妒嫉、惊恐等种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情感。在孩子幻想世界中“粉墨登场”的大多是双亲、爷爷奶奶和最要好的小伙伴,当然更少不了孩子自己。而正是在一幕接一幕的“激情演出”中,亲情和友情在下意识中获得了体验和丰富。
美术教育具有极大的情境性,通过情境感染可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而情境的设计依赖于直观教具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教师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充分形象地表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之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如教授幼儿绘画“采蘑菇”,教师先用童话故事导入,用语言表述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描述富有直观性。又如“愉快的双休日”,教师通过充满真情实感,温和、活泼、欢快的语言组织幼儿进行一次主题谈话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亲切、熟悉,通过回忆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想象创造条件。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逐渐积累起大量感性知识的记忆汇总与提炼,想象也就随即实现了。
再如一次绘画活动中一个幼儿画5只苹果,其中有一只既小又涂上了蓝色,老师问苹果怎么会是蓝色的呢?幼儿说:“它还没熟透呢!是半生半熟的。”这样的想象是多么可贵!多么与众不同!
第三颗星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别以为孩子的幻想世界荒诞不经,其实这是帮助孩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课堂。要知道,正因为孩子的幻想世界可能无所不包,他们才可能遇到比现实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的问题或难题,而通过对假设问题或难题的解决,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获得提高。
绘画离不开想象和情感,情感常常是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的。为了强化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去感染幼儿,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炽热的情感,然后再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作画。
如“神秘的太空”,我们可以这样激情导入:“小朋友,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去太空旅游吧。看,静静的太空像一个温暖的家,闪烁的星星是无数熟睡的娃娃:月亮是辛勤而美丽的妈妈,她在细心观察这着自己的孩子,还用明亮的大眼睛、漂亮而神采奕奕的笑脸,热情欢迎着来自地球各个地方飞来的宇宙飞船,因为飞船里有地球外婆派去看望她的孩子们的使者,星星用甜蜜的微笑拥抱着慈祥的月亮妈妈。”在这段描述后,孩子们安静了,思考着,想象着。一会儿,老师才让幼儿动手作画,并给自己的画命名题目,有“太空之家”、“我是太空小客人”、“星空是我家”……一幅幅想象奇特的画出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各显其能,显露出各自的情感和个性特点,也表现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 空间设计 花园宝宝
因为儿子到了入托的年龄,笔者对住宅周边幼儿园做了一番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空间形态单调、简陋,无主题、无个性,缺乏人性化设计,室外环境单调乏味等。那么,怎样设计幼儿园空间环境才能更加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成长需求呢?笔者联想到了一部广受世界各国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花园宝宝》,也许从它那里能找到一些答案。
《花园宝宝》(英文译名:In the Night Garden) 是英国BBC出品的一档儿童电视节目,在世界各地大获成功,深受儿童喜爱。《花园宝宝》正是运用了符合儿童对事物认知发展的元素,包括儿童喜爱的色彩、元素、形式等,一切都围绕着它的主体对象――儿童,想他们之所想,行他们之所行,寓教于乐,同时添加一些创意和惊喜。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空间环境时,以儿童的心理认知为主体创作思想,灵活运用儿童认知的元素,势必会设计出成功的案例。
一、儿童心理及行为
(一)想象力
儿童应该是最具想象力的群体,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全面,也不俗套。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或疑惑时,会进行想象,得出大人所想象不到的答案,这就叫由想象得出的创意。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被激发时才会被使用,才会被一直延续和提升。可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模仿心理
儿童喜欢模仿,模仿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与成就感。设计师如果能较好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学习力和行动能力。
(三)好动心理
儿童天生就是好动的、精力充沛的,在游玩活动中可以建立主动性和自信心。由于以往幼儿园常常注重儿童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使得儿童经常出现胆小、懦弱、依赖成人、缺乏勇气和自信等弱点。
(四)喜欢户外
儿童会走路以后对户外、大自然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喜欢接触自然,对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精神。设计师应抓住儿童这一特征去设计幼儿园的室外空间环境,将自然与教育、娱乐与学习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游戏性设计原则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花园宝宝》的情节如果用一个字代替,就是玩。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空间环境时,一定要满足儿童玩的需求。玩是儿童最能投入的工作,通过游戏他们懂得与人相处,并获得最初的集体生活经验与认识自然、社会的能力。可以在活动区或游戏区摆放一些可以随意组装的玩具部件,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进行拼装组合,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发育、促进智力发育。
三、空间设计要素
了解了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本着游戏的原则,结合空间设计要素,将幼儿园空间设计与之相关的设计要素总结如下:
(一)色彩
幼儿园空间中的色彩设计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同阶段的儿童对空间色彩的感受有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儿童设计所处的空间色彩。如小班和大班的色彩应有所不同,小班的色彩更加鲜艳多变,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周围充满了好奇,色彩可以引导、激发他们,给他们带来新鲜和乐趣;休闲区和阅读区的色彩就应该淡雅一些,纯度稍低一些,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舒缓。
虽然儿童喜欢鲜艳的颜色,很多幼儿园也都有鲜艳的颜色,但是大面积的高纯度对比色,充满整个视野,甚至有些对比面积和纯度毫不讲究,以至于形成视觉污染。世间万物都是和谐平衡的,色彩亦如此,幼儿园要给孩子提供发现美的机会并保护他们的眼睛,所以幼儿园的空间色彩就必须是有规律、有节奏、有美感的。
《花园宝宝》的色彩主要以绿色为主,大多数画面都是以绿色的草地、树林为背景,搭配上一些彩色的植物或卡通元素。画面中的绿色面积大概占总体面积的80%至90%,其他鲜艳的彩色占10%至20%。绿色能够缓解视觉疲劳,能有效地保护儿童的眼睛。因此,笔者建议在做幼儿园室外空间设计的时候也以绿色为主,一些鲜艳的色彩为辅。如,室外空间地面铺装绿色的地毯,与砖块局部进行色彩对比调和,给儿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不至于产生视觉疲劳。
(二)造型元素
幼儿园的造型元素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儿童的人体工程学;二是要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一个成功的设计,正如毕加索的抽象画那样,绝不是单纯的具象借用。家具的造型可以是各种仿生体,也可以是结构主义的再造体,同时要注意其色彩与整体空间色彩的统一协调。《花园宝宝》中的飞飞鱼、叮叮车,就属于结构主义的再造体,现实生活中绝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东西,正是这一点激发了儿童的无限兴趣。我们可以给儿童设计可爱的蘑菇小软凳、像月亮小船一样的午睡小床等。
(三)质感设计
6岁之前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认识环境事物时喜欢通过触摸得到第一体验。在儿童神经发育的这一阶段,通过对不同材质进行触摸体验,可以促进智力发展。不同的材质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还可以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愉悦体验。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空间中一些大的界面时,如墙体,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利用一些不同质感的材料进行装饰,并形成有趣图案,从而丰富儿童的触摸体验。此外,在设计一些独立物体时,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质感,来增强其空间感受能力,如棉花糖小沙发,会变硬的毛毛虫等。儿童通过对不同材料质感的体验,会大幅度地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