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生态与环境

篇1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具有教育和认知的功能。海洋生态旅游既是感受、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物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主题贯穿于始终。

(一)丰富而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海洋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海陆交界和大陆近海海域、海岛所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区域特色明显。海洋生态旅游就是利用海岸、水体、岛屿、冰川、入海口等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具体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滨(岛)旅游区游憩、休闲与度假,巳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时尚。从经营上讲,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对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直接消费。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以海洋生态环境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热点。中国海域辽阔,区域海洋特色明显,从南到北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滨(岛)所具有的天然、优美、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是海洋生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海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旅游的内涵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活动。正是由于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保护性”和“持续性”,所以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只有生态旅游活动才能把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巳,同时这种影响又伴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呈倍数的增加。在海洋生态旅游中,无论是近海度假、观光、游览,还是海岛观赏、研究、教育等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表象上、在短期内不明显,因此这种干扰和破坏也极易被忽略和被掩盖。特别是一些海洋自然旅游保护区,由于地处远海荒岛,生态系统单一脆弱,环境承载力极其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扰动,甚至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丧失,如鸟岛不再是鸟的乐园,海滨彩石被游人“洗劫”一空。

二、正确处理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活动一样,在发展之初都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随着海洋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旅游活动,游客人数激增,纷至沓来的游客远远超出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加之旅游规模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也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我平衡与净化能九给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许多从事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环境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下去。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持不作为态度,只会误导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那种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考虑的“经济中心论”和主张对环境实行绝对保护的“生态中心论”,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都是不可取的,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零破坏”和“零污染”的纯粹保护性旅游。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禁绝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条件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所蕴含的独特的、原生态的环境条件,是海洋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旅游价值所在。因此说,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过程中,包括在生态旅游具体项目和具体线路的设计与选择中,对环境的原生态应当充分地加以保护,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海洋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海洋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海洋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

第一,以保护为前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发展。保护海洋旅游环境的目的,在于促使海洋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或转化为良性循环状态,为海洋生态旅游,以及海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必要的保障。在保护的前提下,要防治结合,树立“防重于治”和“源头治理”的环境管理理念,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加强海洋旅游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管理能九约束各种不当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防止旅游景区出现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以适度发展为原则。要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发展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严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特别要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对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区和珍贵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分析相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限制游客规模和流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杜绝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经营行为的发生。

第三,在保护中合理发展。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监督,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中来。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保证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技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落实海洋环境管理

第一,从实施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入手,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旅游规划的编制阶段,主要是对旅游开发、经营和消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从而落实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管理,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并为实施环境管理提出标准和具体要求。对与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设立旅游观光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划分自然保护区域、防治污染和生态建设方案等,都必须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二,在对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实际调查和评估海域、海滨和海岛的环境容量,从而明确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环境目标要求,选择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海洋生态旅游中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和原生态特点。第三,制定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健全海洋环境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目标与责任,监督检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率,坚决制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严格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二)强化技术管理手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首先,海洋生态旅游战略管理的科学决策,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如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对海洋环境状况进行周期性监测等,以便及时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的退化、污染和被破坏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止和保护措施。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存储、查询、显示各种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并能为海洋生态旅游管理、决策、规划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在海域、海滨、海岛的生态化管理中,一些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利用生态技术治理生态旅游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采用污水处理技米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则采用回收利用技术,根据废弃物种类不同分别采用一级资源化技术和二级资源化技术;采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进行景区景点和基本设施建设;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开发利用旅游区的太阳能和潮汐能资源,等等。再次,海洋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生态旅游及其环境管理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科技投入仍然很少,高新技术介入程度不高。同时,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要加大海洋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对景区景点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能源节约技术、信息化灾害防治、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等技米要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管理手段。第一,变革海洋生态旅游经营机制,充分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划定专门海区(岛)生态旅游区控制游客人数,并采取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价格”策略调整景区景点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得以落实。第二,按照政府及有关区域海洋规划,应尽快将海洋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地方财政在年度计划中相应地增加海洋生态旅游环保投资安排。同时,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各级税务部门将征收的相关旅游经营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职能管理部门,专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收取环境保证金和自然环境恢复保护费,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管理原则,依法实施、合理使用。第三,要加快变革与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投资机制确保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中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和投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加入,引进利用各种资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资助,形成众多投资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保证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四)重视海洋生态环境教育手段

篇2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海洋生态安全对于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严峻,本文在分析影响海洋生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国际协作等七个方面提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海洋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1海洋生态安全的内涵及特征

海洋生态安全对于一国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在报告中指出,“不管从每年的开支情况来看,还是从海上力量,至少在70年代,美国的海洋规划基本上一直与本国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家安全利益在制定国家海洋政策和规划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

1.1海洋生态安全的定义

关于海洋生态安全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安全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达与理解,但是多集中在狭义概念上。

丁德文从安全角度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2]。

张素君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指海洋环境及其海洋生物所组成的海洋生命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一种状态,海洋生态系统内部及人类与海洋整个生态系统之间保持正常的功能与结构。海洋生态安全包括海洋生物安全、海洋环境安全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3]。

张珞平认为,海洋生态安全即“海洋环境安全”,它要求人类更多地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将来的健康和风险,在对海洋环境产生负效应之前就制定政策、采取行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它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由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的一种健康状态。

1.2海洋生态安全的特征

一个地区海域的整体安全要由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海洋文化安全、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和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等是致力于海洋生态安全的良好环境,海洋生态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载体。海洋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的安全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第一,全球性。全球海洋总面积为3.6亿平方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水球。因此,海洋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第二,长期性。海洋生态安全的维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必须给予长期的关注和重视。第三,代际性。海洋生态安全的“效益”和海洋生态危机或治理海洋生态危机成本会在“代际”间转移[5]。第四,滞后性。海洋灾害不可预测,带来损失巨大,影响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及时维护。第五,不可逆性。在生态方面,一个生态系统最大供应能力等于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打破生态平衡[6]。一旦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往往造成不可预料且不可逆的后果。

2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海洋科学开发技术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海洋活动迅速壮大,但海洋经济在展现蓬勃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7]。总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

2.1.1近海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有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等,其生态作用巨大,维系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多项资源。我国的滨海湿地和河口面积大约为500万hm2,是极其重要的两大海洋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滨海湿地每年正在以2万多hm2的速度锐减,潮间带湿地累计丧失57%。目前,黄海南部、东海沿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已下降30%~90%,主要的河口生态系统大多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

2.1.2海洋沙漠化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的60%是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消费地的。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船失事及海上开采石油泄漏等原因,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重达100万吨。此外,还有大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一些科学家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废油达200万~1 000万吨,这些石油和废油在海面上形成一种油膜,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2.1.3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趋于简单,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海洋生物均一性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鱼类种类多样性、底栖贝类等明显降低。海洋鱼类种类减少、鱼类产量下降,渔民捕获物正在朝小型化、低值化、低龄化方向发展。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生物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2.1.4海平面上升科学家研究发现,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 mm,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剧[8]。据《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2.9 mm,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伴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海水入侵、风暴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0]。

2.2影响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自然因素

2.2.1.1海洋灾害频繁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关联性的特点,目前人类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复杂,给自然灾害的治理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等的发生频繁,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约10%,可以说海洋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据国家海洋局的《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报导,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从历年的海洋灾害公报和海洋统计年鉴等资料来看,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如下表1所示[11]。

2.2.1.2气候变化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冷,冰盖扩展,液态水较多变为固态水,海水也因受冷而体积缩小,导致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固态水较多变为液态水,海水也因热而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12]。

2.2.2人为因素

2.2.2.1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海洋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垃圾污染、有机物污染、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海洋环境恶化,威胁海洋生物生存,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其中,大面积的石油泄漏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13]。

2.2.2.2过度捕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渔民捕鱼的速度大大超过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造成鱼类种群、鱼类数量大量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目前,我国每年鱼类总量减少1%。

2.2.2.3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与土著生物争夺有限的生存繁育空间,不仅影响土著生物的生存,还威胁着海洋环境安全。外来入侵的水生生物往往孤立于新驻地生物链之外,没有竞争天敌,可以迅速发展成为新驻地的优势种群,造成新驻地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如福寿螺、凤眼莲等。同时,外来水生生物入侵还可能造成转基因生物风险,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14]。20世纪90年代年起,我国不慎从台湾等虾病流行海域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导致对虾病害大规模流行,造成土著物种遗传污染[15]。

2.2.2.4人口趋海移动人口趋海移动造成海洋环境压力,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更适合人类居住生存及发展经济。调查表明: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区域挤着全球60%的人口。在人口过千万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每天大约有3 600人在向沿海地区移动。由此可见,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量人口趋海移动必然造成沿海地区生存空间不足、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加重及其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6]。

2.2.3制度因素

2.2.3.1法律制度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最主要的是《海洋环境保护法》,但是严峻的海洋生态状况表明:《海洋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法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在防治海洋渔业污染方面迟迟未出台具体规定;在法律主体规定方面欠缺科研机构的设置规定,对行政管理协调规定不力;在法律制度方面未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循环利用制度、生态恢复制度、许可证制度等共有制度;在法律责任方面未健全责任体系[17]。

2.2.3.2组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分散型海洋生态管理体制。各部门间职责分散,相互之间难以协调,这给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执行及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18]。

2.2.3.3财政支持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治理财政支持不足,缺乏相关资金投入,造成相关海洋生态科技治理技术滞后,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19]。

2.2.4技术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投入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科技进步,这对我国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水域生态环境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命脉,但是由于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科学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性研究薄弱;第二,许多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境保护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近年来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的种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洋资源进行管理,对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以维护及治理,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

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的发展,不顾海洋天然补给力,将人类与海洋对立起来,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淡化人类主体意识,变征服海洋为人与海洋协调共存发展,自觉按照海洋生态规律调整人类开发行为,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让人们在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下发展海洋经济。

3.2加大海洋环保资金投入

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因此,各个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将海洋环境保护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以政府拨款为主,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同时建立灵活筹集机制,开辟其他筹资渠道。此外,沿海地区政府还可以积极争取海洋油污染防备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

3.3完善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功能区划

3.3.1加强海洋生态区划为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的宏观管理,国家海洋局及各级地方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在主体功能区划及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划定海洋功能区,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实施分区和分类的调控措施,确定不同海洋生态区域主导作用、海洋环境质量目标及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以生态功能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构建的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

3.3.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根据海洋调查及海洋生态监测结果,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择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河口等海洋生态系统,加快构筑管理完善、类型齐全、规模适度的海洋保护区新布局。同时建立总体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海洋保护区巡护及执法,规范海洋开发项目,推进海洋保护区的升级。

3.4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各级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在提高海洋开发整体效益的前提下,加强海洋管理基础建设及海洋保护区基础建设,特别是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高时空、高频率的海洋生态监测,及时掌控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控制海洋资源开发强度,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天然补给力及自然修复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布设站位,适当加密,对入海排污口监测要增加频次,扩大覆盖面;对入海排污口开展普查,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入海排污口要有重点监测站,定时定点监测,及早发现海洋灾害,有效做好海洋防灾减灾,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对主要河流入海口实施实时在线自动监测。

3.5建立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海洋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破坏性大、不可预测等特点,因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对保护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国家要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加大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在整个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中,观测是基础,预报是手段,减灾是目的,是整个工作的落脚点,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尤其重要。构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施灾前工程防御;第二,强化应灾预警响应;第三,推动灾中调查统计;第四,参与救灾体系建设;第五,开展灾后损失评估[20]。

3.6加强法治建设

3.6.1修订有关法律

3.6.1.1修订宪法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加入《宪法》修订中,充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3.6.1.2修订《刑法》加强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补充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具体内容、量刑标准。

3.6.1.3修订《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海洋生态保护的具体概念、目的、方法、原则、制度等相关内容,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制度提出统一化、规范性的要求[21]。

3.6.2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第一,通过法律实施细则、法规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和细分《渔业法》、《海洋法》、《矿产资源法》、《税法》中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规定;第二,加快海岸带管理立法。明确海岸带的定义、范围、海岸带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尽快出台海岸带管理相关的法律;第三,加快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立法。生物多样性安全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元素的生态安全[22]。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应该对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制定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自然保留区等方面加以规范。

3.7加强国际协作

开发和保护海洋需要协调各沿海国家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应当从全人类共同安全的高度出发,建立国际间有关海洋生态安全与冲突的预防机制;互相交换有益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情报与信息。加强国际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国际资金,防治、监控影响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的污染源。在不侵犯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协调好各个国家对重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利用合理化、有序性及适度性,防止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新的重大破坏。

参考文献:

[1] Office of Federal Register.“Ocean Dumping Final Revision of Regulations and Criteria"[J]. Federal Register, Jan.11, 1977.section 227

[2] 丁德文,徐惠民,丁永生等.关于“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10):64

[3] 张素君.海洋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09:17-18

[4]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255-256

[5] 杨家栋,秦兴方.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4

[6] WANG H.M.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2,9:892

[7] 韩鹏磊.海洋的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3

[8] 中国天气网.研究称受热膨胀是海平面上升的主因[EB/OL]. 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421/30030.shtml,2009-04-21

[9] 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概述[EB/OL].soa.gov.cn/zwgk/hygb/zghpmgb/2013nzghpmgb_2304/201403/t20140314_30888.html. 2014-03-14

[10] 兰冬东,马明辉,梁斌,许妍,于春艳,鲍晨光.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61

[11] 沈文周.中国近海空间地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375

[12] 刘晨,伍丽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6,15(2):51

[13] LIU J.Y..Problems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of Oil Spill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7:11

[14] LI X.F., ZHANG Y.H., ZHANG H.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for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Yanchi County[J]. Ningxia Province Ecological Economy.2008,4: 428

[15] 武泽雷,裴永华,高荣,武胜来.保护土著水生物 维护湖泊水生态环境安全[J].河北渔业,2013(8):61-62

[16] 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

[17] 田其云.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8] 杨振姣,曾庆丽.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71

[19] ATHANAS A, VOHIES F, GHERSI F, et al. Guidelines for financing protected areas in East Asia[J].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2001

[20] 王峰.以需求为牵引 推动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N].中国海洋报,2014年5月12日:A1

篇3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篇4

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必须关注海洋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海洋生态旅游,这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方向。除了海洋以外,其基本类型还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及沼泽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视域中,提倡海洋旅游资源的适度和合理的开发,密切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需要不断的努力。

一、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人们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包括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的各类旅游形式的总称。亚热带海滨旅游是从19世纪末在地中海北岸兴起的,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则是从二战之后才兴起,但由于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发展速度惊人,拥有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海洋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东南沿海和南中国海仍然有许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尚未开发或充分开发。太平洋中的岛屿、印度洋沿岸、非洲大陆沿岸、南美洲大陆沿海等也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海洋旅游资源,这些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推动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中的地位继续上升。

此外,海洋高新技术突破和发展也将继续丰富海洋旅游活动。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新的海洋旅游活动形式不断涌现,人们能够潜入更深的海底,能够看到海床上喷发的热液与矿物的火山,甚至能够潜入北极厚厚的冰层以下,观赏亘古不变的冰川与海床。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高新技术含量高,以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带动了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海洋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规划和开发不当,使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退化,而这恰恰是对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海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对环境影响的失控是危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促销和宣传带来了大量的客源,许多海洋旅游区在旺季时,游客猛增,接待量远远超出该区域旅游的承载能力,加剧了大气水体的污染,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增加了景区环境的压力,拥挤的游人又造成了景观视觉污染,尤其是旅游“黄金周”产生的大量客流,使景区交通拥堵,大量消耗了物质和能源。

2、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海洋旅游热潮使海洋旅游开发受到了沿海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大力发展。从我国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十几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滨海、海岛、沙滩等海洋自然区域则是开发的重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必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3、旅游热造成基础设施压力。旅游热潮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人流拥挤和交通阻塞,影响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游览质量,给旅游地的社会和文化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游客管理措施不力,景区内随意丢弃废物、乱刻乱画等污染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二、生态旅游及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较,生态旅游是指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强调适度的开发规模,保持合理的游客密度,争取最小环境影响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旨在使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与协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旅游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是一种高品位、高档次、高格调的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并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目前理论界公认的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石,其基本概念、观点及体现的生态旅游价值可归纳为表1。这三大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生态旅游三大理论及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理论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及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是主要研究人与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包括人类中心论、人与自然协调论、倒退论及生态人文论。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相互协调;对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必须慎重的加以保护。

生态美理论 是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美的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论,也包括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两种。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美的体验和对美的欣赏为出发点,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并加大保护力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公平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升环保意识,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观点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海洋生态旅游除了以上述三大理论为研究基础外,还涉及到海洋科学、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清洁生产理论、旅游经济学、循环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对这些理论成果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推进海洋生态旅游的实践。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较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因此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思路上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旅游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相关的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运作及人们的生态认识和观念等都相对滞后,导致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阻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有效地遏制,污染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如有机污染、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海洋垃圾、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环境仍不断遭到破坏。这与海洋旅游相关者(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等)的生态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不注重对生态和环保的综合考虑,缺乏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真思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缺乏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互为保护作用。加上一些旅游者素质尚待提高,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二)海洋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不科学,缺乏对科学开发规律的正确把握。

快速扩张的海洋旅游需求导致游客过多,在造成对旅游目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与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存在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问题以及海洋资源错位使用,功能重复交叉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盲目围海造地及不合理的建设已引起部分海洋旅游区沙质海岸向泥岸退化。大量适合于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被污染严重的工业、能源、港口、养殖等产业占用,自然生态无法复原,失去了发展海洋旅游的机会。海南陵水县新村港珍稀红树林因“向海要粮”(围海造田)被砍伐,濒临灭绝,造成生态严重失衡,虽然海南省正积极弥补,但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直接导致当地生态旅游价值的消失。因此,在决策时,对旅游项目的性质、功能论证不足,定位不准确,出现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排斥,将导致海洋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三)海洋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

目前,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不充分,导致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海洋旅游业来讲,已经开发利用的海洋旅游资源占总资源的30%,总体经济规模排名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不完整,海洋旅游产品设计不健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些资源开发技术和设施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导致海洋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海洋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或者规定,即使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涉及旅游的法律条款,也往往缺乏准确性,对生态旅游行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约束。

缺乏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大部分生态旅游管理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也没有长期从事旅游及环保方面的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以及法制、政策方面的教育。偏远地区的海洋旅游开发基本始于本地自发开展,有比较浓重的原始色彩,由于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文化、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条件有限,其旅游策划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内耗式的竞争。此外,服务水平的缺失也给海洋旅游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旅游资源作为一切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集合,其丰裕程度和品质优良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丰厚而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也就失去了旅游地开发的基础;同样,旅游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海洋旅游的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是促进海洋旅游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篇5

关键词:海洋溢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索赔主体;康菲溢油事件

中图分类号:B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6-0078-06

随着国际海上运输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威胁,由船舶溢油和油井溢油导致的海洋溢油污染事故频发。2011年6月发生的“康菲溢油”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海洋渔业财产损失和难以估量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康菲溢油”事件所显现出来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局限性为视角,探讨进一步扩大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及其法理依据。

一、现行法律关于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规定的局限

(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

我国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是2000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第5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二)现行立法关于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规定过于原则化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为行政机关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有权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诉权,使得行政机关可以作为国家的代表对海洋生态损害提起索赔请求有了法律依据。但该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到底应该由哪一级、哪一个行政机关代表国家索赔、行政机关之间应该如何明确各自的职权,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其诉权的范围包括哪些,其可以提出索赔的污染责任者包括哪些人以及损害赔偿的范围等。

虽然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条的规定,我国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海洋部门、海事部门、渔业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等主管部门,但是由于有这么多个行政机关都对海洋环境具有监管权限,有时几个部门对同一个问题还有交叉、重叠的监管权,而且有时当损害发生在多个区域时,如 “康菲溢油”事件影响了环渤海的多个区域的海洋环境甚至给渔民造成损失,那么到底是由哪个区域的哪个行政机关来代表国家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呢?因此,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同的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例的索赔机关多样化的现象。例如,在1983年“东方大使”号船一案中,代表国家进行索赔的是环保和水产部门;[1]在1997年“海成”号轮一案中,代表国家进行索赔的是渔政部门;[2]在1999年“闽燃供2”号轮溢油案中,代表国家进行索赔的是环保和水产部门;[3]在2002年的“塔斯曼海轮”一案中,代表国家进行索赔的是海洋和渔政部门。[4]而在此次的“康菲溢油”事件中,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生态索赔权的又将是哪个行政部门呢?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将能行使索赔权的海洋行政管理机关的具体职责范围确定下来,使它们分工明确,在发生具体纠纷时也不至于在由谁代表国家索赔的问题上发生相互推诿的现象。2002年的“塔斯曼海轮”事件中,天津海洋局代表国家作为索赔主体的地位曾多次遭到被告的质疑,并且在一审中生态损害赔偿请求被驳回,那么在“康菲溢油”事件中,应该由哪个行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呢?如果代表国家行使生态索赔权的行政机关的诉讼遭到驳回,我国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将很难得到保障。

(三)加拿大立法的启示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的有关立法,加拿大《海洋法》确立了渔业与海洋部为管理和协调全国海洋事务的牵头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海洋管理工作。[4]渔业与海洋部主要负责综合性海洋事务的统筹和协调,制定综合性海洋政策和规划,管理渔业资源,保护海洋和生态环境等。我国也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具体行政机关在监管海洋资源中的具体职能及权限范围,尤其是当发生海洋环境污染案件时,要根据具体案件类型、损害赔偿的种类以及损害发生的区域等要素来清晰明确地判断代表国家进行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的具体机关。

二、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资格的法理分析

(一)传统的诉讼主体理论受到挑战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要与客体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才能就遭受的相关损失提起民事诉讼,即诉讼主体必须是所谓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这里所说的损失是指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失,而没有包括本文讨论的生态损失或环境损失。因此,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由于海洋溢油受到人身(这类损害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略不计)和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如渔民当然可以向海事法院提起海洋溢油污染损害赔偿之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他们却无法要求国家给予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因为海洋生态损害对他们来说没有直接的只有间接的甚至没有近期的只有远期的影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了,受害人可以对由海洋污染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害提讼,但却没有规定受害人可以对海洋生态损害提讼,这与海洋生态损害侵害对象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不相符。

因此,随着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纠纷的逐渐增多以及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诉讼主体的相关理论受到挑战和人们的质疑。[5]根据我国目前海洋溢油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处理结果来看,对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必须扩大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而要扩大我国海洋溢油生态索赔主体的范围就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诉讼主体理论,进而发展相关的理论。

(二)国家行政机关具有索赔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领海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作为海洋事务的管理者,对于海洋生态权益当然拥有所有权,当海洋生态遭受损害时,理所当然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而国家是抽象主体,其诉讼权应当由行使海洋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代为行使;行政机关作为海洋行政事务的监督管理者具有处理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当然有权利代表国家提起索赔诉讼。并且,当行政机关为治理海洋污染而有所花费时,这种花费就可以相当于是行政机关因这种污染行为而遭受的财产损害,此时,行政机关就有当然的理由对污染者提起索赔诉讼。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的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以及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第13条的规定,“各级法院要妥善审理各类环境保护纠纷案件,保障和服务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依法受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我国的相关海洋环境保护部门拥有代表国家提起海洋溢油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利。众所周知,被称为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第一案”的2002年“塔斯曼海轮”溢油事件中,天津市海洋局就代表国家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讼,塘沽等地渔民协会代表渔民提出索赔,使这一事件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国家海洋权益和渔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因此,具体到此次“康菲溢油”事件,有权代表国家进行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相关行政部门可以是国家海洋部门、渔政部门、环保部门等。这些部门作为主管国家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事务的行政主管机关,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可以从国家海洋生态损害角度、渔业资源损害角度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角度,代表国家向康菲(中国)以及中海油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三)公民作为索赔主体的法律依据

当海洋生态遭受损害时,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以及生态损失,关于公民由于海洋油污导致的财产损失索赔我国法律已有相关规定,而关于公民的海洋油污生态损失索赔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海洋生态损害是海洋溢油所导致的对海洋的主要污染损害,而公民是海洋环境的主要利用者和保护者,海洋生态损害对于公民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公民对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提讼也是符合法理的。但是,公民的力量和能力毕竟有限,所以一些活跃的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就可以用来保护国家海洋生态环境。

三、扩大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

“康菲溢油”事件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如果由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索赔主体提讼,那么我国的海洋生态利益很难得到有力的保护,将来的生态恢复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就必须扩大我国海洋溢油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

(一)将检察机关纳入索赔主体的范围

此次“康菲溢油”事件中污染主体实力雄厚,普通的公众或者社会组织根本没有实力与之对抗。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如果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就能够对实力雄厚的污染主体形成震慑作用,至少能够使其在今后的海洋活动中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例如,《罗马尼亚民事诉讼法》规定,只要出于保护国家或公众利益或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合法利益的需要,检察长就可以参加诉讼。 [6]而美国、法国等国家也都有类似的规定。

(二)将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等普通民事诉讼主体纳入索赔主体的范围

将这类主体纳入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扩大民事诉讼原告的请求权范围。与海洋生态损害事实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诉讼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案件的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类与海洋溢油损害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组织主要表现为:如由于油污受到渔业污染损害的渔民、由于海洋油污受到影响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等,这类主体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律和程序的规定向法院提起油污损害赔偿之诉讼,但对于油污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由于生态损害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根据现行立法其不具备索赔的资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只能就可以看得见的损失并且与其自身紧密联系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提起侵权赔偿,这一规定所产生的问题是,没有将生态损害纳入对这些主体的损害之中。

在司法实践中可否扩大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呢?如可以在公民或法人就油污给自己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诉讼索赔的同时,代表国家进行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诉讼即环境公益诉讼,这样既增加了国家利益获得保护的机会,也节省了法院的司法资源,因为在举证方面,可以与之前的财产及人身损害相结合。由于这一类主体对海洋生态损害有切实的感受,他们在主张对自己人身与财产利益损害赔偿的同时,完全有资格也便于提起生态损害诉讼。

第二,将社会一般公众纳入到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中来。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及海洋生态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一般公众都可以针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提讼。这样做不但体现了公民当家做主,也可以弥补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损失。据统计,每年我国沿海都发生多起重大油污损害事故,但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责任人提起索赔的却寥寥无几。[7]将公众纳入到索赔主体范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行政机关的不作为。

海洋环境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平衡,与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海洋溢油不仅危害了国家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公民个体的利益。因为海洋环境受到污染,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破坏,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公民的利益必定受到损害,尽管这种损害表现的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直接。而且,海洋溢油损害不仅会立即呈现出经济以及生态上的损害,而且还会出现许多现阶段无法检测的破坏,其影响可能会在若干年以后显现出来。如1989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的Exxon Valdez号油轮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至今没有完全恢复,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将公众排除在索赔主体之外,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的环境损害应如何获得赔偿呢?

我国应参考美国《1990年油污法》的规定,扩大油污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美国《1990年油污法》在名词解释部分界定了“索赔主体”的含义,认为“索赔人”是指依据油污法提出索赔的任何人或者政府。这里的“人”是指个人、公司、合伙企业、协会、国家、市政当局、委员会、政府部门或者任何州际组织。①该法还规定,当自然资源遭受损害时,其托管人有资格提讼。②这一规定为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除此之外,在美国个人还可以提起除关于自身损害以外的生态损害。“学生诉州际商务委员会”案③使得普通公民的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资格得以确立。

在此次“康菲溢油”事件发生后,已经有很多渔民就油污导致的渔业损失向法院提讼,但到2011年底距漏油事件发生半年之久,只有天津海事法院受理了一起与康菲漏油事件有关的渔民提起的油污损害赔偿诉讼,更别提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了。[8]虽然海洋油污损害赔偿诉讼是一般的民事诉讼,依据侵权法的一般原理,直接遭受油污损害的民事主体,如被石油污染了养鱼水域的渔民以及出口水产品的出口商等,均有权提起油污损害赔偿之诉讼。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这些与海洋油污损害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是适格的原告,有资格向污染者提起民事诉讼。而如果这些受害者的诉讼能被受理的话,他们可以同时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以保护国家海洋利益。但是在实践中,这些环境污染受害者面临着举证的困难,要承受事故责任人否认其损失与此次漏油事件的因果关系的风险,因此,这些污染受害者的索赔诉讼需要律师以及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援助。

(三)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中的地位应予考虑

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的理论基础,是各种环境法制度产生的前提,也是环境保护诉讼发生的根据。我们强调要扩大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要保护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广大公众的利益。在提倡将公民纳入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的同时,也要强调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承认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例如,在2009年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中,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依据国家批准的主要职能,为维护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9]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索赔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向来就不是单纯依靠污染受害者自己的力量,而是受害者与政府、有实力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以及律师等合力运作的结果。从国际相关同类司法判例的运作经验来看,也是如此。如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在巴西海域的原油泄漏案、西方石油公司在秘鲁北部亚马逊的卡利加诺污染案,最终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成功的处理,与环保组织的力量分不开。

当然,环保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此类诉讼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有权利和义务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的行政机关出于多种原因不行使诉权,出现国家海洋生态利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在此次“康菲溢油”事件中,如果相关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不代表国家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则可以由环保非政府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直接渤海油田漏油事件的责任人;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有权且应该代表国家提讼的海洋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环境公益诉讼与普通诉讼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告的范围可能会有所扩大,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利害关系人。这种扩大囊括了较多的有能力和实力与公益损害人相对抗的组织,更有利于环境正义的实现。在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中,最适宜的应该就是环保非政府组织了。[10] 环保非政府组织参与诉讼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对国家环保问题的关切和对油污受害人及社会一般公众的关心。现在,已有不少环保组织打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向此次事故的责任者进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索赔,但是与当前渔民状告污染者案件同样存在举证难的问题,能否被法院立案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将环保非政府组织纳入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主体中,至少可以使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在作业时能注意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行为会受到经常性的公众监督,同时也为单个公民在环境损害诉讼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和法律的支持。

四、结语

我国目前关于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但是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海洋生态损害其危害的广泛性,因此应该有更多的主体被赋予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权利,以此来维护受害人的权利以及保护海洋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扩大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明确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可以提高公民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使我国的海洋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溢油相关法律制度一定会不断完善。同时随着 “康菲溢油”事件的发展及处理,不管其最终结果如何,都会促使我国立法、司法和海事实务界反思我国当下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进而建立起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保障海洋溢油受害人合法利益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最终建立,必将会使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注释:

① 参见美国《1990年油污法》第1001条第4和27项的规定。

② 参见美国《1990年油污法》第1002条第2项的规定:因自然资源的毁坏、破坏、损失或失去其用途而遭受的损害,包括评估损害的合理费用,应由美国受托管理人、州受托管理人、印第安部落受托管理人或外国受托管理人受偿。

③在此案中,学生认为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关于提高铁路运费的决定会导致可循环利用的物资的能耗量降低,这样一来全国范围内会有更多的废弃物,他们就无法像以往一样愉快的享受游览当地公园的风景。美国最高法院审理认为,学生们确有资格对州际商务委员会的行为提起控告。

参考文献:

[1]张姗姗.行政主管机关提起海洋污染损害诉讼之主体资格[C].第11届全国海事审判研讨会论文集,2002.52.

[2] 司玉琢.海商法学案例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75.

[3]刘家沂.海洋生态损害的国际索赔法律机制与国际溢油案例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91.

[4] 薛贵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87.

[5] 刘斐斐.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

[6] 徐祥民,高振会等.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与技术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71.

[7] 李志文,王慧婷.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进行沿海油污索赔主体地位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8] 天津海事法院正式受理康菲溢油致养殖户损害案[EB/OL].http:///20111231/n330850896.shtml,2012-01-31.

篇6

实现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评估[3]。在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构建中,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作为一级指标,把其三个子系统作为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涵盖了反映二级指标功能状态和发展水平的要素或变量[4],其核心放在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生态状况以及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区域尺度下海洋开发实际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指标间多重共线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后,确定了包括28个三级指标的落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指标反映了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本质度量的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和时间维(持续度)水平,三者构成了三维空间坐标参照系中具有可比性的样本间。

二、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的定义及构成

海洋经济系统既受陆地经济的作用影响,又有海洋本身的特殊性[6],是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多元化目标,需要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量化其“发展度”、“持续度”与“协调度”水平,选取能够综合反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外部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借用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7]分析思路,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E),其定义为特定时间内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包含发展度(D)与协调度(H)的函数,即:E=(fD,H)。

(二)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1.可持续发展能(E)的计算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是一个由发展度和协调度共同决定的综合变量,在不同区域尺度下,很难给出其具体、准确的函数式。根据国内外参考资料,通常的做法是将它们进行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本文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即系统在第i时刻的可持续发展能(Ei)计算公式为:Ei=DiHi2。如图1所示。

2.发展度(D)的计算

海洋开发水平或发展状态(发展度)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一是其绝对水平或状态,如某年的人均海洋产业产值、海洋经济密度等(发展位)。二是其相对水平或状态,即上述绝对值相对于某一固定时刻或固定数值(如某一基期、规划值、某一理想状态值等)的值(发展势)。即发展度(D)是一个由发展位(L)和发展势(P)的组成函数,即:D=(fL,P),参照可持续发展能函数建立的几何平均方法,系统在第i时刻的发展度(Di)计算公式。

三、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态势分析

根据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根据《广西统计年鉴》[9]、《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收集数据资料调研,经归纳整理计算,获得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2000~2009年时段25个指标的数据。采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的量化方法,对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态势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建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谱系(见表2),来分析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海洋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确立,取决于研究者对客观的认知程度,该标准包含一定的主观成分。

(二)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特征及原因分析

1.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位呈逐渐上升趋势,综合发展势呈大幅上升降低。综合发展位包括了海洋经济发展位、生态发展位、社会发展位,海洋经济发展为近年来逐年上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海洋经济发展位增幅迅猛,主要是由于国家与广西确定了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战略,海洋经济增长迅速,海洋产业产值大幅度提升;海洋生态发展位总体来说海洋自然条件仍是处于不断改善中,北部湾实施北部湾“净海”策略以来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社会发展位也呈波动式上升。逐渐增长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理应对应于逐渐降低的发展趁势。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在增大,造成海洋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与理想发展位存在的差距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还是有较大潜力的。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仍属于低水平,而近年来发展增幅较大。进一步分析可知,北部湾海洋综合发展势与社会发展势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是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子。海洋自然灾害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势的波动,说明北部湾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2.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的数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是由于以前只注重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快,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影响,万元海洋产业产值废物排放量也增多,而对废弃物的处理率相对较相对于1999年,2000~2009年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均大于0,说明这段时间内北部湾均处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2000~2007年为弱可持续,2008年后步入较强可持续,总体趋势好转。低。近年来,北部湾开发也是生态经济开发,海洋经济、自然与社会系统内部子系统协调度共同上升,使得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度的上升,这无疑与该时期海洋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海洋环境改善相一致有关。

3.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2003年出现的波动年,主要是由于海洋自然灾害、出口受阻等带来的关联影响。2004年以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平稳上升,与治桂生态优先战略带来的海洋环境改善与海洋经济相协调不无关系。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也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保持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仍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图4中给出的海洋经济发展位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变化情况看,还可发现: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来反映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很大的优越之处。它所反映的变化情况,仅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难以表现,甚至是仅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发展水平也难以反映,毕竟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社会、自然与经济等因素之综合。

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实例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表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参照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评判标准谱系[1],设L1、L2、L3分别表示海洋经济发展位、生态发展位和社会发展位,ΔL1、ΔL2、ΔL3分别表示各年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与1999年对应发展位的增量,建立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位耦合模式评判标准(表3)。对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的计算结果,可得北部湾经济区各年份相对于1999年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表4)。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1999年,北部湾经济区2000年海洋为经济社会型可持续,主要原因是当年海洋资源开发量较大,而且万元海洋产业产值废水与废物排放量很高,致使海洋资源环境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降低。2004~2006年为社会生态型可持续,主要是由于这三年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受出口影响引起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变缓,阻碍海洋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到这三个年份对1999年L2、L3的变化率Ri(Ri=ΔLi/Li,i这里等于2或3),即生态发展位的变化率和社会发展位的变化率,R2/R3的绝对值均小于1,社会发展位的变化幅度要强于生态发展位,表现出强社会型生态可持续。故这里称社会生态型而不是生态社会型(通过值比的绝对值的比较,可以得出更多类型的耦合关系,如强生态型经济可持续、强经济型生态可持续、强经济型社会可持续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从2007年起,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类型转为综合协调型可持续,说明这一阶段潜力类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正在降低。

篇7

关键词:舟山;海洋生态文明;思考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61-01

舟山群岛作为我国第一大群岛,是唯一一个在群岛中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近年来,舟山市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成绩显著,在遵循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生态立市原则的前提下,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优先建设生态海岛,创设国家综合海洋开发实验区,在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舟山市以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考虑到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从以下几点加强污染治理力度:①处理城市污水,投资约1.96亿元,在岱山、小干、定海、嵊泗四个城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能力高达8.2万吨/天;②处理工业污水、废气。建设了展茅工业区、浦西工业区、泥峙工业区等集中污水处理措施。投资约8500万元,在2008年投入使用了郎熹发电厂海水脱硫项目,可实现95%左右的高脱硫率目标。在2009年,又采取“第三方”治理形式,建设了二期工程的环保配套措施,弥补我国烟气海水脱硫工程的特许经营空白。另外,对整个舟山市4t以上的锅炉进行烟气治理,在废气治理企业投入脱硫设备;③危废品处置。已建成“舟山市医废处置中心”,日处置医废能力5.0t,目前开始建设日处置能力20t的工业固体废气处置项目;④生活垃圾处理。完成了团鸡山垃圾填埋场的扩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增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形成长效收集处置的管理体制;⑤科技监管。目前,舟山市已经建立1个省级空气自动检测站、7个城市空气自动检测站,并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测、实时监控。

二、坚持执行环境准入制度

加快完善环境评估审批制度,实现空间准入、项目准入、总量准入的“三位一体”目标,从源头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转型。一是把好空间准入关,根据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划分区域功能,强化环境空间管理,优化产业布局;二是把好项目准入关,大力支持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结构优化的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开通绿色通道,严厉禁止“两高一资”项目,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开展;三是把好总量准入关,尽早介入环评规划,在区域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基础上,根据“削减替代”原则,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任务总量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与项目中。

三、严格控制捕捞行为

严格控制捕捞行为,提高渔业捕捞的许可管理。尤其重视增殖放流、种质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渔业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切忌亡羊补牢。舟山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从过去的资源为主改为技术为主,提高海洋资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将目光投放到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如果海洋开发没有了科技的支撑,必然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形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长远角度为出发点,舟山必须做好现有海洋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改善、恢复海洋环境,依托特色渔业资源,寻求“绿色渔业”新出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落实“科技兴渔”战略,提高效益水平。

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汲取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在舟山市加大高新技术投入,积极开展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手段。这样,必须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应用新观念、新技术,全面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的达标排放与污水处理水平,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另外,全面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例如加强海洋海岸环境预报、全面治理大规模养殖区的有害赤潮问题;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海洋生态系统评估,等等,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舟山市组织开展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规划”,综合治理海湾、河口,加强重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科学开发滩涂,合理保护海岸线资源与无居民海岛,实现海洋经济的规模发展及速度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鼓励新型生态产业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开展低碳产业、生态产业等。目前,舟山市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舟山既要强调绝对低碳产业发展,同时也不能完全放手相对低碳产业。应继续提高工业发展实力,实现企业转型与产业转型的互促,逐渐形成水产加工、船舶修造两大支柱型产业,科学规划石化产业发展,确保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处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另外,舟山凭借海洋资源优势,还应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港口海运项目;海洋旅游也是天然低碳产业的体现,舟山近年来举办了《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发挥名人效益,在城市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方面获得一定认可,既实现了环境保护目标,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与城市形象。

六、全面推行“科技兴海”战略

目前,舟山全面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但是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欠缺,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缺乏海洋科技储备力量。归根结底,人才已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若想加快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外来力量,实现人才的柔性并进,加大产学研力度,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加快舟山各项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工业等发展动力。目前,舟山市委市政府正式投资筹建“舟山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筹划合并扩建海洋类大专院校及海洋经济研究院,这些都给人才储备、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平台。

总之,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持,共同构建舟山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条件,给人才成长提供空间,更好地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舟山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付翠莲.关于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5.

[2]罗宁,万倩倩.刍议舟山地区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评估及价值提升[J].水产科技情报,2010,4.

[3]石兆文.舟山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篇8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北部湾

【作者简介】官秀成,广西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广西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会理事;马友乐,钦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 钦州 5350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74-05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持久发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如火如荼,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享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的北部湾却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生态危机,致使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我们在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对广西海洋自然生态进行伦理关怀,重视海洋自然生态对开放开发的支撑价值,尊重海洋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与自然交互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日益强大。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人类面临诸多自然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每一个成果又取消了。”进入21世纪,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必须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必将涉及到生态伦理问题,而生态伦理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合理界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二是人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1.感恩自然

人类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吸收着水分。但人类往往只知道贪图享受和无度索取,却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珍爱大自然:树木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日益扩大,污水随意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人类在观念上与实践上,总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样一来,人类就任意妄为,就理所当然地向大自然无度索取,致使大自然伤痕累累,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其实,我们作为大自然的受益者,就应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大自然。同时也给我们自已留下一方净土与生存发展的依靠。

2.适度消费

在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消费满足看作是人生最高目标与最大幸福的消费观。在这种消费观支配下,消费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追求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不顾个人、社会或国家的经济状况。消费主义给自然资源带来严重压力。为此,我们应该对这种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倡导并践行适度消费,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以及自然资源有限性有着深刻认识,在消费活动中积极合理关照自然。适度消费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与自然状况,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互协调,力求改变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矛盾状态。促使人与自然均能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3.公平公正

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公正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是生态伦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方面应该实现权利均等、权利公平。这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公平原则既倡导消除在当代人之间出现消费过度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又倡导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避免限制、阻碍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促使人类能可持续生存、发展,自然生态能良性健康运行。

4.集约发展

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依然践行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浪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此,我们应践行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行绿色生产与低碳经济。从而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包罗万象,由海洋而生成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西海洋文化就是缘于广西领域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从广义上说,一般包括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狭义上说,特指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本文中的“广西海洋文化”是指广义上的广西海洋文化。广西海洋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性

广西海洋文化主要缘于北部湾,而广西北部湾地区于2008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地区。近年来,广西沿海地区不断加快与东盟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与东盟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旅游业、农业等,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鲜明的国际性。

2.风险性

广西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重要区域。北部湾是我国优良的渔场之一,盛产鲷鱼、金线鱼、沙丁鱼、竹英鱼、蓝圆鲹、金枪鱼、比目鱼、鲳鱼、鲭鱼等5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及虾、蟹、贝类等。广西北部湾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这里有驰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称南珠)。沿岸河口地区有珍贵的红树林。南流江、红河等淡水河流注入北部湾。这些有利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北部湾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支撑。但是,随着开放开发推进,享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之美誉的北部湾,由于不合理的填海造田、人为破坏红树林、无序的水产养殖,近岸海域污染呈逐年加剧的态势,导致广西领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被破坏、被污染的威胁与风险。

3.民族性

壮、苗、侗、瑶、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广西沿海地区,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如缘于海洋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滨海旅游等。这些体现了真实的少数民族海洋文化生态。在开发利用海洋自然资源之时,我们应正确引导广西沿海少数民族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兼顾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和当地人民的利益,使海洋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辐射性

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广西沿海地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区域合作交汇点,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区位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三、生态伦理视角下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工具理性强化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运用手段、途径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出现了人们不断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趋势。人们开始过度强调个体价值,弱化社会价值,出现了贫富两级分化;追寻消费主义,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淡化诚信理念,欺诈、投机行为叠出;过度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出现行为;过度强调升学率、科技的传承,出现学生的精神失落、创新能力下降。在工具理性强化的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同样存在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倾向与趋势:一些人追赶消费主义浪潮,强调物质消费,淡化精神追求,出现精神荒漠化,漠视保护自然生态的担当;一些单位与个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身目标,弱化社会责任承担,淡化或推卸保护自然生态责任;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官员强调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出现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相脱节现象,甚至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徇私枉法,为危害自然生态者打开方便之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过分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是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思想因素。

(二)消费主义蔓延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进行有选择性、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而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已传入我国,并深刻影响我国民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现在也正在广西沿海地区日益蔓延。“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它把物质消费看得高于一切,并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物质消费成了人们享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消费主义主张大生产、大消费、大丢弃,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消费品的生产。而同时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消费主义给经济发展注入无限动力,却忽视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其结果必然使人类社会陷入深深的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困境之中。这种消费方式的不断蔓延,给广西沿海自然生态带来极大压力,深刻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突击开发推行

北部湾是我国海岸线上至今仍保留大面积清洁海水的海湾。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资源的海洋地区。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鱼类众多,有许多科学、药用价值很高的海洋生物,沿海有大片的原生态红树林,有“中国第一滩”的北海银滩等。但是广西沿海地区的大开放、大开发。给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挑战。广西沿海地区工矿企业和海上交通所产生大量污染物不断排入北部湾,同时,在广西沿海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人口增长较快,自然资源消耗加快,城市排污量也随之剧增,一些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河流、海湾。而北部湾大部分区域是20米至50米的浅海,海流较弱,海洋“自净”能力较差,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排污数量,这片洁净的海湾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垃圾桶”。由此可见,这种突击式开发给北部湾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威胁与压力,直接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知行不一呈现

在广西沿海突击式的开放开发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出现脱节现象。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开放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相关开放开发规划、制度中都考虑到对海洋自然生态的关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例如北部湾新闻网2010年6月10日报道,根据北海市海域海洋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北海市“8个人海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污现象,超标率达72.7%,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COD(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磷及粪大肠菌群等。污水排放人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持续增加将导致该市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逐步增大。由于部分排污口设置在养殖区和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排污口大量向邻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海域的环境质量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较高,甚至造成部分超标,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增加;由于多数陆源排污口的长期超标排放,导致部分生态区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已对该市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系统构成了威胁。”这说明广西近海域部分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被破坏。由于广西沿海地区仍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环保机制不够健全,环保行为不够规范,环保监管不够得力,从而致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实践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以生态伦理为导向,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它主要指向‘应然’状态的价值关系。从内容取向上看。价值理性致力于为行为主体提供一套行动的理念、原则、信仰、目标、理想、目的等应然设定,是主体活动的价值主旨和价值基础。工具理性主要指向‘实然’状态的现存事实。工具理性着重考虑的则是手段对达到特定目的的可能性和实效性。从内容取向上来说。工具理性把手段的有效性置于首位,它追求工具的效率和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性,致力于提供一套达致目的的技术、工具、手段、程序、制度和机制。”由此可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物质基础,没有工县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谈的理性,如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导向。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危险的理性,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在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强化价值理性,促使人们在追求合理而适度的工具理性基础上,对海洋自然生态进行终极关怀和意义追求。因此,在教育、新闻媒体宣传、文学艺术作品传播中应该强化价值理性宣传,促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适度消费

消费主义蔓延,加剧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在广西沿海快速开放开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大力倡导、践行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基于自然生态、国情国力、个人状况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人类的消费活动应考虑自然界承载能力,考虑自然生态生成与更新能力。我们要在实践中真正践行适度消费,必须合理地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其实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与统治者,自然也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中其他物种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适度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产生最小的干扰。最大可能地维持自然“原生态”面目。因此。适度消费既能满足人类的必要消费需要。同时又能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应对该地区公民加强适度消费观教育,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积极引导人们践行适度消费,减轻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三)坚持渐进开发

在广西沿海,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广西沿海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等港口是以“北部湾速度”,通过“填海造田”建造而成的,快速海洋开发给尚属一片“洁海”的北部湾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有所减弱。突击式开发往往是“破”字当头、短时间内打破原有格局和面貌。力求高速,却很难兼顾质量,这样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大压力。而渐进式开发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先规划、论证,后践行,“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不断纠正不足、偏差与失误。只有践行渐进式开发方式。才能防止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使开放开发速度与海洋自然生态自我更新能力相适应。

(四)加快法治建设

广西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容量较小,人口数量剧增,导致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及时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北部湾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法治轨道。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第二,加大执法力度。有了法律法规,如果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那么法律法规就形同虚设,因此,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执法,树立法律的威严。对于生态环境违法主体,不管涉及到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单位。坚决给予打击、追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完善环境监测制度。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发展动态,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设立专门检测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统一检测标准。第四,完善监督制度。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公民个人监督的作用,并使这些监督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以正常运行。

篇9

关键词:海洋 渔业 生态系统 影响

1 前言

通过海洋捕鱼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鱼类食物,在丰富我们餐桌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身体需要提供了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捕鱼量随之增加,过度的捕捞造成海洋鱼类急剧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部分鱼类也出现了种族灭忙。鱼类的灭亡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海洋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全球正有23%的海洋哺乳动物正濒临灭绝,对于一些生长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的鳍足类种群将会大量减少,但一些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生物。

2 海洋生态的现状

我国海岸线总长18000km,跨越五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近年来,我国海洋鱼类遭到人们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的减少,加剧和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对海洋生态价值认识不充分、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在海洋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对海洋生态安全考虑不足,使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摇篮,除了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和降水,还为地球存蓄了约25%的基因资源和50%的油气资源。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鱼虾贝等水产品,与陆地张弛互动造就了美丽宜人的滨海景观。然而,海洋又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她的资源和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国四大海区来看,建国以来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滨海湿地,天然岸线减少、海岸侵蚀严重,而这里是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海域。目前主要经济渔获物大幅度减少,赤潮、绿潮和水母灾害不断,近海富营养化严重,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近海亚健康和不健康水域的面积逐年增加。加之中国大量海洋与海岸工程构筑在河口、海湾、滩涂和浅海,多种工程的生态影响相叠加,致使中国海洋生态灾害集中呈现,海洋生态安全前景堪忧。再者,相比陆地生态系统而言,海洋与江河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是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生态修复十分艰难,太湖、滇池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进程缓慢便已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的海洋渔捞渔获物中,大个体鱼、优质鱼少,而低龄鱼、低值鱼却占总渔获物的80%甚至90%以上。可以说,世界海洋渔业生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3 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3.1物种品质的退化

持续捕捞压力,导致种群个体变小,通常来说,体长大的个体怀卵量多、卵径大、生殖力高,产出的卵子含有更多的能量物质和生长因子。持续选择捕捞大个体的渔业活动会有利于生长速度慢、性成熟早的基因型群体,使群体的进化发生生殖力降低、生命活力下降、性成熟年龄变小、年龄结构降低等现象,目前我国海域的几种经济鱼类等发生了这种现象,有些种类由于雌雄个体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如个体大小)或生态习性(如生殖洄游)差异,一些雌雄同体或存在性别转换的种类,在其生命的某一特定时期往往为某一个特定性别,在另一阶段会改变为另一性别,商业性海洋捕捞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必然造成群体内性比的变化。对于大西洋月银汉鱼的研究清楚地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生态系统内一个目标物种生物量大为降低后,捕食者必然转而捕食其他营养价值低的种类,在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同时,其体质生物性状往往降低,例如美国东南沿海在鲱鱼被大量捕捞后会影响到一些顶级捕食者鳕鱼、金枪鱼、条纹石鳍等的一些生物学性状。

3.2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共记录到22561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0%,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生物多样性和均一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海洋鱼类资源衰落,产量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位于海岸带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湿地生态系统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破坏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 科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坚持规划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优化沿海空间布局,明确岸线、滩涂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坚持集约用海,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坚持生态用海,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洋,维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坚持科学用海,提高对海洋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加快海洋监测调查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依法用海,做到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科学保护与利用岸线资源。组织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带动重点岸段的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海岸带沙滩修复、拆除违章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等措施,保护与恢复海岸带自然景观。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篇10

海洋经济发展创新

海洋经济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获取海洋产品的经济活动,是由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构成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发展领域。目前,世界各海洋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我国海洋经济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1979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仅64亿元,2000年就达到4133.5亿元, 2013年就跳跃到543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海洋产业增加值31969亿元,实现就业人数3513万人。目前,我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北部湾和海南六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为这些经济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珠三角为例,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112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8%;再以辽宁省为例, 2013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4065亿元,占全省GDP的15%,渔民人均纯收入1.46万元,增长5.8%。可见,海洋经济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向海洋的延伸

海洋经济是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各种资源的经济活动。可以说,海洋经济是一种依赖海洋资源与环境,以消耗海洋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因此,整个海洋所在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海洋生态系统也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入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海洋经济的目的不应是只重视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产品,只重视取得经济效益,而应同时考虑既要取得经济效益,也要取得生态效益,使海洋保持持续提供海洋资源产品和环境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现代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和陆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海岸带把陆地与海洋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自然属性来看,陆地生态系统在海岸带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两者具有有机联系性。从经济属性来看,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开发活动的延展,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海洋经济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独立部门的活动,而是陆地经济某些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伸,如第一产业中的陆域渔业和海洋渔业,第二产业中的陆域石油开采业和海域石油开采业,第三产业中的陆域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海洋水产服务业等。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特定空间的陆域与海域的集合体,因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相对便利的条件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主要产都主要依托海岸带而发展。可以说,海岸带是海洋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价值最高的区域。海岸带的合理开发直接关系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国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把海岸带作为向海洋进军的第一步,肯定了海岸带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海岸带在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海洋经济的发展重在创新

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等内容。海洋经济发展观念的创新是指改变以往以牺牲海洋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循环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来取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增长。首先,要树立海洋资源和环境有价的观念,开展海洋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次,要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都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海洋经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导向,对整个产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到回收全过程的微观运行模式和宏观运行模式的创新。从微观上来看,海洋经济中各行业、各企业等生产单位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考虑生态系统发展的自然规律;既要通过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及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又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及环境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从宏观上来说,海洋经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海洋经济活动的各具体生产经营单位微观运行模式创新的有机组合。