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要求,教育疏导。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每教一个班级或接任一个班,我都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而这些规章制度必须是可操作性的,也必须是比较细致的。比如集会、集队时要做到“快、齐、静”;午休钟声打响时要做到“动作快、睡得好、守规矩”,寄宿生用餐时要求不出声,不弄脏桌面、地面,不吃剩饭菜,用餐完毕把餐具洗干净且放到指定位置;还比如教室里卫生洁具如何摆放,课桌椅如何排列;还有怎样抓好班级落实清洁区每周每一天一个小组完成,怎样才算认真做两操;课间如何活动;上课时要求;做作业时要求等等都有相关的细则。这样学生在具体执行中就可以按细则逐条对照,行动起来就有方向,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了。

而教育疏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素质教育,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不遵规守纪,出现打架、逃学、搞恶作剧等等。所以身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嘴勤”,经常给学生说理做人,有时要根据班规执行情况,作针对性的说教或提出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该什么做,不该什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么做又会怎样?有时总结班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表现突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而且汇报家长,进行嘉奖,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除了进行教育外,也不忘鼓励,千万不要当堂批评指责。至于经常违规的学生,就得采用个别谈心、交流的方法正面提出不足之处及危害性,要求其一定而且必须改掉身上的不良毛病。教师谈话应该是严肃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但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心服口服。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疏导必须不厌其烦,要滔滔不绝,循循善诱,“木鱼”要天天敲,警钟长鸣,这样才能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言传身教,促进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比如要求做到的,老师没有做到,那可不行。就以讲究卫生习惯来说吧:以前没有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时,我总那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考上初中,就阿米托佛了。回想当时学校到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是忽略不重抓学生文明卫生行为而造成的后果。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自从担任学校校长后,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确不容易。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我们要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示范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当你见到校园内有废物垃圾乱丢在地上时,随手就捡起,见教室零乱就主动摆正,见到有卫生死角立即动手去清理,老师这样做,无形中学生就会模仿效应,良好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善于观察,注意纠正。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校长、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加以纠正。

四、严格训练,督促检查。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所以,无论班主任也好,还是当校长也好,我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校常规管理,实行每月选一条内容重点训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对照细则,严格要求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

五、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一是经常与家长沟通,到家进行家访,反映其孩子的行为习惯表现,多提醒矫正,多鼓励养成。二是经常个别谈心,做好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定期单项训练、定期集中反馈,促进学生从小以“不文明习惯为可耻,养成良好习惯光荣。”的育人环境。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篇2

普通儿童的生活习惯好培养,但智力有缺陷的儿童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去训练,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引导。智障儿童很难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这一切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那么在学校里,老师该如何去引导、去培养、去训练呢?结合平时的工作,我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教师的言行示范,充分运用教学和生活技巧,对智障儿童在文明礼貌、文明行为、生活自理、饮食卫生等方面进行训练、强化,并做好家校联合,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其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常言道:“好行为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石。”这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树立起良好的品质,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孩子们在生活体验中懂得诚实、守信、礼貌、守纪、关爱、善良等观念的重要性,让孩子逐渐明白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果养成了,这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在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就是“推动器”的角色。

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教师要明确自己工作的重点,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校教育是教学的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不同教师在相同的工作中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我常用的方法有:行为评价、行为强化(正强化和反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样也要依据孩子们的生活实践,教师及时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给予肯定和赞扬,及时指正不良行为习惯。把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对不良行为及时批评指正,可以运用行为反强化。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该如何去培养和训练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日常行为好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着重教育他们学会礼貌用语,能正确运用日常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能懂得日常礼仪,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在校园内如何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遵纪守法,注意安全,学会感恩,节约水电,爱护公物,不贪小便宜,做事之前先思考,不逞一时只能,脚踏实地,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做任何事情都得尽心尽力,不懒惰,善于珍惜每分每秒,学会与他人分享,不自私自利。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育孩子和别人团结,有爱心,是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有爱心,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一项爱心工作,虽然这些学生在个性特征、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于正常学生,但在老师眼里,每个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把特殊的爱撒给特殊的学生,只要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成果,超乎我们的想象。

二、学习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关系。良好学习习惯中专注是学习的首要因素,教师必须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时运用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上课时多提醒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因为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不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要认真、规范,而教师板书却随随便便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学得好吗?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表现出良好的习惯,如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下课,不能拖堂。教师以身作则,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今社会科技在飞速发展,全球变成了学习型的社会,作为教师,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智障儿童各方面都存在不同层次的缺陷,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多几十倍,甚至多百倍,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不快,没关系,慢慢来,只要目标明确,我们都会有进步,哪怕只进步一点点,那也是重大的收获。教师要始终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

三、日常生活好习惯的养成

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一体的学校,这里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保育员,更是心理医生。孩子们在成长,生活好习惯一定要养成,因为一个人能不能独立,首先看他生活是否能自理。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老师们平时要多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是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教孩子们学会刷牙、洗头、洗澡、洗衣服;练习折叠棉被,铺床,学会拖地扫地等等,这一切不是练习几遍了就会了,而是要老师经常强调,经常检查,让他们觉得做这一切都很自然,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好习惯。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有老师来做教育的主导者,让孩子们形成理性思维,结合生活实践,让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快乐。

四、纠正学生坏习惯要有毅力。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你今天怎样教育学生,学生明天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智障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差,经常会做出一些不雅的举动,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不良习惯。例如班内有几名学生课上趁教师不注意,他会在下面用脏手指去挖鼻子,有时会乱抹一气,看到这种现象我在班会课上教育他们挖鼻子是不好的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也很不卫生,希望有这种习惯的学生尽力改掉,但他们毕竟年龄小、记忆差、自控能力弱,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效果不明显,起色不大,于是我就尝试采取发彩色卡片的特殊教育方式,在卡片上画上哭脸和笑脸,按教师要求做的好的没有乱挖鼻子的举动的发一张笑脸,不按要求做的发一张画有哭脸的卡片,如果改掉坏习惯后再发一张笑脸并在班内卫生习惯评比台中添贴小红旗以示鼓励,分成小组互相提醒、监督,实践证明,此举非常有效,如果当初放弃了采取长期有效的教育手段、方式,没有坚持下来的恒心和毅力,也许班内部分学生的这种坏习惯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不管大事、小事的成功,都要保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为人处事之道。

五、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要训练好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三者缺一不可,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孩子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还要融入到家庭和社会当中去,要和不同的人和事接触,是他们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是非观念,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特校的老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比常人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将来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定会养成。

参考文献

[1] 李丹;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智障学生自我决策能力培养成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盛群力,金伟民主编.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王春侠;浅说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年15期

篇3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正因为如此,我园特别重视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我园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在环境创设上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寸草木都言情,如宣传橱窗、幼儿画廊等每个细节无声地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活动室主题墙上“弟弟摔倒我扶起”、“小鸡和小鸭”等装饰画激励孩子们互帮互助;语言角上“请讲普通话”、“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提示孩子们使用文明语言;走廊顶棚上翩翩起舞的小蜜蜂暗示小朋友要做一个爱劳动、讲团结的好孩子;盥洗室墙壁上也有“节约每一滴水”、“不推也不挤”等提示语,让孩子们受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启发。我们注重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各类活动,增加文明礼貌的内涵。我园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学习、游戏、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一一通过《小红花找朋友》等故事的欣赏,让孩子感受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通过儿歌《轻轻》教育幼儿学会小声说话,不影响别人;通过学唱《对不起,没关系》等歌曲,帮助幼儿巩固文明礼貌用语;通过《小熊请客》等社会活动,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景表演中,学习接待客人的常识和礼节等。我们精心设计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如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天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和小班长,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幼儿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是非观,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家园合作,拓宽文明礼貌的外延。我园还非常重视家园教育的配合,多种途径开展家园交流活动――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表、家园热线电话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每学期开办家长学校,以点带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和巩固:每月以不同的形式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各项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使家长时时更新教育理念,步步配合幼儿园教育,有效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重视激励评价,巩固文明礼貌的成果。从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责任心、交往能力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标准,每周评选一次小亮星,激发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幼儿画展等活动营造文明园风,巩固文明成果,使幼儿养成了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在培养小学生和培养其他人群时,是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一方面,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身心成熟程度不足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掌握教育的核心方针,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下文就如何适当地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生活在社会公共环境下的人类在处理日常问题和为人处世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履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讲,或许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但履行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勤恳恳,诚实待人做事,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在于日久天长,而作为接触群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学生活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程度和价值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理所应当的,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加以引导和强调,成为这个时代对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策略

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一重要性贯彻到学生内心深处,并用适当实用的方法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文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并实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

1.科学制定行为习惯培养的层次性目标

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心愿和每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小学生群体内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实施培养策略时,应先制定符合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科学目标。传统意义上具有从众思维的培养模式,将各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制定培养目标,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势必会在某些层次的小学生群体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个别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清楚认识到各年级层次小学生间的心智与性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层次目标。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心智发育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时,教育其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爱护国旗,在家和在校都要尊老爱幼;针对中等层次的小学生时,要求其理解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基本处世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面对发育程度处于较高层次的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让其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总结经验,加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其养成珍惜r间、做事有条不紊等良好习惯,这就实现了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的层次性。

2.加强氛围的熏陶

古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一个发掘不到正能量的环境必将使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反之,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向上精神的校园环境却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耳濡目染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更多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开设,利用这些平台对好人好事和社会礼仪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唤起自己内心积极向上、渴望道德的追求。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势必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

为人师表,则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学生。小学生身处身心发展程度不高的阶段,其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需要学习长辈和老师的做法,以汲取经验和心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所作所为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若一名教师酗酒无度,醉醺醺地教导学生远离酒精,珍爱自我,学生会自然而然将这一行为习惯和自己的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堪设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心中以身作则的意识,并作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应得到教育工作者充足的重视,更需要得到适当的策略加以实施。学校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做人,唯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小学生,才能在成人之后,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00.

篇5

一、以全校大型活动为主导,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面对枯燥的规则,枯燥的说教,学生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动力。让学生在规则和说教中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那是件很难的事。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他们对各种活动感兴趣,所以只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教育活动,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周一次正规的升国旗仪式,在升旗和唱国歌的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年年搞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会,学校日常的“值周检查四项评比”活动等;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并引导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感恩――我们在行动”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感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我校三年来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髓的内容,如诗词,对联,成语,格言警句等编入德育校本教材中,并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育目标的体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绕口令》,三年级《诵古诗》,四年级《学成语》,五年级《学名言警句》,六年级《赏对联》,使全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学生每天的间操、眼保健操,大课间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都搞消防演练,紧急情况疏散演练活动,交通知识讲座,交通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了校园中的“注意安全,关爱生命”的警钟长鸣。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校搞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还引导学生逐步产生读书兴趣和善学习的习惯,更可喜的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带动了家长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二、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先进力量。这个组织的健康活动会带动整个校园的健康发展。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能够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每年举办的9.18关工委领导到校的讲座,加强了对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度。使他们“勿忘国耻,爱国爱民”的情感更加强烈。

入队仪式,露一手系列活动,法制讲座,歌咏比赛、朗读、书画比赛,环保小卫士活动,为贫困生、残疾学生、生病学生捐活动,雏鹰争星活动等,对学生的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科学、爱学习、乐探究、爱生命、讲卫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习惯的养成,有着强化的作用。

三、以班级小型活动为辅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学会生存,塑造人格,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参加活动,从活动准备到活动正式开展,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要写、要说,而且还要做。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才能得以表现、巩固、发展和调整。班级在配合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同时,搞一些小型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班级在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大型活动的开展时,班级中相对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两个活动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还有班中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争做“三文明学生”活动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6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环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行为举止不文明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相比学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父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外界事物的缺乏判断,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天生顽皮,会做各种破坏性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也会逐渐成为一种坏的行为习惯,甚至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强化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做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效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并让他们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的文明、健康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转变自己。

3.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贴上标语,例如:脚步轻轻、说话小声等,在校园的草坪、花坛里放置标语“我很怕羞,请别碰我”、“小草招招手,请你绕道走”等,用人性化的标语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内部,设置班训,创作板报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和谐,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评价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整个班级、校园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中,对于行为举止文明,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改正和加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挖苦、刺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学生行为,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关爱、尊重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

5.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作用,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和表现不一致,为了更全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监督和改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篇7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 习惯 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又体现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所以,结合《品社》课堂教学,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参与中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如何以《品社》教学中的主题活动主线,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

一、在预习中形成道德认知

《品社》课程的活动性及目标达成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前准备中。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悲壮的抗争》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前夕,我们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搜集祖国受辱、抗争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出主题板报、手抄报,撰写演讲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我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爱国之情也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当前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关心和呵护,有许多事情甚至被家长代替做了,孩子虽然生活在家庭中,却很少有人去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很少去了解家长的艰辛。我们大多数学生家里都种田,很多学生家都种了花生、玉米、棉花等常见的农作物。针对“秋收”这一特殊的农忙季节,我让每位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进行秋收,学生体验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促进了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节约意识。

2.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同样,有些课例可以提前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体验。如在教学《敬爱的老师》一课时,就紧紧抓住这一课“尊师,爱师”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去访问自己的任课教师,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一天。当学生知道老师除了上课外还要按时执勤、开会、备课、中午值班、教研、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有时晚上还得把作业拿回家批改,学生就知道老师的一天是忙碌的,下班后还要继续工作,学生对教师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培养了尊敬老师、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我镇敬老院所就是我校的德育基地,每当老人节、学雷锋纪念日、敬老主题活动时,我们就会组织学生帮助老人叠被子、打扫卫生等。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敬老、爱老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也发扬了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荡涤了学生的灵魂,培养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三、在参与中形成道德行为

1.在模拟活动中导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也有许多活动是学生不能在课堂上身临其境的,需要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和经历。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场景,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去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2.在实践活动中导行。

加强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去调查、去实践,为他们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学《垃圾哪里来》前,我让学生实地观察垃圾的来源,在他们的实地观察中他们知道了垃圾的来历及触目惊心的数量,还知道了对环境的危害。这次的实地调查、体验活动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也影响到了孩子们的行为。有的孩子把平时的废纸收集在垃圾袋里,拿回家卖废品;有的孩子说不买瓶装水了,带水杯上学……这些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行为。

四、在评价中形成良好习惯

要想实现活动向生活的正迁移,在设置拓展活动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及时地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多是基于对表扬、肯定的渴望。因此,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最终完成活动向生活的迁移,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李镇西 主编《爱心与教育》。

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15-00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课题计划周密、操作性强,师幼积极响应,主动参与,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建立家、园、社区一体的教育机制

幼儿教育应该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离不开社会的关爱,要实现家园教育同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各年级的家长学校,内容有时是成功家长经验介绍,有时是家庭中效果不明显的案例分析。形式上有讲座,有座谈,有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出一份调查摸底调研等。我园还定期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半日活动,让家长参加与子女同乐、感恩母亲、父亲节等联谊活动,使家长们明白重视幼儿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从而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共同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主动地与镇妇联、镇关工委联系,邀请各层次的领导来园参观和参加幼儿联谊活动,让镇领导、社区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支持幼儿园教育工作,有效地形成家园、社区共同协作的良好教育环境,构建“家、园、社区信息立交桥”,让幼儿在家中、园内、社区时时处处接受良好的文明习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二、创设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氛围

自始至终在幼儿园内创设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氛围,无论是旧园址还是新园址,园内整体环境具有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因素,整洁的园舍培养着幼儿的卫生习惯,活动室环境的亮化、童趣化培养着幼儿的智慧性习惯;物品的洁净和摆放的整齐,培养着幼儿的爱护公物,学会整理的习惯等。特别是去年初搬进新园,以现代化漂亮的园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为契机,科学地美化了幼儿园总体规划,布置了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能有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班级园地,大厅、走廊内都有助于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手工作品,使幼儿整天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立足课堂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即时教育

教师对良好环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行为本身就在传递着信息,就在营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而好的环境一旦形成,就能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师与幼儿交往的阵地主要在课堂。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的方案、计划,在各类课堂中加强探索和研究,形成一个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氛围,大多数课堂教学由于内容和环境的变化,都有与之相应的若干教学模式组合组成,但整体上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从8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待人有礼貌、喜欢交往、做事要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新事物、生活比较有序。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要点,我们多次开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途径”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做到每月一次的活动都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由青年骨干教师执教课题研究实验课。整个过程从说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进行全面展示研究过程。

我们为锻炼幼儿能力,拓展幼儿思维,经常带孩子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让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交往行为。我园开设了社会实践的园本课程。如大班秋季的阳澄湖一日游、老街半日游;中班参观敬老院;小班参观费俊龙中学(以家乡的航天英雄为主题)。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总结。活动中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总之,通过园内、园外的活动开展,教师都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活动的每个环节,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四、坚持园本培训,注重行动研究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切实加强了园本培训。要求每个教师主动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文章;每学期至少阅读一至两本幼教专著,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学随笔,积极向园刊阳澄拾贝或上级幼教刊物投稿。为了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在工会、团支部组织下,开展了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活动得到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青年教师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受益匪浅。读书培养了一种习惯,蕴育了一种品行,积淀了一种文化。

同时我们坚持集体培训制度,主动邀请教科专家作讲座,或进行课题研究专题总结交流。为了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要求教师们围绕主课题,人人制定结合自己的微型小课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同时大、中、小三个年级组确立围绕主课题的子课题,提倡教科研组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有机地整合。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使得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按照设想计划、措施安排、评价反思、交流验证和提高改进五个环节主动进行行动研究。如今教师们的一本本课题研究个案跟踪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不断丰富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全员参与研究,师幼教学相长

篇9

关键词: 幼儿 习惯培养 成长教育

中国分类号:G61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引导,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教师应及时抓住生活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具体、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适合幼儿。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得以渗透和强化。这样,幼儿能够逐渐建立起行为准则,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教师应尽量避免生硬的教训或批评,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得体大方;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予幼儿帮助,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为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我尝试在环境中蕴含常规教育,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活动室墙面上,我设计了一些卡通图片,巧妙地把“见到老师问声好”“上课专心听讲”“玩具摆放整齐”“别人休息不打扰”“你先请我后来”“小弟弟摔倒了扶起来”等等内容融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一面“鼓励墙”,以我进步了为题,强化幼儿进步。“鼓励墙”上是一棵大大的成长树,树上有一朵朵的七色花,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花,并配有自己的照片。我准备了七种颜色的贴纸,红色代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橙色代表讲文明,有礼貌;黄色代表勇敢、坚强;绿色代表讲卫生;蓝色代表勤劳、爱劳动;紫色代表团结友爱;玫红代表遵守纪律。每天离园前幼儿根据自己当天的表现选择相应的贴纸贴在自己的花上。这样通过针对性的鼓励,用环境的暗示作用影响幼儿,引发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自然渗透

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就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儿童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吃饭时掉饭粒、挑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教育。经常告诉幼儿挑食、拣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会使自己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生病等等。让幼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幼儿的良好习惯形成了。

四、巩固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篇10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需要落实、督促、训练和检查。教师可以将习惯系统分解,做到:

第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因为在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有些不良习惯无妨大碍,稍加注意即可。而有些不良习惯却是致命的,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的前程甚至一生的幸福。如有的人有爱议论别人是非的习惯,经常被人找上门来,闹得心神不定,家庭不和。坏习惯一旦养成,想矫正就变得异常艰难,它会在毫无察觉的时候表现出来,令己头疼,让人生厌。如一些孩子平翘舌不分,尽管学着说普通话,但有时说话、读课文时还会出现笑话。所以要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制定良好习惯的养成规划。

第二、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者呼,行勿懒,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假如听到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假如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总之,要求的越细,学生学得越快,也就越容易做得到,做得好。

第三、养成教育要在“小”字上作文章。小,就是要求小一些,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贪大求全,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小事做好了,也就形成了好习惯。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室地面上有一些小纸屑,这是一件小事,但怎样通过纸屑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面对纸屑,我不加评说,让广大学生发表感言??????这样时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开展了“弯弯腰”活动,“毋以善小而不为”,大家都来“弯弯腰“,这样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净洁的状态。

第三、要培养好习惯,就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我们知道,人的习惯实现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干、有枝、有叶。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与人相处方面的各种习惯,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也可以是行为方式习惯。因此当我们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性后,要对准备培养的习惯作统筹安排。这样可以分清主次,明确先后,然后有步骤的去培养,就会更有成效。

第四、多次的重复才能养成好习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同样的事重复72次就可形成定势。有位教师受魏书生写作文体的影响,开始每天写自命题日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写作象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偶因外出没有写日记,便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抽空也要补上,还清昨日的欠帐。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