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健康与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亚健康与疾病

篇1

【关键词】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职业病;影响因素

亚健康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症”,该症是一种存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这种变化是非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致使很大一部分医护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导致护理人员中患职业病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1]。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与职业病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本文将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随机抽取的80位身体健康的护理人员进行亚健康状态的抽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探讨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随机抽取的80位身体健康的护理人员,参加工作三年以上,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为34±3.5岁。调查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取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对我院80位护理人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人员的现场指导下进行填写,现场回收。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问卷78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问卷调查回收率为93.8%。

1.2.2 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4题)、身体亚健康症状(8题)、心理亚健康状况(6题)、社会关系亚健康症状(4题)等方面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1.2.3 影响因素选项 整个调查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的题目中均设有四个等级的选项:无、偶尔出现(1-2d周)、经常出现(3-5d周)、频繁出现(6-8d周)。

1.3 评价指标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判断依据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制定的亚健康判定标准:个体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不适状态或适应减退,但不影响正常工作;无重大器官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有明确非重大器官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但无需用药,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了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护理人员的亚健康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调查显示问卷的重测信度Cronbach’a>0.7。

2 结 果

2.1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

2.1.1 据调查的75位护理人员中,70名存在亚健康状态的明显症状,占总数的93%,其中8项关于身体亚健康症状的题目中,出现较多的症状表现为无力、疲倦、头痛、视疲劳、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身体症状。

2.1.2 关于心理亚健康症状的题目中,集中出现的症状为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焦虑感、生活无趣等症状。

2.1.3 关于社会关系亚健康症状的题目中,集中出现的症状为职业紧张、人际关系焦虑、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等症状。

2.2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影响因素漏选结果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8项结果(P

3 讨 论

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与职业病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医护人员经常夜班,休息和进餐的规律性差,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和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亚健康症状。应指导医护人员培养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做到按时进餐,保证睡眠时间,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多到户外进行一些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体质,保持身心愉悦。医院方面也应该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做到劳逸结合。还要针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心理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2]。此外,对长期接触有毒药品、消毒剂、辐射源和噪音的护理人员,医院应加强教育,给予必要的防护,减少对护理人员不必要的危害[3]。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在护理人员中非常普遍并极容易引发相关的职业病,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P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培养自身的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进餐规律性,加强锻炼。医院方面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防护。可以大大降低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利芬.综合医院护士亚健康状态与健康行为关系的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2011,08(06):122-124.

篇2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为广泛的疾病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分为3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的炎热起来。由于温度高,人的周身血管舒张,又轻易出汗,因此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会有所降低,血压下降很容易使高血压病人麻痹粗心。同时,夏季大部分人睡眠质量下降,易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致使夜间血压升高,有可能引发出血性中风。天热多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血压骤降,也易致缺血性中风。

因此,夏季高血压病人不仅要通过科学服用降压药物,还要注意夏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采用积极对策,平安度夏。那么,夏季高血压病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要注意温度

室内空调温度不可调过低。由于室外炎热,如果把空调温度开得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这样一热一冷,血管会从本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变成收缩状态,在空调房间里逗留时间长了,再一出门就是热浪扑面,血管又会扩张,这样血压就不停地在波动,势必难以控制。

2要注意日常起居,作息要有规律

夏季由于酷热,病人晚间入睡较晚,早晨起床又比较早,导致夏季睡眠减少,睡眠质量下降,从而易引发夜间血压增高,血压波动较大,加重了心脑血管的损害。因此高血压病人夏季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可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不足。

3要注意补充水分

夏季由于天热,出汗较多,血液易浓缩,易引发血栓产生。所以,高血压病人在夏季首先要重视补充足够的水分,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补水要注意“少量多次”,预防一次摄入大量水分,导致心脏、肾脏负担过重。另外,高血压者轻易在清晨发生中风和心脏病,有研究认为与夜间缺水有关。所以,半夜醒来时适量进点水,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

4根据血压调整药量

在炎热的夏季,高血压病人要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及时告知医生。不能自己随意改变用药,如果血压已偏低还是服用冬天的药量,势必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因此,应有医生根据血压测量的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5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烟、酒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嗜烟、酒有增加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可能。要低盐清淡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6适量运动

运动对高血压非常重要。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①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②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③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④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等。⑤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篇3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612-01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且可引起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危害较大。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降低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今社会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住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取2009年6月~2011年8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其中符合高血压病诊断的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29岁,最大81岁,平均为53.7岁。健康教育组61人,其中高血压1级患者30例,高血压2级患者19例,高血压3级患者11例;未接受健康教育组61例,高血压1级患者31例,高血压2级患者20例,高血压3级患者10例。

2 方法

2.1 通过了解患者年龄、体重、生命体征、文化程度、职业、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状况、性格等项目, 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的影响。

2.2 对观察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是让患者了解血压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自我保健知识、目前高血压防治误区、坚持用药的意义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对现存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疏导。

2.3 收集资料、病情估计:对确立高血压病诊断者发放问卷,包括生活、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当场收回问卷。

2.4 建立综合病案:归纳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5 制定计划:根据高血压病人分类制定教育计划。教育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心理调护,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适度饮酒;按时按量服药及注意事项,定时测量血压;早发现并发症的相关征兆。

2.6 教育内容

2.6.1 休息和运动: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起床时应缓慢,先平静会儿。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和用脑过度,可以干适度的家务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做渐进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避免举重物和做等长运动。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2.6.2 合理膳食,调整饮食结构

2.6.2.1 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为3~5g,应避免食用罐头、盒装和一些冷冻食品以及腌制、熏烤的鱼、肉产品。因长期进食过咸、含钠量高的食品易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动脉壁水钠增多,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血压上升。含钠量多的食物有味精、饮料、调料、腌菜、酱油等。

2.6.2.2 低脂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动物油、蛋黄、猪肉、牛肉,以免造成血脂、血胆固醇增高而沉积于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同时注意忌烟、酒,适当饮水,多食水果、蔬菜、杂粮等粗纤维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2.6.2.3 减肥和低热量饮食:肥胖者应节制食量,逐渐减轻体重,忌暴饮暴食,进餐时先吃蔬菜或喝汤;少喝或不喝含糖的饮料及其它热量较高的食物[2]。

2.7 保持乐观情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愤怒使舒张压升高,恐惧、焦虑使收缩压升高,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环境吵闹、长期过度紧张、脑力劳动、不良精神刺激等都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失去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性,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因此,患者要保持情绪平衡,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每天坚持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保持身心轻松,愉悦[3]。

3 结果

应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形成了自我保健保持,血压控制稳定有效率75%;未开展健康教育有效率为43%。 所有统计处理的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4 讨论

加强高血压病因、临床症状知识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能纠正高血压病人不良生活行为,消除高血压危害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既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高血压病是终身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治疗。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拓宽医患沟通渠道,加深了医患之间的了解,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通过上述分析,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化与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是控制病情恶化、预防高血压病发生,保证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玮.国内外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2008年3月第8卷第3期30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调查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病因未明,可能与年龄、职业、环境、家族遗传、食盐量及体重因素有关[1]。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它是一种终身疾病[2]。为提高高血压病的防治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所拥有的健康知识现状及教育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本院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进行调查,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确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的35岁;文化程度:在这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上的32例,占32%,初中以下的68例,占68%,首次住院46例,占46%,再次住院54例,占54%。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的健康知识现状调查,该部分问卷笔者以知、信、行模式为基础,共21个问题;第二部分为患者健康教育内容需求。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是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3]。调查人员以调查表为基础,直接与患者交谈,充分讲解问卷的目的和要求,在患者充分理解后填写,文盲者由护士,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知识现状

从表1可见,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80%以上的患者知道高血压病需有效控制血压,遵医嘱服药,知道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86%以上的患者相信良好的血压控制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64%的患者不能做到自我监测血压,68%的患者不能做到遵医嘱服药、合理运动。

2.2 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状况

2.2.1 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

2.2.2 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

从表3中可见,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96%的住院患者最喜欢的是医护讲解,78%的住院患者希望病友介绍经验;80%的患者出院时希望发放专用健康教育宣传册,68%的患者出院后希望医护家访。

3 讨论

3.1 高血压病患者拥有的健康知识现状

3.1.1 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从表1高血压病患者拥有的健康知识现状表明:80%以上的患者知道高血压病需有效地控制血压,遵医嘱服药,知道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说明目前我们进行的健康教育知识灌输是有效的,高血压病已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在我国一些社区及医院设有高血压病知识的宣传栏,加上继往住院时医护讲解,患者有一定程度的高血压病知识。但本次调查中仅有25%~40%的患者知道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良反应,46%~66%的患者知道应合理运动、监测血压,这说明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仍欠缺,因此还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健康教育是获取和掌握全面知识和技巧的最佳途径。有关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临床护士应了解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对高血压病知识进行强化教育,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病,正确对待高血压病,讲解高血压病的定义,讲解血压测量的影响因素,告知患者焦虑、紧张、吸烟饮酒,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5]。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干预患者的住院行为,干预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而且可以强化患者院外的依从行为。

3.1.2 与高血压病有关的健康信念 此次调查发现,86%以上的患者相信良好的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可促进健康,预防并发症,说明患者的健康信念已经建立,这可能与目前的高血压病教育宣传有关,特别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信念灌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1.3 与高血压病有关的健康行为 本次调查还发现64%的患者不能做到自我监测血压;68%的患者不能做到遵医嘱服药、合理运动。说明该组高血压病患者虽然拥有一些健康知识,并有正确的健康信念,但健康行为却不能相应养成。这充分表明:在拥有一定的知识与信念只是行为转变的基础,绝不是必然的结果。个体行为的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终身性疾病,疾程长,需要长期治疗,这为患者的行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为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患者及家属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来战胜困难。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坚持适量的运动,因运动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和限制食盐的摄入,因体重超标是发生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人群中盐摄入越多,血压水平越高[6、7]。鼓励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不仅能转变行为,而且能坚持良好的健康行为。

3.2 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

3.2.1 高血压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 从表2健康内容需求调查表明:8294%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最希望了解疾病的控制与延缓,药物的治疗效果方面的知识,出院时希望医务人员在治疗上给予指导。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首先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先重点讲解患者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满足患者的优先需要。本次调查还发现约40%~50%的患者对自我护理、病情监测及并发症预防方面的知识无需求,而这些对于疾病的发展与预后在医护人员看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分析不想了解的原因,使其转变观念,学会预防、监测和自我护理知识,如血压的监测,注意头痛、头昏、心悸、耳鸣、失眠、疲劳等症状,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重等,从而达到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3.2.2 高血压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 从表3健康教育方式需求表明:96%的住院患者最喜欢的是医护讲解,78%的住院患者希望病友介绍经验,80%的患者出院时希望发放专用健康教育宣传册,68%的患者出院后希望医护家访。这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的人员。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利用各种机会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式,鼓励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使患者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可举办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栏、黑板报等,鼓励高血压病患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另外重视出院后的教育,发放高血压病健康宣传册,讲解相关知识。定期进行家访,进行家庭干预,建立高血压患者档案,做好回访记录,给患者适宜的保健指导,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其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告诉患者及家属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方法、作用和副作用等,要合理用药[8]。这样,既密切了护患关系,又赢得患者的信任和赞誉,也可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得较理想,并发症减少。护士应定期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行为,解答患者关心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协助,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指导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具备高血压病相关的知识。因此,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培育健康行为,根据患者对教育内容需求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5126.

[2] 程学铭.高血压.脑卒中的社区人群防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2):91.

[3] 李洁琼,李亚茹,伍宏艳,等.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2):78.

[4] 任涛,李立明,吴明,等.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慢性病分析与控制,2001,9:173175.

[5] 张俊龙.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67.

[6] 张学安,程维明.高血压防治200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9.

[7] Geriatrics.降低体重并减少食盐量能增强对血压的控制.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9,20(3):140.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龙虎山卫生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最低年龄41岁,最高年龄72岁,平均年龄(53.3±4.1)岁;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9年,平均病程为(5.2±2.4)年。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最低年龄44岁,最高年龄75岁,平均年龄(54.2±4.7)岁;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8年,平均病程为(5.3±1.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具体实施这次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针对高血压患者专门准备了黑板报和展板,其中黑板报平均每半个月更换1次,另外大范围地向社区人员发放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手册并举办高血压专题讲座,讲座除了邀请相关专家来讲解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来播放与防治高血压有关的视频资料,让社区群众能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如何才能正确的防治高血压并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教会教育对象根据高血压发病时的初期表现及早地进行治疗,同时向教育对象传授平时生活当中怎样更好地预防高血压,包括要注意休息的规律性,饮食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要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淀粉含量以及高盐量的食物,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同时,还要保证每天从食物中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另外,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证每日的食量与每日的运动量成正比,少碰烟酒或禁烟酒,注意控制体重。在对教育对象实际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教授一般的高血压健康知识,还有针对高血压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专门的知识教育,传授患者及其家属药物使用知识、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务必要保证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易懂,且涉及的知识要全面。随访6个月后,对随访结果认真记录。

1.3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DBP、SBP水平,并统计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数,计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ey量表进行评估,具体做法是询问患者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是否有因症状好转而停止服药的经历?是否有未达服药量的经历?是否有因症状恶化而停止服药的经历?患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是”则得一份,为“否”则得0分。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数据资料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DBP、SBP及Moriskey评分比较:观察组40例患者的DBP、SBP及Moriskey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0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可知,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 高血压 认知状况 健康教育需求

资料与方法

8年9~1月我们在北沟镇社区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对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知识调查问卷”其中男例女1例。学历构成:大专以上5%高中、中专15%初中51%小学8%文盲9%。

采用自行设计经专家修改的“高血压知识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调查统一解释语向受试者详细解释各项调查内容和注意事项由受试者自行填写或受试者口述调查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高血压基本知识、改善生活行为、降压药物等知识以及健康教育需求。发出问卷5份收回6份97%。

统计方法: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百分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 果

①对疾病一般知识的认知状况见表1;②对改善生活行为认知情况: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善生活行为了解者81例6%部分了解者16例%认为减少食盐有益者7例858%认为减少“动物油”摄入有益者例69%认为减少饮酒有益者5例75%;③获得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途径:医生6例61%社区宣传59例15%其他8例188%;④获得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频率:每周获得1次的17例%每月1次7例6%每季1次5例1%每半年1次97例%每年1次11例61%其他79例181%。⑤获得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希望获得更多高血压知识5例99%不愿意6例1%。

讨 论

我国6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9%[1]因此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适时监测控制高血压防治并发症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应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意识及能力。调查显示:患者从医务人员处获得健康教育的比例较低61%这对高血压的早诊断、早干预有一定的影响。

社区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力度有针对地进行健康教育这应该是目前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可持久的方式。

篇7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

ICU病人面对严重的生理状态和复杂的医疗环境时,也面临着更多心理问题的困扰[1]。既往我国曾对急诊、普通ICU病人进行心理研究[2],对于单间ICU病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少有报道。急性生理紊乱与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 评分系统是评定危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体系。本研究通过分析ICU病人APACHEⅡ评分系统与压力应激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单间ICU病人易感的应激因素,并为单间ICU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建议,促进单间ICU病人的身心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市某三甲医院单间ICU病房自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病人,年满18岁,可以交流,在单间ICU病区至少24小时,既往无精神病史,愿意参与研究。共调查5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0~87岁,平均年龄62.19±17.102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大专23例,大学本科7例;职业:工人24例,公务员及干部26例,教师及医务人员1例,公司职员2例,农民5例;急重症病种:消化系统19例,呼吸系统7例,循环系统及血管类19例,泌尿系统5例,骨科3例,癌症及并发症5例;病程:2月以内39例,2~11个月8例,1~5年7例,5年以上4例;未手术28例,手术30例。

1.2 工具 ICU压力因子问卷(ICU Stressor Questionnaire) 最初由Cochran和Ganong[3]在1989年编制并使用,共有42个条目。Marc[4]在1998年将问卷修改为50个条目并使用。我国孔海莉[5]等于2002年采用36条目压力因子问卷。本研究采用的压力因子问卷根据Marc等的建议进行修改,采用李科特式5级分级法,极度紧张、非常紧张、稍感紧张、未感紧张以及情况未发生,共53个条目。依据应激源不同分为6个部分,即与侵入性医疗操作有关的压力因子(5个条目)、与医疗环境相关的压力因子(15个条目)、与医护相关的压力因子(12个条目)、与家庭相关的压力因子(3个条目)、与个人相关的担忧(10个条目)、与病情有关的担忧(8个条目)。

1.3 方法 调查在病人进入单间ICU病房的2天内完成初测,在10~14天完成后测。统一指导语, 由经培训的高年资护士施测。发出问卷63份, 回收58份, 因死亡中止调查5份。

1.4 资料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单间ICU病人应激因子 结果见表1。研究结果显示单间ICU病人感受最强烈的10项压力因子,总值及平均值越高,表示病人对该条目所述内容的紧张感越强烈。

2.2 APACHEⅡ评分与不同应激源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2。单间ICU病房噪音水平、APACHEⅡ评分系统与单间ICU病人压力因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性别、病程、是否手术与各应激源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但相关性不大。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各因子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未列出。

3 讨 论

3.1 ICU患者主要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可以分为2类,一类为生理应激因素,即疾病本身引发的或与医疗本身有关的各类刺激;一类为心理应激因素,即病人对各类应激因子的主观感受。排在前10位的应激因素中,生理应激因素包括第2位“有插管在你的鼻子或口中时”和第6位“感觉到疼痛”,其余8个因子均为心理应激因素。由此可知,单间ICU病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最强烈,同时,对于未知事件有较严重的负性心理感受。这说明病人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具有“灾难化”和反应泛化的倾向。此外,病人对于家庭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说明单间ICU病人在住院期间非常渴望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这可能与调查对象平均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2岁)有关系,渴望家人心理支持是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常见心理表现[6]。也可能与病人单独在一个房间有关系。

3.2 单间ICU病人的心理特点 既往Marc A[4]、孔海莉[5]等研究的对象为非单间ICU病人。通过比较,可依发现,单间ICU病人对于死亡的担忧更加强烈,这可能与病人单独在一个房间,旁边没有其他病人可以互相交流和支持有关。而在普通ICU病房,病人通过互相交流,发现有许多和自己相似的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同时通过模仿其他病人的积极行为,减缓对死亡的紧张感。因此如何让单间ICU病人不再感到自己是最特殊的,如何为病人创造一个双向交流、充分宣泄不良情绪的心理空间,是心理干预和护理实践中的重点。

3.3 噪音水平与不同应激源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噪音水平与6类应激源均存在正相关性,与压力因子总分也存在较明显正相关性。说明单间ICU内噪音水平越高,越可能唤起病人不良情绪状态,特别是与个人心理状态的担忧、与病情有关的担忧等。根据国际噪音协会建议[7],ICU内白天噪音水平应低于43DB,晚上低于40DB,晚间低于30DB。

3.4 APACHEⅡ评分系统与不同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APACHEⅡ初次评分高低与单间ICU病人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有正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这符合APACHEⅡ评分初评时的情况。因为APACHEⅡ评分按患者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慢性病评分三种情况来反映患者疾病严重度的指标。值得关注的是,APACHEⅡ后测水平与6类压力应激源及压力因子总分的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即他们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互动、病人与家庭的关系维系、病人对个人心理状态的担忧、病人对与病情有关的担忧是影响病人转出ICU后生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其中,病人对侵入性医疗操作、病房环境、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与病情有关的担忧这4个方面的初始认知评价与病人APACHEⅡ后测评分有更突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心理干预人员以这几方面为工作重点,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3.5 心理干预重点

3.5.1 医护人员要熟知ICU病人的心理特征 ICU病人应激反应过程包括[8]:初期焦虑(进入ICU1~2天)、心理否认反应(急性症状初步控制期)、中期忧郁(进入ICU5天后)、退行(病情平稳)、急躁、消极绝望等。此外,还需要医护人员深入体察病人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这些心理特征可从与病人交流过程中、与家属接触过程中得知。

3.5.2 再日常医疗活动中,尽量将噪音来源减至最少 尽量少用广播喇叭,非紧急状态下医护人员不要大声喊叫,将监护器声音调小等等。

3.5.3 研究结果显示 单间ICU病人需要他人与之进行交流、需要他人的心理支持,而既往研究显示,监护环境下唯一最主要的精神支持因素就是护士[9]。然而,曾有调查证明ICU的护士与其他病区的护士相比,更倾向于作出执行药物治疗的决定,也就是更关注于生理应激的反应[10]。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此外,曾有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压力源及焦虑抑郁情绪与病人情绪状态存在相关[11],这也进一步说明护士角色对病人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因此,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单间ICU护士在满足病人基本生理及安全需求后,要给予病人适当、适时、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的原则与一般护理原则有所不同。一般护理主要针对病症,而心理护理或心理疏导则是“对人不对病”。关注病人个人的情绪变化,抓住即刻的心理反应,采用简短、通俗、中立性的言语与之交流。

3.5.4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强化非言语沟通能力 由于ICU病人的生理状态较其它病人恶劣、体制较弱。因此,言语沟通这一费时费力的人际沟通方式并不适合ICU病人。非言语沟通往往更易安抚病人情绪[12],比如:医护人员时常轻抚病人手背、在与病人沟通时给予即刻的眼神及微笑,在病人诉说症状时不时地点头给以肯定。诸如这些简单的非言语动作往往能使病人产生“自己是被他人接纳、被关注的”好感觉。

3.5.5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 在这一护理模式中,可以将心理互动关系明确定位于“护患”关系、而不是“医护”关系上。因为病人常常将攻击性、冷漠等心理表象投射到医生这一角色上,而护士的护理工作提供给病人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及温暖的母性情感。在支持性心理访谈中,护士扮演着短期心理辅导师的角色,而病人除了接受生理护理外,还可以暴露更多的心理不适。当不适情感有渠道宣泄时,病人就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病后的康复工作。

篇8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 亚健康;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037-02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HUI Qiush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and sub-health was described,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clarified. The paper also expounded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ub-health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has its unique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 Sub-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调查结果:目前全世界约有75%的人处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状态[1],也有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6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具有特色与优势。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使人们远离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治未病”

1.1 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提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意在于健康时要防止患病;又如《灵柩?逆顺篇》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表达的“上工治未病”观点强调在疾病未发或病后未恶化时要及时治疗。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也不断完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脏之病……”,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则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的观点。

1.2 中医“治未病”的范畴[2]

可将“治未病”范畴概括为:(1)未病先防:当身体健康时采取各种保健或者养生的手段增强体质,防止患病;(2)防微杜渐:当身体出现偏离健康的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3)既病防变:当人体患有疾病后,要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和累及更多的脏腑;(4)防病复发:疾病初愈后,要调养自己的身体,促进机体完全康复及维持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

2 亚健康

2.1 亚健康的概念

WHO将健康定义为[3]: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都完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健康者既不属于WHO定义的健康范围,也不满足健康对立面――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为了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产生了诸如“第三状态”、“过渡状态”及“灰色状态”这样的概念,我国学者则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中给出了亚健康的确切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2.2 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5]:(1)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环境封闭和恶化;(2)人体自然衰老;(3)饮食不规律与作息不规律;(4)内分泌失调;(5)滥用药物。中医理论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有[5] [6]:(1)七情内伤,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2)饮食不节;(3)起居无常;(4)劳逸无度;(5)年老体衰;(6)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分为健康体质与病理体质,如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等[7]。具有病理体质的人,其体内阴阳平衡已失调,但尚未发展为疾病,即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2] [8]:(1)心理症状:精神萎靡,抑郁寡欢,焦躁易怒,易猜忌、失眠,记忆力下降,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存在过分自私的倾向等。(2)生理症状:头昏头痛,四肢乏力,眼干目赤,胸闷气短,心悸心慌,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冷淡,皮肤粗糙,毛枯发落等。(3)社会表现:学习吃力,工作困难,朋友寥寥,不善于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繁多,难以适应社会等。(4)理化检查:检查常无阳性结果或检查结果超出限定但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某些免疫指标下降,血压为正常高值等。

3 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未病”与“亚健康”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中医的“未病说”不等同于“亚健康”。由中医“未病”理论知“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显然亚健康状态则应属于中医“未病”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亚健康防治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让机体恢复健康,而中医的“治未病”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还要防止亚健康的产生,而且在已病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累及未病的脏腑[9]。虽然亚健康是基于西医学而产生的概念,但由于其机理尚不明确,无法用理化方法等确认其病理性质和严重程度,所以对于亚健康西医学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着重从宏观整体表现来辨识机体状态的理论和注重研究人体功能反应的诊断治疗,为亚健康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4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10]-[14]

4.1 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机体和精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精神活动是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盛衰。精神不佳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对应的内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正如《内经》中说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安定乐观,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

4.2 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就会自然而然保持健康,《内经》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人体抗邪能力和免疫力必然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4.3 合理饮食

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防治疾病、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清代刘承干所著《嘉业堂丛书》中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食物中的营养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还可防治疾病。《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道出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4.4 适量运动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与保健的观点。运动在生理上可以活动全身肌肉、筋骨与关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错综变化的判断力,从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在心理上可以调节人体紧张的情绪,消除机体的疲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总之,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内以养生,外驱邪气,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4.5 食疗药膳

中医服食方药历史悠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及:“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保健与亚健康的防治,而食疗取材自日常生活中食物与中药,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制作服用方便及无创伤痛苦等优点,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历代以来中医“治未病”积累了大量的有效食疗方和药膳的方法,如辨体施膳、平衡饮食等等。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季节,采用中医食疗药膳,将对防治亚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4.6 针灸与推拿

针灸与推拿无疑是中医治疗方法当中最具特色的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和辨证的原则开发相应的针灸技术和产品作用于相应的穴位,能达通经脉,调其气血,沟通内外上下,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治未病”与防治亚健康的目的。而应用推拿防病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5 总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同时也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的标准。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如用“药膳食疗”的方法,其发挥了中医学理念及治疗方法多样、 操作方便、 效果理想、 中药价格低廉的优势,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来调治亚健康,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继承并运用中医“治未病”来指导亚健康防治的同时,也完善了中医预防医学,促进了医学发展,为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可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 19(1):10-13.

[2] 王天芳, 孙涛.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10):929-933.

[3]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19-22 June,1946;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0.

[5] 于春泉, 张伯礼, 马寰. 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 天津中医药, 2005, 22(5):439.

[6] 刘少举. 645例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与成因分析评述[J].医学信息,2009, 1(10):143-144.

[7] 许红. 中医体质“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09-111.

[8] 刘豫,薛晓琳,王天芳.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评定[J].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2008:309-313.

[9] 鲁缘青.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J]. 光明中医, 2010, 25(8):1354-1356.

[10] 思金华, 谢慰, 李应昆.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防治亚健康的常见措施[J]. 光明中医, 2008, 23(7):926-927.

[11] 谢卫平. 浅谈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防治亚健康[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27-129.

[12] 崔丽娟, 罗仁,赵晓山.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7):146.

篇9

北京人体健康评价测评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 北京市 100069

【摘 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系统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对心血管亚健康进行评价。方法:选取16 名受试者同时进行动脉硬化检测及生物电扫描,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系统亚健康不仅有自觉症状,在亚健康评价上也可以发现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早期症状。结论: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亚健康评价,可以为早期干预亚健康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亚健康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评价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及早进行评估,通过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评价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为心血管系统亚健康的营养和运动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结果为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心血管系统亚健康分析,同时分析了该心血管系统亚健康人群的其他亚健康风险,为了从中发现心血管系统亚健康人群的更多共性问题,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营养,运动干预。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评价的研究并不深入,对其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实验资料: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结果,纳入动脉硬度为硬或较硬的检测者,共16 人。其中男性4 人,女性12 人。

(2)实验方法:对纳入人群进行生物电扫描,对其心血管系统亚健康风险以及其他亚健康风险进行记录。

(3)统计:采用spss16.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体重情况。16 名受试者中有11位BMI 大于24,为超重状态。

(2)血管硬化程度。其中有8 位血管硬化程度为较硬,8 位血管程度为硬。

(3)间质微量元素分布情况。其中有8 位间质钾离子偏低;6 位间质氯离子偏低,1 位间质氯离子偏高;2 人间质镁离子偏低。

(4)心血管系统自觉症状分布情况。纳入的16 位受试者中有12 位有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

(5)心血管系统风险分布情况。纳入的16 位受试者中有15 位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亚健康风险,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 所示。

(6)其他主要风险。在分析心血管系统亚健康风险的基础上,又分析了其他系统的主要风险,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更深入了解心血管系统与其他系统风险直接的关系。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出现硬化时,很多人已经出现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但有些症状如头痛等还不能引起对心血管系统亚健康的重视,通过生物电扫描可以进一步进行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很多人在血管硬度改变的同时,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已经存在,同时对身体危害很大。同时,血脂高,血压高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更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要进行营养和运动干预, 积极控制血脂和血压。

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评价既可以避免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等事件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进行风险提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80% 的心血管事件是可以通过营养,运动干预的,因此,早期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亚健康评价,并配合系统营养,节律运动的干预,可以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 危害 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近年来发生不断增加。乐虹等调查的武汉3所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在70.45%,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大等与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有关[1],范存欣等报道大学生亚健康占61.74%,个体心理行为与家庭因素、学习与就业压力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2]。亚健康状态对在校大学生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由亚健康状态尽早转化为健康状态。

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其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间接相关。饮食不规律,当肌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肌体失调;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独立生活以后养成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等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严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常见现象。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低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方法、学习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1.1躯体亚健康及危害。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显疾病后而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关节肌肉酸痛、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且不易缓解。以上症状均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使肌体向疾病转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但它却是一个不被人们重视而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1.2心理亚健康及危害。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症状的持续存在,则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会慢慢进入心理疾病阶段。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诱发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际交往亚健康及危害。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广泛地接收大量信息,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减少及关系的淡化。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孤独、猜疑、自闭,是在同学之间树起多条屏障,这也是现代大学生患心理障碍和疾患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高校医护人员要加大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危害的认识,对存在亚健康的学生及时发现,尽早干预,积极寻找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及周围环境入手,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劳逸结合,开展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消除亚健康对学生的威胁,从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1提高认识,自我修养。作为大学生要清楚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及就业形势压力等各种复杂情况,要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体魄,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做到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时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要搞好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适应社会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健康新理念。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及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觉防病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应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亚健康问题,及时防止大部分学生进入亚健康状态,对进入亚健康状态的同学要防止恶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避免进入疾病状态。牢固树立“健康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调治,适时干预。对亚健康状态患者的调理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善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通过心理调治,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评价自己时,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又不用放大镜来看自身的缺点[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个性面对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学习乐趣。

2.4适度运动,强化体质: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现代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应对高考,进入大学后沉迷网络,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运动是锻炼意志、强化体质、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质,有效预防亚健康现象的发生,并促成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归。

2.5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杂粮,能够降血脂、刮脂肪、利肠胃等。暴饮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肠道疾病等,是身体亚健康一个比较重要的起因,拒绝暴饮暴食,规律饮食,肠胃各机能也能正常运转,营养均衡,让我们离亚健康也就远了一些。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建议多进食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萝卜、猪肝、鸡蛋等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强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点,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以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对预防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饮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长期的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导致疲劳积累、情绪暴躁以及思维能力下降。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变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紧紧相邻,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但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但又会向疾病方向发展,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要摆脱亚健康的困扰,远离亚健康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因人而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使亚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乐红,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2]范存新,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