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缜密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缜密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缜密的表现

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篇2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概念教学 逻辑思维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也是逐步地深入和发展起来的,对一些具体的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等,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的与本质的特征,也就建立了某个数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就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从掌握数学概念到转变为数学基本技能的过程来看,数学概念是基本技能的基础,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却又反过来促使所学数学概念进一步深入巩固。例如,学习角的推广,这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广泛应用的。学生在刚接触到角的时候,对于大于360°的角或者负角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任何概念,无法理解他们,以至于在解题过程中错误频出。对这一难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数学概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使学生对于角这一概念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角是通过旋转而形成的转几圈怎么来计量以及旋转的方向怎样来表示,他们就容易理解角在本质上的形成过程学生若能抓住这一实质,角的学习也就容易入手了。

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中,概念是一种正确思维形式。在思维中建立起所研究的对象的概念,就要用到各种逻辑方法――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像我校这样职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的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质,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注重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揭示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出现的背景,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创设概念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三、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篇3

中国式父母的抱怨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动手能力差,逻辑思维更是跟不上趟。实际上,孩子展现的所有能力全部来自于父母。

陈家华的儿子明明今年5岁,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比赛。活动中,许多小朋友都很熟练地用筷子夹球,明明也很努力,可他怎么夹也夹不住。陈家华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小明快点呀,手不要抖动。”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

和陈家华的烦恼不同,林晓宇担心自己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我家小孩在学蒙式数学,有一道走迷宫的题目,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走。她来回走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她的逻辑思维方面太差了?”

他们的焦虑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遇到这些问题,说白了,主要是父母的问题。

乱贴标签。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擅长焦虑的父母开始自问“难道是多动症?”“智力方面不会有问题吧?”“这孩子太贪玩跟谁学的?”乱贴标签、乱下结论,只会让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并传染到孩子身上。

凡事包办。如果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待,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由父母包办,那么孩子在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之后,只能是一个万事依赖、毫无主见的明珠。

成人化约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小天地,有些父母教导孩子进屋要安静,不许碰这动那,玩具也不能自由拿取,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会让孩子产生拘束感,抑制孩子的能动性。

父母一方面期待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不让孩子触碰新鲜事物,怕麻烦地全部包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依赖父母、不愿尝试、没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外国父母动手能力强

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日渐缜密,相应的,逻辑思维成长也能让操作过程更有条理。

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不可想象,6岁的孩子,不是帮倒忙吗?恰恰相反,孩子可塑性之强是教对了的爸妈才能体会的。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的严谨风格从小就得到培养。

在美国,一般年满3岁的幼儿,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这些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思维能力的暑假作业,比中国式作业本有趣多了。

大部分中国父母显然说的比做的多,催促孩子动手做时,自己却怕麻烦。一位中国妈妈送5岁的女儿上美国的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动手能力尽早开始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2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此时,聪明的德国人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家庭的各种家务活,无论是摆放盘子,还是拖地扫地,都让孩子参与。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要清除轻视动手的观念,让孩子把动手能力当成必修课。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老派想法,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材料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蜡光纸做风车等。父母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中国“手工帝”爸爸PK外国“数控”男友

如果某天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开着跑车疾驰而过,请不要惊讶,更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从模型设计到配件加工制作,全部由手工帝爸爸一人完成,羡煞众网友。

另一位数控哥,则凭借自己设计制作的精密首饰盒,让全世界男人黯然失色。网友评道:“可别让别的女人看见,你这门槛抬得太高。真酷!”

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自然跟得上

研究表明,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后,有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逻辑性在学前期就萌发了,因此,要抓住关键期启发宝宝的逻辑能力!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同时,学习分类法,了解顺序的概念。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教学中,让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逐步提高难度。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

篇4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都在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数学语言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语言交流,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离不开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只有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才能促进思维和谐发展。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好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激发学生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每个人也是轴对称图形"之类的语言很自然就脱口而出,"自相矛盾"的故事又重演;同样,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分数都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在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必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抑练,其训练的方式要从实际出发,常规的训练方式有:把式题转化为数学语言;把应用题缩写成文字题;名词术语表述等。从低年级起,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准确表述数学语言的训练,提早训练学生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即训练学生把式题所表示的含义讲出来。如:"100一36=?"这样一个式题,就有如下的表述形式:(l)被减数是100,减数是36,差是多少?(2)100减去36得多少?(3)36比100少多少?(4)100比36多多少?(5)一个数与36的和是100,求这个数。(6)比100少36、的数是多少?(7)一个数比100少36,求这个数。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解题,想象等能力,对式题到文字题的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数学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沟通与理解知识的载体.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语言对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例如: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时,必须让学生明白"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即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虽然这句话较长且学生难以理解,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讲解,通过范读、让学生读一读,使学生正确地叙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获得了发展,对题意的理解也必然更进一步。

篇5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直观;直觉;直接的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6

化学是九年级的一门新课程,面对的是经过初中两年学习后有了一定分化的学生群体,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在其他学科中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数字运算、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也表现较差。然而,根据以往学习困难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来看,他们往往并不一定落后,反而在某一领域(如美术、体育、音乐、社会交际等领域)有超凡的直觉思维能力或协调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这一学生群体仍然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作为一门新课,我们能否在化学课堂上找到一种更适合学习困难生的教学方式呢?

首先我们要从分析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入手。其实,他们并不一定对学习新事物感到困难,只是在校学习期间用现今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评价时,成绩较低。而且调查还发现:他们普遍表现为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弱于形象的、直觉的、感性的思维。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尝试在化学教学中针对学习困难生更多地运用直观形象、直觉领悟、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教学方式来突破教学障碍。

直觉的教学方式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直觉入手,以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非逻辑的方式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直接的教学方式可以理解为省去更多的中间环节甚至避开系统的知识体系,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直接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联系,让解决问题的难度体现在如何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搜索和记忆、加工这些知识点上。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学习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三化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具备中高年级的认识水平,直观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容易接受的。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记忆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在向有意记忆过渡时更加自然;同时在回忆知识时,学生会非常自然地调出储存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这起到了强化作用,并大大提高了回忆的成功率,从而淡化了抽象的记忆和繁琐的推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反复感知直接植入学生的记忆之中,降低了学习困难生在记忆和逻辑分析上的畏难情绪。

在解决一些较多、较复杂的问题时,人们往往需要从直觉入手提出假设,并以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和验证。学习困难生并不擅长缜密的推理。因此,他们对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演和验证感到困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仍要求他们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只能停留在运用直觉提出假设的阶段,或者仅作出不够完善和严密的推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定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困难生提出的假设采取压制甚至否定的态度,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他们本来开阔的思路。

在初中阶段,化学中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和推理问题数量有限并允许适当的猜测和试验,这也是运用直觉教学方式的很好契机。另外,学习困难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他们的知识基础也有关系,因为“直觉思维是以整个知识为背景的直接而迅速地认识”。

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利用实物和动手操作,积累化学表象

对一些常见的药品,笔者反复提供实物,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识它们的色、态,甚至是物质状态上的细微差别。笔者并不强调这些物质的颜色并要求他们记住。这样会引起学习困难生在记忆的潜意识中抵触或失去记下来的信心。笔者只是在尽可能多的时候展示样品,并有意地挡住标签,问学生“这是什么”,或是让他们取来某某药品。学生从十几个没有贴标签的试剂瓶中一眼发现教师指定其取来的碱式碳酸铜时,已经在潜意识里深深体会到这种物质的颜色竟是那样与众不同。

对于一些化学实验,笔者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归纳列出需要注意的事项,而是用反复纠正错误实验的方法强化记忆操作要点。笔者让学生组成小组,反复动手实验,并不断在身旁纠正他们自己动手时出现的错误。笔者还让学习困难生一起来清理其他班级实验后的实验台,发现破裂的试管、被污染的试剂等就与他们一起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让他们自然体会到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笔者认为大量表象的、直观的实物和动手操作,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化学名词、操作注意事项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实物形象,使其直接从直观表象入手思考问题。而且,在不经意中,以暗示的形式教给他们知识。此时,他们的大脑处于松弛状态,潜意识中支配着自己的无意注意。

二、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直接迅速的方式寻找可能、接近的答案

在一些常规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中,笔者摒弃了严密、有逻辑性地一步步思维的过程。因为这一类题目一般都较困难,需要大量缜密的逻辑思维作铺垫,而这恰好是学习困难生所缺少的。笔者将这类问题常出现的情况作为表象知识积累给学生做好铺垫。在实际的作题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抓住一闪之念,及时验证。

比如,推断题,学生可以直接从题目的叙述中找到他们熟悉的物质:蓝色的溶液往往是硫酸铜溶液;黑色粉末变红色往往指的是氧化铜;最轻的气体一定是氢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多半是二氧化碳等。这些都是常规的猜测。这些猜测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多半是在碰运气。可是,这一过程激发了学困生的极大兴趣,也使他们对这部分从来都是空白的题目写上几笔,而且还能部分触及正确答案。

计算题中,笔者鼓励他们跳步,把一些繁杂的步骤跳过去,抓一些主要矛盾。实验题中,笔者则根据经常出现的一些类型,给他们一些感觉,让他们在初懂题意的情况下直接填出诸如实验结果偏大还是偏小、装置如何连接一类的问题。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但笔者仍然鼓励他们按自己的道理猜测答案。

笔者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离谱或锻炼他们的应试能力。对逻辑思维欠缺、基础知识有明显不足的学习困难生来说,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往往靠的是直觉。

三、贴近生活实际,尽量使题目重在思维过程

学习困难生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后天的知识积累可以说是很不够的,尤其是抽象思维的知识积累。在化学题目中,笔者尽量避免那些需要繁杂计算、巧妙设题和专业的特定解题方法的训练。笔者尽量引入铺垫知识单一、思维形象、在思维过程上增设难度的题目。例如: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 10%的NaOH溶液;B. 5%的H2SO4溶液;C. 5%的紫色石蕊试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填序号,下同)画上花,再蘸,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向纸上喷洒即可。

这一题目所需的知识只是石蕊遇酸、遇碱的变色问题。知识铺垫单一,只要学生当堂注意听讲,就可以具备所有的背景知识,而不需要前面较长一段时间的知识铺垫。题目的思维难度限制在如何理解“绿叶”、“红花”的含义上和如何将化学知识与这一趣味情景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后天抽象知识积累,给学生的想象减少了障碍。可以说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困难生是与成绩优秀学生在基本同步的起跑线上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篇6

工科学生有较强的塑造形象的创新思维,思维严密、逻辑性强。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做简单的示范讲解,课堂上以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为主。这也是借鉴了国外设计类学科的授课特点和方式,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工业设计类课程已经实现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工科学生与艺术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就存在差异。工科学生的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的求解,思路有所区别,结果却是唯一性的。而艺术生接受的是一对多的多向式的思维训练,即一个问题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存在多个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可能是正确的解。相对而言,文科生不容易受书本条条框框和教师思维的约束,自主创新创新性较强,但逻辑性较差;而工科学生则喜欢遵循课程的理论指导和形式法则,更倾向于有章可循的创作方式。

思维模式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形态创造方式也不相同,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将基本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要对数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学生思维创新过程中,积极引导工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以逻辑性思维为导向

逻辑性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表现方法有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立体构成是逻辑语言和形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的思维教学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设计做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并建立形态的设计过程。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引入到学生对实际课题的设计中,将各类设计因素进行理性分类,再根据课题的需要、目的做形态的整合和概括。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多数综合类型高校中,艺术类和理工类专业课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在学时上有所区分。理工类高校中,学生除专业课学习外,还有大量专业基础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电工学、力学等。由于工科生入校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美术知识,也没接受过形态造型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之内,结合工科生所开设的课程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特有的形态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成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

创新教学方法实践

课程讲授要理性与感性融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的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适应理科生的学习。立体构成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等新的品质,从形态要素立场出发,研究三维形体的创造规律,利用抽象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形态的造型活动。针对工科生进行立体构成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实体形态的概括能力和敏感性,训练学生对形态造型、形式美感、空间想象及形态表现手法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包括对形态的力度、节奏、秩序、位置、体量等的训练。

1数学与设计结合模式

工科生思维方式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比较缜密。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选择他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来引入设计。用数字来解释设计的方法及思路,将设计的表现感觉转换成定量式。例如,在立体构成的要素点、线、面、块知识章节中,线的拉伸表现设计手法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此形象、感性的问题引入一道函数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y=xsinx进行4次微分,可以得到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1)。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函数的线条是一组正弦曲线,学生在学习高数课程时,对此类函数图象印象深刻,可以在函数和其属相图像之间自如转换,在设计时却鲜有同学会由此获取灵感表达创意理念。此例中函数图象,线条之间是交错存在并有强烈的节奏美感,在立体构成体系中属于线材构成的软线设计,通过这种有益尝试,可以顺理成章引出线材拉伸设计方法的知识点,进而罗列出线材构成的拉伸设计方法(如图2)。此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理工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发散到文科生难以想象的程度,从而弥补理工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力不足的缺点。根据函数图像的特点,运用不同材料又可表现出形式丰富多样的立体构成作品,如图所示的软线材料设计作品(如图3)。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空间的表现,突显出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变形规律。

2平面与立体结合模式

在本课程开始授课时学生对于形态的认知态度在大脑中尚未建立,还不具备空间形态的思考能力,也没有积累造型经验。应该加入三维空间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点、线、面、体的表现。通过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学生对物体在空间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平面构成的设计表现是在二维空间上的形态、形式的设计,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设计表现,是将在形态与材料在数量上、组合方式上进行变化。二者在设计理论上有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硬线材质的设计时,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相关知识点,创作完成立体构成作业。学生对立体几何元素进行发散思维和细节改进,结合平面构成中渐变、过度以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等知识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最终完成立体构成作品(如图4)。这种命题构成训练立体构成教学目的为将来的产品设计服务,产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形态组合,进行命题构成训练可以增强构成教学的针对性,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强调对不同形态之间结构关系的训练。

结论

篇7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实验时间不够宽裕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各科的学习时间都需要学生自主安排,所以教师需要合理分配学生的实验时间,保证课程时间与实验时间相协调,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个考验。

2.学生操作能力有限

在各种各样的动手操作实验中,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知识的限制,难以设计一个缜密周全的实验,而让学生来完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对他们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只注重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为低下。

3.实验设备匮乏

实验需要仪器和设备,而绝大多数实验仪器价格昂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效果,如果学校的仪器陈旧和仪器缺乏,会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和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4.实验设计环节欠缺

一个实验的设计能力与实验的研究有较大的关联,一个合理而又有效的设计方案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比如,在探究性实验之前,教师多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根据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设计环节中要考虑的因素,一个深谋远虑的设计方案,能够推动实验的进行。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建模

构建一个合理的实验模式,激发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可以促进实验的进行,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够体现实验本身的价值,从而能够在探究性实验中领悟到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案例

1.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中酵母菌细胞在有氧的环境下和在无氧的环境下呼吸的方式、呼吸的产物,使用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确定实验中的变量,按照要求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2.教学重难点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重点是酵母菌在有氧的环境中和无氧的环境中细胞的呼吸产物,难点是需要综合学生的知识体系,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3.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一个能引发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并渴求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胜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教导,教学方式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4.探讨和提出问题

对于大多数探究性实验,需要提出问题和假设,这也是进行探究性实验之前学生对实验流程的一个渗透,而针对高中生物的探究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而且需要教师做好准备,根据教材要求,查阅资料,编写实验大纲,从而能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5.设计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开始逐步实验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动手环节需占大部分,动手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可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设置评论小组

篇8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特点,为了解决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引入一种称为“读算式”的教学法。所谓“读算式”就是将多位数计算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如同工厂中工人工作时的操作规范,把这些步骤编成相应的口诀,以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规范的方式来降低学生计算时的错误率。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法,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学生养成把复杂问题分解,逐步计算的能力,克服主观盲目的心理定势,用制度化、规范化来约束学生的计算行为,从而使学生在计算中减少看错、抄漏、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的错误,并对整个计算建立具象化的整体感知过程,通过读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以达到降低计算错误率,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从而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的研究中,中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国外不太重视计算教学,常常使用计算器来代替学生自身的口算和笔算,其结果是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在中国,计算教学受到重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国内很多小学在提高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人的头脑里有两方面的因素,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因素和外在约束为中心的思维因素,而小学生的头脑中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小学生就会用自身的主观思维来处理客观的数学计算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套直观而规范的规程,将这些以外在约束的方式来规范小学生的计算过程,最终将这种他律的行为固化为学生自身的自律行为。

每一项的具体工作都有一套操作规程,以使工作中的操作行为符合要求,克服工作随心所欲造成的失误,否则就往往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漏洞百出。我们所说的“读算式”的教学法,就是一套计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将复杂的计算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步骤,通过读的形式伴随过程,在小学生头脑中造成一种暗示,逐步强化,形成在今后遇到相似问题时的自律性思维。

案例1:笔算加法。

69+45,笔算时,读:9加5等于14,写4进1,学生同时写:写4和进位1。接着读:6加4等于10,10加1等于11,同时写:写11。得114。

案例2:笔算减法。

91-38,笔算时,读:1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1,学生同时写:十位上打点。接着读:11减8等于3,同时写:写3。再接着读:8减3等于5。同时写:写5。得53。

案例3:笔算乘法。

46×29,笔算时,先算46×9。读:六九五十四,写4进5。学生同时写:写4和进位5。接着读:四九三十六,36加5得41,同时写:写41。得414;

再算46×20。读:二六十二,写2进1,学生同时写:写2和进位1。接着读:二四得八,8加1得9,同时写9。得920。0省略不写。

最后算414+920。方法案例1。

案例4:笔算除法。

篇9

就像金字塔的结构一样,有锐有钝,有的人生而处在金字塔塔底,虽然久受压迫,却坚如磐石,有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塔顶,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可以登高望远.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想,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把这个道理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来,就是所说的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教学相长,方可相得益彰.

分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把一个群体通过某种界定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加以定义和改造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行为.

一、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高中教师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和资质,所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有时候难以把握学生理解的度.很多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被忽略,等到考试才被发现和放大,亡羊补牢远不如未雨绸缪.在一个高中的班级里面,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接受的宽度和广度也大相径庭,作为教师,一股脑把所有的知识倾泻给学生,只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最终选择放弃.不一样的学生便有不一样的态度和认知速度,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分层教育这个理念被提了出来并且存在很大的可行性.简而言之就是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对待.这里所说的不一样的对待完全不是说歧视或者是偏见,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比如,我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和巩固好基础知识;对于那些成绩中规中矩的学生,在他们会做简单的题目之余钻研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这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帮助;而对于那些思维缜密,基础好的学生,我就会加大题目难度且会要求加快做题速度,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每一场考试数学题的最后一题都是很有难度的,计算量很大的题目,当我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运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对于那些基础夯实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而是时间问题,通过“压力训练”的方法,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考试节奏,用最快的速度正确解题,而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保证之前的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尝试解答这些有难度的题目,通过不断的训练基础知识慢慢向高分值题靠拢,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分层教学有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会让好的学生更好,让差的学生止步不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恰恰相反,为的是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不同于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关系,他并不是将好的学生放在一起,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放在一起,他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题目.分班的依据只有一个那便是考试的成绩,而分层是根据学生的科目学习兴趣,教学指标的要求,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不同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成绩好的就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分层教学中将教学指标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既定的目标便是成功,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

举个例子而言,我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授教的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是:A类学生熟悉平面图形,我要做的是让同学们逐步向空间立体几何转变.B类学生能够想象空间立体图形,但是思维不够清晰,像这样的情况,我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不必再去钻研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而转向空间立体几何的分析,多看多做,培养立体思维和三维动态逻辑.C类学生有着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思路信手拈来,我就可以着重培养其解题的速度,在考试的过程中做到速度和正确率的兼顾.长此以往,即使是第一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慢慢赶上第二甚至第三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学做到了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逐步缩小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共赢的局面,为新教育的发展奠基.

二、分层教学的细化实施

数学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这种模式的呼声是最高的,两极分化严重的高中,很多人因为数学成绩的不理想而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每一个学生对于数字图形的敏感性,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转变都各有不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才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学而教,填补盲点,在教学方法,途径等方面作出调整.

三、数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为主体的分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不能对于那些在数学方面缺少天赋的学生的歧视和不尊重,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表现和诉求,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速度,对于课程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将学生进行分类,一类学生有着聪慧的大脑,过人的学习能力,可以在培养他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做题量,拓宽知识面,看一些课外的相关教材,而那些不怎么出众的学生,就按照正常模式进行授课,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2.目标为主体的分层

篇10

一、考核方法改革

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考核方式全程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学生在每一节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都与学习成绩的考核有关。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用考试这个杠杆来制约、调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把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需要缜密地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方案既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我在物理专业三个课堂、两门课程中改革了考核方法,实行了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1.转变了学风,改善了考风

考核方案结束了只凭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平时不努力,靠期末临时突击通过考试的现象,转变了学风。时刻督促学生把学习时间放在平时,在一点一滴中下功夫,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减少了平时不努力,到期末靠投机取巧通过考试的概率,改善了考风。

2.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考核方案中的创意分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核方案中对课程论文的考核,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创意分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上不封顶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考核方案的设计初衷。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敢于对教材、对习题提出质疑;他们写出了有自己见地的论文;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大自然。 他们被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又重新焕发出来。

3.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整合知识、升华知识

考核方案中的5次章总结和1次课程总结,虽然分值不高,1次章总结满分为2分,1次课程总结满分为5分,但这个考核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升华知识,大有益处。学生由不会写总结、不得不写总结到写出了有自己见解的总结、爱上了写总结,是一章章的总结的量的积累,使学生发生了这样的质的变化。学生在写总结过程得到的锻炼与提高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

4.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的听课状态,学生上课听课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听、主动地想,思维一直跟着老师,与老师的思路共进退,甚至超前老师的思维。大大减少了学生上课走神,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象。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基本上在课堂解决当堂所学习的内容,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对传统的考试方式作出了改革,相应地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首先要求教师能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载体。教学方法要与考核方法相适应。

1.研究型教学法

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研究型教学法的出发点,又是研究型教学法的落脚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运用不同方式的研究型教学法,如回归式研究型教学法、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1)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

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是将研究性课题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教学内容蕴涵的创新性思维的知识载体,将学科的热点、有争议点的研究课题,将教师的科研课题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值得去思考,容易产生新观点的问题,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埋下伏笔,为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供研究课题。

(2)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科学是发展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传统内容的错误或陈旧部分,提出或补充正确的、新的内容,使教材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是教师的职责,有机地加入新内容是必须的。对于新内容的加入,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时,把前沿内容辐射出去。这就是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

2.整合教学法

知识点可分为孤立知识点和可整合知识点。整合教学法的要点是对可整合知识点进行整合,打破章与章、节与节的界限,以整合后的知识点为载体,表达一定的思想,特别是研究者的思想、语言和方法,也包括教师的理解。

3.师生互动教学法

师生互动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把结论直截了当地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实验数据、实验曲线、已知的理论等把结论归纳、总结、概括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我几乎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