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艾灸的文化历史

篇1

艾灸疗法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约在石器时代。它是指应用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简称灸法。它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作为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科疾病。艾灸还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养生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江苏泰州,有位痴迷艾灸疗法的中医专家,他致力于艾灸疗法的应用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发明了众多专利,力图将艾灸疗法发扬光大,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的翟光墨所长。

翟光墨对传统医学和哲学文化充满兴趣,积极响应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赵尔康教授的倡导,致力于传统艾灸疗法应用和材料的改进及创新。翟光墨并没有尝试过多地改变传统灸法的精髓,而是通过传统艾灸疗法结合现代技术,在艾灸疗法简单化、便捷化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艾炷的制作、温度的控制、使用方法等方面。

近20年来,翟光墨在研究艾灸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其中著名的如强力子母温灸器、多用微烟灸疗器和热灸器。

据介绍,强力子母温灸器在灸疗时,面积广、刺激量大,弥补了普通人识穴不准的不足,提高了灸法的效果。多用微烟灸疗器则属于医疗器械,它由器罩、滤烟垫、器体、燃艾筒、防护网、艾条推进簧等构成,艾条推进簧自动推进艾条,使燃点保持靠近防护网,又可通过旋转调节座,控制艾条燃点与体穴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灸疗温度。它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微烟,一般燃烧艾炷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尤其是质量差的艾炷,而多用微烟灸疗器则降低了烟尘的产生,大大减少使用者烧伤的可能。

最令翟光墨满意的无疑是热灸器和“尔火尔康”中华神灸系列产品。据他介绍,热灸器以手动调节和自动调气相互配合,而达到额定的施灸温度,使药物利用率高、疗效好、安全系数大,适宜于医院、家庭施灸治病保健。

翟光墨现在正大力推广“尔火尔康”中华神灸系列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等几代产品。据他介绍,这种艾灸治疗技术,以人体肚脐及周边穴位为首要治疗穴位,用上好的艾草制成的艾炷为灸材,将温度控制在45-60℃,做到以外调内,既无痛又无毒。相比于针灸,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较针灸更具特色,而中华神灸系列正是充分发挥了艾灸的优势。它结合不同的手法、温度、时间控制,可以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回阳固脱、散瘀消肿等。

篇2

杨容:曾任上海市周浦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杨氏针灸第三代传人。

1、百年历史,四代传承

杨氏针灸是上海地区传统医学的一大流派,具有百年历史,至今已传承四代。针药并用,刺罐结合是杨氏针灸鲜明的医疗特色,尤其是其独创的“絮刺火罐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名扬沪滨。

杨永璇生于清末明初,是杨氏针灸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受业于针灸名家王诵愚,后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独创“絮刺火罐疗法”,成为一代针灸名医。第二代传人杨依方,继承家父杨永璇的经验,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兼用耳针、腕踝针、磁珠贴敷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择善而施,进一步发展了“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提高了治愈率,扩大了适应证,对学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杨依方入选了首批“上海市名中医”。第三代传人杨容、方厚贤,全面继承了“杨氏针灸”的专科特色,创造了“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创建“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特色专科”,成为上海有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第四代陈萍、官昌、林俊儒等人,以杨氏针灸流派承续有继为己任,使杨氏针灸发扬光大。

2011年7月,杨氏针灸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对针灸疗法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使得杨氏针灸享誉沪上。

2、独门绝技――杨氏絮刺火罐疗法

絮刺火罐疗法,即运用七星针多针浅刺与拔火罐相结合的活血化瘀疗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椎肥大症等属中医“痹证”范畴的疾病。经过第二代传人杨依方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适应证,除了颈椎、胸椎、腰椎等脊椎顽疾,病种扩大到顽固性周围性面瘫、荨麻疹、肩周炎、腰肌劳损、神经性皮炎等疾病,只要坚持疗程,均能达到满意效果,而且很少复发。

治疗时,先在病变部位或有关经脉行路线上进行触诊检查,根据患者反应辨证施治,若有血络、硬结、压痛点或索条状物,辨为实证,用七星针重叩出血的手法,每点叩击1OO~120次,结合拔火罐15分钟,吸出瘀血凝块,可祛瘀生新、舒筋活血,起到泻热出血作用;若穴位反应痒麻酸冷,或脉虚陷者,辨为虚证,则用七星针轻叩不出血的手法,每点叩击60~80次,结合拔火罐15分钟,吸出汁沫稠液,可疏通营卫、调和气血,起到揩摩分间、以泻分气的作用。每周治疗1~2次,每10次为一疗程。一般轻症1个疗程,重症3个疗程,即可收到满意疗效。而且治疗后,叩刺处皮肤并未破溃,仅是渗出瘀血凝块或汁沫稠液,2小时后患者即可正常清洗治疗处的局部皮肤。

杨氏认为采用七星针叩刺,然后再拔火罐,能活血化瘀、舒筋利络、疏通血气、调和阴阳,有豁毛窍通经镇痛的作用,善于轻摘其邪气,不伤其正气。因此,絮刺火罐疗法,轻叩重刺,灵活运用,特别对气滞血瘀顽症,尤为适应。

3、特色精髓“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

独有的“针灸经络诊断法”

杨氏认为五脏虽位于胸腹,但脉气发于足太阳膀胱经,五脏腧穴均在背部,故内脏有病常表现为穴位压痛。因此杨氏重视检查体表压痛的穴位,籍以分析内部脏器的病变情况,作辅助诊断之用,形成独有的“针灸经络诊断法”。

传统“温针灸”媲美现代“电针”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是杨氏针灸一脉相承的特色技能,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将针刺入穴位后,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待艾灸烧完后,除去灰烬,把针取出。一般时间为30分钟。艾绒燃烧的温热性刺激可通过针身传入经络穴位而发挥药力作用,具有温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的功效。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系统,产生双向性的调节作用,协调阴阳平衡,调整脏腑、气血,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药灸罐,内外同治

杨氏针灸把针、灸、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合理使用,或针灸,或内服药汤,或外用熏洗,或针灸、药物兼施。通过针、灸、药的紧密结合,灵活并用,扬长避短,从而提高疗效。脊椎退行性病变以颈肩背腰疼痛为主症,中老年肝肾亏虚、气血不和、筋骨失养以致脉络闭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对此类气血瘀滞顽痹痼疾,杨氏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结合耳针、磁珠贴敷、中药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以及药膳调养等综合疗法,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4、仁心仁术,行医济世

第三代传人杨容、方厚贤热心公益、仁心仁术,自1986年始开展义诊服务,至今历经27年,受惠病家遍及全国并延伸海外,现已经形成了义务门诊、义务函诊、医疗热线电话义务咨询、免费发行《保健信息》期刊、社区健康讲座的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综合性的义诊服务模式,广受病家的认可和称道。

5、大医德泽,弘扬医术

虽然第三代传人杨容、方厚贤均早已退休,且年事已高,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杨氏针灸,2008年成立了“浦东新区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系统整理、总结学术经验,制定特色诊疗体系,先后整理出版了我国首部针灸医案专著《针灸治验录》,以及《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针推伤科难病》《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杨永璇》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篇3

摘要: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特色 蒙医 蒙药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篇4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

篇5

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因此学习中医护理首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辩证的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和病因病机辩证。中医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中医护理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对其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1.2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专业服务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稳、准、快、好地完成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提供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专业服务。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有艾灸、针刺、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穴位埋豆等,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小课堂的学习计划,并对中医护理操作进行考核,以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3中医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从患者入院建立护理文书之时起,到整理归档之前。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规范,使用中医术语,时间要求在4h内,由当班护士完成。填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情况,中医护理评估单书写也应规范,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中西医诊断要完整,24节气要准确,跌倒风险评估等内容。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由授课人讲解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并结合院中抽查的实际病例,教会大家判断正确写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4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在临床或社区推广。护士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在临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区护理时也可教会居民这些方法。因此,我院护理小课堂每年都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计划,并多次举办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能比赛,使此项技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1.5中医急症适宜技术:中医急救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中医在急救中也应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我院护理小课堂精心准备,组织学习晕厥、抽搐等中医急救护理技术,教会护士及时处理。晕厥的患者在急救时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温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医护理抢救水平。

1.6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息息相关,中医医院的护士更应掌握重要基础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用中药指导。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邀请药学部专家来授课,讲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知识、中药煎服的要点、药膳养生、特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护士掌握这些中药的基础知识,完善了用药护理,让患者更加安全。

1.7中医药文化:中医护理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我院护理小课堂专门修订了《中医之美》的文化读本,熏陶护士的文化氛围,提高护士的道德情操,让护士认识到中医是美的学问。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中医语言言而有文,神韵盎然;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中医的方剂祛病疗疾,疗效卓然……中医之美启迪着护士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体会

2.1为优质护理服务加分:应用护理小课堂,使护士学到了中医护理的内容,逐渐参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为正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浓浓的中草药香气中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再则,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强的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凸显中医护理灵活多样、简便有效的优势特点。

2.2提高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护理小课堂时间设计合理,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既可集中护士的精力,也不过多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在这种氛围中,充电的效果自然优于从前,便于护士劳逸结合式的学习。参加过的护士可向值班护士传达学习内容,增强了护士之间的情谊,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

篇6

    1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辨证论治、平衡调节、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而且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因而在现阶段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包括有:医院宗旨、院训、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战略以及中医院外在形象标志、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成立于1961年,具有五十多年的建院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院。近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团体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医院建立了以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医院宗旨;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质量建院、特色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2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最后在精神文化上,坚持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要弘扬人文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药王孙思邈认为医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始终以追求一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因而,医院提出了“六声”(来时有迎声,走时有送声,治疗时有称呼声,接电话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合作后有谢声);“六心”(接待病人热心,解释工作耐心,护理工作细心,听取意见虚心,改进工作诚心,病人家属放心);“九主动”(主动迎接入院病人,主动自我介绍,主动了解检查结果,主动收集资料,主动落实护理计划,主动汇报患者病情,主动巡视病房情况,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和“感动服务十个点”(爱心多一点,冷漠少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解释多一点,埋怨少一点,宽容多一点,苛求少一点,沟通多一点,距离小一点)的服务要求。

篇7

一、蕲春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经验

1. 突出一个品种

蕲春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乡,境内已查明的中药材有700余种。蕲春有“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尤其是蕲艾,叶片大而肥厚,香气较浓郁,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明代就被朝廷列为贡品。近代有研究单位化验结果显示,蕲艾含有其他艾草所没有的侧柏酮和异侧柏酮成分,蕲艾的挥发油含量比普通艾草高出1倍,黄酮含量比普通艾草高出30%,热燃烧值比普通艾草高出10%以上。虽然艾草很多地方都有,但用蕲艾制作的艾条、艾柱易燃持久、热穿透力强,灸疗效果更好,被誉为“炙家珍品”。为此,蕲春从众多的中药材中,选择蕲艾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辅以夏枯草、栀子、白芨、丹参和银杏等道地中药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蕲春全县中药材面积已达到35.9万亩,中药材鲜干货商品量达到2.8万吨,年产值4.2亿元,其中蕲艾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规模居全国之冠。

2. 共铸一个品牌

湖北省主要领导曾经说过:“湖北最响亮、最耀眼、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就是中华药典、世界公认的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品牌”,“单从经济效益上看,如果把它做好了,我认为李时珍品牌至少要值2000亿”。蕲春的中药材产业,从基地建设到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服务,涉及6万农户和近300家企业,其中包括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0余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0家,上柜、上市企业近10家。如此多的企业、农户,如何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蕲春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集中力量打造“公共品牌”。他们将出生本土、家喻户晓的一代医圣李时珍作为“公共资源”,以李时珍医药集团为龙头,先后投资建设了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举办了多届世界中医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年会、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论坛、李时珍蕲艾健康文化节、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等,同时开办李时珍大讲堂,创作《李时珍》黄梅戏和《我爱李时珍》歌曲,集全县之力共同唱响“李时珍”品牌。此举有效地避免了企业间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扩大了蕲春中医药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 培植一个产业

近年来,蕲春县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蕲艾种植实现了由业余、零星种植向专业化、跨区连片种植转变,基地面积稳步扩大,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在中药材加工上,蕲春县一方面扶持本地企业,另一方面引进外地客商,大力发展以蕲艾为主的中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中成药加工、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品和药物包装多业态扎堆集聚的格局,仅蕲艾加工就先后开发出蕲艾条系列、蕲艾精油系列、蕲艾药物系列、蕲艾日化系列、蕲艾灸贴系列、蕲艾沐足系列、蕲艾灸具系列和蕲艾食品系列等8大系列180余个产品,仅艾条就有近百个品种,而且新品仍在不断出现;在产品营销上,先后创造出“互联网+蕲艾”“文化节+蕲艾”“药交会+蕲艾”“养生+蕲艾”“旅游+蕲艾”“精准扶贫+蕲艾”等多种模式,同时还发展各类以蕲艾为主题的养生馆1000余家,遍布二十多个城市。如今,蕲春的中药材产业,从种植到收购、运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下一步,蕲春县将以蕲艾等中药材深度开发为重点,以文化旅游养生为突破口,通过融合互动、集成发展,使中药材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打造“百亿园区、千亿产业”。

4. 带富一方百姓

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活跃了蕲春经济,更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与种植传统的粮油作物相比,种植蕲艾等道地中药材不占好地,平均收益却远高于种植粮油作物。近年来,蕲春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助贫”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帮助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种药致富道路,甚至一些外地客商、农民也赶到蕲春这块“神奇之地”“种药宝地”,流转土地种植药材。2015年,蕲春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主体67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培育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120个,全县千亩连片的中药材基地18个,中药材重点村30个,6万农户通过种药年均人平增收1300元,全县中药材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除种植环节外,中药材收购、运输、加工、销售和旅游等,也带动了一大批当地百姓走上了就业、创业,脱贫、致富道路。

二、蕲春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1. 选择品种必须找准优势,持之以恒坚持

很多人都知道,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也有很多人知道,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电视、报刊上有不少发展中药材成功的报道,但也有很多发展中药材失败的案例,以至于有的地方“谈药色变”。蕲春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在选择主导品种时,首先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将当地随处可见、品质明显优于它处的蕲艾,确定为主导品种,并且坚持多年不变,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深入探究,使技术逐步完善、产品日益丰富、市场不断拓展,保持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有的地方发展中药材,不是在深挖本土“道地药材”,寻求自身特色与优势上“下工夫”,而是在追“新”求“异”,追逐热门、高价药材上“做文章”,甚至抱着求急求快、一夜暴富心理,这样很容易导致主导品种摇摆不定、难以确定,或确定的主导品种优势不突出,甚至不适宜当地的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最终导致产业发展大起大落、不见成效。

2. 唱响品牌必须齐心协力,形成发声合力

如今发展农业产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响亮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品牌,对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能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很多地方在品牌建设上,各种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导致一些企业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同一个产业的产品在一个地区内虽有多个品牌,但由于资源分散、发声较弱,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有影响的品牌,有的甚至出现“内耗”。而蕲春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全县只突出“李时珍”这一个地方性很强且知名度很高的公共品牌,集合全县资源集体“发声”,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其进行持续地培植和强化,这就使“李时珍”品牌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3. 培植产业必须产销结合,延伸产业链条

一个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原料要“产得出”,而且产品要“销得掉”。尤其是中药材产业,产品销售更加重要。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空间,一要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保C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二要抓好产品的深度加工与系列开发,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卖点,开辟新的市场,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三要抓好多渠道营销,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要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营销方式,提升营销实效。蕲春县在培植中药材产业上,注重了从“种”到“销”全产业链的打造,实现了产销一体化,通过产品的销售拉动了生产,而生产又反过来扩大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进而使产业发展走上了“产销互促”的良性发展轨道。但很多地方在发展中药材时,只注重了“种”,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却考虑较少。特别是销售,一直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些中药材“产出来”,却“销不掉”;有的虽然卖掉了,但价格完全受制于人,效益起伏波动较大,导致农民时常放弃种植,产业难以平稳发展。

篇8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积累和创造,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挥过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源泉。只有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医药学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产业化,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才能不断创新、突破、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政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独立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政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维吾尔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治疗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

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工业仍处于一种散、小、乱的局面,存在着参差不齐、挖潜力度不够、地区差别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总体而言,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产业所产药品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欠缺。

篇9

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奥秘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Tips:过量进食棕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

Tips: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

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节的起源说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7、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xx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8、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9、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篇10

在杭州•隐居西湖

一句话推荐:全世界都在隐居,你在哪里?

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之后,心底反倒会涌现“终日错错碎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思,隐居西湖的主人,大抵也有这样的情怀吧?于是她搭起了心中的梦屋和悦居,轻声呼唤同道中人来此阅读西湖之上的一千零一夜。

隐居西湖连锁别墅酒店精选了西湖周边的秘境之处,一幢幢别墅小楼分别筑于上满觉陇、上天竺、白乐桥、杨梅岭以及玉皇山。每个隐秘之处都莅临西湖,同时又隐藏在悠然山水之间。白乐桥片区就“藏”在灵隐山内,而上天竺片区,推开窗就能看到法喜寺。

绿树掩映之间,繁花尽现,隐身其中的系列酒店风格迥异,有美式、地中海式的异域风情,有中式、日式的古朴雅致,主人更是为这些别墅取了非常具有诗意的名字:醉翰林、倚华浓、月初山、杯影记、越语禅、一叶闲、水闻道……这样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充满了向往,是不是?

最佳隐秘位置上天竺片区

取舍在繁华与幽静间,悠然于自然与禅境处。上天竺法喜寺畔,络绎不绝的人群慕名而来,有人求的是升官与发财,有人喜的是恬静与心安。在上天竺的林海中,流连在佛家禅境里,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咫尺之外的安缦法云强调的是低调的奢华,而此处的隐居西湖,所有的细节倾诉的是繁华落尽之后的由衷之悦。三幢并列的小楼——越语禅、水闻道、一叶闲连成一体,以新中式风格为主,略带唐式复古风,各具主题又独有特色。清雅的层式套房犹如喧哗城市中宁静的角落,跳跃音符里蕴藏的恬静旋律,将自然、健康、禅意融入到时光中。这里,也是隐居西湖追求心灵愉悦的顶级尝试。

三幢别墅正对上天竺法喜寺,上香或游览都只是抬步即至的距离。每幢别墅内各含两到三间套房(有佛缘套房、禅意套房等),最适合家庭聚会。室外庭院幽静,可以为各类佛事活动(佛诞日、菩萨寿诞、上香祈福等)提供便利。而上天竺餐厅则以佛缘菜为主,所有材料均为当季新鲜时蔬,取材于绿色农庄,确保绿色健康。

在上海•新天地里的世外桃源

一句话推荐:若你独爱遗世的风情,请在这里寻找繁华处的桃源风景。

坐落于上海最受追捧的时尚聚集地之一——繁华的新天地中心,新天地朗廷酒店周边历史胜地、国际风味餐厅、迷人的设计师精品店和娱乐休闲场所林立。而一旦步入酒店大门,便感觉即刻抛却了喧嚣,探寻到了桃源风景。

在酒店奢华招牌餐厅——明阁,一边细细品尝精致的粤式佳肴和沪式美馔,一边将新天地和太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明阁员工制服是由著名时装设计师陆坤设计,同时他的手绘稿也被刻于展示盘上,展现了更多现代时尚元素。更有超过四百余种国内外珍藏红白葡萄酒和香槟由侍酒师根据口味需求量身推荐。

夕阳西下的夏日时光,「新吧也变换出另一种独特风情。在皮制躺椅上小憩,或是通过预订,在特有的轻纱幔帐内品酒畅谈。驻场调酒师会为你调制出一款款独一无二的精品鸡尾酒。一周七天,从午餐至深夜,都让人无比沉醉。

酒店拥有357间典雅高贵的客房和套房,房间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俯瞰新天地历史石库门,真正是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最佳隐秘位置「川水疗中心

如果想远离城市的纷嚣,朗廷独有的[川]水疗中心是不二之选。[川]意为一股安宁流淌的水流,水疗中心的特色疗程以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为基础,糅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布局设计处处营造桃源风情,提供以中国传统医学为理念的服务、氛围和装饰。

在暗香浮动之间步入[川]水疗中心的月形拱门前,你会被邀踏上一段[川]三式水礼之旅,在水力按摩池、桑拿和蒸汽房内舒展放松。随后进入[川]水疗中心,体验到的是中国园林式的氛围。在静思茶居,一边细品五行茶,一边根据所填的五行问卷与专属的理疗师共同讨论如何重拾阴阳和五行的平衡,由此制定专享的理疗方案。进入水疗区域后,身心更是放松起来,在温柔音乐缭绕的安逸氛围中,享受各类水疗项目。

水疗结束后,悠然踱步到“梦”休憩室,静静享受一杯[川]茶和新鲜水果。[川]水疗中心亦配有专业中医理疗师提供私属咨询服务,也提供包括针灸、火罐、艾灸等在内的多种传统中医理疗技法。这样一次隐秘之旅,褪去的不只是浮华,更是心灵的休憩。

在宁波•叹为“观止”

一句话推荐:在飞奔或者私奔的路上,遇见奢华版汽车旅店的怦然心动。

旅行有很多种,有人爱打飞的环游各国,有人爱乘游轮惬意度假,有人爱用双脚丈量世界……而对于爱车一族来说,与自己的大老婆和“小老婆”(爱车)来一次私密又自在的公路之旅该是终极梦想吧?旅途中若再配上一座个性化的私密酒店,开着车就能直接入住到房间,更会让人心动吧?

观止,这个源自台湾的精品时尚酒店品牌就能让你圆梦。酒店位于宁波世纪大道,毗邻甬江公园,幽静隐蔽,远远望去,不规则的灰色几何形建筑外观,大胆采用了崭新的折板设计,建筑与环境相冲突的建构方式,别致又巧妙,不知情的人会误以为这是一座城市巨型雕塑。

观止22的81间客房,运用了22种不同的房型配置。但即便同一种房型,内部也充满了不同的元素。在将近百平米的房间内拾级而下,左边是king size的大床,右边是嵌入地板的欧洲进口超大按摩浴缸,其间还有一台360度可旋转液晶电视。唯美的珠帘、浪漫的线帘、古朴的竹帘,还有多变的烤漆玻璃,镜中取景,饶富变化,这些强烈的设计感不但冲击着视觉,更增添了恋人间的浪漫情趣,如此美好时光任谁都想多停留一刻吧?

最佳隐秘位置全程私密

开车进入酒店入口,无需泊车,只需摇下车窗,向等候在一旁的服务生出示自己的证件便可直接办理check in,然后沿着路标指示开着自己的爱车找到房间,缓缓驶入独立车库,停车熄火,汽车旅馆的欢乐时光便正式开启了。不用费劲下车去取繁重的行李,因为车库的后门便是真正的房间入口,绝对无比私密又让人惊喜。

次日早上也无需出门觅食,酒店会送上三明治、豆浆、皮蛋瘦肉粥等丰富多样的早餐,放在房间门口专门的送餐台上,完全不用担心甜蜜的二人世界被打扰。

而最隐秘之处莫过于每间客房内的露天庭院。虽为露天但通过巧妙的设计与阻隔,让这方小天地独独包围在自己的世界里,光线均来自独立天井由上而下的自然采光,即便想在庭院里晒个日光浴也不会被任何人打扰和窥视。

繁花绿树间,一杯咖啡,一缕阳光,两把舒适的藤椅,时光就这样躲藏不愿前行。

在吉隆坡•繁华深处有胜境

一句话推荐:如果你是酒店控,那么文华东方就好像一座丰碑,只需深爱无需理由。

马来西亚吉隆坡文华东方酒店地处城中的黄金地带,毗邻宏伟的88层双子塔,从酒店内可以俯瞰占地50英亩的中心公园和错落有致的城市地标风景线,周边商业和娱乐区交相呼应。

这座繁华深处的传奇酒店,从来都是各路权贵、名流、明星的下榻首选。因为它的低调奢华,因为它的精美绝伦,也因为它的幽静私密。

在新开的Casbah餐厅享用一顿双人晚餐,窗外是城市流光溢彩的车水马龙,窗内是悠扬乐曲里的烛光闪烁,如此情景直教人沉醉。

或是从Mosaic俯瞰翠绿青葱的吉隆坡市中心公园,美景尽揽眼底。室内优雅的格调糅合了独具特色的娘惹文化及独具匠心的设计装潢,风情万种。Mosaic作为城中首屈一指的全天候餐厅,致力于带来当地和世界精致特色的创新美食,餐厅内开放式料理台现场料理的烤肉、砂锅、印度烧烤及甜点吧增添活泼气氛。还有两间半私人包厢更是家庭聚会、商务会晤和娱乐庆祝的理想私密场所。

最佳隐秘位置花园酒廊

近期新开张的花园酒廊Lounge on the Park保持了酒店一贯的优雅气质,勃艮弟木质地板和锡铅铝合金质的超大吊灯将整体风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