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 德育 生命教育 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篇2
一、编剧―心理课堂的设计者
心理课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可以按照课程大纲教学,而心理课的所有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什么,心理教师就应当设计什么。比如,刚入校的高一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包括新同学、新教师、新学校,新的学习内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其次是青春期交往问题,同性、异性同学的交往,与父母、教师的交往等。再次是自我认识和定位问题。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恰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最后是生涯规划问题。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其特殊情况,同一个主题未必适合所有学校。寄宿制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寄宿,同时由于高中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初中有了很大变化,以上的四个问题在学生中最为常见。所以,每个主题所占用的课时就需要根据该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
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课的设计者,必须蹲下去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真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呈现出来,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拿来主义,高中与职校学生用的是同一教案,教学就变成了走过场,课堂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对高中心理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导演―心理课堂的引导者
剧本已经完成,如何呈现则是导演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了。作为心理教师,此时需要考虑的是在一堂课的时间,合理取舍内容。教师应考虑如下几方面。首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贴近时代生活、能引起共鸣的内容,陈旧、过时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引起关注。因此,心理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案例,通过身边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另外,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节设计好的心理课不止在一两个班上,往往要在一个年级中展开,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又有不小的差异,所以,设计时还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差异,在内容的呈现上要有所不同。由此,也可能同一个主题,在内容上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其次,体现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一节心理课的时间有限,如何更好地利用呢?个人认为,内容的安排应当从学生走进心理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设计,以达到引起关注、思考、分享的目的。同时,课堂后的延伸也不能缺少,它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再次,“好马配好鞍”。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课堂呈现形式,既可以有和煦春风,又可能出现疾风骤雨,目的是让孩子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行走在心理课堂。形式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形式。如高中的孩子对视频、案例等呈现形式比较感兴趣,那么在如何设计讨论、分享环节上就要多考虑一下。如果只关注形式本身,如播段视频、说则案例,没有后续小组、全班讨论跟进,学生很难有机会听到同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教师的引导,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思考。最后,内容的呈现还需考虑心理教师自身的特点。每位教师要了解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考虑自身的因素,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现课堂
内容,学生也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
三、角色―心理课堂的参与者
一节心理课效果好不好,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而谁来创设氛围?毫无疑问是教师。一份同样的教案,不同教师上,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意识和投入状况。教师要拿捏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哪些地方需要极力渲染、哪些地方平铺直叙就行。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迸发课堂魅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要保持十分的投入,如此才能灵敏地抓住细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以,一节课下来第一感觉你是否满意,想想自身的投入情况即可。也许这节课在内容的设计、形式的开展上并不完善,但因为有了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进了课堂,真正思考了,如此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就够了。可以说,教师是否真正参与进了课堂,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观众―心理课堂的反思者
一节课从编剧、导演到倾情投入,教师的任务并未完成。教师在心理课堂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代表学生满意或收获多多。因此,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反馈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在下一个班级展现。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其他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作为观众的身份参与心理课堂,充分听取自己内心和孩子的声音,力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心理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非常明确:心理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发挥实效,仅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积极阳光环境的营造、心灵成长的引导,还要有大课堂的心理定位。因此,课堂的延伸就非常重要。板报、家长与学生的对话、社会实践等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篇3
心理活动课堂,体验团队之力
“我需要四把椅子,四个志愿者,椅子按照PPT上的方式摆放,要求志愿者坐在椅子上,并且要躺在临近同学的腿上,之后我要撤走四把椅子!”心理老师刚说完游戏规则,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班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三个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决定要试一试,但是还少一个人,这时坐在后排听课的我产生了兴趣,决定试一下。
游戏开始了,随着心理老师一声令下,另外四名同学一起撤走了四把椅子,可我们四个人仍然挺立着。同学们走上前来,围在四周,一起为我和三名同学呐喊助威,负责计时的同学更是大声喊着时间。我们坚持了123秒,大家都欢呼起来,庆贺这个新纪录。
这是我们高一一班一堂普通的团体心理训练课,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一切皆有可能”。按照常理,在没有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的,然而,通过我们的合作与坚持,我们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的惊喜,体会到相信自我、相信团体的力量。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乐于参与,学有所得;教师寓教于乐,能以心理问题的破解为德育提供支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效实现“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真正达到服务学生成长的教育目标。这种校本课程活动也得到学生的喜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都会期待心理课的到来,因为每项活动都让我受到启发,很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我难以忘怀。”
心理主题班会,倾听心灵之音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了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主题班会有三部曲:第一步由心理教师对班主任进行专业指导,第二步心理教师参与策划班会的心理主题,最后一步由学生自己完成。三部曲都是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开展,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适时开展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主题活动。比如,每年三月是我们的“感恩教育月”,我们会举办“呼吸亲情,感恩母亲”的心理主题班会。应邀参加心理主题班会的母亲们坐在孩子们中间,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母子的心灵更靠近了,校园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让母亲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母亲节,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学生们的心里也涌起了爱的潮水,一位学生动情地说:“……那么多爱的见证,我为什么没有去珍惜,母亲呀,您把一生都给了我,我也会用一生回馈您!”
学校的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各种生动的、有意义的心理游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和成长内驱力。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巨大辐射效应使其深入人心,德育贵在润物无声,我们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真正达到育人于无痕之中。
家长学校,合力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渗透。为了在家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篇4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 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篇5
毫无疑问,书本的确是让人调解心理,让心灵感悟的一种不错的方法,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其实不只是书,我们还会有许多的感动来源于其他的途径,例如:电影。接下来由编辑部向大家介绍一部电影,与大家走进<<放牛班的春天>>。感受一群少年的心灵成长历程。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音乐家马修与一所男子寄宿学校问题少年之间的故事,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已是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却尝试用自己的方法——音乐来改变孩子的现状,他用爱心关怀孩子,费尽心思组成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便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助理教师,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多么伟大的成功者,他也只是一个在孩子迷茫时会给予安慰,会尊重被忽略的孩子内心的一个善良的音乐家,音乐教师……
除马修外,剧中的莫翰奇,一个喜欢偷窃,屡次逃学的单亲家庭孩子,是剧中学校,那些被教师漠视,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内心深处却脆弱柔软的孩子的典型代表……他幽闭的心灵只有在无人注视的时候才敢绽放,他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因为他的孤傲和自卑,却从来不敢在公众下展示,甚至以戏谑的态度将自己出局……
马修在这所池塘畔底学校面对着的是这么一些孩子:会偷老师乐谱,学习成绩不高,常叛逆的为老师取外号,因“行为不当”被关禁闭室,遭受残忍体罚……
他没有因为孩子的调皮乖戾,对他们施以打骂,只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用宽容慈爱,温暖他们……马修这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却宽容善良。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别人眼中的问题少年们,而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让这些学生艺术中让这群孩子感受到了光明与温暖,但重要的是,也有马修的爱。
马修用自己的言行,所爱的音乐感化着这群曾经顽劣的孩子,一种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进行着.....
他教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理想,让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他,还为孩子们谱曲,尽心组建合唱团,教孩子们唱歌,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也许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些小事……但他的点滴用心,却实实在在感化了那些被忽略被伤害的孩子的心灵……他包容,忍耐,懂得面对酷刑的孩子早已麻木,需要柔和的力量去感化,他用音乐开掘了被大人们遗弃的孩子们童年的乐趣和让他们认识到生的价值。他的无私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感染并帮助着这群孩子,用音乐激发他们的热情积极面对生活。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烧毁了这所寄宿学校。此时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篇6
一、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
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看来似乎有点绝对的话,从特定角度看也不无道理。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殊阶段,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与指导,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引导者。另外,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心理问题。基于这两点,要想提高学生的心育水平必须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生活中,学校除了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外,还应为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有以下两条途径:
1. 专业引领。即通过学校的自培方式(以心理教师为主的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通过他培方式(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讲座)来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至少,我们不能因为教师自己的心理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实施载体。选择何种实施载体,要针对实际情况。例如,我校根据我区的心理健康课题《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实施载体,即教师的快乐作业问题,提出了“两定”、“三不定”。“两定”即快乐作业定时、定量。“三不定”即不定字数、不定体裁、不定内容。这样就保证实现了“快乐作业”的真正目的,既不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又能让教师通过挖掘自己身边的快乐事件,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调适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才能积极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寓教于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诚然,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实必须寓教于活动中。因此,我校抓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工作,主要从“三个着眼点”出发,即通过“心理常识知识”的普及;“个别调适”工作的开展;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具体工作落实“十个一”工程。即在“心理常识知识”普及方面我们落实“四个一”:即办好一块心理展板,全程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每周三开播一次心理广播,定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日一网,通过(心理园地栏目)与学生交流互动,实施心理辅导;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优质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育水平。在“个别调适”方面我们落实“三个一”:即办好一个心理咨询室,做好个体与团体的心理咨询工作,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手材料,对症下药,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开通一部心理热线,随时随地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救助;建立一个知心姐姐信箱,关注学生的心灵。在“自我教育”方面我们体现了“三个一”:即由心理委员牵头,心理教师指导,学生每月自办一期心理小报;由科任教师以学科为单位布置一个“我实践、我快乐”的快乐作业活动,如生物课的生豆芽、蒸馒头,思品课的亲子档案介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快乐体验,改善心理品质;还有每周班会的一剧,即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心理剧,让学生在整个剧本的编排中提出他们心中存在的问题,在剧本的表演中,通过自身体验与感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实现真正意义的自我教育。通过以上的“十个一”工程,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素养。
篇7
一、“全景图”
筱(化名),海宁人,今年14岁,父母在她六年级时离异,筱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目前经营小店,由于工作较忙,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多。她现在是我校一名初一新生,是从镇上初中转校至此重读初一的。据了解,筱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不肯进校门,后来不得已休学。来访者家中无精神病史。开学初,筱又开始出现不肯进校门的情况,据班主任与学生反映,筱经常会一个人自言自语,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大家都觉得她很“怪”,班主任多次沟通仍无改变。
二、来自星星的女孩的内心世界
和筱第一次见面是在我的办公室。我如往日一样走进办公室,梁老师赶紧把我叫到门口,轻轻地说:“这孩子不太对劲,你有空和她聊聊,一定要好好看着她,不要让她乱跑!”梁老师的语气中透露着紧张与不安。我凑过去看了看,一个女生靠在桌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师:同学,你好!我姓俞,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很高兴认识你。你是哪班的?
筱:701。
师:你叫什么名字?
筱:筱。
师:筱,有什么我能帮到你吗?
筱:我说了你也不会信的!(顿时声音变大)
师:什么事?说来听听,你跟我说了我才知道信不信你。
筱:你相信有“傲天大陆”吗?
师:“傲天大陆”?我好像没听说过,你能具体讲讲吗?
筱:反正我说了你也不会信(再次强调),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欣喜)
师:这么美好的地方,你去过吗?
筱:我本来就是从那里来的!可是那里已经被毁灭了!
师:毁灭了?那你怎么会在这里?
筱:你知道吗?我是幸存者,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次灾难中……
师:你的意思是你的父母已经离开了你?你妈妈不是在家吗?
筱:那不是我妈妈,那是“她”的妈妈!(坚定的语气)
师:“她”是指谁?
筱:就是筱啊。
师:那你是谁?
筱:我是残雪。
师:哦……所以你和她不一样,那筱在哪?
筱:她已经消失了。
师:消失?能具体说说吗?
筱:她以前还会出来的,现在她不出来了,都是我。
师:她从什么时候起消失了?
筱:大概六年级的时候吧,她知道她爸妈离婚后……
师:这件事让她很伤心,所以她躲起来了?
筱:嗯,筱很可怜的,经历了很多不开心的事……筱的妈妈要去拦爸爸的车,结果被她爸爸撞得满脸鲜血!可是爸爸说一套,妈妈说一套,她不知道该信谁,或者谁都不该信。大概从那以后,她基本不出来了。
师:这件事让她很伤心,你也会跟她一样伤心吗?
筱:不会。我说过,我是我,她是她。我最终是要回“傲天大陆”的。
师:怎么回去?
筱:我只要集合四个人的力量,在十五月圆之日,必须是红月,我就可以回去了。
师:四个人?
筱:小爱、晴、残月。
师:他们人在哪儿?
筱:不知道,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
……
筱:我要回去复仇,因为他们毁了我爸妈。
师:那家里的妈妈呢?
筱:那不是我妈妈,那是“她”妈妈!
……
这是一位来自“星星”的女孩,本该享受美好花季的她,为何会有这种思想?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找到了她的妈妈。
第二天筱的妈妈来到学校,当说起筱的情况,妈妈忍不住眼泪就掉了下来。两人离婚的事情是从孩子六年级的时候开始的,这件事情断断续续闹了很久,时而争吵,时而冷战。妈妈说:“孩子从六年级下学期开始人就变得怪怪的,有时候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以为她是漫画书看多了,也没在意。上初中后,孩子总是不肯进校门,所以初一这一年断断续续读了一段时间就休学了。本来想着现在换个新学校,孩子有新同伴可能会好些,可是又变回老样子了。我们也去看过心理t生,和医生没聊几句她就要出来,总是不配合。”妈妈的描述中透露出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
三、心理分析
对于筱而言,家庭的变故使她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不知该如何面对,于是,她选择了回避与防御。对于父母而言,离婚并不会因为一张纸就能把两个人彻底分开,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夹在中间的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大多数孩子无法正确应对,容易出现偏差。筱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由于父母离婚事件的重大冲击,她不知该如何接受和面对现实,使她个性与行为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一)自卑
在与筱的谈话中,她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在镇中上学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她背后议论她爸爸,她清楚地听到他们在说爸爸的名字。当时,她心里特别生气,很想上去跟他们吵一架,可是她没有。之后,她就很讨厌看见这些人。父母离婚后她就变得十分敏感,这种敏感很大一部分来自筱内心的自卑感。她害怕别人笑话,感到自己非常无助和不幸。据她的妈妈的描述,筱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跟任何人讲话。她常常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无助。自卑是离异家庭孩子最普遍的心理变化之一。
(二)幻想
学生筱在面临父母离异这个重大事件时,她的内心极其想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为了不让自己面对痛苦的现实,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她采取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幻想。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她,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她所采取保护自己的方式走入了心理的误区。因为无法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所以筱暂时将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分开,幻想自己是“傲天大陆”的残雪,而非现实中的筱。她曾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她和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也许在幻想的世界中她能得到内心的平静,避免现实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幻想可以是一种使当事人生活愉快的活动,但当幻想的情境取代了实际行动,幻想就成了思维上的退化,是一种逃避的行为,它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个时候只有当事人鼓起勇气,面对现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心理异常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筱的情况,我让筱做了一份“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如表1所示。
按1~5的评分标准看,1~2分属于无问题,2~3分属于轻度。3~4分属于中等程度,4~5分属于严重程度。从测试结果看,筱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三个因子均超出正常水平,属于中等程度。
对筱的三次咨询中,她都说自己不是原来的筱,而是另外一个人,每次谈话中,都是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自己。有一次在学校,我看她精神状态还不错,和同学有说有笑,于是找她来聊了一会儿。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今天所有的表现都是装的,现在读书的人不是筱,是我。她还是表示等时机成熟要回“傲天大陆”,给她离去的父母报仇。
综合所有了解到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位来自“星星”的女孩的心理问题源于父母离婚事件。因为无法面对现实,她选择将自己隐藏起来,回避痛苦。
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1.筱的心理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不一致。她的许多心理活动脱离实际,与现实环境不符,始终认为自己不是筱,而是另一个人,由此可见她的自知力并不完整。2.筱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不一致。她让自己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用第三人称“她”来描述自己的事情,甚至认为现在的父母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父母,由此可她的知、情、意并不协调一致。3.筱人格较不稳定。现在的性格特点与之前相比有很大转变,以前开朗活泼,现在少言寡语。同时,她的状况断断续续至少已有一年,她的心理状况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判断,筱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异常范围,为了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我建议家长及时就医。
四、思考感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越,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青春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面临着自我完善人格的形成过程。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而在这期间,亲子分离、父爱或母爱剥夺、忽视、虐待等等,是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所有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关注和辅导,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鉴于此,学会与这些孩子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为许多家长和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初中入学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特别要关注学校就读期间父母离异的学生。德育处、班主任、心理教师三者形成合力,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生活关照、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做好学生的跟踪记录。例如对于学生筱,我们可以这样实施:首先,筱作为转校生,学校可以通过以前学校、家长以及本人三方面了解该生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和备案;其次,在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时,心理教师重点关注筱的情况,并将测验结果反馈给班主任;最后,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多留意(但不用刻意)该生在学习和与同学交流中的表现,一旦发现异样,及时与心理教师和德育处联系,商榷解决方法。如此,便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对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的一些状况。
(二)修正与改善教育方式
一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有自卑、脆弱、偏激、闭锁的心理特点,家庭和学校在选择与应用教育方式方法时应充分照顾到他们的特点。
1.多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多比较自卑,教师更应关怀和耐心教育他们,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从而感到快乐,同时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多引导,提高孩子的积极性。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敏感时期,离异家庭的子女遇事往往比较退缩、消极,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应多注意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参与班级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3.多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离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完整的爱,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爱能给予孩子一定的补偿。教师要真诚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在迷茫时给予引导,在孤独时给予温暖,在进步时给予肯定,使他们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乐意和教师谈学习,谈生活,谈思想,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走出心理困境。
(三)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仅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与家长联合起来。因为这些学生放学后,必然还要回到家庭环境中,如果父亲或母亲仍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学校教育的力量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讲明利弊,尽可能减轻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破裂的牺牲品。因此,只有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双方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学校可以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和方法。而家长也应将孩子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反映给学校,让教师们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动态。同时,家长应更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离异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家长必须负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不仅是生活上,更需注重心理上。同时,密切配合学校关心爱护他们,尽量减轻或消除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创伤。
篇8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一)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发展。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犹如人们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样,心理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渗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每一位开放教育学生来说,在职学习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或工作中,当开放教育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此时,以积极的心态、精心的准备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将会成就新的美好人生。现代社会,职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个人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精细、用工体制的变革,人们不再向往那种稳定而无创造性的职业,不再固执于那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方式。岗位、职业的变动,不仅是人们实现工作理想的整个过程,更是人们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位置的过程。身在职场,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尽管会受到态度、细节的左右,但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角色认同,怨天尤人,成就不了职业发展。
因此,开放教育学生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做一个健康的、自知的、快乐的人!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团麻,不理自乱,理还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心理疾病和亚健康正成为现代人最大的困扰。如何快乐健康的生活、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质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更多现代人的迫切心理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丁 .塞利格曼认为,除了减少人们的消极情绪,心理学还应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除了帮助病患过上正常生活,还应该帮助正常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理论生动诠释了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探寻了个人心理的正能量对其积极人生的重要作用。
对于开放教育学生来说,紧张的学习、忙碌的工作、生活的重担,身心俱疲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获取开启生活的金钥匙,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出发地,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要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处理好人际关系,让沟通更加和谐;要管好自己的情绪,让内心更清明;要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让爱变得充实、温馨;要做到健康的休闲,让生活更加精彩;要灵活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将压力变成动力,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许多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提高自己!我相信,我的人生之路将更加精彩!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三)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学习,真实感受颇深!
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总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逃学、早退、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做鬼脸等现象,无时不展现在你面前。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气愤、激怒、伤心,非想揍他一顿,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教育他,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四)假期不知不觉得来到了,这周,我来到了北京,参加青爱工程的种子教师培训会,青爱工程基金会把培训地点选在了北京市昌平区的香堂文化新村,没有到这里之前,觉得是很近,不会太远,结果没有想到,3:40分到的北京,到达香堂目的地已经是晚上七点了,也许北京就是这么大,倒了四条线路的地铁,最后还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和的士。觉得这也是一种经历吧,每一次出发,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路途中的跋涉,也是一种体验。香堂这个地方有个圣恩禅寺,在离寺庙不远的地方,有我们住宿、吃饭和培训的教室。吃的都是素食,上课坐的课桌也是返古式的地垫和矮小长桌,大家席地而坐,好有一番赏古论今的感觉!
这些天的培训安排的很紧凑,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性教育课程,在这之前,我对艾滋病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也没有想到近几年我国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尽然是青年学生,在他们对性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这样因为自己的盲目从而步入了深渊,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
现在,我把培训中的一些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向老师、父母提出的一些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大人应该不要避讳,该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对于孩子来说,越早知道越好,因为知道知识了,才有能力去预防。
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把对学生的教育从教育慢慢转为心育的时候,学生就会多一些被关爱,多一些人格上的完善
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真心的回答,而且内容尽量是积极引导,但也要给孩子们呈现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不要完全呈现美好,让孩子们对不好的后果要有预期
很多时候,来访者来咨询,在来访者问出问题之前,其实来访者内心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他是想来诉说,并且希望能得到支持。
当孩子们来咨询室问及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试探性的问问孩子你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这么好奇呢?类似此类的问法是想去探索孩子问题背后的动机和背景到底是什么?
培训中,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国家日益繁荣发展的今天,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的人才,而更多地是对一个人全方面素质的要求,所以我觉得动力沟通在这个时候发展,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要让人们心理健康,内心和谐安定。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五)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_。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_,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此外,政治老师也要当好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导教师,作为学校也应将这一教育职责抓在手上,让教师协同参与,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龙凤中学实行开放周,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与学校老师一道共管学生,效果明显,其经验十分可取。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篇9
关键词: 心理问题 心理成因 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走进大学校园后,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与本班同学尤其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每个人的渴望。但实际情况是,相当比例的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挫折,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同学之间不是相互帮助、关心体贴,而是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因一些小事就会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产生更大的冲突。这种种人际冲突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交往恐怖、孤独无援的感觉。其中一些是缺乏交往技能,同时也和家庭背景及个人性格相关,最终使他们产生孤独、空虚、失落感并出现敏感多疑、自卑、敌意等心理症状。
2.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现今的大学校园里似乎已很难看到学生们伏案苦读的情景,多数学生有厌学心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高中时代已有天壤之别,有些教师甚至在考试前给学生提供各种“提示”、“范围”。虽然有高额奖学金的激励,但由于评奖标准不一致,奖学金往往被那些活动较多而不仅仅是学习较好的学生获得,这都加重了大学生的厌学心理。另外,有些学生还存在学习方面的困难,比较明显的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应激现象,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学期考试期间,由于周期长,相当多的学生还会出现另一种考试应激,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睡眠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记忆减退、焦虑等不良情绪。由于平常学习节奏缓慢,而考试期间临时突击,时间安排不够规律,加上各种压力,许多人会出现以上种种症状。
3.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同学们的友情,同时也渴望与异朋友,甚至得到爱情,这是正常的。但不少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欠缺,从而出现情感心理问题。这表现为,一方面得不到自己想象的友情和关心,另一方面与异往困难,单相思甚至是失恋的痛苦折磨着他们。据调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恋爱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导致悲观等一些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在大学新生中表现比较明显。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活非常绚丽动人,但真正进入学校之后却发觉并非如此。学校也犹如一个小社会,形形的人都有。一些大学生期望太高,入学后失望太大,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原来自己心中圣洁无比的大学校园竟是如此的“丑陋”。一些人很难接受这种巨大反差,失落心理逐渐控制他们。同时,衣食住行等种种生活细节都与中学时代不同,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这使许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长时间难以适应,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也极有可能使大学生由自尊变为自卑,甚至出现抑郁、强迫、恐怖等心理症状。
5.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使自主择业成为毕业生的唯一选择。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缺乏选择的主动性,对面试缺乏自信,不知怎样才能适当地自我推荐,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过于求功利,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专业领域等。
二、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在婴幼儿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模仿能力的发育期,由于家长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许多事情不用由他们来做的思想。长大以后,他们不但自理能力弱,而且固执。同时,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气氛不和谐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父母离异不仅影响双方,更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调查表明,父母离异后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一年内对生活感到乏味。大学里的贫困生中有些人来自单亲家庭。他们衣着朴素、性格内向,对校内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害怕别人议论自己。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促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使他们容易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2.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小学阶段,它是儿童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许多有心理问题的人追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与当年的中小学教育分不开,更与其任教的教师分不开。许多心理疾患是由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不当造成的,他们的言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遗留下来。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关调查发现,相当比例存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是由于其在中学期间受到教师不公正的的指责、惩罚,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封闭自己,产生悲观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宿舍、班集体、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大学校园里的校风、学风、集体精神、文体活动也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3.自身因素
首先,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手足无措。有的学生不善于认识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调节功能克服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旦面临某种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其次,学生自身身体疾病的影响。由于体育课不再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身体的锻炼。同时,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也不如高中严格,一些学生的生活很不规律,这也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一些大学生发病后不愿及时诊治,最后直接影响到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精力不集中、精神空虚、烦躁。由此,有的提出休学,有的甚至会因为自己得病既增加社会负担也增加家庭负担,而产生轻生念头。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个别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难以与他人建立友情,出现所谓的“不合群”现象;即使有人与自己主动接触,也抱有怀疑、回避的态度,在无意识中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距离群体生活越来越远,愈加畏惧和回避群体生活和与人沟通,最终导致“自闭症”。
最后,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学生的一些重型心理障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与遗传密切相关,而轻型心理障碍则关联度较小。还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因素的影响呈下降趋势,环境因素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但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后期,因此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普及心理教育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创设性地设置内容,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来设置教学内容。目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教育。
1.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既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的指导,使他们不仅能主观认识自己,还能客观认识他人;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场所,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人际交往的真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常常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由于他们的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往往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片面地来对待理想和现实。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和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不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从而缓解因不满现实带来的过度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避免对社会产生敌意,形成厌世等情绪和行为。
(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的低年级学生、毕业年级的学生和特困生相对于整体而言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状况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1.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
大一新生离开家长的呵护,来到象牙塔内,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可能茫然不知所措,易产生心理问题。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
2.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
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诱发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症。高校工作者应教育学生辩证地对待理想与现实、学业与工作等问题,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
3.对特困生的心理教育
特困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了学校、社会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帮助,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把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科学化,除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育,学校还要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但专职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除适当增加人员外,还应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的训练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浅薄,在咨询实践中不易做出准确、科学的诊断,有时还会出现误导,使症状加重,延误治疗;技能操作上不熟练,往往会给求助者造成误解,失去矫治信心,不但不能减轻求助者的痛苦与烦恼,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学校必须确保有关人员能够掌握科学的心理测量方法,正确诊断心理疾病,及时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对在诊断或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有关信息规范地加以处理,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等。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应通过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贾可心.婚变家庭对子女的伤害[N].厦门日报,2000-07-28,(3).
[3]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心理学报,2001,(2).
篇10
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偏重于对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98年,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到开始关注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积极心理学框架里有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关于这三个主题的主要观点如下: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往往伴有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能给我们安全感。消极情绪是时常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狭隘,而积极情绪则使我们关注未来而不是当前,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在积极的个人特质中,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等。这些良好性格特点我们称之为性格力量因子,它们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且还能在危机过后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积极机构的作用就在于它应该是有助于它的成员获得美好生活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良好学校的特点是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应该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校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原因
1.管理不到位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在很多事情上更乐于突出自己;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当前现状,价值观也更加现实,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做事情一旦失败,抗挫能力却很弱。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也应该讲究科学,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的话,势必会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2.预防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危机意识,只注重突发事件之后的事后干预,注意建立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机制,却忽视了预防机制的建立。3.教育目标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有用”,要学了就有用。而现代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心灵的缺失会促使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孩子个性的工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另外,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这样,带着这种阴影生活对孩子的性格、今后的事业以及婚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最典型的是大一新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是父母打理,来到大学后,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接踵而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容易造成心理失衡。2.思想不成熟现在的90后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又依赖父母、老师,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易做出极端的事情。3.缺乏性格优化意识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上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获得自我成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是从对方找原因,指责对方,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大家各不相让,人际关系很容易起冲突。
三、积极心理学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
(一)学校应端正教育目标,创设积极、宽松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增强其面临困难工作时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去被动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易中天在《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一文中提到: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体验积极的情绪,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责任感,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