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育

篇1

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各科教师均肩负着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教学。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作探讨,并提出部分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学生 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实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篇2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医生;学生;心理健康

我担任初中班主任多年,并在学校兼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本文是我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积淀,旨在就班主任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一、为什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当今社会,夫妻离婚率不断提高,单亲家庭有增无减,农村劳力往城市转移,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再加上各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些中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导致不少中学生犯罪现象的产生。因而现阶段学校教育需要大批既教书又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的教师。

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容易走极端,既容易奋发向上,又容易自暴自弃。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怎样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1.注重自身修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成因

(1)自卑、内向。不少初中生常常处于心理焦虑状态,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朋友少,担心被批评、被嘲笑,显得自卑而且内向。意志方面自制力较差,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不顺心,就悲观失望,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分析原因,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外界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过激的心理,会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容易陷入自卑和内向。另外,初中学习任务繁重紧张,竞争激烈,父母又往往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教育方式可能简单而粗暴,这些都给初中生带来很大压力,使其感到压抑烦躁和心理紧张,感到焦虑,外在表现是自卑和内向。

(2)自尊心过强,叛逆心态。初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独立愿望,所以初中生为了表明“成年人”的独立地位,故意违抗家长,否定教师,与师长发生矛盾冲突,显得很叛逆。

这些心理特点的产生是由于初中生身体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和习惯,而自身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在得不到大人和社会的承认时,往往采取叛逆的手段来宣示自己的存在。

(3)早恋和青春综合症。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两性关系的体验有了显著增强,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有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试图尝试两性关系,以至于现在的初中生早恋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是由于初中生体内激素作用,性成熟引起的性机能和性意识的觉醒,性成熟也刺激了身体其他组织发展,带来的多方面的身心变化,即青春综合症,时常情绪烦躁,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听课没有精神,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早恋现象。

(4)从众心理,追星现象。初中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和社会阅历不足,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主见,道德判断能力还不健全,较容易受暗示而形成从众心理。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其内容极为丰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面对学校和家长的要求,面对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甚至社会的影响,无法秉持正确的道德判断而表现为从众行为,显得没有主见。更多时候是模仿明星而出现不正常的追星现象。

3.积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策略

(1)细心地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内心世界。班主任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言谈举止,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内心真实想法。

(2)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在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具有较高的权威,然而要想真正成为孩子的教育者,需要用心用真诚来与学生接触,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无条件地依赖和信任,这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就会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大的影响力。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这样才能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另外,很多学生的问题,往往缘于家庭因素,比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班主任应当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并且要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帮手。班主任应采用各种渠道来实现沟通,首先要经常召开学生家长会;其次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沟通,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激励孩子进步;最后是让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应当作为典型加以宣传。

(4)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个性化心理辅导。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都有不同,因而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笔者在所教班中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突然急转直下,性格也变得极端,情绪起伏很大,打架斗殴,给班集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没有立刻对他采取严厉批评甚至当众体罚的方式,而是多次找他谈心,多次联系父母。我了解到,他父母刚刚离婚,家庭破裂,而且父母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比较粗暴,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使他低落烦躁,渐渐自卑愤世嫉俗,情绪过激,才有了那些不好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指出他其实有很多优点和潜能,开导他要增强自信,不要自暴自弃,鼓励他发扬优点奋发向上,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及时劝阻他的父母,即使离婚了,也应当继续好好培养孩子。通过我的热情关怀多次情感交流,他感受到了班主任一片真心,消沉的心灵被重新激活,他开始转变,不再自暴自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积极生活上,成绩渐渐有了起色,心理也慢慢健康起来。

篇3

进入初中以后,许多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显著的变化,例如,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初中生的最大心理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状态,在这样“半成熟”的阶段,他们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叛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把自己看成是“小大人”,开始崇尚所谓的“自由”,追寻无拘无束的生活。而这与家长要求的中规中矩有着天壤之别,初中生因此认为家长扼杀了自己的青春活力,从而与家长产生代沟,越来越抗拒家长对自己的管教。

(二)早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身体出现显著的变化,面对异性,他们会下意识的想要吸引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目光,或者下意识的关注某个异性。初中生处于性懵懂的阶段,对于“恋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认识,往往容易将这这些简单的相互吸引当做是爱情,从而陷入早恋的泥淖。

(三)厌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具有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高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初中生处在健康心理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学识与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我国专业心理教师师资匮乏。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但中国的现状是,有将近2亿的中小学生,却只有6000余人的专业心理学人员。而语文学科,作为学生人文教育的阵地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应当对自身严格要求,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还应具备过硬的语文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以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人文渗透,推动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很多学生喜欢一个学科往往是从喜欢教授该科目的老师开始的,初中生也不例外。初中生处在一个心理“半成熟”的状态,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又充满戒备,学生会因教师比自己拥有很多的见识和更丰富的阅历而自然而然与教师亲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三)巧用教学资源,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后,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绝大部分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生字词和写作技巧,更要巧妙利用作者对其父亲的感恩,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教材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这样的“不经意”就收到了“刻意”所达不到的效果,既避免了学生对教师刻意的说服教育而产生抵触心理,又大大降低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何乐而不为?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善用榜样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孟母不辞劳苦三次搬迁只是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也应当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教学中多宣传健康、正面、积极向上的好人好事。例如可以宣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白方礼及其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榜样人物用自身的行动向青年传递出的正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无言的教育和循循善诱一样给人巨大的力量。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今天的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高学历竞争以及学业负担日益加重而言,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考试失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行适应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像西方国家一样以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使得初中生面临一系列考试问题,初中生面临考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老师下定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和僵化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对于此,应该有一种能结合中国传统的注重理性、知识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组合的教育模式,这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会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是“方”或者都是“圆”,而是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1.2考试模式单一,过分看重成绩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成绩。诸如,“推优”、选班干、入团等等,学校老师都以成绩为主要参考。如此一来,就使得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一些学校更是把考试排名、分等级炒得沸沸扬扬。这对于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抗甚至是逃学。那么家长呢,学生回家家长就问,这次测试考得怎样?排名第几啊?一听到考试失意,立马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不是对考试失意的分析和引导孩子对考试的正确看法,然后对下一次考试提出希望和鼓励。

再者,老师考试的模式单一,注重卷面考试,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的综合考察,使得一些学生的特长没有被认可和发挥,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次次失意造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时的叛逆心理较之以前就显得强烈,而初中阶段正值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其知识掌握的影响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那么他们考试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长配合不够,教师孤军奋战

自从“减负”实施之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与此同时,学生的业余时间也相应增多,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和作业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所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业相对少,加上新编教材注重动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的孤军奋战既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时间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任其所为,试问,这样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吗?

1.4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动力不足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未能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了。

新教材的实施,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对于一些知识点,课本和教师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面对于此,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去适应它了。这样,不能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自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与新教材相适应,知识就不能扎实掌握。

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是“死读书”、“书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学生应该是会玩、能玩,不是“死读书”。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挥霍光阴,荒废学业。

2.初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

2.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紧张症、急躁症等导致了在考试过程出现焦虑情绪,从而使得考试的失败。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见于女生),使得他们在有序间断的时间里心情郁闷、浮躁,加上对考试没有正确理解,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的产生就顺乎其然了。还有一种归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学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努力经常被看作是对低能力的一种补偿,因而在人们普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是有能力的积极形象,就特别看重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度压力反而会促使他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了更多学生的反叛和厌学。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会对他们的孩子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长的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剩,身体不良和心理素质偏差,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此一来,他们“血溅考场”就不足为怪了。

2.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课程内容没有生活化,与实际衔接性差。而新编教材却侧重动手、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材虽改,但考试的制度、衡量的标准却是“一如既往”,新教材与旧制度无法兼容,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没有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没有从实质性抓住规律,切实掌握知识从而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题灵活的试题?

2.3学生努力不够

个体努力不足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我们了解到,在考试失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拿高分不光荣,而是看谁会玩,谁不“死”读书,谁的智商高。他们没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分辛劳一分才”的道理,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考试失意当然是必然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沿袭了小学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坏习惯,教师又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叛逆、厌学情绪加重,这样就更别说他们能努力学习了。

2.4应考技巧不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忽略了应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记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试之时以常规思路解题,让他们面对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应变能力、计算能力的挑战他们只能是“绞尽脑汁”、“束手无策 ”了。例如(以数学为例),出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选择、填空题别出心裁,非用非常规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图象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维法”、“同类比较法”等,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成绩也不尽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不能做出好的处理,老是在琢磨,试图把它解答出来,但最终却没能解答,时间消耗,后面的题目也未完成,试卷没有检查,正确率低,分数自然低了。

2.5学习兴趣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它能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因此学习动力就小,平时学习所花的时间也就少,学习效果差。“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师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试失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3.中学生考试失败的对策

3.1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利,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正如所说的:“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教育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情感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既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无休无止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和由成绩所带来的浅薄的荣耀而劳作,而是要更关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可言,更关心自已的教育对他终生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影响。作为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其惑”,而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趣其惑”、“惑其惑”,从而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 [4]衡量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样的,教书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对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理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乡镇之间、层次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在了解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加强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3.2.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闭门自读,不重视学习心得的交流无异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告知对方的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批阅他人的作业中得到对比和参照,知道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改正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教导学生认识竞争,开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学习方法的专题讨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过程能否有效的把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考试经常失意的学生找出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尽快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脱离考试失意的苦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难点、易混淆点,提醒和促使他们少犯错误,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医生”,把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板书,让他们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减小了犯错的可能性。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45分钟效益”充分发挥。

3.3改革考试方法,正确对待考试

如果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结论,以及排队区分优劣学生,这是考试价值的第一个层次,是最肤浅,最低层次的价值。此时,考试相对于教育和教学是独立的,只是为了给个分数,这样的考试可操作性最强,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大。现实考试的多数结果是对学生进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强调的是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考场环境所体现的师生间人际关系,也因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产生了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了本来健康的教学环境。由此表现出了考试霸权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学生对于考试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因此,教师应该在表彰考试理想的学生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考试失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试理想的学生更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更别说安心读好书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来越多地使用考试手段选择各类人才,这无形中影响着教育,加强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中学的考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确实选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4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指导。

3.4.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进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确定讲座课题的时候应注意课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能够成体系。也可以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述关于如何疏导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4.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很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时还得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跟踪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3进行压力疏导

大家都知道,压力会产生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构成杀伤力。“压力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分缺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适度压力是维持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提高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积极进取,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地,过度的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极限,它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部分心理素质和认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没能很好的调节,高度压力就促使了种种心理症状的发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诞生,使整个身心遭受摧残。“根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乡镇学生高” [6]在城市,学校、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乡镇要高,而这样过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作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意识的改变,初中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均没有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问题的出现,极端的体现就是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于此,家长应该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向老师报告情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版 第5页

②. 王水珍著《不同维度下考试焦虑的比较、分析及教育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页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泽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页

⑥.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页

⑦. 张丰著 《关于初中学习体验与学习状态的调查》 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Hejia

篇5

【关键词】关键阶段 物理科目重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1-02

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关键阶段就是在初中的物理学习,它是为学生接触和奠定根基的时期。但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这是一门较为概述、笼统的科目,对于学生应当有一些思维的想象空间,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所遇到的较为笼统的事情并不多见,因此他们的思维想象空间就较为狭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能够产生陌生和畏惧心理的原因,因为在心理层面无法理解,多少在对于物理概念的了解就较为麻烦,从而打消学生的自信心,有害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物理的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兴致成为最好的带领者,从而激励学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进而能够多多参加有关物理的课堂。

1 剖析初中物理教育与初中生心理

学生才是教学的终极受益人,所以,当实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处于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一起以学生为起点。对于训练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致的研究之前,首先应先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初中物理科目的特征进行剖析。想要使教学成果的表现尤为突出,就应当依据两者之间的交集特征的来实行物理教育。

就读初中的学生年纪通常在11―16岁之间,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心理上对于许多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所以就更加热爱追求、思维也很积极。但是,此时期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接收能力较为薄弱,很轻易的就会被外界条件而干扰。学生在对于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是新科目因此所呈现的好奇心也较为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然而当接触学习之后遇到了打击,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叛逆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是在概念方面很笼统的自然科目,语言叙述较为简略,人们应当有想象的思维空间,并具备将概念和现实之间互相变换的技能。然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复杂,在教学方面倘若掌握明确,则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若解决不好,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从而厌恶学习物理。因此,对于培训学习物理的兴致,应当对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的本身进行仔细斟酌。

2训练初中物理学习兴致的手段

2.1对于物理教学实行探讨式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学习,学生主动的参加学习活动,此方式的优点是使师生能够共同学习、了解,在探究式的学生方式下,教和学的理念就没有那么具有局限性了,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勇气。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的展开探究式学习能够推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对于学习的兴致也得到培养。教师在实行探求式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首先对于研究的问题进行提议,对于提议的问题需要注意时间和方式。只有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致,有效的协调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课程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对摩擦力进行掌握。比如说人们行走依据的就是摩擦力,事实上我们能够知道在晴朗的天气中行走就会很稳,然而在雨天行走就会滑到,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想了解它的原因吗?那么我们就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带动了。此方式比直接提出问题要更为有益。也就是说正确的研究式学习和明确的内容选取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性的研究活动能够激励学生的兴致,训练学生对于喜爱自然、了解自然的情绪和对于科学的研究兴致,所以需要选取一些能够激励和保证学生学习兴致内容来实行研究。选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需要关注的是:内容应当使学生有疑问,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需要存在研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或者说能够强化课程的掌握作用。

2.2运用实验方式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致

物理这门科目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物理概念的根本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对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激励物理实验具有关键的影响性。初中生对于问题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物理实验,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实施物理实验。例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纸片盖在盛满水的杯子上面,然后将杯子调转,这时学生能够看到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出来,纸片仍然贴在杯子上。从这个实验对于大气压强来进行解说,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激发有很大的优势,课堂的乐趣也有效的得到了提升,学生也会怀着好奇的心理,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实现现象能够仔细听讲。

2.3为加深学习兴致应增强物理课堂乐趣

对于初中教学设施应当配备齐全,对于实验室指导人员应当专门聘任,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供应最好的支持。此外,为了增添教学手段,学习也可以配备一些多媒体设施,运用音频、视频的教学辅助设施,以及网络能源,来为学生开拓物理的知识面,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致,使物理课堂的乐趣性增强了。在教材的根本上增加一些难易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才能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把握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论述,理解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恰当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如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学内容共分为两个框题: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有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讲到亲子矛盾、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反映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最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侧重讲如何与家长交往。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善于合理宣泄情绪,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行为后果,对自己负责,分辨是非善恶等内容,尽管不是本课着重讲解的重点,但都与本课内容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才能根据要求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以实现课程目标。

二、全面把握学生学情

要想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必须全面、准确、科学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水平,这是确立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的依据和根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初中一切都是新的,他们有热情,好奇心强烈,有极强的表现欲,但自制力不强,生理、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表现在情绪方面也是如此。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波动时期。面对初中一切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他们已熟悉了初中生活,可是对于初中学习的压力,与父母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很难处理好,他们这一时期表现得很叛逆,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致,初二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只会有几个人,举手回答问题怕被同学笑话,也不愿再表现自己。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初中的生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班级中会出现严重分层,懂得学习道理的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知道自己没有升学希望的同学,面对中考的压力,让他们整天很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对学习兴趣不是很强烈,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只做口头回应,很少举手回答问题。

三、科学合理处理教材

作为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进行恰当、合理的处理,包括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先后顺序、教材中用以说明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的活动材料的取舍等,特别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一个规律就是根据感性材料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注重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明白教材中每一段说明的理论知识是什么,把教材吃透,再进行教学设计。

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教材中用以说明基本观点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材料要进行精心的取舍,恰当的材料是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对教材中一些缺少时代性、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可以替换,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更加合理的活动材料,但材料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反复推敲、琢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活动切忌不能太多,否则不能在4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恰当设计活动形式

对学生活动形式的设计要恰当,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进行选择,如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表达和表现自己,同时七年级教材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适应初中生活,正确认识和设计自我、展现自我、珍惜初中生活,做是非明确、自尊自信、意志坚强、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公民为主要教学内容,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多选择角色扮演法、故事法、竞赛法、游戏法、视听材料创设情境法等活动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恰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八年级的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处理好不断扩展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处理不好和同学、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可以多用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活动方式。

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同时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班级中会出现严重分层,学生大多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多采取讨论法、辨论法、材料分析法、时事播报法等。

篇8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生处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正要步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更需要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由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

我国社会正处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当前我国的家庭一般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培养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更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较高期待,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面临着学校的课业负担,更有一些课外兴趣班的压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与同学竞争的压力。由于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很多学生因为压力过大,以及对成绩的重视造成考试紧张。学生有时会因为某次考试的失利,而忧心忡忡,不敢面对家长。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而质疑自己,部分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出现自卑的心理。然而,由于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很多学生会觉得家长只在意成绩,而不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充分理解学生。

2.学生不擅长与他人沟通

初中生不擅长与他人沟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由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组成特点,很多学生在家里,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围着转。这样的环境孩子不擅长与他人分享,更不懂得倾听。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不能与其他同学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关系。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当中而被孤立于集体之外,这些学生也表示“不知道怎么融入大家当中去”,看到其他同学在一起,这些同学也只能是默默地叹息。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性格上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这种不擅长沟通,不仅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存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与家长之间。由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很多学生变得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他们觉得家长不能理解自己。有时候就算是家长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也会表现出拒绝情绪,或者因为不擅长与家长交流,而无法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进行下去。青春期学生情感波动较大,如果不能与他人进行及时的交流,学生遇到的情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很可能造成学生的情感误区。

3.家长忽视学生心理变化

家长及时正确地引导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家长,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即使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甚至有些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不应该有那么多想法,而武断地认为学生的那些想法是错误的。认为学生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把学习成绩提高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而忽视了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过忙,而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了解正处于情感敏感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只要好好地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好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家长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家长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忽视,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自我管理的状态,但由于学生见识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身边的诱惑,有效地保护自己,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误入歧途。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1.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入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课程内容以及为学生设置主题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初中的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思想的培养有很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政治课程“扬起自信的风帆”时,教师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讲解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并且,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主题演讲活动的方式,如以“树立远大理想,做积极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之间的友谊是单纯而美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与其他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的沟通,学生的低落情绪也可以通过对朋友的倾诉而得到缓解,避免学生因为情绪引起的一些问题。但是,有很多同学因为不擅长与他人交流或者由于羞于表达而不知道怎么与他人建立友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办法帮助学生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为学生设置集体活动。进行分组辩论赛,小组手工课比赛以及一些轻松的简单体育竞赛,如两人三足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从而为学生创造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的机会。

3.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思想上的误区而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学生情感比较敏感的阶段,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健康不正确的心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杜绝不健康心理。

另外,教师可以以开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让家长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相了解,

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针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迈入青春期,是比较敏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变化都比较大,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也就更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分别列举了初中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在其中应该通过扮演怎样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黄永明,徐立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初中音乐课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却较为反感。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即为课堂的“表演者”,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以下就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一、充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的性格及思维习惯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知识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的思维敏感而活跃,同时兴趣爱好较为宽泛,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自身的发展及展现需求不断增多。这一时期,是其情绪波动较大时期,而且叛逆的念头不断滋长。近来,笔者就“你向往的音乐课”进行了调查。经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音乐课就是学生娱乐消遣的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身心放松。并且课堂上时常出现嘈杂和笑声,纪律涣散。造成以上原因并不是音乐的欢快节奏,而是教师所播放的音乐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体会音乐的意境。

比如,教师在播放《东方之珠》时,学生完全不懂欣赏,嘻嘻哈哈,有的学生甚至要求教师换流行歌曲,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听完整首曲子。初中学生在上音乐课时,认为书本上的歌曲陈旧、过时,不如换流行歌曲,所以很难投入精力学习歌曲,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音乐情感的领悟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开展轮唱及拉歌环节时,学生表现得都较为踊跃,但是大家只是倾向于看别人的表演,自我表现的意识不强烈。

二、认真备课,同时提高积极性

1.备课准备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除了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能保证音乐课的最佳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落实素质教育的若干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初中音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否满足新课标的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思考。据调查显示,很多音乐教师的备课工作缺乏灵活性与实践性,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死板;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课前根本没有备课,课上随意发挥,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阻碍作用,而且不符合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全面细致地做好备课工作,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教师情绪

有的音乐教师备课工作做得相当细致,但是由于情绪把握得不好,所以师生间很难开展良性互动。比如,教师在教《七子之歌―澳门》时,要充分拿捏曲子的情感,体会曲子中悠扬、深情、流畅的旋律,将的深情和殷切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要情绪激昂,投入饱满的感情,只有自己融入曲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热情。要实现音乐课堂的良好互动,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笔者就此提出了有效策略。

三、充分了解初中生心理,投其所好

由于年龄段的不同,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小学生由于智力及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将音乐课作为其玩耍的时间。而初中生由于审美情趣的发展,他们更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流行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教师要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正常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播放流行歌曲,或者编排简单的舞蹈,组织同学即兴表演。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提高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不强,没胆量把心中所想的展现出来。所以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投身课堂学习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其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主动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1.

篇10

一、立足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青春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学生面对了青春期自身心理和身体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由于升入初中后的环境、学习等方面与小学的落差,因而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1.给予青春期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

学生在初中开始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上、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另外,学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对于周围的人、事、物都不能够以平和中肯的态度看待,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基于青春期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心理疏导,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正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一条途径,帮助学生顺利渡过

青春期。

2.教学生如何面对压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学生也是如此,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生活中与家长、老师、同学相处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等压力,这些累积的小压力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排解,长期积累就易形成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疾病。那么,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并对其进行适当疏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3.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阐述了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你所认知的世界实际上是你自身心态的反映。就如同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会认为只剩下了半杯水,在这种观点下其实表明这个人首先关注失去的东西;而有的人认为,还有半杯水,这样的人会关注并且感恩他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这种心态的区别注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所以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显得尤

为重要。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心理教育的本身要充分结合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通过课本

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突兀,更利于接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上网这一事件展开深入讨论。对于学生是否应该上网、应该怎样上网才健康这样的话题逐步过渡到在父母阻止你上网时会怎样做,从而对于学生在青春期如何与父母相处等各种困扰进行讨论、分享,并给出教师的指导性建议。这样做能够以较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得到青春期的心理疏导。

2.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心理知识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所讲授的内容更利于理解。例如,在说到《做情绪的主人》时,我会问学生在考试时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紧张,有的学生说害怕,有的学生说激动,然后我就告诉学生,可以深呼吸告诉自己,我现在是紧张的或者激动的等等,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对于考试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状态,说明我积极关注考试,我会考得很好。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排斥,使得心态维持在平和的状态。

3.教授学生舒缓压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的压力很大,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如果不能将这些心理压力进行排解,会对心理和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初中生这一还未成年的弱势群体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更为有限。所以,我会在上课之余告诉学生一些舒缓压力的小方法。例如,有时我会给学生播放催眠音乐,并引导其进入放松状态,学生对这一方式很喜欢,取得了不错的舒缓压力的效果。

4.个别学生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