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心内护理;护士的综合素质;安全问题分析;对策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并且由于其具有发病快、变化更快的特点以及其一直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以及医院的管理不完善和护士本身的素质低等原因,导致了心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种种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对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的根据安全问题提高相应的护理安全的防范对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与差错性事件,是心内科护理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以下是我科对2008年收录的200例心内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我科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护理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心内科2008年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3 例,女性患者7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50 - 9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本组患者中:54 例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52 例患者诊断为心绞痛、47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3 例、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有165例患者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疾病,46例患者伴有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首先针对以往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经审核100%有效。调查内容如下:医院的设施环境、收费标准的公开化问题、护理规章制度(护理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护士综合素质(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患者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护士的法律意识等方面)。然后针对问题通过实行改进的护理措施护后,观察护理效果。具体改进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加强心内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②公开收费标准,消除纠纷隐患。③严守岗位职责,健全规章制度④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记录。⑤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环境。⑥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服务行为。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等。

2 结果

2.1 2008年心内科护理事件共发生20例,其中10例患者属于护患沟通矛盾;6例事故是由护理工作的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其中2例患者属于发药时间错误、2例患者属于摆药错误、标本送检及设备操作不当发生导致的护理差错各1例。由医院的环境及患者本身原因造成的护理差错有4例。

2.2 问卷调查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最高(共有118人选择此项),占59%,其次为收费标准的公开化有108人选此项(54%),要求提高护士服务态度的有88人(44%),改善病房环境的有71 人(35.5%),需求更多护理人员配置64 例(32%),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的有50人(25%),要求规范护理记录有20人(10%)。

2.3 采取相应对策后取得的效果 根据存在的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后改进的护理措施用于护理该200例患者后,取得了显著效果,184例患者表示护理过程很满意,6例患者表示满意,10例患者表示一般。并且在护理中未发生一例护理纠纷(仅有一例差错性事件:坠床)。

3 讨论

由于心内科疾病的特殊性(起病快,转变快,高致死率等),护理的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优质安全的护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目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安全问题,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及相关措施未得到落实,或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护士的职业道德与相应的素质欠缺。因此医院得完善考核制度,严格筛选高素质的护理团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增强其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规范护理记录;护士应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应严格执行用药原则。医院方面得公开收费标准,消除纠纷隐患;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环境,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预见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

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心内科的护理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部分心内科护理人员服务观念不到位、护士综合素质较低、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以及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心内科护理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极大程度上的避免护理纠纷与差错性事件的发生。只有少出差错,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才能保证科室的稳步前进,赢得患者的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宋清莲,高改玲.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对策[J].临床医学,2005,2(6):94~95.

[2]陈晓艳,张淑芳.心内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 ,2 (1) :60 - 61.

篇2

结果:通过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措施,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结论:加强围术期的护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保证。

先天性心脏病(CHD)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为0.7%-0.8%[1]。而肺动脉高压(PAH)作为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由于心脏中血液左向右的大量分流导致肺血流增多而造成的[2],成人CHD 患者中其发生率约为5%~ 10%[1]。有报道显示:CHD合并PAH的患者在20岁时无任何症状, 随着时间的进行,患者的活动耐受能力将会快速下降,发绀进行性加重,30岁时患者的生存率为75%,50岁时为55%[3]。因此,对于CHD合并PAH的成年患者而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纠正异常分流,可根本解决引起PAH的因素[1],也是阻止肺动脉压力进一步升高、降低死亡率的最佳方式。

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存在病史较长及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肺及脏器功能损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了手术的风险性及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的康复。所以,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有利于为患者手术提供更有利条件,从而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因此,我们对我院心内科从2013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22例送外科手术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收集和分析,通过心内科术前控制肺动脉高压,改善缺氧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宣教,心外科监护室术后预防肺动脉高压发生,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做好呼吸道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所有患者均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现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临床检查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可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共计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36.67岁;

诊断分类:2例为动脉导管未闭,13例为房间隔缺损,7为室间隔缺损;

临床表现分类:活动后紫绀14例,胸闷、气促18例,杵状指10例,心衰4例,咳嗽、发热2例,无任何症状体检时发现3例;

心功能( NYHA分级)分类: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8例;

临床检查分类:(1)心电图:房性早搏6例,室性早搏5例,伴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右心室肥大合并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上速3例,心房扑动2例,心房纤颤5例;(2)肺动脉收缩压(Pp)为31~115 mmHg,左室射血分数(EF)35%~73%;(3)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55~88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78~94%;

2 手术方式、方法

PDA在全麻心内直视下行动脉导管垫片结扎术2例,ASD 13例,VSD 7例。

3 术后临床资料

术后观察及并发症:(1)心律失常11例:其中4例频发房性早搏、3例有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功过缓;(2)低心排综合征2例;(3)右心功能不全1例;(4)低氧血症(PaO2 < 60 mmHg)5例;(5)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6)肺部感染6例。

手术结果:根据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护理对策,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22例患者病情均有所缓解,术后心脏彩超均提示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降低或恢复正常,心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治愈出院。住院天数10-21天。

4 术前护理

4.1 常规护理:患者往往病史较长,心肺功能负荷重,极易导致抵抗力低下、活动无耐力、营养缺乏、感染等情况发生。因此,应予卧床休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给予心电监护,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4]。

4.2 专科护理:此类患者普遍存在心肺功能的损害,因此术前积极改善其心肺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的康复[5]。(1)正确氧疗(2)改善心功能、内环境(3)密切观察药效。

4.3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对此类患者应在护理上给予关心体贴,同时主动与其交流,可以不定期请恢复期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消除患者及家属不良心态,增强对治疗的信心,主动参与配合手术和护理,直至康复[5]。

5 术后护理

5.1 常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变化。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定时挤压各种引流管以保持通畅。观察胸部伤口及患肢有无肿胀及渗血。经常检查各接头是否漏气,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等。

5.2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维持患者正常的循环系统,有效降低患者肺动脉压力,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6]。(1)密切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2)加强心功能监护、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5.3 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防:患者在肺动脉高压危象后所出现的循环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表现是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最主要的死亡原因[6]。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高发时间一般在患者术后36~72 h 内[6]。所以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1)避免缺氧状态的发生(2)持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3)减少或暂停可能对患者有刺激的操作。

5.4 加强气道护理:气管插管是手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对术后患者而言,有效的气道护理尤为重要。(1)保持呼吸道通畅(2)正确有效的吸痰(3)有效的气道湿化。

6 出院指导

(1)指导患者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均衡饮食。教会患者准确计算出入量,量出为入,合理进食,减少水钠大量摄入。(2)合理进行休息与锻炼,注意保暖。(3)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并学会观察药物疗效、副作用等。定期随访、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篇3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125-02

Nursing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56 cases

GONG Qi, YU Shuli

Circulatory Department, Bengang General Hospital, Fifth Clinical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Benxi 1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Fifty six cases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nd who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ar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urgery. Results: Among the 56 patients, ablation was successful in 54 cases, with a success rate of 96.4%. Two cases were given seco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because of frequent episodes and no recurrence occurred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areful and meticulous nursing of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which can ensur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Nursing; Rehabilitatio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心内科常见急症之一。目前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RFCA治疗PSVT是以射频作为能量,经导管使消融部位的局部心肌产生高温而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断室上速发生的折返环[1]。本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对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本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实施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3~70岁。平均(48.08±3.49)岁。全部患者发作时都出现头昏、胸闷、心悸等症状,3例患者出现晕厥。通过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类型。单纯房室结双径路31例,成功29例(均消融慢径),2例经第二次消融后未再复发。单纯房室旁道25例,左侧旁道19例,右侧旁道4例,右侧旁道合并双径路2例,全部患者消融治疗均获成功。

1.2 方法

双径路患者采取下位法消融慢路径;左侧旁路,导管经右侧股动脉血管鞘向左心室递送,在二尖瓣左心室侧挂钩,沿二尖瓣环寻找最短房室或室房间期处消融治疗;右侧旁路,导管经右侧股静脉向三尖瓣环右心房递送,在右心房内沿三尖瓣环寻找最短房室或室房间期处消融治疗;消融成功后观察30 min,确定心动过速不能再被诱发后结束手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项治疗的目的、方法、意义和术中配合要点;介绍成功病例及该项治疗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及有望获得的疗效。帮助患者消除负面心理,解除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2.1.2 常规检查: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碘过敏试验。

2.1.3 患者准备: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以确保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2];做好双侧颈部、双侧腹股沟、会的皮肤准备;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于术中、术后做搏动情况的对照;备好大小便器,练习床上排尿;术前精神放松,必要时服用镇静药,以保证睡眠质量。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连接并检查心电监护仪、多导生理仪及射频仪,使之成备用状态,将负极板放于患者背部,连接地线,准备各种手术器材及抢救药物。

2.2.2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放松情绪。建立静脉通路,协助医生进行动脉静脉穿刺、心电生理检查、标测定位及射频消融。

2.2.3 仔细观察心电监护仪,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术中的自我感觉,如出现胸闷、心悸、头昏、黑、恶心呕吐及血压降低等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2.2.4 对消融时间较长者,要静脉补充适量的0.9%氯化钠溶液。

2.2.5 手术完毕后,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15 min,静脉穿刺点压迫止血5 min。压迫动静脉穿刺点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加压包扎并放置沙袋,确认无出血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注意保暖。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者平卧位卧床休息。仅穿刺静脉者穿刺下肢制动6~8 h、穿刺动脉者穿刺下肢制动12~24 h,穿刺局部绷带包扎后压迫6~8 h[3]。卧床期间注意活动脚趾,做足背屈伸运动,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3.2 严密观察术侧肢体皮肤颜色、血运情况、肢体的温度和感觉是否正常,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嘱患者咳嗽时紧压穿刺点,如穿刺部位有湿热感,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给予重新加压包扎,并延长卧床时间。

2.3.3 病情观察,给予吸氧,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注意血压意识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烦躁、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出冷汗等表现,以防血气胸、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4]。术后2 h内每15~30分钟测量脉搏、呼吸、血压1次,并做好护理记录。

2.3.4 术后如无恶性呕吐,即可进食,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低盐低脂蛋白饮食,应避免食用易引起腹胀的食品如奶制品,保持二便通畅。如果有排尿不畅、困难,及时采取热敷、按摩下腹部,让患者听流水声,用温开水冲洗会等护理措施,必要时导尿,避免尿潴留,膀胱过度扩张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2.3.5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①心包压塞。立即进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必须时做心包穿刺引流,同时快速补充液体并准备输血,经上述处理病情仍不缓解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在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停止手术,同时给予地塞米松维持静滴及临时起搏器治疗。③感染。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 d,预防心内膜及局部感染。每天监测体温4次。保持穿刺点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需及时更换。④血栓形成或栓塞:术后遵医嘱常规抗凝治疗,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压包扎松紧度要适宜,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血栓形成或栓塞征兆应及时、及早处理。

2.3.6 出院指导:动脉穿刺患者建议其1周内不参加剧烈活动,如打球、跑步、骑车等,穿刺局部保持干燥、清洁,洗澡时不宜用力搓擦,如感觉不适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5]。术后1、3、6个月来医院复查。

3 小结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较复杂的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可根治等优点[6-8]。心内科护士必须掌握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全面了解射频消融术的操作过程,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从而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配合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开红,方勇,李卫国,等.间隔旁路射频消融59例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4):54.

[2] 王滨,曹贵文.介入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03.

[3] 韩文秀,李玉梅. 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3):318.

[4] 金莲.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3):6.

[5] 滕世超.心脏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7,31(10):792.

[6] 汪小华,惠杰.心血管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65.

[7] 王玉荣,位希华.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致6例术后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B):2508.

篇4

时间过得很快,从3月24日到内科至今已经接近1年了,由一名门急诊护士长到心内科护士长的转型,从6楼到4楼的搬家分科,搬家后上信息化系统,紧接着 实行责任制护理,上中心监护站,诚信医院检查等等,回望过去,这一年是充实的,作为护士长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室工作尤其是护理工作中身先士卒, 大胆管理,积极配合主任做好医护协调工作,引导大家做好医护沟通,增强科室凝聚力! 在这一年里在医院领导和护理部主任、科主任的指导、关心及支持下,在 医院各部门的密切帮助下,本着“学习进取”的态度,较顺利的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同时,积极投身于“诚信医院的复评”的活动中,对照标准,逐条逐项抓好各 种工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的促进我科护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现将全年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年工作总量统计:

二、护理队伍的选择与培养

我 们科室住院病人多,收治病种多、重病人多,成了护理工作三大特点:工作强度高,护患沟通困难,以至于护理难度大,基于这些原因,科室选择护士有以下条件: 过硬的身体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抢救能力。因此在护士的甄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好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能坚持自己,有计划发展 科室护理队伍,全年我科护理人员相对比较稳定,现在我科入编制护士有11人(其中2人休产假),其中护士9人,护师1人,1人护士证办理中。试用期未转正 护士有4人。在护理梯队建设方面,形成了新老结合的良性态势。

三、护理工作管理方面

1、 2018年我院护理工作重点是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每个护士负责6-8 个病人,注重年资新老、能力强弱的搭配,体现能级对应。全科护士也不断学习专科知识以利于各项护理及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达到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开展 责任护理服务后,责任护士基本能够了解本病区病人的病情,能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并及时纠正,避免了差错的发生,

2、进一步强化了安全意识及岗位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使我科护理人员的安全及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达 98.2%以上,比2016年增长4.2%,全年全科无重大护理事故。

3、科室成立护理质控小组,每周对护理文书、科内所有药品、仪器、物质耗材、病区环境等进行督查,找出不足并落实到班到人,促进其及时整改并进行追踪。我也会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4、规范了各班工作流程,要求各班按工作流程及要求做事,交接班上实行口头、特殊事宜书面交接及床旁交接,要求上不清下不接,接班后发生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5、做好基础护理,每天按时做晨晚间护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床单位实行7天更换1次,有血迹污迹及时更换,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沟通过程中使用尊称,不得叫病人床号,使病人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变,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6、护士长坚持每天下病房深入病房,密切接触病人,从与病人的沟通与交流中,把握病人动态变化,收集护理工作信息,查找安全隐患与不足。以利于及时反馈及整改。

7、在院感方面,每周定时进行消毒液更换及监测,消毒液浓度全年均合格;病房不定时进行消毒、对乙肝结核等传染病房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未发生交叉感染;医疗垃圾均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分类处理;各种院感记录本均按时记录。

8、每月中下旬邀请住院病人或家属开工休座谈会,听取病人及家属的宝贵意见,对提出问题及时给予答复并落实解决,对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解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三、提高护理团队的专业素质

全 年进行了护理专科知识学习12次,均由本科护士自己备课讲课,以利于提高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及加深印象,护理查房12次,由责任护士准备所查病人的基本资 料,每人发言提出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结果,疑难或死亡护理病例讨论8例,由责任护士或护士长主持,讨论在病人住院期间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大家都积 极参与发言讨论,大大的提升了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促进了我科护士的成长,并进行了3次专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较好。

四、一年来我科的护理工作由于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在护理质量、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

1、责任制护理仍然还处于初级阶段,2019年将逐步升华责任制护理的内涵,让病人真正得到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2、护士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欠内涵,继续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只有专科知识提升了才能知道该观察什么该写什么。

3、基础护理不到位,如一级护理病人未能得到一级护士的服务,仅次于日常工作。

4、主动服务意识不浓,医、护、患沟通不是很到位,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5、对新护士带教不够重视。

6、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缺乏创新。

7、需提高三心:即责任心、耐心、细心。

8、医护、护患关系还有待改善,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及信任感。

9、医护人员节约意识不浓,存在浪费现象。

五、2019年护理工作计划

2019 年科室护理工作根据护理部的工作计划和科室2018年的工作情况,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做好护理安全管理的前提下,以提高科室护理人员 素质,夯实基础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的。狠抓计划落实;作好质量控制;积极创新改善服务措施,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具体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以病人的要求为工作起点,以病人满意度为工作终点,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护理工作。进一步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护理管理方面,做到有周计划月计划。具体

(1)、 继续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加强护患沟通,因为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要求责任护士(在倒夜班的)病 人入院3天内进入院阶段宣教,(白班护士2天内行入院阶段宣教),住院阶段的宣教要及时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宣教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包括健康教育、了解患者 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出院宣教在出院的前一天进行宣教。所有的内容均要求记录在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记录表上。责任组长及护士长每 周会定期或不定期对责任护士的管床情况进行抽查并建册记录,不足的地方及时整改并追踪入考核。

(2)、 完善护理文书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 月科内进行护理文书点评及讨论,并向兄弟科室及护理部请教,明确怎样才能书写好护理文书,以达到既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 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继续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对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护 理文书书写、护士仪表、消毒隔离等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指出并要求及时改正。并每月对质控小组、护士长质量检查、护理部质量检查反馈的缺陷 进行综合分析,组织护理人员召开安全分析会及护理差错及缺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讨论会,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与改进措施,针对反复出现问题的人或 事提出惩罚及整改意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每周二、五参加科主任查房,并且虚心听取医生对护理质量的意见,积极配合医生工作,使病人满意的来满意的出 院。

(4)不断总结,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

每 半月召开一次护士工作会,每位护士汇报工作情况与感想;每月定时或不定时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责任制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月定期召开工 休座谈会,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对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相 关部门及时解决。

(5)护士实行绩效分配

分配原则:效率、质量优先,按劳分配。

分配依据:工作岗位责任、责任心、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绩效考核结果等进行分配,并且奖金分配透明化,实时做到公平公开的原则。

具体实施如下:

1、 对每月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质控检查的结果、护士长交叉查房结果及护理部督查结果均落实到班到人进行绩效考核扣分,以起到督促的作用。到月底汇总考核成绩 85-90分着给予扣业绩系数0.1,80-85分扣业绩系数0.2,80分以下着扣业绩奖半奖。对90分以上者按相应奖金发放,满分未扣者给予奖励50 元。

2、对护理缺陷及差错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相应的处罚。

3、对客服部回访点名表扬的护士给予加分及每人次奖励10元的激励。

4、对护士长查房时病人口头点名表扬的护士给予加分及每人次奖励10元的激励,

5、对业务学习内容及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抽问,并一季度理论考试一次,成绩纳入考核。

6、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定期进行操作考试,并纳入考核。

对病人的投诉根据情况给予扣分及扣罚奖金处理,并上报护理部。

每月底综合以上的考核给予汇总后做出奖金分配明细在值班室给予公示,对有异议的及时给予讲解,如大家均无异议签名后给予上交财务处。

(6)严格消毒,使合格率达10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违反无菌操作技术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 。

2、 加强专科内涵建设及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每月的业务学习仍然由科内护士轮流自己备课讲课、护理查房、疑难及死亡病例护理讨论由责任护士介绍病人的基本情况,护士长主持。大家一起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对操作的问题进行整改,避免发生护理缺陷。

(2)简化晨间集体交班,强化床头交班内容。利用床头交接班时间,护士长及资深护士对一级护理及危重症病人所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床旁专科理论知识讲解,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利用科晨会或空闲时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

(3)每季度对科内护士进行专科知识理论及操作考试,促进其被动学习。

(4)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常规,护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和病情观察,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掌握急救药品及器材的使用。

(5) 注重新护士的培养:对新工作的护士严格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入护士培训计划,选择经验相对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采取 分段、分层次进行培训,结合护理部的培训计划对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进行专科护理操作培训和应急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护理专科业务水平。

3、合理利用科内的人力资源,我科的护理工作繁重,我会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排班、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的上班人数,全科人员做到工作需要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的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4、2019年我院将引入实习生护士入科实习,我科的具体实习带教管理安排如下:

根据心内科临床特点,我科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不仅增加了护生的归属感,又提高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心内科护理带教分为理论带教和操作带教两部分。

第一周:熟悉科室环境、工作流程。

1、入科介绍

(1)环境介绍治疗室、值班室、办公室的物品放置及其管理制度。

(2)人员介绍科主任、护士长、护理带教老师。

(3)劳动纪律介绍各班工作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服从护士长排班,了解护士礼仪规范,遵守各项护理工作规章制度,按护理技术操作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各项工作必须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完成。

2、介绍各班的工作职责。

3、讲解科室《实习守则》和学习内容、考评要求。

第二周:了解专业护理知识。

1、向实习生讲解心内科基础知识,同时讲解老师自已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心得体会,通过灵活的教学,使实习生尽快掌握学习要点。

2、掌握病人出入院的工作流程。

3、掌握常见疾病的健康指导,跟着老师一起进行责任制管床。

4、掌握各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5、掌握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周:熟悉专业护理知识.

1、掌握心内科常见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和检查地点。

2、了解常用药物的使用与观察特殊用药(如西地兰、利尿剂、降压药、血管扩张类等)的疗效。

3、专科仪器的使用。

4、护理的基础操作讲解及示范。(如:导尿、置胃管、雾化、吸痰术等)

第四周:掌握专业护理知识。

1、熟悉专科疾病的治疗要点及护理。常见疾病及其分类,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观察要点。

2、不定期提问,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3、在确保安全及老师在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个别基础护理及专科操作。

第五周:出科前总结

1、带教老师与护生进行交流总结,收集意见,改进今后的带教工作。带教老师填写实习鉴定及《实习生考核登记表》

2、出科考核:理论考核(统一由考卷形式完成)及技能考核(由带教老师完成后交与护士长)

学习内容如下:

掌握各项专科护理技术。

如:生命体征的测量、血糖的测定,心电监护仪、雾化仪及微量泵的使用和保养、皮下注射、安全使用静脉穿刺针等。

掌握心血管及内分泌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和护理。了解其他相关疾病(如心衰、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的治疗和护理。

掌握专科特殊药物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掌握心血管和内分泌疾病健康教育的一般知识。

熟悉科室工作特点及工作注意事项

课程安排:

第一周《入科宣教》《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血糖监测》

第二周操作:导尿术、皮下注射《高血压病的治疗和护理》

第三周《心电监护仪和微量泵的使用和保养》《专科特殊用药的观察和护理》

第四周《冠心病、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干预组实施各项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护理,两组均连续观察3个月,记录患者每天排便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26.8%,低于对照组的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改变自身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减少便秘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因便秘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 冠心病老年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随年龄不断增加[1]。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便秘的患病率为11.5%[2]。有近50%的慢性便秘患者需长期服用通便药,其中很多患者的治疗并不规范,造成医疗费用及医疗资源的浪费[3]。便秘可以是以下三种排便障碍中的任何一项或组合: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便秘可以是功能性异常或器质性病变的一种表现,而在老年人中以慢性便秘多见。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多发生于40~5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冠心病患者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脏负荷急剧增加,极易引起心绞痛发作,急性心功能衰竭,严重者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约有10%的患者是由便秘为主要诱因而至冠心病急性发作[4],并且在冠心病患者中约有20%~40%伴有慢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5]。因此有关专家认为预防便秘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本研究对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老年病房心内科住院治疗并有便秘症状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70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76.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干预组中男9例,女11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入选病例均符合WHO有关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大便次数<3次/周,干硬,排便困难,便秘病程>5个月。经体检及辅助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40例曾在我院老年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在住院及出院后连续观察3个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持以往生活习惯不变,不加以干预。干预组则针对患者饮食、排便、膳食及运动情况,实施整体干预措施,三个月为一个干预周期,并对患者进行专门宣教,以确保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具体如下。

2 护理干预措施

2.1心理护理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冠心病便秘知识的教育,采用集中授课与看录像相结合的方式,30min/次,1次/2周,内容包括冠心病定义、发病原因、主要并发症及危险性、危险因素、治疗方法、不良生活方式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2合理饮食根据患者饮食结构,具体肠胃状况和体制状况与营养师沟通后建立饮食指导小册子。由床位护士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使患者掌握饮食营养知识,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粗纤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海带、黑芝麻、蜂蜜、香蕉等。

2.3水分的摄入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d,包括水、果汁(鲜橙汁、柠檬汁)、汤汁等。每天进食2次、每次150ml梨汁,梨汁中含有丰富的山梨醇和乳果糖,是不吸收的糖类,经结肠细菌降解成低分子酸类,从而增加粪便的渗透性和酸度,使液体摄取增加,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6]。

2.4适量运动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腰部扭转运动、主动提肛运动、腹式呼吸等,由于偏瘫、痴呆、智力障碍等长期卧床者可由人搀扶或坐轮椅活动。

2.5排便环境和老年患者宜采用坐位排便,有研究表明蹲位排便易引起心源性猝死[7],因蹲位时血液受挤压大量涌入心脏, 再加上用力排便, 加重了心脏负担。另外排便时应独处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 舒适的以及重力作用均有助于促进排便, 排便时厕所门不要上锁, 以便紧急情况下人员能进去。

2.6按摩疗法按摩腹部前排空小便,患者平卧,操作者站在其右,以右手平放在患者腹部绕脐周做环形按摩,手掌按压的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由轻到重,稳定而持续。每次15min,早晚各一次[8]。

2.7合理用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遵医嘱酌情使用药物治疗,改善便秘症状,使用药物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预防冠心病急性发作,同时应做好排便记录。

2.8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Х2检验,应用SPSS17.0(SPSS公司,美国)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4 讨论

老年人因其机体的老化,引起了消化系统功能的衰退。而口腔唾液分泌的减少以及牙齿的脱落,影响了老年人群对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其次,由于老年人肠壁肌肉的萎缩,使肠道蠕动无力,从而使大便的蠕动速度变缓,延长了大便的肠内停留时间,粪便内的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了大便干结。长期冠心病便秘的老年患者,因害怕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而畏惧排便,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 合理膳食、充足的水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适量活动、按摩疗法、心理护理、正确使用药物等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便秘情况有明显的改善(P

5 小结

本研究观察表明,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笔者观察的病例数量较少,但初步的结果表明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帮助老年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防治老年冠心病便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 主编.新编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8-262

[2] 胡红霞 .老年便秘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3):92

[3] 朱芬芬,林征等.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24-426

[4] 陶国枢 主编.老年病与自我防治[M].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7-219

[5] 胡红霞 .老年便秘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3):92

[6] Stumm R,Thomas M,Coombes J,et al. Managing constipation in elderly or thopaedic patients using either pear juice or a high fibre supp-lement. Austral J Nutr Diet,2001,58(3):181-185

[7] 乔秋平,杨俊红等,护理干预对老年便秘患者心脏突发事件的影响[J]医学论坛杂志,2008,4(7):117

[8] 黄艳荣,老年便秘患者腹部按摩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1(12):1021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接第212页)

通过加强护理,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病室环境的保持、严密的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系统及局部感染、氧疗方式、拔管时机的把握等是进行气管切开护理的要点,是保障病人生命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俊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7,2(3):23.

[2] 宋久丽.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后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 5(3):133-134.

[3] 谢扬,张志宏,李颖.重型颅脑损伤医院感染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3): 269-27

篇6

【关键词】 心脏介入 睡眠障碍 原因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1],以难以入睡和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2]。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对于住院患者,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睡眠。失眠是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3]。本文对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128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组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42例,年龄38~70岁。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68例,冠脉造影术40例,射频消融术15例,球囊扩张术5例。

1.2 入选条件 ①入院前睡眠正常者;②表达能力正常无精神疾患者。

1.3 诊断标准 ①入睡困难者:从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需时间超过1 h;②不能入睡者:有轻微声响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醒后即不能入睡;④睡眠时间缩短:虽然有充足的时间,但一夜合计睡眠时间少于5 h。

1.4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分3个部分:①病人的基本资料;②睡眠自行诊断表;③影响睡眠的因素。设置15项影响因素,分别在新入院第一日、术前一日、术后一日、术后三日四次发放给病人,由病人选择或填写。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的发生 调查病人128例,其中79人出现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61.7%。

2.2 失眠类型 见表1。 表1 失眠类型及失眠百分率

2.3 睡眠障碍的原因 见表2。表2 睡眠障碍的原因

3 讨论

3.1 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病人约61.7%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故如何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成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报道影响睡眠的绝大部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4]。失眠的发生与病人心理因素有关,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可收到独特的效果[5]。因此医护人员应分阶段、有重点的采取各种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睡眠的措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3.2 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新入院病人,由于对病区环境、病友、主管大夫、分管护士的陌生,又加上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胸闷、憋气,均会出现睡眠障碍。新入院病人共10例出现睡眠障碍,环境陌生与胸闷憋气两项有6例出现睡眠障碍占60%。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详细、及时、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教育。对于新入院病人,帮助其尽快熟悉病区环境、主管大夫、分管护士、同室病友等,减少陌生感。躯体疾病引起的胸闷、憋气及时合理用药,尽快减轻病痛。

3.3 本组患者在术前有29例出现睡眠障碍。其中有13例(44.83%)是由于害怕手术造成睡眠障碍;还有7例(24.14%)是因为担心手术治疗的效果而致睡眠障碍。大多数患者对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及射频消融、球囊扩张术不了解,对此存在着一定的顾虑,担心操作带来的不适和危险。我们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运用典型病例进行心理护理,向病人详细解释手术的原理及操作过程,讲述心脏的解剖知识及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及程度,让病人对心内介入术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顾虑[6]。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手术前夜充足的睡眠,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转贴于 3.4 本组病人因术后绷带加压包扎、砂袋压迫、限制肢体活动等一些必要的治疗护理措施而引起的睡眠障碍有26例(74.29%)。要求医护人员应选密切观察患者穿刺处的敷料及绷带包扎情况,是否包扎过紧。手术6 h后可根据包扎的松紧度适当为病人放松一下绷带,缓解一下压迫过紧的情况。必要时睡前给予地西泮口服或肌注。

3.5 随着病情的好转,进入恢复期的病人已开始关注自己的住院费用。本组恢复期5例睡眠障碍者有2(40%)例,认为其失眠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住院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住院经费问题是许多患者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应站在患者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费用,让他们少一分担心,多一点放心[7]。我院现在施行给患者发放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使病人对自己的住院费用一清二楚,有疑问的可以随时查询,有错必改。这样就增加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了病人的不安情绪,使其睡眠得到改善。

3.6 本组79例患者睡眠障碍,由于噪音、医疗护理操作中断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有14例(17.72%)。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首先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人生活方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集中安排治疗和护理操作规,尽量不要打乱病人的睡眠周期。如果遇到必须处理的情况时,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以免影响病人休息。其次指导患者讲究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若病人病情允许,可嘱其睡前30 min喝杯热牛奶或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 min。在枕边放少许、桑叶等中药亦有益于患者睡眠[8]。

【参考文献】

[1]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9(1):50.

[2] 程利萍,孟虹,张代玲,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78.

[3] 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60.

[4] 徐归燕,计惠明.失眠患者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03.

[5] 赵新喜,张军,谭春英.对失眠症患者实施睡眠护理干预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4.

[6] 刘元珍,马慧.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2):131.

篇7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多种呼吸疾病及治疗的终末阶段,该病病情重、病程长,自身免疫力低下,因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营养,同时,规范的临床护理干预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等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目前在进行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对我科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取辅助个体化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2008年5月-2010年3月住院治疗患者96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1例;年龄70~85岁,入院前两年内至少有呼吸衰竭发作史,基础疾病:支气管哮喘35例、肺炎20例、肺栓塞13例,阻塞肺心病11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癌8例。诊断: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或原发性心排出量降低时,呼吸衰竭即可诊断。病例排除标准: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听觉障碍及神经骨关节疾病致活动障碍者,预计生存时间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护士与患者交谈,进行呼吸衰竭宣传,出院时交代注意事项:恰当的饮食和营养平衡,保持情绪舒畅,适当的活动,戒烟、戒酒、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合理氧疗、药物督导使用。治疗组护士在出院后根据患者本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建立健康档案,开放式电话咨询和定期随访,针对患者在院外的情绪,生活、饮食、服药及基础病情况进行逐一列表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改正意见。每1个月举行1次个性化护理宣教,进行干预内容学习,尽可能要求患者及家属参加;如有问题随时沟通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1年与2年内住院例数及死亡例数,分别计算1年与2年的死亡率与再入院率。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再入院率比较

对照组1年内再住院患者12例,2年内29例,再入院率分别为25.53%、61.7%,治疗组1年内再住院患者9例,2年内20例,再入院率分别为18.27%、40.82%,两组在2年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死亡率的比较

对照组1年内死亡5例, 2年内死亡8例,病死率分别为10.64%、17.02%,治疗组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6例,病死率分别为8.16%、12.24%,两组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个性化护理[1]就是把每一个病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来对待,结合其独特的性格、病情、家庭情况、治疗情况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这种提法主要基于每个患者在个人文化、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差异性,所以需要针对每个个体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这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充分体现人文特性的更高境界的护理新模式,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护理新模式。随着医学理念的进步和整体化护理的发展,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护理的具体工作中,对于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和不同个性的病人,必须也只能用针对性的服务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从而在做好整理化护理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不同病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要。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及病情监测,很多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没有能力实施自我护理,没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呼吸衰竭的进一步加重,导致病情不断恶化[2]。个体化护理干预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管理来帮助患者获得相应的知识,改变以往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化护理的目的之一是调动患者自身、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参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将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个性特征、家庭支持和医护人员帮助有机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管理;个体化护理模式为开放互动,增加了医患接触和了解,满足患者病情的需要。本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减少患者住院次数,考虑原因[3]可能为:增强患者自我监测病情能力,间接提高医患之间的接触频率;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由于本研究对象少,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另外死亡率没有差异,考虑因研究时间不长所致。

总之,在社区医疗系统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能更好满足患者的需要,个性化护理模式是适合国情的有效管理老年患者的方法之一[4]。

参考文献

[1]黄丽.论个性化护理和整体化护理的关系和融合.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2):135.

[2]刘熔雪,梁婷,王英.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65.

篇8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37—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冠脉介入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我科共施行冠脉介入术27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共施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278例,其中男190例,女88例,年龄在35~87岁。所有患者均以心悸、胸闷、胸(或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还伴有大汗、发热等症状,心电图均提示ST-T改变、T波改变或典型动态心肌缺血改变。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谈话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穿刺部位采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胸片等,非急诊手术者术前尚需完善心脏B超检查。手术时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行冠脉造影,并根据术中病变血管情况决定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穿刺部位覆无菌纱布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转入CCU监护观察。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均稳定,术后均进行密切的监护,观察过程中发现9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所有病例均无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再发心急梗塞、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冠脉介入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已经广泛开展。除手术费用较大之外,其术前的相关准备、患者心理负担、术后并发症等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广大群众对冠心病的危害性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了解,故此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及家属会出现巨大的心理恐惧,焦虑、对将来生活能力的担忧等都可能造成延误治疗时机、影响术后恢复程度甚至手术失败,因此术前的沟通和了解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以首先初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了解程度,在沟通过程中逐步将患者的病情插入其中,让患者及家属在一个舒适的谈话气氛中能接受并清楚自己的病情,继而再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例如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例如导管经过上肢血管偶有轻微不适,如触电、麻木等感觉,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1],取得患者的配合。

3.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1天完成手术前的准备,①常规的血液、生化或影像学检查以及碘试验,在桡动脉及腹股沟区均备皮,避免其中一处穿刺失败后可选择另一处穿刺部位。②嘱术前6-8小时禁止饮食和饮水,进入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③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④安抚患者情绪,保证术前良好睡眠。

3.1.3 穿刺血管的筛选 选择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术者,要求桡动脉粗直、弹性好,另外置入鞘管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要考虑到尺动脉的代偿功能[2],因此,可术前行尺动脉代偿功能试验(Allen.s试验)以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若Allen.s试验阴性可改为股动脉穿刺。

3.2 术后护理

3.1.1 术后监护 由于术后有再发血管闭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给予密切的观察和监护非常重要。除观察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外,动态的心律监护可以随时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急性并发症。由于术后均采用抗凝药物,动态的血常规和大便OB潜血试验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本组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出现HGB进行性下降、黑便等情况。

3.1.2 穿刺部位术后观察 由于穿刺部位为动脉,血管压力高,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不足可造成穿刺部位血肿。小的血肿通过红外线等可以自行吸收,但大的血肿往往难以自行吸收而影响患者的活动甚造成疼痛,此时可通过B超辅助下针刺抽液的方法缩小血肿,从而达到加快吸收进程。本组出现的9例术后血肿患者均采取上述方法或通过理疗达到吸收目的。

3.1.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嘱患者72h内穿刺侧肢体勿进行测血压、穿刺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2周内保持穿刺点清洁,勿抓揉穿刺点,6个月内避免穿刺侧进行负重劳动。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诊,规律服用抗凝药物等。叮嘱患者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瘀点、瘀斑、肿胀或感觉异常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3]。

冠脉介入术由于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效果迅速的优点已被患者所接受。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能否顺利进行手术及术后能否迅速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邱雪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5): 25.

篇9

[关键词]呼吸内科;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的特点为大多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发病,机体抵抗力下降,并且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本文对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住院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并针对性地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0年2月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者1350例(干预组),其中男755例,女595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1.1±13.2)岁。入选的患者均在我院住院48h以上。另外,2008年2月~2009年2月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者15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医院感染率。

1.2方法

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原菌、住院时间、细菌学检查、抗生素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按照呼吸内科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3护理干预

1.3.1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①在住院病区,必须保证病房内整洁、干净、安静、阳光充足,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温度、湿度适宜,每日定时进行空气、地面及物品消毒。②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制定出各项管理制度,使各级各位置的护理人员都在控制之下。③严格划分病室、工作区域、医护人员活动区域。

1.3.2加强教育培训,强化控制感染意识

有些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消毒技术规范,对岗前及在岗护理人员每年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3.3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合理应用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超过7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使用不超过7d的患者;另外,抗生素使用超过1种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使用不超过1种的患者。这表明抗生素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及感染委员会制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制度。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掌握多方面的药理知识,明确配药时间,注意用药事项,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不提倡预防性用药,不任意联合用药,对有明确感染指征的,尽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药控制感染。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3.4加强老年患者的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并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种疾病侵袭和损害长期卧床,感染机会增多。所以应重视改善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针对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即使诊断,及早治疗,改善住院环境,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

1.3.5尽量缩短住院日,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超过30d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所以应加强病人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严格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结果

1350例干预组患者中有6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44%;而150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3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P

表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的比较[例]

组别 n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泌尿系 胃肠道 其他

干预组 60 9 24 11 12 4

对照组 135 19 71 16 20 9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的某种感染,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近年来,国内外医院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我国医院感染率为9.7%,目前已经是当前医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它不仅给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而且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我国因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约为10亿元。多数医院感染是由于致病菌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义务人员之间交叉传播引起,而由于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医院感染给医院和患者均造成巨大的损失,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药费用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相关学者报道了导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60岁以上老人组织器官退化、肝肾功能减退,免疫水平低下,加之常患各种慢性病,易诱发各种医院感染,导致医院感染机会增加。

(2)抗生素应用时间: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时间偏长,术前平均为5.11d,术后平均为12.05d。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对人体重要代谢器官有潜在毒性,使宿主易感性增加,体内病原产生多重耐药性。

(3)抗生素应用种类:抗生素的配伍不合理,由于药物各自化学成份不同,酸碱度不一,配伍时相互作用可引起不良反应及效价降低。

(4)住院时间:由于住院病人多,加床多,探视、陪护人员多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空气质量难以很好地维持,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几率。本文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实施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提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判断才能做出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莺柳,芦雅琳,陈洁,等.护理干预对控制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1):3737-37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5):3152.

[3]林立文,刘真秀,任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0,8(27):2464-2465.

[4]冯高华,龚正华,朱莉英.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5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579-580.

篇10

【关键词】 妊娠; 心脏病; 剖宫产; 围生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4.2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093-02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我国发病率约为1.06%,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1]。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因为妊娠与分娩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可造成心功能进一步减退,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母婴死亡。因此加强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护理极为重要,能大大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2011年1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1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经过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孕妇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年龄23~35岁,平均27.5岁,其中3例经产妇,15例初产妇,孕周30~40周。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合并心力衰竭1例。

1.2 治疗方法

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妊娠36~38周待产住院,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心功能Ⅲ~Ⅳ级有早期心力衰竭或者心力衰竭患者,控制心力衰竭后行剖宫产术。

1.3 围生期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不安,加之即将手术,又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创伤,患者术前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2]。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因有心脏病史,多数心理负担较重,又担心胎儿的安全,表现出精神紧张、焦虑,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心理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态度和蔼,热情讲解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的病例、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的经过及病程的转归,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为术后护理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1.2 术前准备 (1)完善辅助检查。评估心功能,进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实验室检查;(2)加强母婴监护。通过宫高、腹围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3次/d,每次1 h,4 h监测胎儿心率1次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管床医师,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产妇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术前预防感染。保证每天睡眠10 h以上,左侧卧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排出量不足,影响胎儿及胎盘的血液灌注;(3)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控制心力衰竭。若产妇休息时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自觉胸闷、心悸、气短或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听诊肺底部持续性湿音等,应考虑为早期心力衰竭,立即通知管床医师,协助孕产妇半卧位,给予5~8 L/min氧气吸入。本组1例患者休息时心率达120次/min,自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经心内科与麻醉科医师会诊,控制心力衰竭后行术前准备;(4)术前1 d常规准备。通知患者次日手术时间及术前禁饮食,手术当日进行皮肤准备、术前备血和药物过敏试验。

1.3.2 术后护理

1.3.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产后3 d内,除子宫缩复使一部分血液进入体循环外,孕期组织间潴留的液体也开始回到体循环,使血容量再度增加,也易引起心力衰竭[3]。因此需加强术后观察与护理,尤其是第一个24 h的观察与护理。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及临床表现,识别早期心力衰竭,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4]。术后根据麻醉方式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SpO2及心功能状态。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取半坐卧位,持续面罩给氧,以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中心静脉压(CVP)维持在6~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为医师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1.3.2.2 用药指导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使用安全静脉留置针。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术后遵医嘱给予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正确掌握各种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严密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如应用洋地黄制剂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每次给药前应做到询问患者有无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并测量心率和心律的变化,若患者心率

1.3.2.3 专科护理 胎儿娩出后6 h内产妇腹部加压1 kg沙袋,使用腹带,以免血液积聚内脏,使回心血量减少而诱发心力衰竭。术后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宫底高度、子宫收缩、阴道出血情况,防止出血过多诱发心力衰竭。监测产妇的体温,注意恶露的色、量、气味,保持会阴清洁,必要时会阴消毒2次/d,防止细菌上行感染。心功能Ⅲ级或Ⅳ级以上者,不予哺乳,予以退乳,术后3 d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结果

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与护理,1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安全度过围生期,心功能恢复在Ⅱ级以内均健康出院。新生儿18例,体重950~3400 g,健康新生儿15例,轻度窒息2例,其中出生后转儿科ICU治疗1例,预后良好;重度窒息1例,体重950 g,胎龄30+3周,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3 护理体会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母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解剖变化,妊娠期子宫增大,使横隔上升,心脏移位,大血管扭曲,血容量较孕前增加40.00%~50.00%,分娩期子宫血窦内大量血液突然进入全身循环,子宫缩复使一部分血液进入体循环,产后孕期组织间潴留的液体也开始回到体循环[5-6]。因此,妊娠32~34周、分娩期、产褥期最初3 d内,心脏负荷最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近几年主张对心脏病产妇放宽剖宫产指征,减少产妇因长时间宫缩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减轻心脏负担。本组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术前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11.10%。术前主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早期监测、治疗和护理,反复评估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风险对指导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保障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根据各类心脏病特点和围生期妇女的生理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可为医师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诊疗依据。运用护理手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使心脏病孕妇心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度过围生期。

参考文献

[1]沈志娟.妊娠合并心脏病行剖宫产20例围生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86-87.

[2]李靖,郭凤先,耿小平.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53.

[3]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5.

[4]吴永娥.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6):16.

[5]刘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风险评估[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3):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