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

篇1

关键词:学生管理 教育 关爱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0-01

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是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尤为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多年来,笔者对学生管理深有感触,下面就学生管理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在教学中将爱与严紧密结合

马克思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在中学生这个群体中,他们的个性、自尊心很强,不容易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男生尤为突出,但是他们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老师要有宽容、鼓励和赞赏的态度,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以润物无声的关爱,悄悄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收服那一颗颗倔强的心。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犯错误。因此,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学生严格管理绝不是所谓的“打是亲,骂是爱”,也不是任意从人格、身心等方面对学生实行暴打谩骂,而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严而有度,宽而有节,既不上纲上线,也不姑息纵容。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应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偏心,不徇私,言行一致,公平合理,不让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良好运行。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今,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人民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人们有一种“向钱看”的观念,这对在校读书的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不把读书当回事,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得过且过,这无疑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面对学生,以学生为本,通过本校中考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现身说法,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乐学、好学、善学,不断追求上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人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唤醒。教育过程不仅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的内部力量”。这句话意义很深刻,很有道理。学生不是一个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火把。即使年龄较小的学生,也是具有个人和个体主体性的个体,是一个需要引领和唤醒其主体性的“大小人”。因此尊重个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使他们轻松地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清除厌学心理。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必须一视同仁,对成绩好的学生不包庇纵容,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挖苦讽刺,保证学生在人格上平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受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为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校要着重抓日常习惯规范的养成教育。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几个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育、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学生的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并且要常抓不懈,坏习惯要趁早根除。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pbl教学法 思想政治 理论课

现代教育应当是以德为先,主张把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的人放在第一位。政治思想素质是人的导向系统和动力系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是合格大学生的标志,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因此成为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要求。pbl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里的教学,成功架起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达到了迅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采取“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问题、教师总结的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一些原理、规律的认识,把握其内在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把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怎样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客观的案例中抽象出真理的颗粒,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在。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将原理和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pbl教学模式,并具体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pbl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承担了我校“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在秉呈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尝试运用了pbl的教学法,具体运用如下:

1.问题设计是关键。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核心在于“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等都会影响pbl教学的效果。为此,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征集问题:一是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大纲,要预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时代背景、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及现实中一些现象的收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想法。二是在新课前给出案例,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从中挖掘其隐含的思想,运用所学专业的新知识和新动向开拓思维,创新思路。比如在产生背景中讲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时,可以要求学生去收集他们的一些经典论述、同时代政论者的评述、西方人的观点等,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品格和人格魅力,理解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创立了,实现了人类思想上伟大的革命变革。另外,通过西方人的一些评述,更进一步证实了理论的时代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坚定了理想信念。

2.课堂讨论是手段。pbl要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此,可在征集的基础之上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阐述讨论结果,表达思想;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和交流,使知识更加系统,从中选择最优答案,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收获的快乐。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qq,msn,email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可以扩大同学知识面,把横向的知识串成面,把纵向的知识串成线,横向与纵向互相交错,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讲确立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生态度的内涵和类型、人生的境遇和机遇、怎样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可以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在课前留下作业,要求每位同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应该怎样面对复杂的人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参加在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分组发言、个人发言,使同学们了解态度决定人生境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完善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养成追求卓著的精神。

3.教师的提炼和概括是归宿。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研究,要驾驭课堂的发展进程,尽可能营造出活跃的讨论气氛,合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储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理论。最后,教师要给予认真细致的总结,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就本次授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阐明正确的观点和重点掌握的要点。

三、pbl教学中所存在的应用问题

通过座谈、个别谈心、毕业生跟踪信息的方式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pbl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教学,确实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pbl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为此,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维、协调能力等都要有高层次的水平和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还应掌握调动和引导讨论气氛的技巧,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教会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及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渠道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现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有效实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是一个平等的群体,不存在身份高低贵贱之分,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积极引导,重视教与学的新文化观念,将培养未来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意图和信念,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效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认识到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教师通过引导,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偏重学术转变为全人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通过实际的例子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构建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思想政治方面的不足,加强自身思想及道德观的培养,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品质。

二、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的网络

对教材的把握首先应对教材知识的网络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以便于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先把知识网络图画出让学生熟悉,学生往往对教师给出的知识网络印象不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反其道行之,先让学生自己看书预习并整理,自己去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几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自己画出网络构建,使学生对教材的基本框架有了一定了解,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每进行一个章节的学习后,可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对所学章节的知识进行梳理,理出纲要网络,以此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可将优秀的作业给予展览表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三、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不仅仅需要学习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穿插情感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及义务。情景教学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对这个特殊情景的分析及讨论,并对此加以评判,从而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在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时,让学生首先从理论上明确了“战后六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同时通过多媒体介绍了几幅苦难的非洲的照片,特别是凯文卡特拍摄的照片——“饥饿的苏丹”(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引发了学生的惊叹,老师适时给以点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尽而激发其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所设置的情境,应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特定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对掌握正确理论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四、有效教学拓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授,还应注重有效地教学拓展,例如在课堂上渗透社会热点问题,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拓展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可以相互讨论,合作完成,教师进行点拨补充,可从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针对训练检验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将课堂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还能强化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地加以改善,最终使学生的各种优秀素养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例如与学生在网络社区上加以互动,设立“BBS论坛”,对社会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收集思想信息,对学生进行隐性地引导,塑造一种对人切实关心、循循善诱、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形象,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入脑入心,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语

瑞士的教育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地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理念创新

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创新,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建设具有学习特色、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特点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是全面育人的整体实践。以此为指导,既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也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以教育为目的,塑造大学生的高尚精神,用优秀的作品来鼓励大学生。从教育的途径考虑,管理、服务、教学等都要育人,这就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思想政治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从而渗透到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等方面,以立体化、全方位、整体格局育人。

2.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就是要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由于核心机制体系是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时代性比较强,因此以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具有创新性。以为指导,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追求中国梦,这为先进文化明确了方向,反映了当代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内涵十分丰富的有机整体。

3.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其受教育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重点,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行动指导是指导思想。这既为大学生明确了加强时代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还与封闭的思想观念、僵化的思维模式、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提供了划清界限的参照。

4.目标创新和方法创新

目标创新就是说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服务并服从党的意识形态为目标,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方法创新就是指对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有所创新。党的十提出要将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教材推广到课堂上并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且提出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践行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为如何帮助大学生处处理好人际关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提出了方法。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人性及其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关系、群体秩序和个人需求的关系、未来需求和现时需求的关系、深层次的自尊需求和表面物质需求的关系。

2.结合整体教育与分层教育

在用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整体性出发,结合学生不同的思想水平进行教育。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总的思想主导,结合学生的多样性,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针对其个性特征、专业特征和群体特征进行分层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因业施教、因群施教,合理安排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专业化的负担和跟踪式的培养,搭建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的教育引导。

3.向其纵向和横向进程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融入就是要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在深度方面是指要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分阶段的教育,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使核心价值体系固化在其头脑中;在广度方面就是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的一体化,具有包容性和层次性,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优势对学生进行熏陶。

三、小结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从理念、理论、方法、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最后提出了二者在融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耀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2,9,(1),40―42。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作用;实践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加工制造等产业继续高技能工人。而我国普通大学培养的的大学毕业生无法从事胜任高技能技术岗位,这就把重任压在了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身上。然而目前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究其原因是培养的学生并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针对现实的情况,各个院校积极地采取了各项举措,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课正式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1 将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相融合,促进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核心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控制的,而学生行动的落脚点恰恰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课上,因为这是高职院校最终的目的。因此,用哲学的观点解决意识与实践的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与实践课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才会使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而不是觉得政治课毫无意义可言。

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引导作用,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们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再高,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而可能会危害国家与社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大部分学生未接触社会,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思想单一,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同时,大部分学生兴趣广泛但是目标不定,思想往往容易出现偏激,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知识、能力、觉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将三者相互融合是每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既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而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够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人生道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视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在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的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知识的运作,在繁杂的社会中分析和总结出真理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 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使抽象的东西变为立体的东西。学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喜欢争论探讨,但因阅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行。因此,不但要激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掌握好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能力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对实际问题就难以做出鉴别和判断。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讲一些概念原理,不仅枯燥无味,学生思维觉悟的也不会提高,甚至连基础知识本身是否掌握都是一个问题。因而要用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使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最后,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老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应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熟练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树立起对学生有感召力的形象。

4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政治课教育与工学教育的关系,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最主要的目的。需求促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达到学习效果、促进能力形成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排除干扰,提高效率。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在情趣共具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科学的方法引入到竞争机制中去,使之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进行了探索,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还需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促进学生质量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突发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学校已经不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学生更为关注社会上的“新鲜”事情,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突发事件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及政治信仰等方面有所冲击,需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可利用这一非常态的情境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稳定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类工作的必要前提,其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及矛盾、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生命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动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开展社会动员,集中对抗突发事件,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考验,不会恶意传播谣言,守住做人的底线。

突发事件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的主要手段。首先,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和规范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和行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就需要借助危机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在危机中锻炼品质。第二,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件契机。有时社会常态下难以调解的矛盾,在非常态的环境中得以解决。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人们过于关注矛盾冲突,突发事件爆发后,人们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上来,原本冲突得以缓解。第三,突发事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突发事件,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基于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内心会对危机产生恐惧。就目前学生表现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难以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应对事件过程的缺失和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方面,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所缺失。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功能,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更为注重突发事件后的应对,忽略了突发事件前的预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所缺失,不注重对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舆情的监控,微小的舆情被传播异化后,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慌乱。这些负面的言论在校园中传播,会在学生中产生恶劣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搜集与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变化,对学生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控,当前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不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关注灾害的控制、人员抢救、经费筹措等方面,而对思想教育、心理救助、行为矫正等方面有所忽视。在事件发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缺位状态,事件发生时,学校往往会采用行政命令,容易忽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结果导致学生反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引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发生。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带来谣言与恐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班级会议为主的方式开展,对谣言则采取“冷处理”,较少出面澄清,也较少听取学生对事件的看法,缺乏及时的信息及反馈的渠道。在突发事件后,不仅会产生直接的物质影响,还会产生精神影响,而精神影响则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精神打击,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人们对此也不够重视,事件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做表面工作,不能针对事件实质来开展教育活动,难以发挥恢复和安抚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应急教育知识没有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乏长期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导致突发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陷入被动中。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基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正在趋于递进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诉求,最终要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然灾害、安全事件等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指导学生冷静处理和有效规避危险。具体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分为生命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教育,要让学生热爱生命,避免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产生心理问题、行为失控;另一方面,生存能力教育,让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从学生行为上控制,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疏散内心压抑与恐惧,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后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维护党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

奉献教育。自然灾害、民族危难、社会动荡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实现意识。奉献教育是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社会认同感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采用社会实践来实现自我价值、反哺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少事件的危害,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被社会认同的感觉,在奉献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快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在事件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调解三个阶段都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突发事件中,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首先,要把突发事件案例纳入课堂教育。学校是以教学工作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承担着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任务。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和改进教育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手段。将突发事件等热点案例带入课堂、写进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其次,运用活动载体来开展体验学习活动。情感体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等体验性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意识。第三,利用网络教育工具来强化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性的网络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内介入,及时开展网络教育能更为优化教育效果。第四,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阶段式干预。要针对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来对学生积极疏导、耐心劝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尤其是对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反复或连锁反应的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干预。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茂涛:《浅析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②程宝洪:《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探析》,《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篇7

(一)实现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揭示了诸多教育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应用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学教育作为辅助。通过文学蕴藏的巨大能力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文学教育,因此,思想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文学教育发展。第一,将文学教育积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会增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头道德逐渐变成生动的文学形象[1]。第二,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受教者实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纵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覆盖。第三,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虚拟社会,对受教者有一定的参照作用,能提供独特的社会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终围绕着一种教育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发受教者的感性认知,能通过感悟和思考体会文学教育的思想内涵。文学教育的氛围要建立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基础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学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学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适应文学教育的新发展方向。总之,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能使得文学教育环境和途径更加顺畅,实现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视文学阅读

经典是通过积淀和时空转换诞生的。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如,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文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品读,使得受教者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灵的对碰中提升智慧增强情感体会[3]。由于文学作文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探知人性的光辉和魅力,也能促进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综合全面发展。重视文学经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从丰富的内涵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潜移默化的实现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文学经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灵与作者心灵实践激情的对碰和交流,唤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识氛围迈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陶冶和创造启迪。同时,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学经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过渡。让文学教育成为一种知识、一种经验、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缺乏层次,直接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填鸭式的教育很难让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遥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开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从而导致受教者忽视了人生态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空间。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学教育发展。将人文内容以及审美内容传授给受教者,使之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欣赏水平及认知水平。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受教者的文学素养,激发人生观的养成,提升人格素养。为了避免文学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给课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学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视主体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内容的吸收,摆脱传统填鸭式传授模式[5]。

二、重构文学教育

(一)重塑文学教育理念

通过分析文学教育内涵发现,改变文学教育现状走出困境,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文学即人学的卓识来丰富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强化文学教育就是在强调立人和育人教育。要体现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导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陶冶受教者情操,丰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文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必须要围绕文学教育特性,注重文学教育审美回归,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现实理想。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练,使得人格构建成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文学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导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学性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文学教育目标和方向。因此,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归文学教育人文性

新课改以后,强调文学教育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学价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这也是重构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是人对环境的体验也是人对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学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构要素。当有高学历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蛮人聚集的荒野。这句话说得就是文学需要人文性回归,作为一种精神来陶冶情操慰藉心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让受教者在接受文学教育过程中充满灵性与激情、感悟,积极体会生命价值并对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的熏陶和渗透。因此,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心灵修养后,完善文学教育人文性。文学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义误区的,是承载着培养人类素养的重任,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学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型,因为精神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渲染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也会形成有机结合,并最终成为教学亮点[7]。

(三)改善文学教育模式

传统文学教育模式过度肢解化,因此要实现文学教育目标必须重构文化教育模式,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并从中感知生命体会生命,了解文学中包藏的愉悦体验,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学导向。由于人文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属性。因此,改善文学教育模式首先要从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发挥文学魅力避免失去文学韵味。构建充满活力且开放的文学教育体系。使得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拓展视野[8]。第一,文学素养的丰富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因此,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教育课题并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灵上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学教育形式,坚持个体理解感悟原则,遵循个体体会和意会规律,从动态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情韵和风格魅力,做到抛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无定法却选择又发。文学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角度出发,在受教者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发挥受教者的潜能张扬其个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终增强生命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博客;大学教育;思想政治

网络时代,博客用户大幅增长。对于大学生用户来说,博客畅通了多元化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能够在心理健康疏导、拓宽眼界、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沟通交流和海量的各类信息中也隐藏着一些隐患,这一新载体体现着革新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消减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博客。

1博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1.1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课堂拓展向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使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于社会,课堂上宣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领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并用所学理论和精神指导实际的人生。博客具有随时随地快捷浏览和交流的特点,能够在一定成度上顺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客可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教育大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

1.2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平等高效的互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大主体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能够优化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堂上受到课堂时间短、高校扩招班额过大等条件局限,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滞后。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政治教育通过博客突破“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不为时间、地点、场合所制约,能够实现平等、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动,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博客中,学生能够以虚拟身份相对自由的发表观点、记录心情、选择博客版式。教育者能够从这些细节深入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变化、各自的性格特点,在进形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据此因材施教。

1.3架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阶梯

博客能够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使专业学科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传递、资源获得、学术成果讨论更加及时,提升了专业发展的时效性。博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渠道,即大众传播媒体,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新媒体产生碰撞与融合,引发了诸多新思想、新创意的“火花”,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了新的思考、研讨方向。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突破,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议题。

1.4提升大学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

博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个渠道突显了民主精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具体阐释。不仅改良了以往只有教育者作为信息来源的单一渠道,使每个受教育者也能够随时分享自己获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和学习心得,而且受教育者个体间互相影响,教育影响更加多元化、广覆盖。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延续,而且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特点,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兴趣和好感,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

2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2.1博客上信息杂乱,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博客作为综合复杂的网络系统,其网站上展示着各类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官方观点与民间声音、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混杂,共同构成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正处于从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阶段。部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定型,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原本在课堂上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存在冲击。

2.2传媒大众化,挑战教育者权威性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知识传播、道德教化上处于权威。以博客为代表的传媒大众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量,展现了不同立场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较快的特点,在传媒大众化的风潮中首当其冲。大学生可能掌握更多的各类信息,关注到教育者忽略的知识和内容。在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撼动,大学生容易对教师观点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3扬长避短用博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宏观上完善制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博客使用制度是妥善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要对思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学工作,给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应当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博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会。建立校内博客工作小组,有针对性的负责博客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优化博客体系、充实博客内容、保证博客质量。建立教育对象的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使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之间,也应当适时交流博客的使用经验、教育心得体会、学术成果等,分期定时向学校提交教学报告,汇报在思想政教育领域使用博客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3.2微观上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促进有效交流

除了统一的校园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博客中,应当以专业知识和校园动态作为吸引,精选正能量的资料与学生共享,辅以相关教育实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教育者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论点、分享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和资料、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思,以身作则,以自身形象作为教育影响的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由此,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博客是双向反馈的渠道,学生在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4结论

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众媒体应给予充分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利用博客等新渠道开展教育工作,并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博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玉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几点认识[J].前沿,2013(6):46-4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67 ― 02

大学生属于国家高素质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均能够反映出其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对构建和谐主义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国内各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工作,积极地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在满足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大学思政课实效性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关系探讨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会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地点、不同学生群体而被赋予着不同的实质性质与涵义,而目前能够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则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按照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科学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落实一系列教育诉求解决工作,从而让教育对象逐渐形成教学规划中预期既定的思想品德树立效果,不断让教育对象养成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行为模式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利用教育所特有的影响力量,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对当代教育对象进行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水平,逐渐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逐渐符合、贴近当代社会一定阶层所需要的品质标准。

1.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事实上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类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可用的教学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长期性的教学项目,并且使其能够产生较佳的、可靠的教学成果。而笔者则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是指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道德品质要求逐渐转变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具体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实际程度,也由此可见教育对象把社会对其的道德品质要求转化成自身道德素质所涵盖的思想认知是全面提升当代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有效地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前提,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程度。

2.目前大学思政课实效性落实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现阶段国内不少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性知识与理念存在着了解不深入、认识不清晰的问题,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性质特质一无所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现阶段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予了较低的综合性评价,认为其仅仅是传播思想理念的一种形式,实质上并不存在一定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性原因是当代高校在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并没有基于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项目的,比如部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参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征,仍然沿用着传统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呈现出单向传输知识形势,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教育对象深入理解与探索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难以认识与感悟思政课程的实质含义,甚至会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厌恶的学习心理,也因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偏低的局面。很多情况下,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能够让课程通过率有所保证,在教学方式选择层面上没有有效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仅仅通过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记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而学生为了处理应试化教学项目,普遍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记入脑中,可是他们仅仅记住了理论知识,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感受与体会思想政治理念,因此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应用理论知识。为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当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之上,结合目前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逐步增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3.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研究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深入地了解与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需求、时代特点与社会要求,有效地选择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要实时地对大学生所提出的不合理需求给予正确的指导工作。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3.1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大学思政课开展原则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事业开展一系列教学项目都务必要遵循的落实原则,其能够直接关系到教学项目能否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能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落实质量与效果。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体,是提升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而我们深化改革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实质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落实原则,将学生当作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领悟过程的主体,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学生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综合性素质,而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唯有如此方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落实队伍当中,有效增强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

3.2根据大学生需求层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落实大学思政教育课程

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得出,人的需求层次按照由低至高的顺序能够划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用需求,而所谓的生存需求是指人们对能够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物质性追求,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这一生存需求着手,灵活运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增强人的基本生活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但是人的进步与发展并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的物质追求层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大学生提供适当地指导意见,让他们逐步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谓的发展需求是指能够有效促进人道德品质与行为模式发展的需求,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当通过为当代学生提供强而有力的政治方向指导、有效限制学生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创造性精神能力、培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等一系列方式与渠道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而所谓的享用需求其实是指个体获取一定需要或者某种愿望,且能够从其中感受快乐、体会满足、领略充实,最终使得自身的精神层次得到满足的一种需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地发展与培养学生个体的品质德行,且要科学有效地满足每一学生主体的层次需求,持续性地激发起学生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热情,从而逐步增强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3.3充分利用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落实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均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眼光面对世界、以变化角度观察问题、以进步理念处理问题。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也处于时刻变化发展的状态,所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地了解与掌握人需求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并结合时展特点与产物,行之有效地落实特具当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的日新月异促使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由目前大学生主要需求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将网络要素逐渐渗透至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且在学生所能够接触的互联网模块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而让学生在运用网络期间潜移默化地感受、领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影响,且逐渐改善自身的行为举止与语言对话,从而有效地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4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为大学生不合理需求提供恰当、有效的指导意见

大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积极恰当的的特征,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伴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蓬勃发展的步伐,且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市场经济恶性竞争局面的影响作用,一些不良、消极、不合理的需求就逐渐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滋生。例如不劳而获、学习散漫、生活挥霍、偷窃隐私、行为造假等一系列消极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对以上不良行为与发展需求进行适当地评论,并为广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恰当的指导意见,从而让他们逐渐关注与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且逐步使其发展成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合理需求。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最大限度上展现自身功能与性质,就务必从当代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需求着手,不仅要制定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还要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层次,让自身能够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中同时满足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且将其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不断实现创新教学、增加人文关怀,从而逐步提升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实现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李伟.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2,(06).

〔2〕 林琳. 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3〕 王欢,刘天宇.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 新西部:下旬,2011,(08).

〔4〕 尹倩. 《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教学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5〕 齐晓安. 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冲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性格容易冲动,加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流动和共享速度加快,但目前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缺乏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获取者,就更加容易受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刚刚新建的本科院校,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合适的氛围熏陶,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学人员人数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发展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时候虽然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也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视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和一些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学工作人员较少,所以无论在人员配置上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都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建设一支包括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以及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高、组织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队伍组建完成之后,必须加强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思想水平,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激励与淘汰的机制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追求上进,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模式,更加重视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积极地暗示和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将学生推向社会这个“第二课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二是积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发挥学校广播电台、校园网主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舆论导向作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作用。第三个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误导。

四、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单单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上,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上。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学校更应该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实习、培训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在大学生就业之后,学校应积极与已就业的大学生取得联系,通过大学生的反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加合适的人才。最后,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五、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新建本科院校很容易将发展目标定格在追求名校的脚步上,重复着别人的工作,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本校实际,挖掘历史,传承优良传统,抓住学校特色,积极营造属于自己的、有着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才是生机勃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深厚底蕴的。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六、结语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正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探析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2-73.

[2]李昌武.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49-51.

[3]吉晓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6(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