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春兰股份;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0 引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实现的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背离,因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且具有不确定的无法避免的损害性。即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致命的。在日趋变化的21世纪里,企业面临的风险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以春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筹资风险方面,明晰春兰资产结构内部变化,以净经营现金流等因素探究其长期偿债能力真实变化;从投资风险方面,分析与营业瓶颈有关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财务杠杆程度等变动;并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对症下药,在新市场形势下对春兰股份财务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分析春兰如何突围以及实现产业转型战略目标,最终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1 春兰股份财务风险分析
1.1 春兰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江苏省体改委苏体改生[1993]66号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3]外经贸资二函字第780号文件批准,由春兰(集团)公司,香港钟山有限公司,泰州春兰特种空调器厂及泰州春兰销售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以制冷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和商品房出售及租赁的房地产业,是享有两代人的声誉的著名国有品牌,长期占据稳定的国内市场份额。
1.2 春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春兰受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整,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与空调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影响,经营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经济发展,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获利能力评估四个方面分析其现存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春兰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指标,2013年以来,该指标逐渐变小,似乎意味着贷款有更足够的资产抵押。但春兰偿债保障比率逐渐变差,偿债保障倍数却在大幅降低。
从资产与负债总额上看,都有明显下降。其中负债下降比例更大,主要是经营负债中由信用形成的应付账款较少;资产总额下降主要体现在经营资产下降。所以可以得出:资产与负债的变动主要受营业量变动的影响。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看,直接关系到可用于偿债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并且,与白色家电行业标准的20%相比,春兰偿债保障比率与之偏差加大,说明偿债风险越来越高。
(2)投资风险
由图1可知,春兰股份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在行业中最低,反映了企业股权所有者总体投资报酬情况不佳甚至陷入业务困境。究其原因,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下降主要来自负债结构的变动以及净经营资产报酬率的大幅度下降:第一点,负债结构中,更多利用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负债,;第二点,净经营资产报酬率的降低,说明春兰经营活动投资获利能力也在降低,难免使得春兰公司权益报酬率明显降低。特别是2014年净经营资产报酬率远远低于净金融成本率,财务杠杆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降低作用就更加明显。
(3)经营风险
总资产报酬率是对春兰全部资产使用效率的一个总体评价。从近年看,该指标波动下降,其中2014年度跌幅最明显。可以根据“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总额”这一公式,从营业收入和资产平均总额两方面来分析变化趋势:
由图2可知,自2012年度至2015年,资产平均总额总体呈下滑趋势,约下降11.34%;营业收入下跌幅度更大,约75.11%。营业收入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销售能力下降,间接削弱春兰偿债能力,对风险性防范和流动性管理形成考验。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主要由营业收入减少所导致,而收入的减少与所投入资产的变现能力与周转效率直接相关。一般而言,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运作效率高,周转次数多,利于现金持续涌入;反之则不利于。所以对资产结构特别是个别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很重要。
综上所述,春兰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与公司营业收入和资产结构有着重要的关联。自2013年以来,家电市场低迷使得营业业绩持续下滑,大量存货积压,占用库存容量,造成资产闲置;且春兰并没有很好及时地实施新战略,对市场变化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
(4)获利能力评估
通过反映持续业务获利水平的营业利润率得出,近年来数据走势与毛利率大体相同,波动下降,且“毛利率与营业利润率的差值”被逐渐拉大,反映为支持营业过程中产生的期间费用的上升。相关费用的上升,一种可能是成本费用管理有了问题,另一种可能是企业战略上改变。该类产品获利水平下降,成本费用压力加大,对管理水平上要求更高。一方面,应加大力度控制成本费用,合理安排费用结构,减轻现金流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春兰现有制冷等产品销售后劲已经受到削弱,亟需在新产品上进行研发支出。
综上所述,春兰业务获利能力降低,根源在于整个白色家电行业竞争以及春兰主营制冷产品盈利特征削弱。成本费用管理难度的加大,核心竞争力不足,制约着春兰持续业务的获利能力稳定性。
2 春兰股份财务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春兰等白色家电产品步入了成长期末端到成熟期初阶的过渡期。春兰等白色家电趋向于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加大,产生了调整供需要求。这一点从产品结构上看,集中于空调等制冷产品,产品类别单一,销量相对较小,销售费用率高。经过SWOT分析,春兰在大背景下应从以下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更新产品结构,注重空调、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性能及功能的完善,有选择的走多元化路线,不断丰富春兰产品与服务。
2.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市场消费变化,充分及时搜集信息,积极调研家电行情,从而使得春兰市场竞争策略更加有针对性。
3.严格管理生产销售等不同经营阶段,特别是注意成本的控制以及存货的管理和销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与资源耗费,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占用,提高使用效率。
4.调整负债结构,平衡对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的使用,处理好资产运作效率、财务杠杆作用程度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5.作为老国产品牌,春兰一方面要培养核心竞争力,突出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凭借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进一步深化品牌价值。
篇2
杠杆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了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盈余大幅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债务增加时,一旦企业息税前盈余下降,不足以弥补高额的固定利息支出时,企业每股盈余下降得更快,甚至会引起企业破产,这就是财务风险所在。如何防控杠杆收购融资带来的风险是决策的关键问题。
杠杆收购融资研究研究综述
对于融资方案,陈亚萍(2008)总结了KKR公司融资方案。王祥木、王英(2006)、李明昌、孙震(1998)等人将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分为以下几种: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杠杆收购控股公司模式和策略性杠杆收购模式。对于财务风险来源,戈俏梅(2002)对杠杆收购高负债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还指出杠杆收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能否有丰厚的回报去弥补巨额成本;朱殿柱(2003)认为收购时机、收购策略、高息债券和高负债都是财务风险高的因素。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很多学者对财务风险提出优化控制,其中被普遍认同的是“标准静态控制-动态模型优化控制体系”。该方法是对收购引起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设立一组风险大小测定指标,作为控制公司举债的标准,将公司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文献中案例分析较为浅显,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控制,又无实证分析,用财务风险控制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几乎没有。本文从此角度切入,选取了著名的 KKR收购RJR NABISCO案例,搜集财务数据,对其融资风险进行财务分析。把理论和实证相结合。
KKR收购RJR NABISCO融资风险分析
一、KKR收购RJR NABISCO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财务风险分析。
一是经营杠杆分析。经营杠杆(DOL)指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相当于业务量(S)变动率的倍数。
DOL=(ΔEBIT/EBIT)/(ΔS/S)=Tcm/EBIT
Tcm是贡献毛收益总额。因为Tcm=EBIT+a(a指固定成本总额),只要企业有盈利,DOL就大于1。DOL越高说明其息税前利润随销售变化的程度越高,销售增长,EBIT以DOL倍增长;如果销售下降,EBIT以DOL倍下降。所以DOL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
经计算可得,收购之后1989、1990年的DOL分别为-2和2.2,息税前利润在1990和1991年分别较上一年上涨12.9%和17.0%。可以看出不论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幅度还是DOL在1990年到1991年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从1992年后又趋于平稳。这说明收购后,企业在1990、1991年的经营风险很大。企业在1990年遇到了财务困境,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财务杠杆(DFL)分析。杠杆收购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杠杆(DFL)上,是指每股盈余(EPS)随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动而变动的幅度。
D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
其中I是债务利息总额, DFL越大,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越高。
根据融资时候指定的还款安排和未来盈利预测,可以计算出KKR收购RJR NABISCO后的DFL值。从中可以知,在收购后的1990、1991年融资风险较大(DFL分别为10.84和3.07),之后随着利息的偿付慢慢降低,从1992年的2.5下降到1998年的1.0。所以公司应在1990、1991年加强风险防范。而且这是基于公司可以实现预期收益。如果收益没有达到预计,那融资风险就会加大。1990年的财务困境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本文用标准静态控制法,用几个不同的指标分析KKR收购RJR NABISCO后偿债风险的控制程度:
一是利息所得倍数。利息所得倍数=付息及纳税前收益/债务利息。此指标衡量了公司对其债务有多大的偿付能力,一般该指标宜大于1小于3。KKR收购RJR NABISCO后,根据预测,1989到1993年的指标符合要求,而1994年之后的利息所得倍数超过3。从此来看,公司前几年债务偿付能力较好,而后几年摘取的伸缩性很小。况且前几年的支付能力是在预计收益都能实现的前提下。如果预期收益没有实现,那还是有利息偿付的风险。
二是最大现金支付率。最大现金支付率=可获得最大现金净流量/债务本息支付额。如果小于1,公司丧失偿债能力,陷入偿债危机。可公司把自由现金流量设定为预计偿还的本金额。所以很容易陷入偿债危机。
二、财务困境与KKR杠杆收购关系分析
导致KKR收购RJR NABISCO之后的财务困境的因素很多,那么财务困境究竟和杠杆收购这种收购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多大呢?下图反映了KKR杠杆融资的过程以及导致财务困境的途径。
从图可看出,KKR收购RJR NABISCO融资分为两阶段:一是完成对RJR NABISCO75%的股权收购,二是后续融资。但融资之间的依赖关系导致了现金流的脆弱性。此案例中,第二阶段公开发行新债券受挫,导致1991年2月到期的一笔过桥贷款面临无法偿还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了利用RJR NABISCO良好融资信誉降低融资成本,获得较低的债券利率,KKR在收购协议中预设了一个垃圾债券重设条款。垃圾债券市场崩盘也使得本来就紧张的现金流趋于崩盘。
为什么RJR NABISCO的现金流如此不堪一击?公司把自由现金流量设定为预计偿还的本金额,这降低了现金流的灵活性。那紧张的现金流与杠杆收购融资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文认为导致现金流紧张以及最终崩溃的原因可以归为三个:高昂收购价、过高杠杆率、变化无常经营环境。如下图:
财务危机的深层原因来自KKR高昂的收购价格和畸形的融资结构。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杠杆收购市场上,很多急功近利LBO资金涌入,专门经营LBO机构筹集的资金超过可行需求,导致激烈竞争,价格节节攀升。KKR收购RJR NABISCO从最初的94美元提升到109美元。这使得KKR不得不依赖于债务融资来完成收购。高度的杠杆大大缩小了计划现金流量和债务设施之间变动范围,几乎没有给公司留下什么缓解不利环境压力的空间。这导致了最终现金流的崩溃。
结论与建议
一、杠杆收购融资这种收购方式确实增加了财务风险,这些可以通过DOL、DFL、最大现金支付倍数、最大现金支付率等指标显示出来。所以杠杆收购企业在收购之前应该进行融资风险分析,运用金融技术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规避融资风险。
二、当高昂的收购价格由债务融资且赶上了不利的经营环境时,杠杆收购后的现金流将面临危机。这是杠杆收购导致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竞购时候,如果发现因为竞争导致交易价格虚高,应果断放弃,避免过度竞争。
三、高度的杠杆大大缩小了计划现金流量和债务设施之间变动范围,几乎没有给公司留下缓解不利环境压力的空间。这导致了最终现金流的崩溃。所以收购企业应避免杠杆过高,应给现金流留出一定变动空间。
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
前言
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企业并购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并购也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我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较短,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企业并购在促进我国企业转化经营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本运营方式,企业并购也逐步被我国企业所接受和采用,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基本理论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融资以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或者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特性
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综合性
企业并购活动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复杂的资本运营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分离,有相互作用,甚至出现交叉。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前后关联性
在某一个环节发生的财务风险也会引起下一环节的财务风险,导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连锁反应。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动态性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都是不断变化的,这也就要求其管理和防范必须采用动态方式。
4、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可控性
我们可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提高信息处理质量、采取科学决策机制、运用科学控制手段来予以控制的。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
在企业并购中,并购的成交价格是并购双方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确定成交价格的关键又在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在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实施价值评估过程中,由于并购战略的差异、评估信息的制约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得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会引发并购企业的财务损失。
2、融资财务风险
在企业并购实施中,并购活动要涉及到融资和支付两个环节,融资和支付方式的选择都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资金来源风险,主要包括融资安排风险和融资机构风险。具体来讲,比如融资方式是否符合并购动机,资金在数量和时间上能否保证并购需要,融资结构是否合理等。
3、运营整合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后,还需要进行并购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并购企业面临财务整合风险。在并购整合过程中,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决策者失误性决策而给并购企业造成财务损失的可能性。二是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组织的差异,或者财务运作的缺陷,而导致并购企业发生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二、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联想集团,全称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IT企业。其主要因为是生产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服务器和外设产品等。联想集团目前年产量约500万台,员工总数一万余人,1994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总市值为202亿港元。
IBM,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个人电脑事业部主要从事笔记本、台式计算机、服务器、外设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约有9500名员工。在IBM总销售额中,个人电脑事业部的销售额约占10%。在全球PC市场上,IBM以5.2%的市场占有率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位居第三。尽管如此,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利润连续亏损,给IBM利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IBM打算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其个人电脑业务。
与此同时,联想面临着戴尔、惠普全球最大的两个厂商及国内众多中小品牌的激烈竞争,营业额、利润的停滞不前,严重困扰着一直追求发展的联想管理层。出于联想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以及追求巨大的协同效应等方面的考虑,联想决定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
(二)并购要点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personal computer division, PCD),打造全球第三大PC企业。本文拟结合联想此次并购案例,分析其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给IBM的收购金额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现金6.5亿美元,股权转让6亿美元,另外还需承担IBM5亿美元债务。联想PC的合并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PC约为1400万台。IBM与联想将结成独特的营销与服务联盟,联想的PC将通过IBM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新联想将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而IBM也将继续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集成IT解决方案。
(三)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分析
本文通过网上查阅,收集了2004年美国IT业八家大公司的市盈率,根据ValueLine网站给出的数据,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益大概是5.26+10+2=17.26亿美元的价值,而联想为此付出了17.5亿美元的成本。由此可见,联想在并购过程中并没有过高估计IBM个人电脑业务的价值。
2、融资风险分析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所采取的支付方式是混合支付方式,收购的实际交易金额中有6.5亿美元是现金支付,另外6亿美元是股权转让,还有5亿美元债务承担。根据与IBM签订了的协议,联想从2005年第二季度起,支付给IBM服务费用7.05亿美元,分为2.85亿美元,2.23亿美元和1.97亿美元三次支付。收购完成半年之后,联想引入GeneralAtlantic、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及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等投资公司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之后联想集团斥资1.52亿美元回购此前向IBM发行的4.357亿股超额无投票权股份,IBM在联想的持股量,由18.9%下降到13.4%。回购股份未影响公司财政状况,融资风险成功化解,联想和IBM实现双赢。
3、运营整合风险分析
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认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也面临着文化整合的巨大风险。新联想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公司国际化的顺利进行,比如留任了IBM的PCD总经理;总部迁往美国纽约;规范新公司内部沟通的国际语言等。在人事政策方面,维持“一企两薪制”,原IBM员工的薪酬在3年内不变,留住企业关键人才;在经销商和客户方面,联想展开了与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经销商和客户的深度交流。想方设法保留了IBMPCD的渠道和客户。从目前的情况看,联想并购后在整合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上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整合。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度量模型应用
根据模糊决策方法,建立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等级评价模型:B=A・R
其中B为评估风险最终得数,R为风险等级评估矩阵,A为权重矩阵。R=[X,Y,Z]T,A=[ax,ay,az],ax,ay,az分别为X,Y,Z的权重,且ax+ay+az=1。
针对联想并购行为,运用该财务风险度量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经20位专家对此次并购活动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德尔菲法确定指标和权重数据,可知:
X=AX・[X1,X2,X3]T=3.3325
Y=AY・[Y1,Y2,Y3]T==2.7275
Z=AZ・[Z1,Z2,Z3]T=[0.35,0.35,0.3]・[2.8,2.75,2.7]T=2.7525
R=[X,Y,Z]T=[3.3325,2.7275,2.7572]T,A=[ax,ay,az]=[0.4,0.3,0.3]
B=A・R≈2.98
通过度量模型可以得出结论,联想并购财务风险等级为2.98,属于一般风险。通过二级评判指标向量进一步深入分析可知:该次并购活动,融资风险和整合风险属于一般风险,目标企业定价风险高于一般风险为3.33。导致目标定价风险偏高的主要因素是利润预测和贴现系数的选择。同时,虽然融资风险整体一般,但是从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决定其大小的指标中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风险较其它两项风险明显偏大。综合以上分析结果,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此次并购中产生风险较大的利润预测、贴现系数选择和资本结构合理性确定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规避风险。
结束语
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扩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并购过程中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中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并审慎分析,采取合理途径稳妥解决。我国目前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利于我国企业在世界并购浪潮中获取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有资产的优化。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加以重视,对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我国企业并购效率,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岳芳.对企业并购活动中财务问题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屠巧平.杠杆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经济经纬,2002,(03)
[3]陈莉.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08,(19)
[4]王敏.财务风险刍议[J].工业会计,2001,(08)
[5]孙涛.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史佳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汤谷良.企业重组与改制的财务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陈珠明,赵永伟.企业并购:成本收益与价值评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张秋生,王东.企业兼并与收购[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1]惠金礼.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内容及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06(8):54-55
[12]初叶萍,胡艳.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74-75
篇4
【关键词】 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风险; 效应分析; 风险规避
一、引言
乔治·斯蒂格勒(1996)曾经说过,美国的大企业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并购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进军海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很多企业受到重创,使得我国企业可以花费更低的成本购买高性价比的国外资产。但是,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跨国并购案例中,成功的不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在如今全球经济下滑、国外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可以盲目加入海外并购大军,因为往往在诱惑面前,其背后可能潜藏着重大的风险。
为了认清跨国并购的本质,首先了解一下跨国并购的概念:谢佩荃(1998)指出跨国并购是说某国为了对外国某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实施控制,通过一定的渠道,利用一定的支付手段,购买外国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的并购行为;李东福(2005)提出跨国并购有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的狭义跨国并购,也有通过并购公司在外国注册的子公司完成并购目标公司的广义跨国并购。
本文在跨国并购的背景下研究跨国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和财务风险,探讨风险与效应实现存在的关系,提出合理规避风险方法,发挥跨国并购的效应。
二、效应与风险理论概述
美国的H.伊戈尔·安索夫(1965)首次提出协同理念,他认为协同是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相互匹配的理想状态。他提出的是一个规模经济和经理的协同带来好处的经济学含义,是一种取得利益的潜在机会。而日本战略家伊丹广之(1987)在区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作用的基础上,把H.伊戈尔·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区分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他强调无形资产带来协同效应才是真正的协同效应,同时提出了动态协同效应概念。马克·L.赛罗沃(1997)则是借用了伊丹广之的动态协同效应思路,将协同效应放入竞争环境考虑,他提出并购发挥协同效应表现是并购后的企业价值要比并购前单个企业价值之和大。协同效应概念逐步完善,财务协同效应概念随之产生。鲁梅尔特(1974)将协同效应分为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J.弗雷德·威斯顿(1990)进一步将并购协同效应分为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并认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是企业并购的动机。我国学者许明波(1997)提出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有合理避税、价值低估、预期等效应。本文分析的财务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活动,财务资源整体协调,合并企业财务能力得到增强,企业价值得到增加。
效应的对立面就是风险,风险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众多风险中的一种,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地方。杰弗里·C.胡克(2000)认为财务风险是收购借债融资限制了并购方经营融资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杜攀(2000)、赵宪武(2002)指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融资和资本结构改变引起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屠巧平(2002)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举债筹集资本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陈共荣、艾志群(2002)对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是: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时发生的各项活动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赵保国(2008)从跨国并购流程指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即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可以认为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就是在并购中出现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存在缺陷、税收窟窿及其他未登记风险、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融资成本等财务风险。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
Bradley,Desai and Kim(1988)的实证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并购的完成显现了积极的效应,为公司带来了理想的回报率,指出协同效应是实现预期绩效的源泉,使公司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了产品技术、合理地配置了资源、充分地利用了资产和挖掘了市场潜力等。Healy,Palepu and Ruback(1992)利用会计指标法研究得出并购后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获得提高,但资本和研发支出维持行业水平,表明并购增加了公司的整体价值。Parrino and Harris(1999、2001)的研究也发现并购完成后,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陆国庆(2000)采用会计指标法研究发现并购可以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绩效。余光和杨荣(2000)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被并购企业的股东在并购活动中可以得到正的异常收益。
篇5
企业财务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筹(融)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以及与这三者相关联的其他风险。财务风险的特征说明它存在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和识别财务风险,进而采取措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二是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产配置和收益积累的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四是共存性,财务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五是激励性,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六是可控性,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和风险联系在一起,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主要表现是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净利润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六)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七)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其中,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不清、行业风险不明就盲目做出投资决策,造成巨大风险,是对外投资损失的重要方面。
(八)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金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和具体财务活动的观察,来了解和把握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为依据,通过采取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来识别当前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发现未来集团财务风险。
(三)案例分析法
在识别集团财务风险时,比照过去的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和方法,吸取有关教训。
(四)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指在识别财务风险时,采用信函的形式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得到答复后,将回答的各种意见整理、归纳,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为止。
(五)集合意见法
通过与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征求有关财务风险存在和来源的意见,然后由风险管理人员汇总意见,进行综合地分析和研究,以全面了解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和情况。
(六)业务流程分析法
篇6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联想
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项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近年来跨国并购活动正日益活跃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截至去年11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已居亚洲第一;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并购市场共完成359起交易,包括48起涉及九十多亿美元的海外并购。而这么多的并购交易活动,往往关乎企业的资本运营和财务状况,其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则尤为重要。
联想集团于2004年12月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相隔十载,两公司在今年1月23日再次合作,前者以23亿美元收购后者x86服务器业务。据路透社今年7月6日报道,目前中国官方已批准联想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8月15日,美国监管部门也批准了这笔交易,至此,联想将如愿以偿地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服务器厂商,企业实力获得巨大提升。那么,在这两笔数十亿美元的跨国并购交易中存在着哪些财务风险呢?笔者将以联想与IBM公司的这两次交易为基础,分析探讨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防范对策。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1.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根据跨国并购流程,赵保国(2008)这样定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财务风险:一、评估风险,该风险主要源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失误;二、竞价过程中因“水涨船高”使收购价格剧增而带来的估格风险;三、高昂的融资成本和狭窄的融资渠道所导致的融资风险;四、企业选择的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支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杠杆并购的偿债风险和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2.联想收购IBM公司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联想集团在全球共有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两大总部,近年来联想着力于国际化战略的发展,2004年收购IBM旗下个人电脑业务的举措使得联想这家曾在海外市场默默无闻的制造商成功地“走出去”,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占全球PC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联想目前在服务器市场还未排入全球前五之列,待完成对IBM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后,其份额有望跃至第三。
观察分析联想对IBM公司旗下个人电脑和x86服务器业务这两笔收购,笔者发现,分析师及全球各大评级机构对2004年的收购交易普遍不看好,多家投行下调了对联想的投资评级,收购消息传出后,在12月9日至13日的三个交易日里,联想股价下跌百分之十三,跌至2.33港元,之后,尽管中间股价曾一度回升,但跌势持续。对比之下,联想今年初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的公告后,业界普遍对此评价乐观,其股票涨至10.64港元。同时第三方机构也纷纷看好联想的这次收购。例如,1月23日,摩根大通表示:“对联想而言,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是个重大变革,这将有望改善联想利润,或将推动其2016财年盈利增长18%。”稍早,瑞士信贷表示:“预计联想集团2015财年盈利将增长20%,此外,若该公司收购IBM服务器业务,其每股盈利将额外再增长12%。”这些足以表明人们对待跨国并购态度的转变,也说明联想之前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跨国并购带来的众多问题,而且还仍保持着积极开拓的雄心抱负。
经分析可发现,在2004年,联想收购IBM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困难;②融资和支付存在风险;③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
至于今年的这笔交易,根据其此前收购IBM PC业务的丰厚经验,再次收购x86服务器业务对联想来说可谓驾轻就熟,该公司可完全将之前的经验覆盖到这次收购中来。不过,在收购完成前,联想仍避免不了要面对诸如美国的安全评估等法律、政治和财务风险问题。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内涵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必然是想要更好地拓展业务、壮大规模,因此选择好一个合适的并购目标变成为其关键的一步。企业价值评估,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股权和实体价值、清算和持续经营价值、控股股权和少数股权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在复杂的并购系统下,要成功完成并购交易,并购方必须对其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精准定位。不过,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间往往有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并购企业无法准确预期其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大小及未来收益时间。由此产生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主要有:
一是并购双方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并购公司估价风险,表现在财务报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的披露、公司为避免负面信息而进行的表外融资行为、无法有效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的重要资源价值(如人力资源、技术优势等);二是我国评估价值体系及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等还不够完善,评估时容易因角度不客观、不合理或不科学出现问题;三是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四是由于并购方管理者容易过高评估己方公司的并购整合能力,谈判时出价高于其可承受力,使得并购最终破灭。
2.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业务的目标企业价值风险
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逐渐疲软,IBM公司已在2001年到2004年6月期间因其个人电脑业务亏损9.65亿美元,如能将该业务售出,对IBM而言终归利大于弊。对比之下,联想不仅要支付前者12.5亿美元协议价,还要偿还5亿美元债务,此外,交易还包括一百多个IBM PC分支机构以及一万多名员工的接管管理工作。类似的隐藏问题都无法直接用准确数据显示,对联想来说,后期经营成本的控制很成问题。
纵观2004年的联想―IBM并购案,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笔“蛇吞象”交易,投资者们普遍担心联想集团会因对美国商业不了解、无法准确评估IBM的实际价值而给予其较高的并购价格,担心这种管理着的盲目国际化会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损害股东权益。
不过,联想认为,一个企业即使用二十年也很难依靠自身的发展积累出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与其靠二十年或许根本钓不得大鱼的长线,还不如直接并购这样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在时间和资金上或都将事半功倍。
于是,麦肯锡、高盛、GE、奥美、普华永道等国际投行和咨询公司在本次并购交易中高价受聘,协助联想完成收购交易的调研、评估和谈判工作,将其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逐个化解、击破。
这些充分的调查研究基本排除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并购财务风险。计算可知,IBM当时的估价为149.58美元,同时据该公司的股票发行数及PC业务部门在IBM公司所占比例,可得知该部门价值为5.26亿美元。几年下来,联想的成绩有目共睹,计算得IBM个人电脑价值为10.67亿元,由6亿美元的贷款和5亿美元的负债可产生2亿美元税盾,遵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暂将IBM PC业务价值估作10亿美元。计算共得17.26亿美元,因而联想从本次收购中可获得的IBM价值17.26亿,而其实际付出为17.5亿,因此联想的底价评估还是比较精准的,基本已抵消估价风险。
据Gartner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服务器市场上,惠普位居第一,市场份额为22.6%;戴尔以19.7%的份额屈居第二;IBM则第三,份额为7.0%;华为第四,浪潮第五,联想在其他中。”收购IBM服务器业务之后,联想服务器跻身全球前三的目标将很快达成,这将大大提升其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联想在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上做得很好。在今年的收购案中,联想再次做出了准确的评估,并以令其非常满意的价格达成了并购协议,撰写本文时,中国和美国官方均已批准这笔交易,其评估风险控制得很好,在此不再赘述。
三、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与支付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1.跨国并购中的融资和支付风险内涵
融资风险指筹资活动中因筹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风险。
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财务杠杆效应是跨国并购中常见的融资风险。负债规模、负债利息率以及负债的期限结构都是造成融资风险的内因;而外因包括资产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经营风险以及预期现金流入量等。它们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引发企业的融资风险。
支付风险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方式不同产生的股权稀释和资金流动性风险。
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将带来不同的支付风险。一般而言,企业可选择现金、股票、杠杆支付方式,或者承担债务、选用金融衍生工具支付或混合支付方式。其中,现金支付属于一项即时的现金负担,选择该方式会增添主并购方的资金压力和债务负担,很容易为企业带来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倒闭破产风险;股票支付方式虽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收购企业的资金支出,但这将稀释股权,从而降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力;杠杆支付方式尽管能通过举债以较少的资本取得较大资产控制权,但在企业并购完成后将不得不承担高风险的债务,从而增加企业并购后整合操作的难度;金融衍生工具支付虽能给企业双方留下选择余地,从时间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其未来权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收购方的资金管理工作;虽然混合支付的效果较单一的现金或股票支付方式要好,但若不能一次性完成支付,或许也会延误并购时机,导致并购交易的失败。
2.联想收购IBM PC和服务器业务的融资和支付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作为跨国资本运作企业,联想必然需要考虑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及其财务杠杆效应,与此同时,选择最佳支付方式也可降低其融资风险。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选用的是混合支付方式,其中6.5亿美元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另外6亿美元则选用股票支付方式,还有5亿美元IBM个人电脑部门遗留的债务,共计17.5亿美元。
当时联想只有4亿美元现金,想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联想就不得不选用混合支付方式,这样不仅能缓解其现金和债务压力,还能合理构建该公司的资本结构。最后,联想决定只用其中的1.5亿美元支付交易金额,剩下的款项通过贷款取得。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与IBM签订了一份策略性融资附属协议,五年有效期;此后联想又取得了6亿美元银团贷款(得助于财务顾问高盛集团)。同时,联想还获得了共3.5亿美元的私募资金支持,分别出自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和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使得该公司因高负债率带来的财务风险得以化解。不过,联想仅从这3.5亿美元中抽出了1.5亿美元支付IBM,另2亿美元归至其日常运营资金,就此良好得化解了并购中的融资支付财务风险。
目前联想正在进行对IBM低端服务器业务的收购,并继续采用混合支付方式,其23亿交易额中有20.7亿美元选用现金支付,余款采用股票支付,合1.82亿股联想集团股票。同时IBM将有七千五百名正式员工和一千五百名合同员工加想集团。
根据联想2011至2013年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到其短期偿债能力不高,如有突发变动可能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但其营业额不断攀升,发展势头良好,股东盈利增幅也较大。要控制其财务风险,该公司应做好长期资金管理规划,利用融资或贷款等方式分担20.7亿美元的现金压力。
四、企业跨国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1.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风险内涵
财务整合指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制度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企业完成并购就要进入整合阶段,而在跨国并购中,并购整合过程可谓是并购交易中最关键、同时风险性最大的危险期,很多企业由于不具备后期整合的经验和能力,致使其管理费用剧增,无法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并购以失败告终。而财务整合又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涉及企业经营战略、财务控制、组织与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人才国际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整合。
跨国并购中存在的财务整合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如果企业整合不当,或对融资支付方式的处置不当,引起前期隐藏的财务问题爆发,导致财务整合失败;二是来自目标企业的资产重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目标企业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容易造成目标企业亏损,增加企业的融资债务负担,导致并购最终失败。
2.联想收购IBM PC和服务器业务的财务整合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在收购PC业务过程中,联想不仅要面临IBM留下的5亿负债,还要将两个不同国家的员工组织融合到一起,无论是供应链、销售渠道、文化文化还是品牌资源的整合,对联想而言都有着不小的整合风险。面对这些问题,联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整合的顺利进行。在整合初期,联想报着学习的态度力求稳定,逐步与目标企业融合;接着调整人事、整合企业组织架构;后期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希望海外联想企业文化能与中国联想企业文化完美整合。
至于联想即将完成的IBM低端服务器收购业务,基于两公司以往的合作,本次收购整合成本很低,相信其整合过程也将水到渠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联想两次收购案例的简单概述与分析,我们可学得如下启示:企业在跨国并购交易中,要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学会财务风险控制,客观把握优势和劣势,选择好合适的并购对象、并购方式与时机,高度重视并购中的监管、竞争和劳工等法律问题以及海外并购中的舆论环境。同时,国家应继续为企业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社会服务中介等。
参考文献:
[1]石雅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双汇国际并购案例分析[D].河南大学,2014.
[2]潘亚东.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基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2013(20):019.
[3]高侠,张双巧.跨国并购财务风险与财务协同效应探析[J].会计之友,2012(29)026.
[4]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5]黄绍鑫.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分析联想并购案例的新框架[D].厦门大学,2008.DOI:10.7666/d.y1444147.
篇7
关键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93-02
1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类型
1.1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1.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1.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1.3 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1.4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2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 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 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
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 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 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
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
2.2 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2.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不向保险公司投保,而是用其他途径将风险转移给别人。
2.3 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
.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 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
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证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 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
2.4.2 利率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
篇8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对于基于新媒体发展产生的新兴行业来说,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前提是要做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工作。文章在认识新媒体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的产生进行分析,并且系统的指出如何对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关键词:
新媒体;财务风险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产业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化的新媒体,是指一种工具载体用于新闻信息从新闻传播者到新闻信息的接受者的传播过程,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的另一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具浓郁的时代特点,表现如下:第一,新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下出现的媒体,主要用于信息数字化的传播。第二,新媒体信息传播范围广,内容全面。第三,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第四,新媒体使新闻人与大众人民更近。
二、案例分析
1.光线传媒公司简介
财务风险是由自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媒体行业的财务风险就是由该行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行业本身的发展因素共同造成的。1998年光线传媒于北京成立,以栏目制作和广告位主营业务,是传媒业中少有的通过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媒体业务也是在传媒行业中遥遥领先。国家“十二五”明确提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极大的推动了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媒体企业的改制,市场化运行机制使新媒体行业更加灵活与自由。
2.财务风险及成因
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与内部的双重风险。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不可控,内部财务风险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企业融资、经营、利益分配等组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是评价企业资金状况和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关键。大规模的扩张和发展需要企业进行融资来获取更多的资金,因此有了长短期的借款筹资行为。公司债务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偿债风险也会加大。光线传媒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截止2013年上半年的流动比率是5.72,但是仍未达到国际公认的最佳水平。在长期借款方面,光线传媒的资产负债率相比2012年,2013年上升了8.35个百分比,为16.14%,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资产负债比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考虑到这种趋势依然需要保持警惕,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企业的资本结构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广电总局“限娱令”的颁布,迫使传媒企业必须加强创新力度,这将直接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同行业中激烈的竞争,进一步使得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更多的费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内部与外部信息披露上要及时准确,这将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这些都是造成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的可观因素。
三、新媒体财务风险成因
财务风险是因为公司财务的不合理结构和不恰当融资使得公司失去了债务的偿还能力,并且导致公司的收益减少。每个企业都有财务风险的状况存在,然而面对财务风险只能对它进行防范与控制,全面清除是无法达到的。不同的形成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财务风险。新媒体行业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行业体系无法适应周边环境
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法律、资源和文化等环境,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新媒体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的效果,必然也会导致该行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和财务风险的发生。比如2011年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之时,光线传媒作为制造节目为主的传媒公司,内部需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加大成本投入,这将会是极大的挑战。外部还有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影视传媒企业的竞争,在如何争夺市场份额的决策上,都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新媒体管理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管理经验
新媒体行业是一个还在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老牌行业来说,缺少一些管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财务管理人员对该行业的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无法把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运用到现实当中。财务风险存在于每一处财务活动当中,风险意识的不足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是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另一因素。
3.新媒体行业缺少科学系统的财务决策
合理的财务决策不仅能为新媒体行业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一方面,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拥有专业敏锐的财务视角的管理人员所做出的决策才会最符合实际情况和最利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决策系统。合理科学的财务决策系统能够帮助财务人员做出合理有效的财务决策,保证财务决策的正常进行。
4.新媒体行业内部缺少明确的财务关系
新媒体行业是一个还在处于初步发展的行业,内部还没有较为明确清晰的构成,行业内的理念各不相同而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混乱,权利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是新媒体行业资金的低效使用的原因,由此会造成的资金去向模糊问题致使资金安全出现问题。
四、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利用防范和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的产生几率。
1.设立防范体系,合理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
想要把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就要认清实际情况,了解该行业内部的情况,利用财务活动完成系统性的安排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等活动入手。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处理。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有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基础制度的构建,财务分析体系和控制体系的完善等。当风险不可避免的出现时,可以从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方式进行风险处理。
2.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用于新媒体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是用于新媒体行业之中,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判断出存在该行业之中的财务风险,从长久的发展角度出发,用敏锐的财务指标预测新媒体行业将会遇到的财务风险的一种分析财务的体系。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能力指标构成。一是指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主要表现的是企业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方面的适应能力,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几项数据来体现,展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大小,防止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退化。二是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是表现企业偿还自身债务本金和利息的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率和利息赚取倍数等一些数据来体现。该指标可以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一个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通常来说企业的盈利的越多,面对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否则,财务风险就越大,可以通过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些指标数据来反应。该指标可间接地表明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3.流动风险的建立可以降低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
新媒体行业的资产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可以从把握新媒体行业的流动风险开始来控制新媒体行业的财务风险。在保证新媒体行业资产流动性的情况下,追求企业最高效益是流动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流动资产主要有现金、应收款项、库存等。当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时,新媒体行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能更简单地的将财务风险掌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新媒体行业的正常营业。还可以增快新媒体行业的应收款项的速度,达到将行业现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高现金的净流量,可以更好地降低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
4.提高风险意识利于新媒体风险的防范
财务人员是把握整个财务活动的实施者,想要使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得到很好的掌控,还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培养其对财务风险的敏锐的感知力,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反应于财务风险,并且将风险把握住。第一,当专业知识得到提升,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才会有所增强。培养风险意识和快速应对财务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牢牢打下的专业知识基本功。第二,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敏感度,这样可以使财务人员第一时间反应并且解决财务风险问题。第三,一个良好的行业氛围才能让整个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所以不仅需要培养财务人员,而且还应包括整个行业的所有人员,从而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当中,面对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只有做好防范措施,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积极地应对各种风险并且总结出经验,这样才能够控制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赵书芹.新媒体行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探究[J].新闻战线,2015,(7):132-133.
篇9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报示警。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经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损失,未雨绸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财务发生潜在危机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有助于企业的“强身健体”。同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作为企业未来经营之借鉴。
二、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1、寻找警源。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是“火种”。从警源的生成机制来看,警源可以分为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从警源的可控度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可控警源与不可控警源;从警源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主观警源和客观警源。
2、分析警兆。警兆是预警的信号系统。一般地,当警源导致警情爆发之前,总有一定的先兆,这种先兆与警源可以有直接关系,也可有间接关系;可以有明显关系,也可以有隐形的未知黑色关系。警兆的确定可以从警源入手,也可以依经验分析。警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气警兆;一类是动向警兆。
3、选取预警指标。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任何一个财务指标,都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运营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评价和判断。
4、防警、排警。防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防止警情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了警情,则由防警变成了排警。事先准备好在各种警情下的应急对策或对策思路,一旦发出警报,则可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调用相应的对策。一般的,预警对策大多是思路性和提示性的。
三、财务风险预謦系统的结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将探头伸向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业务的各个方面,连续不断地向预警系统输送信息。其输送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非报警信息;另一类是报警信息。非报警信息是正常信息,它所反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业务基本正常,无明显偏误。报警信息是指非正常信息,它反映的核算和管理业务出现了异常,并经检测存在造假迹象,或者其运行记录超出正常值较大幅度而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系统的整个运行过中,保持监控检测系统的信息的正常供给和合理设定作为参照标识的正常值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或者说两个支点。没有信息来源,或者取得的信息不准确,就可能导致错误警,预警系统就会失灵。同样,没有准确设定的标准值或范围,系统就不能区分正常与失常,不能分清正误的界限,预警就不能在关键和必要时正常发出,就有可能出现该预警时不预警,而不该发出报警信息时却频频示警的情况。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四、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途径
1、加强信息管理。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只是杯水车薪。首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3、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4、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项活动都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实现数据共享。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如,以现金周转为主的企业,应切实建立现金核算制度,掌握现金收付期间的差异;以赊销、代销为主的企业,则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强化应收账款回收控制。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6、以相关会计信息系统为辅助。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运行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因此也要加强这两个辅助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要能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并购;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众多民营企业抓住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时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国有困难企业经营不善,长期无效占用大量资金,政府虽愿意给予支持,但苦于财力不足而力不从心。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正逢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至2003年,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已接近上市公司被收购总数50%,但成功的并购案例不到50%[1].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一些规模、效益、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有较大发展的民营企业希望充分利用体制和机制的转换“以投资换身份,以兼并拓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并购国有困难企业诱惑很多,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一方面促进了国有困难企业扭亏脱困,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减轻了各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急于做大企业规模,却受到资金、场地等方面限制的民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学术界,有“靓女先嫁”、“丑女先嫁”、“适合就嫁”等多种理论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效益较好,资产质量不错的国有企业往往不会先“嫁”出去。国有困难企业因为职工心态不稳定,政府担心其经营风险转为财政风险,常常倾向于将其转让。这样,国有困难企业就历史性地成为民营企业扩张中的并购对象。由于目前民营企业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我国兼并收购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因此,科学分析并购国有困难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因素,寻找合理的防范对策,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中的头等大事。
二、企业财务风险来源
(一)财力不足风险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一些民营企业忽视了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发生在近期,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并购“蛇吞象”式的并购行为,往往使民营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财务协同效应无法产生。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准确地获取目标企业真实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并购的成功率。目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会在提供信息时使自己暴露无遗,并购方就不能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完整信息资料,处于不利地位的民营企业承担着最终导致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表内风险
目标企业的各项财务报告是并购方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目标企业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包装”,所提供的不准确的财务报告数据直接造成民营企业对并购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增加了并购的财务风险。
2.价格风险
如何确定企业并购交易的价格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并购前买卖双方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认定则是确定企业并购交易价格的基础[2].由于企业间协商议价的方式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又没有多余的选择,难以避免转让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目标企业通常在评估价值时高估自己的价值,以提高自己的并购价格。如果民营企业没有经过详细地分析调查,就得出盲目乐观、轻率的结论,将不能很好地保护己方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企业卖高价的不合理现象。
3.表外风险
关于并购企业财务信息的匮乏导致民营企业对并购企业真实价值认识不清。实际上一些国有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代表其真实价值,存在很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因素尤其是隐性负债需要全面考虑。所谓隐性债务指改制企业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债务。改制企业原有的隐性债务被卖方有意隐瞒,参与并购的民营企业很难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一旦企业并购协议签订,目标企业所有的经济责任就全部转移到民营企业身上,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民营企业承担担保责任,大量隐性债务浮出水面,一些看不见的黑洞逐逐渐暴露出来,巨额的债务官司使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泥潭,官司缠身,处于代人受过的不利局面。
(三)非理智财务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企业扩张的发展战略。然而,中国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国有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给将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四)系统风险
我国现阶段一些企业并购带有一定程度政府推动的特色,这种推动通常会以给并购方带来经济利益的“优惠政策”的形式出现。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补偿。政府从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出发,为了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严重亏损的难题,会向民营企业承诺一些如资产定价、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的承诺。(2)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任,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
三、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不但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整体布局。为了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要结合企业实际,选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参与方式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其目标多元化、体制复杂,必须在进入前充分了解,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忌超过自身财力盲目做大。比如个人养老金问题、国有职工身份转换问题、离退休职工医药费报销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加重了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负担。针对这一难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在并购时,只买资产,不买产权和人,不承担债务。这种并购模式称为资产并购,即由国有困难企业出资产,民营企业出现金,共同组成一个新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优势,深挖国有企业的潜力,为民营企业所用,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其好处是负担轻,能顺利解决隐性债务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二)民营企业要多方收集信息,多方了解目标企业情况,化“信息不对称”为“信息对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方大量收集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在并购决策时,选择风险较小或基本上没有风险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
其次,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确定并购交易价格的关键。企业并购工作的核心是资产评估,它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科学评价的同时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实施并购的一方希望以适当的价格(能使并购方的投资获得满意的回报)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在资产评估上,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尽职调查,全面考虑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准确地评估。既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高于国有企业净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民营企业蒙受损失,也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低于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价值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3].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力量
政府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完善对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有责任积极配合民营企业解决。同时,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借助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者能够提供公正、专业、中立的判断,确保民营企业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达到双赢的结果[4].
(四)民营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机会,更要加强自身判断能力。重点是消除并购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强化政府有利角色,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重组国有困难企业的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根据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只能将优惠政策作为或然条件,而不是并购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5,(1):50-51.
[2]李道国,高永如。企业购并策略和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